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练习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B.如太行、王屋何?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豫州今欲何至? E.作计何不量?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G.徐公何能及君也?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B.怎么样,把……怎么办;C.代词,什么;D.代词,哪里;

E.副词,多么;

F.代词,为什么;

G.副词,怎么;

H.通“呵”,呵问。

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D.等死,死国可乎? E.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F.其皆出于此乎?

G.吾尝疑乎是

H.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A.词尾,同“然”,……的样子;B.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标舒缓语气,不译;CDEF皆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分别表感叹、反问、猜测问语气;GH都是介词,同“于”,分别是对、在、比的意思。

3.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何可胜道也哉

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F.俱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答案:都是语气助词。A.用在句末,表判断;B.用在句末,表肯定;C.用在句末,表祈使婉商语气;D.用在句末,加强疑问;E.用在句中词语后,表停顿;F.用在句中分句后,表提顿。

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今者项庄拔剑舞

E.陈胜者,阳城人也F.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G.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H.言之,貌若甚戚者

I.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案:A.指示代词,这样;BC 均为特指代词,分别是“……的原因”“……的人”的意思;DEFG 皆虚化为结构助词,放在词语或句子后表提顿:提顿时间词;提顿主语;提顿假设分句,定语后置的标志;H.结构助词,与“如”“若”配合,表比喻,像……的样子;I.语气助词,表判

断,相当于“的”。

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乃入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

答案:C (副词,才,就/副词,竟然,却/动词,是/代词,你的) 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A.①④|②⑥|③|⑤⑦B.①|②⑥|③|④|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D.①|②③⑥|④|⑤⑦

答案:B (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 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⑴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⑵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⑶得全首领以没

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⑼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⑽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⑾敛赏财以送其行

A.⑴与⑵相同,⑻与⑼相同B.⑶与⑷相同,⑽与⑾不同

C.⑸与⑹不同,⑺与⑽相同D.⑴与⑾不同,⑹与⑺不同

答案:A (⑴⑵⑾来;⑶相当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领;⑼因为;⑽与) 8.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军解,因大破之

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

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

答案:C (①⑤于是;②③根据;④⑥⑧依靠,凭借;⑦沿袭;⑨因为;⑩趁着)

9.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③逢蒙学射于羿

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⑩每自出于管仲、乐毅

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

答案:C (①⑤被;②⑥⑦对于;③向;④给;⑧在;⑨根据;⑩引进对象) 10.对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唇亡则齿寒

⑶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⑷今刚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⑸非死,则徒尔

⑹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

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⑻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⑼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⑽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⑾项羽则受璧,置之座上

⑿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⒁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⑴与⑵不同,⑶与⑸不同B.⑹与⑺不同,⑵与⑼不同

C.⑷与⒁相同,⑿与⒀不同D.⑻与⑽相同,⑾与⒁相同

答案:C (⑴就是;⑵⑼⑽那么;⑶连词,就;⑷⒁假若;⑸⑹⑺⑻⑾⑿就;⒀却)

11.对下列各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无义)③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④吾翁既若翁(好比)⑤宋人有嫁其子者……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假如)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你)⑦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者)

A.①③④⑥B.②③⑤⑦

C.①③⑥⑦D.③⑤⑥⑦

答案:C (①好像;②或;③假若;④⑤⑥你(的);⑦或)

12.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父去里所,复还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太祖为流矢所中⑥皆生毛,长一寸所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答案:A (①⑥表数目;②⑦表处所;③④⑤⑧助词)

13.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⑧今故告之,反怒为

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

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答案:D (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表疑问,副词/被,介词/在,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