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视角下的研究评述

摘要:本文针对之前学者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和国内理论、动因、组织、影响因素四个方面,最后作出简要评述。我国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较多反应政策、性质、地位与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应注重合作社制度变迁与安排、经济效益、国外形式与国内实践结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影响因素简要评述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世纪早期在美国出现后,国内外针对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根据美国商业组织的基本法律形式的表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者合作社”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营销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和供应合作社。我国20世纪末期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逐渐大规模增加,也形成一些理论和成就。针对其定义我国最普遍公认的是2006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解释,即:“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资源结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分类总结和评述。

1.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视角

1.1西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

20世纪早期学术界影响力最高的农业合作社理论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学派和市场竞争标尺学派。前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皮诺(Aaron Sapiro)主张按照产品类别来组建专业合作社,并使其成为合法的单一产品垄断组织,这样便会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和纠正不公平贸易条件;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艾德温·G·诺斯(Edwin G·Nourse)认为合作社具有充当“市场竞争标尺”的功能,生产者可以依据这一功能来衡量其它从事销售行业企业的竞争程度如何。西方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规模研究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但对于农业合作社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对“农场的延伸”(即纵向一体化模式);二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投资所有者企业变体(即(Investor一owed Firms,简写为IOFs);三是认为农业合作社是由生产者的联合行动而存在的一种联盟形式(即横向联合模式)。针对三种具体模式研究本文借鉴刘洁(2011)对20世纪40-80年代末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整理(见表1)。

表1 20世纪40-80年代农民合作社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视角

主要作者视角理论方法主要观点优/缺点

Emelianoff(1942)、Robotka(1957)、Phillips(1953)农场的延

伸(纵向协

调)

合作社理论框

架、均衡分析

和边际分析

成员企业为从

纵向协调中获

益的一种联合

缺点:个别模

型缺陷

Enke(1945)、Helmberger & Hoos(1962)独立的企

业(IOFs的

变体)

新古典理论、

合作社模型构

追求成员利益

最大化的企业

缺点:缺少稳

态均衡

Kaarlehto(1955)、农场主的新古典理论、存在成员间利优点:假设更

Ohm(1956)、Trifon(1961)联盟(横向

联合)

均衡分析和边

际分析

益冲突的一种

横向联合

加贴近实际

资料来源:对刘洁(2011),《农民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的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化、多元化,形成了把合作社视为“企业观点”的延伸,“联盟观点”的延伸,以及“契约集观点”的延伸,本文借鉴刘洁(2011)对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整理(见表2)。

表2 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合作社研究的理论拓展

主要作者视角理论方法主要观点优/缺点

Sexton(1990)、Feinerman etc.(l991)、Tennbakk(l995)“企业观

点”的延

新古典理论、

产业组织理

合作社的目标是社

会福利最大化;能

够促进市场竞争

缺点:模型

假设条件的

限制

Zusman(1992)、Fulton & Vercammen(l995)、Alback & Schultz(1998)、Hendrikse(1998)“联盟观

点”的延

新古典理论、

博弈理论

合作社是成员非同

质性,其行为是不

同参与者讨价还价

的过程,而非单纯

的目标最优化过程

缺点:忽略

了组织内部

结构和决策

特征

Eilers & Hanf(l999)、Hendrikse & Veerman (2001)、Hendrikse & Bijman(2002)“契约集

观点”的

延伸

代理理论、交

易成本理论、

不完全契约

理论

合作社是一组契约

关系的集合,治理

结构和投资决策方

面有其独特性

优点:治理

结构的研究

—打开“黑

箱”之谜

资料来源:对刘洁(2011),《农民合作社契约选择与运营绩效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的文献整理所得。

1.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

民国时期,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民生主义之实现则是依靠建立合作社,当时的合作社是三民主义之“民生”主张需要,是基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基础。陈岩松(1953)先生对民国合作研究所得,基于工资制度的弊端,需发扬工农民主制,促使劳资合作,惟有合作社能解决问题。他认为合作社分为两类:区域性及专业性,区域性应与行政组织合一,专业性合作社对于城市专一经营一种业务,对于农村则是多种经营。陈果夫(1952)对三民主义与合作社关系的论述,“民生主义的内涵,为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欲求达到这两项目的阶梯,胥惟合作是赖。故合作运动,亦可以说是革命运动。”建国后到1955年,我国合作社发展相对稳定,之后开始进入大跃进,形成农村供销合作社、城市消费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渔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针对农业合作社来看,其演进过程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见表3)。

表3 我国人民公社的演进

名称时间成因特点创新

互助组1952

个体分散经营与

社会化大生产不

四个或五个农户组成,以自

愿互利原则结成劳动、农具

出现新的形式:季节性和

常年性互助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