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材编写提纲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提纲1

组织行为学提纲1

组织行为学提纲1第一章:一、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视角)1、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组织层面行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研究的基本模型:(1)通过定量的数量统计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2)组织行为学在三个层面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①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水平:主要从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自变量有时通过中间变量影响因变量。

(3)根据哈克曼对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如果以下三个标准得到满足,就可以说个体、群体或组织在有效地从事工作:①组织的产出(产品或服务)超过那些接受、评价或使用这种产出的个体或群体所需要的最低质量或数量标准;②从事目前工作的经历有助于提高组织进一步完成新工作的能力;③组织中的人在本组织中工作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满足程度的提高。

而表现这种行为有效性的指标比较常见的有:(1)效果(effectiveness);(2)效率(efficiency);(3)缺勤(absenteeism);(4)离职(turnover);(5)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要考虑哪些基本的解释变量自变量:个体层次的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传记特征;以及价值观与态度、知觉与情绪、能力等个性特征。

群体层次的变量:群体结构;互动过程;沟通方式;领导特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 o c 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前言一、组织行为学的作用1、科学管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管理的三个特点:制度化、程序化、数量化;2、科学管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制度与感情调动,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就是发挥这个方面的作用.3、组织行为学的三重目的:对于个人,调动积极性;对于群体,鼓舞士气;对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1、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历史:从管理心理学到组织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理论;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特别是人类文化学;三、组织行为学的学习1、所有管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经验进行归纳的科学,所以,大多数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组织行为学知识;2、学习,课堂、课程的作用主要是系统化,3、交流、观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交流:教师与同学、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所以要求不应当攻击,而应当宽容;观察:有心的观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结:主要是对自己的管理,对他人的管理进行思考、理论的总结;四、组织行为的教学1、基本的理论讲解;2、案例的讨论;3、尽可能的实验;4、学生的讲演、交流.五、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行为学的作用是让大家通过学习树立起一种观念科学的分类:一种是技术性的,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观念的,树立新观念的,大多数的人文学科都属于这样的学科,因此发挥作用是比较缓慢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而且还要求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让大家形成一种观念,技能性的有,但是比较少;2、组织行为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但是不能希望通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就成为一个管理的专家.成为一个管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三种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知识;性格;经验.可以进一步讲一讲经验的作用,过去我们是忽略的,但是就本人的管理时间来看,则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管理都是特定的,而不是一般的.3、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别主要是重点:管理学主要是从组织的架构、运行来展开的;组织行为学则主要是组织中的个人以及个人组成的群体;可以说为人事管理以及调动成员的积极性,维持组织的士气,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方面的作用更大.使管理更具人性,人情,柔性的管理与制度的管理相辅相成.4、具体来看,组织行为学解决管理中三个问题:能力——岗位匹配人格——工作匹配;性格——团队匹配.第一章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二、管理学界对文化的四维度分类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风险态度;3、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4、男性——女性度的分布.第二节文化环境与个人行为一、个人的文化特征.成长过程中的文化影响中国培养与日本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对个人行为、价值观认知等的影响.二、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对个人基本的价值观的影响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2、对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3、沟通方式与效率如正式的沟通与非正式的沟通;三、个人的成长、转变与价值观的转变1、实例:改革的前沿与内地群体观念的差异;2、文化的差异与个人差异.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中的跨文化管理一、跨文化管理的含义二、跨国公司的职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文化冲突.三、跨文化管理培训:熟悉文化背景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习俗,价值观念,潜意识等第四章中、日、美三国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比较有特色的东方文化;三、美国文化的特点典型的西方文化的代表第五章企业道德与员工道德一、道德与利润的冲突二、西方企业对员工道德的要求;三、道德的长期作用.讨论:1、如何感受文化冲突,遇到文化冲突之后怎样处理;2、怎样处理文化冲突,以及看待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第三章知觉、个性、能力与个人行为第一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个体通过感受外界环境并对认知的对象予以定义和理论解释的过程.知觉的特点:1、选择性2、组合性3、恒常性二、影响人们知觉的因素1、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知识;成长的阅历;2、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背景,知觉对象的动态特征,知觉对象与知觉者的关系;三、常见的错觉1、偏见,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某种人或者是某种事物特有的看法的影响;2、先入为主,主要是新鲜事物影响;3、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环效应,倾向影响;四、对人的知觉作为管理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的能力1、对自己的自觉自知之明2、对他人的知觉,第二节个性一、个性的含义与性格、气质的关系,教材中的人格概念个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二、个性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倾向性4、可变性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自然:遗传方面的因素;社会文化的因素;组织环境、群体的因素;重大的偶然性因素;四、个性与个人的工作绩效现在的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个性与绩效直接相关;从事与自己的个性项关的工作,绩效可以提高,反之,就可能下降;教材P78面的5维度模型,可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个性进行了划分,从个性的特点与相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见P78.第三节能力一、能力的概念与特点1、能力指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的大小2、特点:隐蔽信息,相关信息学历、资力、外表二、能力的分类:智力心理能力与体力能力教材P72——74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三、能力的测定,几种间接的测定方法1、知识测定;2、实验测定;3、资力测定;4、成果推断;四、学习与能力的提高.讨论:如何鉴定个人的能力大小如何认识个性与决策风格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按照教材上的定义,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这是一个含义特别广泛,中西方的理解,不同学科的理解差异也比较大的一个概念.我们的理解,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已经相当稳定,对个人的行为有着内在的支配作用的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社会观等看法在内.但是管理学领域的价值观则指与工作有关的信念,如对工作的看法、对团队的看法、对同事的看法等等.更多地趋于实用的价值.二、价值观的分类教材上介绍的P139——P141的内容,总的来说是根据人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看法进行的分类.三、当前企业和社会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1、企业的忠诚心可以进行讨论:员工是否应当忠于企业2、诚信或者说叫诚实守信当前中国在诚信问题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根源.3、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这两个方面应当怎样做讨论题,结合中国的实际,假定自己是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第二节态度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以价值观为基础,在对待具体的人或者事上表现出来的看法以及行为倾向.一般的表现是喜欢不喜欢,赞成不赞成,支持还是反对.与价值观相比,态度是具体的,不别稳定的,经常的灌输某一种看法,人们就很容易改变对这个事物的态度.二、影响个人态度转变的因素1、个人的价值观2、个人的知识;3、个人的阅历;4、个人的年龄;5、与相关事物的厉害关系.三、态度的转变1、态度转变的一般规律,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内化,顺从,支持;2、态度转变,强度上的转变;方向上的转变3、转变态度工作的艺术:因人因事而变四、个体与群体态度转变工作的差异群体的态度转变工作:更多的是宣传;教育;学习;个体的态度转变,可能有强制、参与、缓解矛盾等第三节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报酬的公平性;2、人际关系的和谐性;3、工作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4、工作的性质与个人的能力、性格的关联性三、西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论证最满意的员工并不是工作效率最高的员工;员工应当有一定的不满足感,这样才可能具有努力的压力;四、企业员工表达不满的四种方式教材P1561、退出,积极性加上破坏性的2、建议:积极加上建设性的;3、忽略,消极加上破坏性的;4、忠诚:消极加上建设性的对忠诚的一个辨证的看法;五、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等级评分法,了解总体的状况;标准比较法,对每一种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偏差进行评分;调查与测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以及覆盖面,更多的是效度与信度达到合理的水平.第四章激励个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第一节有关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西方有关的激励理论;第三节激励的艺术一、时效问题;二、强度问题;三、方式问题或者说模式问题定期还是不定期;第四节企业的福利激励一、福利的概念二、福利的作用特别的作用,主要在于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公平性调整、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三、当今的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己的福利制度第五章群体与群体行为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一、群体的定义1、定义;共同目标,两人以上,相互作用,组合;2、特点,相互作用,角色划分;形成集体力量二、类别1、按照连接关系:利益型,友谊型;2、按照构成,同质或者异质型;3、按照规模人数:大型与小型;4、按照组织化程度:正式与非正式;三、群体形成1、相互接触阶段;2、冲突,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执行任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阶段;5、终止阶段第二节群体的作用一、群体的压力群体压力指成员在一个群体中感受到的心理约束的强弱;影响压力的因素;1、规模的大小2、规范化的程度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对群体的依赖程度;群体压力的结果是成员的顺从.二、群体的社会助长作用观众效应与抑制效应;力量的放大效应;长期预期效应;归属与满足效应;三、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的与表现讨论凝聚力的作用;影响凝聚力形成的因素1、成员间交往的频率;2、规模的大小3、外部的环境;4、对成员行为的支持的力度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的含义二、群体决策的应用领域比较简单的选择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等,三、群体决策应当注意的问题小规模的群体决策,应当先进行必要的沟通,而大规模的群体决策,就应当先进行必要的宣传,总之,舆论的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第六章群体内的冲突与沟通第一节群体冲突一、冲突的概念二、冲突产生的原因1、人类天生的竞争性因素2、资源的有限原因;3、组织内的沟通效率;4、权力交叉;5、价值观的差异三、冲突的作用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四、冲突的类型1、按照冲突主体的单元分,个体之间的冲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2、按照冲突可能导致的结局,分为,有益的冲突与有害的冲突;3、按照冲突的程度,可以划分为激烈的冲突与较为缓和的冲突.第二节冲突的处理一、处理的模型1、冲突的定性2、冲突的缓和3、冲突的调整与调解二、冲突的处理方法1、强制;压制,控制可能的升级;2、组织结构调整,设置超级标;3、拖延,以期能够自然消退;4、回避,从矛盾的人事安排上解决第三节冲突的激发一、激发冲突的必要性;二、激发冲突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讨论三、要注意的有关问题1、能够控制;2、有益的冲突;3、冲突的有限要求,第四节组织中的沟通一、沟通的作用二、沟通的要求三、沟通的艺术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与第一次大交道的人沟通;2、如何提高与上级沟通的效率;3、一般沟通中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第七章组织与组织设计第一节组织问题的重要性一、对组织内资源配置与资源运用的影响;二、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举例:部门名称的重要性三、对组织集体力的影响;第二节组织设计的重点一、组织的基本结构二、组织各个部分的连接方式;三、组织内部权力的分解;四、组织内部的控制方式第三节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的趋势一、弹性化、柔性化的趋势二、无边界、虚拟化的趋势;三、团队化、学习型的趋势第四节组织变革一、引致组织变革的原因1、战略的调整市场的变化,工作重点的变化等2、组织性质的变化;3、技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流程工艺等的变化;二、变革的形式1、自上而下;2、自下而上;三、变革的模型或者说是模式四、变革中的阻力1、阻力的来源利益、习惯、风险、认识,离岗创业的案例2、阻力的类型;3、阻力的表现;五、变革阻力的克服1、教育;2、宣传;3、沟通;4、补偿利益;5、重点人物的工作;第八章工作压力与工作生活质量第一节工作压力的概念与特点一、压力的定义:遇到难于对付的工作或者是任务时产生的异常反应;二、压力产生之后的表现与后果主要是生理上的表现员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效率容易降低,也给职工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三、压力感受差异的原因知觉,经历;生理特征身体状况第二节工作压力来源一、工作标准;二、内部的竞争;三、人际关系紧张;四、负担过重;五、挫折第三节压力控制一、压力调查;二、社会支持1、人际关系和谐;2、丰富业余生活;3、重视职工之间的感情交流三、工作轻松技术1、工间休息;2、体能锻炼;3、合理的工作设计,工作条件;4、安全保障第四节工作生活质量对于我国今天来说,似乎有些奢侈一、概念二、作用三、方法1、工作设计2、指导思想;3、理论方法第九章组织文化建设一、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一种反映组织特色,支配员工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二、组织文化的特性1、普遍性.2、客观性3、实践性4、可塑性.三、组织文化的作用1、凝聚员工的作用.2、激励员工的作用.3、规范行为的作用.4、树立良好形象的作用.5、优秀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得于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四、组织文化的类别每一个组织的文化都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将所有的文化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介绍几种分类理论.美国着名企业文化学者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的分类:1硬汉文化.2努力工作,尽情享受的文化.3长期赌注文化.4过程文化.这是一种低风险,慢反馈的文化.2、我国学者的分类:1网络型组织文化.2利益型组织组织文化.3个人型组织文化.4俱乐部型组织文化.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与建设一、组织文化的结构1、物质层文化.2、制度层次的文化3、精神层文化.组织文化的这三个层次,可以用图9——1予以表示图9——1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二、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基本原则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建设组织文化,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如下几条原则1、思想认识领先的原则.2、目标明确原则.3、全员努力原则4、领导者身体力行原则5、持之以恒,长期努力原则.三、组织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深入研究,提出精练的文化核心.2、实施恰当的文化仪式3、树立英雄4、恰当的物化,树立形象第三节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非正式组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而形成:一共同的利益指向二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三具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一种准组织现象.由于它是无形的,因而,要认识非正式组织,就只能从其行为特征上来把握.非正式组织一般来说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1.非正式组织的联系纽带主要是个人之间的感情.2.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是非制度化的.制度化是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3.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者是真正靠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的.二、非正式组织类型及其作用一非正式组织的类型1.情感型,即以深厚感情和友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2.爱好型,即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3.利益型,即以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4.亲缘型,即以亲戚、血统等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强组织内职工间的凝聚力.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会增加信息沟通,使人们更快地取得一致.3.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能会增加激励,也可能会减少激励.、三、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文化建设组织的管理者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规律,进行组织文化建设.1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们的非制度性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使人们在这样的合作中成分认识全面合作的益处.2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非正式的交往,强化感情交流,增强社会满足,提高组织的内聚力和向心力.3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可及时了解职工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领导做到心中有数,知彼知已.4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强,能较好地满足成员的社交等心理需求的特点,可以有意识的把有些组织无力顾及的群众工作交给他们去做,这对于解决群众的特殊疑难问题,促进组织内部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5利用非正式组织内群体压力大,成员的从众心理强,•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在制订定额、确定任务、目标,分配任务时,只要有可能的话,标准就可适当提高,难度也可以适当加大,以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工作难关.在组织文化的建设中,将组织文化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结合起来,加快组织文化的建设.6利用非正式组织中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具有说话灵、威信高、•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特点,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其领袖人物可以适当信任、依靠,并授予他相应的权力,从而把整个非正式组织纳入企业正式组织目标的轨道.第四节现代团队理论与团队建设一、团队的概念团队又叫工作团队,是近年来在西方企业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组织形式.所谓团队,指的是由为数不多的员工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其主要的特征是团队的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且互相承担责任.二、团队兴起的原因团队这种组织兴起原因:一创造团结精神二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思考三提高决策的速度四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五提高绩效.实践也已经证明,团队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激励员工.2.提高生产效率.3.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增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5.促使员工多元化发展,拥有多种技能.6.增强组织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正是由于团队组织具有如此多的积极作用,也才使得这种组织形式迅速普及发展.三、团队发挥作用的前提1.清晰的目标.2.相关的技能.3.相互的信任.4.一致的承诺.5.良好的沟通.6.谈判技能.7.恰当的领导.8.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四、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团队组织会起作用,其理论基础是说明这是近年来团队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发现,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一合作竞争理论二建设性冲突理论三员工卷入理论五、团队建设的步骤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如下五个阶段:一达成共识和共同追求二协同工作三授权激励四实践探索五不断总结和提高团队要能够及时评定他们现实的功能状态,评估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认清团队的动力来源、制约条件,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使团队不断提高.。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本教学大纲将为学生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对于组织管理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则来改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2.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3. 培养学生发展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知识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三、课程大纲1. 组织行为学概述a.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畴b.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c. 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 个体行为和决策a. 个体特质与行为b. 个体动机和满足感c. 个体学习与创新d. 个体决策与意愿3.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a.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作用b.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影响因素c. 组织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影响d. 组织文化管理和价值观塑造4. 团队协作和领导力a. 团队协作的定义和重要性b. 团队发展和团队角色分配c. 高效团队决策和冲突管理d. 领导力的概念和影响5. 组织结构与设计a. 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b. 组织结构的优劣与选择c. 组织设计的原则和实施过程d. 组织变革与创新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和概念。

2. 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思考和合作。

3. 案例分析:基于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个人和团队项目:学生将独立或合作完成个人或团队项目,以应用所学的知识。

5. 实地考察:参观企业或组织,了解其组织行为学实践和案例。

五、课程评估1. 学生参与度:包括课堂互动、讨论参与和小组合作等。

2. 个人和团队项目报告评估。

3. 期中和期末考试:对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测试。

4. 课程论文: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和分析组织行为学相关话题,以展示其综合能力。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看法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样知识,采纳系统剖析的方法,研究必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进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展望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集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初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意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三个基本步骤:概括综合、演绎推论,查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③形成假定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展开研究工作⑤实质察看、测试和实验⑥解说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察见解、检查法、个案剖析法、实验法、心理测试法、情形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弊端察见解长处:简易易行,所获取的资料真切,能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工作要求弊端:花销时间多,得所资料难以量化,被察看者难以接受和讨厌检查法长处:弊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剖析1、人性假定的 4种基本看法“经济人”假定,“社会人”假定,“自我实现人”假定,“复杂人”假定,2、 X 理论①多半人天生懒散,躲避工作②多半人胸无弘愿,不负责任,宁愿受人指挥和领导③多半人无目标,需强迫、处罚迫使努力工作④多半人工作是知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赏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3、Y 理论①憎恶工作不是一般人的天性②外面控制和处罚不可以促进人们努力工作③一般人能够肩负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建力⑤职工会自觉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合一同⑥人的智力不过获取了部散发挥4、人性假定的发展脉络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①学习是成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心理学研究的是能够丈量的刺激和反响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④刺激影响行为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色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④连续性⑤长久性⑥可塑性7、卢因的集体动力论研究集体中各样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8、个体行为规律9、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经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想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应过程。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BehaViOr)课程编号:00405029学分数: 3 (其中讲授学分:3 实践学分:0)学时:48 (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二、课程说明本课程是的一门基础课,主要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三、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才。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L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以下4个层次的知识: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窕;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

(对应毕业要求:5、6)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形成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能分析人类在工作中的行为;能评价个体的差异、激励和授权、管理组织中的群体;能考察工作设计、目标设定及工作压力。

(对应毕业要求:7、8、9、10、11)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doc媒介一、组织行动学的感化1、科学治理的内涵,严格的狭义的科学治理的三个特点:轨制化、法度榜样化、数量化;2、科学治理的广义要求,严格的轨制与情感调动,组织行动学等学科确实是发挥那个方面的感化。

3、组织行动学的三重目标:关于小我,调动积极性;关于群体,鼓舞士气;关于组织,创建一种有效的文化。

二、组织行动学的特点1、组织行动学成长的汗青:从治理心理学到组织行动学2、组织行动学的学科差不多组织理论;心理学,专门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专门是人类文化学;三、组织行动学的进修1、所有治理科学的特点:归纳性的科学,从实际体会进行归纳的科学,因此,大年夜多半人不经由体系的进修,也具有必定的组织行动学常识;2、进修,教室、课程的感化主假如体系化,3、交换、不雅察、总结三者相当重要;交换:教师与同窗、同窗之间进行交换;因此要求不应当进击,而应当宽容;不雅察:有心的不雅察,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与进修中,成功与掉败的案例;总结:主假如对本身的治理,对他人的治理进行思虑、理论的总结;四、组织行动的教授教化1、全然的理论讲解;2、案例的评论辩论;3、尽可能的实验;4、学生的讲演、交换。

五、进修组织行动学要留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行动学的感化是让大年夜家经由过程进修建立起一种不雅念(科学的分类:一种是技巧性的,主假如教给学生一种技能,立竿见影;另一种则是改变不雅念的,建立新不雅念的,大年夜多半的人文学科都属于如许的学科,是以发挥感化是比较迟缓的,是潜移默化的发挥感化,同时还要求将常识改变为才能的过程),组织行动学更多的是让大年夜家形成一种不雅念,技能性的有,然则比较少;2、组织行动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原则,然则不克不及欲望经由过程组织行动学的进修就成为一个治理的专家。

成为一个治理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优良的治理者三种身分差不多上必弗成少的;这确实是:常识;性格;体会。

(能够进一步讲一讲体会的感化,往常我们是忽视的,然则就本人的治理时刻来看,则是相当重要,因为任何治理差不多上特定的,而不是一样的)。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目标与学习结果1.3 教学方法二、组织行为学概述2.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背景2.2 研究范畴与重要性2.3 组织行为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三、个体行为3.1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人格与个人态度3.3 动机与激励3.4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3.5 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四、团队行为4.1 团队动力与合作4.2 领导与管理4.3 沟通与协作4.4 冲突与决策4.5 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五、组织行为5.1 组织结构与设计5.2 权力与权威5.3 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 5.4 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5.5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6.1 个案分析6.2 小组讨论6.3 实践活动6.4 学生报告七、课程总结与评估7.1 主要知识点回顾7.2 课程成果评估7.3 反馈与建议八、参考文献该课程大纲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应对个体、团队和组织行为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人的行为与组织运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管理挑战。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重要方面。

在个体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机与激励、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决策等内容。

在团队行为部分,学生将深入了解团队的动力与合作、领导与管理,以及沟通与决策等关键因素。

在组织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组织结构与设计、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课程还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将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1 课程背景
1.2 课程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2.1 教学方法
2.2 评价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3.1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3.1.1 学习目标
3.1.2 基本概念介绍
3.1.3 重要理论模型
3.1.4 案例分析与讨论
3.2 第二章:个体行为
3.2.1 学习目标
3.2.2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3.2.3 个人特征与个体行为
3.2.4 个体行为的应用
3.3 第三章:团队行为
3.3.1 学习目标
3.3.2 团队形成与发展
3.3.3 团队决策与有效沟通 3.3.4 团队效能评价与激励 3.4 第四章:领导与权力
3.4.1 学习目标
3.4.2 领导力风格与行为
3.4.3 权力与影响力
3.4.4 领导与组织变革
3.5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3.5.1 学习目标
3.5.2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3.5.3 组织设计与重组
3.5.4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
4.1 教学资源
4.2 参考书目
五、教学考核要求
5.1 平时成绩占比
5.2 期末考试形式与内容
5.3 课堂互动与参与度评价
六、课程补充说明
6.1 重要通知事项
6.2 学术诚信要求
6.3 其他补充说明
注: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提前通知学生。

《组织行为学》提纲(天)

《组织行为学》提纲(天)

《组织行为学》提纲第一讲导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心理分析
第一节心理及其特征
第二节心理现象
第三节心理的认知
第四节影响心理的方法
案例一
第三讲个体行为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节需要的动机
第三节价值观与态度
第四节知觉的行为
案例二
第四讲群体行为
第一节群体
第二节群体的要素
第三节群体间的行为
案例三
第五讲激励
第一节激励及其机制
第二节激励理论
案例四
第六讲团队管理
第一节团队概述
第二节塑造高绩效团队
第三节团队建设
第四节团队管理
案例五
第七讲组织文化与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文化
第二节组织CIS战略
第三节组织设计
案例六
第八讲沟通
第一节沟通及其价值
第二节沟通的过程
案例七
第九讲外部情境:信息技术、全球化、多样性和道德规范
一、信息技术的角色
二、工作场所中的多样性
三、伦理和组织中的伦理
案例八
第十讲组织情境:设计和文化
一、组织理论
二、现代组织设计
三、组织的文化背景
四、建立并维持一种文化
案例九
第十一讲组织情境:报酬系统
一、薪酬
二、表彰作为一种组织薪酬
三、作为组织报酬的福利
案例十
第十二讲行为绩效管理
一、学习的原则:强化和惩罚
二、组织报酬系统的作用
三、行为绩效管理或组织行为矫正
案例十一
时长:1天
编制与讲解:屠建清。

组织行为学学习教学大纲纲要.docx

组织行为学学习教学大纲纲要.docx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一门的专业理论课。

通过教学使研究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研究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级管理人才。

三、基本要求(一)学习方式:通过系统地阐述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基本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和增强人际交流、协调、处理能力,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式基于学生研究能力开发为目的的团队学习型教学模式,即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

(三)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方案设计( %)+笔试( %)课程主要内容第 1 章组织行为学概论1.1 组织行为学定义与特征; 1.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1.3 组织行为学的跨学科性; 1.4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与系统本章分析了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之间的关系及定义,阐述了组织行为学产生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古典管理理论、人群关系学派、管理科学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跨学科性,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目标,讨论了组织行为管理系统,指出组织行为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描述和分析了本书研究和讨论的结构。

第 2 章组织行为学的当代问题2.1 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2.2 知识经济中的组织智力资本;2.3 智力资本的产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逼近,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组织行为方式都处于变化和变革之中,且这种变化和变革的影响深远而强烈,对组织行为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教材编写提纲

组织行为学教材编写提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zation Behavior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课程学时:51 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一、性善论二、性恶论三、尽性主义四、流水人性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与X 理论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 理论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 理论(权变理论)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第三节Z 理论与Z 式管理一、Z 理论二、Z 式管理第三章个性与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一、定义二、个性的特点三、个性的形成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一、气质的内涵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一、性格的内涵二、人的性格特征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的发展五、性格与管理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内容提纲及教学要求

组织行为学内容提纲及教学要求

《组织行为学》内容提纲及教学要求一、课程基本说明包括课程的对象、学时、学分、开设情况、课程的基本特点、所需的先修课程等。

“组织行为学”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中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管理等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较强的统设必修课,也是工商管理专升本的入门必学课。

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并且正日益丰富和发展课程,其学术流派思想也很多。

因而组织行为学课程就具有以下特点:(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性较强,是指其根本任务是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设计和编制教材时,要考虑如何使抽象的理论便于理解和掌握。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的操作性很强,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教材时,就要考虑如何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相联系,把应用技术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讲授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在设计和编制组织行为学教材时,还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授被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观点,避免一家之言。

(4)组织行为学本身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门科学,这里有一个如何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情改造的问题。

目前许多理论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教学内容的变动也在所难免。

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教材时,就要考虑如何解决好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和教材的稳定性要求与教学内容变动的关系。

与组织行为学教学相衔接的课程可分为先修课程,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等。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一)内容体系“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zation Behavior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
课程学时:51
课程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
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
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二、性恶论
三、尽性主义
四、流水人性
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
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
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
第三节 Z理论与Z式管理
一、Z理论
二、Z式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定义
二、个性的特点
三、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
一、气质的内涵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
一、性格的内涵
二、人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四、性格的发展
五、性格与管理
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第一节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作用
三、价值体系的形成
四、价值观与管理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四、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四、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第四节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一、组织承诺概述
二、组织承诺的形成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章激励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激励的基本概念,理解激励的主要理论,并能运用激励理论解决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的过程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与奥德弗的需求层次论
二、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三、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四、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隆的期望理论
二、洛克的目标理论
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二、挫折理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群体、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解高效团队的特征,能正确分析与处理团队内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合作能力。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及其类型
二、群体行为
三、群体动力
四、团队建设
第二节群体内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类型与人际需求反应特点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第七章沟通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概念,了解沟通的过程,理解沟通的障碍与改善的对策,能正确分析并处理管理中的人际沟通问题。

第一节沟通概述
一、沟通含义
二、沟通过程
三、沟通种类
四、信息沟通网络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与改善
一、常见障碍
二、沟通的改善
三、群体决策
第三节沟通原则与技巧
一、沟通原则
二、沟通技巧
第八章领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领导与权力的基本概念,理解领导与权力的区别,理解主要的领导理论,探讨科学的领导艺术。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定义与特征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三、领导者的素质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二、领导方格理论
三、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一、非德勒权变理论
二、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四、通路——目标理论
第四节领导艺术
一、领导方式的选择
二、授权的艺术
三、用人的艺术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人员招聘的基本内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理解绩效评估的内容、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第一节人员招聘
一、工作分析
二、选拔工具
第二节职业生涯规划
一、技能类型
二、培训方法
三、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绩效评估
一、绩效评估的内容
二、绩效评估方法
三、绩效评估的误区及解决
第十章组织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组织文化的内涵,了解组织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探讨建设良好的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
三、组织文化的类型
四、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五、组织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塑造
一、加强企业家的培养
二、改善组织内部环境
三、提高组织产品文化内涵
四、培育优良的组织精神
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三、学时分配
注:总课时51,讲授理论课时51,3次作业是3篇论文共6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为了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观察法、测量法、师生互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人和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包括四大部分:基本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游戏、撰写课程论文。

基本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将通过轮流发言、小组讨论或自由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游戏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撰写课程论文注重学生加深对组织行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

教师在每章节教学开始以课堂提问、课堂抽查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每章结束后布置作业;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除了正常的考核外,还要求学生每人撰写一篇课程论文,题目由教师拟定。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颜坚莹著:《组织行为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吴江霖等编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5.李剑锋编著:《组织行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6.叶弈乾孔克勤著:《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7.赵涛齐二石主编:《管理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8.蒋丽君主编:《管理学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9.邢以群著:《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10.黄培伦编著:《组织行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