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小说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历史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 创造社与太阳社开始走向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与语丝社、文学研究会的论战(1928-1929); 1930年左联成立;; 与第三种人的论争(苏汶、胡秋原); 《现代》杂志以及施蛰存(1932-1934);
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萧红、萧军、端 木蕻良、舒群、骆宾基。
代表作品:《为奴隶的母亲》《莎菲女士的日记》
《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生死场》《八月的乡 村》等。
海派 ——新感觉派小说
以上海为中心,以《现代》杂志等为阵地,以施
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作家为主,在文学创作 上主要表现现代都市文明的繁华与糜烂,艺术上 充满先锋性与现代性的文学流派。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 女体塑像》 施蛰存:《将军底头》《石秀》《梅雨之夕》
京派
以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等一批学者型文人为主,
以《大公报*文艺副刊》《骆驼草》《文学杂志》等 刊物为主要阵地,强调文学与政治、时代的距离, 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主的一个北方作家流派。 叶圣陶:《倪焕之》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 萧乾:《蚕》《篱下》《皈依》《昙》《梦之谷》 芦焚(师陀):《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李劫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沈从文主编《公报》文艺副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 成立旧址
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是以左联为中心,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表
现受奴役劳苦大众的身体与精神创伤,并以此反映现实 或表达革命理想,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一个政治性文 学团体。

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___第一章_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实)
阳社的简单化、片面性、教条主 义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上。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鲁迅、茅盾及其作品, 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作为论争的一方,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阐明 自己的观点,其要点是:肯定提倡革命文学的 必要性,但反对片面夸大文艺的作用,提出要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性,“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 技巧的上达”。⑴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个自由主义 的松散的作家群体,包括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如沈从文、梁实 秋、凌叔华、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梁宗岱等等。他们以北京 布总胡同三号四合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为主要活动场所,定期 聚会,自由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而这个 “太太客厅”也就成为京派作家的文艺沙龙。京派作家也有相对 固定的报刊作为发表作品的阵地。由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 艺》,1934年创刊、由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6 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和1937年创刊、由朱 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这个作家群发表作品的共同阵地, 而《大公报·文艺》是其中起步最早、时间最长而又最具连续性的 一面旗帜。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7—1937)

第二个十年的总体格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第 二个十年,文学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 果说在此之前的文学创作还属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范 畴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革命文学的 倡导和论争。虽然此时期左翼文学成为主潮,但在战 争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还是呈现出多种创 作思潮并存的局面,除左翼文学外,代表无党派民主 进步人士的文学、追求纯文学艺术价值的自由主义作 家的文学、透现商业气息的海派都市文学等等不同的 文学流派共同构成了第二个十年现代文学的繁荣。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第七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第一节 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其代表人物是共产党员邓 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人,自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所谓革命文学就已露出端倪,它的发生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 归结起来,其崛起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面我们说过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甚至是从政 治革命直接走向了革命文学运动,如茅盾、蒋光赤等。 2.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卷进了革命的思潮 之中”,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如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等人。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领导文艺界的 需要。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 可能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1、"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2、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 是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和内容。
作者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一个漂泊知识者我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生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从而表现出性格上的特异色彩而作者又多以自己的流浪为线索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如高大而又浓密的原始丛林奔流不息的大盈江克钦山茅草地
(一)、丁玲早期小说的内容: 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 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 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

第二个十年散文、诗歌(4月9日)第二个十年散文一、闲适小品林语堂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鲁迅的批驳:《<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写于1933年,均收1934年《南腔北调集》)二、“左翼”散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鲁迅风》”杂文:瞿秋白、唐弢、徐懋庸萧红散文:散文小说合集:《跋涉》(1933、萧军)、《桥》(1936)、《牛车上》(1937)散文集:《商市街》(1936)、《萧红散文》(1940)、《回忆鲁迅先生》(1940)散文名篇:《蹲在洋车上》、《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回忆鲁迅先生》……三、京派散文:《画梦录》:李广田:《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丽尼:《黄昏之献》、《鹰之歌》陆蠡:《海星》、《竹刀》开明同人散文:报告文学:夏衍《包身工》(1936)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萧乾《人生采访》《小品文的危机》:“而小品文的生存,也只仗着挣扎和战斗的。

晋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

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竖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最寂寞的人往往是最倔强的人。

有的忍不住寂寞,投到人海说话,有的把寂寞看做安全,筑好篱笆供他的伟大徘徊。

哈姆雷特就爱独语,所有莎士比亚重要的人物全是了不得的独语者。

寂寞是他们的智慧;于是上天惩罚这群自私的人,缩小他们的脚,放大他们的脑袋,而这群人:顶着一个过大的脑袋,好象患了一种大头瓮的怪病,只能思维,只好思维,永久思维。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在30年代,左翼作家专指参加无产阶级 文学倡导运动的,参加“左联”的,和赞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 初期左翼创作在题材上和指导思想上,都 表现出新的特点。题材上,多表现在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描写工农的生活。在创 作中,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其中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他们创作影 响最大。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一般比较鲜 明,阶级斗争成情节的主要框架。
他们认为阿Q的时代已死,表现死去了的 时代的作家,便不具有现代性。他们认为新 兴阶级负有批判旧世界的使命。在批判中他 们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态度,如给鲁迅扣上 了“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性 的反革命的人物”的大帽子。为此鲁迅发表 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 纪》、《革命咖啡店》、《文学与革命》等 文章,不客气地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作家 暴露的种种错误,并对有关革命和文艺的不 少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论断。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一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 时期,也称为30年代文学。决定这一 时期文学面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他们构成 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在这两股文学潮流中,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 四文学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人的文学”的潮流,而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则是新兴的潮流。
沈雁冰:“无产阶级艺术决非仅仅描 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 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一种适应于世界的 艺术”。(《论无产阶级艺术》) 3、要求作家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革命感情。 恽代英:“倘若你希望做革命文学家, 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 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鲁迅反对抽象地看待“人”和“人性”, 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的感情,他从唯 物史观出发,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 察,从而确定了人的阶级性。 代表性文章是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和出 汗》

第二个十年文学

第二个十年文学

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 五四时期为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中国知识分子对各种 • 主义进行了输入 ,如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 • 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等。经过三次大的论 • 战,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 • 战、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的 • 影响逐步扩大。 • 比如1924年郭沫若翻译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 • 命》,他自己说:‚此书的译出在我一生中形成了一个 • 转换期‛。即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等文,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可全盘否 定,强调对于古代、民间、外国文化‚都要拿来‛,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e,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 1933年11月,周作为左联领导人发表《关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论文,要 求 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的具体地描 写现实,这种艺术描写的真实与历史具体性必须与 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 务结合起来。
b, 成立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并尝试运用马克 思主义文艺批评观关照现存的文学现象。 c, 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大 力输入苏联及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据统计19191949全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约1700种,左 联时期翻译出版有700种,占40%。 d,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鲁迅撰写了《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一、社会背景与文坛总体特征 1、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 伏的历史时期。 国家模式是‚以党治国‛,即从中央到地方强化国民党的 统 治,党军统一,党化意识形态。 国民党政权的危机:国民党的权威受到中国共产党、国民 党地方军事实力派、日本帝国主义三重挑战。 民族经济继续发展,但由盛而衰,1931年是一个分界线。 文化上国民党推行“党治文化‛ ,指一种介于专制与民主 之间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与体制化了的社会控制模式。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4、历史题材的发展



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后5篇)将历史与现实揉合 在一起,在不同时空的组合和人物的映照中显示出了 作家的审美取向,地位非常突出。 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大泽乡》,郭沫若的《秦 始皇将死》,郑振铎的《取火者的逮捕》、《桂公 塘》,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宋玄彬的《玄 武门之变》,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的头》,或讴歌 历史英雄,或鞭挞邪恶势力,或以现代心理分析方法 重新解释古代人物与传说,别具一番匠心。 李劼人描写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连续性历 史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0 世纪30年代尚未完成),被人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2、共产党民主民 族革命的展开:
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二万五千里长 征——“瓦窑堡会议”
3、其他政治力量及其活动



邓寅达为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设国 家资本主义的第三党 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主张“改组国民党” 和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的 改组派 胡适、罗隆基为代表、要求废除党治实行人治、 反对暴力革命、呼吁发起“人权运动”的人权 派
三、 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思潮的分流 1、以共产党、左翼作家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 2、以无党派、独立社团或自由作家为代表的中间 派或曰“独立文学思潮” 3、以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 潮”
(二)流派的多元


两大文学形态:左翼文学和后 五四文学 三大文学流派:左翼文学、京
派文学、海派文学 正是这两大形态、三大文学 流派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共同构 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 多元性与多样性。


1、三大流派产生的时间:20年代末、20 世纪30年代初 2、形成原因:五四文学分流和社会政治变 动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 4、柔石(1902-1931)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 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 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下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 知识青年典型。小说对人道主义理想和个人奋斗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前的碰壁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细腻的心理笔 触,抒情风格。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蒋光 慈、洪灵菲、华汉、胡也频、 柔石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叶紫、吴组缃、 艾 芜、丁玲、沙汀 三、东北作家群:前期:李辉英 、舒群、白郎、骆宾基等;后 期: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普罗小说:创作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无产
左翼小说家的现实主义追求
• “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30.3 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从幼嫩到相对成熟 形成很大 的影响 (一)文艺的政治化和文艺与工农大众与革命知识 分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如果从审美思潮的转变角度来理解的话,五四 时期的阴柔彷徨个体自由的狂飙突进之美,三十 年代则是激烈阳刚,群体解放之路的探寻之美,由 对封建文化思想的破坏的追求到时代阶级斗争的 文化的建立,未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和叙事。
三 十 年 代 文 坛 情 况
3、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 左翼和右翼之外的一些有进步倾向的一般都划入自由主义作家 巴金、老舍、曹禺、李劼人、沈从文、林语堂、周作人、废名、 朱光潜、 “京派”作家等 成绩比较突出 作品一般和现实保留一定的距离,创作比较个性化,很多作品在 当时不一定贴近现实,但现在能够沉淀下来。
《为奴隶的母亲》罗曼•罗兰高度评价。以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对 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小说在开掘深度和表达力度上都超 越了20年代乡土小说“典妻”题材,春宝与秋宝娘的遭遇,是她的贞 操、母爱、人格全部被“典当”的悲剧,而这种“典当”再也无法赎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讲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讲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学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主张。 (3)革命文学家必须“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克
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革命文学“以工农大 众”为“对象”。 (4)明确规定了革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3、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和文艺大众化运动 讨论进行了三次: (1)1930年3月——5月,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文 艺的通俗化,“旧形式的利用和新形式的创作”。 (2)1932年,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大众化的任务、 内容和创作方法,大众文艺的语言和形式,大众文 艺的艺术价值,作家生活的大众化等问题。 (3)1934年春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 旧形式,大众语、土语、拉丁化问题。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文章 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 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 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主要观点包括:
(1)革命文学的产生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 (2)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
1936年7月,鲁迅发表《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 动》,8月又发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 题》,较为科学地阐明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这一口号的内容,并强调它与“国防文学”的口号不 是对立的,是并存的,是为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 明了性而提出的。两个口号都是进步的,“国防文学” 的口号可作为随时应变的口号,而总口号最好用“民 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第三节 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第八讲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运
□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

第九讲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九讲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 “不要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余,却 故意瞒了起来,演戏似的指着自己的 鼻子道,‘惟我是无产阶级!’”他 指出,“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 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 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 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 便即刻要撞碎了。”
• 4.论争升级——对鲁迅实行“笔尖的围 剿”、对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知名作 家也进行了攻击。
李伟森、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
• 二)与其它文学思潮之间的较量 • (一)与“京派”的论争 • 京派的理论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 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 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 • 鲁迅对京派的批判以及左翼对京派的 批评,主要在政治层面。
• (二)与“新月派”的论争:徐志摩、罗隆基、 胡适、梁实秋等。 • 1928年3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创刊,梁 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他们打出“人 性”的旗帜,抹杀左翼文学所看重的文学的社会 阶级基础,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 阶级的阶级的文学”。新月派的第二面理论旗帜 是“天才论”。 • 左翼文学也反省过“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192910《新月》2卷6期)从文本、作者、读者 三个方面反驳文学阶级性的论点。 • 文学是必须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一个资 本家与一个劳动者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 传、教育、经济、生活不同,但他们还有 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 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都有爱的要求, 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都有伦常的观念, 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 本的人性的艺术。
• 2.无产阶级的文学 •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批评关于 革命文学的各种错误认识,诸如“写穷的 文学”、“无产者自身写出的文学”、 “描写革命情绪的文学”、写“炸 弹”“流血”的文学等,提出无产阶级文 学“是为完成他主体阶级的历史的使命, 不是以观照的——表现的态度,而以无产 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的斗争 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的文 学思潮与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发生背景之一:世界性的左翼思潮的勃兴。 发生背景之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与 此相适应,在文学上也需要提出更鲜明的主张——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 发生背景之三:文坛上各路大军云集上海。 主要倡导者:太阳社和创造社 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1、文学和生活的关系 2、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3、作家世界观问题 30年代文艺发展与“左联”的建立 所谓30年代文学,指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十年间的 文学。 一、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显著特征有三:思想自由氛围消 失;文学政治化;左翼文学与其他文学形成共同竞争的局面。

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铲共大观》 《文艺与革命》等文,批评创造社、太阳社 的错误。 茅盾写了《从牯岭到东京》。





5 论争中太阳社、创造社的错误及其原因: A 在文学理论方面: B在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方面: C在斗争策略方面: D大批判的恶劣文风: 原因:1 苏联文学中左倾的影响 2 受党的左倾路线的影响(王明)



C 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如30年代出现的小说新人。 3、左联的三次论争: 首先,与新月派的论争。 鲁迅与梁实秋关于“普遍的人性”与“阶级性”的 论争。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指出: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 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 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 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
四 关于“左联” 1、左联的成立: 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 作家等三部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第2个十年 (2)

第2个十年 (2)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背景与动因 背景
或曰:现代文学产生的合理性在哪儿? 或曰:现代文学产生的合理性在哪儿? 产生的合理性在哪儿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历史 背景,是与晚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 背景 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 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 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文学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思想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统中国印象:
从辉煌到衰败(封闭、自大、腐 朽、没落……)
近代中国的反思与行动历程: 鸦片战争 维新文 学运动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 (器物不足)
甲午海战 (社会制度)
戊戌变法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
▲正是由于西方 的介入,在古老的 正是由于 的介入, 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 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认 知方式、 知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并导致了中、西之间的大碰撞, 的变化。并导致了中、西之间的大碰撞, 引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 引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这一切 为现代社会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孕育。 为现代社会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孕育。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 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 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 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 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 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 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 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 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见汤志钧: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 康有为政论集》 上册),中华书局1981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康有为政论集》(识,或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最具 代表性的观点是“天圆地方”和“天动地静”,认为天是 圆的地是方的,天主动而地主静。鸦片战争后,“地球说” 传播日广。这既动摇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也动摇了“中 国中心”文化优越感。 “地球说”其实早在明末就由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 但除了少数人(如徐光启)外,人们“骤闻而骇之者甚众”

Z2第二编 第一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Z2第二编 第一章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

思考与练习


1. “革命文学”发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 简析“左联”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3. 本期发生了哪些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 与局限有哪些?
吾成 仿


号称“黑旋风”的成仿吾搬用 “拉普”的口号:谁也不许站 在中间,你到这边来,或者到 那边去。 王独清宣布:不能和我们组成 联合战线的就是我们的敌人。
王 独 清
鲁迅、茅盾的反批评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 社就“革命文学”展开争论。 鲁迅:“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醉眼”中的朦 胧》、《革命时代的文学》)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强调“艺术和实际 人生的距离”,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 艺术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地 反映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不同层面。受到了 左翼作家的批评。



朱光潜提出和平静穆的美是诗的极境,美的最高境界; 鲁迅指出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 的",他在《白莽<孩儿塔>序》中称殷夫的诗是"对于前 驱者的爱的大 ,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 圆熟简炼,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 属于别一世界。" 鲁迅批评“性灵文学”靠着低诉和微吟,将粗犷的人心, 磨得渐渐的平庸了。
一、总貌





与第一个十年相比,有以下变化: 文学思潮政治化,“五四”所开启的思想上相 对自由多元的氛围消失。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的传播和初步运用。 左翼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以 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共同丰富着这一时期的文 学创作。 这一期文学通常称为30年代文学。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 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 史时期,为维护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 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 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 号。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 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出来,影响较大的是瞿秋白,瞿秋 白的十几篇杂文,被鲁迅收入自己的集子《伪自由书》 《南腔北调集》中。 以小说闻名的艾芜,同样善于写散文。他的《漂泊杂记》、 《山中牧歌》,和其小说集《南行记》一样,多描写西南 边陲的浪漫风情,但更朴素清新。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30年代形成于北方的京派,散文成就也不小。 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爱在黄昏的
灯光下吟孤独与寂寞。
何其芳的散文段落截取
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 的门紧闭着;一个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 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 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1928-1937年6月)
目录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三小说 四散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
这一时期总体特征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 思潮的对立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
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 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 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林语堂创办了《人世间》与《宇宙风》两刊,都以发表小 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30年代是林语堂散文创作的高峰期,从1932年《论语》创 刊,到1936年去美国,他发表的各种文章近300篇。

现代中国文学第一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道

现代中国文学第一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道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一章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1927 年大革命失败至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是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一方面,适应着现实政治斗争的社会革命的需要,一批赞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作家集结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旗帜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运动,将五四开始的“文学革命”推向“革命文学”的新阶段。

左翼作家们一般都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观点来剖析中国社会和世态人生,着力反映劳动大众备受压迫的生活现状和他们的觉醒与反抗,描绘了时代的风云。

另一方面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创刊是,公开表明自己的文学态度,即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刊物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现代文学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着的特征有: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在左翼文学兴起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30 年代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生在1928 年初,但其渊源可追溯到1923 年前后,那时,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蒋光慈等就提出过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1924 年还出现过有明显倾向的文学社团春雷社。

1925 年五卅运动后,沈雁冰等人已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来解释文学现象。

革命文学运动的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一种规模浩大的文学运动在1928 年崛起,主要是由政治形式突变所推动的。

一九二七年春夏,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

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动摇妥协倾向已经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敢依靠蓬勃展开的工农群众运动,无力组织人民有效地回击这突然的反革命袭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

第二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

3、注重建构小说的艺术结构,宏大而严谨。 《子夜》 子夜》 4、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在日记体小说《腐 、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在日记体小说《
蚀》里心理分析手法更为圆熟。 《春蚕》的理性色彩:“丰灾”原因—— 春蚕》的理性色彩:“丰灾”原因——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军阀混战,地主盘 剥,政府不扶植民族工商业;世道变化: 老通宝保守顽固、盲目排外。
本家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相应地也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本家两部分。中国的资产阶级相应地也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小资形象——静、孙舞阳、章秋柳 小资形象——静、孙舞阳、章秋柳 破落地主形象——冯云卿 破落地主形象——冯云卿 农民形象——老通宝、多多头 农民形象——老通宝、多多头
《林家铺子》《蚀》三部曲 《虹》 林家铺子》《蚀 社会剖析小说特征 1、茅盾小说题材宏大性、时效性和主题的 政治性。明显与之前的文学个人化的叙述 不同,具有鲜明的政治集团代言者的身份 与立场。《子夜》 与立场。《子夜》表现了广阔而丰富的社 会生活内容和重大的政治主题。《腐蚀》。 会生活内容和重大的政治主题。《腐蚀》
2、理性指导下的人物形象塑造:总是在错综复杂
的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极其发展,塑造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例如吴荪甫的形象:茅盾将其置身于多线条的外 部冲突中表现他复杂性格。与工人尖锐对立,与 同行残酷竞争,与买办资本拼个血本无归,这几 乎是中国资产阶级所面临的所有的外部矛盾了。 与灰色小人物比较。 与同属于中国第一代资产者的周朴园比较。 吴荪甫的“海归” 吴荪甫的“海归”教育背景,理想远大,抱负非 凡且雄心勃勃。吴荪甫有着鲜明上升期资产阶级 的特征,野心勃勃,充满能量。野心是创造力的 观念表现,它会使人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域以达到 自己所能的极限,而伴随着野心的是勇气与意志。 他总是把自己的企业行为与他对国家未来的想象 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上)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上)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二、《蚀》(1930) 《蚀》是时代痛苦的结晶。 在《蚀》三部曲中,作者痛 苦地思索着,而且真诚地记 录着一批“可爱、可同情” 的青年在大革命浪潮中的不 幸遭际与命运,从而揭露了 大革命时期社会的黑暗与血 腥。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一)《幻灭》
《幻灭》最初发表于1927年,是茅盾的处 女作,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 《幻灭》中的静女士是一个天真的梦想家。 她早年参加学校的风潮运动,但当她看到女校 风潮中的同伴陷入交际、恋爱的漩涡后,在失 望之余,她来到了上海,只想静心地读几本书。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文学创作
(一)大革命时期的创作(1927-1929)
1927年7月,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国共关系 破裂,茅盾成为国民党当局明令通缉之人。他 从武汉抵达上海,整整十个月足不出户,他痛 苦地思索着大革命的成败聚散和知识青年的生 死沉浮,遂成中篇三部曲:《幻灭》、《动 摇》、追求》,先在1927至1928年《小说月报 上刊载,于1930年由开明书店结集为《蚀》。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三)吴老太爷和冯云卿
吴老太爷曾是维新党,一次习武落马,把他 的英年浩气都跌掉了。二十余年蛰居书斋, 虔奉《太上感应篇》,作为护身法宝。惟有 默念:“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告诫, 生命力方会复苏。→躲避农村暴动来到上海, 被塞进“子不语”的怪物汽车,感到异体文 化的重压。车灯如怪物的眼,天建筑像他 扑来。→实际上是一具乡下“古老的僵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二)赵伯韬形象 赵伯韬是一个老奸巨猾的金融界流 氓式人物,他靠着“得天独厚”的地位 以及同“军政界有联络”而兴风作浪。 他可以用“国内公债维持会”的名义左 右公债市场,也可以买通并依托南京的 政治势力为自己服务,因此,他能够以 狂妄的气势宣称:“中国人办工业没有 外国人帮助,都是虎头蛇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1、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1、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8-1937文学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8-1937文学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创作
第一节 诗坛三杰 第二节 戏剧群英 第三节 小说流派
第一节 诗坛三杰

一、革命诗人——殷夫

二、农民诗人——臧克家

三、现代派诗人——戴望舒
一、革命诗人——殷夫
年轻而富有才华 的诗人,可惜,在 22岁时,被罪恶的 枪口夺取了生命。
1、殷夫诗歌的类型
殷夫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青春与爱情的圣歌; 一类是革命与时代的赞歌。
南风欣语,提醒了前庭:疏淡的新月在青空阑珊, 我们同坐在松底溪滩,剖心地,我俩密密倾谈。
古刹的钟声,清淡,她的发香,似幽兰;我们同数 星星,笑白云儿多疏懒。
看,她有如仙(女山鬟),胸中埋着我的情爱,阿, 我的爱是一朵玫瑰,五月的蓓蕾开放于自然的胸怀。 (该诗纯真、清新、甜美)
《给——》(忧伤与企盼)
这种感情是真的,是符合人作为社 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属性的。诗人写 出的这种亲情,极为有效地揭示了 诗人显意识中包容着的人类最基本 的感情。因此,我们读来感到“亲 切又真切”。
诗后面的各自然段写的则是阶级的 “敌意”。是“我”(诗人)与哥哥 的不同追求。哥哥追求的是名誉、地 位、金钱,我追求的是“真理”,是 人类的解放;哥哥要的是个人的荣耀 与幸福,我要的是劳苦大众的幸福。 因此,在价值观上,兄弟二人代表着 不同的阶级。
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不符合作品本身的思 想与价值倾向的。事实上,诗人不仅写了 农民的生存之苦,更展示了农民(老马) 的精神病苦;诗人既同情农民的生活遭遇, 更不满农民的精神萎靡与不觉悟。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多种创作思潮综述
此时期虽然有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和文学倾向的论争和 论战,虽然有强大的左翼文学阵营的创作,但文学毕 竟还是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既有政治意念很强的左翼 文学家;也有反对从属于政治,又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维护文学理想的自由主义作家,如京派;还有偏于追 求商业化的所谓海派作家;更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参 加“左联”,但他们的作品却以自己深刻、独到的体 验,在非常深广的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实现了思想 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或被称为趋向民主进步的作家, 如巴金、老舍的小说和曹禺的戏剧创作。在众多的创 作思潮中京派和海派是两个创作趋向大相径庭,并产 生激烈论争的流派。
②《太阳月刊》 太阳月刊》 1928年1月蒋光慈创办了《太阳月 月蒋光慈创办了《 年 月蒋光慈创办了 接着又成立了太阳社, 刊》,接着又成立了太阳社,成员大多 为共产党人,提倡“ 为共产党人,提倡“以被压迫的群众做 出发点的”革命文学。 出发点的”革命文学。
2、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理论 、创造社、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 强调作家应该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 强调作家应该获得无产阶级世界观,这些无疑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学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 他们的理论过分强调革命性,就使革命文学理 他们的理论过分强调革命性, 论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 论明显地存在着简单化、片面性和教条主义的 倾向。创作上,虽然也有大量的作品出现, 倾向。创作上,虽然也有大量的作品出现,但 艺术上大多比较粗糙。 艺术上大多比较粗糙。
京派作家多是一些自由主义作家,他们在不脱离现实 的前提下,更注重文学的艺术价值,追求文学人性的、 永恒的魅力。朱光潜曾论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 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 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 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在这派作家的创作中 不乏成就卓著者,他们多是学者型的文人,陶醉于中 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文 学的政治化、商业化,是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 主张和那个斗争激烈的时代似乎有些错位。但时过境 迁,从今天的角度审视则凸显其文学审美的价值。
创作成就突出,如茅盾的《子夜》 创作成就突出,如茅盾的《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 鲁迅的杂文; 《林家铺子》、《春蚕》;鲁迅的杂文;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张天翼的短篇 小说;丁玲的小说《 小说;丁玲的小说《水》等。 1936年春,因为要组织抗日民族统一 年春, 年春 战线,左联自动解散了。 战线,左联自动解散了。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927—1937) )
第二个十年的总体格局: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入第 二个十年,文学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如 果说在此之前的文学创作还属启蒙主义、人文主义范 畴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革命文学的 倡导和论争。虽然此时期左翼文学成为主潮,但在战 争和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文学还是呈现出多种创 作思潮并存的局面,除左翼文学外,代表无党派民主 进步人士的文学、追求纯文学艺术价值的自由主义作 家的文学、透现商业气息的海派都市文学等等不同的 文学流派共同构成了第二个十年现代文学的繁荣。
3、过程简介 、 创造社、太阳社的简单化、片面性、 创造社、太阳社的简单化、片面性、教条主 义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对作家、 义倾向,最突出地反映在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鲁迅、茅盾及其作品, 上。由于他们错误地认识鲁迅、茅盾及其作品, 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作为论争的一方, 作为论争的一方,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阐明 自己的观点,其要点是: 自己的观点,其要点是:肯定提倡革命文学的 必要性,但反对片面夸大文艺的作用, 必要性,但反对片面夸大文艺的作用,提出要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性, 注意文学本身的特性,“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 技巧的上达” 技巧的上达”。⑴
京派作家由于身居文化古都,过着一种相对稳定、自 由、闲散的学院生活,养成了从容矜持的传统学者风 范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处世态度,力图超越急功 近利的政治化、商业化的文学选择,专注于“纯正” 文学趣味的培植,他们很容易认同和接受和谐、节制、 恰当的古典主义审美原则。朱光潜把“和平静穆”标 为诗的极境,还说他和梁实秋都倾向于古典主义,在 做人和为文上都推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京 派作家的创作在题材上可分为:表现山水风景之美、 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的创作,如废名的《桥》、沈从 文的《边城》;世态讽刺类作品,如废名的《莫须有 先生》、沈从文的《八骏图》等。林徽因概括京派作 品的共同特点是“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力者 的生活描写”,艺术风格表现为:“题材的新鲜,结 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
京派与海派的论战:发生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人们也据此将三十年代的作家 归为京派与海派两大阵营。而这场论战 的发难者、第一个站出来抨击海派文人 的沈从文,也自然被尊为京派作家的旗 手和盟主。论争始于1933年,它实际上 是一场京派作家向海派作家发起的讨伐 运动,
沈从文在《论中国创作小说》一文中提出了“海派”这一概念, 并对海派作了明确的界定,“从民十六年,中国新文学由北平转 到上海以后,一个不可避免的变迁,是在出版业中,为新出版物 起了一种商业的竞卖。一切趣味的俯就,使中国新的文学,与为 时稍前低级趣味的海派文学,有了许多混淆的机会,因此……创 作的精神,是堕落了的。” 沈从文在《论“海派”》一文指出: “妨害新文学健康发展,使文学本身软弱无力,使社会上一般人 对于文学失去它必需的认识,且常歪曲文学的意义,又使若干正 拟从事于文学的青年,不知务实努力,以为名士可慕,不努力写 作却先去做作家,便都是这种海派风气的作祟。”海派文人苏汶 则以《文人在上海》一文回应。这场论战一开始就是不对称的, 京派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海派则自知理亏,有招架之功,无还 手之力。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没有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个自由主义 的松散的作家群体,包括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如沈从文、梁实 秋、凌叔华、林徽因、萧乾、朱光潜、梁宗岱等等。他们以北京 布总胡同三号四合院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为主要活动场所,定期 聚会,自由交流,切磋技艺,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而这个 “太太客厅”也就成为京派作家的文艺沙龙。京派作家也有相对 固定的报刊作为发表作品的阵地。由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 艺》,1934年创刊、由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1936 年创刊、由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月刊》和1937年创刊、由朱 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这个作家群发表作品的共同阵地, 而《大公报·文艺》是其中起步最早、时间最长而又最具连续性价京派、海派之 争。
第一章 革命文学论争及多种创作 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及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 (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8~1929) )
1、革命文学会社 、 文化批判》 ①《文化批判》 大革命失败以后, 大革命失败以后,一些曾亲身参加革 命的人又回到文艺战线, 命的人又回到文艺战线,如郭沫若等创 造社成员。 造社成员。1928年1月,创造社出版了 年 月 文化批判》刊物, 《文化批判》刊物,积极提倡革命文学 普罗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 (普罗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
海派: 是一个不像京派那么单一的创作群体,总体来看, 人们将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都当作了 海派,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 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何种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 爱玲、苏青、予且、林微音、施济美、徐訏等,而忽 略了他们在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若从艺术 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 英、杜衡、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他们热衷于在都 市生活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 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 他们当中写小说的一群,便被称作“新感觉派”。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1936)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导和组织下, 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导和组织下,左联于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选出沈端先、冯 年 月 日在上海成立。选出沈端先、 日在上海成立 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通过左联纲领,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通过左联纲领,鲁迅发表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纲领, 左联纲领,着重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规定 文学艺术的任务和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 文学艺术的任务和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方向。 鲁迅的讲话,辨证论述了左和右的关系, 鲁迅的讲话,辨证论述了左和右的关系,对 左联的发展有很科学的指导意义。 左联的发展有很科学的指导意义。
1929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 年上半年, 年上半年 调解下,论争基本结束。 调解下,论争基本结束。 这场论争虽然各执己见, 这场论争虽然各执己见,但双方在论 争中都大量学习和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著作,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理论著作,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为左联的成立作了理论、思想、 为左联的成立作了理论、思想、组织和 干部上的准备。 干部上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