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2(岳麓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 岳麓版必修2
2.改革的结果 3.改革的影响 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 降落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Hale Waihona Puke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 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 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 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 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 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 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 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 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 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 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 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 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 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 家庭农场
——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 农庄》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
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 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异: ①内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 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有 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 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失败原因: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 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
背景 经济改革 内 容 政治改革 积极 局限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 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 济存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 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 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 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பைடு நூலகம்革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1928) 列宁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1929-1953) 赫鲁晓夫改革 (1954-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 情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 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 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 的稳定。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7、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_课件2(岳麓版必修二)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 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 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 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 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 • • •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的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逝世。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项目 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 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
主要内容和结果: •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 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 联实际;结果成效 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 败的改革。 • 异: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 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 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 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 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 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 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 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指导思想: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 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 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 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 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 上跳出“左”的的理论束缚。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17《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8张PPT)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所有制上: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上: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结构上: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2.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 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豪情: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人均畜产品产量赶上美
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提出“二十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 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54 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 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 并安全返回地面。
玉米面积(公顷) 3700万
430万 1954年 1962年
加加林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 取得一定成效。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制作人: 王婉忆
01 赫鲁晓夫改革 02 勃列日涅夫改革 0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
3.评价
一、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忽视消费生产,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东西,农民的
4.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 性。
●性情
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5.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 革的进行。
三、评价
1.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 取得一定成效。 2.赫鲁晓夫的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治的 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岳麓版必修2第17课《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 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 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对戈尔巴乔夫感到愤恨则高达43%。因为许多人认为 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
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 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4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 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19。85年,苏联社
1966—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
会陷入危机边缘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带来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不可照搬苏联的模式。 3、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 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国民生 7.4
6.3
4.2
3.3
产总值
国民收 7.8
5.7
4.3
3.2
入
劳动生 6.8
4.5
3.3
3.1
产率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 异同?
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 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重于工业;
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 后期停滞不前;
材料二: 1、赫鲁晓夫上台后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 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 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全国设立105个经济行政区,管理原来的企业。中央统一 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地方主义。赫鲁晓夫 看到这点,逐渐又把权力收回到中央。 2、1962年9月9日,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提出“物质利益 原则”,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 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 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日期两个指标,其余企业自定。缩小 工资差别,推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 试点,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才被广泛推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 《苏联经济改革》课件(共32张PPT)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4、失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和教材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悲情:1963年,苏联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进口
粮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逐渐沦为最大的粮食进口 国,在农业上要依靠资本主义各国来维持国内生活„„
盲目,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黑白相间的构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 束缚 图,代表赫氏毁誉参 半的一生。他的一只 脚跨进了新的时代, 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 史的原因,仍然深陷 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 而不能自拔
没有从根本上突1982)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 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 旧。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 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 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 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 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 为“妥协能手”。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什么信息? 前期改革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工业方面
材料二:1961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1966—1970 年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 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
沙俄
资本主 义社会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苏俄 苏联 1917 年十月 革命 列宁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斯大林 1918 1921 1925 1953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2016-2017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38张)
请思考: (1)材料一中“他”的改革重点是什么?结合史实,你如何 理解材料中的评论? (2)属于勃列日涅夫的“荣誉”是什么?为什么在他的统治 下苏联会“步履蹒跚”? (3)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挥向党的脖子”?
【提示】
(1)重点:农业。
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 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 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2)“荣誉”: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有明显提高,苏
4.失败: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 1991 年,苏联解体。 渐失控。________ 点拨 (1)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 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 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及其影响,重点讲对经济体制进
行根本性变革。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经济体 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戈尔巴乔夫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但改革失控,苏联解体。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____ 斯大林 逝世。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显露,________ 2.措施 收购 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 (1) 农业:用 ________ 自留地 和 牲 畜 ; 开 垦 荒 地 ; 开 展 大 规 模 农 庄 庄 员 拥 有 ________ 种植玉米运动;将________ 农机 卖给农庄。 ________ 管理权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 (2) 工业:将部分企业 ________ 企业 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3张PPT)
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
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讲史料
史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 „„1954 ~
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答案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
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 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练出高分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练史料
史料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
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
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 积迅猛扩大, 1953年为 580 万公顷, 1956 年达 1 640 万公顷, 1962 年增至 31 Nhomakorabea2
3
4
5
1.(2014· 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
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
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2课件第3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共36张ppt)
革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使经济继 续滑坡,而且还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解体。
【针对练习】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不包 括( ) A.都是对斯大林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B.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 C.经济改革的重点都放在重工业方面 D.改革结果都失败了
【解析】选 C。三次改革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变革,只
是变革程度有所差异,A 项正确;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后来 转向了政治领域,但三次改革的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B 项正 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 在经济体制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方面,C 项表述错误。 【答案】C。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暴露, ______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收购制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①用__________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评价: (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经济体制 的框架。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
②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军备竞赛 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③与美国__________
全面滑坡 。 4.结果: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__________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___________ 戈尔巴乔夫 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旧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 经济方法 管 理 经 济 , 打破单一的 产 者 , 要求国家主要用 __________ 公有制 形式,允许___________ 个体经济 存在。 _______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_________上, 经济结构 更加失调。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___________
【针对练习】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不包 括( ) A.都是对斯大林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B.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 C.经济改革的重点都放在重工业方面 D.改革结果都失败了
【解析】选 C。三次改革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变革,只
是变革程度有所差异,A 项正确;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后来 转向了政治领域,但三次改革的重点都放在经济领域,B 项正 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 在经济体制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方面,C 项表述错误。 【答案】C。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体制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暴露, ______ 农业 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1)农业方面: 收购制 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①用__________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3.评价: (1)意义: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
经济体制 的框架。 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__________
②勃列日涅夫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军备竞赛 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③与美国__________
全面滑坡 。 4.结果: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经济__________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背景:1985 年,苏联陷入危机边缘,___________ 戈尔巴乔夫 上台。 2.内容: (1)从根本上触动了旧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 经济方法 管 理 经 济 , 打破单一的 产 者 , 要求国家主要用 __________ 公有制 形式,允许___________ 个体经济 存在。 _______ 3.弊端: (1)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 _________上, 经济结构 更加失调。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内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评价
•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 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 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 模式, 部调整。 部调整。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存在的弊端: 存在的弊端: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 民利益; 民利益;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3.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3.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极性。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地利用玉蜀 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然的.而在苏联, 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然的.而在苏联,即使是 在最适于种植玉蜀黍的地方, 在最适于种植玉蜀黍的地方,玉蜀黍也只占极 少的面积.”“ .”“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扩大粮 少的面积.”“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扩大粮 食玉米的生产, 食玉米的生产,并大大扩大种植青饲料玉米的 地区” 地区”.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 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 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 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 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 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 1953年 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 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 改革; 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效 果 工业利润提高,农 工业利润提高 农 民生产积极性有 提高,国民收入有 提高 国民收入有 增加.70年代下半 增加 年代下半 期,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放缓,到 年代初 年代初, 放缓 到80年代初 经济全面滑坡,改 经济全面滑坡 改 革失败. 革失败
苏美
项目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导入
任期: 赫鲁晓夫(任期: 1953—1964) )
勃列日涅夫(任
期:1964—1982) )
戈尔巴乔夫(任
期:1985—1991) )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 在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苏联先后几次进行 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 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 效果不大. 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 改革步履艰难 效果不大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探究: 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制的弊病;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影响经济发展。 物力、财力资源 影响经济发展。
第17课 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高811班 811班
当年明月
翟璐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背景
措施
评价 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 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 产资料(甲类 和消费资料(乙类 所占比例: 甲类)和消费资料 乙类)所占比例 产资料 甲类 和消费资料 乙类 所占比例: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失败 原因 措施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
项目 内 容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 推行新经济体制 注 意运用价值规律,扩 工业 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 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 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 主权、 农业 主权、降低农产品收 购计划指标、 购计划指标、提高农 产品价格、 产品价格、放松对个 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框架
评价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 1987年签订《华盛顿条 年签订《 年签订 约》,结束了双方在中 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 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 ~ 年 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 年下降到26.4%, 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 下 年则出现负增长,下 %,1989年下降到 年下降到 % 年则出现负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 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 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 % 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 %,劳动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 劳动 % 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 生产率增长负9% 国民收入增长负 国民收入增长负10% 生产率增长负 %,国民收入增长负 %.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 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 年苏联市场供应的 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缺货; 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 多种缺货. %缺货;200多种食品中 多种食品中 多种缺货 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 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 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 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 水平显著下降, 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 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 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 万人,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 万人 1/7,1990年达 ,失业人口达 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万人. 年达 万人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项目 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 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通过一定程度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十分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苏联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 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 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 年到战前的 年 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 农业则为1.5% 均增长速度为 % 轻工业只有 % 农业则为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 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年当 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 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其钢铁和 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 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 百万) 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 皮鞋产量仅 百万 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 年产电视机约 1.19万台 电冰箱 万台,电冰箱 万台,洗衣机 万台.农业情况更为 万台 电冰箱0.12万台 洗衣机 万台 洗衣机0.03万台 农业情况更为 万台 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 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 年全俄为540.2公 严重 若按人口平均计算 谷物产量 年全俄为 公 年才达429.7公斤 公斤,1950年为 年为447.1公斤 公斤,1955年也 斤,1940年才达 年才达 公斤 年为 公斤 年也 才为524公斤 肉类统计 公斤;肉类统计 年为31.4公斤 公斤,1940年为 年为24.2 才为 公斤 肉类统计1913年为 年为 公斤 年为 公斤,1950年为 公斤 年为27公斤 年为31.8公斤 公斤. 公斤 年为 公斤,1955年为 年为 公斤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 • • •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二战结束 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的相对落后; )农业的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逝世。 )斯大林的逝世。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