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合集下载

麻黄饮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饮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中风发热,头目昏疼,失音不语,喘 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随。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 滓,空心温服,每日2次。
3《圣济总录》卷七。
组成:麻黄(去根节)2两,当归(切,焙)2 两,芎䓖2两,甘草(炙)2两,干姜(炮)2 两,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30枚(去皮尖双 仁,炒)。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6钱,以水1钟半,猛 火煎取6分,入好酒4-5滴,去滓热服。须得通身 有汗,其疮自安。甚者,服至100服之后,看汗 出到何处,若自上而下出过脚(月曲月秋),其 疮自愈。汤煮,去浮沫)1两半,前 胡(去芦头)1两半,白前1两半,桑根白皮( 锉)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
4《圣济总录》卷十五。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2两,大 黄(锉,炒)2两,牡蛎(熬)2两,黄芩(去黑 心)2两,凝水石(碎)4两,石膏(碎)4两, 赤芍药4两,滑石(碎)4两,紫石英(碎)4 两,白石脂4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蛇 蜕(炙)半两,龙齿(研)3两,甘草(炙)1两 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贼风入五脏,四肢心胁急痛,咽干口 噤。
用法:每服5钱匕,以酒半盏,水1盏,煎至1盏, 去滓,空心温服。
炮制:上为粗末,用绢袋盛,悬于透空处。
功能主治:风痫卒倒,吐沫口噤,手足瘈疭。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 滓,食后良久服。
5《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组成:石蚕1两,海风藤1两,秦艽1两,地苏木1 两,麻黄1两,五加皮1两,熟地8两,下山虎8 两。
功能主治:痛风。
用法:上用好酒1大壶,煮1大炷香,出火毒,每 次量情温服,至第4日须任情一醉。用后以愈风 汤洗浴,发表出汗1次,汗后以粥补之。再服数 日,又表1次,务要表3-4次为妙。

从麻黄汤与桂枝汤病机差异读随证用药

从麻黄汤与桂枝汤病机差异读随证用药

一、麻黄汤《伤寒论》
1、组成:麻黄9g, 桂枝6g,杏仁6g,甘草3g。

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3、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阴阳俱紧。

4、方义:
(1)麻黄(君),发散风寒(开腠发表),宣降肺气(平喘、止咳)。

(2)桂枝(臣),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达,与开腠不同)。

畅行营阴,温经止痛。

(3)杏仁(佐),宣降肺气平喘。

(4)甘草(使),调和诸药,甘缓麻桂峻烈。

二、桂枝汤《伤寒论》
1、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2、主治:风寒表虚证,脉浮缓或者浮弱。

3、病机: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疏泄受损,卫营失调。

特点:松弛不固、疏泄营弱。

4、方义:
(1)桂枝(君),解肌发表,散风寒。

温经止痛,助卫阳。

(2)芍药(臣),益阴养血,补营阴。

酸性收敛,扶卫阳。

(3)生姜、大枣(佐),甘草(使),
古人:桂枝、生姜、甘草归纳为“辛甘化阳”
芍药、大枣、甘草归纳为“酸甘化阴”
5、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桂芍等量。

三、比较
读方剂学,看到方中药物组合结构、作用意义。

才能了解方剂的灵魂。

自我才能运用得当。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精品教学)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精品教学)
火毒壅盛 红 灼热
气血壅滞 痰浊凝聚

水 亏 火 不 实
银花-清热解毒 防风白芷-辛散祛邪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陈皮 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 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
营卫失和
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
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 诸药
29.龙胆泻肝汤
肝经热盛 头痛 目赤肿痛 耳鸣耳聋 耳道疔肿 肋胁疼痛 脉弦数 舌红苔黄腻 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龙胆草-清肝泻火清热燥湿 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 柴胡-疏肝解郁 散肝经之热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 防苦燥 渗利伤阴
36.当归四逆汤
四肢失养 手足逆冷 阴疽冻疮 桂枝 当归 芍药 气血不畅
脉沉细欲绝 舌淡
温阳散寒 养血活血 养血和营 益气和中 通利血脉
寒凝 经脉 阳虚 血弱
大枣 甘草
木通 经脉不通 腰腿 胯足 细辛
疏寒止痛
重点: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主证 病机 临床特征有何不同
37.四君子汤
运化失职 不思饮食 便溏
热邪壅盛
舌红苔黄 脉洪大有力
甘草
益胃和中
粳米
22.竹叶石膏汤
发热口渴
汗出 恶心呕逆
余热未尽
气虚不摄 阴虚气逆
石膏 竹叶
清热泻火
半夏-降逆和胃 防补益雍中 麦冬-滋阴清热 人参-益气养阴 粳米 甘草
神倦乏力 舌红苔少 脉虚数
润燥

养胃和中 资助化痰
23.清营汤-清营犀地玄麦连,银翘竹叶丹参全
阳入阴中 与热相争
重点:1.银翘散的配伍特点 银花连翘为君药
2.银翘散 桑菊饮组成,功效主治的异同
7-麻杏甘石汤
石膏-清泻肺热 汗出
邪热雍盛
喘咳气急
肺失宣降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方剂学方歌

方剂学方歌

中药方剂学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六、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麻黄6g,桂枝4g,甘草3g,杏仁9g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羌活10g防风6g苍术6g细辛2g川芎3g白芷3g生地3g黄苓3g甘草3g香苏散香附、紫苏叶各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麻黄9g芍药9g干姜3g五味子3g甘草6g 桂枝6g半夏9g细辛3g(二)辛凉解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 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连翘9g银花9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甘草5g荆芥穗5g牛蒡子9g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麻黄5g杏仁9g 甘草6g石膏18g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苓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柴胡6g,干葛9g,甘草3g,黄苓6g,羌活3g,白芷3g,芍药6g,桔梗3g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升麻3g,葛根3g,芍药6g,甘草3g各等份(三)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g甘草3g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六经辨证思维导图(2)

六经辨证思维导图(2)

六经辨证思维导图(2)六经病代表方剂常用剂量(一两=5克)(一)表阳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麻黄汤:麻黄三两(15克)、桂枝二两(10克)、炙甘草一两(6克)、杏仁七十个(15克)。

2、葛根汤:葛根四两(30-60克)、麻黄三两(15克)、桂枝二两(10克)、白芍二两(10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

3、桂枝汤:桂枝三两(15克)、白芍三两(15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两)、大枣十二枚(10枚)(二)表阴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10克)、炮附子一枚(15-30克)、炙甘草二两(10克)。

2、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10克)、炮附子一枚(15-30克)、细辛二两(10克)。

3、桂枝汤加附子:桂枝三两(15克)、白芍三两(15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两)、大枣十二枚(10枚)、炮附子一枚(15-30克)。

(三)半表半里阳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小柴胡汤:柴胡半斤(25克)、黄芩三两(15克)、半夏半升(15克)、人参三两(15克)、炙甘草三两(15克)、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2、四逆散:柴胡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炙甘草15克。

(四)半表半里阴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25克)、黄芩三两(15克)、桂枝三两(15克)、干姜二两(10克)、天花粉四两(20克)、生牡蛎二两(20克)、炙甘草两(10克)。

2、乌梅丸: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10克、黄连6克、当归10克、炮附子15-3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人参10克、黄柏6克。

3、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20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15克)、炙甘草三两(15克)、干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黄连一两(6克)4、甘草泻心汤:炙甘草三两(20克)、半夏半升(15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15克)、干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黄连一两(6克)5、生姜泻心汤:生姜20克、半夏半升(15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15克)、炙甘草三两(15克)、干姜一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黄连一两(6克)(五)里阳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白虎汤:知母六两(30克)、石膏一斤(60-90克)、炙甘草二两(10克)、粳米六合(30克)。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方歌】药枝枣姜甘【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禁忌】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倪海厦:感冒治疗简易分类图表及治疗经方

倪海厦:感冒治疗简易分类图表及治疗经方

倪海厦:感冒治疗简易分类图表及治疗经方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切片9克、大枣6克。

桂枝汤使用时机:有汗,怕冷,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

桂枝汤煮法及注意事项:以上五味药,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每次温服一碗,服完药可再喝一碗热稀饭,以帮助药力。

喝完药后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汗出后须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若微出汗后,病状消失,则可以停药不用再服,否则可视情况服第二碗等;桂枝汤加葛根:桂枝汤再加入葛根10克,用法同桂枝汤。

一般用于有热。

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桂枝汤再加入厚朴9克、北杏仁9克,用法同桂枝汤。

主止咳。

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12克。

麻黄汤使用时机:头痛、全身关节痛、发高烧、无汗非常怕冷。

麻黄汤煮法及注意事项:以上四味药以水九碗,先煮麻黄等水量减少二碗,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温服一碗、汗出停后服。

葛根汤:葛根10克、麻黄9克、生姜切片10克、桂枝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擘(用手掰开) 12枚。

葛根汤使用时机:项强,头痛,发热,怕冷,无汗,喉咙痛。

注意:有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黄,请改用荆芥五钱,防风三钱,浮萍三钱来取代麻黄。

小柴胡汤: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9克、生姜3片9克、大枣擘12枚。

小柴胡汤使用时机:寒热往来,有恶心情况,或者女性月经期间的感冒。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五苓散使用时机:发烧,头痛,口渴欲饮水,但一喝就吐,或有(拉肚子)水泻。

麻杏甘石汤:麻黄12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打碎用棉袋装,24克。

麻杏甘石汤使用时机:有汗,咳嗽不止,痰出黄粘,胃口尚可。

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6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

小青龙汤使用时机: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出白痰,口不渴,身体痛,没有胃口。

麻黄葛根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葛根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5《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炙)1两,知 母(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温病吐下后,余热未尽,头 痛,口干烦渴。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 滓,食后温服。
6《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半,葛根(锉)1两, 柴胡(去苗)1两,芍药3分。
4《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葛根(锉)1两,知 母(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 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 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发癍,状如锦纹,呕逆烦闷。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 服。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初得1-2日。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豉100粒、开口 椒17粒、连须葱白3寸,薄荷叶20叶,同煎至8 分,去滓热服。服后葱豉汤1盏投之,衣覆取汗, 汗未快再服。
麻黄葛根汤6方
1《活人书》卷十七。
组成:麻黄(用沸汤泡12次,焙干称)3两,芍 药3两,干葛4分,葱白7茎,豉1合。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1日至2日,头项及腰背拘急疼 痛,浑身烦热恶寒。刚痉无汗。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1中盏,去滓温 服。服后以厚衣盖覆,如人行4-5里再服。良久 如未得汗出,更煮葱粥少许,热投之,取汗。
2《治疹全书》卷上。
组成:麻黄、葛根、升麻、柴胡、防风、荆芥、 枳壳、杏仁、山楂、麦冬。 功能主治:疹不出,喘急妄语,及浑身壮热,足 冷,咳嗽呕吐,腹胀不食,鼻流清涕。 用法:水煎服。
3《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组成:麻黄3钱,赤芍药3钱,干葛1钱半,豆豉 半合。 功能主治:伤寒刚痉,心腹痛。太阳发热无汗, 恶寒而喘。刚痉,无汗恶寒。脾土郁结,心腹卒 痛。 用法:以水2盏,加葱白1茎,煎至8分,去滓温 服。

麻黄汤、桂枝汤(火神派范中林医案)

麻黄汤、桂枝汤(火神派范中林医案)

麻黄汤、桂枝汤(火神派范中林医案)1.郭某,女,24岁。

近3年来常间歇性低热,体温波动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

今日来诊。

今晨自觉恶寒发热,测体温37.4℃,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夹白较腻,脉浮紧。

从中可看到,脉浮紧,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脉浮,病在表;脉紧,为有寒;舌质淡红润,苔白,为有寒象;苔黄夹白、微紫暗,为陈寒郁滞已久。

予麻黄汤开腠发汗、安中攘外。

麻黄10g 桂枝6g 甘草18g 杏仁15g 2剂。

服药后,身觉微汗出,恶寒减,舌紫暗渐退,苔白滑根部微黄,脉细微缓。

尚有轻微发热。

《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以及第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予桂枝汤调和营卫。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60g 大枣10枚白薇12g 3剂。

上方服3剂后热退。

后未再低热,膝关节偶尔短暂疼痛,继续上方巩固5付,至今未再发。

(2)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

里指人体的极里,即由食道、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

(3)♢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半表半里证多见弦脉。

♢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不明显;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半表半里-寒热往来;里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

(太阳病多恶寒发热。

阳明病多蒸蒸发热或潮热。

少阳病为往来寒热。

少阴病发热有寒化热化之别,还有兼证及阳气渐复发热之异。

厥阴病发热主要在阴阳胜复过程中,有正胜于邪及阳复太过发热等不同。

唯有太阴为至阴,所谓“两阴相合,无热可发”)♢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为常见症状,内脏证候不明显;半表半里证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为特有表现;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为主症。

方剂学之麻黄汤(图文)

方剂学之麻黄汤(图文)

病机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解析
发 汗 解 表 , 宣 肺 平 喘

臣 佐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 —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杏仁 —降肺气平喘;
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之宣降 佐使 炙甘草 —缓麻桂峻烈之性;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配伍,发卫气之闭,透营分之郁,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麻杏相使为用,宣降相因,则平喘之效甚著。
麻黄汤
《伤寒论》
药 物 组 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Hale Waihona Puke 甘草炙,一两(3g)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 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用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现代 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等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使用 注意
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禁用。 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者,禁用。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病因
外 感 风
恶寒 发热 无汗

喘咳
证治分析
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病机理
外邪


正 邪 交 争
皮毛
肺 主 皮 毛
腠理闭塞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无汗 头身疼痛 喘
发热
功能

抵御外邪侵袭 调节汗孔开合 温煦肌肤

麻黄桂枝汤?裴正学

麻黄桂枝汤?裴正学

麻黄桂枝汤裴正学1.麻黄桂枝汤麻黄汤、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之名方,《伤寒论》曰:“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伤寒论》曰:“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裴老将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再加上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防风,取名为麻黄桂枝汤,用以发表散寒,温经止痛。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湿疹、疱疹、肾炎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2.临床应用1)上呼吸道感染案王某,女,24 岁,因咳嗽,头痛发热就诊。

体温39℃,浑身酸困无力,恶寒流涕,咽部充血,舌质红,苔白,脉浮数。

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辨证:风寒犯肺,肺失宣降。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麻黄桂枝汤加止嗽散、五味消毒饮。

药物组成:麻黄10 g,桂枝 10 g,杏仁 10 g,生石膏 30 g,生甘草 6 g,川芎 6 g,白芷 6 g,羌活 10 g,独活 10 g,细辛 3 g,防风 10 g,白术 10 g,生姜 6g,大枣 4 枚,桔梗 20 g,紫菀 10 g,百部 10 g,陈皮 6g,金银花15 g,连翘 15g。

水煎分服,1 剂 /日。

患者服药 7 剂后烧退,咳嗽头痛好转。

但仍自觉咽干,干咳,原方去金银花、连翘,加元参10 g、生地黄 10 g、麦门冬10 g、浙贝母 10 g。

继服 7 剂痊愈。

按):麻黄桂枝汤之适应证是普通上感、流感以及由此激发之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

实验研究表明,麻黄桂枝汤加减可抑制病毒生长,麻黄含有麻黄碱,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麻黄油能促进汗腺分泌。

中医传统的风寒多属上呼吸病毒感染,传统的风热多属上呼吸道病毒及细菌之混合感染。

2)神经性头痛案李某,男,32 岁,头痛半年伴眩晕 2 个月。

患者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处疼痛明显,每遇紧张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舌质红,苔黄,脉浮紧。

方剂学方剂对比

方剂学方剂对比

方剂学方剂对比(XXX)1、麻黄汤和桂枝汤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XXX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

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

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消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明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5、蒿芩清胆汤和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以治邪犯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不适等。

方剂学-麻黄汤-图表解

方剂学-麻黄汤-图表解
【中文】
麻黃湯
【漢語】
Ma Huang Tang
【英文】
Ephedra Decoction
【分類】
解表劑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麻黃三兩 (9g) 桂枝二兩 (6g) 杏仁七十個 (6g) 炙甘草 一兩 (3g)
【用法】
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水煎,溫服,覆取微汗。
【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附方】1. 麻黃加朮湯《金匱要略》麻黃去節,三兩 (9g) 桂枝去皮,二兩 (6g) 炙甘草,一兩 (3g) 杏仁去皮尖, 七十個 (6g) 白朮四兩 (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 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2.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麻黃去節,湯泡,半兩 (6g) 杏仁去皮尖,炒,十個 (6g) 薏苡仁半 兩 (12g) 炙甘草,一兩 (3g)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 (12g)。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有 微汗,避風。功用:發汗解表,祛風利濕。主治:風濕在表,濕鬱化熱證。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 者。 3.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 (30g),上為粗末,每服五 錢 (15g),水一盞半,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功用:宣肺 解表。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4.華蓋散《博濟方》紫蘇子炒 麻黃去根節 杏仁去皮尖 陳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 (30g) 甘草 半兩 (15g) 上為末,每服2錢 (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 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白潤, 脈浮緊。

6 桂枝麻黄各半汤

6 桂枝麻黄各半汤

6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杏仁3g 大枣4g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临证加减}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

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基本方为桂枝、麻黄、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

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麻黄2g 生姜2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5枚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日再服。

(功效)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主治)服桂枝汤表不解,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者。

(临证加减]1.本方加芦根、石斛治外感已汗,口干舌无津者.2.本方加常山治外感后如疟状者.3。

本方加防风、地肤子治顽固性荨麻疹有良效。

4.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异病通用:本方非独治太阳病,凡病机属于寒凝气滞,血脉凝泣,发为痹厥;饮邪内聚,肺失宣肃,发为肿喘,三气浸淫,筋骨不利,发为痹证者,与本方药理相合,均可通用。

《伤寒论》寒热错杂下利证麻黄升麻汤证——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寒热错杂下利证麻黄升麻汤证——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寒热错杂下利证麻黄升麻汤证——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357条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这段主讲:论上热下寒,正虚阳郁的证治。

讲解:伤寒六七日,正是一个周节律已经结束,又经苦寒攻下,于是就使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

寸脉沉而迟,当是邪陷于里,阳郁不伸的反映。

手足厥冷则是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

邪陷胸中,郁而化热,热盛于上,灼伤津液,则咽喉不利,灼伤肺络,故唾脓血。

大下后,阳气受损,阳气不足以下达,则下部脉不至,也就是尺脉不至,或足部趺阳脉与太溪脉不至。

脾寒气陷,则泄利不止。

此证阳郁不伸,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单治寒则遗其热,单治热则碍其寒,补虚则助其实,泻实则碍其虚,故称“难治”。

治以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滋阴和阳。

治法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方剂麻黄升麻汤。

方义本方以麻黄、升麻发越内陷之邪,升举下陷之阳气,使郁阳得伸,邪能外达。

当归、芍药养血和阴,亦能制约麻黄升散发越太过之弊。

知母、黄芩、葳蕤、天冬、石膏清肺滋阴解毒,以除上热。

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阳健脾,以除下寒。

诸药相合,散、补、清温于一体,以发越郁阳、滋阴和阳、清上温下之功效。

方中药味虽多,但重点突出,剂量虽小,但主次分明。

可谓制方有序,配合恰当,仍是有制之师。

本方以发越内陷之邪为主,药后以汗出邪去,阳气得伸而解,故方后注曰:“汗出愈”。

《伤寒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组方成就颇高,但每一个方剂都有其特点。

如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和中消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清热降逆;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酸收驱蛔;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发越郁阳。

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医治法与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10g生姜10g炙甘草10g麻黄10g大枣4枚杏仁15g【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身痒难禁,舌质偏淡,脉浮而缓。

【证析】身痒是本方主证,用八纲辨证察其寒热,病性为寒,用气血津液辨证察其虚实,是气血郁滞,病性属实。

究其致痒机理,是因曾经感受风寒,表卫闭郁,血络因寒而挛急,毛窍因寒而收缩,血行不畅,津气受阻,营卫郁滞,膜络受其气血冲击,以致身为之痒。

其病理转归是:感受风寒,表卫闭郁→血络紧张,毛窍收缩,窍隧不通→营卫郁滞→膜络受到气血冲击→导致身痒。

何以知其是因风寒東表,表卫闭郁?从原著“以其不能得小汗出”一语知之何以知其是因营卫郁滞?从身痒而非疥疮所致知之。

何以知其病性属寒,从其舌淡,脉缓知之。

【病机】营卫郁滞,冲击膜络。

【治法】通调营卫,柔肝缓急法。

【方义】身痒是因风寒束表,营卫郁滞,气血不能正常出入,冲击膜络所致。

据此治宜祛其外束之寒,通其营卫之滞,缓其膜络之急,才与机理相符。

是以方用麻黄、桂枝、杏仁、生姜辛温发汗,宣肺逐邪,令其寒邪外散,肺卫开宣,因寒而急脉络得舒,因寒而闭毛窍得开,则营卫出入之路无阻;麻黄、生姜发汗行津,杏仁宣降肺气,通其卫分津气之滞;桂枝温通血脉,通其营血之滞,气血津液齐通,则营卫运行无碍;芍药之酸以柔肝,甘草、大枣之甘以缓急,令脉络舒缓,毛鎊开合自如,则气血通调,膜络不再受其冲击而身痒之疾愈矣!此方与葛根汤的结构相同,葛根汤仅多一味葛根而少一味杏仁。

两方都能治疗风丹、瘾疹,本方因有杏仁,开宣肺气力量较强,瘾疹身痒使用此方较为恰当;葛根汤因有葛根,缓解挛急力量较强,用于风丹较为恰当。

【应用】周身发痒,审其不属疥癬,舌质偏淡,脉象浮缓,可用此方。

【歌括】桂枝麻黄各半汤,麻桂杏枣芍草姜,身痒是由营卫滞,通调营卫庶能康。

麻黄桂枝汤

麻黄桂枝汤

麻黄桂枝汤治吐血,外感寒邪,内伤蕴热。

东垣治一贫士病脾胃虚,与补药愈后,继居旷室,卧热炕,咳血,吐血,东垣谓此久虚弱,冬居旷室,衣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

当补表之阳,泻里之虚热,因思仲景治阳寒脉浮紧,当与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麻黄汤立愈,与此甚同,因作此汤,一服而愈。

人参(益上焦元气不足,而固其中也)麦冬(保护肺气)桂枝(辛甘发散寒气)当归(和养气血)麻黄(去根,发散外寒)炙甘草(和药性补脾)黄(助表达卫)五味子(保敛肺气)白芍药(和肝以抑麻黄、桂枝之性)水三盏,先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入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热服,只一服而愈,不再作。

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

《纲目》曰∶观此一方,足以为万世模范矣。

盖取仲景麻黄汤与补剂各半服之,但凡虚人当服仲景方者,当以此为则也。

独有伤暑吐衄者,可用河间法,暂抑阳光。

究竟暑能伤心,心气既虚,暑气故乘而入之,心主血,故吐衄。

心既虚而不能主血,亦不宜过用寒凉以泻心,须以清暑益气汤中,加丹皮、生地,兼暑伤气,其人必无气以动,以参麦助气,使气能摄血斯无弊也。

凡治血症,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以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而归脾汤一方,三经之主剂也。

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参术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

总欲使血归于脾,故以归脾汤名。

有郁怒伤脾,思虑伤脾者,尤宜。

火旺者,加山栀、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

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

治无余法矣。

仲景伤寒症中有云∶误发少阴汗,动其经血者,下竭上厥,为难治。

盖下竭者,阴血竭于下也。

上厥者,阴气逆于上也。

夫血与气,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故阴火动而阴气不得不上奔,阴气上奔,而阴血不得不从之上溢,阴血上溢则下竭矣。

血既上溢,其随血之气散于胸中,不能复返本位,则上厥矣。

阴气上逆,不过至颈而止,何能越高颠清阳之位?是以喉间窒塞,心忡耳鸣,胸膈不舒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桂枝汤6方1《三因》卷九。

组成:麻黄(去节,汤浸,焙干)3分,桂心3
分,白芍药3分,细辛(去苗)3分,干姜(炮)
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洗7次)半两,
香附(炒去毛)半两。

炮制: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
急不得转动。

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7
分,去滓,食前服。

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2
枚,煎。

2《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2两(去根节),桂枝1两,葛根3
两,芍药3两,甘草1两(炙紫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
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服,夜1服。

3《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
方》。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桂枝1两,赤芍药1
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
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8-
9日不解,表证仍在,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
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又大汗后似疟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
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3钱(炙),桃仁
30个(去皮尖),黄芩5钱,桂枝3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
发于夜间者。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迎
发而服。

5《痘疹仁端录》卷十三。

组成:麻黄、桂枝、赤芍、杏仁、甘草、当归、
牛蒡、黄连、黄芩、川芎、蝉蜕、蚕蜕。

功能主治:痘疹,身痒咳嗽。

用法:水煎服。

6《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净麻黄2钱,柳枝1钱2分,桂枝1钱2分,
片黄芩1钱,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钱,大生地1
钱,鲜红花5分,葱白1茎。

功能主治:夜疟,血分有邪。

用法:水煎,热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