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解析
大衍之数解析孔子留给后人一个,《易经》最古老的占决之法:大衍筮法。
关于大衍筮法,存在很多迷惑,其中一个迷惑就是关于大衍之数的。
认为天地之数五十五,而大衍之数却是五十,这明显与天地之数不合,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是有阙文,是漏掉了“有五”两个字。
今天就来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大衍筮法是《易经》最古老、正宗的筮法,它模拟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的完整过程。
邵雍在《皇极经世》中也对大衍筮法进行了说明。
但缺乏对大衍筮法这一筮法本质与内涵的说明。
故现代人对之产生了很多疑问。
其实对大衍之数的迷惑,反映了对《易经》的本质根本没有契入,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入门,徒在概念上绕来绕去,根本是不得要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大衍之数难道就是天地之全数吗?如果不是,那么它为什么要与天地之数相等呢? 其次,如果大衍之数不是天地之数,那它又是什么呢?要说清楚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易经》的本质上来。
《易》的本质是什么? 《易》者,交也。
天地之气纯而不杂,天地交而生六子。
六子交而生天地万物。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皆有阴阳,有阴阳就必然有“数”。
一物之数即天地之全数,为五十五。
其中阳数二十五,阴数三十。
不过不要忘了《易》之本质:《易》者,交也,既然是交,必然是两物之交,那么就是两套天地之数相交。
不过两物相交时,是遵循阳与阳交,阴与阴交的原则。
两阳相合,合而为一是阳交的目的。
两阴交至无余,两阴交尽而合一是阴交的原则。
一定两阳相合而为一,就是阳交尽之时,阳合则明,故谓之阳明。
两阴交尽无余处,谓之厥阴。
阳明,阳明,顾名思义,如日至南而明,万物皆相现,理性上明白无惑,故谓之阳明。
阳明者惑尽,故阳明之时手阳明大肠经藉阳明之力以“革其故(排便)”,足阳明胃藉阳明之功“鼎其新(进食)”。
阳明之所以有革故鼎新之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合两阳为一阳。
合两阳之数为一阳之数,故阳长矣。
大衍之数的本质就是两物之阳数合而为一,物之阳数二十五,两物阳数当然就是五十。
第十讲 易学术数略讲
占断原则
朱熹“变占法”(朱熹变卦法): 朱熹、蔡元定《易学启蒙》概括了变卦的七种 情形,因而有七条占断原则: 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卦辞。 六爻皆变(乾坤有用九用六辞,故除外),则 占之卦卦辞。 三爻变,变了一半,故本之两卦各占一半,以 本卦卦辞为主,之卦卦辞为辅。 一、二爻变,占本卦变爻,上爻为主。 四、五爻变,占之卦不变爻,下爻为主。(变 数太多时,要看变后的不变者)
梅花易数发明了许多种简便的起卦方法,大体 有据物象起卦与据易数起卦两种。据物象起卦 则是直接根据所取之物象所归属之八卦来起卦, 不涉易数。据易数起卦,则将所取之数以八除, 得八之内的数,得单卦。以六除之,得动爻。 如以写字的笔画起卦,以年月日时起卦均为梅 花易数所创。其所用易数乃先天八卦次序易数, 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 七,坤八。
三变所得挂扐数:同二变,不4则8。
三变的起始数为二变之后过揲之策数。即44减 去4或减去8得数,40减去4或减去8得数。得40、 36、36、32。所以,三变的起始数为40或36或 32.。二扐之前共一个挂一,故两次受揲四之策 实为39或35或31。三数均不能被4整除,39÷4, 35÷4,31÷4,均余3。同二变的情形。即二 扐之策的和必定为3(当其中一扐数为1或2时, 另一扐必为2或1,以足3数)或7(当其中一扐 数为3时,另一扐必定能被4整除而余4)。加 上一挂之策,故一变所得一挂二扐之策不4则8。 三变之后再将49根蓍草合为一处,开始第四到 六变。
工具准备
1、五十根蓍草。 2、放置蓍草的圆木筒。 3 、木格(即一块横木板。当中刻出东西两个 大的区间来,可谓东(右)大刻与西(左)大 刻,放置分二之后的两部分蓍草。在西大刻之 西又刻出三个小区间来,可谓三小刻,放置三 变三次余策和)。 以上为三大件,有此即可占筮。若严格按筮仪 做,还有焚香敬拜等仪式,还需其它工具如床、 香炉、香盒、黄漆板、笔墨砚等。
《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到底是什么?四营三变是怎样一个过程?
《周易》中的“大衍之数”到底是什么?四营三变是怎样一个过程?我们知道,《周易》最初是一本用来占筮的书,是《易传》把《周易》提升到哲学的高度。
那么,《周易》最初是如何来进行占筮的呢?《系辞》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如何占筮的记载。
读懂了这一段文字,就学会了最早的占筮起卦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原文: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内容,一是揲蓍法的具体操作方式,二是揲蓍法的哲学含义。
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和占筮实践总结出揲蓍法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过揲法”和“挂扐法”。
两种方法的演蓍过程一样,只是计数方式不同,得卦的结果相同。
简单归纳一下,大概有以下步骤:准备五十根蓍策,合大衍五十之数。
取出一根以象太极。
将四十九根蓍策任意分成两份,象征太极生两仪,始有天地。
再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也就是所谓的“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具备。
蓍策一共是两份,用左手拿一份,然后用右手数左手中蓍策,每四根算一组,一组一组地数,这就是所谓的“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最后会剩下个零数,从一根到四根都有可能。
不论剩下几根,都把它夹在无名指和中指之间,这就是所谓的“归奇于扐以象闰”。
再用右手,拿两份中的另一份,用左手数右手中蓍策,也是四根为一组,方法和右手数左手蓍策一样,也就是再次“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最后会剩下个零数,也是从一根到四根都有可能。
不论剩下几根,都把它夹在中指和食指之间,也就是再次“归奇于扐以象闰”。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2 01 4年 1月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Vo l _ 31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z h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f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进 行 了简 短 说 明 :
各 当其 卦 , 乃 劫 占 之 ,占 之 必 劫 , 卦 乃 不
忒算 过 程 , 可 得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四个 筮 数 。
北 京 大 学藏 汉 简 《 荆决》 , 也 是 一 种 用 算 筹 的 占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7
基 金项 目 :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项 目“ 清华简《 系年》 与古 史 新 探 ” ( 1 0 & Z D 0 9 1 ) ;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中 国 国家 起 源 研 究 的
③ 李守奎 : 《 清 华 简 <系年 > “ 也” 字用 法与攻 差 王光剑 、 书
缶 的 释 读 》, 待刊稿。
④ 贾连翔《 数字卦研究》 , 未刊稿。
【 责 任编 辑 : 陈红 】
《 筮法》 占法与“ 大衍之数”
程 浩
( 清华 大 学 出土 文献研 究 与保护 中心 ,北京 1 0 0 0 8 4 )
卦 的。其具 体过 程见 于《 系辞 》 :
大衍 之数 五 十 . 其 用四 十 有 九 . .分 而 为 二 以 象两 . 挂 一 以 象三 , 揲 之 以四 以 象四 时 , 归 奇
“ 七” ①、 “ 八 ” 、 “ 九” 6个 , 其 成 卦 之 法显 然 与 《 周 易 》、
周易筮法和六十四卦象理
周易筮法和六十四卦象理周易筮法《周易·系辞》,有史以来第一次讲解了算卦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第一步:找50根蓍草(也可以用牙签、火柴棍代替),取出1根,所以实际算卦是用49根蓍草。
这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第二步:把49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组。
左边一组象征着天,右边一组象征着地。
第三步:从地一组当中拿掉1根蓍草(天表示创造,地表示生养),这根蓍草象征的就是人。
这样一来,天、地、人,全都有了,我们的祖先管这三种东西叫作“三才”。
第四步:数数象征天的那组蓍草有多少根,数清楚之后把这个数字除以4,看看余数是几。
把象征地的那组蓍草也依样画葫芦,和第三步的做法一样。
第五步:把第三步里用来象征人的那1根蓍草,还有第三步被作为余数拿掉的蓍草,归堆儿在一起。
第六步:把除第一步和第五步中取出放在一旁外的所有蓍草合在一起,再重复第二步至第五步的动作。
第七步:把除第一步、第五步、第六步中取出放在一旁外的所有蓍草合在一起,再重复第二步至第五步的动作。
第八步:清点第五、六、七步中得到的蓍草数并把它们相加求和,用49减去这个和,得到一个差数,再用这个差数除以4,得出的数肯定是6、7、8、9其中的一个。
6为老阴,7为少阳,8为少阴,9为老阳。
这样就得到了六画卦中的一爻,即初爻。
周易筮法两种及解卦原则
周易筮法两种及解卦原则大衍筮法:(01) 取蓍草签50支。
(02) 抽取1支,横放置其上,以象征太极。
(03) 将余下49支一分为二,左右各一组(象征太极分两仪,取天地之象,左天右地)(04) 从右组(亦有从左取)中抽取1支,夹于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取三才之象)(05) 将右组余下之数,每4支为一小组,最后剩余之数夹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如无剩余,即取最后四支)。
(06) 左组如是重复,剩余之数夹于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
(07) 将三次取签置于左上。
(08) 余下蓍签混合,如之重复。
共三次。
(09) 于第三次,查看左右剩余组数(每4支为一组),所得组数,是为第一爻之数。
(10) 将所有蓍签重新混合,如之重复六次,得出全部六爻的代表数字。
6、8为阴爻,7、9为阳爻,以此画出卦象,得出“本卦”。
(11) 9、6为老阳老阴之数,7、8为少阳少阴之数,老变少不变,爻变之后得出新的卦象,是为“之卦”。
(12) 如此以十八变而取六爻。
鬼谷子金钱卦:(1) 取古钱三枚,字为阴,背为阳,置于龟壳中,龟背朝上,摇掷。
(2) 三阳为老阳,三阴为老阴,一阳二阴为少阳,一阴二阳为少阴。
(3) 如是六次得出六爻。
是为“本卦”。
(4) 取老变少不变,爻变之后得出“之卦”。
注:此法是西汉京房在古老的“蓍草”占卜术基础上所发明。
朱熹解卦规则:(1) 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的爻辞占。
(2) 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的爻辞占,以上爻的爻辞为主。
(3) 三爻变者,以本卦及之卦的卦辞占,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4) 四爻变者,以之卦中二不变的爻辞占,以下爻的爻辞为主。
(5) 五爻变者,以之卦中不变的爻辞占。
(6) 六爻全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之卦卦辞。
余六十二卦占以之卦卦辞。
(7) 六爻全不变者,以本卦卦辞占。
——转自:柑橘园ORANGERY。
筮法易数解
筮法易数解这是我2003年在网上发布的原创。
现在看来,揲筮的过程应当是小衍、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大衍的过程,而不应当是大衍、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小衍的过程,那时正好搞反了。
摘要:《周易·系辞·上·第九章》详细记录了孔子所传的《周易》的占筮方法,只要正确解读便可以知道,根据爻位的不同,《周易》中的阳爻分别为56策、48策、40策、32策、24策、16策,阴爻分别为44策、36策、28策、20策、12策、4策。
以往学者按阳爻都是36策、阴爻都是24策理解是错误的。
36策表示阳爻的易数时,为乾卦用九爻的策数;24策表示阴爻的策数时,为坤卦用六爻的策数。
关键词:天地之数、洛书数、蓍策数、成变化、行鬼神、挂、分、揲、归奇于扐。
作者简介:谷洪(1964——),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无业。
《周易·系辞·上·第九章》详细记录了孔子所传的《周易》的占筮方法,只要了解古文句读学的特点,正确标点断句,并能考虑到“八卦而小成”五个字是错简,这五个字的正确位置应当在上文的“五岁再闰”之后,这段文字本不难理解,一目了然。
可是,自秦汉以来,学术界一直未能正确解读这段文字,牵强附会,荒诞不经,与掷物成卦的方法混为一谈,完全失去了过揲的意趣,索然无味,以至筮牍不告,最后只好被以钱代蓍了。
正确解读这一段文字的内容,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先民揲蓍成卦的过程,而且可以使我们领悟出一些过去学者所未能领会的易学知识。
先看原文(“八卦而小成”五个字已放在它的正确位置“五岁再闰”之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八卦而小成……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六十,当万物之数也。
揭秘蓍草占筮求卦方法
揭秘蓍草占筮求卦方法八卦图运用蓍草演算求卦的具体方法,要遵照《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这一段话的规定进行。
这一段话的原文如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依据《系辞》中的这段原文和前人的解释.蓍筮的具体推演过程试述如下。
五十有蓍草抽出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
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为两部分,这叫“分二”。
左手的一份代表天,右手的一份代表地。
从右手的一份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右手小指与无名指中间,以象征人,这叫“挂一”。
这样,天、地、人三才都有了。
然后,以四根蓍草为一组,先用右手一组组分数左手的蓍草,再用左手一组组分数右手的蓍草,这叫“揲四”。
“揲四”是象征四时的意思。
四根为一组分数左右手的蓍草,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余数最多为四),把左手蓍草的余数放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把右手蓍草的余数放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这叫“归奇”。
这些余数象征积余日以成闰月。
“挂一”的一根蓍草,再加上左右两手“归奇”的蓍草,不是五根,就是九根,放在一边。
这算完成了演算的第一道手绪,称为“一变”。
第一变之后,蓍草的总数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
根这些蓍草合在一起,同前边一样,再“分二”、“挂一”、“归奇”,这是第二变。
第二变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进行第三变。
三变之后,蓍草的总数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中的一种:(一)或余三十六根;(三)或余三十二根;(三)或余二十八根;(四)或余二十四根。
再用四支除,就可确定一爻了。
36÷4=9(9为老阳之数)32-4=8(8为少阴之数)28÷4=7(7为少阳之数)24÷4=6(6为老阴之数)从上面可以看出,用蓍草演算过程中,每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一卦。
发现早于《周易》的揲蓍法:《归藏》“大衍之数”六十
发现早于《周易》的揲蓍法:《归藏》“大衍之数”六十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有一部分属“易占”的内容,其与传世的所谓辑佚《归藏》大致相同。
据该墓发掘简报称:“该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下限不晚于秦代。
”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还出土了60支算筹,它与《归藏》占书放在一块。
较细长,断面呈圆形,一端为骨制,另一端为竹制,竹制的一端均用丝线缠绕,外涂红漆。
长62.5、直径0.4厘米。
出土时置于一竹筒内,竹筒长67.5、直径5.6厘米。
简报判定为占卜用具。
笔者认为: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算筹应是“蓍草”,称为“枚”。
这60支枚是归藏易的大衍之数。
即:归藏易的大衍之数是六十。
根据文献和考古证据,筹算有筹具和博具两种。
《汉书·律历志》载:“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可见西汉算筹长为13.6厘米,直径0.23厘米为圆柱形。
目前出土的算筹一般长13.6厘米,与文献记载相符。
博具一般在23.5厘米长。
如1975年湖北省江陵市凤凰山168号西汉墓中(埋葬时间:文帝13年,即公元前167年),与笔、削、牍等文具一道,出土了一束算筹数十支,长13.5厘米,径约0.3厘米,与《汉书·律历志》中的记载符合对于筮法用的“蓍”,据《说文解字》说:“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仪礼注疏》说:““卿大夫之蓍长五尺”者,《大戴礼》、《三正记》皆有此文。
立筮由便,以其蓍长,立筮为便。
对士之蓍三尺,坐筮为便。
若然,诸侯蓍七尺,天子蓍九尺,立筮可知。
”按周尺当今0.227米计算,其长度分别为2.04米、1.58米、1.14米、0.68米。
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还出土了60支算筹长62.5厘米,与“士之蓍三尺”接近,以此可以推断15号秦墓的主人当是士族。
60支算筹一端为骨制,另一端为竹制,这标志着卜筮从骨卜到筮法的演变,龟卜、骨卜先于筮法,筮从竹暗示蓍草曾是竹子做的。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易经是一部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智慧的瑰宝。
它是一部关于变化和周而复始的道德哲学经典,主要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与解读,来阐释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生的方向。
在易经中,有一项古老的筮法,被称为大衍之数古筮法。
这种筮法以一定的方式排列数字,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古代和现代的运用。
一、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基本原理大衍之数是指从一至九,以及从十至九十九这二十个数字。
在古筮法中,这些数字会按照特定顺序排列,并与六十四卦中的爻辞和卦辞相对应。
通过抛筛取得的数字与这些排列的数字进行对比,从而得到卦辞的解读。
大衍之数所遵循的原理是“终始之数,始于数一,终于数九”。
这意味着在开始之初,我们只关注数字一的位置,而在最后的结果中,我们则关注数字九的位置。
这一原理反映了易经所强调的变化和循环的观念,它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古代应用在古代,大衍之数古筮法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领域。
当时的人们相信,通过抛筛取得的数字与卦辞对应后,可以揭示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从而指导自己的决策。
在官方方面,大衍之数古筮法常用于吉凶预测和国家运势研究。
例如,一些重要的政策决策会事先将各种可能的结果用大衍之数古筮法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同时,在君王即位时,也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卜卦仪式,来探测国家的命运和国家安危。
在个人层面,大衍之数古筮法也被寻求帮助的人广泛使用。
做生意的人会用它来预测市场走势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寻找最佳的商机。
而其他人则可能会用它来解答关于健康、婚姻、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三、大衍之数古筮法的现代应用虽然古代的大衍之数古筮法在今天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它的理念却在一些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学和领导力发展方面,大衍之数古筮法的原理被用来分析和管理复杂的系统和团队。
通过观察和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可以更好地预见并应对潜在的挑战,并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春秋诸国所用筮书筮法
春秋诸国所用筮书筮法春秋诸国所用筮书筮法《周易》的经部原为筮书,在其成书之初的一段时期内,它和筮法是紧密相连的。
《左传》、《国语》中记载以《周易》占筮,往往运用变卦之法,但在当时,《周易》和变卦筮法并不是唯一的筮书与筮法。
《史记·龟策列传》有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
”在春秋年间,社会上还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筮书及筮法,《周易》及其相应的筮法在各国的运用是不一样的。
《左传》昭公二年(前540)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
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及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宣子所见到的《易》即为《周易》,这一点后人向无疑问。
从他所表露的赞叹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昭公二年,《周易》还没有广泛流传,只有少数文化发达,且与周天子关系密切的诸侯国能拥有《周易》。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记载: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陈厉公,蔡出也。
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
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周史见陈侯当在桓公六年(前706)与庄公八年(前686)之间,具体时间不可确知。
这是《周易》用于筮占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
在此之前,至少在陈国尚未见过《周易》。
显然,《周易》在当时还是一本颇为神秘的书,因此周史见陈侯才被作为一件大事载入史册。
而且,我们可以推测,在此之前,陈国显然没有运用变卦筮法,因此周史献上《周易》后,陈侯马上让他表演了一番用《周易》占筮的操作过程。
在这之后,懿氏之妻占妻敬仲,仍用的是卜法,可见用《周易》的筮占法仍未被完全接受。
考察一下其他诸国的情况,我觉得这个推测可以成立。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
筮法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易传中有一大部分专着重发挥《易经》卦、爻辞的道德的意义,更确切一点说,附会卦、爻辞,使其有道德的意义。
易传中的《象辞》就专是这样的著作。
例如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天的运动有刚健的性质,君子以天为法,也要“自强不息”;地的形势有宽厚的性质,君子以地为法,也要“厚德载物”。
六十四卦的《象辞》都是先指出某一卦的特点,然后说“君子以……”或“先王以……”,就是说,君子要以此为法,有某种道德品质。
这里所谓君子,当然都是指当时统治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易传的重要不在于这些道德教训,而在于它的宇宙观和辩证法思想。
上面引《系辞传》说:“以动者尚其变,以卜筮者尚其占。
”又说:“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传的宇宙观中最重要的概念都是从“动”和“变”得出来的。
这些概念是和筮法分不开的。
要想具体地了解易传中的这些概念,必须先知道筮法的大概情况。
《系辞传》里有一段就是讲筮法的,它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一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占用五十根蓍草,可是实际只用四十九根。
先取出一根不用,放在一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以后要经过四次经营,才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果(“四营而成易”)。
第一营是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大部分(“分而为二”)。
第二营是从右边大部分中取出一根放在一边(“挂一”)。
第三营是把两大部分的草各自分开,每四根为一组(“揲之以四”);两部分中有不够四根或仅有四根的小部分,放在一边(“归奇于扐”),这是第四营。
周易大衍筮法
《周易》中的蓍草占卦方法—大衍筮法简单介绍首先解释大衍筮法。
大,指太极,古文“太极”均书为“大极”;衍,表示由简单向复杂方向衍生、展开、推演。
大衍意思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大衍之数就是太极衍生出万事万物所需要的数。
《易经·系辞》介绍了大衍筮法的运用方法,使用的工具为蓍草,古人认为蓍草和龟甲一样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
在河南汤阴羑里城的演易台前,有一片生长茂盛的蓍草园。
蓍草是一种多年生直立菊科草本植物,高三余尺,羽状叶脉互生。
夏秋之际开白花,深秋枯槁,逢春又生。
相传这种草能生长千年而茎数三百。
蓍草是草本植物中生长时间最长的一种草,而且它的茎又很直,正像人若有犹豫不决的事要问有声望的老年人一样,因此传说用蓍草占卜是很灵验的。
如果没有蓍草也没关系,可以用牙签、竹棍、火柴棍、围棋子或扑克牌之类的东西代替。
首先找五十根蓍草或替代品。
为什么把50作为大衍之数呢?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相合,圆满了就是道。
《河图》与《洛书》的总数加起来是100,是个盈数。
100个数里面,50个阳数,另外50个是阴数。
阴阳之数,两两相合,组成了50个阴阳数,就是大衍之数五十(大衍之数解释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
大衍之数,就是道之数。
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存而不用,也就是说实际用以占筮者为四十九根。
五十根蓍草用来表示天地万物。
那个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极,大衍之数,遁去其一,也就可以理解为由太极衍生出来万事万物。
一、成爻设卦的步骤1.一变四营:所谓四营就是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环节。
为操作简单,就不把蓍草拿在手里了。
把四十九根蓍草随机分成左右两部分而放在案前的左右两边,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将左右两簇蓍草分别以四根为一组来数。
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含余数四),左右两簇剩余的零散蓍草加在一起,不是四个,就是八个。
这些余出来的和从左边那簇中取出一根蓍草合在一起不用,以后继续使用的就是两部分四个四个数出来的那些。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4——大衍筮法是历法,不是筮法
天文历法说《周易》之24——大衍筮法是历法,不是筮法上回说到,《丰》卦排在第五十五位,暗喻的是河图十数。
巧的是,在《系辞》中,写着河图十数的前一段,也是一串数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一段文字,据说记载的是“大衍筮法”,是教人算命用的筮法。
占筮用的蓍草果真如此吗?一、“大衍”历法之“闰”我们相信,任何一个第一次看见段文字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筮法,而是历法。
在这段“大衍之数”的文字中,提到了“四时”和“闰”。
这分明是历法的两个要素。
先来说说“闰”。
“闰”的字形,是“王在门中”之形,历来被认为是王者颁正朔之象。
段玉裁就解释说,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闰”字是“从王在门中”。
由此可见,王者告朔,是一项宣示自己得天命的隆重仪式。
历朝历代,都以“正朔”来宣示自己的正统。
巧的是,我们说过,《丰》卦之丰,是文王受命之地。
文王在丰建立的灵台,不仅是对自己得天命正朔的宣示,灵台本身更是“视朔”用的观台。
更巧的是,王者告朔之时通常所居的明堂,与视朔用的灵台是同一组建筑群,而《屯》卦中那“乘马班如”的天驷房宿,也叫明堂!房为明堂。
《晋书.天文志》更更巧的是,传说中,房宿这匹龙马身上所绘的河图十数,就是《丰》卦的卦序之数:五十五!更更更巧的是,我们说过,传说中,那位驾着龙马的日御羲和,就是那根据河图而画出了八卦的伏羲!!更更更更巧的是,我们还说过,这辆伏羲所乘,龙马所驾的马车上,还有一个巨大的车盖,名字叫做“寷”,就是“丰”卦的丰伏羲(羲和)驾龙马而为日御二、历法之“岁”说完了“闰”,接下来说说“四时”。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
俗话说“四时成岁”,春夏秋冬四时,组成了“岁”。
“岁”和“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阴历12个月,共354天,称为一“年”;阳历365天有余,称为一“岁”。
年和岁的天数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用闰月来调整,古代的历法置闰,是为了调节阴历和阳历,使之能够整齐。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
周易筮法--筮,数也-坤德文化网--周易|国学培训|风水咨询|企业顾问周易筮法——筮,数也作者 : 坤德文化发布日期 : 2019-11-9 浏览人气 : 982——筮,数也古人云:“未学易,先学筮”。
本篇内容通过讲解《系辞传》中的筮法,来说明为什么“未学易,先学筮”。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是如何生成。
知道了筮法,才知道六十四卦何以穷究万物。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
筮的实质就是以数学计算来占筮,它的全部过程都是在计算,计算的目的是求出一卦来。
易卦的生成,都在于数的变化。
《易传·系辞》中关于筮法:“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今本的“大衍之数五十”五十后脱“有五”二字。
)解:上述《系辞传》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揭示演易,也就是筮法的数学基础是“天地之数”。
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
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
为什么列举奇偶数只从一到十呢?因为古人认为“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孔疏),“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甚至“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的“万物之数”,都可从一到十之数推出,用不着穷举。
因此,“十”虽少,但也是盈数或成数。
《左传·庄公十六年》就把十视作“盈数”。
要讲“蓍草预测法”,首先要了解“大衍之数”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
加上曾仕强与南怀瑾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经》搞得神奇的不得了。
有个《易经》的小说,还把梅花易数写成有一个口诀的东西,更让人哭笑不得。
万物唯心,其实只要你觉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首先我们看关于《易经》的书时,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先把它想得简单起来。
大家会问,如果看不懂那些关于《易经》的书,怎么办?好办,不看。
总有一本书你会看懂的。
这不是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易经》太复杂,是出版人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书也不看,怎么就会懂《易经》,师傅怎么说,他怎么算。
就这么简单。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在最早,只有“易”,没有“经”。
“易”的意思有三层:1.变易。
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阴阳交合表现宇宙和人世的无穷变化;2.简易。
即用最简单的概念去《易经》的“经”则是指经典解释最复杂的世界;3.不易。
变中有不变。
、、、、、。
的著作。
儒家奉《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连山易》是夏代的易学,再往下说,《归藏易》是商代的易学,《易经》是什么《周易》是周代的易学。
那么,在所有的这些之前,《易经》样子?我们不用后来的包括孔子解释《易经》的文字来表达,原文里,其实只有“吉、凶、悔、吝、厉、无咎”、“孚、志、尚、喜、庆”、“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见大人”等这样的核心词。
由此不难《易经》不过是中国古代一部用于“算卦”的工具书。
看出,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为“山东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写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
《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
“ ”南宋大儒朱熹也说:易》《乃卜筮之书。
”康熙大帝在《周易折中》序言里也提到,“或有议论己见,渐至启后人之疑”。
我们读的书与见过的世面肯定不如以上这三个人,既然这三个人已经说《易经》是“算卦”的书了,我们姑且就认定它是本“算卦”的书,不必多疑。
周易古筮法详解
周易古筮法详解《系辞传》有关筮法的内容是:“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
第二步骤是“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shī)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象天地人三才。
第三步骤是“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
“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
“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第四步骤是“归奇于仂(lè)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
“再仂”,仂是余数的意思。
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两个余数,故云“再仂”。
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完毕。
“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
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而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而另一只手必余二。
不余则视作余四。
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
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
加上挂一,总数是五或九,如下图:1+4+4=91+3+1=51+2+2=51+1+3=5将第一次变化后取得的余数放置在一边,用剩下的蓍草开始第二次变化。
在第一次变化的第二部中取走的一根蓍草,与最后得出的作为余数的蓍草,都单独放置,不再参加第二次的变化,因此第二次变化所用的蓍草是44根或40根,如下图:49-5=4449-9=40第二次变化除了所用蓍草的数目比第一次少外,其他步骤与第一次变化完全相同,也要经过“分而为二”、“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仂”四个步骤,最终求出一个余数来。
周易占筮方法
周易占筮方法《周易》占筮方法历代以来讳莫如深,多有隐藏。
笔者研究数卷著作,结合实践验证,方法确然可靠,笔之于书,以正简册。
下录易传论述原文,并用白话翻译。
注:【】文字为笔者所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加各有合数。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天数二十五,即1+3+5+7+9=25;地数三十,即2+4+6+810=30;天地之数共计五十五,即25+30=55;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并且使得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去六以为六爻】。
在进行广泛推演时,准备五十五根筹策,相应地去掉六根筹策,作为一卦含有六爻位置的代表。
其用四十有九、【置一于前、以象太极】。
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筹策,从中取出一根筹策放置在占筮者面前,用以象征究竟真实之存在。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将此四十八根筹策任意分成上下两组,上面的一组象征上天,下面的一组象征下土;从象征上天的一组中取出一根筹策放到上下两组中间,这样三部分象征上天、下土、中人的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接下来,再以四根筹策为一个单位。
将上面的一组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左边,用以象征闰月。
由于每五个回归年中有两个闰月,所以再将下面的一组同样除以四,得出余下的筹策合并到一块放在右边,用以象征第二个闰月。
做完上述步骤,左边的筹策和右边的筹策,以及放在上下两组中间的一根筹策,共计三个部分。
把这三个部分的筹策合并到一个地方,即是一变完成。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即6×4×9=216.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即6×4×6=144.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
易经—(大衍之数古筮法)展开全文大衍之数:衍即演算。
易学占卜之法繁多,古时以蓍草占卦,方法十分繁复,《系辞》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此即是蓍草之占卜法。
演算第一步:太极占筮时准备50根蓍草(筹策),取出任意一根,放在正前方,代表“太极”。
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保持不动,真正进行演算的是49根。
第一次演算任意分四十九根为两组,左与右。
对应原文:分而为二以象两从左手组中取出一根,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挂一以象三,象征天,地,人,三才。
注:左为天,右为地。
左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左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整除而无余数,则取出四根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归奇于扐以象闰。
右手组以四除之。
对应原文: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也是象征,春夏秋冬。
右手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将此余数也放置于左手二指之间。
对应原文: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象征五年二闰。
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
所余者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第一次演算完成。
注:第一次演算的结果不是五数,就是九数。
第二次演算将所余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上角,但不要与前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注:第二次的演算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第三次演算将第二次运算所余之数,任意分为左右两组。
重复第一次演算中2至7的步骤,将左手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左斜上角,但勿与前两次的重叠。
此时余数应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注:第三次演算的结果不是四,就是八。
最后留在桌上的余数以四除之,得到九或八或七或六。
九与七为阳爻,八与六为阴爻。
经过以上三次演算得到初爻,知其为阴爻或阳爻,并且记下数字(九或八或七或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1 1 1 1 P(9) P1(3) P2(4) P3(4) P4(4) P5(4) 4 2 2 2 2 64
通过排列组合后的概率运算,各筮数出现的概率可列表如下: 筮数 五变后的运算结果 出现概率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36 32 28 24 20 16 1/64 7/64 18/64 22/64 13/64 3/64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程浩 (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北京 100084)
摘要:清华简《筮法》以蓍草为占,所见筮数比《周易》的“六” 、 “七” 、 “八” 、 “九” 多出“四” 、 “五”两个,可见其用数与《周易》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同。将 所谓“天地之数五十五”运用到《系辞》占法中,所得筮数恰为“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并且各数出现的概率也与《筮法》的实际情况相合。 《筮法》中的数字卦例正 是用所谓“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通过《系辞》所述占法推演得来的。 关键词:清华简 《筮法》 大衍之数 数字卦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中有一种详述解卦理论的筮书,整理者题之为《筮法》 。 简文前半篇根据占问的事项分类列举了许多卦例并进行解说, 后半篇则阐释了该 书分析卦例的一些基本原则。 至于其中的数字卦卦例如何占得,简文并没有具体 描述,只是在篇末进行了简短说明: 各当其卦,乃扐占之,占之必扐,卦乃不忒。 ① 李学勤先生根据“其间有‘扐’ ” ,断定其“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 , 是很正 确的意见。 大家都知道, 《周易》就是用蓍草或算筹演算成卦的。其具体过程见于《系 辞》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② 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通过分两、挂一、除四、去余的演算过程,可得“六” 、 “七” 、 “八” 、 “九”四个 筮数。 北京大学藏汉简 《荆决》 , 也是一种用算筹的占法, 其运算方法见于篇首 “序 言” : 左手执书,右手操筭,必东面。用卅筭,分以爲三分,其上分衡,中分 ③ 从,下分衡。四四而除之,不盈者勿除。 这种算法用筹较少,相对 《周易》略显简单, 所得筮数只能是“一” 、 “二” 、 “三” 、 ④ “四”之一,可能出现的全部卦象也只有十六种。 ⑤ 然而在《筮法》中,筮数有“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六个, 其成卦之法显然与《周易》 、 《荆决》不同。既然简文失载,旁证阙如, 《筮法》 的占法就不得而知了吗?这一问题似可从出土实物资料中得到启示。
① ②
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文物》2013 年第 8 期。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影印本,第 80 页。 ③ 陈侃理:《北大汉简数术类<六博>、<荆决>等篇略述》,《文物》2011 年第 6 期。 ④ 董珊:《读北大汉简<荊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2 年 12 月 21 日。 ⑤ 简文原写作“一”,实为数字“七”。说见廖名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文物》2013 年 第 8 期;马楠:《清华简<筮法>二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 15 号秦墓》,《文物》1995 年第 1 期。 相关学术史见陈恩林:《关于<周易>“大衍之数”的问题》,《中国哲学史》1998 年第 3 期。 ③ 详见程浩:《清华简<筮法>与周代占筮系统》,《周易研究》2013 年第 6 期。 ④ 马王堆帛书《系辞》无“大衍之数”章而有描述“天地之数”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 七地八,天九地十”数语。因此,不能排除今本《系辞》“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晚出的可能性。 若是,则《筮法》这类用 55 支算筹的占法较之用 49 的占法要更古老。
1993 年,湖北江陵王家台 15 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其中的《易占》 简被认为就是“三易”之《归藏》 。值得注意的是,15 号墓中与《归藏》同出的, ① 还有 60 支算筹。 这些算筹很可能就是当时演“易”的工具,而其数量并非五十 支。这种现象告诉我们, 《系辞》所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可能并 非占法之通则。 前贤已经指出, “大衍之数五十”后有脱文,原文实为“大衍之数五十五” 。 ② 《系辞》又有: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 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因此,我们试将“成变 化而行鬼神”之数五十五运用到《周易·系辞》所述运筹之法进行演算: 第一营“分而为二以象两” ,即将 55 支算筹随机分为两份。假设两份分别为 23 与 32,用等式表示即为 55=23+32; 第二营“挂一以象三” ,即从其中一份中取出一支算筹置于旁侧。第一步的 等式就变为 55=23+31+1; 第三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即取除四的余数。23、31、1 除四的余数分 别为 3、3、1; 第四营“归奇于扐以象闰” ,即将余数相加从筹策中去除。最终的运算结果 即为 55-(3+3+1)=48。 《系辞》云: “四营而成易” ,以上“四营”称为一“变” 。 “五岁再闰,故再 扐而后挂” ,是说把剩下的筹策再用“四营”的方法进行运算。通过归纳法我们 可以发现,第一变所得的余数之和只能是 3 或 7,而之后再变所得的余数之和则 只能是 4 或 8。 根据以上规律,可以将这种算法的运算步骤与可能得到的结果列表如下: 运算步骤 余数之和 运算结果 原数 55 第一变 3 7 52 48 第二变 4 8 48 44 40 4 8 44 40 36 32 第三变 4 8 40 36 32 28 24 第四变 第五变 4 8 36 32 28 24 20 16 原数五十五经过五变得到的结果 36、32、28、24、20、16 除四以后,便是 《筮法》中所见的数字“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由此可见, 《筮 法》的数字卦例正是用所谓“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五十五”通过《系辞》所述 占法推演得来的。 这种运算方法与《系辞》占法有两处不同:第一, 《系辞》用筹数五十(实 为四十九) ,此用五十五;第二, 《系辞》三变成一爻,此处五变成一爻。考虑到 ③ ④ 《筮法》与《周易》本属两种占筮系统, 二者存在这种差异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清华简《筮法》中,作为卦划的数字“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出现频率并不对等。廖名春先生曾作统计: “114 个六画卦共 684 爻, ‘一’
①
见前揭廖名春先生文。
和‘六’出现高达 631 次,而‘九’ 、 ‘八’ 、 ‘五’ 、 ‘四’出现一共才 53 次” , 并 ① 解释这种现象说: “这当是其成卦法所致” 。 如果《筮法》的占法恰如我们推测的这样,那么占得六个数字的概率确非一 律。就比如筮数“九”所对应的五变后的运算结果 36,只有在第一变余数是 3 (出现概率四分之一) ,其他四变余数皆为 4(出现概率各为二分之一)的情况 下才会出现,也就是: 55-3-4-4-4-4=36 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用数学算式表达即为:
由上表可知,通过前述占法筮得“七”与“六”的概率相加接近三分之二。 正是因为这两个数字出现的概率比较高,遂使“七”与“六”逐渐抽象化,成为 了的阳爻与阴爻。
作者简介:程浩(1989—),男,山东巨野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出土 文献与中国古典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 (10&ZD091) ;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2&ZD133) 英 文 标 题 :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the Section titled Shi Fa in the Qinghua Slips and a Discussion of DaYanZhi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