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练习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高中高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高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返回目录
第2讲
真 题 · 指 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句表 现出萧燧的正直,⑤句表现出萧燧的勤俭持政,⑥句 表现的是萧燧心系百姓的一面。
返回目录
第2讲
真 题 · 指 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 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 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 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 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 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返回目录
第2讲
真 题 · 指 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 是(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教你 审题
分析 思路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第(1)句重点把握关 键实词“浇浮”(社会风气浮薄)、“裕”(丰裕)、 “治”(安定太平)和关键虚词“未”(不、没 有)“宜”(应该)“以”(来);第(2)句重点把握关键实词 “与”(给)、“忍”(忍心)、“坐视”(不管不问) 和 关键虚词“然”(但)、“安”(怎么)、“于”(对)
返回目录
第2讲
真 题 · 指 导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

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请解释下面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①其鲜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 啖之,得饱④其口福。”狼曰:“⑤其如猛犬何?”狐间 于犬曰:“羊数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⑦ 其无闻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为一雪⑩其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护羊愈 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答案: ①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②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③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④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⑤副词, 可译为“多么”;⑥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⑦可译为“凭什么”;⑧ 可译为“怎么样”。 2.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 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 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③乎!而王胡为④乎如此好乐?若恢恢⑤乎王于理事必有 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⑥乎? 答案: ①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②相当于“于”;③助词,感 叹语气,可译为“啊、呀”;④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⑤助词,词尾,不 译;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代词,可译为“这样”;⑤代词,可译为“这件事”;⑥助 词,宾语前臵标志,不译;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⑨人称代词, 可译为“我”。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1.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 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 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 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 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 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 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课时作业58: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作业58: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5分钟85分)题组一对点练1.(2020·山东省济南市期中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余船以.次俱进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邻之.厚,君之薄也C.吾其.还也失其.所与D.人非生而.知之者夜缒而.出解析A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以”是介词,拿,用;“余船以次俱进”中“以”也是介词,按照。

B项,两个句子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吾其还也”中“其”放在主谓之间,语气副词,还是;“失其所与”中“其”放在动词后,代词,自己。

D项,“人非生而知之者”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中“而”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B。

答案B2.(2020·北京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奚以.知其然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不出,火且.尽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解析A项,介词,凭借。

B项,副词,竟然/副词,是。

C项,副词,将要。

D 项,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结构。

故选B。

答案B3.(2020·河北重点中学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不如因.而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杳不知其所之.也解析A项,连词,于是,就。

B项,副词,趁机。

C项,连词,如果/代词,你。

D项,动词,到。

故选C。

答案C4.(2020·江西省上饶市第一次考试)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公为我献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解析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专题4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解析版)

专题4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解析版)

专题4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一、真题速递【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事忠告》二则禁家人侵渔张养浩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

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这一小题共考了6个文言虚词“之、与、而、所、其、者”。

“者”与前面的“非”一起组成固定用法“非……者”。

“与”作介词,译为“同、跟”,后面省略了“之”,是“与之言”。

“其”作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理解为“应该,一定”。

文中最后实际上是作者对为官之人的一种期望,所以应选“其”来修饰谓语“审择”。

【译文】禁家人侵渔(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家里既然不够供给,他势必会向别人索取,有时为了获取利益而冒犯百姓,有时会借诉讼而接受贿赂,有时会以借贷为名义,有时会借托联姻,相互邀请宴饮,全家人毫无禁制,以至于动不动就受到牵连,威严无处施展。

自家虽然一天天地昌盛起来,老百姓却一天天地困苦不堪,自家人虽然天天高兴快乐,老百姓却天天怨言不止。

3-2-2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堂练习

3-2-2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堂练习

第3篇第2章第2节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臣闻之胡龁曰。

(《齐桓晋文之事》,代事,我曾从胡龁那里听说过一件事。

)车柔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比较这两个对策。

复指性定语。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表定语与中心词一般的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表定语与中心词是领属关系,可不译。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过秦论》,表定语与中心词是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那样的”,说是指示代词也可。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不通晓句读,又不能解决疑惑。

)我之谓也。

(《秋水》,说的正是我啊。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省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5)音节助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原卷版)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原卷版)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学官名。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2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20年版)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 B.则为所C.以乎之 D.且于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B.⎩⎪⎨⎪⎧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儿寒乎.?欲食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 .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高三专题训练(7):理解常见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04

【语文】高三专题训练(7):理解常见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04

高三语文专题训练(8)—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1)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2)秦王不悦.(3)后虽小差.,犹尚歹奄。

(4)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5)距.关,勿内.诸侯。

(6)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君子生.非异也。

(9)疏条交映,有时见.曰。

(1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②愿无伐.善,无施劳C.①此五霸之伐.也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D.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①例:仙之人兮列.如麻A.不与廉颇争列.B.列.缺霹雳,丘峦崩摧C.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D.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②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采掇者,易.辨识耳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D.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例:会.宾客大宴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会.其怒,不敢献,君为我献之C.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D.会.于西河外渑池④例: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A.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B.履至尊而制.六合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加点字的正确义项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A.文字B.信C.写D.书籍②持就.火炀之()A.接近B.就职C.成就D.接受③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A.迎接B.违背C.预先D.向相反方向活动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A.设置B.释放C.驿站D.放弃⑤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A.经由B.道路C.思想D.规律5.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非常..无悔矣..之谋难于猝发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王..而事之④璧有瑕,请指示⑤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022语文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2022语文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9分)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

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

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尫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1。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遂至洛,观兵于.周郊②昔成王定鼎于.郏鄏B。

①呜呼!君王其.忘之乎②以义伐之而贪其.县C。

①亦何以.复令于天下②郑伯肉袒牵羊以.逆D.①引兵去三十里而.舍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B。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与”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④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时作业(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时作业(含解析)

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内虚词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假设,如果)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可是)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其用作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意为“并且、而且”。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解析:①⑥为转折连词;②④为修饰连词;③⑦为顺承连词;⑤⑧为递进连词。

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介词,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形容词词尾。

答案:D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噫吁嚱,危乎.高哉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相与枕藉乎.舟中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例句的“乎”作介词,“于”。

A项,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B项,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

C项,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介词,“比”。

答案:C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今日之事何.如解析: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多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儿寒乎?欲食乎.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练习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G.徐公何能及君也?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答案: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B.怎么样,把……怎么办;C.代词,什么;D.代词,哪里;E.副词,多么;F.代词,为什么;G.副词,怎么;H.通“呵”,呵问。

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D.等死,死国可乎? E.王侯将相宁有种乎?F.其皆出于此乎?G.吾尝疑乎是H.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案:A.词尾,同“然”,……的样子;B.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标舒缓语气,不译;CDEF皆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分别表感叹、反问、猜测问语气;GH都是介词,同“于”,分别是对、在、比的意思。

3.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F.俱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答案:都是语气助词。

A.用在句末,表判断;B.用在句末,表肯定;C.用在句末,表祈使婉商语气;D.用在句末,加强疑问;E.用在句中词语后,表停顿;F.用在句中分句后,表提顿。

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今者项庄拔剑舞E.陈胜者,阳城人也F.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G.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H.言之,貌若甚戚者I.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答案:A.指示代词,这样;BC 均为特指代词,分别是“……的原因”“……的人”的意思;DEFG 皆虚化为结构助词,放在词语或句子后表提顿:提顿时间词;提顿主语;提顿假设分句,定语后置的标志;H.结构助词,与“如”“若”配合,表比喻,像……的样子;I.语气助词,表判断,相当于“的”。

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乃入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答案:C (副词,才,就/副词,竟然,却/动词,是/代词,你的) 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A.①④|②⑥|③|⑤⑦B.①|②⑥|③|④|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D.①|②③⑥|④|⑤⑦答案:B (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 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⑴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⑵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⑶得全首领以没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⑼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⑽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⑾敛赏财以送其行A.⑴与⑵相同,⑻与⑼相同B.⑶与⑷相同,⑽与⑾不同C.⑸与⑹不同,⑺与⑽相同D.⑴与⑾不同,⑹与⑺不同答案:A (⑴⑵⑾来;⑶相当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领;⑼因为;⑽与) 8.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军解,因大破之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答案:C (①⑤于是;②③根据;④⑥⑧依靠,凭借;⑦沿袭;⑨因为;⑩趁着)9.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③逢蒙学射于羿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⑩每自出于管仲、乐毅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答案:C (①⑤被;②⑥⑦对于;③向;④给;⑧在;⑨根据;⑩引进对象) 10.对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⑵唇亡则齿寒⑶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⑷今刚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⑸非死,则徒尔⑹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⑻口耳之间则四寸耳⑼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⑽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⑾项羽则受璧,置之座上⑿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⒁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A.⑴与⑵不同,⑶与⑸不同B.⑹与⑺不同,⑵与⑼不同C.⑷与⒁相同,⑿与⒀不同D.⑻与⑽相同,⑾与⒁相同答案:C (⑴就是;⑵⑼⑽那么;⑶连词,就;⑷⒁假若;⑸⑹⑺⑻⑾⑿就;⒀却)11.对下列各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无义)③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④吾翁既若翁(好比)⑤宋人有嫁其子者……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假如)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你)⑦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者)A.①③④⑥B.②③⑤⑦C.①③⑥⑦D.③⑤⑥⑦答案:C (①好像;②或;③假若;④⑤⑥你(的);⑦或)12.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父去里所,复还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④抚军不忘所自⑤太祖为流矢所中⑥皆生毛,长一寸所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答案:A (①⑥表数目;②⑦表处所;③④⑤⑧助词)13.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⑧今故告之,反怒为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答案:D (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表疑问,副词/被,介词/在,介词)14.对下列各句“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可得闻与?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⑤吾与点也。

⑥子非三闾大夫与?⑦桓公知天下诸候多与己也。

⑧朝过而夕改,君子与之。

A.①②|③⑥|④⑦|⑤⑧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C.①②|③⑥|④⑤|⑦⑧D.①③|②④|⑤⑦|⑥⑧答案:B (介词,替/连词,和/助词,表疑问/动词,亲附/动词,赞同)15.对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且焉置土百?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⑦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⑧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A.①⑧|②③|④⑦|⑤⑥B.①⑧|②④|⑤⑥|③⑦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D.①⑧|②⑤|④⑦|③⑥答案:A(助词,用于句末不译/代词,他/句中助词,形容词尾/兼词,于之)16.选出“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⑵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⑶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⑷辍耕之垄上⑸哀秋冬之绪风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⑺衷南夷之莫吾知分⑻白马之自也,无以异于自人之自也⑼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⑽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绪绅间⑾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⑴⑺|⑵⑶⑼⑾⑿|⑷⑹⑽|⑸⑻B.⑴⑺⑿|⑵⑶⑼⑾|⑷⑹⑽|⑹⑻C.⑴⑺|⑵⑶⑼⑽|⑷⑹|⑸⑻⑾⑿D.⑴⑺⑿|⑵⑶⑼|⑷⑹⑽|⑸⑻⑾答案:B .主谓间结构助词/代词/动词/结构助词“的”17.对下列句中的“其”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⑸此皆言其可睹也⑹其熟能讥之乎⑺其若是,孰能御之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⑾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A.⑴⑶⑷⑽|⑵⑸⑹⑼|⑺⑻|⑾B.⑴⑶⑷⑸⑽|⑵⑹⑼|⑺⑻⑾C.⑴⑷⑸⑽|⑵⑹⑺⑻⑼|⑶⑾D.⑴⑷⑸⑽|⑵⑹⑼|⑶⑾|⑺⑻答案:D .代词/语气词/助词/连词1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⑸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⑹秦军灭滑而还⑺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⑼而母,婢也⑽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⑾0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⑿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A.⑴⑻|⑵⑸|⑶⑾|⑷⑽|⑹⑼|⑺⑿B.⑴⑺|⑵⑿|⑶⑻|⑷⑽|⑸⑹|⑼⑾C.⑴⑻|⑵⑺|⑶⑸|⑷⑹|⑼⑾|⑽⑿D.⑴⑺|⑵⑻|⑶⑼|⑷⑽|⑸⑹|⑾⑿答案:D. 表并列/表转折/代词,“你”/表因果/表顺承/表假设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此而上不惊者为:治理,动词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动词B.若毒之乎若:你,代词更若役,复若赋若:你,代词C.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从,介词青,取之于蓝于:从,介词D.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故:变故,名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故:变故,名词答案:D (后一个“故”应为“仍旧”,副词)20.下列句中划横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②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B.①临视,则虫集冠上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D.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答案:D (A.副词,抑或,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