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道家思想与《红楼梦》
道家思想与《红楼梦》前面有介绍一些道家思想与中医的一些文章,现在为读者介绍道家思想与《红楼梦》的著作类文章。
中国的封建社会横跨了几千年,在这数千年中,涌现了许多思想家、文学家,也萌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和许多传世的作品。
其中,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学派是为最突出的思想之一,《红楼梦》是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红楼梦》有着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其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探讨一下关于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红楼梦》中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是一个离经叛道,极力抗拒封建主义,逃避应酬,厌恶功名利禄,只企求随心所欲的生活。
宝玉代表道家思想的无用之用”、“无为之为”,道家思想的虚静之心支配着贾宝玉行为的心理基础,他之所以用情专一,正是虚静之心影响的结果。
庄子以虚无言德,以虚静言性言心,以超脱之心与天地万物相通。
曹雪芹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
贾宝玉的“不情”之“情”,此情乃是超越个人私情而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大情”。
落实到贾宝玉身上则是仁慈之心和怜悯之爱。
这种大情是“自适其适”的“天乐”、“至乐”,是不仁之“大仁”,庄子称之为“精神”,即是艺术精神的“共感”。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
贾宝玉听了薛宝钗推荐《点绛唇》套曲中的《寄生草》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感动之下,便提笔立占一偈禅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次日林黛玉见到后便补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黛玉首先悟得“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薛宝钗转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便是由庄学“向上一关”禅宗的“寂灭”。
经林黛玉这一点拨,才算把贾宝玉的诗心提升到大彻大悟大解脱的宇宙之境。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感情线为主脉络,在不动声色间渗入了含义深刻的道家思想。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以及由此演变的道教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之间相互混杂的现象。
道家道教与《红楼梦》
道家道教与《红楼梦》今人视道家为哲学流派,道教为宗教,而古人认为二者为一家。
道家的主要人物被道教尊为教主,道教与老庄的思想虽有差异,但也一脉相承,因而古人的看法不无道理。
曹雪芹、高鹗继承了这一看法,在《红楼梦》中也视道家、道教为一家,所以我们就把二者合在一起谈谈它们对<</span>红楼梦》的影响。
一、《红楼梦》全书骨架是道家循环论的体现道家有一条很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由有到无的过程,从而形成环状的循环。
《老子》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
”任何事物都朝其反面发展。
《老子》十六章讲得更明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里的“复”、“复归其根”是一个意思:万物从无到有,再回归于无。
《老子》二十五章总结说,万物在道的安排下,“周行而不殆”。
“周行”就是呈圆环状发展。
庄子也是如此,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庄子。
天-F》)。
《庄子。
至乐》还明确提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的循环论。
我们讲《红楼梦》全书骨架是道家这一思想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条线索上:一是贾府的盛衰,二是宝玉的经历。
首先我们谈贾府的盛衰。
在第一回中,作者借僧道之口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可以说是全书的基本框架,而且这几句话就出自道书《淮南子。
道应训》:“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
”到了第十三回,这一基本框架阐述得更详细更具体,作者借秦可卿的幽灵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1日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这段话讲的既是整个贾府的盛衰命运,也是对道家道教思想的通俗解释。
这种由盛而衰的变化思想还体现在第二十九回中,贾府人到清虚观去打醮,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最后-本《南柯梦》。
教你从风花雪月的《红楼梦》里看清心寡欲的道家思想
引导语:《》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古典长篇,其中暗含着清心寡欲的道家思想?我们一起来了解与学习相关的知识。
《红楼梦》虽说是现实主义作品,但通篇有许多的风花雪月。
而道家思想给人的感觉是清心寡欲。
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仔细研读,会发现字里行间都体现出道家思想。
一、道家本体论和《红楼梦》的平等观在《庄子》一书“秋水”篇中有这么一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这句话在书中最好的例子便是贾宝玉。
他与人交往,从不计较利益得失,不注重身份地位。
用淳朴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当年商汤“网开三面”,史书载“汤德至矣,及禽兽”。
而在贾宝玉身上,不仅是禽兽,他连一个普通的器物都十分爱惜。
当有洁癖的妙玉想将一个脏了的杯子扔掉时,贾宝玉舍不得,将杯子讨了来,自己留着。
对于贾宝玉“兼爱”的品质,脂砚斋评价为“情不情”对待对自己无情的也有情。
二、去伪求真,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真”、“假”两字在佛学中也有提及。
但是与道家“真假对立”观点不同的是,佛学讲的“不二法门”认为真假是一体的。
书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段中写贾宝玉认为大观园中的一处田园风光由于是人工刻意为之所以不美。
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真假观是出自道家思想。
三、尚愚反智,绝学无忧的养生论道家提倡“大智若愚,绝学无忧”。
在这里首先要清楚两点,即“为何要‘反智’”和“如何‘绝学’”。
书中描写秦可卿时有这么一句:“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
在现代,许多人就因为聪明太过,导致思想负担过重,最后伤了精神。
但在现代社会,完全不学习是不可能的,此时应该记住一个原则:要学习,首先要强调健康。
牺牲健康来学习是得不偿失的。
论《红楼梦》中的道教思想
《 红楼 梦》思想 的复杂而丰富 ,本文兹就 书中的道教思想作
一
浅 析
常 合 用 。 妙 玉 扶 乩 的 乩 语 是 : “ !来 无 迹 ,去 无 踪 。青 噫
一
、
道佛 融合
埂 峰 下 倚 古 松 。 欲 追 寻 。山万 重 ,入 我 门来 一 笑 逢 探 春 ” 说 : “ 是 仙 家 的 门 。便 难 入 了 。 若 ”故 “ 我 门 来 一 笑 逢 ” 入 说 明 在 此 入 的 是 道 家 的 门 , 而 小 说 结 尾 ,贾 宝 玉 出 家 做 了
逍 遥 的道 隶 思 想 。 它 以道 佛 为其 思 想 归 宿 ,在 世 俗 的重 压 之 下 以老 庄 的 与物 同化 、逍 遥 自 由寻 求 慰 藉 , 因 而 宝
玉和甄士隐最终 以出世 而求得解 脱。透过 道教 的独特视 角能更深刻地理解 《 红楼 梦》 的思想底蕴。 关键词 : 《 红楼梦》 ;道教 ;道 家;精 神 自由
禳 灾 祈 福 、追 求 长 生 为 目的 的道 教 与 信 奉 四 大 皆 空 、 因果
轮 回的 外来 佛 教 教 义 教理 显然 不 同 。
。
因为曹雪芹 的精 神世 界更复杂 。至少 《 红楼梦 》所包
容 的文化 内涵要 比屈原 诗赋 、陶潜诗文显 得丰 富 。它仿佛 是对 民族 精神谱 系 的全 息衍射 ,是 传统 观念 的百科 全 书 。 又是儒 、道 、释 三家勾 心斗角 。争 夺各 自的生存空 间 ,后
中 图分类 号 :I 7 1 2 .1 04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3 1(06 300— 3 31 15 20 )0— 14 0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的哲学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古典小说,它涵盖了许多哲学主题和思想。
以下是一些《红楼梦》中体现的主要哲学意蕴:
1. 人生无常:小说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生无常的观念。
贾府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衰落破败,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悲剧。
这反映了佛教中的无常观,即万物皆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2. 因果报应: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因果关系的影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体现,人物的善恶行为最终会招致相应的结果。
3. 人性的复杂性:《红楼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贪婪的一面。
这反映了人性的多元性和矛盾性。
4. 虚无主义:小说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虚无主义态度。
贾府的荣华富贵最终化为泡影,一切皆是空,这反映了一种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追求的怀疑和否定。
5. 道家思想:小说中还蕴含了一些道家的思想,如阴阳调和、
道法自然等。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这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贾府的园景、人物的修行等方面得以体现。
红楼梦中的神话传说与道教观念
红楼梦中的神话传说与道教观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道教观念,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和超脱尘世的色彩。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神话传说和道教观念,并探讨其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首先,在红楼梦中,神话传说被广泛运用,为故事增添了一种超自然的氛围。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葬花词中的“草木皆有情”一段。
这段描写了贾宝玉在花冢前与花神对话的情景。
花神告诉贾宝玉,花草树木都有灵性,能够感受到人们的情感。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万物的赋予灵性的观念。
此外,红楼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神话传说,如王熙凤与蛇精的故事、贾宝玉与葫芦娃的对话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的运用,丰富了故事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趣。
其次,在红楼梦中,道教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体系,强调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道教色彩的人物形象。
他不喜欢世俗的繁华,对红尘中的名利不屑一顾,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他与黛玉的感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道教的意味,他们之间的爱情并非世俗的欲望,而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纯粹情感。
此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道教观念的体现,如贾母的“无为而治”思想、贾宝玉的“无为而化”境界等等。
这些道教观念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具有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味,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此外,红楼梦中的神话传说和道教观念还对人物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神话传说和道教观念的运用,使得这些角色更加丰满和有深度。
比如,黛玉被塑造成了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她与蛇精的故事以及她的病弱和早逝,都使得她具有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
贾宝玉则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他对红尘中的名利不屑一顾,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法四家思想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法四家思想在《红楼梦》中包含有儒释道法四种思想。
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应该是在“仁、义、礼”这三个方面,然而在《红楼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假仁假义无礼,贾府对于“仁”的理解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不痛不痒的给予表面上的所谓的“仁道”,就像是赖家的赖尚荣尽管已经是一方父母官了,但还是要对贾府的主子们感恩戴德,如果不是贾府开恩,赖尚荣还是一个奴才秧子,不但不能做官,还得在贾府参加劳作,当然,赖家的奴才确实做得很到位,赖嬷嬷说起来都是主子的好。
但是,为什么她们家就一定是奴才呢?为什么奴才的子女也一定是奴才呢?对于“义”字,只一个尤三姐就将所有的贾府中人比下去了。
尤三姐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代表,就是这样一个人将贾府的虚伪的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
对于“礼”字,贾珍的行为已经将这一“礼”字破坏殆尽。
他对自己的儿媳妇所做的不才之事,完全无视伦理道德,翁媳之间的礼在哪里?作为一个人的“礼”又在哪里?所以,在整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作者所谓的“荒唐言”,正是肺腑之言,正是作者的真实的想法。
在贾宝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反常之举正是真正的仁义礼的表现。
宝玉的反常行为正是对假仁假义无礼行为的反抗。
道家思想体现在“无为而无不为”,佛家思想体现在“自度与度人”,在《红楼梦》中似乎有很多的人都存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比如贾敬虽然出家做了道士,但是只是一味的服金丹,守庚申,毫无作为可言。
王夫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伪善之人,哪有一点悲悯之心可言。
妙玉虽是道姑,但却并不是真心的修炼,也没有什么悲悯之心。
事实上,真正怀有这种“无为而无不为”,拥有“自度和度人”思想的并不多。
这两种思想正是体现在那一僧一道身上,他们两人才是“翻过筋斗”来的,在经历过一番繁华富贵之后,方才有这样的心境。
他们二人将贾宝玉携下凡尘,让他自己经历劫难,反而能够更加领悟生活的真谛。
柳湘莲也是被一位道人所点化,甄世隐也正是被这一僧一道所点化。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镜花水月。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儒家、释家和道家等各种思想与文化相互渗透、融汇贯通,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并分析其意义、影响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与挑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大纲”部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目录和架构。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这个话题进行简要概述以及解释文章的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我们将具体探讨儒家、释家和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然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意义与影响”部分将论述这种融合思想对个人修养、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智慧带来的重要意义。
而在“红楼梦中儒释道合一的局限性与挑战”部分,我们将全面剖析这种思想的限制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红楼梦》中的儒释道合一思想,以推动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设。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加深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并从中寻找对于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性意义的价值。
同时,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传统文化与多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推动今日社会个体与整体精神层面的发展和进步。
2.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之思考2.1 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中儒家思想主要通过书中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进行展示。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身上具有很强的儒家特点。
首先,他注重家族传统和礼仪规范,在他的心目中,家庭和社会地位至关重要。
其次,在面对困境时,贾宝玉常常表现出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并愿意为他们付出。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中的“以孝养亲、以友安邻”的核心价值。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一系列关于孝道、忠诚和义气等儒家美德的情节,如对待父母亲人尽孝、守住自己的清白和信义等。
2.2 释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红楼梦》对于释家思想也有所涉及。
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摘要:《红楼梦》讲的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从思凡降凡到历劫红尘,最后回归青梗的故事。
这种叙事类型是道教文学的典型结构。
笔者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道教文化”是深刻全面的。
它反映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教人物形象;二是道观文化;三是道家思想。
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本文将具体阐述《红楼梦》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解读“道教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与道教人物道观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87-02道家思想形成发展于春秋时期,道教产生于东汉。
经过上千年的积淀,道家和道教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可忽视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里。
虽然今人一般视道家为哲学流派,道教为宗教。
而古人则视二者为一家。
所以我们在谈论《红楼梦》的道教与道家思想时,也是没有给二者划分明显界限的。
天国神仙由于触犯了某种戒规(通常是动了凡心)被贬谪下凡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构成了中国道教文学的一大特色。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起初只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因动了凡心,由一僧一道携带下凡去感受荣华富贵,后看破红尘,重新回到青梗峰化为顽石。
这条主线无疑是与传统道教文学遥相呼应的。
1 《红楼梦》的道教人物形象《红楼梦》给读者刻画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金陵十二钗”为轴心铺面展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物关系网。
其中的道教人物形象之多,也足以说明“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是巨大的。
作品的道教人物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仙界的人物和凡界的道教人物。
1.1 仙界的人物《红楼梦》中仙界的领导者主要是在文中经常化为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即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一僧一道,时没时现,贯穿了全书。
在第一回中,作者借僧道之口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很多人多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曹公在全书中多次或提及或引用了道家的文化或思想,在此小叙几点。
在《红楼梦》开篇不久,交代宝玉来历时,便有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第一回)为何偏偏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呢?有种说法是,这个数字暗合周天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为一周天,而多出的“一”则源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这个“一”中,生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出彼此间错中复杂的故事和感情纠葛。
同时,从荣、宁二公至鼎盛时期的大观园,再到最终的没落和落魄,归于平淡。
可以看出,由“一”生出的万物,最终,又归于“道”。
有一个人,出场了十几回就华丽谢幕,却成为十二钗中正册人选,这个人就是秦可卿。
关于秦可卿,很多看法是,谐音情可轻,不过,也有些人士看法是,谐音情可情。
如果联系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发现,情可情与道可道的句式构造是相同的,那么,对于秦可卿的下一句联想,就该是“非常情”了。
秦可卿一生活着的时候出场次数,重要的只有两次,便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对宝玉的启蒙,以及被删去的淫丧天香楼,而这两段,都可以算是“非常情”。
故而,认为可卿的姓名取自道家,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还有湘云与翠缕讲阴阳之辨。
“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
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而后,继续在翠缕的发问下,循序渐进地从抽象到具体讲述了阴阳。
阴阳之说起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两仪,便是指阴阳。
在《易经》中,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是既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存。
正如湘云后文所说的树叶,扇子等。
贾宝玉挨打情节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
贾宝玉挨打情节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学派是为最突出的思想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最精彩的莫过于宝玉挨打这一情节。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上半部分的一大高潮,体现了儒道思想的对立和宝玉的仁慈之心、怜悯之爱。
宝玉挨打是“无为”之“为”与“有为”的对立与冲突。
贾政信奉的是封建主义的道德理念,推崇光宗耀祖,希望宝玉成材,走仕途经济,而贾宝玉所追求的是自由,是得乐且乐,是道家所宣扬的“无为”之“为”,与贾政的观念相悖,这两种观念的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是必然的。
无论贾政,还是护宝玉的王夫人,还是拿“孝道”痛斥贾政的贾母,其立场都是站在封建礼法一边,与宝玉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贾宝玉的“仁慈”和“怜悯”,是超越个人私情而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大情”,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这主要通过挨打后其他人的反应来表现。
在薛宝钗面前,因怕牵扯到薛蟠,“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
’”这是何等的大度与仁慈之心!在接下来的黛玉探视时,黛玉的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换回来的是宝玉“你放心,别说这样话。
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的回答,这又是何等的仁慈与怜悯之爱!。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启示
《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启示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不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瑰宝,还融汇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儒释道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儒释道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儒释道思想与主要人物形象的关系、儒释道思想对情爱关系和命运观念的影响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地分析《红楼梦》中儒释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与应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红楼梦》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并通过解读这些思想,揭示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与应用。
了解和理解这些重要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提供一种更加深刻而有益的生活智慧。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儒释道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2.1 儒家思想的影响《红楼梦》中的儒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礼教、家族观念和子女关系上。
贾府作为一个大世家,注重着传统儒家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维护。
例如,对于上辈子欠下的债务要还清,在这个世代做事要有自己责任担当的精神等等。
李贵、李渔兄弟则是具有经书知识和儒学修养的人物,他们再创业过程中秉持着儒家道德规范,并通过经商来回报社会。
可以说,《红楼梦》中对于儒家思想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尊崇该思想所推崇的品行与理念。
2.2 佛教思想的渗透佛教义理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曹雪芹笔下,融入了佛教文化形象如多种菩萨、方丈、高僧和各种禅宗法语;同时也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如轮回、因果等。
其中悲观忧国之情,在《红楼梦》中被曹雪芹以佛家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生如梦、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放下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等都是佛教思想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2.3 道家思想的诠释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也有一定体现。
比如,贾母从儿孙们的争斗中超然物外,具备了一种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的理念;又如黛玉修身养性,追求自由自在,不拘于世俗规范与桎梏等。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价值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除了情节和人物塑造,小说中也融入了宗教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家两方面探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宗教思想和反映的价值观。
佛教思想在《红楼梦》中1.因果业力:在小说中,许多人物遭受苦难或得到善果都与因果业力有关。
如林黛玉生得美貌却命短、贾宝玉命途多舛等。
2.超脱世俗:尤其体现在贾母身上,她对功名利禄漠不关心,更重视修行追求解脱。
3.修行与解脱:有一些人物如凤姐和晴雯都希望能放下世间烦恼,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1.自然观念:许多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崇拜,如太湖、绿茵草地等。
2.隐逸与无为而治:贾宝玉一直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尤其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3.自由解放:巧姐、颦儿等人常常以自由奔放的方式表达自己,追求心灵上的解放和真实的表达。
《红楼梦》中所反映的价值观1.家族观念:小说中强调家族和亲情关系,尊重长辈,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并强调公平正义。
2.人性困境:探讨人之一生遭受种种磨难和欲望带来的困扰,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展示了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3.诗文雅致:整个小说中融入大量古诗、词文,弘扬文化艺术价值观。
结论《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著称,在宗教思想与价值观的表达上也具有深远意义。
佛教与道家的思想渗透于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同时展示了传统家族观念、人性困境以及诗文雅致方面的价值观。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揭示和探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意义,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备注:此文章仅为虚构内容,纯属参考]。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很多人多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曹公在全书中多次或提及或引用了道家的文化或思想,在此小叙几点。
在《红楼梦》开篇不久,交代宝玉来历时,便有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第一回)为何偏偏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呢?有种说法是,这个数字暗合周天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为一周天,而多出的“一”则源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这个“一”中,生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出彼此间错中复杂的故事和感情纠葛。
同时,从荣、宁二公至鼎盛时期的大观园,再到最终的没落和落魄,归于平淡。
可以看出,由“一”生出的万物,最终,又归于“道”。
有一个人,出场了十几回就华丽谢幕,却成为十二钗中正册人选,这个人就是秦可卿。
关于秦可卿,很多看法是,谐音情可轻,不过,也有些人士看法是,谐音情可情。
如果联系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发现,情可情与道可道的句式构造是相同的,那么,对于秦可卿的下一句联想,就该是“非常情”了。
秦可卿一生活着的时候出场次数,重要的只有两次,便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对宝玉的启蒙,以及被删去的淫丧天香楼,而这两段,都可以算是“非常情”。
故而,认为可卿的姓名取自道家,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还有湘云与翠缕讲阴阳之辨。
“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
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而后,继续在翠缕的发问下,循序渐进地从抽象到具体讲述了阴阳。
阴阳之说起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两仪,便是指阴阳。
在《易经》中,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是既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存。
正如湘云后文所说的树叶,扇子等。
《红楼梦》里的道家智慧:不做圣人,反而能过好这一生!
《红楼梦》里的道家智慧:不做圣人,反而能过好这一生!《恺叔说红楼梦》第221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这本书中第二十一回写道,宝玉读《庄子》时,认为以下这段话充满了意趣:“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頫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曹雪芹为何会在写《红楼梦》时,加入《庄子》里的这段话呢?在我看来,是因为他想借用当中蕴含的三种道家智慧来警示世人,你终其一生追求的一些东西,很有可能都是错的。
只有领悟了这三种智慧,你才会走在正确的人生大道上,过好这一生。
那这三种道家智慧分别是什么呢?1、“绝圣”(杜绝当圣人的念头,不以假当真)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圣人”,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他认为世上本无圣人,不切实际、想要成为完人的凡人多了,于是便有了“圣人”这一说法。
在凡人眼里,圣人就是完人。
但是,世上真的有完人吗?如果有,就不会有“人无完人”这一说法了。
在历史上,享有“圣人”这一盛名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到后来这些圣人都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了“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正确性。
庄子举了当时齐国公认的“圣人”田成子作为例子。
作为相国的田成子,用大斗把粮食借给百姓,然后再用小斗收回。
他因此受到了齐国百姓的爱戴,被尊称为“圣人”。
然而这位圣人后来却主动发起了叛变,杀死了待他不薄的齐国国王齐简公,成为历史上弑君的大恶人之一。
由此可见,所谓的“圣人”,不但不是完人,还有可能是大恶人。
在庄子看来,追求成为“圣人”是一种病,得治。
要治好这种病,最好的药方莫过于“绝圣”。
只有杜绝了当“圣人”的念头,回归到“人无完人”的真相,你才能找回最真实的自己,并活出真我的风采。
曹雪芹显然非常认可庄子说的“绝圣”这一观点,所以他在《红楼梦》里虚构的上百号人物,没有一个是圣人。
浅谈道教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浅谈道教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作者:彭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红楼梦》不仅仅是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且更是一部哲理丰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悟之书。
本文就从道教的无为超脱,生命平等观和理想化三个方面简单分析道教思想对曹雪芹的《红楼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曹雪芹;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19-01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故称道教。
道家的主要人物被道教尊为教主,道教与老庄的思想虽有差异,但也一脉相承。
评价《红楼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及思想形成,写作《红楼梦》的原因。
曹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4年。
先世原为汉族,明末时加入满洲籍。
其先祖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
康熙去世,雍正上台后竭力打击康熙亲信,雍正五年,曹頫被革职并被抄家。
韩隆初年时曹家再次遭受变故,遂彻底衰败。
至曹雪芹时,举家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以粥度日。
家境的败落和困顿的生活,使他世态炎凉和人情的冷暖有了深刻的体察,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有了透彻的认识。
曹雪芹当年生活的西山(现北京市的香山)是儒、佛、道三教汇集的地方,一些重要的宗教人物经常云集在这里,宣传自家的思想和宗教精神。
曹雪芹作为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族的人,自然受到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
然而当正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的时候,他似乎更趋向于用道家和佛法来救助。
《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曹雪芹挥笔“梦”“红楼”,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诗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的矛盾心情。
通观一部《红楼梦》,作者在描写宝黛爱情和贾府这些封建家族的腐败时,都让我们看到了宗教对曹雪芹的影响。
本文就道教思想对曹雪芹写作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人性解读
红楼梦中的宗教思想与人性解读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宗教思想和人性问题。
宗教思想的体现佛教在《红楼梦》中,佛教被广泛地描绘和借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角色塑造:诸如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众多佛教神明都以不同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并对人物形成重要影响。
2. 生死观:尤其是在一些生死离别场景中,作者将佛教的生死观融入到情节当中。
3. 善恶观:佛教所强调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被运用于小说中,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示了各个角色行为带来的结果。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红楼梦》中也有一定体现: 1. 纵观整个小说,充斥着反映世俗喧嚣、虚伪和矛盾的氛围,这与道家追求真我、清心寡欲的理念相吻合。
2. 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例如贾母、林黛玉等人都具备一定的道家思想特征。
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3. 作者还通过创作手法表达了对尘世浮华的鄙弃与追求虚无宇宙真理的态度。
人性解读势利与权谋《红楼梦》深入揭示了人性中势利和权谋所带来的弊端。
例如贾母为争夺家产而跟史湘云父亲发生纷争;王熙凤为了维护自身地位而不择手段。
这些角色展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冷酷。
情感与欲望小说中充斥着复杂的情感关系与欲望心理。
贾宝玉对黛玉、晴雯等女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贾母对金钱的欲望等等。
这些都展示了人性中爱、恨、忧愁等情感和欲望的强烈驱使。
生老病死《红楼梦》以生活流水的笔触描绘了人性面临的生老病死问题。
从那夕阳西下、王熙凤遭厄运,到黛玉逐渐消瘦,小说中不断提醒读者人生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巨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层面。
通过对宗教思想和人性问题的探索与展示,作者呈现出了复杂多样而真实的人类本性。
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并希冀在尘世中找到一种超越世俗和追求内心平静的道路。
(字数:299)。
红楼梦中的宗教与信仰
红楼梦中的宗教与信仰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宗教与信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深刻展示了人们对神灵、命运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与敬畏。
一、宗教的存在在《红楼梦》中,宗教的存在贯穿始终。
尤其是在荣府中,祖父荣府尊崇佛道两教,庙宇中摆放着佛像和神像。
林黛玉在感叹世事无常时,也常常对着庙宇祈祷。
这些细节无不反映出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佛教的影响佛教在《红楼梦》中被描绘得相当丰富。
佛教的慈悲、禅定和解脱理念融入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中。
如黛玉的遭遇和命运多舛,使她对人世的痛苦有较深的体悟,表现出佛教的慈悲和超脱思想。
林黛玉更感染了周围的人,使得佛教的影响力得以传播。
三、道家思想的体现《红楼梦》中,道家思想是另一个重要的宗教元素。
贾母作为荣府的族长,多次表现出了追求长寿和修身养性的意愿。
她喜欢藏经阁,每次翻阅养生之书都用心领悟道家思想,在她的带动下,整个荣府也弥漫着道家的气息。
四、神灵的信仰在《红楼梦》中,宗教信仰还表现为对神灵的敬仰和供奉。
尤其是在大观园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观园里神奇的风景和各式各样的神像,使得人们对神灵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
例如,林黛玉与贾母在大观园中相遇,有一段对话中,林黛玉叹道:“要不是让观上有菩萨神贵人在上头,仆人已经吓昏了。
”这说明了人们内心对神灵的崇敬和依赖。
五、迷信与信仰除了主要的宗教元素之外,还有一些迷信的信仰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人们对风水、吉凶、灾祸等的迷信,使得一些人对命运充满畏惧与担忧。
如贾府中出现的大火,让大家担心家族的命运。
这些迷信的信仰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宗教的信仰,使得人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总之,《红楼梦》中的宗教与信仰是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宗教的存在和信仰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深入人心。
通过对宗教与信仰的描绘,作者呈现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中对神灵、命运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与敬畏。
红楼世界中的道家思想与修身养性
红楼世界中的道家思想与修身养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红楼世界中的道家思想与修身养性。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达到人生的境界。
首先,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一些特征。
在小说中,贾宝玉是一个极具道家气质的人物。
他对人生的看法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相契合,他不喜欢世俗的功利和权力,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
贾宝玉的性格内敛、善良,他对诗词音乐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喜欢追求美的事物。
这与道家主张的“修身养性,追求自然之美”相符合。
另一个例子是林黛玉,她是一个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女子。
她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俗的思想。
其次,红楼梦中的情节也反映了道家思想的一些内涵。
小说中的“荣府梦”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它通过梦境的形式,揭示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对立。
这与道家强调的“虚静无为”、“返璞归真”的思想相呼应。
在梦境中,贾宝玉看到了一些人物的真实面目和命运,这暗示了人们应该超越现实的表象,去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实现。
另一个例子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又带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粹之美。
这种纯粹的爱情追求与道家强调的“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境界相契合。
此外,红楼梦中的意象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小说中的“石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意象,它代表了红楼世界的虚幻和无常。
在小说的开头,贾宝玉被称为“贾石头”,这暗示了他与这个虚幻世界的联系。
在小说的结尾,贾宝玉化作一块石头,与红楼世界永别。
这一意象表达了道家思想中“无常无我”的观念,提醒人们要超越世俗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另一个例子是小说中的“荷花”意象。
荷花在红楼梦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它既象征着纯洁和无欲,又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浅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
浅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作者:徐海双杨帆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老庄及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也深受其影响。
不论是《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的主旨,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与命运,以及故事情节、氛围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烙印。
关键词:庄子;红楼梦;好了歌;贾宝玉;浮生若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27-01一、《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蕴含的主旨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人如果能顺其自然之性,也就是纵情任性,便得自由,但这只是相对的自由。
至于什么是绝对自由,如何获得绝对自由,《逍遥游》作了详尽的阐述:有所依赖的自由,只能算作相对自由,无所依赖的自由才是绝对自由。
《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旨在指出若要人生好,须要“了”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
而庄子主张“无名”“无功”“无情”,最终才能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
由此可见,两者旨趣的完全相同。
《好了歌》主张了情,而《红楼梦》开篇却说此书“大旨谈情”,二者看似相悖,其实则不然。
从“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可见,本书确实写情。
但是书到最后,几乎所有情痴情种都以死退出了人生的舞台,而宝玉最终无情,随和尚道士离开了滚滚红尘,复得“天下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的逍遥。
可见《红楼梦》用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让人了解:人生最苦,情难了,无情最逍遥。
在功名、金银、情感中,不慕功名最易,不贪金银次之,难舍者乃在“情”。
若无情则无所不能“了”,如此便能逍遥。
由此看来,《红楼梦》“大旨谈情”的真正目的在于劝勉世人“无情”,因此可以说庄子思想已深入《红楼梦》骨髓了。
二、宝玉的命运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对老庄人生哲学的认同,作者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上尤见其功力。
第三回宝玉首次登场亮相,作者用两首《西江月》词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这两首词将其纵情任性、蔑视功名富贵的超凡脱俗概括得淋漓尽致,生活中的宝玉也的确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几处关于《红楼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很多人多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曹公在全书中多次或提及或引用了道家的文化或思想,在此小叙几点。
在《红楼梦》开篇不久,交代宝玉来历时,便有写到:“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第一回)为何偏偏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呢?有种说法是,这个数字暗合周天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为一周天,而多出的“一”则源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这个“一”中,生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生出彼此间错中复杂的故事和感情纠葛。
同时,从荣、宁二公至鼎盛时期的大观园,再到最终的没落和落魄,归于平淡。
可以看出,由“一”生出的万物,最终,又归于“道”。
有一个人,出场了十几回就华丽谢幕,却成为十二钗中正册人选,这个人就是秦可卿。
关于秦可卿,很多看法是,谐音情可轻,不过,也有些人士看法是,谐音情可情。
如果联系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以发现,情可情与道可道的句式构造是相同的,那么,对于秦可卿的下一句联想,就该是“非常情”了。
秦可卿一生活着的时候出场次数,重要的只有两次,便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对宝玉的启蒙,以及被删去的淫丧天香楼,而这两段,都可以算是“非常情”。
故而,认为可卿的姓名取自道家,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还有湘云与翠缕讲阴阳之辨。
“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
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
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而后,继续在翠缕的发问下,循序渐进地从抽象到具体讲述了阴阳。
阴阳之说起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两仪,便是指阴阳。
在《易经》中,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是既相互斗争而又相互依存。
正如湘云后文所说的树叶,扇子等。
另外,就是居于栊翠庵的妙玉,虽身在佛家,但却对道家极其尊崇。
作者借邢岫烟之口,描述了妙玉的怪诞:“他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
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畸人者,畸零之人也。
《庄子·大宗师》有云:“畸于人而侔于天。
”畸人即是指行其天性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
妙玉喜欢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
她对于功名利禄并无兴趣,看破了世俗名利,但却与自然天地和谐统一,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中引用的道家的典故还有许多,如宝玉近乎女性崇拜的尊重女性,续写《南华经》,十二首菊花诗等,这些情节无不透露着道家的情怀。
因此,如果能够深入的了解道家文化,那么便可以更容易的读出《红楼梦》中并未言明的故事,对其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