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击现场
1.新闻事件发生时,深度报道记者恰好在现场,可以全程观察和实时记录。 2.体验报道和参与观察,即深度报道记者扮演某种角色,深入现场深度体验。 在深度报道实践领域,体验式报道和暗访报道是有交集的,前者更强调记者的 亲身感受、采访时未必要向受访者隐瞒身份;后者主要是隐瞒记者的真实身份、对 被遮蔽的真相进行隐形调查。
• 《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采写《野马危急》;《南方周末》特稿记者李海鹏 采写《悲情航班MU5210》、《举重冠军之死》等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在灾难报道现场,记者要摒弃宣传至上、 救人竞赛式的报道条框。
• 到达现场以后首先要调查突发事件的周边环境。看现场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 如何进行采访? 记者在接近受害者的时候,要尽量先让对方平静下来;谨慎使用“我能够理解 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等这样的话语;不要打扰私人的悲伤空间。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三、风险把关:依赖“临场发挥”
由于公众情绪的难以把握,以及涉及某些政治议题与官场的报道只是受到惯例 等不成文规矩的约束,因此,媒体在操作此类题材时,更多时候往往依赖于临时性 的时机掌控或者称之为“临场发挥”。
“临场发挥”是学者潘忠党从传播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国新闻改革时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新闻改革的实践中,由于目标不完整、环境不确定等因素,作为改革实践 主体的媒介组织与管理部门会发生上下“商议”、寻求合作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 就是“临场发挥”的行为形式。 • 2004年11月5日《南方都市报》对“妞妞事件”的报道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从现场意识看, 除了抵达策略和采访规范之外,保持真诚、保持尊重、保持对采访对象 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深度报道采访的基本前提。从风险意识看,在复杂 多变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管理层和编辑部的风险判断、责任担当和突破 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严格的对新闻事实尤其负面事实进行把关就 是深度报道最好的自我保护。
3.对事实的阐释必须理性、妥帖,不随意放大新闻的社会意义。 《南方都市报》的《深圳“砍手党”来自小山村》
二、时机把关:避免“急功近利”
• 首先,植根于特定社会的媒体必然要受到社会思潮与公众情绪的制约。 对某省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过程中夸大宣传的报道,引发受骗学生过激情绪
• 其次,鉴于新闻报道尤其深度报道所涉及题材与社会政治气氛的密切关系,宏观 的政治氛围与特定时候可能存在的某些管制措施是媒体同样必须考量的因素。 “聂树斌冤案”的深度报道延期发表;对武和平深度报道的“舍弃” 艺术
• 上海《新民晚报》名记者强荧
二、返回现场
有利于在新闻现场收集相关的资料、找到相关的人,获取更多关键事实;有利 于将外围采访获得的事实,跟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联系在一起,让报道更加具 有画面感和场景效果。
• 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采访报道临汾矿难的事件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三、选择现场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美国德克灾难新闻中心灾难报道“现场”指南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一、事实把关:确保“微观真实”
1.对事实的把握必须真实、确凿,不留任何猜测或疑惑的余地。 某报曾经刊登的报道《副市长跪向深渊》
2.对事实的描述必须冷静、客观,不露明显的主观情绪和态度。 《南方周末》的报道《“家丑”正在外扬》
一般比较适合人物类的深度报道。当谈话主题跟采访情境相关时往往能够达到 “触景生情”的效果。
1.选择跟采访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场,尽量让现场跟所报道的事件密切相关; 2.采访现场必须真实自然,不是人为设计或摆布的现场。
•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采访张胜利 四、还原现场
通过非常细致的采访对现场加以还原。对现场的还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 采访的细致程度。
实地记录现场,找到现场的人和现场的物,更大程度地逼近一线、逼近真相。 二、进入现场需要准备和智慧
对深度报道记者来说,进入现场往往并非易事,需要记者吃苦耐劳、随 机应变、智慧机警。 三、进入现场时需要自我保护
一名称职的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操作篇
概论篇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目录
第一节 现场意识:获取证据的基础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第一节 现场意识:获取证据的基础
一、进入现场需要职业冲动和意识 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一般包括这些:想方设法到达现场坏境,细致忠
1.新闻事件发生时,深度报道记者恰好在现场,可以全程观察和实时记录。 2.体验报道和参与观察,即深度报道记者扮演某种角色,深入现场深度体验。 在深度报道实践领域,体验式报道和暗访报道是有交集的,前者更强调记者的 亲身感受、采访时未必要向受访者隐瞒身份;后者主要是隐瞒记者的真实身份、对 被遮蔽的真相进行隐形调查。
• 《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采写《野马危急》;《南方周末》特稿记者李海鹏 采写《悲情航班MU5210》、《举重冠军之死》等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在灾难报道现场,记者要摒弃宣传至上、 救人竞赛式的报道条框。
• 到达现场以后首先要调查突发事件的周边环境。看现场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 如何进行采访? 记者在接近受害者的时候,要尽量先让对方平静下来;谨慎使用“我能够理解 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等这样的话语;不要打扰私人的悲伤空间。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三、风险把关:依赖“临场发挥”
由于公众情绪的难以把握,以及涉及某些政治议题与官场的报道只是受到惯例 等不成文规矩的约束,因此,媒体在操作此类题材时,更多时候往往依赖于临时性 的时机掌控或者称之为“临场发挥”。
“临场发挥”是学者潘忠党从传播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国新闻改革时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新闻改革的实践中,由于目标不完整、环境不确定等因素,作为改革实践 主体的媒介组织与管理部门会发生上下“商议”、寻求合作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 就是“临场发挥”的行为形式。 • 2004年11月5日《南方都市报》对“妞妞事件”的报道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从现场意识看, 除了抵达策略和采访规范之外,保持真诚、保持尊重、保持对采访对象 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深度报道采访的基本前提。从风险意识看,在复杂 多变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管理层和编辑部的风险判断、责任担当和突破 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严格的对新闻事实尤其负面事实进行把关就 是深度报道最好的自我保护。
3.对事实的阐释必须理性、妥帖,不随意放大新闻的社会意义。 《南方都市报》的《深圳“砍手党”来自小山村》
二、时机把关:避免“急功近利”
• 首先,植根于特定社会的媒体必然要受到社会思潮与公众情绪的制约。 对某省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过程中夸大宣传的报道,引发受骗学生过激情绪
• 其次,鉴于新闻报道尤其深度报道所涉及题材与社会政治气氛的密切关系,宏观 的政治氛围与特定时候可能存在的某些管制措施是媒体同样必须考量的因素。 “聂树斌冤案”的深度报道延期发表;对武和平深度报道的“舍弃” 艺术
• 上海《新民晚报》名记者强荧
二、返回现场
有利于在新闻现场收集相关的资料、找到相关的人,获取更多关键事实;有利 于将外围采访获得的事实,跟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联系在一起,让报道更加具 有画面感和场景效果。
• 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采访报道临汾矿难的事件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三、选择现场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美国德克灾难新闻中心灾难报道“现场”指南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一、事实把关:确保“微观真实”
1.对事实的把握必须真实、确凿,不留任何猜测或疑惑的余地。 某报曾经刊登的报道《副市长跪向深渊》
2.对事实的描述必须冷静、客观,不露明显的主观情绪和态度。 《南方周末》的报道《“家丑”正在外扬》
一般比较适合人物类的深度报道。当谈话主题跟采访情境相关时往往能够达到 “触景生情”的效果。
1.选择跟采访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场,尽量让现场跟所报道的事件密切相关; 2.采访现场必须真实自然,不是人为设计或摆布的现场。
•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采访张胜利 四、还原现场
通过非常细致的采访对现场加以还原。对现场的还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 采访的细致程度。
实地记录现场,找到现场的人和现场的物,更大程度地逼近一线、逼近真相。 二、进入现场需要准备和智慧
对深度报道记者来说,进入现场往往并非易事,需要记者吃苦耐劳、随 机应变、智慧机警。 三、进入现场时需要自我保护
一名称职的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操作篇
概论篇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目录
第一节 现场意识:获取证据的基础 第二节 抵达现场:深度采访的四种方式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第一节 现场意识:获取证据的基础
一、进入现场需要职业冲动和意识 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一般包括这些:想方设法到达现场坏境,细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