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能力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2、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空气也要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的空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为本节难点。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

呼啦圈(演示:空间概念、物质要占据空间)

水槽、烧杯、报纸(演示实验:空气无法进入倒立在水中的杯子)

注射器模型

分组材料:

集气瓶、橡皮泥、吸管、瓶盖、小棒(实验:用空气将水挤压出密封的瓶子)注射器(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和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在课前组织活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走进呼拉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挤进呼啦圈里,体会挤压和扩张的感觉。这是一种情境教学,“情境只有在为教学服务时才能叫好情境,否则,一切花哨的形式都是多余的。”名师斯苗儿对有效教学情境的界定非常精辟。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促进教学,既能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后面的科学探究。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科学课程,到该课时也才仅仅进行了简单的观察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而在本课前的所有学习单元中,对于空间的概念也并没有提出。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首先可以形象的感知人要占据空间,其二,让学生感受挤压和扩张,有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从空气粒子的微观角度来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在变化中迁移,第三,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老师再次展示和板书前概念“占据空间”,进而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

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所以在这个环节里,通过展示前面的空间概念,初步认识到物体要占据空间,为进一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打下基础。

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出示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出示材料集气瓶、橡皮泥、吸管、瓶盖、小棒,让学生在保证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用这些材料把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在小组实验之前,我抛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橡皮泥和小棒分别有什么作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开始小组实验。同时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分别指导: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并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分组实验完成后,师生交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如果在前一个环节学生只是凭借生活经验认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话,那么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用事实来证明空气的确是要占领空间的,从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能力,逐渐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接下来的环节是教师演示实验:水不能进入倒立着的杯子。演示之前老师要先启发学生,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能证明空气是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的呢?从而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能拿出一些基本的实验思路,教师就进一步完善,形成有效的实验方法。倘若学生不能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教师就直接给出“水不能进入倒立着的杯子”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思考:水为什么不能进入进入倒立着的杯子?学生在做了上一个实验之后,也许对空气占据空间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疑虑的。这两个并列实验,其目的就是期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实验中的现象,归纳出相同的地方,发现现象的实质,也期待着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但是鉴于三年级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有限,学生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但不能单纯依靠学生就此能形成自我的认识,而必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甚至于是直接对现象实质的提炼,例如说从两个实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来尝试着“像老师那样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对于实验的方法问题,如果只是单纯要求学生自己来设计,显然是脱离了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提出“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要意识到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是能够想出一些办法来的。新课标就指出,科学课中应当侧重于学生获得活跃的思维,学生动脑想并动手做。交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多一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等待,给机会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

接下来教师再次质疑: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有占据空间的特点,那还有没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呢?出示一支空注射器,一支装了水的注射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