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
文学的生命与魅力──欣赏文学的生命和魅力
![文学的生命与魅力──欣赏文学的生命和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88db149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7.png)
文学的生命与魅力──欣赏文学的生命和魅力文学是一门绵延悠长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门传承着几千年文明的智慧的学科。
在文学中,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生命与魅力,也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学的生命与魅力,一起来领略它的神韵。
一、生命:文学里蕴含的生命力文学源于人类对文字的创造与探索。
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文学则是通过这些工具来描绘人物形象、情感故事等等。
在文学中,每一个文字的组合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在,代表着他们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因此,文学中的每个角色都是鲜活的,每个场景都是有温度的。
作者用文字创造了一个虚幻却真实的世界,为读者们讲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正是这些鲜活的角色与场景,让文学呈现出不同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生动感,让读者们在心灵上获得了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同时,文学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生命力,那就是人们创作的能力。
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生命,人们的创作是可以被传承和发扬光大的。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家、诗人们的作品在时代中被广泛传颂,被读者们传诵万代。
不论是古代的屈原、杜甫,还是现代的余华、鲁迅,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了一份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的精神财富。
二、魅力:文学中散发的神秘气息文学是一门兼具人文与艺术性的综合学科,其内敛的神韵和独特的魅力让人深深着迷。
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人文视角来看,文学都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气息。
从艺术角度来讲,文学作品的文字构成、语言风格、结构体系等都有着深刻的魅力。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既有简洁明了的叙述,也有细致入微的描写。
语言上兼具形式与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在读者的心中,读起来有强烈的视觉与听觉体验,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从人文角度来讲,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思想与情感足以深入人心。
文学中人物情感、家国情怀、人性探究、道义追求等元素都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深入探讨,对于社会问题的警醒,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等等,都可以号召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产生深刻的启发作用。
浅析书法的“神韵”与“精气神”
![浅析书法的“神韵”与“精气神”](https://img.taocdn.com/s3/m/65a1f5761ed9ad51f01df2ad.png)
浅析书法的“神韵”与“精气神”作者:黄立成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书法的神韵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同时书法的神韵问题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历经各朝代的演变,该问题常使人们感到十分神秘和玄虚,本文试对其进行分析,作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统的阐述了书法的神韵特征关键词:书法;神韵;特征一、书法神与韵释义“神”就是精神。
由于魏晋时期对玄学的兴趣,文人纵谈玄理,思考宇宙和人生奥秘,为此对“神”的含义变得尤其宽泛和深化,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按“神”字之本义,原指上帝天神。
《说文》言:“神,天神。
引出万物者也。
从示:申声”。
神的概念其渊源很早,原始人类因出于对自然力的不解、迷惑、崇拜,遂产生“神”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思想,这在世界不同民族都有类似情况。
这是神的最初含义。
在西周末到春秋时期的两种学说的兴起,动摇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是春秋时期的道家学说。
“神”被认为是道所生成,神即是道。
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原始本体,天地万物皆是道所生成的。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鬼神也不例外,皆是道所生成。
这是神的第二种含义。
二是“元气”论学说。
元气论者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皆是由最原始的物质“气”,即“元气”所构成和发生作用的,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感觉到世界上充满空气,进而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先已有气,天地万物都是由气聚而成的。
认为人是由气聚而生,散则死。
气被看成最原始的极细微的物质之元,这种气被称为元气。
这种元气论学说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乃至生命,都是由气构成,而人的精神,认为是一种特殊之物,也是由气构成的。
不过这种构成精神的气,比构成形体的气要精致得多。
精神既然是一种气,于是人们就又称精神为气或神气,于是便以神气来概指人的精神。
即使是神也是由元气构成的,所以“神”也被解释为是一种气。
这种气取代的神的人格意义,是神的第三种含义。
另外,神无形象,栖于万物形体之中,主宰万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妙笔生花 笔下有神
![妙笔生花 笔下有神](https://img.taocdn.com/s3/m/17bba3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1.png)
妙笔生花笔下有神妙笔生花,笔下有神,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原本指的是文笔优美,文章富有神韵。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逐渐被人们引申到了各个领域。
无论是艺术创作、商业宣传、风景写生还是日记见闻,只要被妙笔生花,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学作品中的妙笔生花是指用文字表达精妙的艺术感受。
一篇文采飞扬的散文,一首朴实无华的诗词,一部激扬慷慨的小说,都可以被称之为妙笔生花。
通过笔下有神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审美。
作家们用纯熟的文字技巧,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普通的事件赋予生动的形象,这就是妙笔生花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妙笔生花,笔下有神”这个成语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商业宣传方面,有些广告文案通过精妙的文字表达,能够让产品瞬间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创作方面,一些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通过妙笔生花的表达,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在旅行写生方面,一些游记作者通过精准的文字描绘,将旅行的风景、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妙笔生花,笔下有神,不仅仅可以让文字堆砌成一篇篇飞扬跃动的作品,更能让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
当人们用妙笔生花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情感时,就能够给他人带来无限的感动,启发他人重新审视生活的价值。
这也正是妙笔生花,笔下有神的真正魅力所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找到很多身边的例子来解释妙笔生花,笔下有神的概念。
比如在工作中,一个精彩的商业计划书、一篇出色的汇报材料、一篇充满思想的演讲稿都可以被认为是妙笔生花的体现。
在社交中,一封真诚动人的感谢信、一首朴实无华的祝福词、一篇真情流露的私人信函,都可以被称之为妙笔生花。
在旅途中,一幅细腻感人的游记插画、一首流畅婉转的旅行诗、一篇真挚动人的随笔故事,也都是妙笔生花的典范。
妙笔生花 笔下有神
![妙笔生花 笔下有神](https://img.taocdn.com/s3/m/fee48f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c.png)
妙笔生花笔下有神妙笔生花,笔下有神,这是形容优秀文人作家写作时笔力精妙,措辞恰当,文笔生动传神的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源自古代文人的创作技艺,认为文人的作品如果神情生动,文字抒情,精彩纷呈,就好像是一支妙笔,在纸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妙笔生花,笔下有神,意味着文笔生动传神,文字流畅生动,表现出作家浑然天成的才情和功力。
文人用心灵之笔,挥洒出天地万物,情感万千,形态各异的山水人物,将生活的琐碎与感悟写成一篇篇流光溢彩、千姿百态的文章。
妙笔生花,笔下有神,是文学创作中追求的终极境界。
作家在创作中力求神韵动人、情景交融,从而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著名文学家以他们的妙笔生花、笔下有神的作品,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形象,为后人所称颂和传颂。
古代文学巨匠苏轼就是妙笔生花、笔下有神的典范之一。
他的文笔清新,洒脱流畅,美不胜收,给人以清新明快、活泼流畅的美感。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爱染一尘寺,花开半夜申”。
这两句简洁明快,字字珠玑,娓娓动人。
他的诗文中常常潜藏着丰富的意境,或清新柔媚,或悲凉婉转,或浪漫豪放,或含蓄深沉,无不令人折服。
另一位妙笔生花、笔下有神的文学巨匠是唐代诗人李白。
他的诗歌豪放奔放,奇思异想,展现出了超凡脱俗、豪放不羁的个性魅力。
他的《将进酒》一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豪放的情感,将诗人豁达豪放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妙笔生花、笔下有神不仅体现在古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
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乡村生活为背景,揭示了那个时代农民们的艰难生活和痛苦遭遇。
小说中的形象鲜活生动,场景描写生动,情节跌宕起伏,妙笔生花,笔下有神,无不展现出莫言深厚的文学功力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化的神韵
![中国古代文化的神韵](https://img.taocdn.com/s3/m/d65cec2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3.png)
中国古代文化的神韵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从古到今,中国文化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三千年的古代文明,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篇章,成为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璀璨宝藏。
中国古代文化在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其神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韵主要表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之中。
在文学方面,中国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国诗歌一直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其中,《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以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记录了三千年前的历史。
这部作品中的每一首诗都浸透着深厚的人文情感,是中国文化中的璀璨之光。
在绘画方面,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以线条、笔墨、色彩等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中国人类文化的多种形态。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画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神秘而独特的东方精神,以及对自然和人类深刻的理解。
中国画中的神韵体现在画家对“气韵生动”、“嫩、瘦、拙、奇”的追求。
以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的《山静》为例,其笔墨饱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极富冥思的笔调,传神地表达出了中国画的神韵。
中国古代音乐也是中国文化中神韵的体现。
从古代的宫廷音乐到后来的民间音乐,中国音乐以其渊源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理念剖析出人类的情感,是继中国画之后另一种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许多具有卓越艺术价值的曲目,比如《广陵散》、《梅花三弄》等都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璀璨瑰宝,表现出了中国音乐的神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韵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艺术形式都体现了神韵,其中文学、绘画和音乐是最为突出的三种。
这些艺术形式凝结着中国文化的古老与深邃,传承了一种精神和韵味,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
王渔洋_神韵_的审美内涵及艺术精神_蒋寅
![王渔洋_神韵_的审美内涵及艺术精神_蒋寅](https://img.taocdn.com/s3/m/875811dfa1c7aa00b52acb3d.png)
“ 神韵 ” 来作审美判断的批评实例 , 就能清楚地看出 “ 神韵 ” 在审美感知中是如何直 观显现的 。
一 、“ 神韵 ” 的审美印象
首先当然是看王渔洋本人使用 “ 神韵 ” 进行批评的例子 。《 居易录 》 卷 6 云 : 赵子固梅诗云 :“ 黄昏时候朦胧月 , 清浅溪山长短桥 。 忽觉坐来春盎盎 , 因
② 像 上 文 评 七 律 一 样, 神 ” 渔洋给这首五律的评语是 : “ 神 韵 天 然, 何 大 复 之 杰 作。
韵再次和 “ 天然 ” 联系在一起 , 表明凡神韵 之 作 都 有 自 然 天 成 的 风 貌 , 同 刻 意 求 奇 的矫激和雕琢感无缘 。 郎廷槐这首五律给 人 的 印 象 , 就 是 取 景 、 抒 情 和 措 辞 的 自 然 浑成 , 触目所见的眼前景和仿佛信 手 拈 来 的 诗 歌 语 言 都 显 出 一 种 无 所 造 作 的 淡 泊 趣 味 , 所传达的情感也是淡淡的 。 郎诗所呈现的这种淡远趣味 正 是 王 渔 洋 最 欣 赏 的 , 他 自 己 的 诗 作 给 人 印 象 最 深 大孤山 》 诗 : 的也是这一类 , 后人往往许为神韵之作 。 如 《 宫亭湖上好烟鬟 , 委隋初成玉镜闲 。 雾阁云窗不留客 , 花香里过鞋山 。
① 那么到王渔洋 手 中 , 这 个 传 统 的 画 学 和 诗 学 概 念 已 被 注 入 独 特 的 美 学 内 涵 , 味, ② 而 且 同 某 种 审 美 趣 味 联 系 起 来, 并 不仅完成了传神与余韵两 种 诗 学 观 念 的 融 合 ,
附带有相应的风格印象 。 以致人们使用 “ 神 韵” 一 词 时, 必 寄 予 某 种 审 美 判 断; 而 当人们听到这 个 词 时 , 又 总 能 唤 起 特 定 的 审 美 想 象 。 这 不 是 完 型 心 理 学 的 格 式 塔
文学作品的神韵——从《故都的秋》说开去
![文学作品的神韵——从《故都的秋》说开去](https://img.taocdn.com/s3/m/3240fa82cc22bcd126ff0cb2.png)
特在 哪 里?
是 直抒胸 臆 ?
: 闲, 潜意识下闪烁着落寞, 遥想里品味着凋
l 秋 蝉 在衰 弱 地 嘶 叫 、啼 唱 ,那 足 北 平 人 家
“ 悲凉 ”的感受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还 零 ,这清 ,这静 ,就越发显得深沉。
如 果 是 情 景 交 融 的 艺 术 表 现 ,作 者 是 借 助 I虫 的 叫声 , 叫得 那样 随 意 ,放 纵 ,洒 脱 ,丝 毫
哪些 “ 景”与 “ 情”相交融的?
读不 出悲凉的感觉 ,反倒 让人感到爽快 。息列
如果是直抒胸 臆, 文中有哪些 直抒胸 臆的 : 索落的秋雨来得 快, 去 得急, 毫不缠绵, 让人
句子 ?
! 感到的是淋漓酣畅!
I “ 唉 ,天可真凉 了—— ”那 高而又长 的北
“ 悲凉”的奇妙种韵到底有哪些内涵?
l
带 着 这种 疑 惑 ,我 曾经 引导学 生 和 我 一 : 最见奇妙”。 起 去探究 :故都的秋 “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 悲凉” !大家找 出具体描述 “ 清” “ 静” “ 悲 凉”的表述来 。结果是 “ 清” “ 静 ”的表述学 生找到 了很多 ,也 很准确。关 于 “ 悲凉”的表
! 那叫 “ 正好”, 那叫过瘾 , 那 “ 悲凉”里,让
1 人感受不到…丝 一毫的忧伤 ,却让人不经意地 我们还是 回到文本倾听郁达夫先生的诉说 I 想 到 了天 津 人 的 乡音 :倍儿 凉 !这 秋 ,凉 得 透
吧。
,
彻 ,凉得 痛快 。
文 章开 宗 明义 ,郁达 夫 先生 不 远千 里 到 :
: 非常凉,特别凉,相当凉!只因为有了这个
青 天 下训 鸽 的飞声 衬 托 着静 谧 ,牵 牛花 J“ 悲 ”字的特殊 强调 ,北平的秋 ,才是 比 “ 黄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美”](https://img.taocdn.com/s3/m/474ed33831126edb6f1a1055.png)
“ 神韵” 这一诗学理论用语 , 自于人 的一种生命状 来
态及魏晋 士人对 它的审美欣赏 , 是一 种 自然之美 , 同时
所见景物都蕴含 了让人 回味不尽的深长韵 味。他诗歌
结尾 :东林精舍近 , “ 日暮空 闻钟” 二句 , 诗人着意表现 自 已对慧远 的怀念 , 这怀念完全融入眼前所看到 的东林 但
画的景物描绘 表达亲切亲切微妙 的心理感 受和艺术想 象。 白” 青 ” 如“ 和“ 并非落照 、 潮水本来 固有的色彩 ,却传神地写 出水 天一色 的
空明意境 ; 日色本为暖色调 , 可在幽咽的泉水声 中 , 诗人
情趣 、 一种胸襟 、 一种具体 的人格 。” 确实如此 , 在陶渊 明诗 中, 我们可以看 到这位诗人忘怀一身之 荣辱 、 得失 、
贫富甚至饥寒饱 暖 , 他早 已将“ 浑然融于 自然之 中。 我” 中国古 典诗 歌发展 到盛 唐 的王孟 山水 田园诗 , 则
以高洁虚 旷的胸 怀 ,在对 山水景物 的审美 观照 中静 观
却以为它 已“ ”在 幽深 的青 松之上带有凄冷 的色调 。 冷 ,
至于山中的秋色在 白石红 叶映衬下的空翠清润 、 欲湿人 衣, 白云雾霭时有时无 , 就像 用水墨点染 出山峦 的浓淡
静穆 , 都是极富想象力 的创造 , 深入 以 自然界 的万 诗人
千变化 之中 ,写出具有诗的情调和 意境氛 围的物 态天
趣, 宁静优美 而神韵飘渺 。
自得 , 因此形成 艺术 作品 中意境 圆融平 淡 , 并 含蓄 冲和 通达的美感特征 , 也即诗之神韵。
中国盛唐诗歌 中所表现出来的清潭 中的几许游鱼 ,
一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99eb09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d.png)
浅析刘勰-神思-理论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其所著的《文心雕龙》被誉为我国文学批评史
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这部巨著中,刘勰提出了神思和理论两个概念,对于文学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思,顾名思义就是神韵和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核心所在。
刘勰认为,神思是
文学艺术的灵魂所在,是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神思包括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意境等方面,是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刘勰反对死板的模仿,主张创作
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才能表达出独特的神思。
理论,是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包括文学作品
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等方面。
刘勰认为,理论可以指导创作,提高创作技巧,
但也不应该局限于理论范畴。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包容着各种语言和表现
方式,创作者应该灵活运用手法,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表现形式。
在刘勰看来,神思与理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神思是文学艺术的灵魂,是文学艺术
的根本,是每一位文学作家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而理论则是创作的手段,是作者实现神
思的工具。
因此,创作的过程既要遵循神思的导向,又要灵活运用理论的指导,以实现作
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内涵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刘勰提出的神思与理论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均有重
要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刘勰的理论也得到了不
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
“神韵说”美学内涵论文
![“神韵说”美学内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51f05e16294dd88d0d26bd3.png)
浅谈“神韵说”的美学内涵摘要:身处清代升平时期的新一代诗人王世祯针对当时儒家诗学复兴所否定的诗歌审美中心建构之倾向,也为补救明朝七子复古盛唐的诗歌论调和公安竟陵派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两面之偏弊,在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神”与“韵”两意象之同时,借前人画论中已有的“神韵”概念,旗帜鲜明的在强调诗歌艺术的审美追求的缘情道路上创造性的迈出了蹈越精进的一步,大力标举一种新型的山水诗论观,即“神韵说”。
主张好诗不但要有清远,冲淡、自然之审美意境,还要有令人产生透彻领悟而又不着形迹有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
此意境虽侧重主体心灵和直觉的自然流出,美学内涵丰富而又纯属超功利的艺术追求,但也因轻视社会生活内容和对思想材料的把握而难以建构起诗歌美学的系统理论框架,只能再度落入一种等待补偏救弊的循环陷阱之中而被人视为一种独具一格的诗歌美学风格的标志。
关键词:神韵;神;韵;诗歌;审美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078-02纵观中国文学发展渊源之全貌,不难发现在这个号称诗歌大国的文学史之中,诗歌的发展之流奔腾到清代这个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还能以强劲的回潮之力再次掀起美丽可观的艺术浪花,完成了在中国古典诗歌追随封建王朝一同覆灭之前的一次回光返照。
比起前朝明代,清代诗歌作品创作的园地里却呈现出另一片百花争艳繁荣似锦的气象。
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其成就都远远超过明代。
大有复兴诗歌传统之情状。
除诗家蜂起,诗派林立有逾明时,在诗论方面,清代也是流派众多,疆域进一步拓展,诗学观念更趋成熟和完备,诗歌理论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其中在众多影响深远而又价值独特的诗歌理论中,就有康熙雍正王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山东新城人)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说”。
那能在当时的诗歌绝句一体创作主流中独领风骚的诗人王士祯是在什么样的文学发展面貌下提出此诗论说的呢?王士祯身处康熙雍正时期,曾以进士名第出任扬州推官,后升任礼部主事,官至刑部尚书,这个时期政治稳定相对承平,离清初的混乱局势已过一段年岁,比起清初老一代诗人依托诗歌来抒发江山易主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沧桑失落之感,依托诗歌来拯救心灵和发泄情绪,此时期的诗人作诗完全不依仗某一客观固定的艺术标准或诗论主张来规范创作,而逐渐在诗坛成长的新一代诗人便多了一些艺术的上审美追求,基于前朝明代前后七子倡言盛唐,措意神情和声调,推重七言律诗造成创作流于肤廓,以及公安,竟陵派以宋人之诗矫七子之失,又导致创作上的浅率,影响至清初,王世祯欲纠这两面之偏颇,就想一方面标举唐音,另一方面兼顾宋调,并结合当时在对儒家诗学的复兴过程中出现的否定诗歌艺术审美中心的建构倾向,就自己在诗歌创作和鉴赏实践中的实际体会和经验心得,提出了引领一时诗歌思潮的“神韵说”。
雨神赤松子读后感
![雨神赤松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e110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7.png)
雨神赤松子读后感【引言】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雨神赤松子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神祇。
最近,我阅读了关于雨神赤松子的文学作品,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分析雨神赤松子的形象特点、作品主题及寓意,并探讨其文学价值。
【雨神赤松子的形象特点】在文学作品中,雨神赤松子被描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他身披紫袍,手持玉杖,有着飘逸的气质和高贵的神韵。
他具有掌控雨水的神奇力量,能够保佑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他慈爱善良,关心民生,是人们心中的守护神。
【作品主题及寓意】作品以雨神赤松子为主线,展现了他与其他神祇共同维护天地秩序、关爱百姓的感人故事。
作品通过对雨神赤松子的描绘,传递了关爱民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内涵。
同时,作品还借助神话传说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对作品文学价值的评价】这部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将神话传说与现代审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传播了正能量,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作者通过创作雨神赤松子这一形象,旨在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对传统文化日渐淡漠,作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重新认识和珍视民族优秀文化。
此外,作品还寄托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后感悟】阅读这部作品,让我对雨神赤松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不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祇,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通过这部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文化瑰宝。
【结尾】总之,雨神赤松子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神韵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神韵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660021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3.png)
神韵说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神韵说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认知方式,可以用于解释古代文学中的许多概念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神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气氛、情感、形象和灵魂等方面。
神韵说认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恰当的神韵,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内心的共鸣。
2. 道德:古代文学中常常强调道德、人性和伦理问题。
神韵说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传达出正义、善良、美好和智慧等阐述道德层面的价值。
3. 自然: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能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神韵说认为,自然是文学的媒介之一,能够描绘出自然景象的作家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4. 独白:独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方式,常常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神韵说认为,通过独白能够更直接地表达作家所希望传达的意思,更深入地引导读者进入作品。
5. 民俗:古代文学中常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风俗,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
神韵说认为,民俗的呈现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神韵的名词解释
![神韵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d8d812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8.png)
神韵的名词解释在词典中,我们可以找到“神韵”这个词的定义,它被描述为“高尚的气质和独特的风格”。
然而,仅仅这样的定义远远不能完全捕捉到神韵这个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本文将探索神韵这个名词的多重层面,并试图给予更深入的解释。
1.艺术与神韵艺术是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美的方式。
在许多文化中,神韵被视为是一种超越艺术形式的境界。
当我们通过音乐、舞蹈、戏剧或绘画等艺术形式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美与力量时,我们可以说我们感受到了神韵的存在。
神韵不仅仅是技巧与表演的结合,更是艺术家们用心灵去触动观众的一种力量。
2.自然与神韵自然界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神奇和美丽。
大自然的景色、季节的变迁和万物生灵的共存都展示了神韵的存在。
当我们在山林间漫步时,感受到大地的力量和永恒的变化,我们已进入到神韵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境。
神韵是那不可名状的美,将我们与自然世界紧密相连。
3.人类精神与神韵神韵不仅存在于艺术和自然中,也渗透到人类精神的深层。
当我们跨越困难和逆境时,揭示出我们内心的坚韧与从容,我们正在展现一种真正的神韵。
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中得以体现,在面对挑战时依然坚持真理、道德和正义。
4.文化与神韵神韵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
通过文学、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每个文化都可以展现出独特的神韵。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诗词和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了神韵的精髓。
神韵是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具有长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5.大师与神韵神韵与大师之间常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师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创造力,不仅在艺术领域中表达了个人的独特风格,更是通过神韵给予作品无限的灵魂和生命力。
大师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神韵,使其作品超越了时代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经典。
6.每个人与神韵神韵不仅存在于艺术、自然、文化与大师之中,也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当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独特性,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谐,我们也能发现内心深处潜藏的神韵。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https://img.taocdn.com/s3/m/88d45d4a2e3f5727a5e962ed.png)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
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描绘客观事物、塑造艺术形象讲究形神统一,讲究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一观点,最初是作为绘画理论提出来的,后来逐渐地运用到文学创作领域中去,为大家普遍地接受,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观点。
它的提出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水平和鉴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调神对形的决定作用,最早见于《淮南子》。
它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何谓“君形者”,就是能够决定人物外形是否具有活的生命力的内在的精神面貌,就是神。
不过在《淮南子》里这一点说得还不够明确,说得比较明确的影响又比较大的是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睛。
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这就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规律,描绘人物必须准确表现他的内在的精神特点,不应只追求外形的近似和细部的真实,否则,作品将会失去它的艺术生命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南齐画家、画论家谢赫,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经验,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人物画绘画的“六法”,突出强调了人物的生动的气韵。
也就是说,他认为“气韵”是六法的核心,气韵以外的各法,都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面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
这与顾恺之的“传神”是一致的,这样“以形传神”论,不再是个别人物的只言片语,而是以理论纲领的形式出现。
在这样的基础上,后来的画家、画论家对于形和神的关系,不断深入研究,使得这一美学观点,不断丰富发展。
不仅人物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就是自然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
描绘人物肖像要以形传神,描绘自然景物也要以形传神,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以形神论的发展。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https://img.taocdn.com/s3/m/ef4a8dfaf705cc17552709a5.png)
3、他所谓的神韵,偏重于冲淡、清远、超逸。所以在他的诗评中,肯定陶渊明、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的地方较多。
总的说来,王士祯的“神韵说”最大的优点是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不足之处是他的理论和他的艺术爱好一样,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就是其中正确的部分,有时也不免涂上一定的神秘的色彩。
不仅人物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就是自然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描绘人物肖像要以形传神,描绘自然景物也要以形传神,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以形神论的发展。
绘画理论中的形神论应用到文学领域中,最早是钟嵘,他吸收了谢赫以品论画的特点,将九品论人的方法用于评论诗人的艺术风格,他虽然没有明确强调文学创作的形和神的关系,但是,他是从形和神的统一中论述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强调神的,但他所说的神虚无飘渺,用他《与李生论诗书》的话说,只能“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严羽也是重视神的,他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蔑以加矣。”但是什么是神?怎样才能入神?他们不能作出比较切实的说明,只好说出一些虚无飘渺的话。继严羽之后,清代王士祯又提出了“神韵”说。这些理论对于文学领域里加深形与神的关系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的文学评论、文学鉴赏向更加细致深入的方面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本来在《淮南子》和顾、谢画论中所说的神,还是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可是到了司空图和严羽的诗论里,就变得神秘了,似乎没有确定的含义,这也给文学领域里的形与神的关系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从“神韵”、“气韵”和“神似”三方面探讨钱钟书的 “化境”论——以《谈艺录》为例
![从“神韵”、“气韵”和“神似”三方面探讨钱钟书的 “化境”论——以《谈艺录》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c2d337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7d.png)
2272019年14期总第454期ENGLISH ON CAMPUS从“神韵”、“气韵”和“神似”三方面探讨钱钟书的“化境”论——以《谈艺录》为例文/李雨欢 费 红样一方面,任何一个有情感的人都可能与美学相关。
所以,本文旨在把“神韵”、“气韵”和“神似”放在翻译美学的角度来与探讨钱钟书“化境”说中的美学体现与联系,并与翻译美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把“化境”说指导于文学翻译中。
三、《谈艺录》中“化境”的美学具体体现从美学渊源上来看,“神韵”、“气韵”、“神似”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人化”的特征。
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把文章看成我们同类的活人”。
原文有形貌,有神韵和气韵,这些共同构成了原文的风格。
1.“神韵”在《谈艺录》中的体现。
《谈艺录》第六章则写道,“余尝作文论中国文凭特色,谓其能进取诸身,以文拟人;以文拟人,斯形神一贯,文质相宣矣”,这正说明了钱钟书先生对于“神韵”二字的见解。
而且大赞“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
在文中,他以《新约全书》中的“Not of the letter, but of the spirit; for the letter killeth, but the spirit given life”为例,指出了“神”有二义,第一是“养神”之神,而第二即谈艺者所谓“神韵”、“诗成有神”、“神来之笔”,皆指上学之“神”。
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1970在《翻译原理简论》一文中说:“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区,使得译文的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新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笔者认为把“神韵”二字融入进翻译实践中,让美学“神韵”与翻译相结合,可以让译文更加自然流畅,能让读者更好的体验和感觉原文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就现代翻译而言,笔者认为“神韵”二字在现代翻译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文化背景、思想意识的不同,国内的译者很难表达出国外作品原文的风格,而外国译者也很难表达出中国诗歌等各种形式的作品的风格和意味。
文学作品的优美神韵与超凡气解
![文学作品的优美神韵与超凡气解](https://img.taocdn.com/s3/m/3ce2f69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f.png)
文学作品的优美神韵与超凡气解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优美神韵与超凡气韵,掌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读不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和概念,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描述和评价。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3. 学生通过写作、讨论和展示,提高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 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学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培养文学素养为核心,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基础知识的阶段,对文学作品充满好奇心,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写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课本为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涵盖以下内容:1. 诗歌欣赏:选取课本中经典诗歌,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分析诗歌中的超凡气韵。
2. 散文解读:分析课本中的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从结构、情感、修辞等方面,探讨散文的优美神韵。
3. 小说品鉴:以课本中的小说为例,如《孔乙己》、《药》等,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挖掘小说的超凡气韵。
4. 戏剧研讨:选取课本中的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分析戏剧冲突、人物关系和舞台表现,探讨戏剧艺术的优美神韵。
浅谈王维诗中之神韵
![浅谈王维诗中之神韵](https://img.taocdn.com/s3/m/ee4a5ba54693daef5ff73d33.png)
浅谈王维诗中之神韵作者:李振茜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7期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神韵派的大家,在诗歌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神韵诗派作家范围的划定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因为“何为神韵”的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文论家们广泛引用而又纠缠不清的问题。
“神韵”的广义和狭义问题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神韵观”的广狭,因为当我们在独独谈及王维的诗时,已经不自觉地融入到狭义的神韵观中了。
关键词:王维;神韵谈及王维的诗,似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字字入禅”、“乐理入诗”等等这些评价,似乎已变成王维诗歌的独有标志。
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精通书画、擅长乐理、以禅入诗的作家并不在少数,而且王维的诗歌兼有画、乐、禅,听起来似乎也很难融合成为一派。
如此看来,一定是有什么精妙的“介质”,让王维的诗能够不散神的自成一派。
那种“介质”,就是神韵,融于字句的冲淡清奇的神韵。
王士祯为代表的狭义神韵说不光要求“生动而有余”,而且要兼备“冲和淡远”、“空音镜像”等特征,同时又排斥“雄鸷奥博”等风格。
王维在吟咏山水时,由于他自身的经历以及他在诗、画、乐、禅等方面的造诣,自然就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悟。
王维又能够发挥自己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这种境界恰与王士祯的要求相合,故被其奉为圭臬。
王维的山水诗最是能体现他不俗的神韵。
王维的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并非激越、迅疾、刚猛的形态,而是一种以佛禅为趣旨的沉静空寂的无人之境。
他的诗简单纯粹,诗意丰富底蕴深厚,但不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华美,始终呈现出的是和谐至极的感性生命和艺术生命交融为一的境界。
例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右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末二句就是指禅性安定,能制妄心,正与空潭相印。
由于性空,全诗展示的境界也是一片空寂:云峰之中,人迹罕至,钟声不知从何传来,泉声咽没在危石之中,日色冷却在青松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
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神”和“神韵”描绘客观事物、塑造艺术形象讲究形神统一,讲究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一观点,最初是作为绘画理论提出来的,后来逐渐地运用到文学创作领域中去,为大家普遍地接受,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观点。
它的提出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水平和鉴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调神对形的决定作用,最早见于《淮南子》。
它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何谓“君形者”,就是能够决定人物外形是否具有活的生命力的内在的精神面貌,就是神。
不过在《淮南子》里这一点说得还不够明确,说得比较明确的影响又比较大的是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睛。
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这就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规律,描绘人物必须准确表现他的内在的精神特点,不应只追求外形的近似和细部的真实,否则,作品将会失去它的艺术生命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南齐画家、画论家谢赫,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经验,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人物画绘画的“六法”,突出强调了人物的生动的气韵。
也就是说,他认为“气韵”是六法的核心,气韵以外的各法,都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面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所在。
这与顾恺之的“传神”是一致的,这样“以形传神”论,不再是个别人物的只言片语,而是以理论纲领的形式出现。
在这样的基础上,后来的画家、画论家对于形和神的关系,不断深入研究,使得这一美学观点,不断丰富发展。
不仅人物有自己的精神状态,就是自然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
描绘人物肖像要以形传神,描绘自然景物也要以形传神,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是以形神论的发展。
绘画理论中的形神论应用到文学领域中,最早是钟嵘,他吸收了谢赫以品论画的特点,将九品论人的方法用于评论诗人的艺术风格,他虽然没有明确强调文学创作的形和神的关系,但是,他是从形和神的统一中论述作家的艺术风格的。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强调神的,但他所说的神虚无飘渺,用他《与李生论诗书》的话说,只能“不知所以神而自神”。
严羽也是重视神的,他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蔑以加矣。
”但是什么是神?怎样才能入神?他们不能作出比较切实的说明,只好说出一些虚无飘渺的话。
继严羽之后,清代王士祯又提出了“神韵”说。
这些理论对于文学领域里加深形与神的关系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的文学评论、文学鉴赏向更加细致深入的方面发展。
但是,也不可否认,本来在《淮南子》和顾、谢画论中所说的神,还是可以理解和把握的,可是到了司空图和严羽的诗论里,就变得神秘了,似乎没有确定的含义,这也给文学领域里的形与神的关系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神是什么?对于客观的描写对象来说它指的是人或事物的精神、神采、神气,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人和物的内在的性格、内在的特点、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钱松岩在他的《砚边点滴》中谈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老头儿,他的儿子要请画师为他画一“喜神”(即肖像画)。
老头儿很迷信,以为把他的神气画去,要倒霉的。
初则坚决反对,不敢露面,继而看到画师不带纸笔,也就泰然,招待他喝茶吃午饭,面对面的聊天,混了半天,画师悄然离去,不多几天,画师把一幅活龙活现的老头儿的肖像草图寄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钱松岩作了这样的说明:“中国画法只追求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全貌,不需要对画者打招呼。
画师和老头儿聊天时,他一面敷衍,一面全神贯注,对老头儿察言观色,捕捉他的性情思想,集中的构成了他的总的神态。
”沈叔羊在他的《谈中国画》一书中讲得更加清楚:“所谓神,就是神气和性情的意思,神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一般人只知道人有神气有性格,而不知道物也同样有神气和性格。
中国画家描绘世界万物,不仅对于人,而且对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表现方面,其热烈追求的,主要是对象的神,主要是紧紧地抓住对象的内在的性格,把它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追求神似。
”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神,当然也不可能脱离客观的人或事物的精神,神采,神气,不可能脱离人和物的内在的性格、特本质和规律,但文艺作品中的神并不等同于客观的描写对象的神,它其中还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情或意,神或趣。
文艺作品中的神,是被作者的主观浸透过的人或物的神。
莫云卿说:“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
”(《画说》)王夫之说:“‘池塘生春草’、‘蝴喋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
”(《姜斋诗话》)这里所说的“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心中目中志相融浃”,都是指我融入对象中去,物我俱化,而后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说文艺作品中的神主要是客观对象的神,却不能说只是客观对象的神。
人们都知道写形易,传神难,为什么传神难?因为人和物的神采、神态是内在的东西,是内在的精神生命或自然规律,它既有主导的稳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多变的一面,它并不突出地显露在可视的外表上,它有时显露着,有时又隐藏着,在形体中它无处不在,有时当你把形体描绘出来的时候,它又会跑得无影无踪。
同时,还有好些外表相似的人或物,其近似的外表里蕴藏着不同的神,这种区别微妙到不易识别的程度,不是任何作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准确把握的。
所以,神不易捕捉,更不易表现。
可是神对于文艺作品极其重要,有形而无神,艺术作品将失去它的活的生命力,于是,自古以来多少艺术家以毕生的精力追求着。
神韵与神属于同一个范畴,都是指内在的精神状态的东西。
清代王士祯是“神韵说”的倡导者。
关于“神韵”这一用语出现得很早,《宋书·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识寓(宇)与标峻。
”谢赫的《古画品录》评顾恺之的画时,就说过:“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也说:“在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
”其他如胡应麟、王夫之都用过“神韵”这一用语。
这样,“神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般意义方面的神韵,一是王士祯所提倡的“神韵说”。
如果从一般的意义方面来理解,神韵可以分为两层意思。
在品评人物的时候,他指的是人的神采气度。
在评论和鉴赏文艺作品的时候,他指的是艺术形象的神采的韵味。
对于文艺作品来说,关于神韵的含义众说纷纭,解释的侧重面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基本方面还是接近的。
《蕙风词话》说:“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
”它所说的“致”是指意态、情趣,“事外远致”,指的是蕴含在作者直接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意趣,所以它说“凝重中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
《昭昧詹言》说:“读古人诗,须观其气韵。
气者,气味也;韵者,态度风致。
”它所说的“气韵”,指的是气味、风度、品格。
盛子履的《溪山卧游录》说:“士大夫之画,所以异于画工者,全在气韵间求之而已。
历观古名家,每有乱头粗服,不求工肖,而神致隽逸。
”从他所举的例子看,他所说的“气韵”,不外乎指神采、意态、趣味,王渔洋在《师友诗传续录》中说:“格为品格;韵为风神。
”“风神”,即风采、神韵,郭绍虞先生说:“渔洋所谓神韵,单言之也只是一‘韵’字而已。
《师友诗传续录》中说的‘格为品格,韵谓风神’。
谓风神可,谓韵致可,谓神韵也可;单言之,只称为‘韵’,也未尝不可。
”(《中国文学批评史》)关于神韵用语和解释比较杂,最主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它的含义,不要被这复杂的在意义上又有所交叉的用语所漂没,从这个角度看取灵活态度是对的,过于拘泥,倒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这一用语的主要含义。
以上对于“神韵”和“气韵”的解释,综合起来看无非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意思:风格、风度、品格,基本上可以有风格一词来概括;神采、神气、意态,基本上可以由意味一词来概括韵味、气味、意趣,基本上可以有韵味一词来概括。
这样神韵的含义大体上不会离开风格、神采、韵味这个范畴。
可是通过风格指的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的总和,神韵虽然是决定风格的东西,但是把他直接说成风格有点欠妥贴,所以一般说来作品的神韵应该是它的神采和韵味。
准确地说,“神韵”一词的主要成份是“韵”,它说的是关于神采的韵味,或者富有韵味的神采。
“神韵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神韵”,它有更丰富的内容,它既是王士祯标举的口号,又是他评论文学作品的指导思想。
神韵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他强调艺术性的含蓄性,反对过直过露,主张深厚蕴籍。
他说:“唐诗主情,故多蕴籍;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师友诗传续录》)因此他一再重复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味在酸咸之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2、他强调艺术风格的个性化,主张纯真自然,反对造作摹仿。
他说:“人各有能有不能,要随之性之所近,不可强同。
”(《师友诗传续录》)他推崇陶诗的“纯任真率,自写胸臆”(《师友诗传续录》)有些律句的“神韵天然,不可凑泊”。
(《渔洋诗话》)他借姜白石的话说,“一家之言,自有一家风味。
……模仿者语虽似之,韵则亡矣”(《渔洋诗话》)。
在他看来,标举神韵就可以消除模仿。
3、他所谓的神韵,偏重于冲淡、清远、超逸。
所以在他的诗评中,肯定陶渊明、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的地方较多。
总的说来,王士祯的“神韵说”最大的优点是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不足之处是他的理论和他的艺术爱好一样,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就是其中正确的部分,有时也不免涂上一定的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