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数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数据

编者按:粮食产量数据在近日揭晓的由中国信息报社和国家统计局新闻中心共同主办的“2010年度数据调查”中被网友推选为“2010年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本刊就此专访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赵建华,请他对2010年的粮食产量数据进行解读。

一、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主要数据

据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调查和全面统计,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其中,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7.7亿斤);早稻总产量为3132万吨(626亿斤),比上年减少204万吨(40.7亿斤);秋粮总产量为39199万吨(7840亿斤),比上年增加1801万吨(360.3亿斤)。

东北及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到11779万吨(2356亿斤),比2009年增产1393万吨(278.7亿斤),增长13.4%。由于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地区遭遇伏旱,造成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减产约800万吨(160亿斤),因此,2010年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大幅度增产是带有较大的恢复性增产因素的。

十三个粮食主产区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41185万吨(8237亿斤),比上年增加1475万吨(295亿斤),增长3.7%。其中江西、湖南因灾有一定幅度减产。

旱灾较重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粮食总产量为4048万吨(810亿斤),比2009年减产160万吨(32亿斤),下降3.8%,其中,夏粮和早稻共减产约201万吨,秋粮形势较好,增产43万吨。

二、粮食增产在当前有什么特殊意义?

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928亿斤,已经连续四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在现阶段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粮食增产对保障市场供应,为社会和谐稳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为政府很好地管理通胀预期,稳定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场对供应不足和国际粮食市场持续走高的恐慌。与此同时,在粮价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去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人增加766元,剔除价格因素之后的实际增长10.9%,保证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四年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刚性增长,这种紧平衡状态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决定了我国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耕地

流失,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不能有半点的松懈。

三、一万亿斤粮食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

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在各级政府长时间的努力和政策扶持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目前粮食供给形势总体是好的,供求平衡,库存比较充裕。连续四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首先它标志着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基本达到了万亿斤生产能力。其次这样的生产能力可以保证目前国内粮食供应紧平衡的基础上自给略有节余,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就会使我国粮食供应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隐患。

由于我国粮食是总量紧平衡,但同时还存在着品种结构上的不平衡和地区分布不平衡。品种结构不平衡表现在水稻基本平衡,但粳稻还有缺口;小麦自给有余,但缺少一些专用粉小麦;玉米有一定的缺口,但玉米的增产空间还比较大;大豆的缺口最大,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而地区分布不平衡则是由于近年国内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别加大,进一步加大了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差异扩大而产生的。因此这种紧平衡还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打破,可能会因为小的不平衡而引起整个粮食市场供应出现大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世界粮食欠收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再到世界市场去购买粮食,尽管购买的相对量可能不是太大,但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那都是非常巨大的。

四、2010年粮食增产的原因是什么?

政策扶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上半年实施小麦弱苗施肥等11项扶持政策,合计运用财政资金70.8亿元,下半年在南方双季晚稻、东北粳稻生产的紧要关头,及时出台了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虫补助政策,新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1亿元。

面积增加。201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872千公顷(16.48亿亩),比2009年增加886千公顷(1329万亩),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扩大了1300多千公顷(2000多万亩),因面积扩大增产粮食441万吨(88亿斤)。大家可能会问,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为什么粮食播种面积还会增?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因为国家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生产粮食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使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二是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和机械化水平提高,种植粮食所需劳动力相对种植经济作物要少即省劳力。三是种粮的收益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相比相对比较稳定。2010年很明显的就是大豆和棉花面积减少较多。

气候条件有利。去年全国大部分秋粮主产区降水量比较丰沛,特别是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水、光、热配合是历史上最好的,非常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形成。2010

年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4973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了103公斤/公顷,因单产提高,粮食产量增产1118万吨(224亿斤)。

科技支撑有力。在2010年的农业生产中,各地针对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适时大面积地推广高产良种、温室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宽行密植、叶面施肥促早熟等技术,对农业增产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五、如何看待2010年的灾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010年,我国西南5省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600万公顷;春播之际,黑龙江遭遇了罕见的低温、内涝等自然灾害,不仅黑龙江如此,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也遭遇了最长的冬季和寒冷的春季;进入夏天,一些粮食主产区遭受洪涝灾害,上百条河流发生特大洪水。2010年,似乎整个中国的农业生产都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严峻形势。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我国地域面积比较广阔,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而且在不同的农时发生的灾害其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需要认真地分析。2010年我国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都小于前两年,总体上是属于正常偏好的年景。具体情况分析如下:西南旱灾的影响。广西、贵州、云南不是夏粮主产区,其夏粮减产对全国夏粮生产形势影响不大。受旱最重的云南省夏粮产量仅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1.9%;四川省夏粮虽然面积较大,但受旱地区不是夏食主产区,且受旱面积较小。因此,尽管西南地区旱情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和损失,但对全国夏粮和全年粮食生产影响却十分有限。

低温灾害的影响。2009年11月到2010年4月,我国东北、华北、新疆北部等地出现了近四十年来同期罕见的低温灾害,具有发生时间早、极端气温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北方冬小麦生长、东北和新疆北部春耕备播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中央和各地对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措施及时,除造成冬小麦收获期后延外,单产略有下降,因播种面积有所扩大(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260万亩),最终冬小麦还略增了20亿斤。

洪涝灾害的影响。由于我国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常年受到干旱的困扰,干旱是对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降水丰沛虽然对局部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但总体上对我国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历史上降水超过平均水平的年份粮食产量都是增加的。最典型的就是1998年1-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43.4毫米,局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但当年的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产362亿斤(3.7%),首次突破万亿斤大关。2010年1-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608.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1.1%,仅次于1998年(643.4毫米)和1973年(617.3毫米)。特别是7月16日至9月10日,我国干旱的北方和西部地区经历10次强降水过程,黑吉辽京津冀晋甘陕鲁豫川滇13省(市)区域平均降水量329.8毫米,较常年同期(25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