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土壤与水文特征观测与研究项目
(重要)武夷山地带性土壤与植被关系的探讨
入修正值 R I, 运用 CR 对计算结果进行
一致性检验。修正公式为: CR = CI/ R I
表1
维数
1 2 3 4 5 6 7 8 9
修正值 RI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当 CI≤0.10 时, 或者 CR < 0.10 或在 0.10 左右时, 认为判断矩 阵的一 致性是可 以接受的, 否则应该进行适当的修正。
5、层 次 总 排 序 虽然上面得到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 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 但是最终要得到各 元素, 尤其是最低层中各个方案对于总目 标的排序权重, 从而进行方案的选择。总 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 重进行合成。 设上一层次( A 层) 包含 A1, A2, …Am 共 m 个因 素 , 其 归 一 化 权 重 分 别 为 a1, a2, …, am。其中 Aj 的下一层次( B 层) 包含 n 个 因 素 , 分 别 为 B1, B2, … , Bn, 关 于 Aj 的 权重 分 别 为 b1j, b2j, … , bnj。要 求 B 层 中 各 因素关于总评价目标的权重, 则要根据以 下公式计算:
千米以上, 呈 NE- SW 走向, 纵贯江西、福 的 作 用 中 又 包 含 了 植 物 、动 物 、微 生 物 的 的 成 土 条 件 见 表 1, 气 候 及 植 被 状 况 见
建两省 的 交 界 处 , 通 常 称 之 为 “大 武 夷 不同作用。其中高等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 表 2。 从 表 2 中 可 以 看 出 气 候 随 着 海 拔
2 普通山地黄壤性草甸土 黄岗山山顶 2100 中山坡地 火山凝灰岩坡积残积物
下 发 育 了 棕 化 黄 红 壤 。棕 化 是 指 土 壤 中 的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和评价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和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将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该保护区的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以期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质背景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分布特征以及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演替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对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以及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保护和发展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保护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评价,旨在提高公众对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区域概况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占地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高耸,山峰峻峭,最高峰戴云山海拔达1856米,是福建省内的高峰之一。
保护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和草甸等。
其中,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武夷山主要类型常绿阔叶林结构及功能特征及研究(1)
71.曹子林,林思祖,杨梅,刘洪波,曹光球武夷山槠栲林光照、温度和湿度与林隙结构及年龄的回归分析[期刊论文]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1)
55.田大伦,项文化,杨晚华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2(06)
56.王景升,任青山,兰小中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森林降水分配格局[期刊论文]-林业科技 2002(06)
57.闫文德,陈书军,田大伦,康文星樟树人工林冠层对大气降水再分配规律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通报2005(06)
49.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对降水的截留分配效应[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05)
50.曹云,黄志刚,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湖南省张家界马尾松林冠生态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6(12)
51.陈仁华武夷山甜槠林群落养分循环的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02)
2000(06)
15.郑逢中,卢昌义,郑文教,林鹏福建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凋落物季节动态及落叶能量季节流[期刊论文]-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
16.林瑞余,何宗明,陈光水,杨玉盛木荚红豆人工林凋落物季节动态[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01)
17.刘强,彭少麟,毕华,张洪溢,李志安,马文辉,李妮亚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01)
28.唐旭利,周国逸,周霞,温达志,张倩媚,尹光彩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粗死木质残体的研究[期刊论文]-植物生态学报 2003(04)
29.闫恩荣,王希华,黄建军森林粗死木质残体的概念及其分类[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5(01)
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
第37卷第6期2023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6D e c .,2023收稿日期:2023-04-27资助项目: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D H -18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11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 01188) 第一作者:葛茂泉(2001 ),男,河南濮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㊂E -m a i l :ge m a o -q u a n 325@163.c o m 通信作者:王纯(1982 ),女,湖南益阳人,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㊂E -m a i l :w a n gc h u n 821314@163.c o m 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葛茂泉1,2,王纯1,2,许宏达1,2,杨发峻1,2,吴梓炜1,2,林少颖1,2,张永勋3,李先德3,王维奇1,2(1.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350117;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以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B L )㊁点头镇(D T )㊁磻溪镇(P X )㊁管阳镇(G Y )和太姥山镇(TM S )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㊁固碳贡献率及有机碳红外光谱,旨在从团聚体尺度揭示茶园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分子结构特征㊂结果表明:(1)不同采样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存在差别,但随土层加深,大团聚体(0.25~2mm )和微团聚体(0.053~0.25mm )含量均减少,而粉 黏粒团聚体(<0.053mm )含量增大;(2)随土层加深,所有采样地平均重量直径(MWD )和几何平均直径(GM D )减小,分形维数(D )增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降低;(3)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固碳贡献率主要受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相对更大;(4)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均主要来源于多糖碳或脂肪碳,0 15c m 土层土壤粉 黏粒团聚体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更稳定,15 30c m土层各级团聚体均比0 15c m 土层对应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更稳定㊂研究成果可为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㊂关键词:团聚体组成;有机碳;有机碳官能团;红外光谱;茶园土壤中图分类号:S 15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6-0201-08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6.026O r ga n i cC a rb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M o l ec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s i nF ud i n g Te aG a r d e n G E M a o q u a n 1,2,WA N GC h u n 1,2,X U H o n g d a 1,2,Y A N GF a ju n 1,2,WUZ i w e i 1,2,L I NS h a o y i n g 1,2,Z H A N G Y o n g x u n 3,L IX i a n d e 3,WA N G W e i qi 1,2(1.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g r a p h y ,F u j i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u z h o u 350117;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Hu m i d S u b -t r o p i c a lE c o -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r o c e s s o f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F u j i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u z h o u 350117;3.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i c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81)A b s t r a c t :T h e s o i l o f t e a g a r d e n i nB a i l i nT o w n (B L ),D i a n t o uT o w n (D T ),P a n x iT o w n (P X ),G u a n y a n gT o w n (G Y )a n dT a i m u s h a nT o w n (TM S )i nF u d i n g C i t y ,F u j i a nP r o v i n c ew e r e t a k e n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a g g r e g a t e s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c o n t e n t ,c a r b o ns e qu e s t r a t i o n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 a n d i n f r a r e d s p e c t r u mo f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o f e a c h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a g g r e g a t e sw e r e s t u d i e d t o r e v e a l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m o l e c u l a r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i n t e a g a r d e n s o i l f r o mt h e a g g r e ga t e s c a l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d i f f e r e da m o n g s a m p l i n g s i t e s ,b u tw i t ht h e d e e p e n i n g o f s o i l l a y e r ,t h ec o n t e n to f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 (0.25~2mm )a nd m i c r o a g g re ga t e s (0.053~0.25mm )d e c r e a s e d ,w h i l et h ec o n t e n to fs i l t -c l a y a g g r e g a t e s (<0.053mm )i n c r e a s e di na l ls a m p l i n g s i t e s .(2)D e c r e a s e di n m e a n w e i gh td i a m e t e r (MWD )a n d g e o m e t r i c m e a nd i a m e t e r (GM D )a n di n c r e a s e di n f r a c t a l d i m e n s i o n (D )o f a l l s a m p l e d s i t e sw i t h d e e p e n i n g o f t h e s o i l l a y e r a n d d e c r e a s e d i n s t r u c t u r a l s t a b i l i t yo f t h e a g g l o m e r a t e s .(3)T h e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c o n t e n t o f t h ea g g r e g a t e sd e c r e a s e dw i t ht h ed e e p e n i n g of t h es o i l l a y e r,a n d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r a t eo fc a r b o n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o fa g g r e g a t e s w a s m a i n l y c o n t r o l l e db y 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a g g r e g a t e s,a n d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o f c a r b o n 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 o f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w a s r e l a t i v e l y l a r g e r.(4)T h eo r g a n i cc a r b o no fe a c hs i z ea g g r e g a t e sw a s m a i n l y d e r i v e df r o m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c a r b o no r a l i p h a t i c c a r b o n.T h es i l t-c l a y a g g r e g a t e si n0 15c m s o i ll a y e rh a d m o r es t a b l ec a r b o nt h a nt h o s ei n 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 a n d m i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T h ea g g r e g a t e s i nt h e15 30c m s o i l l a y e rh a d m o r es t a b l ec a r b o n t h a n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s i z e a g g r e g a t e s i n t h e0 15c ms o i l l a y e r.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c a n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e a g a r d e n 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K e y w o r d s:a g g r e g a t e c o m p o s i t i o n;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o u p s;i n f r a r e d s p e c t r u m;t e ag a r d e n s o i l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组成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1]㊂土壤有机碳是团聚体形成的重要胶结物质,有研究[1-2]表明,土壤中近90%的有机碳存储于土壤团聚体内,土壤团聚体形成后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起到物理保护作用㊂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是土壤有机碳固定和矿化平衡的微观表征,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碳汇功能具有双重意义[3]㊂土壤有机碳的质量㊁功能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4],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可以通过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来反映,其组成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分解密切相关[5],进而影响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碳汇功能㊂土壤团聚体按粒径大小[6]分为大团聚体(0.25~ 2mm)㊁微团聚体(0.053~0.25mm)和粉 黏粒团聚体(<0.053mm)㊂对农田和灌丛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6]表明,土壤中大团聚体占优势,而对茶园土壤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李露露等[7]对茶园土壤研究发现,>0.25mm粒级团聚体占比最大;王峰等[8]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发现,<0.25m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高㊂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存在的主要场所,郭鸿鑫等[9]研究发现,>0.25mm粒级团聚体是有机碳的主要贡献源;但也有研究[2]表明,70%以上的有机碳存在于<0.053mm粒级团聚体中;李婷等[10]研究得出,脂肪碳㊁多糖碳㊁醇碳和饱和烷烃等活性较高的官能团主要分布在>0.25mm粒级团聚体中,芳香碳等稳定的官能团主要分布在<0.25mm 粒级团聚体中;裴志福等[11]研究表明,大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芳香碳和多糖㊂那么,茶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怎样?目前仍不清楚㊂因此,对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为科学揭示茶园土壤结构以及固碳功能提供理论参考㊂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在维持生计㊁保障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㊂目前,福鼎白茶已有的研究[8-9]主要聚焦在产业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对土壤属性及其固碳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土壤作为茶树生长的基本条件,其结构㊁功能与稳定性是遗产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关键㊂因此,以福鼎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从团聚体尺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稳定性,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固碳量,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研究结果对福鼎茶园土壤结构改善以及有机碳增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26ʎ52' 27ʎ26'N, 119ʎ55' 120ʎ43'E),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年平均气温19.2ħ,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降水量1720.0mm㊂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依山面海,空气流动性强㊂土壤偏酸性,以红壤㊁黄壤和紫色土为主,含有丰富有机质,利于茶树生长㊂选取白琳镇(B L)㊁点头镇(D T)㊁磻溪镇(P X)㊁管阳镇(G Y)和太姥山镇(T M S)5个福鼎白茶主产区进行土样采集㊂采样地均为生态茶园模式,为标准化的茶园,施肥及管理措施一致,土壤类型均以红壤为主,茶树年龄5~10年,茶树栽培行距和株距为0.5~ 1.2m,耕层深度0.3 0.5m㊂1.2土壤样品采集遵循典型性和代表性原则,于2022年4月,在5个茶园采集土壤样品,每个采样地3个重复㊂根据采样地土壤剖面特征和茶树根系特征,分别采集0 15,15 30c m土层的2个土样,总计土样30份,分别装入密封袋带回实验室㊂取回土壤样品后,挑出植物残体和根系等杂质,将每份土样分成2份,1份于4ħ冷藏保存,另1份自然风干,用于试验指标的测定㊂1.3土壤样品测定与分析采用p H计(S t a r t e r300,美国)测定土壤p H,环刀法[12]测定土壤容重,烘干法[12]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碳氮元素分析仪(E l e m e n t a rV a r i oMA XC N,德国)测定土壤碳㊁氮含量㊂采用湿筛法[12]获取土壤大团聚体(0.25~2 mm)㊁微团聚体(0.053~0.25mm)和粉 黏粒团聚202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体(<0.053mm )㊂称取100g 鲜土,在密封袋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浸润24h ,将孔径分别为2,0.25,0.053mm 的套筛自上到下组合,将浸润后的土壤均匀置于套筛顶层,将套筛置于装有蒸馏水的水桶内,调整水面高度使套筛顶层的土壤能够被完全浸没,然后将频率设置为30次/m i n ,水平方向振荡2m i n,将土壤筛分为3种粒级㊂湿筛结束后,将团聚体洗入样品瓶中,烘干后称重㊂最终得到90份土壤团聚体样品㊂将烘干后的各级团聚体土壤研磨并过100目筛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获取各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的红外光谱,取1m g 待测土壤样品,以1ʒ100的比例取100m g 溴化钾,将二者放入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再用压片机以2.0t 压力将混合均匀的粉末压30s ,压片成透明玻璃状,将压片迅速放置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中测定,设定扫描范围为400~4000/c m ,扫描次数为32次,最后对光谱进行平滑处理后导出光谱文件[13]㊂1.4 数据处理与分析1.4.1 计算方法 各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3]㊁平均重量直径㊁几何平均直径㊁分形维数[14]㊁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15]的计算公式为:R i =m iðn im iˑ100%(1)MWD=ðnix iR i (2)GM D=e x p ðni R i l n x i ðniR i æèççöø÷÷(3)l g m r <x i ()ðn imiéëêêùûúú=3-D ()l g x i x m a x æèçöø÷(4)C i =m i S iðn im i S iˑ100%(5)式中:i 为第i 级团聚体(级);n 为团聚体总级数(级);R i 为第i 级团聚体百分含量(%);m i 为第i 级团聚体的质量(g );MWD 为平均重量直径(mm );GM D 为几何平均直径(mm );D 为分形维数;m r <x i ()为小于第i 级团聚体的质量(g );x m a x 为最大粒级团聚体的平均直径(mm );x i 为第i 级团聚体的平均直径(mm );S i 为第i 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g /k g );C i 为第i 级团聚体对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㊂1.4.2 红外光谱分析 有机碳官能团红外特征解析见表1,主要研究脂肪碳㊁芳香碳㊁多糖碳和酮碳,其中脂肪碳和多糖碳稳定性较弱,芳香碳和酮碳稳定性较强[10,16],各峰由若干种官能团共同形成[17]㊂表1 红外光谱吸收峰官能团识别单位:c m -1类别特征区间[18-19]峰值官能团脂肪碳2800~30102860,2931[10,20-21]脂肪族烷基(C H ㊁C H 2和C H 3)中C -H 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芳香碳1580~16601644[17]C =C 和-C O O -中C =O 伸缩振动1520~15461530[19]C =C 伸缩振动多糖碳1030~11701085,1097[10,20-21]纤维素等多糖中C -O-C 键的伸缩振动酮碳1799,1878[10]伸缩振动醇㊁酚类3620[13]O-H 伸缩振动3448[10]O-H 和N-H 伸缩振动硅酸盐矿物1030[11]有机硅S i -O-S i1.4.3 数据分析 使用M i c r o s o f tE x c e l 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使用S P S S26.0软件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等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O r i gi n 2021软件制作柱状图㊁红外光谱图和主成分分析图,使用O r i g i n2021软件中的C o r r e l a t i o nP l o t 对土壤理化性质㊁团聚体粒级组成及稳定性指数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C a n o c o5软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及百分含量进行冗余分析;运用O m n i c 软件识别红外光谱峰值并分析各考察峰峰面积[18],然后计算各考察峰的相对峰面积[22]㊂2 结果与分析2.1 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特征由图1可知,B L ㊁P X ㊁G Y 和T M S 在0 15,15 30c m 土层的大团聚体分别占团聚体总量的53.78%~67.50%,44.97%~61.75%,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和粉 黏粒团聚体(p <0.05);D T 在0 15,15 30c m 土层的粉 黏粒团聚体分别占团聚体总量的64.95%,68.34%,显著高于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p <0.05)㊂从0 15c m 土层到15 30c m 土层,P X 大团聚体显著减小,粉 黏粒团聚体显著增大(p <0.05),B L 和D T 的微团聚体显著减小(p <0.05)㊂整体来看,不同采样地各级团聚体组成存在差异,且随土层深度增加,均表现为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减少,粉 黏粒团聚体增加㊂2.2 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由表2可知,0 15c m 土层,T M S 的MWD 显著大于除P X 以外的其他采样地,并且其GM D 显著大于除P X 和B L 以外的其他采样地(p <0.05),D T 的MWD 和GM D 显著小于其他采样地而其D 显著302第6期 葛茂泉等: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大于其他采样地(p <0.05)㊂在15 30c m 土层,T M S 的MWD 和GM D 显著大于其他采样地,D 显著小于其他采样地(p <0.05),D T 的MWD 和GM D 显著小于其他采样地,D 显著大于其他采样地(p <0.05)㊂总之,T M S 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D T 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相对较低㊂随土层加深,各采样地均表现出MWD 和GM D 减小,分别减小1.44%~29.48%和4.78%~53.40%;D 增大,增幅为0.90%~14.88%;其中,P X 的MWD 和GM D 显著减小29.48%和53.40%,而其D 显著增大14.88%(p <0.05)㊂由此看来,0 15c m 土层土壤团聚体结构比15 30c m 土层更稳定㊂注:图柱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采样地同一土层同一粒级团聚体占比差异显著(p <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采样地同一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占比差异显著(p <0.05);*表示同一采样地不同土层同一粒级团聚体占比差异显著(p <0.05)㊂下同㊂图1 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表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土层深度/c m采样地MWD /mm GMD /mm D B L0.64ʃ0.07A b 0.29ʃ0.08A a b 2.35ʃ0.14A b D T 0.31ʃ0.01A c0.08ʃ0A c2.78ʃ0.01A a 0 15P X0.76ʃ0.02A a b 0.39ʃ0.02A a b 2.24ʃ0.02B bG Y 0.64ʃ0.04A b 0.27ʃ0.03A b 2.40ʃ0.07A b TM S 0.78ʃ0.03A a0.41ʃ0.03A a2.21ʃ0.04A b B L 0.60ʃ0.02A b c 0.22ʃ0.02A b c 2.52ʃ0.03A b D T 0.31ʃ0.03A d 0.08ʃ0.01A d 2.81ʃ0.02A a 15 30P X0.54ʃ0.03B c 0.18ʃ0.02B c 2.57ʃ0.03A b G Y 0.63ʃ0.02A b 0.26ʃ0.01A b 2.42ʃ0.01A c TM S0.72ʃ0.02A a0.33ʃ0.02A a2.32ʃ0.02A d注:表中数据均为平均值ʃ标准误;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土层不同采样地同一稳定性指数间差异显著(p <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一采样地不同土层同一稳定性指数间差异显著(p <0.05)㊂2.3 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由图2可知,除D T 和G Y ,B L ㊁P X 和T M S 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不同土层均随粒级减小而增加,且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p <0.05)㊂由图3可知,B L 样地0 15c m 土层以及G Y 和T M S 样地2个土层土壤有机碳均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p <0.05);D T 样地2个土层土壤有机碳均主要分布在粉 黏粒团聚体中(p <0.05);而P X 样地2个土层有机碳分别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p <0.05)和粉 黏粒团聚体中(p <0.05)㊂随土层加深,所有样地均表现为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减小,其中P X 显著减小(p <0.05);而粉 黏粒团聚体固碳贡献率增大,其中P X 显著增大(p <0.05)㊂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由各粒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来说明,不同粒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受到各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及其中有机碳含量共同调控,其中各级团聚体百分含量的调控作用更显著㊂2.4 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官能团种类与分布由图4可知,各样地各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红外光谱形状基本一致,特征峰相似㊂主要差异在于多糖碳官能团特征峰,部分团聚体土样红外光谱在1085或1097c m -1左右没有明显特征峰㊂此外,部分样地的15 30c m 土层土壤硅酸盐官能团在1030c m -1左右的吸收峰强度明显大于0 15c m 土层㊂由图5可知,第1主成分(P C 1)的贡献为74.0%,第2主成分(P C 2)的贡献为24.6%㊂因此,利用P C 1和P C 2可以解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官能团百分含量间的差异㊂在0 15c m 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多糖碳,其次为脂肪碳;微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脂肪碳;粉 黏粒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多糖碳,其次为芳香碳和酮碳㊂在15 30c m 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多糖碳,其次为脂肪碳㊁芳香碳和酮碳;微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多糖碳,其次为芳香碳和酮碳;粉 黏粒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402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于多糖碳㊁芳香碳和酮碳㊂总体来看,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均主要来源于多糖碳或脂肪碳,反映植物源有机质为茶园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0 15c m土层的粉 黏粒团聚体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更多稳定性碳,15 30c m土层的各级团聚体均比0 15c m 土层对应粒级团聚体有更多稳定性碳,说明大团聚体有机碳受不稳定的植物源新鲜有机质的影响更大,深层土对其响应相对滞后㊂图2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图3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2.5土壤理化性质与团聚体特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由图6可知,容重与土壤含水量㊁全土有机碳含量㊁全氮含量㊁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土壤含水量与大团聚体百分含量㊁MW D和G M 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土有机碳含量㊁全氮含量㊁粉 黏粒团聚体百分含量㊁D以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土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㊁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氮含量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百分含量与MW D㊁G M D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与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粉 黏粒团聚体百分含量与MWD㊁GM 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㊂此外,3种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与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 0.47,0.93,p<0.01),相关性强于3种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与其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㊂同时,将土壤理化性质作为解释变量,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各级团聚体含量作为响应变量,进行冗余分析(图7)表明,第1主轴和第2主轴分别解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级团聚体含量变异的62.12%和1.04%,其中解释度最高的是土壤含水量㊂3讨论3.1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稳定性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生长[1]㊂李露露等[7]通过研究雅安草坝镇茶园土壤发现,>0.25m 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占75.87%~ 95.75%;P a r a j u l i等[6]对农田研究表明,0 5,5 15c m 土层土壤0.25~2m m粒级团聚体占比均>50%,与本研究中B L㊁P X㊁G Y和T M S相似,主要是因为茶园土壤有较多的凋落物输入,进而增加土壤有机碳,作为重要胶结物质的有机碳有助于大团聚体形成㊂而D T是以<0.053m m粒径团聚体为主㊂王峰等[8]对武夷山市5种土壤类型的茶园土壤研究发现,红壤和潮砂土茶园土壤的<0.25m 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高㊂一方面,可能因为长期茶园耕作和人为管理增加对土壤的干扰,使土502第6期葛茂泉等: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壤大团聚体含量不断降低[7];另一方面,D T的0 15c 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样地(p<0.05),15 30c 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除B L以外的其他采样地(p<0.05),水分可以溶解和软化团聚体的胶结物质,使胶结剂从凝胶状态变为溶胶状态,降低胶结力,从而导致以粉 黏粒团聚体为主[14]㊂胥佳忆等[23]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决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因子㊂本研究发现,土壤含水量与大团聚体百分含量㊁MWD㊁GM 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也进一步印证此结论㊂图4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红外光谱图5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官能团主成分分析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所有采样地中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减小,粉 黏粒团聚体含量增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与王峰等[8]㊁冷暖等[24]和魏霞等[25]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与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和茶树性质有关㊂0 15c 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15 30 c m土层,而有机碳是团聚体形成的重要胶结物质[3],更多的有机碳含量为团聚体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㊂0 15c m土层可能受茶树枝叶凋落物和根系的影响相对更大,凋落物和细根输入量的增加可加速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26]㊂一方面,凋落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渐分解回归土壤;另一方面,在根的挤压力㊁根系分泌物和腐殖酸生化反应的影响下,根际及其周围更容易黏合形成更大粒级的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也高于非根际土壤[1,27],而本研究中,茶树主根和侧根可能更多分布在0 15c m土层中㊂因此,随着土层加602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深,土壤大粒级团聚体含量减少,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抗蚀性减弱㊂注:图中p H㊁B D㊁W C㊁S O C㊁T N㊁MWD㊁GM D㊁D分别为酸碱度㊁容重㊁含水量㊁全土有机碳㊁全氮㊁平均重量直径㊁几何平均直径㊁分形维数;R1㊁R2㊁R3分别为大团聚体百分含量㊁微团聚体百分含量㊁粉 黏粒团聚体百分含量;S1㊁S2㊁S3分别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㊁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㊁粉 黏粒团聚体有机碳含量;C1㊁C2㊁C3分别为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㊁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㊁粉 黏粒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示p<0.05,**表示p<0.01㊂图6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团聚体相关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图7土壤理化性质与稳定性参数冗余分析3.2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特征本研究中,大部分样地均表现为0 15c m土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15 30c m土层,与P a r a j u l i等[6]和李玮等[3]研究结果相似,可能与茶园定期修剪枝叶㊁茶树自然凋落物和人工施加有机肥等向表层土壤输入大量有机碳有关㊂毛霞丽等[28]研究表明,长期施加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相应增加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含量共同决定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反映有机碳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格局㊂本研究表明,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情况受各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的影响大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 X样地土壤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随土层加深其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小而粉 黏粒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大(p<0.05),由于>0.25mm粒级团聚体含量占主导地位,从而决定>0.25mm粒级团聚体是有机碳的主要贡献源与郭鸿鑫等[9]研究结果一致㊂3.3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官能团组成特征微团聚体是由初级颗粒(即黏土和粉砂)与持久性胶结剂(如多价金属阳离子)逐渐结合形成的,而大团聚体是由微团聚体与临时性胶结剂(如微生物和植物源有机物)结合形成的[6]㊂多糖碳是植物源碳的主要成分之一[18],多糖碳和脂肪碳相对不稳定,容易被氧化[10],而芳香碳是难分解有机碳之一,能在土壤中选择性保留[29],土壤有机碳分解过程中芳香碳相对增加[22]㊂李婷等[10]研究得出,>0.25m m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主要由脂肪碳和多糖碳等活性较高的碳组成,而稳定的芳香碳趋向于被保护在<0.25m m粒级团聚体中,与本研究中0 15c m土层相似㊂大团聚体有相对更多的多糖碳,可能是因为0 15c m土层土壤有相对更多的来自植物的新鲜有机质,在大团聚体形成过程中,真菌菌丝起到联结物质的作用,团聚体中的砂粒通过菌丝联结在一起,还可能联结降解程度较低的植物源物质,其中以纤维素等多糖为主[11],菌丝可产生大量多糖,再加上其他根际微生物产生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可使微团聚体黏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其中植物根系分泌物是土壤有机碳的直接来源,还可被微生物迅速利用,进而可能产生更多多糖[1]㊂土壤中碳路径遵循从大团聚体到粉粒和黏粒粒级团聚体的趋势,新鲜有机质进入土壤后被分解,首先被并入大团聚体中,然后随着耕作等对大团聚体的破坏,再被重新分配到较小粒级团聚体中[26]㊂因此,随着有机碳的分解和从大粒级团聚体向小粒级团聚体的重新分配过程,芳香碳等稳定性碳逐渐积累在较小粒级团聚体中㊂裴志福等[11]研究得出,大团聚体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多糖碳和芳香碳,与本研究中15 30c m土层相似,可能是因为深层土新鲜有机质输入量较少,随着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的大团聚体的破坏以及时间的推移,大量不稳定碳逐渐被分解,积累较多芳香碳等稳定性碳,当大团聚体再次形成时,芳香碳被联结的可能性变大㊂因此,15 30c m土层土壤各级团聚体均比0 15c m 土层对应粒级团聚体有更多稳定性碳㊂同时,长期施加含有较高化学稳定性组分的有机肥,可通过促进土壤抗性化合物的积累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脂族性和芳构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大团聚体内部形成微粒有机质等方式增强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对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的物理保护,进而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含量[28-29]㊂生态茶园土壤有大量植物源有机质输入,具有较好的固碳潜力,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施加适量有机肥以及选择对土壤扰动较小的耕作方式,来增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团聚702第6期葛茂泉等:福鼎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与分子结构特征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进而优化茶树的生长环境,增强茶园土壤的固碳功能㊂4结论与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决定该粒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的大小,总体来看,大团聚体固碳贡献率相对更大㊂茶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多糖碳或脂肪碳,表层土的粉 黏粒团聚体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有更多稳定性碳,深层土的各级团聚体均比表层土对应粒级团聚体含有更多稳定性碳㊂大团聚体是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场所,而深层土壤和较小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相对更强,是有机碳长期稳定存在的场所㊂参考文献:[1]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95-1498.[2]王璐莹,秦雷,吕宪国,等.铁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作用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8,55(5):1041-1050. [3]李玮,郑子成,李廷轩.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9-16.[4] D e n g J J,Z h u W X,Z h o uYB,e t a l.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c h e m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o u p su nde r d if f e r e n t r e v eg e t a t i o n t y p e sa r e c o u p l e dw i t h c h a n g e s i n t h em i c r ob i a lc o m m u n i t y c o m p o-s i t i o n a n d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g e n e s[J].F o r e s t s,2019,10(3):e240.[5]孙慧敏,姜姜,崔莉娜,等.互花米草入侵对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8,42(7):774-784.[6] P a r a j u l i B,L u o M,Y eRZ,e t a l.A g g r e g a t ed i s t r i b u-t i o na n dt h ea s s o c i a t e dc a r b o ni n N o r f o l ks o i l su n d e rl o n g-t e r m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t i l l a g e a n d s h o r t-t e r m c o v e rc r o p p i n g[J].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i nS o i lS c i e n c ea n dP l a n tA n a l y s i s,2021,52(8):859-870.[7]李露露,李婷,郎山鑫,等.植茶年限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促进大团聚体中钾素释放[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7):1188-1197.[8]王峰,陈玉真,尤志明,等.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J].茶叶科学,2014,34(2):129-136. [9]郭鸿鑫,孙崇玉,孙立强,等.长期梨树种植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J].土壤,2022,54(2):351-357.[10]李婷,赵世伟,李晓晓,等.宁南山区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266-3272.[11]裴志福,红梅,兴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盐渍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化学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21,32(12):4401-4410.[12]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269-289.[13]赵隽宇,黄小芮,石媛媛,等.南亚热带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F T I R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4):688-694.[14]安婉丽,高灯州,潘婷,等.水稻秸秆还田对福州平原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5):1833-1840.[15]郑子潇,王丹阳,胡保安,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对间伐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23,42(4):780-787.[16]李婷,赵世伟,张扬,等.黄土区次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8):5199-5206.[17] S o l o m o nD,L e h m a n n J,K i n y a n g i J,e t a l.L o n g-t e r mi m p a c t so fa n t h r o p o g e n i c p e r t u r b a t i o n s o n d y n a m i c sa n d s p e c i a t i o no fo r g a n i cc a rb o ni nt r o p ic a l f o r e s ta n ds u b t r o p i c a l g r a s s l a n d e c o s y s t e m s[J].G l o b a l C h a n g eB i-o l o g y,2007,13(2):511-530.[18]裴志福,红梅,武振丹,等.草甸草原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对长期氮输入的响应[J].土壤,2022,54(3):481-489.[19] D e m y a n M S,R a s c h eF,S c h u l zE,e t a l.U s eo f s p e-c i f i c p e a k s o b t a i n ed b y d i f f u se r ef l e c t a n c e F o u r i e rt r a n s f o r m m i d-i n f r a r e d s p e c t r o s c o p y t o s t u d y t h e c o m-p o s i t i o no f 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 i na H a p l i cC h e r n o z e m[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12,63(2):189-199.[20] H e l l e rC,E l l e r b r o c kR H,R oßk o p fN,e t a l.S o i l o r-g a n i cm a t t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t e m p e r a t e p e a t l a n d s o i lw i t h F T I R-s p e c t r o s c o p y:E f f e c t s o f m i r e t y p e a n dd r a i n a ge i n t e n s i t y[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15,66(5):847-858.[21] M a r g e n o tAJ,C a l d e rónFJ,B o w l e sT M,e t a l.S o i l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o u p c o m p o s i t i o n i n r e l a t i o nt o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n i t r o g e n,a n d p h o s p h o r u s f r a c t i o n si no r g a n i c a l l y m a n a g e dt o m a t of i e l d s[J].S o i lS c i 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 J o u r n a l,2015,79(3):772-782. [22]李召阳,刘晟,刘嘉元,等.滨海不同生境湿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2,28(2):276-282.[23]胥佳忆,李先德,刘吉龙,等.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㊁氮含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22,42(8):438-448.[24]冷暖,邓羽松,林立文,等.南亚热带不同母质发育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5):80-86,93.[25]魏霞,贺燕,魏宁,等.祁连山区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2):148-155. [26] S h i JW,D e n g L,G u n i n aA,e t a l.C a r b o n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p a t h w a y si n 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s d u r i n g l o n g-t e r m f o r e s ts u c c e s s i o n: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r o mδ13Cs i g n a t u r e s[J].S o i l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23,180:e108988.[27]童晨晖,王辉,谭帅,等.亚热带丘岗区经果林种植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4):1012-1020.[28]毛霞丽,陆扣萍,何丽芝,等.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5,52(4):828-838.[29]郭素春,郁红艳,朱雪竹,等.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3,50(5):922-930.802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动态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动态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动态研究
背景和意义: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土壤碳
库释放的主要途径之一。
土壤呼吸速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温度、
水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等。
武夷山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过渡的区域,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海拔高度变化也较大。
因此,了
解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吸动态,有助于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碳循
环特点,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择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典型植
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采用静态箱法和连
续测量法,测量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其与温度、土壤水分、
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呼
吸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土壤呼吸速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探讨
其生态学意义。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优化武夷山生态系统管理措施,提高
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吸收能力。
同时,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
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居留变化分析
福建林业|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居留变化分析谢少和(福建省邵武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福建邵武354000)摘要:对近60a 来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居留监测资料和调查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福建武夷山地区共有76种鸟类居留情况发生变化,占该区鸟类种数29.12%。
从鸟类增减变化来看,本次调查新记录有26种,未观测到的鸟类有17种;从迁徙鸟类的居留变化来看,武夷山地区共有33种鸟类的居留发生变化,其中夏候鸟24种,旅鸟7种,冬候鸟2种;从区域内分布变化看,部分鸟类发生垂直迁徙和分布区扩散现象。
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居留发生变化与该地区近58a 来气候变暖有关,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鸟类居留;变化;气候暖化;福建武夷山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3-4382(2022)02-0041-05FUJIANLINYE福建林业科学研究鸟类居留变化是鸟类对环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响应,开展鸟类居留变化研究是鸟类监测和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福建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自19世纪以来,开展了许多鸟类研究,采集到白额山鹧鸪()、棕腹大仙鹟()、蓝鹀()等新种及新亚种31种,被誉为“世界著名模式标本产地”。
1938-1943年和1963年6-7月,鸟类专家郑作新等[1-3]在武夷山脉北段的邵武市、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及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挂墩、大竹岚、黄坑等地进行鸟类野外观察和采集,共记录234种(3个亚种)鸟类,隶属于47科18目。
本文对近60a 来福建武夷山地区鸟类居留的监测资料与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该地区鸟类居留变化情况,为今后该地区的鸟类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数据。
1研究区自然概况福建武夷山区域包括武夷山国家公园和邵武市等地,属武夷山山脉北段,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
区内群峰林立,地势起伏,沟谷纵横,呈中山地貌,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为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
关于在武夷山建立生态观测点的可行性探讨
[】李 守 中,邹怡 静 ,陈金梅 福建 生 态省 建 设 的若 干生 态 问题探 讨 【】 4 J_江西 农业 学 报,0 8 2( 2:2 -2 . 20 ,0 1 )1618
的种类有 4 种 , 8 如短尾猴 、白鹇等。这些生物受 c身遗传基 a
因 的影 响都 有它 的脆弱 性 ,表 现 c身 生殖 繁衍 能力 弱 或只 适 a 合生 存 于特 殊 的生 态环 境 ,所 以绝 大 多数 种类 的发 展极 为 缓 慢 ,一 旦生 境恶 化 或被 破 坏 ,其 生存 便 会受到 威 胁 ,遭致 灭
植物 19 ,7 7 ,13 种。其植被分布 、演替的趋势大 4科 3属 88
致 为 :草 丛——灌 木丛— —针 叶林— — 针阔 叶混 交林— — 常
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六大生态省建设体系 ,促进经济 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L 5 J 。武夷山具有优越的 自 然生态环境 ,素有“ 世界生物之窗” 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
环境 , 孕育着极为繁多的动植物种群和颇为丰富的森林 资源 , 是世界 同纬度地带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的、面积最大的中
金斑喙凤蝶 、 宽尾凤蝶。仅区内挂墩处就已发现 6 种 , 中 2 其
2 1 年第 6期 ( 第 5 01 总 4期 )
17 2
关于在 武 夷 山建立 生 态观 测点  ̄ -行性 探 讨 5- ,J -
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摘要]:武夷山是中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区,又是我省著名旅游景点。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因此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的土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武夷山最高峰黄岗山海拔为2158m,为大陆东南部最高峰。
武夷山土壤主要类型有红壤、黄红壤、黄壤、草甸土。
鉴于其重要性,并与国家日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正确地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的土壤资源对武夷山的保护意义重大。
通过对主要土壤类型的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文章对武夷山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特点等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土壤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土壤资源;利用;保护;武夷山引言武夷山脉位于中国江西省、福建省两省边境。
山脉大致与海岸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
平均海拔1000m左右。
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
南北范围27°32′36″N~27°55′15″N;东经117°24′12″E~118°02′50″E,处于中亚热带,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mm~2200mm。
武夷山地区是福建省降雨量最大、相对湿度最大的地区。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武夷山西部是同纬度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1]。
目前对于武夷山的研究主要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土壤方面主要是其利用其土壤垂直分布的典型性来进行研究。
朱鹤健通过对武夷山研究认为,武夷山的垂直分布在中亚热带具有一定代表性。
然而对于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武夷山土壤资源的研究较少。
文章通过对武夷山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土壤肥力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分析,对武夷山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建议。
1武夷山土壤资源形成1.1成土条件武夷山由邵武-河源大断裂控制,形成武夷断块隆升区,西部以下降为主,故西坡陡急,东部以上升为主,故东坡舒缓,走向为东北-西南,属于后加里东运动隆起带。
武夷山土壤分类参比
推算得 : 本区海拔约 1500m 以下为 热
性温度状况 , W4 、 W5 和 W6 剖面属之 ; 海拔约 1500m 以上为 温性温度状况 , W1、 W2 和 W3 剖面属之。 W1 剖面具有氧化还原特性 : 所有剖面均具有富铝特性或铝质特性 ; W6 剖面具有铁质特 性; 除 W5 剖面外均具有腐殖质特性 ; 所有剖面均为盐基不饱和 : W1、 W2 剖面存在石质接触 面。
表3
剖面号 ( 海拔 m) W1( 2150) W2( 2100) W3( 1850) W4( 1050) W5( 920) W6( 310) 有机 表层 暗瘠 表层 淡薄 表层 雏 形 层 粘 化 层
典型土壤剖面的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低活 滞水 常湿润 湿润 温性 热性 氧化 富铝 铝质 铁质 腐殖 盐基 石质 性富 水分 水分 水份 温度 温度 还原 质特 不饱 接触 和 面 铁层 状况 状况 状况 状况 状况 特征 特性 现象 特性 性
[ 4, 5]
, 即按 Penman 经验公式估算 , 年干燥度<
1, 但每个月干燥度并不都 < 1, 因此 W4、 W5、 W6 属 湿润水分状况 ;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和 降水递增率推算 , 并参考地表植被类型, 判定武夷山区海拔 1100m 以上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 为 常湿润 , 故 W2、 W3 剖面具有 常湿润水分状况 。另由于 W1 剖面地表有苔藓和枯枝落 叶层 , 使其上部土层在大多数年份中有相当长的湿润期, 或部分时间被地表水和/ 或上层滞水 饱和 , 导致土层中发生氧化还原作用或铁质化作用 , 因此符合 滞水水分状况 的条件。 根据本区气温垂直递减率以及土温及气温关系
4
土壤分类参比及讨论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修订方案 )
浅谈武夷山茶区土壤条件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影响
2019年第06期综述武夷山地区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铸就了所产之茶的优良品质。
武夷茶区是乌龙茶茶区重要的一个分支,武夷岩茶属乌龙茶品类,是我国茶叶体系中一个特殊类别,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唐代徐夤诗云:“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岩茶之“岩韵”,高度概括了岩茶在滋味和香气上的独特风格。
武夷岩茶品质的形成因素很多,从茶园管理到加工工艺甚至泡饮技艺,涵盖种植品种、栽培技术、施肥灌溉、鲜叶采摘、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
但是无可复制的就是茶原料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包括地理地貌、土壤、降雨、光照、温度等条件。
本文聚焦土壤条件视角,综合阐述土壤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形成的研究,以期为武夷茶区茶园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武夷岩茶产业发展助推。
1武夷茶区概述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以其碧水丹山、群峰竞秀、沟谷纵横闻名于世,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
武夷山境内气候温和适宜、年降雨适量、云雾弥漫,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理想的水热气光条件,赋予了极佳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标《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武夷山茶区定义为武夷山市所辖行政管理区域的2078平方公里范围以内[1]。
武夷茶区范围之广,茶区内又因不同“山场”而有所划分,“山场”因不同的地质地貌而有所区分。
武夷岩茶独特“岩韵”风味因产地的不同,韵味表现不同,品质也有所差异。
目前普遍认为“岩韵“纯正与否与茶树生长的山场有较大关系。
传统上武夷岩茶茶区划分为正岩区、半岩区、洲茶区[2,3],这种划分方式是武夷茶人和消费者的普遍认知,正岩区指的是武夷山核心地带,著名的三坑两涧地区以及九龙窠等,该地区土壤水肥条件优越且富含K 、Mn ,因此所产之茶为岩茶之极品;半岩区则主要指九曲溪一带的企山、星村等丘陵地带,是属于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所产之茶较正岩产区而次之[2,4,5];洲茶区以河谷地貌为主,包括祟溪、九曲溪、黄柏溪两侧在内的冲积土洲地,土壤肥力较好,透气透水性较差[6]。
基于声学指数的神农架国家公园声音多样性动态变化
果显示 ACI 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日变化趋势,但 BI 指数和 NDSI 指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且变化趋势符合
物种黎明/ 黄昏合唱的习性;声学指数随海拔梯度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ACI、BI 指数在中海拔区域具有最大值,
且 ACI 指数与海拔相关性较强,NDSI 指数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结论】BI、NDSI 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动物声音
:【 】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acoustic indices to the dynamic changes of animal , sound diversity furth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tion of animal sound diversity in Shennongjia National , , 【 】 Park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the loc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 We deployed nine , sound recording equipments in nine sampling sites in Shennongjia National Park and sound recording data from May to ( ), July 2021 were obtained. A time series of ecoacosutic indices including acoustic complexity index ACI bioacoustic ( ), ( ) index BI normalized difference soundscape index NDSI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recording data after noise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和特征
THE VERTICAL ZON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IN WUYISHAN
作者: 朱鹤健;林振盛;陈珍皋;谭炳华;郭成达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
出版物刊名: 武夷科学
页码: 152-164页
主题词: 山地草甸土;海拔高度;山地黄壤;武夷山;垂直带谱;针阔叶混交林;全氮含量;交换性
酸;交换性铝;垂直分布;胡敏酸;戴云山脉
摘要:武夷山脉位于闽赣边界,走向从东北到西南,大致与海岸线平行,长达550多公里,宽度各处不等,从十多公里至几十公里。
平均高度约为海拔1000—1100米,北段地势最高,其中黄岗山海拔2158米,不仅是武夷山脉的最高峰,也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
武夷山北段的土壤垂直分布,在武夷山脉和中亚热带山地中有一定代表性。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分析摘要:在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概况及成土条件;对武夷山土壤进行分带,研究了不同海拔处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分析了土壤基本性状的垂直变化规律: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土体厚度随海拔的降低,分别呈现下降、增加、增厚的趋势;土壤颜色随海拔降低逐渐转红,表土层亮度和彩度增大;土壤pH不遵循垂直变化规律。
关键词:土壤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分带土壤基本性状武夷山1 武夷山概述武夷山脉地处福建省崇安县南部的闽赣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
范围大致为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
山脉平均海拔1000—1100m,其北段地势最高,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m,为我国东南部第一峰。
武夷山北段的土壤垂直分布,在武夷山脉和中亚热带山地中有一定代表性。
2 武夷山土壤成土条件武夷山地质地层属华南地层区武夷山—四明山地层分区的一部分,出露地层有震旦系上下统、侏罗系下统梨山组、上统长林组及南园组等[1]。
本区的基岩为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山体下部,山体上部则主要分布火山岩。
武夷山脉受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地形总体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大、有垭口,且东西坡明显不对称。
由于山体坡度较大,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残积—坡积物。
武夷山隶属中亚热带季风区,且自身高大的山体很大程度地阻挡了南下的寒潮,故区内气候总体温暖湿润,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2200mm,年均相对湿度在70—85%以上。
由于山区地势高差悬殊,所以区内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44℃,降水递增37.0—54.14mm。
本区水热协调,土质肥沃,溪谷纵横,生态环境复杂,故植被资源十分丰富。
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中山矮曲林和山地草甸,显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3 土壤类型和特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其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为红壤(海拔700m以下)、黄红壤(700—1050m)、黄壤(1050—1900m)、山地草甸土(1900—2158m)。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性状研究进展
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与海拔高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王丰[27]在研究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 林、高山草甸这 4种群落土壤微生物碳时发现,其含量是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 小。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与海拔的相关性主要是受土壤湿度、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含量的影响,随着海 拔的升高,土壤湿度、总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碳 含量的提高[28-29];而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与土层深度的相关性主要是受到土壤温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随着土层的加深,温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氧气含量降低,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
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基本代表了土壤潜在的养分数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标。卢超[7] 研究发现武夷山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基本上在 697~3541cmol·kg-1范围内,且整体上是随海拔升高 而逐渐增大。交换性盐基中以 Ca2+为主,K+、Mg2+居中,Na+含量最低。在相同海拔高度,土壤交换性盐 基总量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总体而言,由于风化程度较高,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强,武夷山土壤的 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呈现为明显的盐基不饱和状态[3,9]。 23 土壤 pH值
在同一剖面,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往往明显高于下层土壤,且随海拔升高,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自表 层向下减少幅度逐渐减小,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由木本转变为草本。木本植被的凋落物主 要是大量的枯枝落叶,多集中于土壤表层,土壤下层中的根系凋落物相对较少,所以容易造成土壤有机质 由表层向下层急剧减少;而草本植被凋落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根系,地上部分枯落物相对较少,再则高海 拔的土壤有效层较浅,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由表层向下层减少幅度较小 。 [7,13] 22 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
安徽省宿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综合诊断模拟卷
安徽省宿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综合诊断模拟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饮水和灌溉的水源D.各生态系统互不相干,彼此独立2.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大树底下好乘凉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3.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其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系统B.器官C.组织D.细胞4.题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这个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B.这个食物网的起点是生产者草C.这个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若使用农药,则农药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鹰5.下列实际探究活动中,属于调查的是()A.观察蜘蛛结网B.人口普查C.测量操场的长度D.进行水稻杂交6.在草原中,羊吃草、狼吃羊。
…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上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狼的数量增减只与羊的多少有关,与草的数量无关C.草原上的各种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草原上除植物以外的生物都属于消费者7.谚语中有“春兰秋菊”之说,决定菊花秋天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光照D.土壤8.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C.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9.被称为“吃人魔王”的日轮花能发出诱人的芳香,一旦有人触碰它,它细长的叶子便马上从四周像八爪鱼一样把人紧紧缠住,这时与日轮花共生的黑寡妇蜘蛛便蜂拥而出。
武夷山甜槠林某些生态学特性及其功能的研究
武夷山甜槠林某些生态学特性及其功能的研究
1. 概述
武夷山甜槠林(Chinese sweetgum Gum forest)是一种重要的热带
和亚热带乔木林。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乔木林之一,其自然生态系统的
起源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拥有集古老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于一体的
独特性质,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为此,研究武
夷山甜槠林的一些生态学特性及其功能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后保护和恢复武夷山甜槠林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林地生态系统特性
由于武夷山甜槠林是一种乔木林,所以它的树木为主要植被群落。
乔木林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树冠的高度和密度越高,其他植物
的密度会更低。
这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树冠层深而空旷,地表植被蒸
腾减少,水平梯度横向分布随海拔高低而变化,遮荫越大,植被种类
越多,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也相应变化,气温低于周围植物群落。
3. 生态功能
武夷山甜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土
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造林、空气净化等。
特别是其在生态多样性的保
护方面拥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武夷山甜槠林是全国各种动植物物种多
样性族群最丰富的地区,拥有特殊特有的高植物多样性,拥有许多野
生动物,并为中国全国林地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生态调控
武夷山甜槠林生态调控是指根据局部生态环境要求,借助技术手
段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植被分类的建构,保持森林的植被结构,减少林地的破坏。
通过轮伐和人工造林的方式,调整森林的结构和个
体组成,恢复和保护森林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林场和人类得以协调发展,达到保护森林平衡发展。
武夷山紫色土的理化特征分析
2015年5月防 护 林 科 技M a y,2015第5期(总140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5(S u m N o .140)文章编号:1005-5215(2015)05-0058-03收稿日期:2015-02-13作者简介:杜威宁(199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在读.武夷山紫色土的理化特征分析杜威宁(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 要 紫色土是武夷山低丘土壤中的重要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其发育深受母岩影响㊂通过典型采样和室内理化分析,收集野外实地考察的资料和室内实验分析的数据,分析了紫色土的成土过程及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样地紫色土剖面的分异层次并不明显,颜色过渡也较为均一,可大致分为A h 层和A h C 层;土体的p H 值差别不大,酸性较强,呈酸性反应;土壤较肥沃,但土壤肥力不高;武夷山紫色土土壤的发育程度很低,不能够持续稳定地供肥㊂关键词 武夷山;紫色土;理化特征中图分类号:S 155.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5.05.021P h y s i c a l a n d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u r p l e S o i l i n W u yiM o u n t a i n s D u W e i n i n g(S c h o o l 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F u j i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F u z h o u35010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u r p l e s o i l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n o n -z o n a l s o i l t y p e i n l o wh i l l y i nW u y iM o u n t a i n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u r p l e s o i lw a s d e e p l y a f f e c t e db y m o t h e r r o c k .B y t y p i c a l s a m p l i n g a n d p h y s i c a l&c h e m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i n d o o r s ,d a t aa n a -l y z e d f r o ml a b o r a t o r y a n d f r o m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p e d o g e n e t i c p r o c e s s a n d t h e c h e m i c a l a n d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p u r p l e s o i l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l e v e l o f p r o f i l e f o r p u r p l e s o i l i s n o t o b -v i o u s ;c o l o r t r a n s i t i o no f p u r p l es o i l i sa l s o m o r eu n i f o r m ;p u r p l es o i l c a nb ea p p r o x i m a t e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A h l a y e r a n dA h C l a y e r ;t h e p Hv a l u e o f t h e s o i l i s n o t v e r y d i f f e r e n t ,m o r e a c i d i c ,s h o w i n g a c i d i c r e a c t i o n ;s o i l i sm o r e f e r -t i l e ,b u t t h e s o i l f e r t i l i t y i s n o t h i g h ;t h e l e v e l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p u r p l e s o i l i nW u y iM o u n t a i n s i s v e r y l o w ,s o t h e p u r p l e s o i l c a nn o t s u p p l y f e r t i l i z e r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a n d s t a b l y.K e y wo r d s W u y iM o u n t a i n s ;p u r p l e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紫色土是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条件下由紫色岩风化发育而形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四川㊁重庆以及贵州㊁云南㊁福建㊁浙江等省市地区[1]㊂武夷山脉的东麓盆谷地边缘丘陵地带也有零星分布㊂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母岩疏松,致使紫色土母质裸露㊂再经过日晒㊁风吹㊁雨水冲刷㊁热胀冷缩,可以分解为适于生长作物的非地带性土壤㊂本地区的紫色土属于发育于亚热带地区沙砾岩母质和紫色砂页岩上的石质初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㊂属于初育土地紫色土,层次不分明,发育程度较弱,发育过程中风化作用强烈,土层浅薄,土层厚度基本小于1m ,母岩处于活跃的风化阶段,矿质元素含量高,肥力较高,尤其是钾的含量很高,适合旱作,但母岩疏松,因此很容易就崩解,分布于丘陵山坡地区的紫色土极容易导致水土流失[2]㊂对于紫色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熊俊芬对紫色土施肥效应及施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蔡强国等提出了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4],刘刚才等提出了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效益评价[5],林文莲提出了福建省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6],等等㊂但对于我们这次的研究区紫色土已经大多被开辟为茶园,闻名中外的武夷岩茶就发源于此,因此对酸性紫色土分布地区,尤其是开辟为茶园的地区进行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㊂1 研究区概况武夷山脉位于闽赣边界,平均海拔高度1000~1100m ,处于27ʎ33ᶄ 27ʎ54ᶄN ,117ʎ27ᶄ 117ʎ51ᶄE ,呈北北东 南南西走向㊂武夷山市东连浦城县,西临光泽县,南接建阳市,北与江西省的铅山县毗邻㊂国土总面积2798k m 2㊂境内为山地丘陵区,西㊁北㊁东方向群山环抱,中南部较平坦㊂武夷山市拥有明显的地貌层次,且呈阶梯状分布㊂主峰黄岗山位于江西省铅山县境内,其最高峰海拔2157.8m ,为中国东南地区第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最高峰,号称 华东屋脊 ㊂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江西省一个重要的保护区㊂本区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保护区年平均温度在8.5~18ħ,年降水量一般为1450~2150mm ,局部地区最高达3000mm ,又因所处地势山高林密,年蒸发量在1000mm 左右,相对湿度达78%~84%,无霜期253~272d㊂研究区处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海拔230m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相对湿度大约75%,年均气温大约17ħ,年均降水量在2000mm 左右,武夷山紫色土母质为酸性紫色土,为坡积 残积物,母岩属于白垩纪赤石群厚层状紫色沙砾岩,由于部分基岩裸露㊁土层浅薄㊁植被覆盖率较低,而且植物种类分布稀少㊁不均㊂自然植被为乌药㊁白背叶㊁黄栀子㊁青冈等,因位于景区外围,人为干扰严重,以人工植被为主,包括茶树㊁杉木㊁马尾松㊁荒坡灌丛等㊂2 材料和方法2.1 土样的采集和处理本次研究采用武夷山市星村镇土样,剖面编号为1号,剖面位于海拔210m 左右的丘陵坡地,经纬度为27ʎ36ᶄ33ᵡN ,117ʎ57ᶄ33ᵡE ,经测定坡向北偏东5ʎ,坡度28ʎ㊂成土母质为坡积-残积物,母岩为白垩纪赤石群巨厚层的紫色沙砾岩,母岩中胶结有较多石砾,松散易碎㊂2.2 试验方法2.2.1 土壤颜色通过中国标准土壤比色卡比较土壤干湿状态下颜色㊂2.2.2 机械组成采用甲种比重计法测定,0.5m o lL -1N a O H 溶液分散过2mm 筛的土样,土壤颗粒按美国制分级㊂2.2.3 p H 值用过1mm 筛孔的土样测定,在1ʒ5的土水比浸提液中,用奥立龙818型酸度计进行测定㊂2.2.4 有机质含量采用有机质速测法㊂即用重铬酸钾㊁硫酸溶液氧化土壤,然后根据比色的读数来估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㊂3 成土条件及理化性质分析3.1 紫色土成土条件分析表1 武夷山紫色土与地带性红壤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地点海拔地形母岩母质主要植被气候紫色土星村镇210m 丘陵坡地㊁坡度28ʎ坡向北偏东5ʎ紫色砂页岩坡积-残积物茶树㊁荒坡灌丛多年平均气温17~18ħ,多年平均降水2000mm ㊂干湿度80%㊂红壤黄坑361m丘陵坡地㊁坡度24ʎ坡向124ʎ粗粒花岗岩坡积-残积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年均温17~19ħ,年降水量1700mm ,相对湿度70%~75%岩性紫色土主要表现为侵蚀堆积和物理崩解两个作用下的成土过程,抗蚀力差㊁土体松散使有机质的累积作用相当微弱㊂而紫色土的形成深受紫色岩石的影响,紫色土的母岩主要为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紫红色页岩㊁砂页岩和砂岩[2],含有较多C a C O 3等盐类,风化物在降雨后的风化物中的碳酸盐类虽有淋失,但是由于紫色岩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吸热性强,岩性疏松,易受到热胀冷缩而岩石崩解,所以阻止了盐基淋溶作用,致使土壤发育一直处在相对幼年阶段㊂而紫色土矿物质的化学风化作用相对微弱许多,从土壤组成和成土母质上分析,除P ㊁C a 含量明显淋失外,其他元素含量无明显淋失㊂属于初育土的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但因成土作用对其影响微弱,同时又具有幼年性等特点,使其区别于典型性地带性土壤㊂初育土的形成过程仍受地带性因素影响,具有地带性的烙印㊂紫色土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程度比较显著,随着成土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成土时间越长,受地带性土壤影响就越明显㊂3.2 紫色土的机械组成分析表2 紫色土的机械组成剖面层次机械组成/%>2mm 2~0.05mm 0.05~0.002mm <0.002mm 土壤质地八号剖面(星村)A h18.85315.412.8沙壤土A h C 31.238.616.613.6沙壤土表2向我们展示了机械组成的土壤各发生层㊂剖面从上至下的含量基本不变,0.05~2mm 的沙砾含量很高,而0.002~0.05mm 粉粒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少㊂总的来看,黏粒的含量少,土壤体沙砾含量占大部分,且黏粒硅铝率在3.0以上,由此我们认为紫色土的矿物学风化作用较弱㊂3.3 紫色土的理化性质分析95 第5期 杜威宁 武夷山紫色土的理化特征分析表3 紫色土的理化性质剖面号地点层次深度/c m OM/g k g -1p H 土壤颜色干态湿态八号剖面星村A h 0~16324.77灰红10Y R6/2暗红棕2.5Y R3/0A h C16~43125.39浊红橙7.5Y R5/4暗红10Y R3/6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土体的p H 值差别不大,酸性较强,呈酸性反应㊂由于C a C O 3含量小于28g k g -1,因此取样的整个剖面没有石灰反应㊂有机质含量从土体自上而下,A h 层为28g k g -1,A C 层为12g k g -1㊂这表明土壤表层含有丰富的有机质,但深度越深,有机质含量就越少,整个土体呈现变化复杂㊂土壤中N 元素较缺乏,游离的K ㊁P 等元素含量较高㊂虽然土壤较肥沃,但土壤肥力不高㊂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㊁养分㊁热量和空气的能力㊂由于土层过薄,导致武夷山紫色土不能够持续稳定的供肥,土壤孔隙度也协调不到位,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化超过了植物自身的生长速度㊂要想合理利用当地紫色土,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㊂4 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区样地剖面的分异层次并不明显,颜色过渡也较为均一,可大致分为两层,即A h 层和A h C 层,但是缺少B 层,即淀积层㊂所取紫色土土样颜色很深,因其继承了白垩系赤石群厚层状紫色沙砾岩颜色㊂白垩系赤石群厚层状紫色沙砾岩属于河湖相沉积岩,其过深的颜色使得吸收热量强烈,极易风化,因此导致紫色土母岩易热胀冷缩,物理风化较强,极易水土流失㊂从所分层次上来看,A h 层的结构较为松散,但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且脱硅富铝化不明显㊂A h C 层是过渡层,虽然发育的绝对年龄很长,但因脱硅富铝化作用受阻,所以土壤的发育程度仍然很低㊂C 层是母质层,是母岩风化物,但因与土壤直接发生联系,所以无论是土壤的机械组成㊁化学组成㊁矿物组成还是养分都直接受到母质层影响,母质的不同对土壤的形成过程也会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所.中国紫色土:上篇[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聂明华.紫色土的特性及改良措施 以武夷山紫色土为例[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60-62[3]熊俊芬,石孝均,毛知耘.长期定位施肥对紫色土磷素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99-101[4]蔡强国,吴淑安.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1998(2):4-11,38[5]刘刚才.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效益评价[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12(4):32-36[6]林文莲.福建省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J ].福建水土保持,1998(3):24-27[7]余鑫鹏.武夷山市紫色土的保护和综合利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1):149-152(上接第50页)图1 绒毛白蜡与其他树种在不同地区的生长表现从图1看出,绒毛白蜡在东港地区的生长与其他树种相比,没有明显差别,反之,绒毛白蜡的树高生长量还略高于其他树种,说明绒毛白蜡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树种,它不但有抗盐㊁抗水湿的性能,而且适应性强,是东港地区一个很理想的抗逆性树种㊂4 小结天津绒毛白蜡引种东港市,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能达到造林指标㊂是一个引种成功的树种㊂绒毛白蜡对土壤高盐分含量有一定抗性,在土壤含盐量0.2%的条件下,生长优异,在土壤含盐量0.3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在土壤含盐量0.4%左右的条件下亦能生长㊂绒毛白蜡在长期积水的水湿地条件下,生长缓慢,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但也能存活,并有一定的生长能力㊂在地下水位0.6m 较高的条件下,雨季有较长时间的积水(90d 左右),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成活率能达到95%,保存率达到80%㊂在地下水位0.80m 条件下,积水时间短,仅10d 左右,即使地下水位很高,也没能影响绒毛白蜡的生长发育,树高生长量始终处于上升趋势,成活率达到96%,保存率达到90%㊂绒毛白蜡在东港地区引种后,与柳树㊁榆树相比其差别不大,其树高生长量还略高于其他树种㊂6防 护 林 科 技 2015年。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燃唧AMJNl 『E秫业论坛竹誓山蛐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79年4 千亩的连片天然铁杉霸月,是在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下诞生的国家重点保护 林。
区,位于福建省的武夷山、光泽、建阳三市(县)境(-I 遗传优良。
孳内,与邵武市及江西省铅山县毗邻,面积565平方公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里。
样性的内在形式,物种 主一、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也是通过这个载体来表 禄武夷山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类型 现的,一个物种就是一 保护区,它的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得到国内外有关个独特的基因库。
遗传方面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是我优良,有利于族群的生国,而且是全球生物多样保护的关键地区。
存及演化。
武夷山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区的物种不仅数量众多,性和变异性,包括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多样性三个 而且表现出特异性和复层次。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这三个层次上杂性。
其种子植物中有 都有突出的表现,可概括为:物种丰富、遗传优良、生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27 境多样。
属31种,占中国特有属(一)物种丰富。
物种丰富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11.1%。
而一些广布 的体现。
根据《武夷山遗产名录》和《中国福建武夷 种,则常在保护区发生 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公布,武夷山保护区已变异而形成变种或变型。
种,高等植物2888种,陆生脊椎动物479种,鱼类及西南的软枣猕猴桃, 参鄂啦夙舆镰妒查明的物种总数已超过1.1万种,计有低等植物844例如广布于华东、华中63种,贝类及寄生蠕虫139种,昆虫6849种。
区内 在福建仅见于武夷山保还有许多物种未被查明。
以昆虫为例,世界昆虫有 护区,但同时又出现紫 的就有31目,但种数仅数千种,而据专家估计,武植物中,类似的例子在惑蕤出囱熊德妒唇绚缝物34目数百万种,我国有33目,武夷山保护区已发现果软枣猕猴桃。
在动、夷山的昆虫应在2万种左右,至少有1万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2018年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土壤与水文特
征观测与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一、背景
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于及时准确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以下简称“武夷山观测站”)是原环保部首批建设的综合观测站之一。
为进一步推进武夷山观测站建设与观测工作,现对外委托课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选聘承担单位。
二、目标
通过开展武夷山观测站观测区域不同海拔梯度典型常绿阔叶林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等的观测与研究,以及该森林群落水文观测与研究,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土壤生物化学和微生物,水文水质的影响,以及植物多样性、微生物多样性与林内微环境的相互关系。
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和常态化观测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收集分析文献资料,开展试验设计和预试验。
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武夷山地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性质特征的研究进展,结合研究目标开展试验设计,着手开展预试验。
2.建设试验样地,开展野外土壤性质调查与研究,开展室内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在武夷山地区不同海拔地块设置试验样地,定期进行土壤的野外取样分析,探讨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采集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样品,开展室内模拟试验,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生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3.开展武夷山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文观测与研究。
在武夷山观测站主观测场定期收集不同类型水样,记录降水量,观测不同降水的水质动态变化,探讨该生态系统降水分配和主要离子特征。
四、观测地区
福建省武夷山市。
五、考核指标
1.武夷山观测站土壤微生物和水文特征观测与研究报告1份;
2.武夷山观测站土壤与水文观测和研究原始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