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 千年古法传承蔡伦造纸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龙胜千年古法传承蔡伦造纸术

韵子 2016-03-17 16:31:21

分享

二千多年前,蔡伦用树皮、废麻等原料造出轰动世界的“蔡伦纸”,让中国人至今谈起来腰杆子还倍儿的硬。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村一带,仍流传着这一古法手工造纸作坊,几乎原版再现蔡伦造纸术。今年1月,我怀着莫大的惊喜,顶着严寒,走近马海村古法造纸作坊,探访那些历经千年沧桑不变初心的古法造纸传承者。

见识古代造纸术

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村,冬雨一直在下,路两旁的毛竹被洗涤着更为翠绿,听村里老人说,这可是造纸的上好原材料。七拐八弯,跳跃着避开积水洼地,前方,一间20平米大小的老屋坐落在梯田拐弯处。屋旁,二三张不大的水池正泡着刨好嫩竹。村干部告诉记者,这就是古法造纸作坊。站在作坊里,

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烘烤纸张的火墙、过滤用的竹帘、起凝固作用的“滑水”、放浆纸的水槽……

六十出头的第四代古法造纸传人蒙焕斌正在水槽边用竹帘抄纸浆:入水,捞起、掀起……动作娴熟。他操作边告诉我,整个造纸过程要经15个环节72道工序:砍料、刮青皮、破料、泡料、洗料、踩料、入槽、抄纸、压纸、揭纸……“一张好纸需要花整整一年。”

“原材料用的仅长出两节、最鲜嫩的毛竹,刮去外皮,用山上流下的泉水就石灰在屋外的水池里浸泡四五个月,泡软后的嫩竹再经泉水反复冲洗后,接着换到

另一池子里继续泡上数月。”完全软绵的嫩竹,在蒙焕斌的弟弟蒙焕武的反复踏踩下,已变成泥状,接着蒙焕武将泥状嫩竹放进水槽里,用长长的木勺搅拌成均匀。哥哥蒙焕斌将竹帘往水池一抄,猛地上提,竹筛上一层薄薄的金黄色的纸张初见雏形。

“这道工序叫抄纸,也是15个环节72道工序最讲究技术的活儿,操纸师傅每一细小的动作都可影响纸质的成败。”蒙焕斌说,“抄纸全凭经验和手感,一张纸片的厚薄和均匀,全看抄纸人的水平高低了,入水过深,竹帘上的纸浆过多,纸张就过厚,入水太浅,纸张又过于稀薄,易造成纸张厚薄不均匀。”

将近晌午,忙活一上午,“战绩”就是那上百张叠加在一起、状似水豆腐块一样的湿漉漉纸张,“这足足有一米多高,成绩还不错嘛。”听到记者的话,蒙焕斌笑了起来,“等下榨干水,还不足半担。”面对记者的困惑,“我们这儿是一担40刀,一刀80张,一般是20元左右一刀。我们4人分工,一天八小时做下来,也仅能生产20刀。”蒙焕斌如是说。弟弟蒙焕武较年轻力壮些,榨干纸的重活儿自然落在他头上:首先在纸堆上码上几个木块,将近几十公斤重的面盆大小粗的长木头架上去,使出吃奶力气一点点往下压。逐渐,原一米多高的“豆腐块”只剩下不足一半高。

将八成干的黄灿灿纸张小心翼翼一张张揭起,刷在正燃烧着熊熊炉火的火墙上烘干,“今天下雨且天气寒冷,才用烧火,平时拿到太阳底下晒着自然干是最好的。”蒙嫂边熟稔地刷着纸张边和记者叨唠着手中的活,旁边,整齐码放着已做好的纸张,隐隐散放着竹子的清香。整个造纸过程,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记载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相吻合,完整再现古代造纸术。

可以吃的纸

从水豆腐状到黄澄澄、发出清香的竹纸,记者脱口而出:“这竹纸简直可以吃了!”蒙焕斌笑了起来,“这纸没有一丝点的污染,全是用天然植物造出来的,说吃夸张些,但用来包食品是一百个放心。”

村干部在旁边插了一句进来:“古代哪有什么污染呢,有污染就不叫古法造纸术了。”记者在老屋外泡竹子的池塘看到,随着山坡蜿蜒而下的一条长长竹管将山泉滴滴答答引进水池子,两个池子分别泡着有石灰水浸泡的嫩竹,和已经浸泡好后用泉水反复冲洗干净再泡个把月变软绵的竹子。

“放石灰是为了加速竹子的软化,将泡够时间的竹子冲洗干净再放在另一池子继续浸泡,以达到除臭和软化作用。”蒙焕斌指着边上的梯田继续说道:“池子里的水每四五个月换一次,废弃的水依然可以用来灌溉农田。”蒙焕斌口气透着自豪地说。但我早就听说工业造纸污染甚是严重,仍不死心追问道,真一点没有污染吗?边说边盯着水槽里一由纱布包裹着的袋子,蒙嫂将其打开让我看,“这是用我们山里长的桦叶,晒干将其磨制成粉,做成造纸用的…滑水‟。”“别看这…滑水‟不大,但要把握量少量多需要足够经验才行,少了无法凝固,多了太粘揭不起来。”蒙焕斌在旁抢过话题说道。

从养家活口到传承非遗

马海村一带,梯田绵延起伏,山岭沟壑竹林遍生。几百年前,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以青翠嫩竹为原材料,生产出细腻柔韧、久存不蛀的纸张。农业集体化的年代,造纸曾是海马村的拳头产业,村民们依靠竹纸张来赚取工分。

13岁高小毕业的蒙焕斌开始对古法造纸术产生浓厚兴趣,“当时会抄纸的师傅工分可高了。村民一天出工才得四五分,会造纸可以拿到高几倍的工分。”最初向父亲学习,父亲担心毛手毛脚的儿子将纸张弄破,总是将他“撵”出造纸作坊或让他打下手。聪明好学的他开始在空闲时间,辗转于各造纸作坊去偷师,学回来在自家起早贪黑地钻研,不足一年,蒙焕斌就掌握了大部分古法造纸技艺,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造纸高手,他造的纸,从开始时的粗糙、软、厚到后来的光滑、平整。

“当时不少客户指名让我来做纸,还专为我刻了一枚印章,每造好一刀纸就在上面盖上章,以区别其他人造的纸张。”回忆起当时造纸作坊辉煌时期,蒙焕斌眼里满是闪着光,“那时由于抄手技术做得好,很多村民都愿跟着我干。只要造纸,姑娘小伙就往我们家造纸作坊跑,我媳妇那时就是其中一个哦。”旁边的蒙嫂如少女般脸上泛起羞赧。

“当时就是看中他人聪明能吃苦,”蒙嫂说:“当时为了给孩子吃好穿好,他常天不亮就担起30多公斤的竹纸到邻县里卖个好价钱,那可是要走一天一夜的山路哦。”蒙嫂说起往昔仍心痛不已。

近几年来,蒙焕斌越来越热衷于为世人展示这一古老技艺。广西民族博物馆刚建成,就请蒙焕斌前去展示古法造纸术,“那里的展示物件还是我安装的。”蒙焕斌自豪地说,很多人都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却没亲眼见过,所以有机会能让人们了解古法造纸术的起源、技艺,是很值得的。“现在县里正准备为古法造纸术申报“非遗”,自己能出力就多出力。”

古法传承待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工业化造纸冲击下,加上原材料供给困难、传承乏人,马海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如今,马海村只剩下蒙焕斌老人等二三个老人愿意艰难地守护着这一古老的工艺。老人感叹地说:“我的2个女儿一个儿子,现仅是儿子会造纸,但现在也不做了,到外打工挣的钱比做这造纸来得轻松来得多。”

“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价格偏低,辛辛苦苦一天下来纯利润也不过是几十元,我们也只能生产一些质量比较粗糙的…香纸‟维持生存。”蒙焕斌无奈地说。“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我不指望靠它发财,只要我一天在做,就一天要坚持,不希望它在我手中断了。”蒙焕斌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