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

合集下载

古书标点

古书标点
古书的标点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 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
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
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BACK)
2、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 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但要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必须了解古今词义异同。如: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 此句“曰” 、“也” 二处易断,难在“事” “犯”二字 上。如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说是 “子路问别人一件事,有个君子告诉他,不要欺侮,去打他 吧!” 真是天方夜谭。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BACK)
C 、 句中习惯用语。 一是对话用“曰”字。但要注意一人之辞而用“曰”字。例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 梁惠王下》) 二是引文处断句。 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三注意从修辞章法上断句 如《劝学》《五蠹》等多用对比、排偶句,易于掌握。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 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 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 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
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四、标点古文的要求
• • • • 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古文的翻译
一、古文翻译的标准
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 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1.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2.达(译文要通畅明白) 3.雅(译文要典雅优美)
3.留(保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一些古今相同和今天已经消失的事物,以 及一些专有名词,可尽量保留。
4.删(减译)
只要译文已表达清楚,可略去不译。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对一些不再使用的句法结构和虚词,
5.增(增译)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语句,对一些简古的语句要补足和增加一些成分 。 6.调(转译) 合理调整语序,使一些特殊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二)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意译时可增删、调换词语, 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结构,甚至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原文词句的束缚 中争脱出来,只统摄原文大意进行翻译。适合一些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翻译。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 境清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 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 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崇古之风
06
章句小儒
07
破碎大道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十 年 春、齐 师 伐 我
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
3、句读符号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十 年 春、齐 师 伐 我

1、何为“句读”?
2、句读溯源
西周永盂(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
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西汉竹简《仪礼》(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厥率旧,厥疆宋句し,永拜稽首,对扬天子休命。
古者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し,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し,去其邪避し,除其恶俗し。法律未足し,民多诈巧し,故后有间令下者し。(节录)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标点

古书标点
1、句读
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 句。
句和读最初无区别,句也称读,读也称句,连 起来说“句读”。季刚先生说:“连言‘句读’者, 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文心雕龙札记·章句》复 语,指复音词,即句读是同义复词。
唐代以后,句和读有所区分,在一句话说完了 的地方,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句。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就是指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 理相合,还要与上下文的情理相合。否则就会出现 问题。
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句子点破了,有 时似乎讲得通,但是与情理不合。二是没有把句子 点破,但对句子之间关系理解得不正确,因而标点 不对,也与情理不合。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 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礼记·檀弓上》
二是查误断
检查文中是否有不当断而误断的地方。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三是查错点。
就是查找所标点的古文中,是否有用错的 标点符号。
审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查不断
检查文中是否有当断而没断之处。古文很凝练, 常一二字或三四字一句。标点者常会把句子断得太 长,出现应断而未断之处。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 ,而以
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左传·庄公三 十二年》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 ,而
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齐豫章胡谐之,初为江州治中,太祖委任之。 以其家人傒语,音不正,乃遣宫内数人,至谐之家, 教其子女。二年,上问之:“卿家语音正未?”答 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惟不能正音,遂使宫 人顿傒语。”上大笑。
4、审查复核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簡編本對 賈誼《過秦論》 銷鋒鍉 銷鋒鍉, 賈誼《過秦論》“銷鋒鍉,鑄以為金人 十二”誤讀為“銷鋒鍉鑄, 十二”誤讀為“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 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 叢書·文選 本把這兩句點成一句: 文選》 叢書 文選》本把這兩句點成一句:“銷 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 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同樣也有失讀 之嫌。 之嫌。
古書的翻譯
嚴复《天演論 譯例言 譯例言》 譯事三難: 嚴复《天演論·譯例言》 :“譯事三難: 求其信已大難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不 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 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信 達而外,求其爾雅。 達而外,求其爾雅。”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 準確地理解原文, 譯出來。例如: 譯出來。例如: 射其右,斃於車中。 成二年》 射其右,斃於車中。(《左傳 成二年》)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譯文:又射他車右的人,那人死在車中。 譯文將“ 譯為“ 按 : 譯文將 “ 斃 ” 譯為 “ 死 ” 誤 。 “ 斃 ” 在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 古代有“倒下去”的義項。“斃”的本字本作 從犬敝聲的獘,《說文·犬部》訓為“頓踣 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 也”。“頓踣”就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意 斃是獘的異體字。 思。斃是獘的異體字。 古文翻譯要特別注重古今詞義、句式上的差別。 古文翻譯要特別注重古今詞義、句式上的差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無雞鴨可無魚肉可青菜蘿卜不可少一文錢不得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古者有夔一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 一足乎? 孔子对曰: 不也,夔非一足也。 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 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 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 以其信也。人皆曰: 独此一,足矣。 夔非一足也, 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 一而足也。 哀公曰: 审而是,固足矣。 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为古书进行标点的基本要求

为古书进行标点的基本要求

为古书进行标点的基本要求给古书标点啊,就像给老祖宗的话排排队,有这么几个基本要求呢。

一、理解文意。

这就好比你得先知道人家老祖宗想说啥。

要是不懂文章的大致意思,那标点就容易点得乱七八糟。

就像你去指挥一群人排队,却不知道这些人之间啥关系,那肯定排不好。

比如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你不懂这是在讲统治者对待民众的态度,可能就标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但其实还有一种理解和标点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两种意思可大不一样呢,所以得先搞懂文意才能标点准确。

二、熟悉语法。

古书也有它自己的语法规则。

就像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玩法一样。

古汉语的语法和咱们现在的白话文有些不同。

像“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可大了。

“者”常常用来表示人或者事物,就像个小标签。

“也”呢,很多时候是表示一种判断或者肯定的语气。

要是不懂这些语法,标点就容易出错。

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你要是不懂这个“者……也”表示判断的语法结构,可能就标点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就完全错啦。

三、了解文化背景。

古书里有好多东西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

就像你要知道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啥的。

比如说古代的官职名称、祭祀礼仪等。

要是不知道这些,在标点涉及这些内容的古书时就容易懵圈。

像“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如果你不了解古代这种不同等级有不同祭祀对象的文化背景,可能标点的时候就不知道从哪儿断开合适了。

四、参照上下文。

古书里的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互相都有关系。

有时候一句话单独看很难确定标点,就得看看上下文。

就像你要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光看他自己不行,还得看看他周围的人呢。

比如说“秦攻韩之管秦王亲临三川以督战”,如果只看这一句,可能会有不同的标点方式,但如果结合后面的内容提到秦王在这个地方的战略部署等,就能更准确地标点为“秦攻韩之管,秦王亲临三川以督战。

”。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十八、古文今译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 、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语音的异同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 、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古书中的标点》PPT课件

《古书中的标点》PPT课件
标点出来的句子如果不合情理,那就说明 标点有错误。这种错误还比较常见,不细 心观察就不容易发现。
(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 年)
这是《左传·曹刿论战》中的几句话,一般都 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但如果细心观察,就 会发现“登轼而望之”这句话不合情理。
二、 古文标点的原则
“五四”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有现在通行的标 点符号标点的古书。
解放以来,古书的标点工作更有了很大的发展, 象二十四史这样大部头的史书都已经有了标点 本出版。
但是,我国的古书浩如烟海,据统计有八万多 种,迄今经过整理的只不过四千多种。已标点 的古书毕竟是少数,而且其中不免有标点错误 的地方。因此,了解怎样标点古书,对阅读古 文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因此,“句读”实际上只标明了一篇文章 中各个句子的起讫
至于各个句子是什么语气,是陈述还是疑 问,还是感叹,各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和前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和 后面一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还是本身就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些只有标点者心里 有数,在句读上是表达不出来的。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 然是不断句的。
句读与标点
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 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 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 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 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 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 之思,未易轻弃也。”

古书的行款和标点

古书的行款和标点
写,竹简适宜竖写) 竹简适宜竖写)
• 行序 行序的自右而左,在古代也是出于便利 便利。 便利 初时记事,比较简单,单简足可记。单简书写完 后,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编卷成册(卷)。按照 人的生理习惯,编简时右手为主,左手帮助取简。 右手编简,使编简的走向必然是自右而左,即便 是自上而下编简,横过来读时,简序仍然是自右 而左的。 后来记事复杂了,内容多了,会有先编简后写的 情况。编好的简是成卷的,在几上抄写仍是从右 边开始方便,从右边写起可以边写边把卷成捆的 简摊开,是很自然的动作,如果从左边写起,腕 下垫着大卷的竹简,写起来十分碍事,移动摊开 又十分麻烦,这是人们所不取的。所以,编简时 编简时 代巩固了单简时代造成的自右而左的行序。 代巩固了单简时代造成的自右而左的行序
• 行款的形成是一种习惯,探求这种习惯形成的 客观和主观条件,就能比较合理地解释这个问 题。 • 字序 字序的自上而下,一方面是由运动生理决定。 另一方面,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竹简可横可竖。 象形多,大多数看起来是直立的, 但初期的汉字象形 象形 横线多于竖线。在狭长的竹简上写字形竖长的 汉字,当然以竖写为便利。这样写,字的宽度 受限制而长度相对地不受限制,适合竖长汉字 的字形特征,写起来容易整齐美观。(字形便于竖源自二、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不加标点,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所以,古代小 孩子读书,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句读训练,所谓“一年视 离经辨志”(礼记·学记),就是说读书一年后,要考 查“离经辨志”。 • 离经:句读经典的能力。 • 辨志:分别、辨析文章的意义。 句读: 句读
• 读—— 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就在字下 (两字中间)加一个点,就是“读”。 • 句—— 一句话完了,就点在字的旁边,后来又 用小圆圈,作为句终的标志,就是“句”。 • 所谓句读,就是断句。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的标点问题
2、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 也。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 不可测也。


6、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1、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 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 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2、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 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 足,而见郦生。
1)指代第一人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指代第二人称 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3)指代第三人称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助动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南北朝以后,作副词,在动词前,表对我怎么 样。



5、齐威王问用兵孙子。 齐威王问用兵(于)孙子。


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 《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1、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 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从董仲舒之言也。 2、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相 1、作一般副词用,表示互指。 1)表"互相"。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 相娱乐。 2)表"递相"。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一、句读与标点•我们今天看到有些重新出版的古籍,文中已经有了标点符号,那是经过现代人整理而加上的,其实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古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在读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一下,叫做断句。

•断句古人称为“句”,也称为“读(dòu)”或“逗”,合称为“句读(dòu)”或“句逗”。

•后来又有人将“句”与“读”加以分别,把语意完整处的停顿称为“句”,把语意未完整但需要换气处的停顿称为“读”。

•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可见“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子分开。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也。

”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读的训练。

•为了备忘或再读时的方便,古人有时在自己读的书中加上句读标志,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或需要换气的地方,于其字旁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

•于是到了宋代就有了刻有句读的书籍刊行。

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说:“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

直到清末,一般的书籍依然是不断句的。

句读与标点•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性质并不相同。

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下面就《论语·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论语注疏》:子曰。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这里的“国”与下文的“直”、“贼”押韵。这
三个字我们现在读起来是不押韵的但它们在上古 的时候都属于“职”部。 从行文上看,这首歌基本上都是四字句,“兮” 字前面四个字,“兮”字后面四个字。“我无忠 诚兮何故”这一句在“兮”字后面只有“何故” 两个字,也与整首歌的文例不同。所以正确的标 点应该是: “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 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 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 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嗟不可悔兮,宁早自 贼。’”
去 者 何 与 药
(佗)复 与 两 钱 散 成 得 药 五 六 岁 亲 中 人 有 病 如 成 谓 成 曰 卿 今 强 健 我 欲 死 忍 无 急 去 药 以 待 不 祥 成 之 后 十 八 岁 成 病 竟 发 无 可 服 以 至 于 死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 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 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 不祥?”成与之。后十八岁,成病竟 发,无药可服,以至于死。
Hale Waihona Puke 再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
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自通 鉴》卷三十七)
这是不近情理的。兵士投水是为了逃命,淹死并 不出于自愿。“投水”后面应该加逗号,意思就 清楚了。这就是说兵败之后,士卒们争着投水逃 命,但在水中淹死的有十余万之多。正确的标点 是: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 余万,斩首亦如之。 ”
一般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 参乘居右。
四匹马拉的独辕车
我国上古时期,一般人乘车时都是立乘, 从车的后面登车,站立在车厢里 。
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
辕门
1.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 入之处,仰起两车,并两车辕以表示门,称辕门 2.领兵将帅的营门。 3.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古书的标点

古书的标点

句读与标点



句读只是起断句的作用,它与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 性质并不相同。标点符号不但能断句,而且能标出 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句子的语气。 为古文加上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叫做“古文标点” 或“标点古文”,这个过程仍然离不开句读这个步 骤,而且要正确地标点,首先要做到正确地句读。 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下面就《论 语· 子路》中的一章,以《十三经注疏 · 论语注疏》 的句读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点比较:
十 十 年 年 春 春 、 、 齐 齐 师 师 伐 伐 我〇 我




古代的书籍文章不但没有现在通行的一套标点符号, 而且一般也没有句读的标志,整篇文章或全书字字 相连,因此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 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 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孔颖达 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可见 “离经”就是指断句,也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层次句 子分开。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也。”一个小孩的老师主要就是给他讲书,并让他 熟悉句读,可见古代从“童子”的时候就要进行句 读的训练。



《论语注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译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 《论语注疏》断句的办法是都加圆圈,而 《论语译注》的标点,则有冒号、引号、逗 号、分号、问号。



古人关于句子的概念也和我们现在不同, 现代汉语有单句复句的区别,如果是复句, 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而古人是把 分句也说成句子。 古人的“句读”在分句之间或一个完整的 句子后面都是加圆圈,我们现代的标点则 要分别情况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其次,古代也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 问号,感叹号等等符号。

古代汉语第二节古书的标点

古代汉语第二节古书的标点
①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
②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
句意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 不用判断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现代标点 用法该用逗号(句中主语为动词)。①标点者没有弄清楚,标错。
例七: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论衡· 谈天篇》)
①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②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句意是: “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疑问句, 古人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
《李文公集· 答王载言书》引‚子曰吾与回言‛,不连及 下文。《论语集注考证》:‚张师曾校张达善点本谓‘吾与 回言终日’,自《集注》取李氏之说,始读为句绝。前此先 儒亦以‘吾与回言’为句。‛杨树达曰:‚终日‛为表时状 字,或状上‘言’字,或状下‘不违’,两皆可通。‛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①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②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这里两种标点,分歧就在“顾藉”两字上。“顾”有“回头看,泛指看 (顾名思义、左顾右盼);照管,注意(顾全大局);拜访(三顾茅庐)”等义 项。“藉”也有多种含义:垫在下面的东西,(枕藉);同“借”;藉此;抚 慰(慰藉);假设,假使;含蓄(蕴藉)等。“顾藉”组合在一起,应取“照 管”、“抚慰”的语意。这个意义与前文“贵重”词义可以复合接受“不自” 的修饰。整句的意思是“子厚先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 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顾藉”与后文连在一起无解。
标点古书的意义
《礼记· 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 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与标点 [兼容模式]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汉书·外戚传) → 明年春,遣大司徒宫、大司马丰、左将军建、右将军 甄邯、光禄歆奉乘舆法驾,迎皇后于安阳公第。宫、丰、 歆授皇后玺绂。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 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诸都,口陈嫡庶之义。
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云儀威儀也視鼠有 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行下
孟反之處昌慮反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 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疏]相鼠至何為○正義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 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
2.古注的兴起
两汉时期,出现了注释的专书。当时的注解工作主要 限于儒家著作,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著名的注解家及其 代表作如: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
《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楚辞章句》
• 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诗经·桃夭》孔 颖达疏)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二、古书的标点
(一)句读
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 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 做“读”。合在一起叫做“句读”。句读,主要起断 句的作用。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古代汉语(下)古书的标点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 美的,这就有了丑了。
古文标点翻译例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 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 而已(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标点 :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 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 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
(注:师旷,晋国著名的乐师。 太师,古 代对乐师的称呼。)
今译:
齐景公到晋国去,伴随晋平公喝酒, 师旷陪坐。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执政 说:“太师将用什么来教寡人?”师旷 说:“君一定要施恩惠于民罢了。”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 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标点: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今译:
(魏军)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 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65)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 禾蔴菽麦。(诗经·豳风·七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怎么 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不想要(太 多的财货),即使奖励他们,他们也不会 偷窃。”
译文:颖考叔是颖谷的封人,听说这事,有东 西进献给郑庄公。
对,指用含有古单音词作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 词对译该单音词。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奋,荒疏在于游乐; 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失败在于随俗。
换,指古代有的常用词,因时代变迁 现代少用或不用的,因此,以今复音词 换译同义的古单音词,以今常用词换译 同义的古代常用而今不常用之词。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 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 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 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文辞类撰》卷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 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 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朱谦之 《老子校译》)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 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章句小儒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
给文章断句为 十

“句读”。古人 年 年
研读经书要自圈或打勾, 齐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 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 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 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 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 《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四、标点古文的要求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末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末的停顿。
句读符号与标点符号的差异: ★标点符号的数量比句读符号多。
★标点符号的作用比句读符号丰富。
三、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 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春 、 齐
这种地方叫做 “句”;一句话

没完,但需要停 伐
师 伐
し 顿一下,就在字
的下面加以顿点
我〇 我
儿,这种地方叫
做“读”。
2、句读溯源
西汉竹简《仪礼》(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主人再拜稽首,尸入,主人退〇 。宿宾。 “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し。
3、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 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刘禹锡 集》)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 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庆封如师。男女以班赂。晋侯以宗器乐器。(《左传·襄公二十 五年》,《左传》标点本)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 之。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 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 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
古书的标点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②口耳相授流传
《易经》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 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 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 活页文选》合订本)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