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学设计(尉曼村)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此阶段学生通过之前知识的学习,对能量的概念以及能量之间的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足够的兴趣。
但是面对生活中热现象,他们往往会把热量与温度等混淆,并不能准确的定义热量,内能等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分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多媒体演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装着开水的暖水瓶有时候会把瓶盖弹起,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2、将半杯热水倒进半杯冷水后变成了一杯温水,是因为热水失去了一种能量,冷水得到了一种能量,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观点来看,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的能量呢?(二)新课教学如图1所示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那么运动的分子是否也有动能呢?结论: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称为分子动能。
如图2所示,弹簧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势能,那么,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结论: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间也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图(2)(2)注意:①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单独某个分子的动能或势能不能称为物体的内能。
《内能(第二课时)》教案
《内能(第二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越多B.一个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也具有热量C.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D.热量总是自发地从内能多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少的物体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D.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就一定不变3.下列由日常生活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炒鸡块时利用了做功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加B.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降低的原理C.我们不敢大口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D.向热汤中滴入香油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4.下列所述的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B.划火柴,火柴燃烧C.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D.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5.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熔化了D.钻木取火6.90 ℃的水全部变成125 ℃的水蒸气,则()A.这些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小B.液态水分子间距比气态水分子的大C.水蒸气只能通过热传递途径变为水D.水分子在125 ℃时比90 ℃时热运动更剧烈★7.如图所示,瓶内有一些水,用带孔的橡皮塞把瓶口塞住,向瓶内打气。
一会儿后,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过程中,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B.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C.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D.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8.中国的茶文化在宋朝时就已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名扬世界。
用热水泡茶时,茶杯温度会升高,其内能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的;茶水散发出清香,这是现象。
《内能(第一课时)》教案
《内能(第一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越多B.一个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也具有热量C.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D.热量总是自发地从内能多的物体传递到内能少的物体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D.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内能就一定不变3.下列由日常生活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炒鸡块时利用了做功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加B.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降低的原理C.我们不敢大口喝热气腾腾的汤,是因为汤含有的热量较多D.向热汤中滴入香油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4.下列所述的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B.划火柴,火柴燃烧C.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D.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5.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B.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C.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熔化了D.钻木取火6.90 ℃的水全部变成125 ℃的水蒸气,则()A.这些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小B.液态水分子间距比气态水分子的大C.水蒸气只能通过热传递途径变为水D.水分子在125 ℃时比90 ℃时热运动更剧烈★7.如图所示,瓶内有一些水,用带孔的橡皮塞把瓶口塞住,向瓶内打气。
一会儿后,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过程中,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B.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少C.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D.瓶塞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增加8.中国的茶文化在宋朝时就已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名扬世界。
用热水泡茶时,茶杯温度会升高,其内能是通过的方式改变的;茶水散发出清香,这是现象。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情感目标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设计方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教学过程设计】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________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板书设计】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1.内能的利用2.环境保护的问题探究活动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内能的教学设计思想一、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内能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内能知识的生活体验。
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
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二、在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动画演示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应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设计四、(一)课前调查、准备教师提出问题:1、宏观上物体存在着动能,那么分子是否存在呢?2、宏观物体存在着势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势能?3、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与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各种渠道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引入新课教师: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都学过那几种形式的能?学生:动能、势能、化学能……(三)讲解分子的动能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理解分子动能。
定义:分子做热运动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
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研究单个分子意义不大,因为其运动毫无规则可言。
我们所关心的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分子整体表现出来的性质,单个分子并不能反映出分子的整体特性,因此我们也不研究单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也没有办法研究,我们注重的是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被我们称为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1、分子平均动能: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①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对于单个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不能说温度升高,某个分子动能增大。
②温度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并不是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小。
③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不能说分子的平均速率相同。
(四)分子势能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分子势能。
请两位学生将课前准备的杠铃和简易弓分子势能是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就要克服分子力做功,从而引起分子势能的变化。
第二节《内能》教案(人教版初三)(8)
第二节《内能》教案(人教版初三) (8)物理:二、内能教案〔九年级人教版〕教材分析: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明白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 降低) ,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明白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讲明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爱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得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舞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器材:教材教学课时: 1 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那么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 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阻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 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内部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的理解和应用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设计一节内能的教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了解内能的来源和计算方法;3.掌握内能和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4.能够运用内能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引言(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并解释内能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0分钟)通过图示和实验展示内能的存在,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定义和特点。
3.内能的计算方法(30分钟)介绍内能的计算方法,包括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方法。
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了解内能计算方法的本质。
4.内能的应用(25分钟)讲解内能在热力学性质中的应用,包括热容量的计算、热传导和热辐射现象的说明等。
5.练习和讨论(20分钟)通过解决案例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图示、实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会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并通过练习题和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情况将是评价的主要指标。
结语: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到更高的水平。
13.2内能教学设计(4)
13.2 《内能》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
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内能》教学方案
《内能》教学方案《《内能》教学方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文本解读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内容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的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3)知道做功和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4)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是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理据参考率配套的教学辅导书,而且也是参考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学具体环节情景导入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内能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内能》教案
《内能》教案导读:本文是关于《内能》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3、通过实验和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教学准备压燃演示器、铁丝(多根)、酒精灯(多只)、烧瓶、皮塞、气筒、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装着开水的开水瓶的塞子有时会被弹出去,塞子的动能从何而来?引入课题:“内能一、内能通过前面学习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同一切运动的物体一样,分子具有动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有势能。
对此,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提问:分子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情况下有分子势能?等等。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动能就越大,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分子之间都存在分子势能。
5、归纳: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5、体会:内能是一种不同于物体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探究活动:怎样能够使铁丝变热?让学生动手试试。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演示:用酒精灯加热;来回弯折;在其他物体上摩擦等。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不同方法的共同现象、特征并交流。
(可以对铁丝传热,也可以对铁丝施力。
)演示:压燃演示器。
《内能》教学设计
《13.2 内能》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压缩空气使硝化棉燃烧和向盛有少量水的烧瓶打气的实验演示视频,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实验的兴趣,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物理规律。
本节通过使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改变内能的方法,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且学生已有有关分子热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已基本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教材分析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在学生明确内能有关概念后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题,所要探究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教材中本节课以演示实验为主,用实验说明物理原理,用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经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的整个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和验证物理原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并使知识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可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一些事例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5.3内能(尉曼村)
反馈练习
2018/10/4
课堂小结
2018/10/4
拓展作业
“做功和热传递”
与“改变物体的内 能” 的定量关系。
2018/10/4
课题:5.3内 能
2011.4.25
2018/10/4
执教
尉曼村
神州六号飞船发射
2018/10/4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分子因 而具有的动能叫 。 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的 而具有的势能 叫 。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 和 的 总和叫物体的 。 (1)一切物体都具有 。 (2)内能与物体的 有关:物体温度 , 内能 ;温度 ,内能 。
2018/10/4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做功 和 热传递 等效的 实质区别
2018/10/4
Huo dong
20与讨论
内能除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跟物 体的 体积、状态 有关。
质量相同的0℃水的内能 冰的内能(大于、等于、小于)
0℃
2018/10/4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教师打开一瓶香水的瓶盖,提问:
教室不同的地方的同学都能闻到香气吧?这是
为什么呢?
进行新课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教师设问:教室的讲桌、粉笔都是由什么
构成的?
引导总结归纳:一切物体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
联系生活,体会物理就
在身边。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辩
证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学了哪些内容?用到了什么方法?
小组评价。
学会梳理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第7页1、2
板书
设计
结论: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叙述现象及原因。
1.讨论、交流: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数目很多。
2.学生分组探究:将半试管水和半试管酒精混合,观察体积变化。
1.提出猜想,小组讨论交流。
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引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对物体做功,物
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2)联系生活,举例。
(3)讨论后交流:
做功——能量转化
热传递——能量转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
象、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培养比较迁移的思想。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细致观察现象,认
真思考问题,尝试总结归纳
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内能》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用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是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部分内容组成的。
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运动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的概念就比较抽象,学生是通过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机理建立的,而内能的概念也非常抽象,内能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会发生热传递,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不是物体内部所含有的量,而是一个变化量,要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热量概念的建立也是本节重点之一;另外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机械能的知识,可用对比的方法,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也具有动能;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间也存在分子势能。
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来反映内能的变化。
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热传递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就是热量,它是一个过程量,反映内能的变化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来表述,热传递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移。
内能教学设计.doc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在热现象的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的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所需知识涵盖了热、功、能、力等部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演绎、表达能力和操作技巧等能力,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具有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
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充分体会科学方法、团队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和应用物理知识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并渗透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一果多因的多样性联系等辩证观点。
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对生活实例、自主实验的分析讨论引进热运动的概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使学生充分感受已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研究新问题中的应用。
然后学生又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动手实验、概念形成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发对生活实例进行思考,从而能进行自主的实验研究。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子扩散现象的思考、讨论,引进热运动的概念;通过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自主活动,讨论、归纳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方式在改变内能上的本质区别。
最后要求学生运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感受生活与物理的密切联系。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什么叫热量和热量的单位,并能举出一些事例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教学设计
石笋中学尉曼村
一、教学任务分析
内能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其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知道级的知识点。
要求知道内能的概念、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由于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容易通过感性的认识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所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开动脑筋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观察视频、观察图片,展开讨论等种种形式,来探索学习物理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知道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区别。
2、通过观察和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的科学方法。
3、通过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视频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对内能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思路
内能在本册教材中属于A级要求的知识点,在升学考试中偶尔考查,同时为“热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不大,故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与思考,从而提高阅读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很好素材。
教学中通过视频、演示实验、图片观察的手段突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这一重点;通过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点拨、讲授的方式突破对内能理解这一难点。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空气压缩点火仪、火柴、细铁丝、金属勺、冰。
【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飞船在飞天过程中涉及到怎样的能量
转化呢?
学生:部分学生切切私语,有一定的想法,但还不敢确定自
己的想法。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清楚了。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的概念,通过思考与讨论,知道内能与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
并在《学案》中以填空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通过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与物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
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内能概念进行必要的讲解。
(1)物体的内能
①分子动能:分子因而具有的动能叫。
②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的而具有的势能叫。
③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和的总和叫物体的。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与物体的有关:物体温度,内能;温度,内能。
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通过图片观察、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学生活动、教师讲授,逐步学习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①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从外界吸热,物体内能;物体向外界放热,物体内能。
②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
③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________的。
它们的实质区别: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
【活动】请观察图中现象,指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各是什么。
【活动、思考与讨论】内能还跟物体的有关。
质量相同的0℃水的内能0℃冰的内能(大于、等于、小于)。
在该活动中让学生将冰块放在手中,使其融化,归纳是用什么方式改变冰块内能的。
教师做必要的讲解。
3、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内能知识。
(1)在下列过程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 用电饭锅煮饭
B.用红外线取暖器取暖
C.用太阳灶加热水至沸腾
D.流星进入大气层后快速下落而被烧毁
(2)下列现象,由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现象是()
A.刀在磨刀石上磨得发烫
B.雨滴从高空下落时温度会升高
C.用电熨斗熨衣服
D.被加热的试管中的水蒸气膨胀做功,把管塞推出关口
(3)关于物体的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
D.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4)用热量、温度、内能三个物理量填空:
今天天气很“热”,这里的热是指
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
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
(5)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飞船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加、减小、不变),与发射时相比,飞船的外壳有明显的焦灼痕迹,这时通过的方法使飞船外壳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造成的。
(6)在图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填A、B)
6 7 8
(7)如图所示,若液化气钢瓶放在烈日下曝晒,将通过_________的方法使钢瓶和液化气的内能________(选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液化气钢瓶严禁曝晒。
(8)如图为2010年冬奥会运动员短道速滑比赛时的情景。
滑冰时,冰刀下会出现一层水,冰刀离开后,水又会很快结成冰。
滑冰时,冰刀与冰面之间的摩擦为________(选填“滚动”或“滑动”)摩擦,使冰面的内能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这是依靠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4、通过课堂小结,建立内能知识体系。
5、布置拓展作业,分层教学,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上网查找或通过其他渠道,“做功和热传递”与“改变物体内能”的定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