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情节概括200字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主要情节概括200字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族在朝廷官场中的兴衰和变迁。
而其中,匡超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匡超人是小说中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抱负的人物,他在官场上经历了多次起起伏伏,一度在朝廷中升官,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被贬职至乡间。
在这个过程中,他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在小说中,匡超人不仅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家族重要的代表。
他在面对政治斗争和家族利益时,经常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并且展现出了他争取权力和地位的野心和决心。
然而,他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朋友和亲人的信任和支持。
匡超人的命运,凸显了中国古代官场的残酷和现实,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家族在政治斗争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事迹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事迹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他是一个学者,因为一次误会,被贬到太原的府学当助教。
他虽然受到侮辱和歧视,但从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匡超人的主要事迹包括他在府学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爱心关怀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不公。
他还帮助被免官的陈抟官复原职,并和陈抟一同为百姓解决了许多官民之间的纷争。
他也主张以德治国,反对吏治腐败,致力于为百姓谋取福祉。
匡超人的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正直善良、忠诚良知的典型形象,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相关情节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相关情节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位人物,是南宋贵族匡彰的长子,他坚
决而勇敢,不畏强权,到处抗议专制统治,主张民主自由。
当宋朝军队灭了宋朝的时候,匡超人决定反叛抗争,带领百姓反
抗军队。
他组织起百姓,和诸多支持他的群众,发动反抗,终于在一
场大胜利中打败了军队,并将其收服。
这场胜利带给了更多的自由和民主,也激发了下一代的斗争精神。
匡超人的勇敢和顽强让他成为反抗压迫和专制统治的楷模。
他也是中
国民主斗争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梗概:文翰楼店主与匡超人商量批考卷事,匡超人见有利可图,欣然应允。
六天之内,匡超人批了三百多篇文章,送到书店,店主称其批的又快又好,送了他二两银子,并备了酒在楼上吃。
小厮送来帖子,是邀请匡超人于本月十五在西湖游宴作诗的帖子。
为了不失体面,他在书店借了本《诗法入门》去读。
匡超人与胡三公子、支剑峰等游西湖作诗,大伙将写好的诗帖在墙上。
作品介绍:《儒史林外》作者吴敬梓。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情节《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就是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该故事通过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儒者应该有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以下是该故事的详细内容。
匡超人,字子宏,是一位儒家学者,为人刚正不阿,甚得京师士人敬重。
一天,他接到一位醉鬼的求助,希望他能够为他辩护。
匡超人本着仁爱之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然而,当醉鬼掏出一个鸟笼,称里面是他唯一的财产时,周围的人都纷纷嗤笑。
匡超人却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他推辞了醉鬼的鸟笼,并坦言自己无法得到任何好处。
这场义举也让在场的士人们大为感动。
匡超人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彰显了他出于仁爱之心,不计先后、苦累劳顿的品性。
他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仁爱”、“义气”等伦理思想。
此举也让士人们在口头上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然而,这并非匡超人身上所体现的全部。
后来,当匡超人遇到一次不良事件时,他再次展示了他坚定不移的行事风格。
当时,有一名朋友想要收买匡超人,让他拾金不昧,结果遭到了他的拒绝。
在匡超人看来,世间无论如何不能放弃道义和原则。
因此,即便是金银财宝可以轻易得到,他也不会同意接受。
这种明快果决的行为,证明了匡超人的品德和气节。
总而言之,“匡超人”的故事情节,伴随着深奥的儒家哲学思想,教育了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坚守道义,在外表时装出一张总是有空余时间的稳重面容。
他的行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内外一致的持久原则,是我们在不断追求品德与智慧的道路上,可以借鉴、学习并追随的榜样。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情节
话说那《儒林外史》里头,有个叫匡超人的小伙子,起初是个挺朴实的小子,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心地好,孝顺爹娘。
一开头,匡超人为了糊口,跑去给人帮忙抄书。
他抄得又快又好,大伙儿都夸他,说他将来必成大器。
那时候,他每天累得跟狗似的,但心里头想着爹娘,就啥都值了。
后来,匡超人遇到了个贵人,帮他进了学堂读书。
嘿,你别说,这匡超人还真有两把刷子,一读起书来,那叫一个入迷。
他白天黑夜地啃书,脑袋瓜子跟开了光似的,啥都能记住。
村里人见了,都说:“瞧瞧人家匡超人,简直就是个书呆子,将来准能中举!”
匡超人听了这话,心里头美滋滋的,但也没忘本。
每次回家,都给他爹娘带好吃的,把俩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村里小孩们见了他,都围着他转,叫他“匡哥哥”,他也乐意跟孩子们玩,一点架子都没有。
可是好景不长,匡超人进了京城赶考,见识了花花世界,心就开始飘了。
他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慢慢地,那股子朴实劲儿就没了。
他开始讲究吃穿,嫌弃家里的穷亲戚,连爹娘的话都不听了。
村里人听说后,都摇头叹气:“唉,这匡超人,真是‘人心隔肚皮’,变了个人似的。
”
再后来,匡超人为了往上爬,竟然不择手段,陷害了帮助他的人。
这事儿传回老家,爹娘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
村里人更是议论纷纷:“瞧他那样儿,以前多老实一人,现在咋就成了白眼狼呢?”
匡超人呢,虽然最后中了举,但心里头空落落的。
他时常想起小时候,爹娘在灯下给他缝衣服,乡亲们围着他讲故事,那时候的日子,才是真的甜啊。
可如今,一切都回不去了。
儒林外史匡超人事件概括
儒林外史匡超人事件概括咱先说说匡超人刚出场的时候吧。
他就是个穷小子,家里那是一贫如洗。
就像一只没了窝的小鸟,到处找地方落脚。
他特别孝顺,为了照顾生病的老爹,那是尽心尽力。
白天呢,就出去打个零工,挣点小钱,晚上回来就守在老爹床边。
我就想啊,这时候的匡超人多好啊,简直就是个大孝子,要是放到现在,那也是能上“好人好事榜”的。
可是呢,后来他的命运就开始有了变化。
他到了杭州,碰到了一些所谓的文人雅士。
这就好比一只小羊闯进了一片满是诱惑的草地,周围全是新鲜玩意儿。
他开始跟着这些人学些诗词歌赋之类的东西。
一开始他可能还觉得挺新鲜,挺好玩的。
但是慢慢地,他就有点变味了。
我记得有一次,他为了能够在这些文人圈子里混得开,就开始说谎话,吹嘘自己。
这就像一个本来穿着朴素衣服的人,突然披上了一件华丽却不实的披风。
他说自己是什么大名人的弟子,那些诗词也不是他自己写的,却说是自己的大作。
也许他心里也有点虚,但是被那种虚荣的感觉给冲昏了头脑。
我就寻思,这人咋这样呢?你说好好做自己不好吗?为啥非要靠说谎来抬高自己呢?再后来啊,匡超人变得更过分了。
他为了钱,什么都干得出来。
他娶了老婆之后,还惦记着别人的钱。
这就像一只贪婪的老鼠,看到哪里有奶酪就往哪里钻。
他把自己的妻子扔在家里不管,自己出去闯荡。
我当时就想,他的妻子得多伤心啊。
就像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且啊,匡超人在对待朋友方面也变得很不地道。
他以前的朋友有难,他不但不帮忙,还落井下石。
这时候的他,已经完全不是当初那个孝顺的穷小子了。
我就想问问,他怎么能变成这样呢?难道钱和名利就这么重要吗?比自己的良心还重要?我有一次也碰到过类似的人,当然没匡超人这么夸张啦。
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本来大家关系都还不错,他成绩也一般般。
后来他突然开始吹嘘自己家里多有钱,认识多少厉害的人。
其实我们都知道他在说谎,就像匡超人的那些朋友肯定也能感觉到他在吹牛一样。
这个同学慢慢就变得很自私,有什么好东西都不愿意跟大家分享了,就想着自己出风头。
课件6: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吴敬梓
作者名片
吴敬梓(1701—1754),清小说家。 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为人清正 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 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随着家道衰落,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 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33岁,他移家南京,开 始了卖文生涯。
(2)此回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故事,采用 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特征?
答案:(1)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 潘三,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望、安慰一下过去 的老友。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的样子,使冠冕 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 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2.阅读选文最后两段,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 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 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 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 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 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
理清脉络
艺术特色
1.“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的讽刺艺术 作者很少给人物下一断语,但他通过人物自身 前后言行的对比,在客观委婉的描写和叙述中,使 人物的真面目毕现于纸上,“所谓直书其事,不加 断语,其是非自见也”。节选部分对匡超人的描述 体现了作者这种讽刺风格。
如对于匡超人发迹前后言行的变化,作者不落 一字褒贬,全凭匡超人的言行来表现。比如,潘三 爷犯事被拘押。古人云:“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 泉相报。”读经书知礼仪的匡超人按理应当设法营 救,最起码也应该去探望一下潘三爷。可他一听此 事可能牵连到自己,就避之唯恐不及,赶紧逃到京 中去投奔自己的老师,还威逼妻子回乡下。特别是 当潘三爷从狱中托人捎话请他帮助时,他又用一派 冠冕堂皇的话予以回挡,摆出一副清正廉洁的样子。
匡超人名词解释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角色,该小说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讽刺的笔触描绘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堕落。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为人忠厚老实,勤劳孝顺,通过努力读书走上了科举之路。
然而,随着地位的提升和名利的诱惑,他逐渐迷失了本心,变得虚伪、贪婪、忘恩失义。
他与权贵勾结,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最终成为了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匡超人的转变是科举制度下的必然产物。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唯一的上升通道,而成功则意味着权力和财富。
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失去了本心,沦为封建礼教的奴隶。
匡超人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堕落,以及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现实。
匡超人的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
他通过匡超人的形象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心不古,呼吁人们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本心。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认为科举制度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堕落,以及人性的弱点。
他是封建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产物,也是
作者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对象。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恬不知耻 自夸
误用“先儒”, 酿成笑话,不
以为耻
如: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 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 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 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 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 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 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 态百
讽刺小说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 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 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 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 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 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 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 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 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 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 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 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结合课文节选部 分,思考:匡超人是 一个怎样的人?主要
依据是什么?
小结
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
结合课文说
明匡超人是如何 为自己的无耻行 为开脱辩解的?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对待家人 的态度
《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1、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2、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对世态的讽刺,上升到了制度的层 面,作者不是把读者的憎恨引向某个个人,而 是把这种憎恨引向那个社会,引向那个八股科 举制度。所以,吴敬梓对人物的讽刺中是带着 同情和谅解的,是一种含泪的笑。 3、“婉而多讽” 的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概括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故事概括是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淳朴可爱。
匡超人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
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
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
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1。
后来匡超人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躲回杭州。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件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件一、早年经历匡超人(1828-1902),字鸿轩,号慎斋,江苏省宜兴县人。
他诞辰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显出了过人的才华,深受父亲匡明廉的影响。
在家庭的教育下,匡超人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经史子集的浓厚兴趣,对儒家学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二、学习经历1. 匡超人少年时曾在当地的私塾深造,师承有深厚教学传统的名师悟宋祥。
在师从悟宋祥期间,匡超人深入研究了《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奠定了他深厚的儒学基础。
2. 匡超人后来前往苏州读书,师承名师编学庵。
在编学庵学习期间,匡超人不仅加强了对周易、尚书、礼记等经典的研习,还广泛涉猎了古今文史名著,并且勤加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三、教育事业在完成学业后,匡超人回到了宜兴县,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投入到乡里教育事业之中,积极扶持学校办学,重建教学制度。
他还创办了宜兴县第一家私立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学子,对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政治生涯1. 匡超人始终关心国家政治,他曾多次上书朝廷,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政治建议,并且多次受邀参与地方政务,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事务。
2. 后来,匡超人得到了清朝政府的赏识,上升为宜兴县丞。
在担任官职期间,他继续推行教育改革,开展民生工程,积极参与地方政务,推动了宜兴县的发展。
五、文化贡献1. 匡超人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撰写了大量著作,如《周易新说》、《春秋大义》等,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阐释,使之更加贴近时代和实用。
2.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倡民族精神,不断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并在社会上倡导儒家思想,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六、老年生活匡超人在晚年依然勤奋读书、著述,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一直未曾停止对儒家学问的探索和弘扬。
直到去世,他的思想和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特色成就1. 匡超人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地方政务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第15回中,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他的孝顺。
具体表现如下:
匡超人在牛布衣等人面前依旧夸赞自己的父亲,“……先父在家时,每夜四鼓以前,一定起来读书;遇着极冷的天气,还要炉叠起来,凿地作冰篆。
六经上面的字象碑刻一个样。
”在旁人看来,匡超人如此夸赞自己的父亲,是“孝顺”的表现。
当牛布衣质疑他买父亲棺材的钱,匡超人答道:“舍下不敢妄自尊大。
在六经范围里,却也不到得别死了我。
”依旧维护自己和家人的颜面。
以上就是匡超人在《儒林外史》第15回中展现出的孝顺形象。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性格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性格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主角,他是一位勇敢、坚韧、敢于迎接挑战的人物。
他有着品行端正、丛林豪迈的气质,勇敢而又大气,性格乐观、谨慎、善良,是一位正直的人。
他绝对不会放弃终结这场丛林之乱的使命,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他都坚守原则,不轻易放弃。
他有着一股追求完美的热情,他希望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坚韧的意志,使这个世界走向繁荣更加美好。
因此,匡超人具有品行端正、重视诚信尊重的优秀品质,是一个勇敢的、坚定的、乐观的、善良的、正直的人物。
儒林外史——匡超人
16回
•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 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 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 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 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 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 中了相公。
17回
•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 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 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 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 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 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 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 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 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 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 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小说了解
《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 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 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 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 的长篇小说。 鲁迅:“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儒林外史》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 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讨论三: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 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 人这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 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 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 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 的社会历史地位。
小辩论:
辩题: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 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 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 反方:责任全在于他本身,如果他坚守自 己善良,就不会变质。
课件8: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着较清醒的认识。著 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五十四岁客 死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扬州老”一 语。
背景回放
吴敬梓,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科场 不迂,随后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 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 的思想。广泛的交流,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 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儒林 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 了仇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赵德麟荐举他参加博学 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
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瞻迎“盛 典”,而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 封建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 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外史 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 吴敬梓在穷愁困苦中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传世 杰作,大约在乾隆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 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地修改。
《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儒林外史》的语言特 点是准确、洗练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 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 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 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 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 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 在读者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 成功,对话中引用的谚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3.结合课文谈谈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的社会 意义。 【分析】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 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欣赏小说要借助情节、环境 赏析人物形象,露了科举制度 的腐败,封建礼教与程朱理学的虚伪。在那个时代, 道德价值贬值,人与人正常的伦理、朋友关系因为 追逐名利而遭到破坏,特别是知识阶层,智能低下, 随意糟蹋自己的人格,既不讲究道德自守,又丧失 了吃饱肚子的能力,在传统和世俗生活所形成的矛 盾中漂浮。功名富贵不仅腐蚀了知识分子,也对社 会的其他人散布着恶劣影响。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故事情节《儒林外史》里的匡超人,简直是个“冤大头”!你一听名字就知道,这小子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匡超人是个书生,靠读书起家,凭着那一肚子的诗书才气,想要在这个“士农工商”的社会里,打出一片天地。
说起来,这个匡超人也挺冤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他那个心肠,太直了,完全不像现在那种世故圆滑的人。
你想啊,他心直口快,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不少人。
那时的科举制度,竞争可是特别激烈的,大家都想凭一张状元的状元榜,飞黄腾达。
而匡超人呢,一点也不懂得“抬头低头”,每次遇到问题都是正面硬干,结果,问题接二连三。
匡超人最开始的目标其实很简单,想考个功名,凭着读书有个像样的工作,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
可是,这社会上哪有那么多“安稳”二字呢。
匡超人身边一堆小人,巧言令色,装模作样,整天背后勾心斗角。
匡超人偏偏不懂得这些套路,自己凭着一腔热血和书本上那些“仁义礼智信”的理想去做人,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想当官的,想讨好上司的,一看到他心直口快,根本不懂谦虚低调,立马就给他找了不少麻烦。
说到这个匡超人,真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啊!你看他那种直来直去的性格,多少次让他在官场上吃了亏。
尤其是他那次在京城参加考试时,面对一些所谓的“名士”们,他可真是大放厥词,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高官在宴会上大谈“治国安邦”,匡超人心里一急,便脱口而出说:“这话说得倒是好,可我看有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得多。
”你瞧,匡超人说话就是这么不客气,完全不懂“时宜”。
那顿时场面就有些尴尬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笑他是个年轻气盛、言辞直白的小子。
你说,这种性格能在那种官场上混得开么?不过,话说回来,匡超人其实也不是个傻子。
虽然他常常“嘴欠”,但他那颗心,总是想为别人好。
匡超人深知读书人的责任和担当,他想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帮那些贫苦百姓,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可是,唉,理想和现实总是差了那么一大截。
尤其是到了后来,他渐渐发现,自己那么一心想为百姓做点好事,可周围的人却全都在想着怎么拉拢权贵、捞取好处。
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情节概括
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情节概括
《儒林外史》讲述了匡超人的故事。
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却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把自己的智慧用在学习上,获得了儒家学说的深刻理解。
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尊重,他得到了官职,并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他的智慧和勇气还让他在社会上受到了尊重,他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了一群志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去帮助社会中最贫困的人。
他的行为也让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他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
最终,匡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让他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英雄,他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儒家学者。
他的故事被认为是一个典范,让人们知道,智慧和勇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社会。
儒林外史匡超人原文摘抄
以下是《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原文摘抄:
匡超人道:“小弟来省,特地投奔三哥,不想公出。
今日会见,欢喜之极。
”说罢,自己下去拿茶,又托书店买了两盘点心,拿上楼来。
潘三正在那里看斗方,看见点心到了,说道:“哎呀!这做甚么?”接茶在手,指着壁上道,“二相公,你到省里未,和这些人相与做甚么?”匡超人问是怎的。
潘三道:“这一班人是有名的呆子。
这姓景的开头巾店,本来有两千银子的本钱,一顿诗做的精光。
他每日在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刷子刷头巾,口里还哼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把那买头巾的和店邻看了都笑。
而今折了本钱,只借这做诗为由,遇着人就借银子,人听见他都怕。
那一个姓支的是盐务里一个巡商,我来家在衙门里听见说,不多几日,他吃醉了,在街上吟诗,被府里二大爷一条链子锁去,把巡商都革了,将来只好穷的淌屎!二相公,你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当下吃了两个点心,便丢下说道:“这点心吃他做甚么?我和你到街上去吃饭。
”叫匡超人锁了门,同到街上司门口一个饭店里。
潘三叫切一只整鸭脍一卖海参杂脍,又是一大盘白肉,都拿上来。
饭店里见是潘三爷,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捡上好的极肥的切来,海参杂脍加味用作料。
两人先斟两壶酒。
酒罢用饭,剩下的就给了店里人。
出来也不算账,只吩咐得一声:“是我的。
”那店主人忙拱手道:“三爷请便,小店知道。
” 走出店门潘三道:“二相公你而今往那去?”匡超人道:“正要到三哥府上。
”潘三道:“也罢到我家去坐坐。
”同着一直走到一个巷内、一带青墙、两扇半截板门、又是两扇重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 “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 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以 “幽榜”回映“楔子”。
《儒林外史》的结构
……
串
严贡生
娄府二
匡超人
“
公子
糖
长兄
表叔
助资
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 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 来。
对比手法 细节描写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 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 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 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 “还不曾。”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鲁迅说,《儒林外史》诞生以后,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他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 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 《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1、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2、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对世态的讽刺,上升到了制度的层 面,作者不是把读者的憎恨引向某个个人,而 是把这种憎恨引向那个社会,引向那个八股科 举制度。所以,吴敬梓对人物的讽刺中是带着 同情和谅解的,是一种含泪的笑。 3、“婉而多讽” 的讽刺手法
总结
•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 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 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 “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 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 “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 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 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 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 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 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 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 耻可笑可鄙之徒。
心理描写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 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 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 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 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 ‘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 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 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 ‘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2、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的心态自然非常熟稔,一 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有疾 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3、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都 是讽刺小说艺术的基础。
16回
• 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 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 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 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 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 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 相公。
•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 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 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 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 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 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 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 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 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 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第 七 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作
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者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
介
扬州,只因喜欢杜牧诗句“人生只合
绍
扬州老”一语成谶。三十三岁时移居
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年,创
造出不朽之作
《儒林外史》
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 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 正文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写到神宗万 历二十三年为止。小说展示的是18 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 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 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
理想文士的探求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如:虞博士、 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重文行出处,有真才 实学;蔑视权贵,淡薄利禄;鄙视八股,向往 真儒。吴敬梓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 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 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 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 政绩,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人பைடு நூலகம்
他们谋生有道,精神充实;不慕荣华
,安贫乐道;人格高尚,自重自尊。体
现了作者在真儒、奇人两类士人理想追
求破灭后,对士子人生道路、人格范式
的新设计;但作者还是无可奈何其毁灭
的结局。于是,积极的探索热情与无可
奈何的失望情绪变主宰了作者的心灵,
弥漫在《儒林外史》艺术世界之中。
一、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鲁迅:“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 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 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 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 与众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 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 他的行为结果却令人生厌和不屑。然而, 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 人。
阅读拓展
15回
• 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 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 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 “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 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 “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 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 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 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课文把握
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 个人物形象,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 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 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 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 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 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作者虽厌弃八股,但以复古寻求出路,连 作者自己也觉得有些迂腐,他笔下这类人物也
表现出迂腐的特性。
奇人杜少卿
• 出身世家,为人正直; • 淡泊功名,背弃科举; • 生性狂傲,蔑视权贵; • 恣情任性,倡导自由; • 尊重女性,倡导真情; • 遵守孝道,忧国忧民; • 遭人非议、苦闷孤独:
《儒林外史》异常关注知识阶层的 命运,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 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 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 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 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 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 人《序》)
王冕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 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 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 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 一代文人有厄”。
语言描写
匡超人道:“ 这也是第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 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 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 外国都有的!”
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 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 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 物 ,既独立又 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奠定了我国讽 刺小说的基石。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 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 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 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 严监生; 而王仁、王德的行径则充分暴露 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 的虚伪。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但在碰壁 之后,转而清高,其实全是一些毫无真 才实学,甚至连八股文也写不好的庸才。 如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等。他们故 弄风雅,其实空虚做作;明明是趋势之 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 之徒,却故弄风雅。因此,闹出无数愚 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周进
范进
胡 屠 户
严贡生、严监生兄弟
• 严贡生:读书人中的无赖、恶霸 • 严监生:精明、懦弱的悲剧人物
匡超人
连环画
课文把握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 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自私蛮横 ——逼妻下乡(第4段) 虚荣无耻 ——停妻再娶(第5-6段) 虚伪无情 ——拒看潘三(第8段) 厚颜无知 ——吹嘘自己(第9段)
葫 芦
严监生
蘧公孙 选家
马二 先生
” 式
遇路
范进 荀玫
路遇
王惠
录选
周进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儒生形象
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 如:二进(周进、范进)
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如:匡超人、牛浦郎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二、官绅形象
杜少卿有真儒之操守,而无贤人之迂腐;具名士 之潇洒,而无狂士之荒诞。体现了作者对儒林、对人 生的新思考,对士人新境界的追求:传统儒学精华与 时代新精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