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பைடு நூலகம்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
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
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 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
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 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校对符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 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
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
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 间增设复校官。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 陆锡熊“详校全
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三校一读”。现代的“三校一读”,校
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 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 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 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 一校样就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三 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 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折校法
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 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 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 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是打印稿或铅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C读校法
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 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 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 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 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做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
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 执行编辑 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 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 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 校样
校对文稿的基本方法
百科名片
校对(Text-proofi ng),古代称之为“校堪”或 “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
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 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
“校对员”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方法
基本制度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文人笔下的校对 校对的重要性
校对方法
基本制度
校对标准
地位和作用
差错的基本类型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
•功能
•发展
•新闻出版、文化工作职称列表
展开
校对人员
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以上三种校对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校法,要根据原稿和校祥的 清晰程度决定。重要的文稿要采用两种以上的校法,并至少有两人参加校 对。
编辑本段
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 程度上
校对流程
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
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 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
*■-■- -: -_ ,IU
旳號E弹叽黑呂遵■雷■■吃吒喈*芽-張疥牛r皿卢.
校对符号
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 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 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 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 作出反映。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
方翻译佛经,在 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
流程图
、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我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 一读”记载。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 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四库全书》,对誊录
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
三校一读对片制度
“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 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 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 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 先通过“雠” 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隋唐时代官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 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 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 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 行三校
校对人员
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 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 在万分之二以下。
遵循校对的程序
交叉三校制
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 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 名、地名、数字、公式。
2 .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 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 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 .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圭寸面、圭寸二、圭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