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道教造像的艺术特色纳光舜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兴盛于汉晋之际。
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
道教供奉神像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佛教“以像设教”影响的结果。
唐释法淋《辩证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象,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
”据有关记载:道教造像的创始者为南朝道士陆修静、宋文明,内容为三清、真人、仙宫、玉女等。
<隋书·经籍志》也说:北魏太武帝召道士寇谦之“于代都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像而供养焉。
”这是正史中关于道教造像的最早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造像受佛教影响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身后有背光,双手合十等,有时道教神像和佛像还同设一处,如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所造佛、道像就是如此,若不是衣着有别,着实让人难以分辨。
这个时期,道教造像保存下来的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北齐隆化元年(公元576年)“王洛子造像”,以及现已流落国外的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老君石雕像为其代表。
如老君石雕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手倚几,右手握羽扇,头戴道冠,“面如古月”,美髯垂胸,道貌岸然;头后有圆形头光,两侧各立一着道服抱笏的待者,造型及排列都是佛教造像的模式。
南北朝时,道教已有开凿石窟的,如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即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共有神像100余躯。
隋代,统治者对道教造像实行保护政策,据《隋书》载:隋文帝于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下诏说:“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
……敢有毁坏,盗偷佛及天尊像……以不道论。
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
”因此,隋代道教造像,成果颇丰,总数达万余躯。
今存四川青城山天师洞石雕张陵天师像,绵阳西山观石雕老君、天尊、男女供养人像,均为隋代道教造像的代表作。
如张天师像,庞目广额,朱顶绿睛,威严肃穆,凝视远方,艺术处理非常成功。
大足石窟:涤荡心灵的艺术奇观

大足石窟:涤荡心灵的艺术奇观作者:何圣毅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8年第1期大足石刻是全世界八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类遗产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著称于世。
大足石窟位于中国西部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它代表了公元9 至13 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极高水平,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1999 年12 月,大足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重庆市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风景品牌。
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典范谈起中国的石窟艺术,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同石窟,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其实,重庆大足县的大足石刻,在艺术上并不逊色,规模也宏大,完全可以与莫高、龙门、云冈三窟相提并论。
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 多处石刻,造像达5 万多个。
其中著名的有宝顶山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石门山石窟、石篆山石窟等。
宝顶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清苦70 余年主持开凿而成。
是一处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主体,包括转法轮塔(倒塔)、珠始山、佛祖岩等外围造像,以及圣寿寺、广大寺等庙宇在内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北山石窟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末年,依岩而建,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290 号,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
南山石窟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以南山石窟为代表的大足宋代道教造像,是此山的一大特点。
石门山石窟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石篆山石窟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系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区。
以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释、道合一造像和以石篆山石窟为代表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中极为罕见。
尤其是石窟中以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更可谓凤毛麟角。
大足石窟汇聚多样文化元素大足石刻,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粗犷有致而闻名遐迩,每一处造像之所以具有感人的魅力,都体现出作者巧妙的设计、工匠熟练的技艺,同时富含汇聚了多样的文化元素。
大足石刻介绍

大足石刻介绍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
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雕刻造像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
其根于巴蜀文化,以佛教题材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区包括五山等多个地区,规模宏大;历经多个朝代,融合多种雕刻技法,雕刻精美。
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大足石刻被列为国家AAAAA级景区,截至2023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
现代开始,对大足石刻文物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仅设立《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而且还设立了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多个机构进行管理与保护。
大足石刻道教女神像简析

结语
道教 文化 中一个 不可 忽视 的特色—— 对女 性的尊 重 , 在大 足 石刻 的众 多女 神造像 中得 以体 现 : 无论是 以女 性形 象为 龛 内 主要造像 , 还 是与男性神 共处 一龛 , 以平等 的姿 态共同作为主造 像, 女 性 的角色都是 独立 而受到 尊崇 的。这 种实 践来源 于母 系
到实践形 成 了对 女性地位 的承 认和保 护 , 这一特 点对 于研 究古
代 中国宗教 的思想及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重要地位 。
夫 妇俩作 为龛 内主像端 坐龙椅 , 脚 踏方几 。和 舒成岩 石刻 的皇
后龛 一样 , 淑 明一派 帝后装 扮 : 盘高发 髻 , 戴凤冠 , 着命服 , 肩围 飘带, 双 手置于腹前 。除地 位崇高 的皇后像 外 , 道 经 中常被提及
力度。又如舒成岩 石刻 中开凿于南宋绍兴二十 三年 ( 1 l 5 3 ) 的第 i号淑 明皇后龛。龛 中女像 为淑明皇后 , 系道教 尊神东岳大帝之 妻。该像 颇具 古代 帝后仪 范 , 显得高 贵典雅 : 她 身着 圆领 朝服 , 端坐在龙椅 上 , 头戴凤 冠 , 耳垂珠 , 胸部束 带垂 坠于足 间, 双手
社 会 的 女 性 崇拜 和 老 子 哲 学 思 想 的影 响 , 使 得 道 教 文 化 自理 论
二、 女性 神和 男性 神 同处 于一 龛 , 共 同为造像 主 像
南 山石刻第 5 号 三清古 洞 中, 除主像 为三清尊神 外 , 还 刻有
天尊赴会 图、 十二星次 、 三百 六十 应感 天尊等题材 。三清尊神 两
、
造 像龛 的 主要 造像 对象 为 女神
此类 中的代表有 南 山石 刻 中开凿为 南宋绍 兴年 间的第4号
四川道教石窟造像(续)

作者: 胡文和[1];曾德仁[2]
作者机构: [1]四川省社科院;[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四川文物
页码: 39-47页
主题词: 宋代道教 佛教造像 石窟造像 四川 唐代 天师道 地方特色 造像艺术 大足 艺术特色
摘要: <正> 三、各代造像的艺术特色四川道教造像龛窟,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四川崖岩多为红砂石质,较易于雕刻,早期的一些道教造像多为浮雕或半圆雕,盛唐以降至明代的绝大部分为高浮雕或接近圆雕。
各个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的不同,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的观念不同,形成了各代造像艺术的特色与风格,但后代的作品总是继承了前代所取得的优良成果,并加以融合、创造和发展。
四川各代道教造像,既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和地方特色,也显示出继承和发展的脉络。
(1) 四川隋唐时期道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重庆的大足石刻简介

重庆的大足石刻简介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是我国十大石窟之一。
大足石刻是指重庆大足和四川江油两地的石刻,它代表了我国宋代时期的雕刻艺术水平。
大足石刻最早在北宋时期开始兴建,到了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历时千年之久。
这是我国唯一一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大型石刻造像群,以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足石刻开凿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至徽宗崇宁五年(1104)之间,以江油武功县北山和四川大足北山的造像最为集中,是一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
它的开凿与当时四川地区佛教的发展有关,特别是南宋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上受敦煌石窟影响较大,但在造像题材、构图等方面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当时巴蜀地区民间雕刻艺术水平和特点。
大足石刻现存洞窟90余个,造像10万余尊(部),碑碣150余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宝顶山和北山崖壁为代表的大乘教石窟,共有造像7000多身,规模宏大,雕刻精美。
—— 1 —1 —。
大足石刻的概况

大足石刻的概况
大足石刻是中国四川省大足县的一处壁画艺术遗址,是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历时约1000多年。
它以大量的佛教和道教壁画雕刻,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壮丽与神秘。
大足石刻占地面积达75公顷,其中有75个洞窟,总计超过60000平方米的刻画面积。
这些洞窟和石刻分布在山峰、崖壁、河谷、岩石上,同时也有一些在地下洞穴里。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浩瀚壮观的石刻艺术图谱,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大足石刻的主要内容包括佛教和道教题材,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峡石刻、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
这些石刻中包含了佛教的梵文、汉文和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佛经内容、佛教文化形象等,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足石刻的保存状态良好,它成为了中国石刻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6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大足三皇洞研究简述及浅识

大足三皇洞研究简述及浅识*导读: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
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⑴大足道教石刻造像,主要集中在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等造像区,其中的石门山第10号三皇洞造像,被学者誉为宋代道教造像的绝巅!⑵一、三皇洞造像及研究三皇洞高3米,宽3.9米,深7.8米,窟顶部分及右壁在清乾隆年间崩塌,现存正壁、左壁以及部分右壁造像共43尊,原窟的造像应有80尊左右。
窟内无造像记,从石门山造像情况以及石刻风格,学界基本认为是南宋初期所开凿。
窟内主像为三皇,在其上方圆龛内坐三清尊神,左壁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二十八位天人像,下层为七尊立像,首为一尊三头六臂神将(天蓬),第25像为文官造像,第5像为神将,第6像为真武大帝像,右手在腹前仗剑,赤足立于一龟背之上,第7像为一头戴展脚幞头官员像。
右壁现存一尊三头四臂神将像(天猷),从三皇洞总体布局来看,右壁造像亦分为上下两层,其造像的大体布局应当与左壁类似。
可见,石门山三皇洞是一处以三皇造像为主神的洞窟,对于该窟造像的身份,学界可谓是众说纷纭。
第一,关于三皇的具体神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道教三皇和儒家三皇说法,如已故大足石刻著名学者陈习删先生曾说:此部造像,作戴冕执笏,不作十三头、十一头、九头,当为儒家造像⑶。
虽此说仍有极个别学者认同,但学界大多数专家还是认为这是道教中的三皇,只不过见解不同而已,如郭相颖先生言三皇洞是大足道教造像规模最大者,正壁造三皇像,中为天皇,左为地皇,右为人皇。
⑷又如李远国先生确定了四圣之后,便可辨认主像。
据此,则主像当为紫微、玉皇、后土。
他们是主持雷霆、统御四圣元帅的尊神。
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

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宋代的道教美术遗存主要集中在南方的重庆、四川和北方的山西,北方为泥塑,南方为石刻。
重庆大足和四川的安岳是相邻的两个县,都有唐、五代、宋代的道教和佛教造像,安岳略早一些,除了上文介绍的玄妙观外,圆觉洞有五代佛道混合造像窟(图1),三壁造像,天尊居中,老君居左,佛像居右。
大足是后来居上,北宋后期开始,至南宋时规模更大。
两地的道教雕刻主要遗存如下:安岳老君岩(狮子岩)、安岳三仙洞、大足石篆山、大足妙高山、大足南山、大足石门山、大足舒成岩、大足峰山寺,此外,大足还有桂花庙、石佛寺、佛安桥、石壁寺等地。
这些遗存各有特色,以下择要分别论述。
一、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三教合流摩崖造像:大足石篆山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西南方向22.5km处的石桌乡佛惠村,以佛、道、懦并列开大龛而成中国石窟造像中十分特殊的一例。
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从入口处开始,主要造像依次为:地藏及十王龛、老君及二大法师与十二真人龛、三佛及弟子龛、文宣王(孔子)及十弟子龛。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完善的整体设计,三教的规模和形式都相同。
从位置看,最先开凿的是三佛龛(1082年),然后是其左邻的道教老君龛(1083年),右邻为孔子龛(1088年)。
这个先后开凿顺序或许体现出三教的社会顺序:佛、道、儒。
该处绝大多数造像都是佛教,也体现出其优先地位。
编号8的老君龛位于石岩中段,宽343cm、高170cm、深192cm。
龛中央是老君坐像(图2),老君头戴芙蓉冠,蓄V字形大胡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扇,坐于束腰方座上。
座腰部有壶门,内刻一兽。
头左刻有“太上老君”四字,其左右各有7尊立像,各有榜题,可辨识的有:“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太极真人、太乙真人、定法真人、普德真人”。
紧靠老君的是两位大法师,其余的十二位是真人,服饰与动作都相同,均双手持笏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头戴芙蓉冠,多数没有胡须,身着长袍。
造像题记为“元丰六年岁次癸亥闰六月二十日记”。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两处石刻最为著名。
日月观音位于宝顶大佛湾内,是一尊女相观音,颈部有3道毫光,各毫光内又各现一尊小观音,如捧日、如捧月、坐龙门;身后毫光交错,层次分明。
一、背景起源大足石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为了祈求平安和幸福,人们开始雕刻佛像和菩萨像,并将它们安放在山崖上,以供人们膜拜和祈福。
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中的一尊重要造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据传说,当时有一个叫做妙善的公主,为了救父王而苦修成佛,被称为“观音大士”。
在她的形象中,身着日月袍,手持净瓶甘露瓶,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光明。
因此,日月观音成为了大足石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像之一。
二、艺术风格日月观音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造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形态自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日月观音的面部表情安详而神秘,眼睛微微上扬,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温暖而慈祥的感觉。
她的头发和衣纹都雕刻得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一种柔和的美感。
此外,日月观音的手持净瓶和甘露瓶也雕刻得非常精细,展现出一种优雅而庄重的气质。
整个造像的雕刻风格既粗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文化内涵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中的重要造像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她代表着慈悲、智慧和光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明和救赎者。
日月观音的造像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代表着慈悲和救赎,她的净瓶和甘露瓶则代表着慈悲的力量和拯救的力量。
日月观音的形象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她的出现给人以安慰和力量,使人们相信在困难和无助的时刻能够得到拯救和帮助。
大足石刻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 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 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 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 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 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受损情况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受损情况
大足石刻简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区境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 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 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 造像为著。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 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悬 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 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 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 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 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 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 “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 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 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 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 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 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 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 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道教的造像艺术

道教的造像艺术王宜峨人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宗教与艺术就好象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艺术作品,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宗教信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美好愿望与追求,而艺术正是古代人们对自己这种愿望与追求的形象表达。
后来,由于人们对神仙的无限敬畏,“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从而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宗教艺术。
在中国古代,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神仙的崇拜、敬仰、畏惧,才产生了道教和道教的文化艺术。
至今保存在各地道教宫观中大量的道教造像,既是人们对神仙信仰的生动体现,也是道教文化艺术留给今人的可贵的艺术成果。
一、道教造像的由来和艺术思想据史料记载,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老子想尔注》云:“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像也;但可以从其诫,不可见知也。
”东汉武帝时曾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佛)之祠,祭祀浮屠和老子,却不见有造像之记载。
但是,我国古代描绘神仙形像、行为的绘画、造型艺术却由来已久,例如:陕西绥德东汉王得元墓壁上的西王母浮雕;山东嘉祥武安出土的东汉神仙灵异浮雕;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砖雕东王公驾龙等等。
只是这些神仙尚未成为庙堂中供奉的神像,或者说是没有庙宇的神像。
据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六自注云:“考梁、陈、齐、魏之前,唯以瓠卢盛经,本无天尊形像。
按任子《道论》及杜氏《幽求》云:‘道无形质,盖阴阳之精也。
’《陶隐居内传》云:‘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
佛堂有像,道堂无像。
’”《隋书经籍志》记有,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于代都东南起坛宇……刻天尊及诸仙之像而供养焉。
”陈国符先生在其所著《道藏源流考》附录二《道教形像考原》中说:“‘……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像。
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以贫衣食。
宋陆修静亦为此形。
’是(刘)宋代道教,已有形像。
梁陶弘景所立道堂无像,是梁时道馆立像,尚未甚通行也。
大足石刻神圣与世俗的极致美学

大足石刻神圣与世俗的极致美学▲大足石刻——石门山纵游安岳大足,大概是每一个石窟爱好者的必修课。
大足石刻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并立,构成了中国石窟造像史晚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神圣与世俗并存的殿堂之一。
石门山,仙气浮现,仙家风范充盈其间,令人一睹宋人风姿,其文官风格与北宋巩县皇陵如出一辙,再见宋人精致的世俗美。
石篆山三教并祀,实证了中国儒释道三家逐渐合流的历史趋势,虽处于远山却熠熠生辉。
南山造像黄道十二宫,在石窟造像中世所罕见,三清古洞呈中心柱布局,更是晚期石窟中鲜见之例。
宝顶山布局验证,规模繁大,囊括各种经典,刻于崖面之上,是大足极致世俗美的集中体现。
北山石窟雕刻精细,观无量寿经变保存之完好程度,令人观之,顿入西方极乐世界。
其余秒高山,舒成岩,板昌沟等等如满天星辰,绽放出神与人的光辉。
石门山:仙家风范道教艺术在两宋时期日臻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造像,更是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典范,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舒成岩等都是代表之作。
其间世俗与神圣美结合最好的一处便是石门山三皇洞。
三皇洞造像历来备受关注,尤其是正壁的三皇和左壁的文官,再现了宋代服饰,并赋予宗教的神性,极具仙风道骨的仙家风范。
正壁的三皇造像面部丰润,丹凤眼,其中右壁像颔下有一缕短须,呈倒三角形下垂于胸上部。
三皇洞左壁的文官像中,有一头戴翘脚幞头的文官像,面净无须,微微略睁的丹凤眼,眼珠略显,更增仙家之风。
同在一壁的另一尊文官像,头戴通天冠,丹凤眼微闭,颔下一缕短须,下垂于双手所持的朝笏之上,显得成熟而稳重。
而同在一壁的其他三身文官像,虽无须髯,但皆作丹凤眼。
这可以说是宋代美男子的真切写照。
仙家之风与世俗之美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门山▲大足石刻——石篆山石篆山:三教合祀石篆山在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
宋元道教石窟造像艺术和宫观造像艺术

□丁若凡宋元道教石窟造像艺术和宫观造像艺术道教是发源于东汉时期,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其崇尚和朝拜佛像的礼仪对道教礼仪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刺激和启发,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斗争日趋激烈,道教为了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宣传手段来对抗“以像设教”的佛教,原本不注重礼拜形象的道教也开始利用艺术形象来感染教徒。
到了宋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统治者开始大力支持和宣扬道教,道教造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及至元朝,虽然统治者已更替,但民间崇道和制作道像的传统依然在延续。
宋元时代,道教造像艺术已经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宋元的道教造像艺术,标志着中国雕刻艺术已经完全进入了成熟阶段。
石窟造像艺术一般指的是在天然山体岩石上,通过雕刻而成的造像艺术,基本以石雕为主。
而宫观造像一般指立于祠堂,道观中供信徒膜拜的木制、泥塑甚至铸铜、铸铁的造像。
宋元石窟道教造像艺术宋元的道教石窟造像主要有三处,一是重庆大足县境内的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朝,两宋时期达到鼎盛,是研究宋元道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二是山东莱州神仙洞石窟,是研究道教在山东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三是山西太原龙山石窟,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纯道教石窟。
这其中,大足石窟无疑是代表。
大足石刻道教造像表现形式上,除主像的冠戴服饰,手握法物,依照道教规范外,有许多地方都在模仿佛教造像艺术,例如造像纹饰方面,还有护法神像的借鉴,道教造像中的护法神与佛教造像中的天王和毗沙门天王一样,都是以当代的高级将领为原型雕刻的。
除此之外,大足的道教造像更多的是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出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
道教造像中的三皇、玉皇、东岳、紫微大帝等尊神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
他们脸型长圆,前额宽阔,面颊丰颐,下颏略作双重,穿着帝王服饰,神态庄严肃穆。
这些形象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形象为原型的。
中国风景名胜介绍

中国景色名胜介绍转自糊涂网家园中国景色名胜介绍--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是大足县境内全部石刻造像的总称,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
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期间的石刻造像艺术。
大足石刻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此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有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模范,规模之弘大,艺术之精深,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1961年国家宣布宝顶山、大足石刻为第一批全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12月4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切地反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微风土人情;其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等切合世界遗产标准的三项条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00')this.width='700';if(this.height>'700')this.height='700';"border=08/11/20/85002_1966539_1.jpg">宝顶山大足石刻大足石刻特色宝顶山的大足石刻,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同样。
这里的刻像,多数是用一组一组的塑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一样内容的佛经故事,不单内容丰富,并且拥有浓烈的生活气味。
'700')this.width='700';if(this.height>'700')this.height='700';" border=08/11/20/85002_1966539_2.jpg">-大足石刻观音像宝顶山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首创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足石刻雕塑艺术的世俗化表现研究

大足石刻雕塑艺术的世俗化表现研究【摘要】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其雕塑艺术以独特的世俗化表现形式而闻名。
本文通过对大足石刻雕塑艺术的历史及特点、世俗化表现形式、世俗主题、文化传承贡献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大足石刻雕塑的世俗化表现对艺术发展的启示。
研究发现,大足石刻雕塑不仅深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风貌,而且为后代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足石刻雕塑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雕塑的世俗化表现对于推动艺术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足石刻雕塑,世俗化表现,艺术发展,历史,特点,世俗主题,文化传承,现代社会,关系,启示,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石刻雕塑的瑰宝之一。
大足石刻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大足石刻通过雕刻在山崖、洞窟中,形成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石刻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研究人们对大足石刻雕塑艺术的关注,不仅源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世俗化表现。
大足石刻中所展现的世俗主题,如人物生活、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对大足石刻雕塑艺术的世俗化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石刻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大足石刻雕塑艺术的世俗化表现,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演变,探讨其中蕴含的世俗主题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大足石刻雕塑的世俗化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研究,将从艺术史和社会角度综合分析大足石刻雕塑的世俗化表现,挖掘其深层内涵,为艺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丹凤眼与美须髯

丹凤眼与美须髯道教艺术在经历漫长发展之后,至两宋时期逐渐臻于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石刻,可谓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等代表性石窟点。
在大足道教石刻中,可以领略到道教艺术自身创新的独特魅力,丹凤眼与美须髯这些人物面部局部特点,就是其中具有代表眭的一例。
大足道教造像大足宋代道教造像中,颇多丹凤眼与美须髯的造像,更有二者结合的面部造像。
石门山三皇洞造像艺术历来备受称道,尤其是正壁的三皇和左壁的文官造像,极具仙风道骨之风范。
正壁三皇脸颊丰满圆润,皆为丹凤眼,其中右壁像颔下有一缕短须,呈倒三角形下垂于胸上部。
三皇洞左壁的文官像中,有一头戴翘脚幞头的文官像,虽面净无须,但是微微略睁的丹凤眼中,眼珠略显,凤眼上挑的弧度颇为明显,稍有夸张的艺术魅力,更增仙家之风。
同在一壁的另一尊文官像,头戴通天冠,丹凤眼微闭,颔下一缕短须,下垂于双手所持的朝笏之上,显得成熟而稳重。
而同在一壁的其他三身文官像,虽无须髯,但皆作丹凤眼。
石篆山老君龛中,太上老君双眼微闭,满腮的胡须呈桃形下垂,仙家的风范仅从此可窥一斑;而站在一旁的三天大法师张道陵,亦为满腮胡须,不过,形状与老君相异的是,为圆弧形。
事实上,张道陵在道教文献记载中也是“美须髯”,造像与文献可相证。
丹凤眼与美须髯的特点,在舒成岩和石门山的玉皇大帝造像上,也有体现。
道教文献和造像在道教文献和造像中,不乏有关美须髯的大量记载和实物,丹凤眼则相对较为少见。
道教诸多神仙中,有须髯者颇多,如太上老君就是常以白须白发形象出现。
此外,文献中对须髯的形象,还多有提及。
晋代葛洪所著《神仙传》卷四记载有太阳子者,姓离名明,追随玉子修道,并颇受其师玉子亲爱,因其好酒常醉,“三百余岁犹自不改”,常被其师责怪,于是以自己“晚学性刚、俗态未除,故以酒自驱”来解释。
后来深得道要,“五百岁中面如道童,多酒,其鬓须皓白也”。
其实,道教神仙传记中,记载老叟于山中、坊间授人仙术、丹药之例,可谓不胜枚举,虽未明指其有长髯,但是,不难想象长髯飘拂的仙家气息。
王家祜:四川道教摩崖造像概况

王家祜:四川道教摩崖造像概况*导读:一、四川道教与石刻艺术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巨大铜铸神像(高约2.8米),确证早在蜀王杜宇时……*一、四川道教与石刻艺术广汉县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巨大铜铸神像(高约2.8米),确证早在蜀王杜宇时(相当于商末周初),蜀地已形成高度的神灵信仰。
巴蜀人祭祀三皇,五方龙神:蜀开明王朝有五色帝庙。
巴蜀巫师使用着示意符箓,一种吉祥图画的巴蜀图语。
蜀王铜印上有祖妣祭酒图像。
约在公元一世纪,张陵(34156)用黄老之学改造古代巴蜀的五斗米道为天师道,道教正式建成。
考古遗迹有:简阳县岩洞石壁上刻有汉安元年(142)会仙友三个大字。
芦山县建安十年(205)樊敏碑提到了米巫。
熹平二年(173)的米巫祭酒张普碑记载了道正一气传教情况。
张陵在四川建廿四治教区。
张鲁在陕西南部建立了道教政权。
西晋末,巴从賨人建立成汉政权于成都;尊青城山范寂(长生)为天地太师。
西晋五斗米道首领陈瑞势倾数郡。
唐玄宗僖宗入蜀,成都青羊富有唐王殿。
杨太真生于青城山下导江县:金仙玉真两公主曾拟入青城修道;诗人薛涛居碧鸡祠为女冠圣师。
五代时杜光庭居青城山著道书数十种。
陈抟所传刘海蟾、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孟煦一系南宗金丹,是道教命功真传。
宋赵归真所传雷法亦流布于青城山中。
巫山县大溪出土的玉雕人面饰牌距今约五千年。
商周两代的广汉玉器已很精美。
广汉县和成都市区出土的商代立雕人像,是最早的雕像。
战国石镜上浮雕了开明兽(白虎)。
传说的金牛与李冰石犀是雕兽。
建宁元年(168)造三神石人中的李冰立雕像高达3米。
汉崖墓石刻图像与画像砖已采用了神仙西王母,伏牺女蜗等题材。
最早的道教线刻则见于北周强独乐造像碑下。
嘉兴元年(417)的维摩诘像见于蒲江县。
最早的执拂尘高冠的神仙则见于梁普通四年(532)康胜造像背面浮雕。
南朝《灵宝国王行道经》已有凿龛琢石造像之说。
但四川道教石雕现存者、约起于隋朝。
以下按时代顺序简介四川四十多处摩崖道像中的重要造像。
四川安岳石刻简介

四川安岳石刻简介
安岳石刻,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境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唐代至清代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共有造像近3万尊。
主要有佛雕、道雕、摩崖石刻和佛塔四大类,其中以佛雕为最多。
安岳石刻以石佛造像为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摩崖造像、墓道石室造像、经幢、碑刻等。
其内容多为佛经故事,有《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等,有“观无量寿”、“药师经”等;还有佛塔。
石刻群在安岳县城以西约6公里的宝顶山、南山岩崖壁上。
从宋代至民国,历代都有修葺和维护。
安岳石刻现存主要有摩崖造像1300余尊。
主要造像群有石佛造像群、造像碑、佛塔、经幢等,其中以佛像最为突出。
除佛教造像外,还有道教和摩崖石刻。
以道教为例,现存道教石刻60余处,现存主要有洞山良价禅师碑、大足石刻道教造像碑、石门洞张道陵天师府御祠碑等。
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宝顶山和南山岩崖壁上。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大足为中心的四川宋代道教雕塑作者:李凇来源:《雕塑》2010年第01期宋代的道教美术遗存主要集中在南方的重庆、四川和北方的山西,北方为泥塑,南方为石刻。
重庆大足和四川的安岳是相邻的两个县,都有唐、五代、宋代的道教和佛教造像,安岳略早一些,除了上文介绍的玄妙观外,圆觉洞有五代佛道混合造像窟(图1),三壁造像,天尊居中,老君居左,佛像居右。
大足是后来居上,北宋后期开始,至南宋时规模更大。
两地的道教雕刻主要遗存如下:安岳老君岩(狮子岩)、安岳三仙洞、大足石篆山、大足妙高山、大足南山、大足石门山、大足舒成岩、大足峰山寺,此外,大足还有桂花庙、石佛寺、佛安桥、石壁寺等地。
这些遗存各有特色,以下择要分别论述。
一、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三教合流摩崖造像:大足石篆山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西南方向22.5km处的石桌乡佛惠村,以佛、道、懦并列开大龛而成中国石窟造像中十分特殊的一例。
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
从入口处开始,主要造像依次为:地藏及十王龛、老君及二大法师与十二真人龛、三佛及弟子龛、文宣王(孔子)及十弟子龛。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完善的整体设计,三教的规模和形式都相同。
从位置看,最先开凿的是三佛龛(1082年),然后是其左邻的道教老君龛(1083年),右邻为孔子龛(1088年)。
这个先后开凿顺序或许体现出三教的社会顺序:佛、道、儒。
该处绝大多数造像都是佛教,也体现出其优先地位。
编号8的老君龛位于石岩中段,宽343cm、高170cm、深192cm。
龛中央是老君坐像(图2),老君头戴芙蓉冠,蓄V字形大胡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扇,坐于束腰方座上。
座腰部有壶门,内刻一兽。
头左刻有“太上老君”四字,其左右各有7尊立像,各有榜题,可辨识的有:“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太极真人、太乙真人、定法真人、普德真人”。
紧靠老君的是两位大法师,其余的十二位是真人,服饰与动作都相同,均双手持笏板(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头戴芙蓉冠,多数没有胡须,身着长袍。
造像题记为“元丰六年岁次癸亥闰六月二十日记”。
龛外两侧各立有一尊护法像,身着铠甲,手握兵器。
共17尊像组成一个道教神系。
所谓“玄中大法师”或说即老君,《云笈七签》卷四十三有“在于太上之东,有七宝庄严,明光帐座,座上有玄中大法师,即是高上老君,妙相不可具图,应感变化无定。
……先睹玉貌,素发玄冠,黄裳皂帔。
凭儿振拂,为物祛尘,凝神释滞,以正治邪。
仙真侍侧,左右肃然,人天相交,其形如左。
”所谓“三天大法师”即道教创始者之一的张道陵,据《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九:“张道陵,字辅汉,光武十年生于吴之天目山。
善以符治病。
桓帝永寿元年于灵峯白日上升,百_二十岁。
唐天宝七年册赠太师,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中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大观二年册号正乙靖应真君。
”石篆山造像建于熙宁之后、大观之前,故使用了三天大法师的封号。
十二真人地位略低,早见于唐宋文献,唐代罗隐诗《送张绾游钟陵》有“西山十二真人在”句,唐高宗时道士胡慧超撰有《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书,宋郭若虗撰《图画见闻志》卷二说唐末四川道士著名画家张素卿画有“《十二真人》等像传于世。
”《图画见闻志》卷三又说北宋武洞清有“《十二真人》等像传于世。
”北宋《宣和画谱》记有唐初阎立本和唐末张素卿都画有《十二真君图》。
关于这十二人的姓名有两个版本: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所列为:“道士张素卿者,简州人……又于简州开元观画容成子、董仲舒、严君平、李阿、马自然、葛玄、长寿仙、黄初平、葛永璜、窦子明、左慈、苏躭十二仙君像,各写当初卖卜、卖药、书符、导引时真,笔踪洒落,彩画因循当代名流,皆推画手。
”另一种说法是十二真君为晋道士吴猛、许逊及其弟子彭伉、时荷、周广、甘战、施岑、曾享、陈勳、盱列、黄仁览、钟离嘉,在北宋后期被封作真人,《江西通志》卷一百三有详述。
无论如何,十二真人的原型是有名有姓的、不同朝代的十二位高人,北宋则升华为没有个性的真人。
而石篆山的二法师和十二真人像,可能是现存最早的陪侍老君的大型组像。
编号6号是孔子及弟子龛,比老君龛晚五年。
中央为文宣王孔子,头旁刻有“至圣文宣王孔子”,其左右各立有五尊弟子(图3),各有姓名:颜回、闵损、冉有、端木、言偃、仲由、冉耕、宰我、冉求、卜商。
在佛寺中置孔子与十哲像,最早见于南朝粱代,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张僧繇在江陵天皇寺“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
石篆山的这龛孔子及十哲,应是现存最早的有纪年且最完善的同类造像。
邻近的佛惠寺遗址现存有元祜五年(1090年)《石篆山佛惠寺记》,记载石篆山开龛经历。
其中说到严逊以五十万钱购得石篆山,“镵崖刻像凡十有四:曰毗卢释迦弥勒龛、曰炽盛光佛十一活曜龛、曰观音菩萨龛、曰长寿王龛、曰文殊普贤菩萨龛、曰地藏王菩萨龛、曰太上老君龛、曰文宣王龛、曰志公和尚龛、曰药王孙贞人龛、曰圣母龛、曰土地神龛、曰山王常住佛会塔记龛。
”龛主严逊记、其甥希昼书。
希昼,宋代著名的九位诗僧之首,在宋代颇有诗名。
所列龛名与今大致能够对应。
编号2龛是志公和尚龛,题记是梁武帝向志公和尚问佛法,而7号龛三佛龛有铭文是“修水陆斋庆赞”,可知这处造像不是一般的修功德,而是整体上有作为水陆法会的道场性质。
水陆法会是唐代兴起的为超度亡灵而举行的一种盛大的佛事活动,一股会陈列各种神祗,不仅是佛教的神像。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记载了唐代僖宗时张南本于四川创作水陆画的材料:“宝历寺置水陆院,请南本画天神、地祗、三官、五帝、雷公、电母、岳渎、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诸庙一百二十余帧,千怪万异,神鬼龙兽,魍魉魑魅,错杂其间,时称大手笔也。
”这120余幅画可能囊括了中国民间几乎所有的重要神像,主要结构当然是释、道、儒三家,碑文所列十四龛名也体现出民间的主要崇拜系统,因此石篆山可看作是一个浓缩的、立体的、四川版的水陆画卷。
二、大足县最大的道教洞窟:石门山石窟10号窟石门山摩崖造像主要建造于宋代,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20km处,古称“圣府洞”。
1999年作为大足石刻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共有佛教与道教造像16龛(窟),其中少数没有完工,现有造像400余身,开凿年代大约在北宋后期的绍圣元年(1094年)至南宋的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之间。
有一些龛窟有纪年,可以看出开凿顺序,列表如下:石门山造像有宋代纪年的如下表:“山王龛”是有纪年的第一龛(图4),位于石门山的入口处,龛内刻有一男一女两个坐像,男像在左,戴高冠,身着大翻领衣,女像在右。
下面有铭文三段及施主自己的坐像,可知造像为“山王、土地”,施主是杨才友,雕刎工匠是岳阳文惟一、文居道。
龛下有线刻的双虎,虎头有“王”字,以显示山王的身份。
“土地”为女像,与稍后的后土圣母像相同(如南山)。
“玉皇及二大将龛”位于入口右边(图5),分为三个部分:玉皇本身在最上面,头戴冕旒冠,双手持笏,倚坐于龙头椅。
左右各一侍者举扇。
其下有两个较大的护法像,身高1.82m,各有榜题“千里眼”“顺风耳”。
千里眼位于左,上身束有胸甲,腰间有勒带,左手持双尖长刃刀,额有束发箍,眼似铜铃,张口,四肢裸露,刻出肌肉和血管经脉,以示强劲。
顺风耳位于右,四肢裸露同于千里眼,亦瞠目张口作恐吓状,右手握一大蛇,蛇身从左肩绕后背至右肩。
千里眼之下侧有一男人像,头戴巾,面目下垂,身着长袍,右手上提腰带,依发愿文可知,系供养人杨伯高之父杨文忻的“真容”。
杨文忻年八十岁去世,而此像丝毫无衰老之态。
次年其子杨伯高造此龛。
编号为第10窟的洞窟俗称“三皇洞”,是大足县规模最大的道教洞窟(插图6),平面为矩形,宽3.90m,高3.01m,深7.80m。
洞窟右壁已经塌损,清代乾隆年间有过修复,近年又有重修。
其正壁和左壁的主要造像基本完好,右壁的部分造像尚存。
没有可识读的铭文。
依据造像风格、位置关系和相关文献,学界一般认为此窟也是开凿于宋代。
目前大致有三点主要认识:①主像是“三皇”,或说即道教的天皇、地皇和人皇,或说指儒家的伏羲、神农、轩辕。
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应是以紫微大帝为核心的“三垣”。
②左壁下部有7尊大像,或被认为是太吴氏、颛顼氏、祝融氏、轩辕氏、金天氏和玄武;成说左壁7像分别是六天宫、丁甲,天曹判官等,③其右壁上部的28尊小像被认为是二十八宿。
笔者曾三次到该处实地考察,通过对造像实物的仔细观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细节,尤其是主尊图像三个重要细节:冠、侍者、文字。
从而对此窟的性质和造像目的得出一屿新的认识,分别于2009年10月、11月在重庆大足石刻国际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道教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专题报告。
10号窟(三皇洞)未存开窟题记,两个现象说明10窟应在西方:圣洞之后:位置与雕刻技法。
该窟最有可能的时间是南宋绍兴年间至淳熙五年之间,考虑到西方三圣窟之右的九子母龛、孔雀明王龛都已占有更好的位置(石质),该窟内右半石质不适,实际开凿时间更靠近淳熙五年一端。
或在玉皇龛之后,即1147-1178年间。
最外侧的位置、石质的差异,说明10号窟应是在这块巨石上,最后开凿的洞窟。
现状右壁为复原状,一般认为是乾隆年间对原状的复原。
然而是坍塌还是一种雕刻方法?右壁造像不是整体凿造,观察现状,这些造像由数块大石整齐组成,大小相似,断面整齐、表面完好,若说是坍塌造成,则只有上帝才能使它们如此坍塌。
这不是坍塌后的重组,而是最初被迫采取的方案。
坍塌的石块不会呈现出如此规律的石块,而将数块石块整齐地堆砌为大像的做法,这是石雕常用的一个方法,至今普遍运用。
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应是石质所限而不得已。
清代乾隆60年的复修。
近年的复修都只是重新“组装”。
自然崩塌的岩面呈不规则裂痕和断面,如龙门石窟奉先寺南壁自然崩塌,右壁造像虽然有部分不属于该窟,是后来补充的,但有部分造像应是原件,都呈现“组装”手法。
笔者推论:①该窟原状是一半依山、另一半筑石搭建。
可见开凿时其山石已经不具备完整开凿大型洞窟的条件。
②该窟应完成于其他主要窟龛之后。
③之所以要超出客观条件凿造,存在着某种强烈的意图或观念。
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主像不是“三皇”而是“三官”,即天、地、水府三官。
两侧壁的十位文官应看作是三官的侍官属僚。
上部的二十八尊小像只有一半属于廿八宿。
重庆大足舒成岩所谓“紫微大帝”龛名没有正确的理由,名称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断章取义和误读。
其主像的性质还有待干进一步考证;山西晋城玉皇庙所谓“三垣殿”不是原初的名称,当时应为“天地水三官”,清代以后出现误解;2.主题在于解厄、赐福、赦罪,与“观音救八难”图像主题相近。
体现一般民众的普遍心理需求。
该窟的主题不是由三皇及其后续圣人们所组成的早期帝王的历史,文本也不是托名晋代葛洪的《元始上真众仙记》(即《枕中书》),民众百姓耗巨资开窟,不是为了温习远古历史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