“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容性,两者都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与先进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基础。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重大时代课题。

从革命、建设、改革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步走向深入。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共同发展,而且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期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一国的社会制度,同时也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组织多层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努力营造强有力的舆论氛围,用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先锋榜样作用,首先要善于利用政策、法规导向,使做好事得好报、使好人有好报,弘扬社会正气,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风气。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本国的价值体系写进法律。

再次,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加以考核,在各类评优评先中有所体现。

最后,要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高校各领导干部编写读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教材,进课堂、进书店。

要做好宣传工作,语言要尽量中国话、民族化、时代化,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更加贴近人们的心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形式层面融合(一)注重家庭教育的熏陶从总体上讲,人的一生要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这种多样性也常常带来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两种文化在冲突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相互融合,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二、两种文化的冲突1. 价值观念的冲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

这两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产生分歧,甚至引发冲突。

2. 生活习惯的冲突生活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饮食习惯、社交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都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生活或工作时,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摩擦。

3. 宗教信仰的冲突宗教信仰是文化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部分之一。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宗教信仰的冲突不仅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还可能引发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等严重问题。

三、两种文化的融合1. 尊重与理解要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首先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信仰。

通过增强文化意识,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可以为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

2. 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是文化融合的关键。

人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语言、艺术、教育等,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交流与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

3. 创新与发展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新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

通过创新与发展,人们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四、结论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逐渐开始融合。

融合指的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风格、生活方式等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的概念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是历史的遗产。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智慧、信仰、道德、价值观念、技术、艺术以及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弘扬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

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程度高、信息通讯技术发达的社会。

现代社会注重科技和创新,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为目标。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除隔阂,相互借鉴、吸收,共同发展,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神支持,现代社会也可以为传统文化带来发展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现状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已经不可避免。

虽然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失去了部分地位,但是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仍在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在建立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越来越高,对其保存与传承也越来越重视。

着眼于发展现代社会,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社会中。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优势1.深化文化底蕴,增强文化内核。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可以增强现代社会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它对于改善人类文化环境、推动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有助于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了一种常态。

然而,这种交流并不总是顺畅的,往往伴随着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两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内涵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在这种冲突与融合中寻求平衡和共存。

二、两种文化的冲突1. 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习惯、语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美德,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年轻人可能更希望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两方在交流中产生矛盾和冲突。

2. 文化认同的冲突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

当两种文化在认同上存在差异时,可能会产生冲突。

例如,在跨国婚姻中,夫妻双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他们可能因为对家庭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这种文化认同的冲突可能导致双方产生隔阂和误解。

三、两种文化的融合1. 文化交流与理解文化融合的前提是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这种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为文化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2. 相互尊重与包容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相互尊重与包容是关键。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学会包容不同的习惯和观念。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与包容,才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

四、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寻求平衡1. 增强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意识是解决文化冲突与寻求平衡的关键。

我们应该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减少误解和冲突。

2. 寻求共同点在处理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共同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关注共同利益和目标,我们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3. 倡导和平共处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倡导和平共处的理念。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会不会随之淡漠甚至消失?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同时,现代化的潮流也在不断推进,怎样让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现代文化发展中重要的话题。

首先,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科学相结合,而是将两种文化的精髓相互融合,以新的形式展现。

比如,在现代音乐中加入传统的音乐元素,或是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这样做既不会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改变,也能为现代文化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其次,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需要关注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情感因素,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当丢弃这些情感因素。

另外,在当今社会中,民间文艺演出逐渐受到重视,传统文艺也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方式。

因此,如何在传统文艺和现代文艺中进行融合和创新,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的需求提供适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次,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需要关注教育问题。

传统文化是人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利于培养新一代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在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也应该被纳入到教学中,以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同时也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实现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推进。

各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文艺层面的问题,它同时涉及到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领导和管理,制定和执行更加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保护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生命力。

同时,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如专业人士领域的研究、媒体的传播、市民大众的参与等,都是文化融合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市场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兼论两种文化的融合【最新哲学类】

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兼论两种文化的融合【最新哲学类】

The Two Culturse of C.P.Snow - with a disc ussion on the merging of two culturesCandidate Shan QirongSupervisor Prof. Zhang JinjieCollege The College of Philosophy & History CultureProgram PhilosophySpeci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Degree Master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Apr. 10th , 2011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传统茶文化与舞蹈的融合发展

传统茶文化与舞蹈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舞蹈文化;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茶文化体系发展越来越成熟,文化元素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茶具、茶礼、茶德、茶事、茶舞以及茶歌等。

舞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古人和当代群众都喜爱的一种文化元素。

如果将这两种优秀的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茶文化的思想精神更加丰富,也能让舞蹈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从而有效促进茶文化和舞蹈文化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茶文化和民族舞蹈文化的概述(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内涵茶在出现之初,仅仅是单纯的饮品,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体系的文化,即茶文化。

茶文化具有极其明显的包容性,其文化机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完善,融入了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茶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想深刻地了解它,必须以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文化进行深度地剖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价值内涵。

茶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茶艺、茶礼、茶德、茶事、茶舞以及茶画等,其中,茶舞是极具特色的一种文化传承形式,能够帮助广大群众深刻地了解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生活中随处能看到喝茶文化。

然而,群众对整个茶文化体系并不是特别了解,更多地认为茶主要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对于茶文化相关的元素基本不了解。

因此,在当今社会,文化间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能够让更多的群众认识到真正的茶文化。

其实,茶文化主要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展现了古人谦逊的处事为人之道。

与此同时,茶文化追求提升群众的思想境界,能够养成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达到与人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具体内涵舞蹈文化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包括芭蕾舞、拉丁舞、爵士舞、民族舞等等,其展现了特定领域的文化精髓,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文化理念。

民族舞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发展过程和传承形式具有特殊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舞蹈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科, “ 因为并 不是 只用 一 根 中轴 就 可 以把 所 有 的 学 科都 标 识 出
来。 ” 换言之 , “ 两种文化 ” 的融 合存 在着 现实可能性。 科学教育和人 文教 育的融合 , 不是两者 的简单调和 , 也不是教 育的科学 取向与人文取 向的二元相加 , 而是 它们在 高层 次上 的结
【 摘 要】 自斯诺 在 现 代 主 义视 野 下提 出“ 两种 文 化 ” 问题之 后 , 这5 o
这个 问题 只是 在近代伴 随着教育 、 专业化程度 的提高 以及 科技迅 猛发 展的基础 上才 凸现 出来 , 但这只是一个过程 , 是 由两 种文化发 展速度不一致而引起的 。因此 , 并不存 在一 种界定严 明 的学 术分
重身份 的英 国人在剑桥大学 的里 德讲座 上发表 了名为 《 两种 文化 与科学革命》的著名 演讲 , 在现 代 主义 的视 野下 提 出 了“ 两种 文
化” 问题 。
1 、 培养科学素养 。掌握科学知识是形成科学素质 的基础 和前
在斯诺看来 , 西方社会 的智 力生活 已 日益分 裂为人 文学 者和 科学家 的两个极端 , 他们彼此视对方无知 、 相互蔑视并毫无 沟通的

“ 两种文化” 之争
合。具体 地说 , 它是科学化 的人文教 育和人 文化 的科 学教 育 的有
机整体 , 它力 图使科学人文化和人文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之 上 , 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 最 高 目标 、 以科学 的 发展 作 为基 础 和 实现 目标 的
途径 。
1 9 5 9 年, 查理斯 ・ 帕希 - 斯诺 这位 兼具 科学 家和人 文学 者双
人 自身 的健全和理想 的达成 , 强烈 的社会责任 心 , 提倡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发展等 。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这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技的革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文化愈发强势。

如何使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备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渊源、道德规范、艺术审美、价值意义及科学思想的一种文化。

其特点是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民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同时传承节俭优良的道德风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新兴文化则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它结合了现代科技和时代特征,更具有时尚、前沿、多元、创新、娱乐等特点。

例如,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推动了视听、阅读、文学、设计等各领域的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文娱产业。

二、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1. 传统文化未能得到充分传承与发展。

现代化的推进,让人们开始接触和愿意接受新的文化,传统文化难以充分展示自己。

这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需要在新兴文化的推动下,更加具有吸引力、趣味性,以更加现代化、亲和力的方式展示并传承传统文化,也能让新兴文化从中吸收优秀的元素和资源。

2. 新兴文化需要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引领。

新兴文化的快速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了热烈的反应,但其文化内涵仍显得缺乏深度和底蕴。

传统文化在这种场景下具有很强的补充和引领性,它可以为新兴文化注入更多的文化智慧和文化品格,使其更易接受普及,更具文化认可度。

3.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相互融合,能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

当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互打通,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创造出更具有文化独特性和深度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被国内外的文化市场接受,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

三、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发展,需要承认两种文化各自的内涵与特点,以弱化矛盾、发挥共性为核心。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54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8期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引言新媒体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而新媒体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其实就是数字化媒体。

一、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概况传统形式的报纸媒体在其发行之前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将新闻内容进行整合,并且通过纸质的形式提供给信息接受者。

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纸媒深远的影响着每一位曾经的读者。

传统媒体形式在发展过程当中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当中云集了许多高精尖的专业采编人才形成了系统的专业化采编队伍。

传统纸媒通过多年的发展,在运作模式上以及运作机制上都相当的成熟,并且传统纸媒具有一个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操作流程。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传统纸媒具有极其稳定的消费群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新媒体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由于新媒体所涵盖的资源相当丰富,并且具有多元化以及海量化的特点,因此在媒介互动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

除此之外,由于新媒体在运转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利用了信息化资源以及数字化资源,因此其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也远胜于传统媒体,同时在浏览阅读的方式上新媒体也更加的多元化。

读者浏览方式可以包括视频、图片、文字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输出方式能够更加便捷和高效地直接传递给读者。

同时也赢得了读者更多的关注。

由此可见,在传统媒体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媒体能够更加迎合多变的市场化需求。

二、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一)迎合阅读群众新媒体更加倾向于发布阅读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人们所说的标题党即为迎合阅读群众喜好的一种行为现象,它无论在传播范围上还是传播速度上都表现出巨大的优势。

与新媒体形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纸媒在信息的发表过程当中更加慎重与严谨,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小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数量。

中西合璧 融汇贯通

中西合璧 融汇贯通

中西合璧融汇贯通中西合璧是指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贯通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文化的融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音乐、艺术、食品、建筑等。

在这些领域中,中西合璧的元素在不断地交流、融合,不断地影响着彼此。

中西合璧文化的特点中西合璧文化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它充分发掘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优势,吸收和借鉴了彼此之间的经验,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态,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首先,中西合璧文化是多元化的。

由于中西两种文化的具有本质差异,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中西合璧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融合,而是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因此,中西合璧文化也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

其次,中西合璧文化是包容性的。

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中西合璧文化在相互交流、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中西两种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吸引和互补的。

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相互影响互相排斥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包容性的一种表现。

最后,中西合璧文化是创新的。

中西合璧文化是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融合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优势和创意。

这是创新的一种表现,而且中西合璧文化的创造力是源源不断的。

中西合璧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涉及到很多方面。

在音乐领域,由于中西合璧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很多融合了中西音乐的风格。

比如说,中国的二胡和西班牙的吉他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乐器;在舞台设计方面,中西合璧文化的创意也是相当的独特,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传统的中国元素和现代的西方元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极其震撼的效果。

在美食方面,中西合璧文化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食品。

西方的蛋糕和中国的月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口感十分独特的蛋糕月饼等;在建筑领域,中西合璧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比如说,西方文化的“玻璃幕墙”在华海二期、岭南金融中心、地王广场等多个中国地标性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最后,中西合璧文化也对社会产生了很多深远的影响。

中西合璧文化的融合营造了一个相互交流、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人们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更为频繁和深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化是两种文化走向融合的文化

生态文化是两种文化走向融合的文化
科技信息
生 态文 化 是 两种 文 化 走 向 融 合明 文 化
哈 尔滨理 工 大学马 克思主 义 学院 刘雨春 卞 炳生
[ 摘 要] 科学文化与人 文文化 分离和对立的思潮 大约开始 于1 9世纪与 2 世纪之 交, ( ) 发展在 2 0世 纪。两种文化分 离和对立的后 果是 严重的。对于正在努 力迈 向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 中国来说, 更应 当日 起 高度重视 。两种文化 的分离和对立显然不利 于科学与人 文的共 1 同繁 荣与发展 不利于人 类本 身的全 面发展 , 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全 面进 步 特 别是 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问题就在 于 二者都有 片面性 、 隘性 , 不能满足 时代发展 的要 求。狭 隘的科 学观 和文化观是 导致两种 文化 分离和对 立的重要根 源。随 着全球 狭 都 性生 态危机的 日益 凸现, 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 实的要 求。生态文化融合 了两种文化 的内涵, 科 同时 也为两种文化 融合 营造 了文 化 背 景 。 [ 关键词 ]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生态文化 融合义 和 内 涵
生态文 化就是从人统 治 自然 的文 化过渡到人 与 自然和谐 的文化 。 这是人 的价值观念 根本的转变 , 种转变解决 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 取 这 向过渡 到人 与 自然 和谐 发展的价值 取向。有人认 为 :人类在实践活动 “ 中保护生态环 境 、 追求生 态平 衡的一切活动的成果 , 也包括人 们在与 自 然界交往过程 中形成 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 等” 。还有人认为生态文化 n 是一种 文化性质 的转向 , 是一种适 应和符合 时代 要求的转变 。这种 文 化转 向或 文化性质 的革命 必然形成 一种新 的形式 的文化 , 生态 文 即“ 化” 。其基 本内容就是要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 建立起 符合 生态学原 理的价值观念 、 思维模式 、 经济 法则 、 生活方式 和管理体 系, 改变 以往那些 不 良观念 , 以生态学 的思想 与方式来认识世界 、 观察 世界 。 同时生态 文化又被定义 为 :人类在实践 活动 中保护生态 环境 、 “ 追 求生态平 衡的一 切活动 的成 果, 也包括人 们在 与 自然交往过 程中形 成的价值观念 、 思维方式等 ” 。 I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 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 观, 或者说是一 种生态文 明观 , 它反映 了人类新 的生存方式 , 即人与 自 然和谐 的生存 方式 , 这种顶一 下的生态文化 , 大致包含三个层次 , 即物 质层 次 、 精神层 次和制度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 , 即以 生态 价值观为 指导的社会意识形 式。在本文 中 , 我们所关注 的生态文 化是一种广 义上 的生态文化 。 文 化是 人类 的生存 方式 。生态 文化作为一种新 的生存方式 , 人 是 类 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文化 , 文化发展 的新 阶段 。它的生成 和发展中 是 包含 了制度层 次 、 物质层次 和精神层次等 的一系列变化 。建设 生态文 化 意义重大 , 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正确选择 ,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 有力依靠 。近年来 , 随着时代 的变迁 , 继出现了不 同的观 点 ; 相 随着研 究 的不 断深入 ,生态文化” “ 也被赋予 了不同的新内涵 。目前关于“ 生态 文化 ” 内涵 的认知 主要有如下表述 : 第一, 生态 文化是新价值 观下 的人与 自然关 系表述 。人类 凭借先 进 的科学技术 不断地对 自 然界 发起 了猛烈地 进攻 , 疯狂地从 自然界获 取着丰 富的资源 , 从而破坏 了人类赖 以生 寸的基础 。大 自 理所当然 然 地给 予人类 以无情 的报复 。 第二, 生态 文化是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 , 是一种上升 的全球性的新 文化 。 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是依 次 出现和规律 性展开 的, “ 生态 文化是人 类 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 。生态文化的 内容从精神文化领域扩展到 了 物质文化领域 , 文化 的发展改 变了生态 , 同时 , 生态 的变化 又推动着文 化进 步。 第三, 生态文 化是具有适应性 的特色文化 。生态文化又 可以被称 为绿 色文化 , 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改变而创造 的一种文化 , 是我们适应 所 处环境 的重要 手段 , 是人类对 于对所 处环境 的一种社 会生态适 应 。 人类 在对环境 长期的社会 生态 适应的过程 中创造 了生态文 化 , 这其 中 包括 可持续农业 、 可持续林业和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和生态程 , 同时也 包括 生态意识 、 态哲 学 、 生 环境美 学 、 生态 艺术 、 生态旅游及生态运 动 、 生态伦理和生态教育等, 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生态制度。 二、 生态文化 生成的基础 从 生态 的角 度 看 , 化 即是人 类对 所处 环境 的一 种社会 生态 适 文 应。人用文化来适应 环境 , 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 首先, 生态 文化的形成是伴 随时代 的发 展而进行 的。在 人类发展 的某一时代 , 文化包含着各种人与人之 间, 人与 自 然之 间 人 与社会 之间 的关 系 , 只是他们各具 特点而表 现为千姿百态 的文化模式 。在不 同的文 化模 式和 自 然环 境 中, 人类汲 取着前人们 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财 富, 经过漫长而 曲折 的过 程 , 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形态。于不 创造 同的时代 , 同的背景 , 的发 展进步便 面临不同的难题 , 不 人类 因此 , 每个 时期都有 与之相相应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虽然最为一种新的文化站 在了当代舞台 , 但是它也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 对人类的危害到 了非 常严重 的时候 才脱颖而 出 , 成为主流 的文化形态 。因此 ,生态文化 的 “ 真正确立是在现代T业文 明的生产生 活方式造 成了严 重问题 并因而使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斯诺命题与两种文化的融合摘要:由于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与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在不断地分裂、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催生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科学家不断地获得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能力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创造奇迹:有利于两种文化在观念上互相启发、在方法上互相通用。

关键词:斯诺命题科学人文融合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要手段。

从原始社会的技术萌芽至21 世纪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角色,科学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然而,科学在使人类飞速前进的同时,也变成了可能毁灭人类文明的魔鬼。

由于人们对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过度崇拜,使它不仅没有抑制甚至反而促成了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空前的分裂。

猖獗的科学主义,使人文精神失去了他应有的地位,人们的心灵受到毒害,人性在慢慢的缺失,同时人类所独有的创造性也在渐渐消失。

所以如何促使两种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问题。

科学的发展呼唤人文关怀,人文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的养分。

科学与人文在价值观与方法上越是截然不同,就越能感到两种文化的互补与其相互整合的必要性。

1.斯诺命题提出的背景1.1 斯诺命题提出的哲学背景16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兴起,到17、18 世纪在西方哲学中居支配地位。

无论是笛卡尔提出的“动物是机器”还是拉美特里提出的“人是机器” ,他们都认为物质是统一的实体,否定心灵是独立的精神实体,论证了思维活动依赖于人脑,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

机械唯物主义,把人也视为机器,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牛顿力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文科学。

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

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 ” 个 视 角 看科 学 与 人 文 的融 合 . 开辟 人 这 “ 了科学 与 人 文 融合 的新 视 野 .站 在 了 一个
种 是 科学 家 所 代 表 的科 学 文化 ;一 种 是 超 乎科 学 与 人文 的高 度 克 服 了传 统 的 科学
也 克 服 了立 足 于 ‘ 思 ’ 我 范式 的知 识论 纲领
斯 诺 以后 的学 者们 从 不 同的 角 度 和层 识 、 究 、 握 和 运 用 自然 界 物 质运 动 、 研 把 发
— —■ ■ —■ 社会科学 论坛 I3 8


维普资讯
文化 ・ 育 教
展、 变化规 律 的科学 ……社 会科 学 就是 人们
② 种 文 化 。两 种 文化 之 间 存 在 着 严重 的对 科学 的 统一 奠 定 了一 个 人性 的立 足点 ” 。
立 和分 歧 。 在 着互 不理 解 甚 至 是轻 视 、 存 反
感 和敌 意 的鸿 沟 。 这种 两 极分 化 对 我们 大 “
二、 两种 文化 的发 展与 人的发展 的关 系
人 文 学 者所 代 表 的 人文 文 化 。科 学 文 化 是 统 一 人 文或 将 人 文 归 结 于 科 学 的片 面 性 .
在 崇 尚理 性 的科 学 精 神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科学 家 中广泛 流 传 的一 种 文 化 。 文 对 人 的诸 如 社 会 属性 与 自然 属性 、事 实 与 在 人
[ 键 词 ]两 种 文化 ; 关 融合 ; 的全 面发展 人
[ 作者 简介 ] 温
泉, 南京航 空航 天 大 学人 文 与社 科 学 院科 技 哲 学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
“ 两种 文化 ” 概念 的提 出 已有 近半 个 世 次分 析 了 两种 文 化 的分 裂 与 对 立 .也 提 出 纪的 历史 。其 间众 多科学 家 、 哲学 家 以及 关 了两 种 文化 融 合 的大 趋 势 。 论 是 “ 相 互 不 在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范文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时而伴随着冲突,时而催生出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在国际间的交流中产生,甚至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探讨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一、两种文化的冲突(一)语言沟通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冲突的直接体现。

当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语言障碍时,往往会引发误解和冲突。

例如,东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东方文化注重含蓄和内敛,而西方文化则更加直接和开放。

这种语言沟通的障碍会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误解,进而引发文化冲突。

(二)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会导致在处理问题、看待事物时产生分歧。

例如,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注重集体利益是重要的价值观;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追求自由则是更为重要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两种文化在交流中产生冲突。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一)文化交流与互鉴尽管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但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可以促使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可以分享各自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这种互鉴的过程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为文化的融合打下基础。

(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新的文化形态既包含了各种文化的优点,又具有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已经催生出许多新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等。

这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促进两种文化和谐共融的策略(一)增强文化自信要促进两种文化的和谐共融,首先要增强各自的文化自信。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应该尊重并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

科 学文 化 与人文 文化 是社 会 文化 的两 个重 要 方 面。1 9 5 9年 ,英 国 著 名 学 者 C . P . 斯 诺 在 剑 桥
认识与 掌握 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 的 ,是求
真 ,研究 “ 是 什么 ” 的问题 。 人 文文 化是 人类 对 自身精 神世 界 的探索 、体
论 科 学文 化 与人 文 文 化 之 融合
郑 雅 文
( 中共 黑龙 江省 委 党校 研 究生部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 要 :科 学 文化和 人 文文化 对 于文化 历 史 来说 ,科 学文化 与人 文 文化 结伴 相 随 ,犹 如 “ 车 之 两轮 ,鸟之 双翼 ” ,成 为人 类社 会进 步合 二 为一 的 强大动 力 。在 人 类历 史发展 进程 中 ,科 学文化 与人 文 文化 交融 则 两利 ,分 离则 两弊 。二者相 互交 融 ,互相促进 ,对 于时代 的发展 具

方 向的是人 文 文化 。人文 文化本 身也 不能保 证其 发展 的基 础一定 是 正确 的 ,一定 能造 福 于人 类 和 社会 ,保证 这一 基础 正确 的是科 学文 化 。因此 我 们可 以说 ,人文 文化 是科学 文化 的导 向 ,科 学 文
化是 人文 文化 的基础 ,两种 文化 之 间有着一 定 的 融合性 。
第 7卷 第 3期
2 0 1 3年 9月
齐 齐 哈 尔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o l _ 7 No . 3
S e p.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一种表达方式。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仅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更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又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吸纳与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最常见的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信息的传播也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

但是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相反,它们与科技的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传统的中国绘画结合了现代的数码技术,使得绘画作品更加生动且具有立体感;传统的音乐结合了电子音乐和流行元素,赋予了传统音乐全新的魅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尚与现代感。

在生活方式上,传统与现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重新诠释传统的礼仪和习俗,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并起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在传统的婚礼仪式中,可以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例如利用无人机拍摄婚礼现场,或是通过全息投影等方式展示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也符合了现代人对婚礼的追求和期待。

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方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道德伦理的约束和道德规范的传承,而现代社会注重的则是个人价值和人权的保护。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可以让人们在传承传统道德观念的也尊重和崇尚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尊老等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崇尚尊重老人的权益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来体现。

《两种文化》课上报告提纲

《两种文化》课上报告提纲

《两种文化》报告第一部分《两种文化》:[英]C.P.斯诺著,陈克艰、秦小虎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导言:斯蒂芬·科里尼勾画了关于两种文化这一现象争论的历史和来龙去脉,及其意义与后续影响。

1、从历史的观点看“两种文化”2、斯诺的生平3、“两种文化”思想的发展4、反应和争论5、变化着的学科版图6、专业化7、变化中的世界与“两种文化”内容:我们的社会,包括其教育系统和知识生活的一个特征就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一边是艺术或人文学,另一边是科学。

斯诺在1959年里德演讲时将其鲜明地提了出来。

本书包括《两种文化》(即里德演讲)及其续篇《再看两种文化》(斯诺四年之后对一些争论的反应)。

1、里德演讲,1959年(1)两种文化;(2)作为天然卢德派的知识分子;(3)科学革命;(4)富国和穷国2、再看两种文化第二部分简评:斯诺所提出的“两种文化”的概念与分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正处于科技革命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却远没有今天理解得深刻。

不管从哪个国家的历史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文学科都是传统的、处于统治地位的中心学科。

斯诺虽然声称是以一种公正的态度来看待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的,但实际上其中对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的不满还是稍稍占了上风。

基于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无知与漠视,自然需要有人来提倡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对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有了切身体会,且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不是出于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而是真正从哲学的高度理性分析这一问题,人们又会有新的理解。

本书是讲演稿,虽然讲演也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但是毕竟没有经过如写书一般的几易其稿,所以很多问题看上去比较散漫,逻辑性不是特别强,严谨程度也不够,且带有演讲的即兴说辞和作者的个人感情,整本书就显得不够客观,这也是之后他的演讲引起众人非议的重要原因。

“两种文化”的融合对未来科技走向的启示

“两种文化”的融合对未来科技走向的启示
2. 科技活动因为工具理性的泛滥而遮蔽了本身的存在价 值,从而变成一匹没有头脑的“莽兽”,它威力无比, 甚至威胁到其主人——人类的生存。
3.这不是科技本身的迷狂,而是创造和使用科技的人的 迷狂,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迷狂。要使科技回归理性, 真正成为人类造福的手段与工具,就需要重塑科学发 展的文化模式,确立“两种文化融合”下的科技发展 新思路。
“两种文化”的融合对未来 科技走向的启示
目录
1 2 3 4 5
问题的提出 科学的“祛魅”与人类生存困境 “两种文化”的提出与科学的“返魅” 两种文化的融合:科学发展的本真之途 主要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1. 科学技术随着自身社会功能的日益彰显,在相当程度 上掌控了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话语权。
三、“两种文化”的提出与科学的“返 魅”
“两种文化”的提出与发展
在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冲突的背景下,C.P.斯诺(C.P.Snow)提 出的“两种文化” 。在斯诺看来,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存在着 “文化裂隙”,即各自代表的文化之间的分裂。具体而言,两种 文化的分裂是指: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 向和工作方式诸多的不同,存有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 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 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
二、科学的“祛魅”与人类生存困境
从牛顿时代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创造的奇迹 一直为人们所叹服,甚至造成了科学包含着人类文明 最进步因素的幻象,而科学对自然和人文的“祛魅” 功能也因此得到了极力追捧。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 “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 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 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 的最重要主题。”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祖辈们努力通过口口相传,书信传递等方式,把他们的文化遗产传承给了我们。

但在我们的时代,这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在发生变化。

面对全球化的影响和革新的状况,新老文化的交融显得格外重要。

就先来说说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搁置着过去,不创造新的想法。

紫禁城建造时,它夹带了千百年的文化和技艺。

中国的古代宫廷建筑,不仅仅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且它为今天的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和想法。

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将现代的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进而创造一个融合世界。

现在的文化交流是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共存的良好机会。

它让文化更丰富地共存和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力量。

这里需要接受现实的现代文化的习惯和规模。

我们需要计划新的活动来推广传统文化,以吸引现代的观众和旅游者,同时鼓励他们与文化互动和享受。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典型的代表。

西部国家通常不理解虽然京剧跨越了时代,但即使对中国人开放,也很难理解。

然而现代京剧,如大型京剧歌舞晚会“感受梅花香”等,已经结合了现代的舞台技术和风格,使它更具吸引力,更致力于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品牌。

类似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尝试,并将其认为把它推荐到全球信息平台上。

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各文化的重要方向。

这也是一个长期挑战性鼓励人们不断创新,研究传统,接受新观点甚至试图把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与古代文化相综合,促进文化差异的消除,并受到文化全球化的促进。

这样,在发掘文化智慧,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方面,我们也将走向全球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为了实现文化的融合,各级政府,文化组织和其他社会机构必须积极推动和支持这种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到2020年,国家相应的推广政策已经引起了一场文化改革。

很多有培训师资格的私人教师开始崛起,而各省的旅游局和文化部门也隶属于添加了大量文化活动。

这些努力已经大大改善了文化交流的状态,并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足够快速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