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骨伤科优势病种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53d2ee27d3240c8447efb7.png)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骨伤科优势病种
![骨伤科优势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ae34283a43323968011c92cb.png)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2012年优势病种--项痹病--诊疗方案及评分
![2012年优势病种--项痹病--诊疗方案及评分](https://img.taocdn.com/s3/m/5bcf9388cc22bcd126ff0c29.png)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急症诊疗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中医病案规范》、《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中医骨伤科的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对骨伤科专科的重点、主要病种,我院已对5个骨伤科优势病种制定了较为完整的诊疗方案,并在诊疗方案中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建设期间进一步制定突出中医药特色的心内科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3种。
已制定的部分临床诊疗规范如下:一、项痹病(颈椎病)(TCD编码:BGS000、ICD-10编码:M47.921)【概述】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现代医学根据解剖特点认为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西医病名:颈椎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一)中医诊断标准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1.颈型颈肩臂痛及肩部酸沉胀痛,颈项部发僵发硬,活动受限。
颈项部肌肉痉挛,局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钝厚感,项韧带压痛。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
2.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
患侧上肢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椎间孔挤压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ac9bf4d1f34693daef3ea5.png)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d39abaf90f76c661371a4a.png)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2020年4月19日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共收治腰腿痛、股骨颈骨折、急性腰扭伤患者例,其中腰腿痛912020年4月19日例,股骨颈骨折例,急性腰扭伤例,现总结如下:在所收治的病例中中医参与率达到100%,所有病例中未出现无效病例原有的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疾病在加入了中医治疗后效果非常明显。
急性腰扭伤以往西医认为是小关节突紊乱,以牵引、局部封闭、神经沮滞治疗为主,效果不明显,用中医手法治疗后立竿见影辅以推拿,中频,电针等疾病痊愈很快。
骨伤科病人,受外伤卧床以后,以往西医均给予止血药物,临床观察此举意义不大,反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当前我们常规对卧床患者应用活血药物预防血栓,如用西药对老年患者又增加了脑出血的风险,因此我们应用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每日一次15天一疗程,同时在受伤后1-3周应用伤科接骨片三片/次,3次/日,接骨七厘片, 1.5/次,3次/日,全年无一例血栓形成患者。
腰腿痛的患者单纯的西医以骶疗,手术为主,但经过观察发现手术后有大部分患者疼痛依然存在,现在改变观念不轻易手术,以系统922020年4月19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主要治疗,效果比单一的西医治疗明显。
方药以“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存在问题:1.由于西医治疗诊断明确、见效快,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中医方药煎服繁锁,中医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不容易让患者接受纯中医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在看西医无效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中医。
2.在确定常规病诊疗常规中医病种时,没有充分考虑病源情况,运行1年来发现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坏死病例在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并不常见。
3、无专科实验室及专科研究人员,因此没有专科人员搞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论著少。
中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精选.
![中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d0d90663968011ca3009194.png)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 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肩肘关节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
![肩肘关节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85c1e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7.png)
肩肘关节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201*年肩肘关节科优势病种年度总结分析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肩肘关节科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情况汇报(201*年)我科自201*年元月以来对本科中医优质病种“锁骨骨折和肱骨外科颈骨折”制订了常规诊疗方案,并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全程按方案实施,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一.总结: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开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
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础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局部年轻患者也乐于承受中医药治疗。
2.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分析和评估1.一年来,依据优势病种锁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8”字绷带加棉垫杉木条胶布固定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及功能锻炼等治疗,发现对青枝型、横断型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明显降低畸形愈合率,对粉碎型骨折患者,疗效相对较差,尤其是骨折粉碎,碎块翻转移位者,手法复位不是很满意,往往需要开放手术治疗。
现在交通事故伤患者及被直接打击伤患者较前增多,此类患者受到的创伤较严重,骨折移位多,骨膜广泛剥离,锁骨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不管采取中医传统治疗还是开放手术治疗,都有一定比率的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针对此情况,我们在下一年度诊疗方案中作出进一步优化处理措施。
2.依据优势病种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对肱骨外科颈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展支架固定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服药外用及功能锻炼等治疗,经总结发现对内收型、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疗效好,患者满意度高,对粉碎型、骨折并关节脱位的疗效欠佳,究其原因考虑为粉碎型骨折、骨折并关节脱位多为老年患者或者为强大暴力致伤,骨折移位多,复位难,肱骨外科颈又靠近肩关节,周围肌肉比较丰富,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较松弛,骨折并关节脱位或粉碎型骨折后,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局部血肿易与附近软组织发生粘连,骨折移位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易与肱二头肌长腱粘连。
2012年优势病种--膝痹病--诊疗方案及评分
![2012年优势病种--膝痹病--诊疗方案及评分](https://img.taocdn.com/s3/m/7f3bad6958fafab069dc0229.png)
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TCD编码:BNV090、ICD-10编码:M17.901)【概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膝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疾病。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
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活动时可有摩擦响声为特征,属中医“膝痹病”范畴。
【病名】中医病名:膝痹病西医病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版)1、临床表现膝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关节肿大、骨摩擦音(感)、关节无力、活动障碍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骨关节炎的X线特点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伴有滑膜炎者可见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4、具体诊断标准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 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l④中老年患者(≥40岁)⑤晨僵≤3 min⑥活动时有骨擦音(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①+ ②条或①+ 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5、骨性关节炎的分级根据Kellgren和Lawrecn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0级:正常;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级:有明显的骨赘,关节间隙轻度变窄;III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骨质轻度硬化改变,范围较小;IV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多见于内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髌骨研磨试验(+),关节活动可。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71f1bc5da50e2524d7fc3.png)
平乐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股骨转子间骨折诊疗规范一、诊断:(一)、诊断标准(采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998年第二版)1、老年人多见于跌倒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患肢不敢活动。
2、青壮年者多见于强大暴力损伤。
3、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大转子向上移位。
4、髋关节正轴位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临床分型按骨折线部位分类:1、转子间骨折:骨折线从大转子上方斜向小转子。
2、逆转子间骨折颈中型骨折:骨折线从大转子下方斜向小转子。
3、转子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转子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二、中西医辩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二)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病象: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三)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病象:伤后7~8周,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瘰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
三、中西医结合诊断(—)西医诊断:1、病名:股骨转子间骨折2、分型:(顺转子间骨折型、逆转子间骨折型、转子间下骨折型)如:股骨转子间骨折(顺转子间骨折型)(二)中医诊断1、病名:股骨转子间骨折2、分期分型;早期气血瘀阻型,中期血瘀气滞型,后期肝肾亏虚型。
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
![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https://img.taocdn.com/s3/m/9e4a2c54941ea76e59fa045a.png)
XXX医院骨一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年)目录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2019年)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胫腓骨干骨折在二十一世纪以前其以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以及各种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胫腓骨骨折的发生年龄段逐渐转向以成年人为主,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
一、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
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
注意骨筋脉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位和程度。
(二)症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不连。
3.气血亏虚证:骨折4周以上,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红胖,苔薄白,脉细。
(三)骨折分型1.胫腓骨上1/3段骨折2.胫腓骨中1/3段骨折3.胫腓骨下1/3段骨折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正骨治疗方法1. 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成角者,可以不行复位正骨手法。
2.骨折端有移位或骨折端有成角畸形者需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
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20°-30°,一助手用肘套住患者腘窝部,另一助手双手握住足部,沿胫骨长轴作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移位。
骨伤科优势病种
![骨伤科优势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0e68ce08cc22bcd127ff0c0c.png)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1.AO/OTA分型A1 转子间简单骨折沿转子间线经大转子部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有一内侧骨折块有数块内侧骨折块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反向简单骨折横行简单骨折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2021年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
![2021年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https://img.taocdn.com/s3/m/95ed2620f61fb7360b4c65fa.png)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无移位型(2)伸直型(3)屈曲型(4)半脱位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张治疗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糖、血脂(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5)心电图(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骨伤科优势病种
![骨伤科优势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23d9cc0c0029bd64783e2cbc.png)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二、症状与体征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与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1、AO/OTA分型ﻫA1 转子间简单骨折A1、1沿转子间线A1.2经大转子部ﻫA1。
3经小转子下方A2经转子部多块骨折ﻫA2.1有一内侧骨折块A2。
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A2。
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A3、1反向简单骨折ﻫA3.2横行简单骨折ﻫA3。
3粉碎骨折ﻫ2、Jensen-Evans 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ﻫ基于大、小粗隆就是否受累及骨折就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与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与Iv型得合并ﻫ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ﻫ二、治疗方案(一)整复与固定1。
整复1.1 对于无移位得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
2、1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得体位下给予足够大得牵引重量。
优势病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a7aa80700abb68a882fb27.png)
青岛城阳古镇正骨医院优势病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9)一、病名中医病名:骨折(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西医病名:肱骨髁上骨折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发生于儿童。
(2)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多发生于儿童。
(2)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神志清楚,痛苦面貌,面舌暗红,言语清楚,气息正常,骨折处疼痛肿胀、瘀斑,痛点固定不移、拒按,肢体活动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细数)。
2、营血不和证:神志清楚,面色无华,言语清楚,气息正常,骨折处轻度肿胀疼痛、瘀斑,血肿瘀斑尚未完全消除,舌质淡紫,苔白,脉涩。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64667d550912a21614792968.png)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l.早期(1)手法整复,腰椎牵引,腰背部垫枕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枕。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亦可采用过伸复位外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保证使用安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灭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等加味。
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
![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https://img.taocdn.com/s3/m/8471226d10661ed9ad51f3be.png)
XXX医院骨一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7年)目录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2017年)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胫腓骨干骨折在二十一世纪以前其以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以及各种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胫腓骨骨折的发生年龄段逐渐转向以成年人为主,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
一、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诊断依据:(1)有外伤史。
(2)伤后患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3)伤肢短缩、成角及外旋畸形,可见皮肤瘀斑。
骨折处压痛明显。
不能站立与行走。
骨折局部有骨异常活动及骨擦感。
部分损伤严重患者可见伤口开放、骨折端或骨碎块外露。
(4)影像学检查:X线片提示小腿正侧位片可以明确骨折类型、部位及移位方向。
CT骨三维重建可以更加形象体现出骨折的具体情况。
(二)症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不连。
3.气血亏虚证:骨折4周以上,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红胖,苔薄白,脉细。
(三)骨折分型1.胫腓骨上1/3段骨折2.胫腓骨中1/3段骨折3.胫腓骨下1/3段骨折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正骨治疗方法1. 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成角者,可以不行复位正骨手法。
2.骨折端有移位或骨折端有成角畸形者需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
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20°-30°,一助手用肘套住患者腘窝部,另一助手双手握住足部,沿胫骨长轴作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移位。
术者再根据骨折不同类型移位方向分别采用端提、旋转、折顶、捺正、纵压等手法予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病史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二、症状和体征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剧烈,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
五、别诊断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二)骨折分型1.AO/OTA分型A1 转子间简单骨折A1.1沿转子间线A1.2经大转子部A1.3经小转子下方A2 经转子部多块骨折A2.1有一内侧骨折块A2.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A2.3延伸至小转子下超过1cmA3转子间骨折A3.1反向简单骨折A3.2横行简单骨折A3.3粉碎骨折2.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I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II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III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Iv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V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III型和Iv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 牵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
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
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1.2.2 手法整复整复方法(以左侧为例)选择硬膜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近端助手双手按住患者骨盆两侧髂嵴固定,远端助手的右手扶住患者左侧腘窝及膝外侧,左手握住左内踝及后踝(擒拿扶正法)。
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由内侧握住骨折远端小粗隆部,右手由外侧扶住骨折近端大粗隆部。
远端助手使患者左下肢屈髋屈膝并外展外旋,然后内收内旋顺势牵引左下肢向下(拔伸牵引、对抗旋转法),与此同时,术者左手卡靠小粗隆,右手向下推挤大粗隆并内旋患肢(内外推端法、升降提按法),远端助手将患肢拉直放平,左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矫正内翻、外旋及短缩畸形,通常可获得满意复位,测量双侧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等长,左下肢不外旋,则复位成功。
对于股骨粗隆间陈旧性骨折尚未愈合仍然需要整复者宜先行手法折骨,具体操作如下:选择硬膜外麻醉,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抓住小腿顺势牵引并外展下肢,术者施以正骨十四法的“摇摆转动法”、“对抗旋转法”、“顶压折断法”,上述操作完毕,将股骨向上冲顶,检查股骨大粗隆若显著上移表明手法折骨成功。
术后按新鲜骨折处理。
进行手法折骨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对合并骨质疏松的年老患者尤应慎重,应用手法时应严格按照步骤完成并避免使用暴力,否则有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危险。
2.固定2.1 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法整复、手术的高龄体弱患者,嘱患者卧床,患肢丁字鞋或牵引固定8~12周。
伤后一周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2手法、牵引整复后的骨折,可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等方式固定2.2.1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常规选择硬膜外麻醉,必要时亦可作局部浸润麻醉,要求在C臂机引导下完成。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牵引床维持下肢于外展中立位,以确保骨折保持良好复位,复位欠佳时应用正骨手法加以矫正。
用两支直径为4.0mm或4.5mm的斯氏针,经过大粗隆外侧,并沿颈干角方向进入股骨颈内,直达股骨头软骨下,二针要求在同一冠状切面并尽量靠近股骨颈上下两侧皮质,再于骨折远端打入两支直径为4.5mm的斯氏针。
上述操作完毕,将四针以骨折端为中心加压并以外固定棒将其连结固定,检查针口是否有皮肤牵拉压迫并作相应减压处理后撤去牵引。
2.3.内固定(标准化)动力加压钢板(DHS)改良微创手术、微创经皮植入加压钢板内固定术(MIS-PC.C.P)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进行固定。
(二)药物治疗1.外治可以外敷膏剂、散剂、巴布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
骨折早期可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功效的膏、散剂,如双柏膏(散)、消瘀止痛膏、金黄膏(散)、伤科黄水等;骨折中后期可选用具有温筋通络、化瘀止痛、接骨续筋作用的膏、散剂,如活血散、接骨散、驳骨膏等。
也可采用中药汤剂熏洗局部,以舒筋通络,如海桐皮汤、舒筋洗药、四肢损伤洗方等,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这应避免使用。
2.内服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牛膝、灵脂、归尾、丹参、独活、木香、赤芍等。
中成药: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2)骨折中期:治法:和营止痛。
推荐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赤芍、当归尾、川芎、苏木、陈皮、桃仁、续断、乌药、乳香、没药、木通、甘草等。
中成药:接骨丹等。
(3)骨折后期治疗方法:补益肝肾。
推荐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杜仲、川断、五加皮、骨碎补、桂枝、黄芪、虎骨代用品、补骨脂、菟丝子、党参、木瓜、刘寄奴、地鳖虫等。
中成药:健步强身丸、续断紫金丹等。
(三)康复锻炼1.功能锻炼无论患者是否手术,都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局部功能康复及预防全身并发症。
练功治疗是中医一大特色,有利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增强骨折部生理应力,促进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关节粘连和强直;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出现。
早期练功活动应在不负重状态下开展,后期练功可借助康复器械锻炼。
(1)牵引治疗患者应早期进行床上功能锻炼,牵引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足趾的屈伸活动;1~2周开始直坐床上抬臀运动。
3~4周后,两手拉吊环,健足踏在床上,作抬臀活动,臀部可完全离开床,使身体与大腿、小腿成一平线,以加大髋、膝关节活动范围。
(2)手术患者于术后6小时即可平卧位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伸屈锻炼,第2天可半卧位进行患肢CPM锻炼。
3天后根据病人情况可坐起,便于拍背,擦洗等护理,防止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情况,1周左右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不负重行走或坐轮椅户外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负重逐渐增加,6~8周后可完全负重。
外固定支架固定者一般10周后可拔除。
2.注意事项:(1)扶拐行走要领:先挪拐,后走路,患肢走一步,健肢跟半步。
(2)循序渐进,负重练习。
一般不宜负重太早,应据X照片显示愈合情况,再考虑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四)其他疗法可以辅助微波治疗仪、中药热奄包(熥络宝)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骨伤治疗仪、中频治疗仪、气压泵治疗仪等理疗,以促进炎症消散、提高药效、改善血液物质循环、增加骨痂生长、止痛、镇静、改善周围血管功能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五)并发症及防治1.患侧膝关节僵硬:多由于固定针对阔筋膜张肌运动具有阻碍作用,且老年人对疼痛较为敏感,因而影响膝关节功能锻炼的进行,容易出现膝关节的僵硬。
防治方法:术中按膝关节活动时固定针于阔筋膜张肌上的活动轨迹充分松解,术毕麻醉失效之前,充分活动患侧膝关节;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开展自主的膝关节功能锻炼。
2.支架针道感染:支架针长期暴露于体外,对皮肤,皮下组织及其它软组织均产生较大压迫,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且老年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差,外固定针的长时间存在,作为异物对周围组织刺激,使周围组织抗感染能力降低。
防治方法:术中充分松解支架针口周围的皮肤,防止压迫产生;术中使用低速钻,防止钻头产热对皮肤烧灼;加强护理,应用我院消肿杀菌的黄水纱外敷支架针口,促进针口炎症的吸收,减少感染机会;加强护理宣教,使患者养成规律护理支架针口的好习惯。
3.髋内翻、肢体短缩畸形:由肢体剪力大、固定或牵引治疗不当以及肌力牵拉等因素导致。
采用牵引术或支架外固定术,尽快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保持患肢于外展35°的中立位。
其中,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选用股骨髁上骨牵引术,反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可选用皮肤牵引术。
4.并发多种内科疾病:本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伤后容易出现呼吸、心血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防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长与优势,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用药指导原则,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机体的抗病能力,尽早对骨折进行复位和有效的支架外固定,恢复肢体的长度与力线,尽快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因卧床而出现的合并症。
(六)护理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并发症是老年长期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1.骨折早期护理(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并注意预防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
(3)牵引护理:注意牵引针孔的护理,牵引的体位应始终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8~10kg。
(4)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甚为重要,应详细了解入院者的病情,听其主诉时应向家属询问清楚。
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
2.骨折中期护理(1)搬运及卧位:术后病人麻醉作用未完全消失,肢体仍处于无自主状态,搬运时注意患肢体位切勿过度伸、屈及外展活动,一般采取三人平托搬运,必要时给予牵引。
(2)支架针口的护理:注意观察针口的渗出、感染情况,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针口感染多在术后3~7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是早期感染表现,怀疑针口感染时,应及时对症处理。
(3)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具体锻炼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健康情况、伤情及手术固定稳定性而区别制定。
(4)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及针口感染等,针对这些并发症精心护理非常重要。
3.骨折晚期护理(1)下床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