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中药方剂术语解释
中药方剂术语解释
1. 方剂(Fāng jì)- 中药方剂是由多种中药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方法和制剂形式配伍而成的药物组方。
2. 适应症(Shì yìng zhèng)- 方剂适应症指的是方剂适用于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3. 药引(Yào yǐn)- 方剂中的药引是指起到主要疗效作用的药物。
4. 药物配伍(Yào wù pèi wǔ)- 方剂中的药物配伍指的是将多种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强化主要药物的作用。
5. 入药(Rù yào)- 入药是指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等物质经过采集、炮制等工艺处理后成为中药材,用于制备方剂。
6. 方剂制备(Fāng jì zhì bèi)- 方剂制备是指按照方剂的药物组方、药材配伍和制剂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炮制、研磨、配伍等工艺处理以制备方剂。
7. 制剂形式(Zhì jì xíng shì)- 方剂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制剂形式,如汤剂、丸剂、散剂、浸膏剂等,不同的制剂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治疗需求和患者情况。
8. 用法用量(Yòng fǎ yòng liàng)- 方剂的用法用量指的是使
用方剂的方法和剂量,如饮服、外用等。
9. 煎服(Jiān fú)- 煎服是指将中药方剂煮沸后,去除渣滓,取其汁液部分供患者饮用。
10. 代表方剂(Dài biǎo fāng jì)- 代表方剂指的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具有代表性疗效和应用范围的方剂。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
方剂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辨证施治。
下面是对方剂汗
法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方剂:方剂指的是中药组合成的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用药规律配伍而成,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
2. 汗法:汗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排汗功能,以达到发散病邪、调节气血的目的。
汗法可以通过药物刺激、温热刺激或运动等方式引起体
表出汗。
3.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
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辨别病证的特点,然后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
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汗法是将方剂与汗法相结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合
适的方剂,并通过汗法的刺激,促使药物发挥疗效,加速体内湿热、寒邪等病
邪的排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方法常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湿热病等疾病
的治疗。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 七方七方,是方剂分类之一。
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 十剂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
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
3 君药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
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 逆流挽舟法逆流挽舟法,治疗方法之一。
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 大承气汤方名。
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
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汤。
6 增水行舟法: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
代表方如增液汤。
7 和解少阳法和解法之一。
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8 痛泻要方方名。
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
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
9 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
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
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
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合,即属辛开苦降法。
10 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
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
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
11 凉膈散理中丸,方名。
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
因本方用药,使中焦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
13 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
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着,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着《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着《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着《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着《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方剂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逆流挽舟: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清热药和泻下药同用,配合泻下药目的是为了清泻里热,这种治法叫“以泻代清”,方如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泻上中二焦实火3、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的主治为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但该方并有保肺之效,也可用治肺损虚劳诸证4、刚柔并济: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
方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共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5、阴(阳)中求阳(阴):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6、通因通用: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热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出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症。
如用大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7、增水行舟: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简答题二、分类及代表方(一)和解剂1、和解少阳:大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2、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二)温里剂1、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2、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回阳救急汤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常用小方组成、功用及主治(一)左金丸(清热剂清脏腑热121)组成:黄连(180g)吴茱萸(30g)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二)当归补血汤(补益剂补血172)组成:黄芪(30g)当归(6g)功用:补气生血主治:1、血虚发热证。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主病之谓君)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
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
(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
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
——桂枝汤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
--大承气汤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梅核气: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半夏厚朴汤瘛疭(chi4zong4):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
西学中方剂学考试复习资料
西学中方剂学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方剂学:是研究及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又称处方学。
2.透热转气:是治热邪初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热邪初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时,除用解毒清营法治疗外,尚可用透热外出的药物治疗,使初入营分之热,透出气分而解,这种治法称为“透热转气”法。
3.甘温除热:是治疗气虚发热证的一种治法。
当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时,出现身热汗出,渴喜热饮,面色珖白,体倦气短,四肢乏力,饮食减少,舌胖苔白,脉虚时,采用甘温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补益中气,使脾气健旺,发热消退。
4.补火生土:指温状、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土,脾失健运而致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其代表方如四神丸5.方剂:又称“处方”,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的处方。
6.凉开:是指采用凉心开窍,清热化痰的药物,治疗热闭神昏的一种治法。
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时,每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甚至抽搐,可采用安宫牛黄丸治疗,以清心解毒,豁痰开窍,故安官牛黄丸即属凉开的代表方。
7.急下存阴:指用药性峻猛的药物,急下邪热积滞,以护阴液,免除因热邪积滞内停日久而致津液耗伤之患。
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阳明腑实证,即体现这一治法。
8.益气升阳: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9.热伏阴分:语出《温病条辨》,是温病后期,热邪不解,内传阴分,阴液被伤的病证。
以久热不退,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特征。
二、简答题1.方剂的组方目的是什么?答:相须”为用,增强药效;②综合药效,扩大适应范围;③有机组合,产生新的药效;④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烈性,减少副作用。
2.试分析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答:镇肝熄风汤主要用治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证。
药剂学名词解释
✧剂型(formulation;preparation):剂型指方剂组成以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preparation):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方剂(prescription):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剂的并确切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调剂学(DispensingPharmacy):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方中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目:计量单位目粒度是指原料颗粒的尺寸,一般以颗粒的最大长度来表示。
网目是表示标准筛的筛孔尺寸的大小。
在泰勒标准筛中,所谓网目就是6.4516平方厘米即 1平方英寸(2.54厘米≈1英寸)面积中的筛孔数目,并简称为目。
✧崩解剂(Disintegrating agent):崩解剂是指能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从而使功能成分迅速溶解吸收,发挥作用。
这类物质大都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膨胀性,从而实现片剂的崩解。
除了缓控)释片以及某些特殊用途的片剂以外,一般的片剂中都应加有崩解剂。
✧增溶剂(increase solvent):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称为增溶剂。
✧助溶剂(Solubilizers 或称 Solubilizing agents):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在水中,当加入第三种物质时能增加其溶解度;这种物质就称为助溶剂(助溶与增溶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是低分子化合物,而不是胶体电解质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乙酰胺等。
)。
✧潜溶剂(cosolvent):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絮凝剂(flocculant;flocculating agent):可使液体中分散的细粒固体形成絮凝物的高分子聚合物。
中医用药的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用药的名词解释大全一、中医用药分类中医用药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有着丰富的名词术语,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用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中药材中药材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栽培获得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原料,经过特定的加工处理而成的药用物质。
中药材是中医药治疗的基础,它包含了许多草药、植物、动物等,如黄芪、当归、人参等。
二、方剂方剂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方法配伍而成的剂型,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目的。
方剂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它有着严格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范。
例如,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气养血的方剂。
三、药性药性是指中药材各种性质与特点,包括寒、热、温、凉、平等属性。
药性的划分是根据中医理论而来的,用以指导中医用药的方法和原则。
不同的药性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体质,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药物。
四、药味药味是指中药材具有的与味觉相关的特点,包括苦、辛、甘、酸、咸等。
药味通常与药性相互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药物对人体的作用。
例如,苦味的中药常用于清热解毒,甘味的中药则具有滋润和养血的功效。
五、归经归经是指中药材所归属的经络系统,即中医学中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总体结构分类。
中药归经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某种药物的特定作用部位,从而更好地设计个体化、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
六、草药分类草药是指一般与植物相关的中药材,经典分类方法主要有虫草类、果实类、叶菌类、根皮类、花草类、木质类等。
不同类别的草药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和应用范围,中医草药学家会根据需要将它们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七、药材功效药材功效是指中药材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效果。
中药材功效主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判断,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也是评估药物功效的依据。
中医用药常用的功效有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解表散寒等。
八、药力药力是指中药材的药物作用和效果,包括回阳、驱风、祛湿等。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大全
中药方剂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药领域中用于描述方剂成分、用法用量、药物特性等的专业术语和名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名词术语:
1.方剂:中药方剂是指中药药物按一定比例和用法组合,制成治疗特定疾病的药物组合方剂。
2.药味:方剂中的不同药物成分。
3.主药:方剂中起到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4.辅药:方剂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
5.佐药:方剂中起到增强其他药物疗效的药物成分。
6.使药:方剂中起到调整其他药物属性的药物成分。
7.味:方剂中药材的气味特点,包括甘、酸、苦、辛、咸等。
8.性:方剂中药材的性质特点,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9.归经:方剂的药物归属经络系统,如归肺经、归肝经等。
10.适应症:方剂所适用的疾病范围。
11.禁忌:方剂禁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的疾病。
12.方解石:方剂中的矿物质成分,比如石膏。
13.煎汤:一种制剂方法,将药物煮沸后提取有效成分。
14.化验法:指对方剂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15.剂型:方剂的药物剂型,如颗粒剂、丸剂、浓缩剂等。
16.加减法:对方剂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病症可以加入或减去某些药物。
17.方剂配伍禁忌:方剂中药材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中药方剂名词术语,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有更多不同的名词和术语。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药中的一种药物配方,是由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组合不同中草药,可以达到疾病防治的目的。
方剂的名词解释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方剂的意思是药方、处方。
方是指将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剂量和用法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
方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比如以功能分为清热方、祛风方等;以用途分为治疗方、调理方等。
2. 剂:剂指的是药物的剂型,即药物制剂的形式。
方剂通常是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这些中草药可以是鲜草药、干草药、炮制草药等形式的。
而方剂在煎煮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汤剂、浸剂、片剂等剂型。
3. 名:名是方剂的名称。
方剂的命名一般是由多个字或词组成,可以包含病名、症状、药物组成等内容,以便于医生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比如有《太阳红汤》、《四逆汤》、《四君子汤》等。
总的来说,方剂是中医药中一种特殊的药物配方,它是通过合理组合多种中草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的名称是由多个字或词组成,可以包含病名、症状和药物组成等内容。
方剂的剂型可以是汤剂、浸剂、片剂等形式。
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和药理作用。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教案资料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
方剂学习笔记-整理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规律,并提高临床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
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指代由中药组方而成的药物组合。
根据不同的配伍原则和治疗目的,方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经典方剂、医家方剂、方剂变法等等。
其中经典方剂是指历史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并被广泛应用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方剂的组成主要由各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功效。
在方剂的组方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病症和治疗目的,合理选择中药,并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特点进行配伍。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方剂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药物配伍的禁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病症的疗效增强或减弱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研究和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方剂的功效和应用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同方剂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调理等方面。
在使用方剂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调整。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发展中医药产业以及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总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研究方剂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水平。
方剂学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张恩溥,黄国熙,李振洲.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李冀平. 中医药学方剂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丁志勇. 中医药学方剂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二)
方剂汗法名词解释(二)方剂汗法名词解释方剂•方剂是中医药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体质,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和配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汗法•汗法是中医中一种通过用药物刺激人体皮肤引起出汗的治疗方法。
汗法通过增加体内的汗液排出,来消除体内湿热等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方剂汗法•方剂汗法是将方剂与汗法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适当的方剂来调理身体,并结合汗法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名词解释1. 方剂选择方剂选择是根据疾病的病情、病因、病机以及病人的体质来确定适合的方剂。
例如,对于湿热内蕴的病症,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黄连解毒汤。
2. 汗法适应症汗法适应症是指适合使用汗法治疗的病状。
例如,对于湿热病邪郁阻而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可以采用汗法来促进排汗,如桂枝汤发汗。
3. 方剂汗法的疗效方剂汗法的疗效是指通过方剂汗法治疗后,对于疾病的改善效果。
例如,对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通过使用清热利湿的方剂结合汗法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湿疹的症状。
4. 方剂汗法的注意事项方剂汗法的注意事项是指在使用方剂汗法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例如,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方剂和汗法,严格控制汗出量和出汗时间,避免过度出汗导致体力消耗过度等。
5. 方剂汗法的禁忌症方剂汗法的禁忌症是指一些情况下不适合使用方剂汗法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例如,对于肾虚体质的人群,因为汗法会加重虚损,所以不适合使用方剂汗法进行治疗。
结语方剂汗法是中医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合理选择方剂和汗法,可以有效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然而,在使用方剂汗法时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遵循相关的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名词解释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等)、方
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
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
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即治疗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
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提出的8种
治疗大法,即所谓:“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5.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寒邪自
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以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卫助阳,解肌发表;配白芍药滋养营阴,收敛阴液。
合则既能温卫阳,又可养营阴,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6.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扶助机体阳
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如桂甘汤中以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温心阳,益心气,通心脉、和血气,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7.酸甘化阴:是指用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增强益阴的治
法。
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
临床常用于阴伤之证。
如桂枝汤中以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8.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
种方法。
古人认为,痢疾本来是邪气从表内陷于里,这时用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
亦即邪自外入里,治疗上使邪从外而出,由里出表,好象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9.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
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如银翘散中的荆芥。
10.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类型,同样有燥屎内结于肠
中,但表现有“下利清水”,即时有排泄出黄臭的粪水,而不见燥屎泻出,况且,其虽有下利而腹痛、腹满不减,说明肠中仍有实热积滞,仍属阳明腑实证,是为“热结旁流”。
11.急下存阴: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
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
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
如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12.釜底抽薪:指用苦寒降泄,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是取去锅底下燃烧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13.通因通用: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
通泄的病证的一种治法。
如有的痢疾患者,见大便粘滞而频,量少而不畅,是内有实积使然,治可应用大黄等药物以泻下通滞除积,使邪去利止。
亦如应用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证。
14.脾约:出自《伤寒论》,指胃中燥热,脾津不足而受约束,脾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肠道是却津液之滋润而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的病证。
《注解伤寒论》云:“约者,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
难”。
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代表方为麻子仁丸。
15.肝脾不和:指由于肝气偏亢,疏泄不畅,影响肠胃的功能,而
出现肝木与脾土失却协调的病理变化,如胁痛、胸闷不舒、胃脘疼痛、饮食减少等病证,称为“肝脾不和”。
16.辛开苦降: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
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
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这种治法称为“辛开苦降”法。
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
17.苦寒直折法:针对火热毒盛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火热毒盛充斥
三焦,直需泻火解毒,集多种苦寒之品于一方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18.大头瘟:大头瘟又名大头天行,是一种病证,是由于风热疫毒
之邪壅于头面,以致气血壅滞不通,临床表现以头面红肿焮痛为主,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19.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
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
绛。
治疗上除清营解毒外,尚有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
说。
20.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
发热的一种治法。
诸如补中益气
21.补火生土: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成脾土的治法,用
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代表方如四神丸。
22.凉开:即清热开窍。
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
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代表方为温病“三宝”。
23.梅核气: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
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24.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津液不布而致;属“次寒”、“小
寒”,临证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法疗上宜采用苦温甘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