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件第3章汇总讲解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电子讲义(学生用)详解

《经济地理学》讲义艾大宾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11年7月第四次修订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特征,一方面与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到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1、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的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如工农业)、交换活动(商业)、消费活动(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前苏联学者观点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PC)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特征的分析。

另一种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着重研究其规律。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可以看出,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注重强化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国学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吴传钧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活动的地域布局体系,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经济地理学讲义ppt文件

经济地理学讲义ppt文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臵的各种因 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 臵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臵是 指空间点的具体位臵,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s):影响区 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 条件优劣的指标。如

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
• 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 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 位——最大利益区位。 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

第一节
三. 区位条件: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与特定位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臵上,各 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臵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 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
1、不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 港口的区位选择; 大学校址区位选择; 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 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 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

第一节
公式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R=(P-C-Kt)Q
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是 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市 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 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 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 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会 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6
五 经济活动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p33
1 区位和位置的影响因素
区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位置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两者均是体现和 反映事物的所在地。经济学从利润角度出发,对区位进行了深入研 究,地理学相对落后,位置概念没有形成深刻的系统理论。
2 区位因子:
运费因子-—距离、运输方式
成本因子--
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土壤学系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数理地理学地图遥感计量数字地理等等ptp课件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理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各国经济地理学省区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物流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公司跨国联合公司企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提法五花八门其实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在生产或经济的空间差异及与环境的关系几个问题上做文章
前苏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必需要由 地理学家担任。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征。
.
15
(二)与相关(邻)科学的关系
1.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是地理科学中的第三级分类, 是属于人文地理学中一个最重要的部门,得到特别重视和重点发展。
2.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理论认识基础(要深) 3.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理论实践根据(要好) 4.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实践手段(要懂) 5.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
②综合性任何空间尺度上的人类经济活动,都是人类与人类生存环 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受 到诸多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共同作用和制约,因此是一个开放性 的巨系统,是一个极端复杂的有机的生命体,只一个因子的作用被 忽略或考虑不周都会产生不良的耦合作用反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区论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场所不 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二、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 15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 济
商业


住宅

工业
/
距离
城市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分化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课件-经济地理学(全套)

大学课件-经济地理学(全套)
(一)史志描述
1.时期 17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 的《五藏山经》、 《禹贡》、《史记》 “货殖列传”、《汉书》 的《地理志》和《食货志》、《宋史》等。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 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 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 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 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 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 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 《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 学科名称。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 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 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 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 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 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意义。

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1.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经济地理学的历史发展,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学者和理论。

分析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讲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常用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区位论解释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介绍区位论的代表性理论,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农业区位论等。

2.2 空间分析与空间组织讲解空间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探讨空间组织的规律和模式,如中心地理论、产业链空间组织等。

2.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和影响。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三章:农业地理3.1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农业发展的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讲解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

3.2 农业生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介绍农业生产的经济因素,如农业资本、农业劳动力等。

讲解农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如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等。

3.3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与农业遥感介绍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讲解农业遥感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四章:工业地理4.1 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如原料、市场、交通等。

讲解工业生产的区域分异规律。

4.2 工业结构与工业布局介绍工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和模式。

4.3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分析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探讨区域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五章:服务业地理5.1 服务业的概念与发展特点解释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5.2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与空间分布分析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人口密度、消费水平等。

探讨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3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5-3

二、理论概要区位因子(1) 一般因子 —— 所有与工业有关的运费(可包含原料燃料费差异)、劳动力成本 (2) 特殊因子 ——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促使集聚与促使分散的因子二、理论概要(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2 理论前提(1)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二、理论概要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Step Three Step TwoStep One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三个阶段二、理论概要(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3 理论重点(1) 运费指向论(2)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3) 集聚指向论二、理论概要运费指向论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 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 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运费指向论•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原料分类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

: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纯原料、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运费指向论•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区位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 1= 原料指数 + 1运费指向论•2.最小运费原理☆前提: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运费指向论•2.最小运费原理☆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均可(自由)。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3. 理解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3.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4. 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趣2.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3.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4. 讲解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程度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教学目标1.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3. 理解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3.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兴趣2.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3.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4. 讲解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三章: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一、教学目标1.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2.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内容3. 理解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2. 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内容3. 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的兴趣2.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3.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内容4. 讲解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内容的了解程度3.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四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一、教学目标1.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2.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3. 理解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概念2. 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3. 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的兴趣2.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概念3. 讲解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4. 讲解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概念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的了解程度3.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前沿领域在现实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五章: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2. 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3. 理解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现实经济地理问题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第六章:农业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理解农业地理学在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农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农业地理学在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农业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农业地理学的兴趣2. 讲解农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讲解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讲解农业地理学在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农业地理学在农业生产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七章:工业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理解工业地理学在工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工业地理学在工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工业地理学的兴趣2. 讲解工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讲解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讲解工业地理学在工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工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工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工业地理学在工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八章:商业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商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理解商业地理学在商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商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商业地理学在商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商业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商业地理学的兴趣2. 讲解商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讲解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讲解商业地理学在商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商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商业地理学在商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九章:交通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理解交通地理学在交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交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交通地理学在交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交通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交通地理学的兴趣2. 讲解交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讲解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讲解交通地理学在交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交通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交通地理学在交通布局和规划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十章:人口与城市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掌握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理解人口与城市地理学在人口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在人口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人口与城市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方法和策略3. 了解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在实践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原理2. 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方法和策略3. 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在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兴趣2. 讲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原理3. 讲解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方法和策略4. 讲解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在实践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第十二章:全球化与经济地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地理的影响2. 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特点和变化3. 了解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的影响和挑战二、教学内容1. 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3.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特点和变化4. 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的影响和挑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影响的现实例子,引发学生对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关系的兴趣2. 讲解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3. 讲解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4. 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特点和变化5. 讲解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的影响和挑战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影响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特点和变化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地理影响和挑战的认识程度第十三章:环境与经济地理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2. 掌握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了解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2.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关系的兴趣2. 讲解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3. 讲解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讲解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应用的认识程度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流在经济地理中的重要性2. 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模式3. 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现代物流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物流在经济地理中的重要性2. 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模式3. 经济地理学在现代物流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现代物流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兴趣2. 讲解物流在经济地理中的重要性3. 讲解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模式4. 讲解经济地理学在现代物流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流在经济地理中重要性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模式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在现代物流规划与管理中应用的认识程度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的未来趋势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2. 掌握经济地理学在新兴领域的应用3. 理解经济地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潜力二、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2. 经济地理学在新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3. 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 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方法和策略5. 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和挑战6. 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7. 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及在物流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8. 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在新兴领域的应用难点:1. 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2. 不同学科领域(如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 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的实际操作和应用4.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新特点和挑战5. 环境与经济地理学在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6. 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的综合规划和管理工作7. 经济地理学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刘艳芳)-第3章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刘艳芳)-第3章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在工业布局中 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
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1.4 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制约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社会经济 因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资源,经济活动 布局的历史基础,市场、物价与流通渠道,国 内外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地理位置等。


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与场所
提供不可缺少的水源 提供劳动对象
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劳动地域分工的高度发展,能促使各个不同的地区实行 生产地区专业化,是赢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 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
要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需要具备一定 条件。其中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就是主要条件之一。
经 济 活 动 联 系
距 离
§3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评价
1.1 区位条件评价原则
1.2 区位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3 区位条件评价过程
3.1 区位条件评价原则
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同样的区位条件对不同的经济活动项目也有 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
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 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 有的地学工 作者称之为构造地质规律
非地带性规律包括全球规模的海陆对比性 (海陆分 异) 、全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和全大洋的海底自然区 域分异。
2.3 区位条件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
区位条件作用距离衰减规律:经济活动与其活 动区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 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低的现象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绪论一、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地理学的学科体系:1、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2、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3、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4、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2)分散因子
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 成本的降低,如地价上升导致劳动费等增加。
(五)集聚指向论
2、类型
(1)纯粹集聚
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 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2)偶然集聚
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 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
(六)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3、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1)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
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规律之一。
(2)例子:
※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 的 重化学工业集聚带(运费指向带来的集聚)。 ※ 20世纪 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 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2、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 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工厂区位的选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消费地指向增强,交通发达使工厂趋于空港区位
(2)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原材料地指向弱化、
(八)韦伯区位论的不足
制造业区位因子
第二节 工业部门结构及布局
一、工业部门结构
(一)概念
1、工业部门行业结构 按产品用途、加工原材料、工艺过程等的 同异,纵向划分的工业部门和行业 2、工业地域结构 从横向(空间)的角度划分工业部门,是 社会分工的地域表现
(一)提出背景与目的
1、韦伯(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 2、韦伯于 1909年著书《关于工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 展,同时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 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三、韦伯工业区位论
( 4 )运用“范力农构架”推求工业区 位 n n

经济地理学 新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 新第三章

Y
X
-3
1 3
1 2
2
1 16
00
5
7
1 2
0
0
1 16
1 4
0
1 4
1
1
32 64
0
试分析该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例4:设有10件产品,其中2件是次品,从中随机抽 取两次,每次取一件,取后不放回.以X表示第一次取 到的次品件数。以Y表示第二次取到的次品件数,求 随机变量(X,Y)的概率分布.
解:(X,Y)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0), (0,1), (1,0), (1,1).
对于随机试验E,Ω是其样本空间。X(w) 和 Y(w)是定义在样本空间Ω上的两个随机变量, 由它们构成的向量(X,Y)称为二维随机变量 或二维随机向量。
y
w.
Ω
X(w),Y(w)
(x,y)
x
二维分布函数
复习:一维随机变量 分布函数的定义
定义:对任意的x R(实数集),则称
Fx PX x
为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
y
A
B
C
arctg
y
0
2
3
取 y为 ,则
A
B
2
C
2
0
同理可得 :
A
B
2
C
2
0
又 F , A B C 1
2 2
解得 A 1 , B , C
2
2
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
设(xk,yk)(k=1,2,…)是二维随机变量(X,Y)所 取的一切可能值,且(X,Y)取各个可能值 的概率为
的概率。
y=2-2x
x
例6. 设(X,Y)的分布密度是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3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根据以上分类,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以 此来论证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所谓原 料指数,是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 制成品总重量之比,即: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 重量
按此公式推算,可得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 不同种类原料的原料指数。一般使用遍在性原 料的指数为0,纯原料的指数为1,失重性原料 的指数大于1,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在性原料, 其指数都可能大于1。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
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 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 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 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指向是对运输指向的第一次变形。
劳动力成本指每单位产品中劳动力的费用,即工资率。由于工资 率的差异与劳动效率也即劳动力的素质有关,故存在着地理分布 上的差异性。如此,在运输指向确定的工业区位上,当移出此地 时,若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输费,则为合理;反之, 位置移动则不合理。韦伯理论中用等费用线工具来分析确定劳动 力指向。
(三)劳工成本影响工业区位趋向的分析
韦伯从运输成本的关系论述了工业区位模式之后, 对影响工业区位的第二项因素——劳工成本进行了分 析。他认为劳工成本是导致以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 位模式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素。所谓劳工成本,就是 指每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工人工资额,或称劳动力费 用。
韦伯认为,当劳工成本(工资)在特定区位对 工厂配置有利时,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 弃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而移向廉价劳动力 (工资较低)的地区选址建厂。其前提是在工 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条件之下,工厂 从旧址迁往新址,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 费小于节省的劳动力费用。

经济地理学PPT

经济地理学PPT

第一章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得发展(图一)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研究访法出现的时候,并不完全取代原有的研究方法。

当今的经济地理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畜并存。

不过,新近出现的跨国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考虑这些新趋势、兼顾本世纪经济地理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可以概括如下金鸡地理学研究领域新特点:区域-企业综合分析:从经济地理学得角度看,区域与企业关联十分密切。

区域内的经济地理状况是一个个企业状况的综合体现。

然而,对于总部不在研究区域的企业来说,仅仅从区域内各种经济地理条件的分析,已不能揭示游戏经济活动区位变化的原因,因为支配企业发展的决策来自于该区域或国家之外公司首脑机构。

为了公司总体的利益,某一局部的工厂可以在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情况下运行,企业地理从公司空间组织角度的研究,可以弥补此不足。

但是该研究方法并不考虑公司所涉及的区域内的整体状况。

伴随着经济地理研究尺度的扩大和企业组织的跨国化、多国化、融合企业地理与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已日益显示出活力来。

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意指跨国性、夸洲性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任一区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变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区域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君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的关注,母亲啊,与经济地理有关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企业)间联系网络变化与区域发展。

新产业区域研究:新产业区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它的发挥当地优势的琅东分工、区内外联系密切和根植性明显的特点,以及不少国家的实践经验,均表明其仔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而论2.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推荐)《经济发展地理学》PPT课件

(推荐)《经济发展地理学》PPT课件
经济地理导论
1 经济发展模式 2 经济发展路径 3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1
1 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的总体繁荣,地区经济性质和内 部结构的变化过程。该过程包含三种类型的变化: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从农业向制造业的转变) 区域经济组织方式的变化(如从社会主义向自由市场
的资本主义转变) 区域内部技术的可用性和技术使用的变化
1.2.3 工业资源
世界上大部分关键的工业资源都集中在俄罗斯、美国 、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亚。
美国拥有世界上42%烃(石油、天然气、油页岩 )、38%褐煤(发电)、38%钼(合成金属)、21%铅 (电池、汽油、工程建设)、19%铜(电线、电子零部 件、硬币)、18%烟煤(发电、化工)和15%锌。
已知资源集中于少数国家主要是地质构造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
15
农地覆盖率
16
土地承载力:某一地区在不危害自身或其他地 区整体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其资源使用和废 物排放的速度是可持续的情况下,所能供养 的最大人口数量
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是良性的或可控 的,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阶层间地区间工棚分 布的一种经济增长或经济变化。
(世界银行的概念?)
17
1.2 资源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不一定能为女性创造更多的 经济机会。
8
工厂的女工生产
9
1.1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 1.1.4 地区核心——边缘格局
初始条件是区域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短缺的资源、被忽略的历史、投资的缺乏以及集 聚的低技能员工等因素足以解释特定地区的落后的 经济状况。
甘肃省的人均收入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贫瘠 且易受侵蚀的土壤、少量且不稳定的降水、极少的非农 业就业机会使得当地的贫困人口比重相当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 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 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 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 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 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 下部)。
图3.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 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 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 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 的同心圆结构。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 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 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 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 土 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 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 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 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 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图3.5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 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 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 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 首 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 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 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1 杜能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416)
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 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 耕作;
(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 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 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 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图3.8 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 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 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 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 置原则。
(二) 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地租曲线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 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 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 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 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 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 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
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
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 现怎样的状态。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图3.3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
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 优越性。
(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 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 收益最大。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 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 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 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