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2.朗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

(课件出示)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
(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

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
(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分组读诗句)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4.尝试背诵。

(指名背,全班背)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
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齐读,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自由诵读古诗,同桌互相交流对“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等词语的理解。

2.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
明确: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其中“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师:诗歌的后两行还是在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指名答,雨景)
2.默读后两行诗,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诗句。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3.体会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当时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世事变迁,当年的寺庙,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作者在赞美江南春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4.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5.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1.小组交流探讨:古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2.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师: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了解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诗题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课件出示)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

2.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并反馈。

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正音。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畦:读音qí,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4.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1、2小组解释前两句诗,3、4小组解释后两句诗)
明确前两句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后两句诗意: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课件出示)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全诗哪一句诗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一句诗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①“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清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这两句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③“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四、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小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情。

2.师: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教学板书】
17.古诗三首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花木高雅
院外:一水两山高洁
18.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准确,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

4.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播放从太空鸟瞰地球的视频片段)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家园——地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反馈字词
1.(出示地球图)大家看,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你会用什么词语?
2.师:那么,课文是怎样介绍我们的地球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根据初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3.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思考:进入太空中的宇航员看见地球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4.反馈:(1)出示读写的词语,认读、正音。

(2)(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自由说一说)
三、梳理内容,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组内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交流反馈:(提示:可以选择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方面说一说。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地球的美丽壮观与渺小。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

第三部分:(5~7自然段)人类无法移居的事实。

第四部分:(8~9自然段)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

4.根据梳理的几方面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5.联系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为什么课文标题说“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知道了它的样子非常——(美丽壮观),但同宇宙相比又显得非常——(渺小)。

它所蕴含的——(自然资源有限),如果它被破坏,人类根本——(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课文向人类发出了呼吁——(只有一个地球)。

二、感悟地球的美丽与渺小(理解“可爱”)
1.过渡: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感慨地球是那么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你们想知道地球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吗?(让学生回答)好的,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地球母亲的神秘面纱吧!
2.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并尝试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地球可爱的一面。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3.课件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思考:
(1)读到“母亲”“摇篮”这两个词时,你会想起什么?
(教师借机分析表示颜色的词以及“纱衣”等,以表现地球的美。


(2)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什么?
(3)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句子在表达方面有哪些好处?
4.宇航员说地球很可爱,不只是因为它很美丽,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原因呢?
(1)学生自由举手回答,教师相机写下“慷慨”,并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地球母亲是慷慨的。

5.再次发出感叹。

师引读:同学们,地球不仅是那么美丽,还那么慷慨,所以,它被人们称为“人类的母亲”。

6.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思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有什么特点?(渺小)
7.师:地球的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作者却说地球“渺小”,你认为有道理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交流)
8.师小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地球跟人类相比,就十分庞大,同茫茫的宇宙相比,就显得渺小了。

如果可以把学校看成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恐怕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

三、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理解“易碎”)
1.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矿产资源面临的危机。

(1)明白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2)从“几百万年、几亿年”中体会矿产资源形成时间之长及它的来之不易。

(3)从“不加节制”等词语感悟人类无知的破坏。

2.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原本可再生的资源遭受的破坏。

(1)理解“本来”一词在句中的作用。

(“本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本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


(2)品读句子: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师小结:面对这么多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有人提出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这样行吗?为什么?
四、感悟无法移居的事实
1.(课件出示)品读句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别的星球上去。

(1)理解“至少”在句中的意思: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四十万亿千米”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小的范围,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范围以外的情况,科学家还不能确定。

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感悟范围,即“四十万亿千米”有多远?(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坐飞机去大约要二十几年,这么一估计,40万亿千米坐飞机得五六百万年才能到达。


2.教师引导:这部分告诉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实际上是说什么?(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3.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指名说)
(因为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唯一星球,这些都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4.师:学了这篇课文,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

思考: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地球?(学生自由交流)
五、读写结合,提升情感
教师:相信每一个同学了解到这些,心情都是沉重的。

这时,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地球母亲说,对人类说,或者对自己说,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教学板书】
18.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19.*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人在为保护家园而默默地奉献着。

4.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师: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3.师: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用这五个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奇迹)
2.感“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找出相关句子,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读课文并进行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学习第2自然段)联系课文,结合资料和图片,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分享: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4.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师:同学们,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再看看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用几句话写一写。

【教学板书】
19.*青山不老
了不起的奇迹
(对比)
(险恶)大环境——小环境(幽雅)
生活艰辛——业绩不凡
青山常绿精神永存
20.*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

对脚下
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读诗题: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

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

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

(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

(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
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

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
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

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

(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

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

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

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

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

(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

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板书】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热爱土地比喻、拟人
想象对比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适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意识。

2.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