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350字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3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3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e486e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f.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32篇)《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最近,《国家宝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文物,真的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了。
《国家宝藏》堪称综艺节目的教科书,足以秒杀一切明星真人秀!节目打破以往文物节目中的枯燥乏味,以归纳史书人物和情景还原的方法去展示国家宝藏。
新潮的方法,让大家理解中华文化;创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也真正体会到了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
在我看来,节目真正做到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国家文物、民族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实感,但当我们走进一段历史,了解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时,总能感受到国宝之美和历史之厚重。
我觉得,我们很需要这样有历史厚度的节目来滋养,来告诉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
第一次感觉能在电视节目中这么直观的接触中国历史,接触中国文化,我感觉特别的新奇。
其中的《千里江山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博物馆里好好地参观一下这些国宝,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息过。
我站在当今眺望,通过《国家宝藏》品其典雅。
苏州古典园林,印象颇深。
两千五百年前,伍子胥相天法地,根据天上的星斗遍考地理水文,修成了一座阖闾大城,这座城头枕古运河而眠,永远都在做一个水汽氛氲的梦。
自此,天上的星辰不变,它不变,变的唯有时光,哪怕战火覆盖焦土之后重来,它仍然风流富贵冠绝江南。
苏州处处皆是梦,处处有惊喜,就像步移景异的苏州园林,更像是古为今用的苏州博物馆。
白墙、飞檐、小桥、庭院,一切由传统而来,又得以现代化完美演绎,也许走进来,便穿越回过去。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3篇_观后感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3篇_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a84810b9b6648d7c1c746c1.png)
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 3篇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一《国家宝藏是一类的文博探索类的题材,主旨主要是让文物活起来,走进去,传下去。
而它的阵容主要是主讲人张国立001号讲解人(类似主持)、九大馆长(故宫、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看到辽宁还有点小亲切)博物馆),及请的明星类人物。
不瞒大家说,本人基本上仅仅去过恐龙博物馆,惭愧,惭愧。
自身的知识受限,对于博物馆来说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储备不够,恐有沽名钓誉之嫌,故至此不敢踏入其中。
而看了第一期的《国家宝藏》之后发现,在下简直是幼稚,五千年的文化,器物、画卷、书法等,光是一项就足以让人研究数十载。
实在感到羞愧。
27件国宝共赏,27位国宝守护人(明星阵容),演译国宝的前世今生(是真的进行表演啊喂)。
(这样的形式其实倒是让我想起了哑舍那本书)每期有三个国宝进行讲解,由三件选一件,CCTV《国家宝藏》官方微博微信进行投票。
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每一个国宝的背后的故事作为代入点,解读它的生命密码,把我们拉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而对于人员的选择上则是李晨这一类的演员,保证了表演的可观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舞台的效果也是极为用心将用3D效果完全呈现了出来,当时的铺陈摆设,及气氛的渲染,都添上了一笔。
2、讲解细致、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具有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讲解人独自解说,而加入了张国立老师和李晨作为代表,以大众与自己的角度进行发问,这样保证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以这第一幅《千里江山图》为例,首先李晨寻问了它的制作过程,而这位冯海涛老师,他事先自己还原了它的画法,来进行的讲解(以VCR作为辅助)。
再有当我看到这幅青绿山水画时,我在画中却看到最后一层是蓝,故而有此问,不是蓝吗?哪来的青?没想到刚想出来,张国立老师就问了起来,原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第一个感觉,震撼。
简直不要再亲民了。
让我们知道这幅画的珍贵之处在哪里,经千年而不变色来自于宝石颜料,“上等的材料都用来画画,中等的才用来吃”这也是没谁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作文 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作文 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1340ffbb4cf7ec4afed059.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1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高大上、有文化、有内涵的节目。
看节目看的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为古人的智慧而折服,为那些文物而感叹,也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其中,我还非常喜欢第二期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伟大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很多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上,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因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出色而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伟大的人。
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人,不被人所知,也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我们能说他们不伟大吗?要是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这个时代一定会很伟大。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对历史、对文物、对每一份工作、对每一个职业都带有敬畏之心,努力做好自己该做好的每一件事。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
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
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央视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4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d0a7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9.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4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说到综艺节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说到文物类节目,又有人会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但是能把综艺和文物融合起来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
《国家宝藏》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
《国家宝藏》每一集都介绍一个博物馆,由博物馆选出三件文物,介绍它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
节目组会请明星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前世的传奇,而今生故事则会请专业人员进行介绍。
节目中反复强调“让国宝活起来”想来有点可笑。
中国一向以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称,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国的文化呢?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文化实力而是文化潜力,只能称之为素材,只有将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故事,这些潜力才能转变为实力。
历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国估计连忍着列传都做不了,但日本却将其做的家喻户晓,变成了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美国亦是如此,作为一个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相对而言文化本应该比较贫瘠,但是创造力却使他们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国文化现在也许欠缺的就是创造性的传输模式。
如今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是什么?有人会说是网络小说。
专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英文网域仅凭几十本网络小说,流量推到世界1200名,日均点击量200多万。
近年来一些国人鄙夷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却火遍了欧美,知名度不知比那些正统文化电影高出多少。
激烈的竞争现状强迫这些作者必须做出各种创新。
的确,部分小说可能是粗制滥造的,文笔也比较拙劣,但具有创新性,而这创新性正是文化魅力的源泉。
这些网络小说让人诟病的地方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并取得成功的结果却是不可否定的。
多少人却对此嗤之以鼻。
在《国家宝藏》中也是如此。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e9b4e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6.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通用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
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
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
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
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
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
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最近央视出现的一个非常火的综艺,就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我花了一晚上看了两期,感受颇深。
首先,有十分有文化底蕴又不失颜值的文物,其中包括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曾侯乙编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以及各种釉彩大瓶,每一件文物都穿越了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其次,还有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明星的助阵,加上主持人张国立的精彩演绎,让整个节目看起来即有历史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
国家宝藏观后感10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9d08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a.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10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
”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
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
《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
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dc0f9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0.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
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
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
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
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
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
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
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
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
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
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
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
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
“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
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
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
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
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9ba5c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8.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一每当我走进博物馆,或是游览名胜古迹,总会被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所吸引。
而《国家宝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们介绍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文物背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
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
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
”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
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
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ba3c66c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0.png)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节目融入音乐剧、舞剧、书画艺术民族器乐剧等当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一最近,一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瞬间刷屏。
新颖的原创模式,豪华的嘉宾阵容,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作曲手法广泛应用融合应用,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众人纷纷为其打CALL。
节目不但有高颜值,还非常有内涵,且知识性特别强,有人总结娱乐节目这个节目是话剧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版《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期节目主打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心水三件国宝:千里江山图、各种彩釉大瓶和石鼓。
每一件国宝都是那样的引人眼球,背后又有那么多凄美的故事。
在请来的毛公鼎守护人的讲述下,让我们既了解体会了国宝的知识,又看到基于桥段历史合理虚构的国宝故事。
有的情节风趣幽默,有的故事发人深省,除了那些明星国宝守护人,还有耗时四个月重构千里江山图的美院教授,有不怕繁琐,不畏水墨艰辛的国画颜料制作人,非常丰富有如数家珍的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有世代守护国宝的守护者。
从千里江山图我看到了专注,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个故事情节。
临摹水墨画工艺就有五项,层层叠加,细心涂染,才能达到如此精美清晰度。
而颜料的制作更是让人惊叹,原来野生的宝石如绿松石、孔雀石、千年贝母化石,是拿来做颜料的,的确必须要顶级的才可以,制作工艺更是耗时耗力。
也正是这样,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从各种彩釉大瓶中我看到了创新。
集各朝各代十七种名贵釉彩于一身,是皮夏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集历代大成于一体,群英荟萃,是清代高超制瓷技术的代表作品。
一反当时素雅,简单的观念,这就是一种创新。
而烧制这件瓷器概率成功的几率仅有0.23%,由此可见景德镇工匠的专注与心地。
志愿者如数家珍的解说,不也是一个专注与敬业吗?从石鼓中其我看到了传承。
石鼓共有十面,因石制型似鼓而闻名遐迩,上面一共有600多个大篆,也被称为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中国的石刻文字。
中国方言众多,正是当时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各正是民族,各个地方甚至能顺利沟通,让中国文化、文明得以传承。
《国家宝藏》观后感9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24f0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2.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9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回看第三季,有很多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居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
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八表同风,开启中国大统一。
二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会为我们拥有如此烂漫的文化感到自豪,但对于“自家宝贝”我们大部分人却知之甚少。
回忆起我们看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时,往往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
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却总是不求甚解。
更多的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认为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视角,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内涵,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庸俗一点说,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
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
而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能跨越了无尽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这是多么神奇之事。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
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
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
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部分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
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发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
三星堆最早被发现是在1929年,后来1986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突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16fe76498e9951e79b8927c9.png)
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5篇分享----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纪录片《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一最近,一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瞬间刷屏。
新颖的原创模式,豪华的嘉宾阵容,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众人纷纷为其打CALL。
节目不但有高颜值,还非常有内涵,且知识性特别强,有人总结这个节目是话剧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版《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期节目主打故宫博物院推荐的三件国宝:千里江山图、各种彩釉大瓶和石鼓。
每一件国宝都是那样的引人眼球,背后又有那么多曲折的故事。
在请来的国宝守护人的讲述下,让我们既了解了国宝的知识,又看到基于历史合理虚构的国宝故事。
有的故事风趣幽默,有的故事发人深省,除了那些明星国宝守护人,还有耗时四个月复制千里江山图的美院教授,有不怕繁琐,不畏艰辛的国画颜料制作人,有如数家珍的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有世代守护国宝的守护者。
从千里江山图我看到了专注,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个细节。
临摹绘画工艺就有五项,层层叠加,细心涂染,才能达到如此精美效果。
而颜料的制作更是让人惊叹,原来珍稀的宝石如绿松石、孔雀石、千年贝母化石,是拿来做颜料的,还必须要顶级的才可以,制作工艺更是耗时耗力。
也正是这样,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从各种彩釉大瓶中我看到了创新。
集各朝各代十七种名贵釉彩于一身,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集历代大成于一体,群英荟萃,是清代高超制瓷技术的代表作品。
一反当时素雅,简单的观念,这就是一种创新。
而烧制这件瓷器成功的概率仅有0.23%,由此可见景德镇工匠的专注与耐心。
志愿者如数家珍的解说,不也是一种专注与敬业吗?从石鼓中我看到了传承。
石鼓共有十面,因石制型似鼓而得名,上面一共有600多个大篆,也被称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中国方言众多,正是当年秦始皇的书同文使各民族,各个地方都能顺利沟通,让中国文化、文明得以传承。
而守护者不仅世代守护着故宫的文物,年近七十的他还在故宫做着守护故宫文物的工作,1860000件文物就是被他用了七年的时间一件一件数出来的,不光是简单数数,还要登记诸多信息,这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
![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ac62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f.png)
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息过。
我站在当今眺望,通过《国家宝藏》品其典雅。
苏州古典园林,印象颇深。
两千五百年前,伍子胥相天法地,根据天上的星斗遍考地理水文,修成了一座阖闾大城,这座城头枕古运河而眠,永远都在做一个水汽氛氲的梦。
自此,天上的星辰不变,它不变,变的唯有时光,哪怕战火覆盖焦土之后重来,它仍然风流富贵冠绝江南。
苏州处处皆是梦,处处有惊喜,就像步移景异的苏州园林,更像是古为今用的苏州博物馆。
白墙、飞檐、小桥、庭院,一切由传统而来,又得以现代化完美演绎,也许走进来,便穿越回过去。
你想遇见谁?唐伯虎又或文徵明?又或还是奶娘怀中的林黛玉?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吴中大地,水润物阜文冗鼎盛,艺匠天工,孕育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株华夏文明的风雅之花,它构天人之和于市井之内,纳古今之恒于方寸之间。
走入苏州园林你才能叩响千年姑苏的门环。
苏州的古典园林就如同一架覆盖着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缠缠绕绕牵长挂挂,孕育了江南文化的气脉,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廊一柱一窗一门都凝着独属于园林的荣耀,并在大地上镌刻悠长的岁月章回。
守护历史,守护文物,守护襟怀清气。
《国家宝藏》观后感2悠悠中华文化,漫漫历史长河,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精神。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先生担任001讲解员。
第三季的国家宝藏携手了九座文明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期是——2200年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具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作。
在这期节目中,节目组请到了一位特别的人物——赵震。
他是给兵马俑做“身份证”的人,特别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故事。
他讲述到,每次一进一号坑,他都会沐浴更衣,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敬畏,在2200年前,我们的祖先创下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文物,他们何能不让我们心中怀有敬佩之心。
大屏幕上闪现了他在一号坑中拍摄的照片,当余晖透过厚重的玻璃洒在兵马俑上,冰冷的他们仿佛被赐予了温度,一排排站立端正的士兵,气势磅礴,穿越历史的长河浮现在我们眼前。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eb80fe227916888586d71f.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5篇央视《国家宝藏》观后感(一)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
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
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
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
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
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
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
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f78c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c.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1老美对待个人价值观的确与我们不同,绑架总统、金钱、生命、爱情以及家族名誉等等当主角面对选择时,都义无反顾地符合了英雄的行为,也包括反派。
这些都似乎回到了911以前老美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这也是让曾经的看惯了国产英雄们先遵守领导指示再开始行动的那种高大全的形象的我们所喜爱的片子(很拗口)。
也许有点意外,我禁不住把这部片子跟《变形金刚》联系到了一起,当然不全是凯奇他老爹是那部电影的长的原因,也不是因为那个反派是《勇闯夺命岛》的海军陆战队的将军。
大概是因为美国政府把威震天他们沉到了海底而没有继续用他们做研究新式武器的实验吧,而且又取消了大坝作为变形金刚的实验基地;这部片子除了肯尼迪和51区外也没涉及到什么政府阴谋,反而是难得地显示出正面形象,FBI 的特工没那么愚蠢,总统很通情达理,都成了主角的朋友。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皆大欢喜的片子,又很符合老美的英雄情结,美国政府、FBI也有了正面形象,而反派角色艾德·哈里斯也延续了《勇闯夺命岛》,最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家宝藏》观后感篇2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
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国家宝藏》观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c28477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5.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 15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宝藏》观后感 1春节假期,我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面的湖南、湖北、河南、上海、故宫博物院各推荐的三件古代文物。
我对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印象最深刻。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十八岁时耗时数月完成的,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画中表现了宋朝江山的壮丽美景。
王希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法,而作画所用的颜料则是一些非常珍贵稀有的宝石、矿石,比如孔雀石、赭石、蓝铜矿。
还有河南博物院里的商鞅方升和莲塘乳鸭图。
商鞅方升是战国商鞅变法时用来称麦子的计量容器。
如果里面装满麦子的话,就是那时的一升。
方升里面刻满了铭文,一段铭文讲述的是秦始皇那段时期的,另一段讲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
莲塘乳鸭图是明朝朱刚用氪丝织出来的一幅图。
图上的鸭子栩栩如生,而且鸭子旁边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上是外深里浅的渐变色。
还有一些鸟是单只的,所以有人猜想也许现存的这幅图只是整幅图的一部分。
这幅图最奇妙之处在于,无论正看或是反看,都能看见一模一样的图案,即正反一样。
这些国宝虽然看似冷冰冰的,其实它们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
我还能从国宝中的精细看出工匠们的坚持和主人的爱惜。
还有很多的国宝等待我们去探究。
《国家宝藏》观后感 2综艺是它的外壳,可内里却是严肃认真的文化。
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不再是隔着玻璃通过文字。
绢衣彩绘木俑,木雕头部,纸捻臂膀;面庞饱满圆润,敷粉施朱;身形秀美颀长,婀娜多姿。
她们身上的服饰极具特色:绫罗锦绢成衣,彩色长裙拂地,历经千年时光,仍旧鲜艳如新。
此次“楚和听香”和杨树云团队给大家带来的复原款汉服和复原妆,让我们领略到了盛世大唐,知道了什么叫衣冠上国。
正如楚艳老师所说“我们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5996b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e.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12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近日,闲暇时观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栏目,明星守护人和文博人员共同讲述、倾情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
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国宝的绝好机会,听着文物考古人员讲述挖掘文物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以及文物的.影响力,都深深触动着我。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墨书秦隶,4万多字。
主持人撒贝宁是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人,现场,撒贝宁变身为秦朝基层法官“喜”,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独特的方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场面十分有趣。
“喜”在那时只是一个基层官吏,他一生都在抄写秦代的法律规定、自己的工作内容。
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更加承载古人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好。
张国立说:“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认为,这就已经表示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努力研发、改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做着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职工,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伟大,但同样,我们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么我们便是为这个大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
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25ee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a.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国家宝藏》的热播,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热议,很多年轻人也为节目“疯狂盖章”。
当一档文化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大格局、大历史、大情怀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年轻人的参与感,那么这档节目就年轻了很多。
正如第一期节目开场时张国立所说: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没错,节目“年轻”了,观众自然也就年轻了。
绘画、瓷器、书法、石鼓、编钟......文物不再是橱柜里的一件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文物的文化脉搏。
感受了古代工匠之技艺精湛,感叹于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鼎盛王朝的海纳百川,国力昌盛的文化自信。
说到文物,第一反应就是安静和神秘,曾经去博物馆也只是静静地端详橱窗中那些价值连城的“神物”!以前关于文物宝藏类的节目,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来没有想过电视节目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讲文物故事。
惊叹于文化节目的创意新颖,自豪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
关注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为傲;守护璀璨历史,守护国之瑰宝!《国家宝藏》观后感2我被选中了河南省博物馆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早上我领回来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国家宝藏》让我爱不释手,一中午就读完了。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形铜灯,战国·齐(公元前475~前221年)通高23.9厘米,盘径11.5厘米,1957年山东省诸城葛埠口村出土,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灯整体为一身着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状。
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型盘柄,盏盘下的子母口与盘柄插和,可随意拆卸,构造精巧。
人足下为盘龙型圆盘。
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
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颍,专家研究认为它应该是站国时期齐国宫廷中所使用。
通过我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国家宝藏》观后感
![《国家宝藏》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a069dd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7.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国家宝藏》观后感13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宝藏》观后感1《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
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
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在几千年前生产力并不发达,但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这一件件举世无双的精美物品。
每一件物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
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国家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为民族富强而努力学习,为中国重新走向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拼搏!《国家宝藏》观后感2我被选中了河南省博物馆志愿者和小小讲解员,早上我领回来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国家宝藏》让我爱不释手,一中午就读完了。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形铜灯,战国·齐(公元前475~前221年)通高23.9厘米,盘径11.5厘米,1957年山东省诸城葛埠口村出土,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灯整体为一身着短衣男子双手擎灯状。
此人双手各擎一屈曲带叶竹节型盘柄,盏盘下的子母口与盘柄插和,可随意拆卸,构造精巧。
人足下为盘龙型圆盘。
出土时还随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
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颍,专家研究认为它应该是站国时期齐国宫廷中所使用。
通过我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国家宝藏》观后感7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d19a8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5.png)
《国家宝藏》观后感7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最近,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
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
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
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
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
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个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
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
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宝藏》观后感350字
“国家宝藏”是一个讲述宝藏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节目,下面我就说一说吧!
“曾侯乙编钟”是发生在曾侯乙和楚惠王俩人身上的故事。
楚惠王来到曾侯乙的房间,看到他正在给均钟木调音,就问:“你是不是在弹曲子啊?”
“不,是在调音。
”曾侯乙说。
“本王知道你在调音,只想问一下这是什么乐器?”
“这是均钟木。
”(解说:曾侯乙墓出土,普遍认为是古代为编钟校对音高的仪器,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音义和校音器。
)
我觉得古时候的人们很伟大。
比如说,乾隆时期的瓷母是怎样做出来的?温度、火候的控制要求极其严格,它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二。
古时候没有温度计,他们是怎么严格控制温度的呢?所以说他们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能把十七种材料烧制出来。
古时候的人们就是伟大,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没有他们,国家就不会如此富强。
我要好好地感谢他们,传承我国的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