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导师论文
关于心理学家贺岭峰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心理学家贺岭峰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1e57d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6.png)
关于心理学家贺岭峰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贺岭峰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他的研究和实践,他对于人类心理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介绍贺岭峰的背景、他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对他的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贺岭峰的身份和他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贺岭峰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心理学家,他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经验。
他毕业于一流的心理学研究机构,并在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贺岭峰的研究兴趣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他对于人类认知和心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人类思维、情绪、注意力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贺岭峰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致力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他参与了多个社区心理健康项目,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他的实践经验丰富,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贺岭峰的背景和他在心理学领域的具体贡献。
通过对他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我们将更加全面地了解贺岭峰的重要性和他对于心理学的影响。
接下来的章节将阐述贺岭峰的背景和他的贡献。
我们将介绍他的教育经历和学术成就,以及他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性研究成果。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他的实践经验,包括他参与的社区心理健康项目和他为心理学普及所做的工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贺岭峰的重要性,并展望他的未来发展。
我们将评估他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并提出对他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期望。
贺岭峰作为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将继续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突破。
我们相信,他的未来发展将给心理学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贺岭峰的重要性和他对于心理学的贡献。
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心理学的兴趣,并促进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北大心理系人物略传
![北大心理系人物略传](https://img.taocdn.com/s3/m/06f0b8f1700abb68a882fb05.png)
安徽全椒人。1925年秋至1929年冬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获博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1937年任中国心理会理事,《心理学报》编委,1938—1947年先后兼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和西南联大哲学系心理组负责人,1952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发明“四门速视器”,主要著作有《谈天才》,校译《心理学纲要》和《心理学导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
樊际昌,男,1898-1975
浙江杭州人,我国早年著名心理学家。1920年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心理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30年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36年参与创建“中国心理学会”,是中国现有全国性学会中最早成立的学术组织之一。
陶孟和,男,1887-1960
原名履恭,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天津。他从1949年10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1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陶孟和起初执教《社会学》、《社会问题》、《英文学戏曲》等课程,以后又增加了《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课程。这些都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学者。
陆志韦,男,1894—1970
浙江吴兴人。中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19岁参加工作,不久留学专攻心理学并于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系任教,1928年在燕京大学心理系任教授兼主任,1936年任燕京大学校长。1921年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术团体—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被选为该学会研究股主任。1935年发起组织心理学会,建议创办《中国心理学报》。1937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时被推选为主席,兼该会会刊《中国心理学报》主编。他早年师从艾宾浩斯学派,曾应用统计和数学方法从事关于记忆问题的研究,并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1924年和1936年曾先后两次修订中国比内一西蒙智力测验,我国现代不少有成就的心理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
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 心理学系](https://img.taocdn.com/s3/m/2544e01db7360b4c2e3f64b6.png)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11-2-9 11:42北京大学【大中小】【我要纠错】一。
心理学系简介北京大学是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其心理学本科教育始于1900年。
1917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下,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6年成立了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学习或出身于心理学,包括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唐钺、陆志伟。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云集了唐钺,孙国华、程廼颐、周先庚、吴天敏、沈廼璋等著名心理学家。
1978年,北京大学恢复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心理学系,由唐钺、周先庚、荆其诚、吴天敏、王甦、陈舒永、邵郊、陈仲庚、孟昭兰、许政援、任仁眉、杨博民教授执教,归入理科,招收第一批学生。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现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其“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32年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心理学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中坚人才。
目前,心理学系现有正式教员3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9人。
现有其他教辅职员9人。
现任系主任为周晓林教授。
作为最早将心理学引入中国的学界先驱,作为中国第一个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见证了中国心理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并以其“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为中国的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过去10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直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开展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为培养基础与应用心理学高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科研领域保持了国内心理学领先地位。
如今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已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齐全、专业人才层出不穷的教学、科研体系。
5人任11种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体现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整体科研实力。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62962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b.png)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目前心理学课程存在课时少、学生不重视、教学内容枯燥和不实用、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所以改革心理学课程就变得很有必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篇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摘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偏重心理问题的矫正,针对的是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教育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模式的转变、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自我教育;资源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承担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工作思路,对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分两部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性心理咨询与辅导。
前者针对全体学生,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防患于未然。
后者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需要专业心理学教师负责以恢复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从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发展性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完善人格。
该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心理状态良好的大学生,教育内容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人际、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内容。
心理学论文15篇
![心理学论文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f4ff2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c.png)
心理学论文15篇心理学论文1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p 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11年与该学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p 的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并不是单独应用于个人的心理学,它考虑的是个人、社会及他们互相间的关系,它强调社会因素决定人格,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
阿德勒提出了许多对幼儿社会性开展的独到见解,并将自己的这些理论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并以此为根底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看法。
这些看法无疑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化地理解幼儿的社会性开展与教育,同时也给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制定和施行以不少的启发。
笔者认为阿德勒的儿童心理开展观、社会兴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方面的启示较大。
下面就分别从幼儿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和施行方式这两个角度来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一、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对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启示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和最独特的概念,这个概念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频繁出现,并与儿童的社会性开展有严密的联络。
既然社会兴趣如此重要,那终究什么是社会兴趣呢?阿德勒并没有给社会兴趣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阅读阿德勒著作的人都会对社会兴趣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社会兴趣从字面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心理过程维度,一个是目的维度。
心理过程维度指兴趣本身,目的维度指兴趣所指向的目的。
从心理过程来维度来看,社会兴趣主要有以下局部组成:同情、认同才能,社会常识,合作、协同才能,价值观,独立才能,对将来社会的关心。
从目的维度来看,社会兴趣范围广泛,从家庭、学校渐渐扩展到社区、社会,甚至整个宇宙;从一种归属感扩展到宇宙感。
社会兴趣在这指的是自我实现、对社会有用、对人类的利益的兴趣。
从以上的分析^p 可以看出社会兴趣的内涵非常丰富,而这些内涵几乎都属于儿童社会性开展所包含的范畴。
阿德勒将社会兴趣作为儿童精神安康的标准和儿童正常开展的晴雨表。
【心理分析】北大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
![【心理分析】北大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https://img.taocdn.com/s3/m/245bf2150740be1e650e9a77.png)
/【心理分析】北大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文|徐凯文作者简介: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演讲一不是学生空心了,是整个社会空心了首先我想从今年发生的事情开始。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
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
这是我开展过的最长距离的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今年5月,有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他已经4年了,入校时他非常优秀。
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
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
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我见过非常优秀的孩子,我要说的是,我现在所有说的学生在大学都是特别好特别优秀的学生。
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这是他导师告诉我的,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
出院时,我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
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
我要讲的是,他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教育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教育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eeb8d84a7302768e9939eb.png)
教育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教育心理学论文1900字(一):基于教育心理学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分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各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小学数学不仅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小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能够有效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态,从而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细致分析。
本文阐述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教学措施分析。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策略分析引言:数学被称为万学之基,其原因就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转换自身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小学生重新改变对生活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帮助其思维能力逐渐向更加理性化的形式转变。
而在此过程中,也有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种转变,甚至对数学产生各种畏惧心理、厌恶心理。
只有教师能够充分发掘学生身心特点,才能够对症下药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帮助学生重新树立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心态中健康成长。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首先,由于小学数学存在大量的知识点,且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不强烈,这就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畏惧心理。
这种畏惧心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由于某一个知识点没有充分领悟,而导致了后续学习的吃力。
或者在每次考试测试的过程中都在某一类型题上犯错扣分,从而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在面对数学时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一旦学生形成这种心理,就会导致其难以充分發挥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限制了其在数学学科上的发展。
其次,对于部分数学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而言,往往会对某一类知识点出现不在乎的轻视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原因很简单,通常是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了知识点的听讲和认知,然而却在后续的知识巩固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课后复习等环节进行加深理解,从而导致了对这类知识点的掌握一直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
2023年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
![2023年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dac9a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f.png)
2023年教育心理学论文1500字(精选5篇)教育心理学论文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对思想观念有不同的影响。
中职学生中也有这样一些迷茫的少年,他们是经历了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后的“淘汰产品”,他们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变形记》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一、“南风效应”——用和风细雨打动人心《变形计》第八季之《少年少年》的廖洪毅一直感念在他饥寒交迫时为他送第一顿饭的老奶奶。
在因给猪治病四处借钱,老奶奶递过来仅有的15元钱时,这位平日里一掷千金的富家子再次被感动哭泣。
这是典型的教育心理学“南风效应”的应用。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先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就证明谁更威猛。
北风刮起了猛烈的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裹紧了衣服。
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不自觉地敞开大衣,最终南风取胜。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温暖胜于严寒。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夏日寒”。
教师教书育人,建立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育的起点。
教师日常的关心体贴,嘘寒问暖,非常容易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心近了,学生就能向教师敞开心扉。
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会促进教师教育手段的贯彻和执行。
二、“四颗糖果”——用宽容替代惩罚《变形记》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数与父母关系极为紧张。
有一位母亲伤心无奈地说:“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我的孩子是来报复的。
”为什么母(父)子成仇?仔细观察,他们的父母经常指责、训斥甚至打骂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对抗开始。
所以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都会犯错,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和纠正孩子的错误呢?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衣食父母”,教师对学生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决定着师生关系的走向。
鉴于学生已经经历了父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批评惩罚也是苍白无力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用“四颗糖果”的故事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要用宽容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奖励替代惩罚,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要尊重学生,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个人成长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个人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18824dbd69dc5022aaea0080.png)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类型: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论文题目:成长感悟认识自己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天津市所在单位:天津成长感悟认识自己天津1.自我成长分析1.1出生成长我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之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小时候自然享受了父母更多的呵护,儿时家庭并不宽裕,父母常常教导我要艰苦朴素,要像邻居那样乐于助人,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知恩图报。
这些启蒙教育对我日后成长为踏实、认真、独立、有责任感、受欢迎的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家里有三、四个孩子是很平常的事,由于孩子多,学校的教室数量一般都很紧张,孩子们每天只上半天课,上午或下午,每周轮换,家庭作业很少。
因此庭院里总是熙熙攘攘地聚集着很多孩子,大一些的男孩抖陀螺、滚铁环,小一点的男孩拍毛片、玩弹球,大一点的女孩跳皮筋、踢毽子,小一点的女孩跳房子、捉迷藏…孩子们在游戏中交流着、学习着、成长着,我没有去过幼儿园,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会唱歌、说歌谣、讲故事、跳舞蹈、做手工,知道的事情又少,幼儿的心灵中充满了自卑,因而我总是胆怯地站在一旁,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一个个活跃的身影。
我从不招惹别人,但同龄的小朋友经常依仗哥哥姐姐的力量欺负弱小,我则常常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我不敢还手,常被吓得跑进院子躲起来。
幼年这段受欺负的经历,一直影响着我,现在想来,正是这早年的生活经历,为我现在的性格和思维雕刻了一个初步形态,让现在的我具有男子汉气概,在能力范围内,我喜欢保护弱小,喜欢主持公道、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不畏强权,愿意关心、帮助他人,也注定我和心理咨询这一神圣职业结缘。
1.2走向青春期青春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开始走出自卑的阴影,由依赖转向独立,同时变得感性,防御机制过强,除学业外,有意的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我的家庭。
1.3求学之路1993年自己到离家5公里外的乡中学读初中,因为离家距离远,每天早晨早早的就要从家里出发步行去上课。
教育心理学科研论文(最新范文6篇)
![教育心理学科研论文(最新范文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875f6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3.png)
教育心理学科研论文(最新范文6篇)本文收集了六篇最新的教育心理学科研论文,涉及到不同的研究主题,包括孩子的研究焦虑、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的关系、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心理治疗在学生情绪管理中的作用等。
1. 研究焦虑对孩子研究的影响:以低年级学生为例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旨在研究研究焦虑对孩子研究的影响以及缓解焦虑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研究结果表明,孩子过高的研究焦虑会对其研究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本文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缓解焦虑的方法。
2. 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心的关系研究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观察,研究了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对于其研究成绩和学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的方法。
3. 母语和外语教学中阅读策略培养的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母语和外语教学中的阅读策略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语言环境下阅读策略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语言环境的不同情况下,研究者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方法。
4. 初中生情绪问题调查与心理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对初中生进行情绪问题调查,发现现今社会的研究压力对于学生的情绪问题有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心理治疗方案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情绪问题。
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几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依靠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支持。
6. 家长参与幼儿园学前教育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家长参与幼儿园学前教育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参与幼儿园学前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
关于心理学博士论文
![关于心理学博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b720e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d.png)
关于心理学博士论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心理学逐步趋于成熟,主要表现为科学心理学的形成。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心理学博士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心理学博士论文篇1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教师与高中学生沟通的技巧在心理学中,“沟通”被视为一种影响过程──作为发信者的个人使受信者的他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刺激(通常是语言符号)得以传递的过程。
这里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把“沟通”定义为作为发信者的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情报,以便对受信者的他人或团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学习指导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共振”产生的。
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吻合,引起彼此感情上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有效高效地进行沟通。
一、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中阶段是一个过渡期,这个阶段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不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存在不少特殊矛盾。
主要特点如下:1.心态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增强。
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他们在各种场合中都想表现自己,这种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另外,他们最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弱者”,有时容易出现一些冒险行为。
2.逆反心理强,自我管理能力差。
学生们喜欢特立独行,因此这个阶段,总要提供独特的见解,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性。
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对抗,对其他人持否定的态度。
因此他们对于老师的管理有很强的反抗心理。
二、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1.沟通的时机(1)注意观察学生情绪的变动。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若发现学生的情绪有异,则应及时和学生取得沟通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突发事件的谈话要及时,即要“热处理”。
尽管突发事件有其偶然性,它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如果不及时引导,则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北大心理学培养计划
![北大心理学培养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f754e6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6.png)
北大心理学培养计划我有一朋友,那小子长得精瘦精瘦的,眼睛小小的,一笑起来就眯成条缝儿,跟那月牙儿似的。
他就进了北大的心理学专业。
我去北大找他的时候,那校园里的气氛,咋说呢,到处都透着一股聪明劲儿。
树啊草啊,好像都比别的地儿的有灵气。
他跟我讲这个心理学培养计划,那是一套一套的。
他说,这计划就像是给他们这些学生一把神奇的钥匙,要打开人类心灵的大门。
他们得学好多课程,什么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我就问他:“啥是发展心理学?是不是研究人咋长大的?”他翻了个白眼儿,瞅着我就说:“你可真行,就知道个表面。
这发展心理学啊,是研究人从受精卵到入土这一辈子,心理咋发展变化的,这里头的学问深着呢。
”他们上课的时候啊,那教授也是个有趣的人。
头发花白,但是眼睛贼亮,说起话来声音嗡嗡的,像个老蜜蜂。
他在讲台上一讲,下面的学生都得老老实实听着。
有一回啊,讲心理实验,他就举例子,说在一个啥啥实验环境里,人就会表现出各种奇怪的行为。
我朋友就在下面小声嘀咕:“这要是把我放进去,我肯定不那样儿。
”结果被教授听到了,教授就盯着他说:“你啊,你以为你特殊啊,到时候你就知道啥叫人性的规律了。
”那场面,可把我朋友吓得够呛,脸都红到脖子根儿了。
我还跟着他去参加过他们的小组讨论呢。
一群学生围在一块儿,有个女生,扎着马尾辫,戴着个大眼镜,说起话来噼里啪啦的,跟放鞭炮似的。
她就说这个心理学培养计划啊,不仅要学理论,还得实践。
他们得去做调研,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我就纳闷儿了,我问:“你们去跟人打交道,人家能说实话不?”我朋友就说:“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呀,得学会咋让人信任你,咋挖掘出人家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们还有机会去做心理咨询的实习呢。
我朋友跟我说,他第一次去的时候,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那咨询室布置得可温馨了,有软软的沙发,还有绿色的植物。
可他坐在那儿,看着对面来咨询的人,心里就发毛。
那是个看起来很憔悴的大叔,满脸的胡茬子,眼睛里透着迷茫。
北大心理学导师介绍
![北大心理学导师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759727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2.png)
北大心理学导师介绍北大心理学导师是指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的导师,他们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他们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心理学人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北大心理学导师。
第一位是王教授,他是北大心理学系的主任,也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他曾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并且担任多个学术组织的主席和副主席。
第二位是李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获得多个学术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对认知过程和儿童发展的理解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学生的培养非常关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位是张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
他对心理测试的设计和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参与多个心理测量工具的开发和改进。
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他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第四位是赵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学。
他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
他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让学生在心理咨询领域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
北大心理学导师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也非常出色。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和指导者。
作为北大心理学导师的学生,我们有幸能够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和成长。
他们的教诲和激励将使我们在心理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术经验将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成为优秀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北大心理学导师们是北大心理学系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临床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临床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b865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f.png)
临床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引言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临床心理
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致力于理解和处理个体心理健康问题。
本
文旨在探讨临床心理学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
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了个案研究,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临床心理学在治
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发现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升
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临床心理学还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情绪,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临床心理学是一种可
行且有效的方法。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患
者可能对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
因此,在实践中,临床心理学师需
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论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得以更好地管理和克服抑郁症,并提升他
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心理治疗方法
之间的比较,以及心理治疗对长期康复的影响。
心理学毕业论文六篇
![心理学毕业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aa489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f.png)
心理学毕业论文六篇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1本文,,就心理学毕业论文较为热门的讨论方向,整理归纳如下:方向一:感知觉讨论这类讨论多为试验心理学的讨论方向。
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讨论。
这类讨论可以反映当时前沿学科水平,社会的进步状况等。
但近几年在这类讨论的人数削减许多。
方向二:思维讨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讨论始终是该方向讨论的热点,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心理学者用汉字假设测验模型,并对概念形成设计试验讨论,问题解决作为简单的心理过程,是众多心理学工关注的重要问题。
方向三:共性讨论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2农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试验讨论与写作是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四年的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应用、总结和检阅,学分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
毕业实习也是高校生从事科学讨论的最初尝试,对培育同学的实践力量、独立从事科研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1.毕业论文讨论是对所学学问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不高是当前高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学问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学问,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但是这些理论学问与实际工作有肯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阅历,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
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高校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教导、自己调研与思考,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方案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
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育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量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泰斗——郑日昌教授
![心理学泰斗——郑日昌教授](https://img.taocdn.com/s3/m/c9d3dafef8c75fbfc77db2e5.png)
心理学泰斗-郑日昌郑日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访问教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有《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把握你的未来》、《性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心理与教育测量》《心理测量与测验》另有论文百余篇,发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1967年郑日昌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文革期间历经磨难,当过十年采煤工,但最终通过考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通过考试受教育部派遣先后在美国教育测验中心、匹兹堡大学、大学考试中心作访问学者二年,以后又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笔迹学研究所和英国彻斯特大学合作研究各半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学院任客座教授一年。
归国后执北京师范大学教鞭,率先开设心理测量、心理咨询课程,并亲手创办以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为己任的“讲心堂”和“北京师大应用心理发展中心”,为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奔走传道,不遗余力,推动了高考改革和人才测评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开展,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立,被称为中国心理学应用的“拓荒者”。
郑日昌教授--勤思培训学校的创始人,郑日昌校长深深知道名校师资对于考生在知识高度的把握,研究生学长学姐在考研过程中指导的必要性,创始之初即联合北师大、北大、中科院、华东师大等高校的名师对勤思学员专业辅导。
因此勤思考研在各学科的教学上,都力求专业化, 精细化,术业有专攻。
2015年8月份暑假在勤思考研面授课堂上,仅仅课间几分钟的空闲时间,郑老师便遭到了学员们的“集体围攻”考生们求知心切,可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心理学论文王垒教授中文论著孔翮敏,慧斯,王垒(2011). 以高承诺HRM赢得员工高忠诚度。
北大商业评论,2(79), 118-122.王垒, 琪(2009). 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企业家的精神救赎. 北大商业评论, 12, 61-64.王明姬、王海妮、王东霞、文茵、王垒(2008). 管理者的情绪表达方式对员工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8, 89-91.翔、玮、王垒等(2008). 政府对区域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7, 102-104.黄韫慧,施俊琦,王垒(2008)。
卖出导致损失而买入带来获益:用IAT实验方法检测隐非理性偏差。
科学通报, 53(12), 1479-1481.阳, 黄韫慧, 王垒, 施俊琦(2008). 结构需求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44(3), 490-492.童佳瑾, 王垒, 解雪(2008). 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 90-94.王明姬, 王垒, 施俊琦(2006). 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5), 302-305, 316.高涛,王垒(2006)。
某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87-88,93。
莹欣,王垒,任湘云,曾艳(2006). 员工工作压力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心理科学,29(2),312-314.阳, 施俊琦, 王明姬, 霞, 王垒(2005). 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的修订. 心理科学,28(6),1449-1451。
施俊琦, 峥, 王垒, 黄岚(2005). 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理科学,28(6),1309-1313。
施俊琦, 王垒, 邓卫(2005). 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11),727-729.翔,王垒,王燕(2005). 员工合作意识结构探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3: 18-21。
施俊琦,王垒(2005). 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9(3): 191-193.郭跃, 景秋, 王垒(2005). 职业清晰度:概念、调查分析与应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 22-25.邝怡,施俊琦,蔡雅琦,王垒(2005). 中文认知需求量表的修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1): 57-61.袁蓉, 景秋,王垒(2004). 民航业员工变革适应性的调查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2: 83-86.翔,王垒,健红(2004). 项目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心理科学》,27(6):1497-1499。
王垒(2004). 新资本管理的新思维. 《新资本》, 5: 20-23.林, 煜茵, 王垒(2004). IT媒体销售人员工作特性模型的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1: 58-61.蔡雅琦,施俊琦,王垒(2004).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应用心理学》,10(3):53-57. 新,翔,王垒(2004)。
利用平衡计分卡走出绩效考核的怪圈。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0:78-80。
任湘云,王垒(2004)。
跨团队绩效考核:案例研究与启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9: 64-67.施俊琦,王垒,凯平(2004). 作为效应的象征性与利益性影响因素:后悔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分析. 《心理科学》,27(4): 1016-1018.阚胤梅,吕晓薇,王垒(2004)。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8: 8-15.王垒(2004). 离职因素的研究:结构与预测模型。
《新资本》,3: 46-49。
璐,王垒(2004). 中管理比较。
《新资本》,3: 39-41。
卢致新,翔,童佳瑾,王垒(2004). 外控个性对培训效果的影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6: 21-24.芳,翔,王垒(2004). 报酬公正知觉的有关研究与启示。
《新资本》,2: 38-41.王垒,怡,严丽华,吕晓薇(2004). 领导胜任特征:员工知觉模型的建立。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5: 50-51.傅俊清,王垒(2004)。
品牌人格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27(2):347-349。
王垒,罗黎辉,建新,童佳瑾(2004)。
吸毒者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分析。
《心理科学》,27(2):284-286。
蓉晖, 王垒(2004). 表情的非对称搜索:有关局部特征及情绪性的探索.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2), 310-317.康平, 翔, 王垒(2004). 评价中心技术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指导.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 54-55.程延,景秋,王垒(2003). 西方有关企业福利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资本》, 6: 46-48。
马淑婕, 景秋, 王垒. 员工离职原因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3, 9, 18-20.严丽华,王垒. 分布式领导.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 8, 54-55.峥, 王垒. 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 7, 41-42.王垒,马洪波,翔(2003)。
当代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研究。
心理与行为科学,1,23-28. 王垒,施俊奇,小平,力(2003)。
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
心理科学,26(1),24-27.景秋童佳瑾王垒(2002)。
职业困惑与职业发展:职业指导实务分析。
职业,12,36-37。
景秋,童佳瑾,王垒(2002)。
求职者类型与择业策略分析。
职业,11,38-40。
严丽华,王垒,邱成富,红琼(2002)。
职业市场供需分析。
职业,10,34-35。
王垒(2002). 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 5-6.王垒(2001). 加入WTO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对策.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1.王垒等(2001). 自我复杂性的实证研究. 《心理科学》, 24(1): 92-93.Liu Ronghui & Wang Lei (2000). The unconsciousness priming effect of emo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Chinese), 23(3), 352-355.王垒. 工作满意度:测量与组织策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 11: 51-52.王垒.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 5.晓菲中文论著晓非, 胡天翊, 林靖, 路西. (2013). 期望差异:危机中的风险沟通障碍. 心理科学进展, 21, 761-774王秋鸿, 常诗晴, 晓非. (已接收). 驾如其人:为什么我们会不友善驾驶?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朱冬青, 晓非. (2013). 最优化与满意型决策风格孰优孰劣?心理科学进展, 21, 309-316.靖宇, 晓非, 瑜. (2012). 小事件、大影响:公平感知觉与规则驾驶行为.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 670-678.晓非, 林靖. (2012). 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综述. 中国应急管理, 1, 21-25.晓非, 朱冬青. (2011). 危机情境中的期望差异效应. 应用心理学, 17, 18-23.佳秋, 晓非, 甘怡群. (2011). 汶川地震中的心理台风眼效应.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 944-952.晓非, 王秋鸿, 常诗晴. (2011). 不友善驾驶行为分析. 应用心理学, 17, 291-298.徐惊蛰, 晓非.(2011). 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 心理学报, 43, 11-20.熊继, 一波, 晓非. (2011). 食品安全事件心理表征初探.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 175-184.马化祥, 博, 吴昊, 晓非. (2011).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心理影响分析.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 1137-1142.胡天翊, 陆静怡, 妍, 胡振北, 晓非. (2011). 国外交通事故伤害预防的措施和启示. 残疾人研究, 2, 44-49.朱冬青, 晓非. (2010). 危机情境中影响科学普及效果的因素分析:心理学视角. 科普研究, 5, 14-19.徐惊蛰, 晓非. (2009). 决策过程中的建议采纳. 心理科学进展, 17, 1016-1025.晓非, 佳秋, 任静, 余松霖. (2009). 逼近真实的动态风险决策.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 884-890.晓非, 洁, 于清源. (2008). 怎样会让我们感觉更危险——风险沟通渠道分析. 心理学报, 40, 456-465.庄明科, 白海峰, 晓非. (2008). 驾驶人员风险驾驶行为分析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0, 475-482.晓非. (2008). 废墟上的心灵重建. 决策, 6, 38-39.纾, 晓非. (2007). 行为决策理论之父:纪念Edwards教授2周年忌辰. 应用心理学, 13, 99-107.洁, 晓非. (2007). 风险倾向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综述. 社会心理科学, 22, 284-289.晓非, 余媛媛, 曦. (2006). 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的测量. 心理学报, 38, 116-125.晓非, 于清源. (2006). 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 心理科学, 29, 362-365.晓非, 蕊, 冬梅. (2005). SARS危机中公众心理反应模式初探.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 628-639.晓非, 王惠, 任静, 于清源. (2005). SARS危机中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分析. 应用心理学, 2, 104-109.晓非, 王丽, 周俊哲. (2004). 模拟情景中冒险行为的动态研究. 心理学报, 36, 744-749.晓非, 王晓田. (2004). 风险情景中管理者认知特征与参照点. 心理学报, 36, 575-585.晓非. (2003). 乐观与冒险中的性别差异分析.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 270-275.晓非, 冬梅, 蕊, 利沙. (2003). SARS 问题中的公众理性研究. 管理评论, 15, 6-12.晓非, 蕊. (2003). 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 心理科学进展, 11, 375 -381.晓非, 蕊. (2003). 认知与决策领域的中国研究状况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11, 281-288.晓非, 徐联仓. (2002). 公众风险认知调查. 心理科学, 25, 723-724.晓非, 徐联仓. (2002). 企业人事培训的理论化问题. 应用心理学, 8, 56-59.晓非, 曦. (2002). 合作意识的认知成分分析. 心理科学, 25, 314-317.晓非. (2002). 成就动机、冒险倾向与控制源.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 413-420.晓非, 育辉. (2002). 风险情景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研究. 心理学报, 34, 319-326.晓非, 王晓田. (2002). 成就动机与机会-威胁认知. 心理学报, 34, 192-199.晓非, 文锋. (2002). 管理者个人影响力的测量与分析.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 127-135.晓非, 文锋. (2001). 人际互动双环培训方法的形成与理论检验. 中国管理科学, 9, 639-647.晓非. (2001). 人格特征的探讨:乐观与控制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7.晓非. (2001). 乐观与冒险.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 859-868.晓非, 常玉轩. (2001). 人事培训与学习型组织. 科学, 53, 34-37.晓非, 衣琳琳, 嘉. (2001). 薪酬发放的激励效应——公开还是秘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 54-55.晓非, 广珠, 文锋, 徐联仓. (2000). 下岗人员的风险认知分析.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6, 777-779.晓非, 孔瑞芬, 曦, 阎学煌. (2000). 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家长的价值观. 心理科学, 23, 699-702.晓非, 徐联仓. (2000). 工作情景中管理人员的风险认知研究. 心理学报, 32, 115-120.晓非, 徐联仓. (1999). 工作情景中员工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 应用心理学, 5, 20-24.晓非, 徐联仓. (1998). 一般社会情景中风险认知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1, 315-318.晓非, 徐联仓. (1996). 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 心理学动态, 4, 23-26.晓非, 徐联仓. (1996). 风险认知策略的计算机模拟实验. 心理学报, 28, 192-199.晓非, 徐联仓. (1996). 风险认知策略的操作化指标. 人类工效学, 2, 49-52.晓非. (1995). 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决策模式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13, 27-31.晓非, 徐联仓. (1995). “风险”性质的探讨——一项联想测验. 心理科学, 18, 331-333.晓非, 徐联仓. (1995). 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 心理学动态, 3, 17-22.晓非. (1994). 风险研究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 心理科学, 17, 104-107.侯玉波中文论著侯玉波梦: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心理科学 2009,32(1):226-229峰卢侯玉波: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的再思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2-37侯玉波: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变迁政工研究动态 2008,19:13-14侯玉波:文化心理学事视野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11-216侯玉波梦王歆: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21(3):158-161林莉侯玉波: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分析西南大学学报 2007(6):32-36侯玉波徐青肖谨:从生育态度看思维方式对个体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6,12(1)10-16侯玉波梦:青少年应对方式量表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6):566-568侯玉波甘露肖震宇:大学生人格与成就动机初探西南师大学学报 2006,32(1):19-23侯玉波朱滢: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学报 2002,34(1):106-111施承董燕侯玉波侯桂芝周晓梅:应付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学报 2002,34(4):414-420侯玉波:人格、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老龄化中国临床康复 2002,6(17):2523-2525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大学 200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大学 2007 (2008年市精品教材)侯玉波:实用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 2005王登峰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大学 2004陆昌勤中文论著王贝,陆婧晶,陆昌勤.工作与家庭冲突:压力的交叉传递效应.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 10(2): 149-153.官菊梅,王贝,陆昌勤.基于压力分类视角的社会支持调节作用探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7(1): 166-174.韫黎,陆昌勤.挑战性-阻断性压力(源)与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 2009, 41(6): 501-509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8, 40(4): 448-455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者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关系.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2(2): 275-279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4,36(5): 586-592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3: 221-223陆昌勤,晓琳.影响工作倦怠感的社会与心理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3:345-346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行为学中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思考.心理科学, 2002, 3:345-346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动态, 2001,2:179-185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中国软科学, 2001,12: 115-118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360度反馈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效用.中国管理科学, 2001,3: 74-80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管理行为的复杂性——企业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任务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0增刊:302-309鼎昆,陆昌勤.正确处理组织中的不满情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 5: 30-31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障碍研究.应用心理学,1999, 5(2):59-64施俊琦中文论著1. 施俊琦, 铮, 王垒, 黄岚. 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理科学. 2005, 28(6):1309-1313.2.阳, 施俊琦, 王明姬, 霞, 王垒. 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5,28(6): 1449-1451.3. 施俊琦, 王垒, 邓卫. 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11): 727-729.4. 施俊琦, 王垒. 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3),191-193.5. 邝怡, 施俊琦, 王垒. 中文版认知需求量表的大学生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1): 57-59.6.施俊琦, 王垒. 作为效应的象征性与利益性影响因素:后悔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分析..心理科学, 2004, 27(4): 1016-1018.7.蔡雅琦, 施俊琦, 王垒.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 应用心理学, 2004,10(3): 53-57.8. 王垒, 小平, 施俊琦等. 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 心理科学, 2003,26(1): 24-28.9.王明姬, 王垒, 施俊琦. 社会比较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5):302-305.(责任作者)10.东芝, 施俊琦. 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人才开发. 2006,12: 46-48.11.吕艾芹, 王明姬, 施俊琦. 职业成熟度量表的初步修订. 职业. 2007, 4: 103-105.12.窦爱民, 施俊琦. 领导力素质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 集团经济研究. 2007, 27: 270-271.13.翼飞, 林菡, 施俊琦. 青少年的大五人格与职业兴趣. 职业. 2007, 30, 36-37.14.吕艾芹, 王明姬, 林菡, 施俊琦.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情绪智力: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2), 271-276.(责任作者)15.阳, 黄蕴慧, 王垒, 施俊琦. 结构需求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4(3), 490-492.(责任作者)16. 涂艳平, 施俊琦. 自我效能感对神经质-考试焦虑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 16(3), 280-282.(责任作者)17.扬子, 黄蕴慧, 施俊琦. 中国消费者对本国/日本品牌的外显和隐态度——隐联想测验在来源国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营销科学学报. 2008, 4(2), 130-140.(责任作者)18.扬子, 黄蕴慧, 施俊琦. 自我激活状态对本国/外国品牌态度的影响.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77-982.(责任作者)19.黄蕴慧, 吕艾芹, 王垒, 施俊琦.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70-976.(责任作者)20. 霞, 施俊琦. 文理科高中生职业兴趣差异研究. 职业. 2008, 5, 34.21.炳基, 徐超, 娜, 施俊琦. BIM——职业兴趣测量的新视角. 职业 2008, 5, 27.22.慧君, 易云卿, 施俊琦. 职业态度与策略量表(CASI)在员工职业稳定性评估与预测中的应用. 职业. 2008, 6, 51.23. 黄韫慧, 施俊琦. 并购对民族品牌的影响: 独立自我的调节作用.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5), 891-896. (责任作者)24. 燕洁, 黄韫慧, 施俊琦. 自我生成信息对品牌隐和外显态度的影响——态度的关联-命题评价模型在来源国效应中的应用. 营销科学学报. 2009, 5(3), 245-253. (责任作者)25. 黄韫慧, 施俊琦. 反对民族品牌沦陷?自我建构和自我状态的影响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4), 681-684. (责任作者)26. 涂艳苹,黄韫慧, 施俊琦. 脆弱的爱:信息可接近性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营销科学学报.2010, 6(1), 71-84. (责任作者)27. 黄韫慧, 施俊琦. 并购事件对被并购品牌的隐和外显态度影响管理学报. 2011,8(1),103-111. (责任作者)28. 盛子桐, 施俊琦. 求职自我效能对求职行动的影响: 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已接受,责任作者)出版和翻译书籍:《市场调查》,施俊琦编著,原子能,2006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