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八声甘州》学案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案

苏幕遮(碧云天)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应学生用书P65 一、字音识记1.黯.乡魂(àn) 2.追旅思.(sì)3.空记省.(xǐnɡ) 4.池上暝.(mínɡ)5.苒.苒(rǎn) 6.渺邈.(miǎo)7.颙.望(yóng) 8.正恁..凝愁(zhēnɡ)(nèn)二、词语释义1.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

黯,愁苦的样子2.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缠扰不休。

追,追随,纠缠3.伤流景..:如流水般消逝的光景4.往事后期......空记省往事后期:以往的欢情,以后的期约记省:记得清楚5.沙上并禽池上暝.:天黑,日暮6.对潇潇..:形容雨势急骤7.渐.霜风凄惨..渐:旋,又凄惨:寒冷逼人8.关河..冷落:关口和渡口,此处泛指江山9.是处红衰翠减......是处:到处红衰翠减:红花枯萎,绿叶凋零10.苒苒物华....休苒苒:茂盛的样子。

一作“冉冉”,缓慢移动的样子物华:岁时的风物11.望故乡渺邈..:渺茫而又遥远12.叹年来..踪迹:近年来。

这里有“长久”的意思13.何事苦淹留..:久留14.想佳人、妆楼颙望..:举头凝望15.争.知我:怎16.正恁凝愁...恁: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三、名句背诵1.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3.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5.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6.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对应学生用书P65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斐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针对《八声甘州》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品公开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八声甘州》这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分析《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义- 研究经典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进行朗诵和演讲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教学内容1. 《八声甘州》概述- 介绍《八声甘州》的作者和诗歌背景-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歌主题与意义- 解读《八声甘州》中的主题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3. 诗歌鉴赏与表达-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鉴赏一首诗歌-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进行诗歌的朗诵和演讲练4. 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培养- 提供课堂讨论和写作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八声甘州》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向学生介绍《八声甘州》的背景和重要性(10分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和讨论2. 正文教学:- 第一部分:《八声甘州》概述,介绍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20分钟)- 第二部分:诗歌主题与意义,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0分钟)-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表达,研究鉴赏技巧,进行朗诵和演讲练(30分钟)- 第四部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30分钟)3.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10分钟)教学评价与作业-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书面作业: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对《八声甘州》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资源准备- 《八声甘州》原文及注释-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经典文学鉴赏资料- 课堂讨论题目和写作指导以上是《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优化教案】高中语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要点:主要学习《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1、朗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2、回顾作者柳永(约987一约1 05 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永,字耆卿。

过去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登楼纵目,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浸洗了清凉的秋色。

不久又是清霜冷风,寒冷逼人。

关口和渡口一片冷落,残阳照着高楼。

到处红花枯萎,绿叶凋零,茂盛的草木失去了岁时的生命。

只有那长江默默地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眺远,望故乡,渺茫而又遥远,归乡的心思难以改变。

感慨长久以来,自己的踪迹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苦苦地在外流浪。

想像那心上人,正登楼眺望,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着爱人的归舟。

怎知我倚着栏杆,如此地忧愁凝结不解。

)4、赏析(1)“八声”作何解释?(共有八个韵脚,调名“八声”,表明这八个韵脚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领字用去声最为发调,本调领字多用去声,也是为了歌唱时悠扬动听。

)(2)柳永所写长词慢调,善于在许多转折的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领字,用来承上启下,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样连贯起来。

请从本文中找出领字,说说它们在结构全词、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上片先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又以“渐”字领起“霜风”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是处”两句一转,刻绘出众芳凋谢的秋景。

“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而作者的羁旅情怀,也就隐然言外。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苏幕遮、八声甘州》教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二语文《苏幕遮、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1.赏析词作中的自然描写之美2.领会词作所抒发的乡思之情3.理解作者景情联接的手法【教学重点】同目标1、2【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及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二.理解赏析词文:1.云为什么是碧的?秋天的天空格外晴朗,一片碧蓝,只有几许薄薄的云彩飘荡在蓝天上,在碧蓝天幕的背景中,云彩也成了碧色的了。

2.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3.“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景角度的变化。

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4.“秋色”一词结合上文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秋色连波"?“碧云天”“黄叶地"。

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5.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层层深入的手法(层深)。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

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6.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使用的实虚结合的手法。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学案15(三单元5《苏幕遮》学生案)

学案15(三单元5《苏幕遮》学生案)

《苏幕遮》导学案编写教师:乔素莲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词牌苏幕遮,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二、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2、翻译下列句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三、整体感知1、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2、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一)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二)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3、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1)、感官描写(2)、炼字(3)、从意境的角度鉴赏: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四)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用了什么手法?提示: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1、甘州,地名,在今甘肃境内,此词是怀古之作。

2、作者介绍: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婉约派创始人物,宋仁宗时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作词崇尚铺叙,点染细腻,意境清隽,音律谐婉,语言精炼,对北宋慢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解读课文1、背景介绍:宋仁宗时,有柳屯田者,因恋酒贪色,未及第即游荡江湖,为著名的浪子。

后由名妓虫娘劝教,发奋读书。

经年复一试,词名大扬,遂被录取。

而柳永却抛下虫娘,去赴鹿鸣宴。

次年归时,虫娘已病逝。

柳永悲痛欲绝,遂作《雨霖铃》,又挥毫作词八阕,为永州八记之一。

2、学生齐读课文。

3、解读课文: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写何景?有何情?答:写暮雨洗清秋之景,带出悲秋情绪。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三句有何特色?答:残阳斜照,凄冷的秋霜带着逼人的寒气。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在雨后的玉宇澄澈的衬托下,更显得悲情四溢。

境界开阔,格调高远。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描写了处处凋残的红花翠叶和逐渐消逝的景物。

触景伤情,抒发别离之痛、飘泊之苦。

意境悲苦凄凉。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这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

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

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

八声甘州教案 柳永

八声甘州教案柳永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 - 柳永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这首古代词曲,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词曲,并能够通过创作和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及其作品《八声甘州》的背景和特点;2. 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八声甘州》的背景和特点;2. 《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艺术;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教材:包含《八声甘州》的文本和相关解析;2. 录音或视频资源:用于播放《八声甘州》的演唱版本;3. 古代文学艺术欣赏材料:如古诗词、古代绘画等;4. 创作和表演材料:纸笔、乐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段古代音乐或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代文学艺术的氛围;2. 提问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1. 展示《八声甘州》的文本和相关解析,简要介绍柳永及其作品;2. 播放《八声甘州》的演唱版本,让学生聆听并体验其中的音乐美。

主体:1. 分析《八声甘州》的基本内容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悟;3.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可以是创作相关词曲、绘画或表演等;4.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和欣赏。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欣赏;2. 总结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魅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析,如其他古代词曲、古代戏剧等;2. 鼓励学生参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高二语文(苏幕遮、八声甘州)教案 苏科版 教案

高二语文(苏幕遮、八声甘州)教案 苏科版 教案

某某省某某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苏幕遮、八声甘州》教案苏科版教学目标1.了解X仲淹、柳永的创作的基本情况。

2.通过反复诵读鉴赏两首宋词,能够对诗词中佳妙的炼字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词,从语言方面品评两首词的妙处。

教学难点诗词鉴赏的切入点的选择;领会词人在诗词中抒发的委婉的感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一、教师导入新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名言?X仲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词《苏幕遮(碧云天)》。

配乐朗读《苏幕遮(碧云天)》。

(一人或全体学生)二、鉴赏X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1.学生初读全词。

学生自己看看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结合注释再读3.朗读:(读准字音)——演读(读出感情)——齐读(读出气势)。

4.整体感知(学生对照注释,了解大意,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⑴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寥廓苍茫、零落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⑵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5.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这是词的一般结构模式,说说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勾出秋季景色的特点: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风阵阵,黄叶翻飞。

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为读者勾出了一个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接着又以某某相接,斜阳映山来描绘秋色。

“天接水”写眼前景的浩渺无际;“斜阳”点明傍晚时分,落日余晖,彩霞万里,映得满山红遍,水天一色。

就在这千里秋色、满日斜晖之外却是那远接天涯的芳草。

芳草,暗指作者的家乡,隐喻着离情。

芳草延伸遥远,无边无际,所以词人觉得它似乎比斜阳更远;斜阳尚可见,而故乡不能见,因此备觉伤怀,无怪乎要“芳草无情”了。

《八声甘州》学案

《八声甘州》学案

《八声甘州》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八声甘州》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词人思乡怀人的愁绪。

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写作背景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

后柳永离开家乡,漫游江南,以填词为生。

这首《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

当时词人漂泊异乡,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苦和思乡怀人之情。

四、文本解读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潇潇”描绘雨声,“暮雨”点明时间,“洒江天”展现出雨势的磅礴。

一个“洗”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过后,天空清朗,大地明净的景象,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冷的氛围。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这几句进一步描写秋景。

“渐”字表现出霜风渐起、愈刮愈紧的态势。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而急切。

“关河冷落”描绘出山河的寂静和萧条。

“残照当楼”则以夕阳余晖映照高楼,烘托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里写到处都是花残叶败,美好的景物渐渐消逝。

“红衰翠减”形象地写出了秋天花草凋零的景象。

“苒苒”指时光渐渐流逝。

“物华休”表明美好的事物都已衰败。

唯有长江水默默东流,不管人间的兴衰变化,以无情衬有情,更增伤感。

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词人说自己不忍心登高远望,因为故乡遥远,归乡的思绪难以控制。

“不忍”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渺邈”形容故乡遥远渺茫。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

《八声甘州》教案(精选6篇)《八声甘州》篇1教学目标:1、了解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

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

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

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

令,也叫“小令”。

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

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

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

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

八声甘州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八声甘州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八声甘州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八声甘州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声甘州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教法和学法:赏读感悟意境,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

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愁”三、鉴赏上片: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雨—潇潇秋—清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日)照—残红翠—衰减物华—休长江水—无语2、“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残秋雨景图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八声甘州》并理解其中的意象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感悟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八声甘州》的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中的隐晦之意和深层情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展示《八声甘州》的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兴趣。

诗词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八声甘州》,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诗词中的字面意思。

词意讲解详细解析《八声甘州》的每一句,阐述其字面意思和可能隐藏的深意。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探讨《八声甘州》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个人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个人感悟。

教师收集学生的感悟,挑选几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课堂总结总结《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强调词中展现的民族气节和人文情怀。

提醒学生注意诗词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意境理解,而非单纯的文字记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八声甘州》,并准备下一节课的诗词分享。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提供《八声甘州》的多种朗诵版本,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推荐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诗词学习视野。

七、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学习目标
1. 了解范仲淹、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二、背景信息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知识梳理:
1、字音辨析?
?(1)追旅思(?????? ) ?????(2)池上暝(????? )? ????(3)记省(???????? ) ????(4)苒苒(?????????? )(5)颙望 (???????? )????? (6)恁? (????????? )
2 、解释加点词语
黯乡魂(?????? ) ?追旅思(??????? )
渐霜风凄惨(?????? )红衰翠减(?????????? )
望故乡渺邈(????? )?????????? 苒苒物华休(?????? )
妆楼顒望(??? )??????????????? 正恁凝愁(???? ??)
3、名句默写
山映斜阳天接水,??????????????????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 。

沙上并禽池上暝,????????????????? 。

渐霜风凄惨,??????????? ,????????????? 。

人生自是有情痴,?????????????? 。

欧阳修《玉楼春》
四、初识文本
1范仲淹《苏幕遮》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上片描绘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下片写自己羁泊异乡的乡思离愁。

《苏幕遮(碧云天)》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2、在诗词中领字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串联全篇的作用,试找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领字来。

要点:对、渐、叹、想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学案(二)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
1范仲淹《苏幕遮》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要点: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柳永的《八声甘州》词用一“望”字串起整首词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

文本研讨
1、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

“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

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

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旷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3、苏轼对柳永这首词中的“渐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这几句有什么妙处?
明确: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四、精段赏读
《苏幕遮》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三句又是怎样层层推进的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
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