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旅游管理
如何上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中国历史文化》课
韩淑兰
对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来说,《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很有开设的必要,对学生来说,学习好此门课程也很重要;因此在教学时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取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就该课程的教学作个总结。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据相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这种发展趋势给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会展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旅行社导游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导游是旅游过程的向导,是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按照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是旅游专业必学的课程,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的课程。
众所周知,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学习时成绩不够理想者,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都显得基础弱、底子薄、学习能力不强。曾出现选择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能对中国历史和历史文化一概不知的情况。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生动有趣地将理论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特别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初步调查了解,部分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甚至有些初级中学为了升学率,忽略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历史课时间成为了升学考试科目的加课时间,导致初中学生历史知识严重缺失。因此,在《中国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需要采用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导入课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影视作品《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尚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诗人陶渊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物及他们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讲述人物及其故事时可以虚实结合,适当夸大,但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任课老师尽量做到语言生动,表情丰富,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慢慢喜欢这门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就要考虑运用“任务驱动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比如,讲述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文房四宝”,第一环节从日常使用的笔、墨、纸等文具说起,让学生感觉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如此贴近,要特别介绍梅州辖区内的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新联村有“墨烟张”——这个村子张姓人家生产的墨块曾经非常出名,是外出东南亚一带客家人赠送亲友或收藏的珍品,目前“墨烟张”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但去到该村还能一睹传统制墨的程序和工艺。学生一听,马上兴致盎然,感觉有趣的事物就在身边,有条件的同学就会三五成群自行组织前往。第二个环节是详细介绍历史上文房四宝的总体情况,将它们的名称、产地详细列出后,就能发现安徽省曾经出产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宣笔、徽墨、歙砚和宣纸,学生会问“为什么?”这时把问题留给学生:“为什么过去的历史中,安徽省能够如此集中生产出当时全国有名的文房四宝呢?”为了完成任务,首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要求各小组按照“查找资料、自己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程序完成;第二次课堂上各小组进行作业汇
报,老师对学生的汇报作点评。——不管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此时老师都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因为“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通过“任务驱动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取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上课老师对该问题应做解释说明,安徽如此集中出产文房四宝,首先是地域和物产的原因,便于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房四宝原料吸引相关的生产商家和收藏爱好者前来研制生产;其次历史上安徽省境内的书院比较集中,而且有免费或收费较低的书院,吸引一定数量的读书人,读书人对文房四宝的需求刺激了生产;最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徽商们带着家乡的文房四宝走遍全国,自然能使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名扬全国。
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跃氛围,实现教学互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作一些适当的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氛围会比较好,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比如,课本的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中的佛教文化和中国佛教的建筑,教师讲述佛教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后参观本地佛教寺庙情况,对佛教寺庙的讲解作一次模拟讲解,要求讲解过程中穿插上课学习到的佛教史、佛像供奉情况和佛教建筑等相关的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教学互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中国地大物博,地方风俗各异,就是同一地区的民间习俗也有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在第三章中国的民俗文化教学时,一般安排三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时间(具体时间根据学生人数多少而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乡的一些比较特别的风情习
俗,或者以“自己家乡如何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介绍自己家过节的情况,由此来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实现教学的互长——毕竟作为教师很难做到对各地的风俗民情都有很详尽的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知道,梅州地区的元宵赏灯都有一个共性,即同姓同宗祠大家族中,哪家或哪几家在过年前添了男丁,过年后的元宵节赏灯活动由哪家或哪几家负责,即预备自己宗祠赏灯时祭祖的所有东西,同时还要宴请同宗祠的所有人,以及组织赏灯期间所有的娱乐活动等等。讲述第七章的中国饮食文化时,则结合我们客家地区一直向外来游客推介的“客家美食”为例,按梅州市“五县两区一市”的行政区域划分,各个区域选出几位同学发言,让学生回想自己家里的平常的却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菜肴、小吃等等,作一个详细的介绍。如此,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愉快学习,快速掌握知识,同时很好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一个学期后发现学生在课堂发言的介绍中不断自信起来,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的学习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
三、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实地教学补充课堂
梅州是“世界客都”,是客家人聚集之地,客家人的历史和客家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客家人,对于客家历史和文化多少会有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从客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相关情况出发,进一步扩展到全省、全国,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识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地考察教学补充、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讲到第五章第二节中国的古民居建筑时,对理论知识作系统学习后,选择“客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