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新 参赛教学设计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3aeb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d.png)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3.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4.学会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重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分析、欣赏和评价平面构成作品。
教学准备:1.平面构成的相关教学资料;2.平面构成的相关作品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请学生观察、说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构成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要素(15分钟)1.平面构成的定义:平面构成是指通过有机的组织、安排和配置来构成平面造型的方法。
2.平面构成的要素: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空间、光影等。
3.平面构成的原则和规律:对称、平衡、重复、对比、节奏等。
三、介绍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20分钟)1.色彩的运用:使用鲜明、对比、和谐的色彩,突出主题和情感。
2.形状的运用:选择具有特殊形状或富有创意的元素进行构成,产生独特的效果。
3.线条的运用:运用直线、曲线、斜线等不同类型的线条,强调轮廓或构成层次感。
4.纹理的运用:使用不同的纹理进行组合和对比,增加作品的触感和层次感。
5.空间的运用:通过透视、比例、层次或遮蔽等手法创造出立体感和深度感。
6.光影的运用:利用明暗对比来强调形状、纹理或立体感,使作品更加生动。
四、运用平面构成进行创作(25分钟)1.给学生布置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平面构成要素和方法进行设计和构思。
2.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等要素进行创作,并注意平衡、对比、节奏等原则和规律。
3.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多思考、多尝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展示、欣赏和评价(15分钟)1.学生完成作品后,互相展示并进行欣赏和评价。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5893b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a.png)
以平面构成为题的美术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要素。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提高其美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意义2.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4. 平面构成的形式:网格构成、圆形构成、三角形构成、方形构成等5. 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插画创作、字体设计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平面构成作品,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运用基本原理和形式进行创作。
4. 互动:组织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总结平面构成的技巧和心得。
5. 拓展:介绍平面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的能力。
3. 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平面构成相关书籍和资料。
2. 平面构成作品展示图片。
3.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
4. 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平面构成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基本原理。
2. 练习指导:分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包括点、线、面的组合,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重复与变化的运用。
3. 创作辅导: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个人创作,提供必要的技法支持和创意建议。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各自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5. 作品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内部的评价和交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平面构成基本形PPT教案
![平面构成基本形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fe16f8a5e9856a571260a5.png)
明代成化皇帝 《一团和气图》
《六子争头》
平面构成
3、完全共用形 概念:完全共用形的特点是指一个装饰组织从不同的方向上看 是不同的图形,图形全部共用。
平面构成
作业 四 20*20CM图底反转一张。
平面构成
谢谢 观看
2021/4/25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5年-2001年)
是指选择一个常规、简洁的图形为基本形态,保持其 骨骼不变,再根据创意,置换新的元素,组成新形。这种 表现手法,虽然物与形之间结构不变, 但逻辑上的张冠李戴却使图形产生了更深远的意义。
平面构成
《F》系列
平面构成
2、图底关系的运用
《两个不同性别 的腿》
平面构成
四、群化构成
群化构成:群化构成也叫集团化组合法,也有称之为繁殖构成 法,用若干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形,以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排列及不同 的组合方式构成的图形,是现在图形设计、符号、标志设计常用的手 法。
平面构成
群化构成的基本条件:
1、有两个以上相同的基本形集中排列在一起并发生联系的时候, 才构成群化。 基本形的特征必须具有共同元素才能产生同一性而形成群化。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
作业 三
1,利用已有的 2 个基本形作 9 种不同的打散与重构练习; 2,设计 2 个基本形,作 9 种不同的打散与重构练习。
规格:12*12cm 色彩:黑白
要求:基本形设计的形象要简洁,打散与重构成新形,各 得到不同的图形效果。
平面构成
五、图与底
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 掌握和应用。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 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
美术教案: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
![美术教案: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https://img.taocdn.com/s3/m/74039e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8.png)
教案第 34-36 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备注一.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观察图片分析其中的特点学生归纳回答。
引导、发现,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二.新授课程:本课时的主要内容讲述:发射构成形是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向周围边放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韵律感式。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发射构成形式:发射构成是基本形或骨格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内集中或向外扩散的一种特殊的重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形式。
发射构成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发射具有很强的聚焦,这个焦点位于画面的中央;其二,发射有一种深邃的空间感,所有的图形都向中心集中或向四周扩散。
发射构成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1)一点式发射形式;(2)多点式发射形式;(3)旋转式发射形式。
(一)发射骨格的构成要素发射骨格由发射点和发射线两部分组成。
发射点即发射中心,是焦点所在。
发射点可以直接显现,也可以隐藏起来;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可以在画面内,也可以在画面外。
发射线即骨格线,形态上表现为直线、曲线、折线等。
发射的方向可以有一个,也可有多个。
(二)发射构成的形式发射构成根据发射点、发射方向、发射轨迹及发通过视觉传达,让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偶然形创作的方法。
1.以发射点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一点式和多点式发射。
2.以发射方向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离心式发射和向心式发射。
3.以发射轨迹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发射式发射、同心式发射和旋转式发射。
以发射物进行分类,发射构成可分为发射线式和发射基本形式。
射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发射点进行分类一点式发射:发射点只有一个,呈现离心式或向心式分布。
多点式发射:发射点有多个,发射方向可以任意设定和变换。
2.以发射方向进行分类向心式发射:即发射点在外部,自外向内辐射,是来自周围的向中心汇拢的一种构成形式。
离心式发射:即发射点在内部,发射的线和基本形由此中心向外呈发射状。
平面构成 教案
![平面构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53a8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e.png)
平面构成教案教案:平面构成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平面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形状等,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平面构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理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学会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示范作品。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平面构成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色彩、形状等。
2. 教师通过示范作品,讲解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平面构成练习,让学生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
2.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创作。
板书设计:平面构成基本概念:点、线、面、色彩、形状基本要素:点、线、面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点、线、面进行创意设计,创作一幅平面构成作品。
2. 作业要求:充分发挥想象,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个性的平面构成作品。
3. 作业答案:无固定答案,注重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平面构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55689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2)掌握平面构成的元素和基本构成形式;(3)熟悉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2. 平面构成元素讲解点、线、面、体等基本元素的特点、组合方式和在构成中的应用。
3. 平面构成形式介绍重复、对称、近似、放射、分割等基本构成形式,并举例说明。
4. 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平面构成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5.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与评价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面构成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结合实例,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创作,包括点、线、面、体等元素的组合,以及基本构成形式的运用。
4.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邀请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互相学习、交流。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设计能力。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平面构成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效果;4. 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兴趣和态度。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5f3b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0.png)
《平面构成》教学教案教案教学目的和任务:目的在于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掌握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更高层次的造型能力、审美判断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理论指导与实践。
多媒体演示、举例分析教学过程:第一章概述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
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一、什么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用途: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
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它是设计的基础。
意义: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
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
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98a48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b.png)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平面构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视觉设计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概念和原理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形状等3.平面构成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平面构图、线条处理、形状组合、色彩运用等4.平面构成的设计原则和规律:对称、比例、重复、韵律、节奏等5.平面构成的应用:海报设计、画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提高设计感知和审美水平。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设计平面构成作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设计能力和技巧。
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2.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常见方法和技巧,设计原则和规律,应用领域等内容。
3.示范:通过展示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表现。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平面构成作品的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实现创意表达。
5.讨论: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提高创作水平和设计能力。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于平面构成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平面构成作品,包括设计思路、表现效果、创意表达等方面。
2.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创作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鼓励学生持续提升。
3.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思考和分享。
平面构成优秀教案.doc
![平面构成优秀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94aa885f12d2af90342e645.png)
平面构成优秀教案..第一章概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平面构成、什么是“二维设计”,以及什么是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平面构成概念,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2、学习难点:造型艺术的美学规律和形式法则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授、板书)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1、导入阶段2、主要内容第一节平面构成概论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
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第二节什么是“二维设计”整个课程更多的是围绕“二维”这一概念展开的。
谈到“二维”,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下“二维”的定义以及它与“三维”的关系,即“纬度”的基本概念:如果说“一维”只有长度,呈一种相对的线性状况;“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现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而“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这里我们所谈论的均是在“二维”,也就是平面范围中的一些设计造型的基础问题。
说到“二维设计基础”,首先要提及二维形态的基本元素,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点、线、面所组成的,与形态相关的质地(肌理)和色彩。
可以说所有的形态都是相对的点、线、面所组成的,与形态想国的又有他们的质地,再就是色彩的问题。
这两方面都与形态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平面构成》详细教案
![《平面构成》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8c06dbf12d2af90342e64d.png)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授课教师:二、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三、授课对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四、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平面构成》属于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
2、设置目的《平面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
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
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
概括来讲,《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平面构成》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种以平面化的形式去表现各种形象,从而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上学期,开课之前学生已学习《素描》、《色彩》课程,所以本课程主要作用在于“启下”,而“承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所谓“启下”是指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学专业的共性问题,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设计类课程中有着较大地应用。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由于本课程的学习较为偏重于抽象的理性思辨,较少涉及到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或课题。
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强应用实例的分析讲解。
通过实用的、有趣的、对不同专业课程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种应用实例,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00d72552a98271fe900ef91d.png)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设计者: 江苏常熟市中学谢艳月学科:初二美术(苏教版)第三册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课业类型:工艺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初二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属于工艺设计课,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构成是教学重点,如何分解与组合基本形是本课教学难点。
《基本形的构成》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第一课,它知识点多、抽象性高、课堂演示难度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清晰可变化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1、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3、操作领域:通过基本形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矩形分解组合练习。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即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
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b8f8294680203d8ce2f2480.png)
初中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设计者:江苏常熟市中学谢艳月学科:初二美术(苏教版)第三册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业类型:工艺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时安排:一时教材分析:初二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属于工艺设计,它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遍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学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将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构成是教学重点,如何分解与组合基本形是本教学难点。
《基本形的构成》是平面构成教学的第一,它知识点多、抽象性高、堂演示难度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多媒体清晰可变化的图片,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平面构成实际是点、线、面的构成,关于点、线、面的特性,学生在已往的图案学习中已有所知,而图案的形式美的法则: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律动等同样适合于平面构成;初二学生在数学上,对几何图形已经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有利于本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的:、情意领域:通过平面构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2、认知领域: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3、操作领域:通过基本形构成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完成有个性的矩形分解组合练习。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形成与变化教学难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方法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练习法相结合的综合教法。
借助电脑多媒体可达到清晰、高质量的画面效果。
使抽象的形态直观化,形象化,直接被学生所接受。
教学准备:教师:电脑多媒体、部分以前学生的平面构成图片、分解的圆形、长方形纸片;学生:双面彩色纸、剪刀、胶水、作业纸。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31c83de2bd960590c677eb.png)
《平面构成》教案一、执教者:侯志峰二、课题:平面构成三、授课对象: 1207 班学生( 27人)四、授课时间: 2012 学年第 1 学期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
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一、什么是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用途: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
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它是设计的基础。
意义: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
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
学习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
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
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
《平面构成》教案
![《平面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82e3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b.png)
《平面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
3. 通过对平面构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3. 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4. 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5. 平面构成的应用(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面构成的组合方式、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
2. 演示法: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和组合方式。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4.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观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平面设计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和组合方式(重复、近似、对比、发射、特异)。
3. 分析:分析平面构成的原则(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平面构成的设计作品,加深对平面构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基本元素、组合方式、原则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设计作品、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标准:(1)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基本元素和组合方式进行设计。
八年级美术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美术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ea12f481c758f5f61f6758.png)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与其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完成2—4幅基本形分解构成作业。
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老师:范画、腊光纸、剪刀、胶水及投影仪等。
学生:铅笔、橡皮、尺规、剪刀、胶水等。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从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出好黑板报?)入手,引出平面构成的课题。
二.教学深入:
1.结合实例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应用。
2.大家都知道学习英语是从26个字母入手,学习数学是从1.2.
3..数字学起,学习平面构成该从何处学起呢?我们是从“基本形”着手的。
讲解基本形的概念。
3.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及加工方法。
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相切形、透叠形、联合形(简述)
基本形的分解:a.同形分解; b.自由分解:抽象自由分解;具象自由分解。
组合方法:移位法、翻转法(老师示范一例,学生上台演示)
4.布置练习。
达标测评:
内容:完成4幅矩形分解构成作业。
方法:白纸做底,双面黑纸或废画报作图,先把作业纸等分成4份,将3cm×8cm的双面黑纸任意分解两刀或三刀,然后将分解后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用胶水贴在作业纸上。
(老师简要示范)
要求:剪贴工整,页面整洁。
巡回辅导、小结。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3篇)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30254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8.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分类。
(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及其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3)学会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平面设计的兴趣,培养其热爱艺术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1)平面构成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2)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1)点、线、面的概念、特性及其在平面构成中的应用。
(2)色彩、肌理、形状、比例、节奏、对比等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作用。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1)平衡、对比、统一、节奏、重复、透视等原则。
(2)运用这些原则进行创意设计的方法。
4. 平面构成实例分析(1)分析经典平面构成作品,了解其设计理念。
(2)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平面构成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5. 创意设计实践(1)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实践。
(2)指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原理,提高设计水平。
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平面构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平面构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平面构成原理,提高审美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设计技能。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反馈评价法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设计水平。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平面构成概述、基本元素2. 第二周:平面构成的基本原则、案例分析法3. 第三周:创意设计实践4. 第四周:总结、评价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情况。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包括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力等方面。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0be6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e.png)
《平面构成》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平面构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增强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基本概念:构成要素、构成方法、构成规律。
(2)基本方法: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纹的构成、点的构成。
2.不同形式的平面构成(1)线的构成:直线、曲线、折线、曲线的组合等。
(2)面的构成:基本平面构成单元、平面构成元素的组合等。
(3)纹的构成:基本纹样、纹样的变化、纹样的组合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讲解(3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学生实践(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进行平面构成的实践,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中。
4.展示和评价(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引导法: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具:白板、彩色粉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2.图片和示例:准备一些与平面构成相关的图片和示例,用来辅助教学和实践活动。
六、教学评价1.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互评评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分享,老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情感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平面构成的形式》的教学设计
![《平面构成的形式》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f4cf62e53a580217fcfec8.png)
《平面构成的形式》教学设计授课者:王敏【科目】 : 美术【课题】 : 平面构成的形式【授课时数】 :1 学时【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平面构成形式的概念、意义、用途和方法2、操作目标:能够熟练运用构成形式进行设计3、情感目标:体会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秩序美4、创造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基本形和构成形式【重点】:主要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和常见的构成形式【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解平面构成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二)导入新课:根据老师的一副摄影作品,引出平面构成与生活息息相关,平面构成对于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找找这副图中包含你学过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四方连续)(三)前课回顾:连续纹样,点、线、面。
(教师提问:一个单位与重复的多个单位比较起来,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多个单位重复可制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四)教授新课:1、明确学习任务、重难点(重复还仅仅只是最基本的平面构成形式之一,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平面构成的其他构成形式。
)2、学习以下构成的概念、形式、知识点,并欣赏作品——①、重复构成1.概念:重复是指同一画面上同样的造型重复出现的构成方式。
2.对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②、近似构成1.概念:近似是指形态的接近或相似的构成方式。
2.基本形的近似获取:联想(从品种、意义、功能等)、削切(把一个完整的形削切等)③、渐变构成1.概念:构成形式,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
2.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基本形的渐变(形象、大小、方向、虚实、位置、明度等)骨骼的渐变(单元、双元、等级、阴阳等)④、发射构成1.概念: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或渐变。
发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向四处扩散或向中心聚集;二是具有明确的中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构成——基本形的构成》教学设计
(公开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基本形与其变化,掌握基本形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完成2—4幅基本形分解构成作业。
3.情感目标:感受平面构成的形式美,培养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新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准备:老师:范画、腊光纸、剪刀、胶水及投影仪等。
学生:铅笔、橡皮、尺规、剪刀、胶水等。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从同学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出好黑板报?)入手,引出平面构成的课题。
二.教学深入:
1.结合实例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应用。
2.大家都知道学习英语是从26个字母入手,学习数学是从1.2.
3..数字学起,学习平面构成该从何处学起呢?我们是从“基本形”着手的。
讲解基本形的概念。
3.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及加工方法。
常见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相切形、透叠形、联合形(简述)
基本形的分解:a.同形分解; b.自由分解:抽象自由分解;具象自由分解。
组合方法:移位法、翻转法(老师示范一例,学生上台演示)4.布置练习。
达标测评:
内容:完成一幅重复骨式矩形分解构成作业。
方法:白纸做底,双面黑纸或废画报作图,先把作业纸等分
成2份,将3cm×3cm的双面黑纸任意分解两刀或三刀,然后将分解后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用胶水贴,在作业纸上。
(老师简要示范)
要求:剪贴工整,页面整洁。
巡回辅导、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