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想一想,如果你是皇帝, 会采取什么方式削弱丞 相的权力?
1、汉代中 央官僚机 构
皇 帝 外朝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中朝 尚 书 令
太 尉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2、唐朝中央政府机构
中书省 决策 皇 帝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五、[课堂小结]
本课重难点:君相权力变化、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行省制。 小结: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随 着帝王对相权的抑制、削弱和中央对地方控 制、监督的加强而逐步强化。
体现了封闭的特征; ②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 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4、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源于
公元605年的隋朝,发展成型于唐朝,一直 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因为是分 科举士,所以称科举。 明清时期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三级:乡 试、会试和殿试。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 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 。
最后一次科举殿试第二场策论部分试题: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 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 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 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 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 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 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题点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当今人事制度改革
3.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 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CA.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敛”。
答案: 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 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 员 收取赋税
后果:王国权力过大; 危害中央集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 行政制度史》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 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摘自2013年天津文综T12
答案: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
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独断性 随意性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 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举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 弟为 Nhomakorabea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 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
课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 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唐---御史台; 宋---御史台,知州,通判制度;提点刑狱司等。 明---都察院 厂卫特务机构 清---都察院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官员都受 监察吗?古代的监察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主要的选官制度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夏商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两汉: 郡国并存——州,郡,县
唐: 道,州,县
宋: 路,州,县 元: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另:中书省;宣政院 ;枢密院)
明: 行省制度。承宣布政史司,府,县 清: 行省制度。省,道,府,县
1)历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山东、山西)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
你知道金华在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吗?
夏商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两汉: 郡国并存——州,郡,县
唐: 道,州,县
宋: 路,州,县 元: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另:中书省;宣政院)
明: 行省制度。承宣布政史司,府,县 清: 行省制度。省,道,府,县
时间:秦创立后,延续2000余年
基础:理论基础来自于法家思想;
经济基础来自于小农经济。
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 掌握大权。 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职能: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扰,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组织重大工程。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 1.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 2.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上课]
皇 权
A
年代
B
年代
皇 权
C 年代
D
年代
延伸: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 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 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 治制度?
四、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实行 时间 依据 世官制 先秦 时期 世袭
下层人士 一般没有 参政机会
察举制
科举制
西汉至 隋唐至 魏晋南北朝 明清时期 才德到 门第
体现封闭的 特征。以官 举士,百姓 不得参与。
考试 成绩
中下层地 主知识分 了提供了 机会。
中书省 草拟
皇
户部
礼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尚书省 执行
帝 门下省 审核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议政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 (执行 政务)
吏部
特点: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备注
选官制度 (了解一下)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 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 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国
俄罗斯
法国是近代早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 代表。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形成了绝对 主义王权。路易十四自称为“太阳王 ”,独揽大权,对法国进行高度集权 的统治。
俄罗斯在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 位)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在位)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强 化。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 强了中央集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 大的军事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 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俄罗斯 成为欧洲第一流的强国。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中世纪初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封臣对封君承担义务,封君则 保护封臣,这种制度为君主专制 政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具有极高 的权威和影响力,教会通过教义 、仪式等手段加强了对人们的思 想控制,也间接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商业与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中后期,商业和城市的兴 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为君主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来源 和支持力量,有利于君主专制政 体的巩固。
衰落过程与特点
君主权力的削弱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君主的实际权力 逐渐被削弱,议会等机构的权力得到增强。
01
政治制度的变革
许多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光 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等。
02
03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
一些国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 宪制,如英国、日本等。
奥地利
奥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261700年),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发展。 该王朝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欧洲 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和影响力,使 奥地利成为欧洲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同时,奥地利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 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的稳定。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 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的确立
特点: (1)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3)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原则,君臣实为主奴。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依据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 先秦时期 贵族血统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才能、品德变成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 没有参政机会(官职被限
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 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 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局面,为中下层知识分子
二、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过程: (1)汉武帝限制相权;
(频繁更换宰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2)唐代分散相权;
(实行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 (3)宋代分割相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4)明朝废除宰相;
(权分六部,设内阁) 2、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提供了机会
知识拓展:科举制这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同时它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效仿,请你分析下科 举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积极影响 ▪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人才上升,以严格的考试方式进行选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
精神; ▪ (2)保证了高素质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 ▪ (3) “学而优则仕”,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消极影响 ▪ (1)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授课课题§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任课教师目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运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认识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性。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
课的类型讲授课时间分配2课时作业《学案与测评》教案审批年月日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旧知复习】:回顾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包括统一六国,促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形成大一统的天下局面。
在政治体制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开始了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后汉承秦制,基本沿用这一制度。
【重点回顾】:秦朝秦始皇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实行并逐步加强,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规范了中央的官制,同时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步明晰,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摆脱了分封制遗留下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新授教学内容】:展示图片: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画像,请同学分别辨认。
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当皇帝好不好?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从同学讨论结果结合《好了歌》,得出结论,当皇帝很难。
思考第二个问题:难在哪里?问题设计:皇帝的思索1、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2、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3、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4、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以此引出教学内容一、阅读思考: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③监察体制的设置、实质;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⑤行省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②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③清朝的边彊政策;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6,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演变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
(二)演进史实 1.中央官制(1)秦朝: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西汉:汉武帝挑选亲信近臣组成“中朝”,限制相权。
(3)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中央设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官制(1)行政区划的演变⎩⎪⎨⎪⎧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2)元代的行省制度⎩⎪⎨⎪⎧①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
②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③行省以下分为路、府、州、县。
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选官制度(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第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和特点1.2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1.3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在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影响第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2.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2.2 分析各个朝代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和变化2.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演进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3.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措施3.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原因和背景3.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强化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挑战与改革4.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挑战4.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动力和阻力4.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改革的意义和效果第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与影响5.1 介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过程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终结的原因和背景5.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终结对中国的影响和遗产第六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法律制度6.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律制度特点6.2 分析各个朝代法律制度的演进与变化6.3 探讨法律制度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七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官僚体系7.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官僚体系组织结构7.2 分析官僚体系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运作机制7.3 探讨官僚体系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持与限制第八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经济政策8.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经济政策特点8.2 分析各个朝代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变化8.3 探讨经济政策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九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文化和教育9.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文化和教育政策9.2 分析文化和教育政策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9.3 探讨文化和教育对君主专制政体的维护与批判第十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对外关系10.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对外关系特点10.2 分析各个朝代对外关系的演进与变化10.3 探讨对外关系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第十一章:君主专制政体的社会控制1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机制11.2 分析社会控制在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11.3 探讨社会控制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局限性第十二章:君主专制政体的人民生活12.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人民生活状况12.2 分析各个朝代人民生活的演进与变化12.3 探讨人民生活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支持和反对第十三章: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与创新13.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改革与创新措施13.2 分析改革与创新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和意义13.3 探讨改革与创新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结果第十四章: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与挑战14.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面临的衰落和挑战14.2 分析衰落和挑战的原因和背景14.3 探讨衰落和挑战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和后果第十五章: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评价和观点15.2 分析君主专制政体的优点和缺点15.3 探讨君主专制政体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启示和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展开,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一)“法令出一”
❖(二)君权和相权之争
(一)“法令出一”:创立皇帝制度,皇帝主宰天 下
❖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 朕的江山美如画: ❖ 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 国计掌于手中: ❖ 国家的法律、 都取决于皇帝一人意志 ❖ 哪个在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 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 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 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 的治理。
争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
身。
君权与相权的矛 盾是如何解决的
呢?
汉至元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
朝代 汉 唐 宋
主要措施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中央和地方的 矛盾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1、汉至宋:郡县制(汉) 道、州、县(唐)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设宣政院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西藏、四川、青海)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总特征——加强皇权,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进程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日知录集释》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科举制: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1.实质:使知识分子为皇权服务。 2.积极性
(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4)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路、府、州、县。
1.背景:元代地域辽阔。
2.行省划分特点: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 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 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防止割据,强化中央集权。
3.行省的职权特点: 行省的军政、民政均受制于中央,皇帝还采取定期觐
科举制
四、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察举制
朝代 夏商周
两汉--魏晋
选官 方式
世袭
官吏察访推举
标准、 血缘 依据 等级
前期:品德、才能 (孝廉)
后期:门第高低
特点
贵族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权位
以官举士,来源基层
被限定在 权操于上,具有封闭
局限
贵族范围
性和垄断性,成为世 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科举制
隋唐--明清 考试
唐古朝代:中三1.央省相官六权制部的的制演削;变弱相主权。要一表分现为在三两方面: 宋朝:2二.中府三枢司权制进力;一机步构分散的相变权革。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废除相权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及强化课件
皇帝
中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御 丞太
史
大 夫
相尉
九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汉代中央政治制度
•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 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 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 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
• 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 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 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地方官制)
1.秦→西汉:郡县制→郡国并行制 2.东汉→宋:三级(汉:州郡县→唐:道州 县→宋:路州县) 3.元明清:行省制度(元:省-路-府-州-县; 明:省-府-县;清:省-道-府-县)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
元朝行省制的内容:
1、全国分设十个行政区和两个单列行政区: “腹时”、“宣政院辖地” 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3、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几既不能 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 4、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5、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 机构进行监察,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 以控制
新疆
西藏
云南
东北 广大 地区
台湾 南海 诸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它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荣辱 与共。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 “蓬莱”、“岱舆”、“瀛洲”、“岛 夷”、“夷洲”、“琉求”等。从三国 时代开始,便逐渐开拓、经营台湾。
元代元世祖在澎湖首次设立了官府
“澎湖巡检司”,负责台湾澎湖的事务, 隶属于泉州同安县。1624年,荷兰殖 民者入侵台湾,开始了38年的殖民统治。 1661年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 25000名士兵登陆台湾,于1662年2月1 日迫使荷兰人投降,收复台湾。1684 年,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厦门 道。 1885年,台湾正式由府升格为省。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
(3)宋朝进一步完善 (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5)公元1905年,科举制被袁世凯等人废 除。
韩国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面
世界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 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 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 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 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 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 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 五大发明”。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 帝一人的意志。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 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 定律。 •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 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 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皇权加强;
有时也有其他原因
——相权削弱; 延伸:中国古代为什 么要削弱相权?
二、丞相制度
1、演变:
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 帝
集 中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集 中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 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 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图文引言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常见的政治形式之一,也曾在一些地区和国家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在历史上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本文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阐述这种政治方式的演进和强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君主专制政体源于古代国家的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旗帜鲜明的君主。
在君主制度中,国家的权力由君主行使,君主对国家事务有最终决定权。
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制度的性质和形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因此,在一些地方和时期,由君主行使权力的范围和力度非常大,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
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君主的权力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的权力是无限的,完全不受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形式和特征都有所不同。
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和具有特色的君主专制政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一直盛行不衰,具有悠久和庞大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而“王权神授”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欧洲君主专制政体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是国家的最高元首,其权力极大,绝对的权威是世袭的。
这种政治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近代以后逐渐式微。
3. 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俄罗斯的君主专制政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俄罗斯历史上,斯柯比什泰特制度是一种很独特的政治制度,其核心在于政治权力的集中。
斯柯比什泰特制度可以被视为俄罗斯版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C.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
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 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 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有极大意义。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 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 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 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 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1.演变
汉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 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地方: (州)刺史
Hale Waihona Puke 唐、宋、元2.评价
御史台、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 而来)
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 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 行有效统治的需要。 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 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二)君权与相权(削弱相权)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 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 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 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 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 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 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 正式官名。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 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 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 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 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 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州)刺史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
积极:发挥监察功能,有利于皇权的维护和巩固 如何评价
消极:本质决定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效能,只能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
皇帝的烦恼之三: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血缘 西周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
魏晋
门第
特点:
战国
军功授爵:
军功
汉朝
察举征辟:
2、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B
皇
皇
权
权
A. 年代
皇 权
C. 年代
B. 年代
皇 权
D. 年代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氂 田千秋
离职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9月 7年又6月 2年又4月 3年 2年又10 月 2年又7月 8年又3月 12年又2 月 1年又2月 2年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太后欲封侯,皇帝要先征求丞相的同意。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非常有 作为的一个帝王,在他执政 时期采取了许多强化君权的 措施。
一是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在位54年间, 先后用相12人.其 中除4人在任上正 常死亡之外,有3人 被免职,2人畏罪自 杀,3人被下狱处死. 政府高层官员受到 严厉处置数量如此 之多,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
皇帝
宋 太
(二府三司)
祖
中央 “二府”
赵
匡
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胤
职能 最高行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分行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副 相 三司使
削弱相权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扩大皇权
读材料:思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
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维护皇权、服务皇帝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的烦恼之一:君权与相权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看两段材料:思考 材料一: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汉景帝时,窦太后欲立皇后兄王信为侯,汉景帝说:“请得与丞相计之。 ”于是与丞相商议。丞相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侯”之约予以拒绝。
集 中
地方权力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分权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 断加强
特 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 能说明的是( )
B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形成割据势力?
主要解决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一、法令出一 -------君主独揽大权
李斯言:“主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特点: 独断性、随意性
君主权利: 集行政、司法、军权为一身。
皇帝的烦恼之四:行省制度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代: 汉代: 唐代: 宋代: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什么是行省制度? 为什么要设行省? 与中央关系如何? 有何意义?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品德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王定保《唐摭言》 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3、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 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积极: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
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 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皇帝的烦恼之二: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央:御史大夫
秦朝:
东汉到元朝: 御史台
地方:监御史
护膝。
宰相大臣上朝礼仪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反映了皇权的集中,相权的削弱。
请概括从秦汉始,皇权和相权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相权很大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
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唐朝:三省六趋益部势削制:弱;,君直权至日被益相废加权除强一。,分相为权三日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
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论从史出
1、(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 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 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感受历史
唐太宗时,假设 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 工程,这项工程的 实施涉及众多机构, 按照制度规定其运 作程序应该是怎样 的呢?
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
(3)、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是建立中朝,对“外朝”构成牵制
皇帝
中 朝
外 朝
— —
决 中朝
策
机 构
尚侍常 书
外朝 丞御
史
执
太
行 机
构
令中侍
相大尉
由皇帝亲信担任
夫
削弱了
有事上报
九卿
相权 ,强化了___皇__权_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审核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工 部 部 部 部 部部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③觐见制
②军政——枢密院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 评价: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代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趋势:
郡、县二级制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州权、力郡削、弱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小结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两大矛盾之间权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