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简述溶出度测定第一法的操作方法

简述溶出度测定第一法的操作方法

简述溶出度测定第一法的操作方法溶出度测定是制药行业中常见的一种分析方法,用于评估药物在水中或其他溶剂中的溶解度,从而确定其药效。

溶出度测定第一法是一种经典的操作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其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药品的溶出度,为制药工艺和制剂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原理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药物含量。

第一法通常用于测定片剂、胶囊和其他形式的固体制剂中药物的溶出度。

实验中使用溶出度仪对药品进行测试,通过测量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来确定药物的溶出度。

三、实验步骤1.准备药品样品,一般选取10个样品进行测试,并记录其质量和批号。

2.将药品样品制成固定形状,如片剂或胶囊,并进行必要的包装和标记。

3.配置溶出介质,如使用pH 7.2磷酸盐缓冲液,在溶出仪中先预热。

4.将样品放入预热好的溶出仪中,设置温度和振荡速度。

5.记录药品在给定时间间隔内的溶出度,一般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直至测试时间结束。

6.将收集的药水样品测量其吸光度或药物含量,并计算出溶出度。

四、注意事项1.药品样品的制备应遵循质量控制要求,并作好防护工作。

2.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和条件,避免其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3.溶出仪的设置和操作应准确无误,对于不同类型的药品和制剂要根据其特性进行调整。

4.每次记录时应准确记录时间和药水样品的吸光度值,并进行多次测定和平均值计算。

5.实验室应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及设备的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应按照标准格式记录,包括药品名称、溶出介质、溶出度曲线图、溶出度值及统计分析。

根据不同药品的特性和制剂结构,需要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录和分析,以确定药品的溶出度和释放规律。

六、实验总结通过溶出度测定第一法的实验操作,可以准确测定药品在给定条件下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为制药工艺和制剂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和准确性,避免因操作失误和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测定结果,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释放度检查

释放度检查

释放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释放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2.范围释放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3.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部4.术语定义5.职责质量检验负责人及化验室人员、QA监查员6.内容1 简述1.1 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D)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1.2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1.3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2 仪器装置2.1 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2.2 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2.2.1 网碟用不锈钢制成,分上层网碟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D项下所示附图。

2.2.2 搅拌桨下端与上层网碟的距离应为25mm±2mm,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3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3.1 测定法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µ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并及时补充同温度同体积的释放介质。

滤液按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出不同取样时间点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3.2 结果判定3.2.1 除另有规定外,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1)6片(粒)中,每片(粒)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超出规定范围;(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10%,且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119溶出度测定法

119溶出度测定法

编制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20页(通则0931) 内容: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普通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在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制剂中也称释放度.仪器装置第一法(篮法)(1)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其形状尺寸如图1所示.篮体A 由方孔筛网(丝径为0.28mm±0.03mm,网孔为0.04mm±0.04mm)制成,呈圆柱形,转篮内径为20.2mm±1.0mm,上下两端都有封边.篮轴B的直径为9.75mm±0.35mm,轴的末端连一圆盘,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一通气孔(孔径为2.0mm±0.5mm);盖边系两层,上层直径与转篮外径相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相同;盖上的3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2)溶出杯一般由硬质玻璃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的底部为半球形的1000ml杯状容器,内径为102mm±4mm,高为185mm±25mm;溶出杯配有适宜的盖子,盖上有适当的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其他孔供取样或测量温度用.溶出杯置恒温水浴或其他适当的加热装置中.(3)篮轴与电动机相连,由速度调节装置控制电动机的转速,使篮轴的转速在各品种项下规定转速的±4%范围之内.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装置所处的环境).转篮旋转时,篮轴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转篮下缘的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1.0mm.(4)仪器一般配有6套以上测定装置.第二法(桨法)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相同.搅拌桨的下端及桨叶部分可涂适当的惰性材料(如聚四氟乙烯),其形状尺寸如图2所示.桨杆对称度(即桨轴左侧距桨叶左边缘距离与桨轴右侧距桨叶右边缘距离之差)不得超过 0.5mm,桨轴和桨叶垂直度 90°±0.2°;桨杆旋转时,桨轴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搅拌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超过0.5mm.第三法(小杯法)(1)搅拌桨形状尺寸如图4所示.桨杆上部直径为9.75mm±0.35mm,桨杆下部直径为 6.0mm±0.2mm;桨杆对称度(即桨轴左侧距桨叶左边缘距离与桨轴右侧距桨叶右边缘距离之差)不得超过0.5mm,桨轴和桨叶垂直度90°±0.2°;桨杆旋转时,桨轴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搅拌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超过0.5mm.(2)溶出杯一般由硬质玻璃或其他惰性材料制成的底部为半球形的250ml 杯状容器,内径为62mm±3mm(圆柱部分内经最大值和内径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0.5mm),高为126mm±6mm,其他要求同第一法仪器装置(2).(3)桨杆与电动机相连,转速应在各品种项下规定转速的±4%范围之内.其他要求同第二法.第四法(桨碟法)方法1搅拌桨、溶出杯按第二法,溶出杯中放入用于放置贴片的不锈钢网碟(图5).网碟装置见图6.方法2除将方法1的网碟换成图7所示的网碟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方法1相同.第五法(转筒法)溶出杯按第二法,但搅拌桨另用不锈钢转筒装置替代.组成搅拌装置的杆和转筒均由不锈钢制成,其规格尺寸见图8.测定法第一法和第二法普通制剂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转篮或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分别量取溶出介质置各溶出杯内,实际量取的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在±1%范围之内,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如为第一法,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如为第二法,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当品种项下规定需要使用沉降篮时,可将胶囊剂先装入规定的沉降篮内;品种项下未规定使用沉降篮时,如胶囊剂浮于液面,可用一小段耐腐蚀的细金属丝轻绕于胶囊外壳.沉降篮的形状尺寸如图9所示).注意避免供试品表面产生气泡,立即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实际取样时间与规定时间的差异不得过±2%),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转篮或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10mm 处;需多次取样时,所量取溶出介质的体积之和应在溶出介质的1%之内,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相同体积的温度为37℃±0.5℃的溶出介质,或在计算时加以校正),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取澄清滤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袋)的溶出量.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照普通制剂方法操作,但至少采用三个取样时间点,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及时补充相同体积的温度为37℃±0.5℃的溶出介质,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的溶出量.肠溶制剂按方法1或方法2操作.方法1酸中溶出量除另有规定外,分别量取0.1mol/L 盐酸溶液 750ml 置各溶出杯内,实际量取的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在±1%范围之内,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 ,取供试品6片(粒)分别投入转篮或溶出杯中(当品种项下规定需要使用沉降篮时,可将胶囊剂先装入规定的沉降篮内;品种项下未规定使用沉降篮时,如胶囊剂浮于液面,可用一小段耐腐蚀的细金属丝轻绕于胶囊外壳.),注意避免供试品表面产生气泡,立即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2小时后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出液适量,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的酸中溶出量.其他操作同第一法和第二法项下普通制剂。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是药物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测试之一,用于评估药物的溶出性能。

溶出度测试可以确定药物在固体药物制剂中的药物溶出速率,从而判断药物的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本文将介绍溶出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1.仪器和试剂准备(1)溶出度仪器:常用的溶出度仪包括旋转篮法、磁力驱动法和流动池法等。

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仪器。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如水、缓冲液、模拟胃肠液等。

(3)试剂:如酸或硷,用于调整溶出介质的pH值。

2.样品制备(1)固体制剂:称取一定重量的固体制剂,放入溶出度仪的样品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溶出介质,封闭样品容器。

(2)液体制剂:取一定量的液体制剂,放入溶出度仪的样品容器中,封闭样品容器。

3.溶出度测试条件设定(1)旋转篮法和磁力驱动法:设定速度、旋转篮或磁力驱动子的数量等。

(2)流动池法:设定流速、温度和流动池的体积等。

4.溶出度测试操作(1)样品容器准备: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选择适当的样品容器。

(2)样品装载:将样品容器放入溶出度仪器中,根据仪器要求加入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

(3)测试条件设定: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设定相应的测试条件,如速度、温度等。

(4)样品测试:启动溶出度仪器,按照设定条件进行样品测试。

(5)结果记录:根据溶出度仪器的要求,记录样品测试结果。

5.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1)计算溶出度:根据样品测试结果,计算出药物的溶出度或释放度。

(2)结果分析:对溶出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

二、方法建立1.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试剂,根据药物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出度仪器和溶出介质。

2.设定溶出度测试条件,包括旋转篮法、磁力驱动法或流动池法的相关参数。

3.开展溶出度测试,根据所选的溶出度仪器和条件进行样品测试。

4.收集测试数据,根据测试结果计算药物的溶出度或释放度。

5.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统计学方法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和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共2册作者: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9-1册数:16开2册定价:665元优惠价:498元内容简介(一)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定价:285.00元《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主要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对于各项药品质量检测方法、各类制剂以及生物测定、中药等诸多方面检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

现已出版发行。

(二)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目录:片剂注射剂酊剂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乳膏剂糊剂眼用制剂丸剂植入剂糖浆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膜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散剂耳用制剂鼻用制剂洗剂冲洗剂灌肠剂搽剂涂剂涂膜剂凝胶剂贴剂一般鉴别试验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火焰光度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二部)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国内常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气相色谱法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分子排阻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相对密度测定法馏程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凝点测定法旋光度测定法折光率测定法黏度测定法pH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氧瓶燃烧法氮测定法乙醇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甲氧基、乙氧基和羟丙氧基测定法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维生素A测定法维生素D测定法(第一法)氯化物检查法硫酸盐检查法硫化物检查法硒检查法氟检查法检查法铁盐检查法重金属检查法砷盐检查法铵盐检查法干燥失重测定法费休氏水分测定法炽灼残渣检查法易炭化物检查法残留溶剂测定法热分析法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制药用水的电导率测定法溶液颜色检查法澄清度检查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结晶性检查法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可见异物检查法崩解时限检查法融变时限检查法溶出度测定法释放度测定法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最低装量检查法片剂脆碎度检查法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青霉素酶活力测定法β-内酰胺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测定法异常毒性检查法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升压物质检查法升压素生物检定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无菌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锥入度测定法核磁共振波谱法拉曼光谱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离子色谱法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生物活性效价和生物活性限度测定的统计方法灭菌法抑菌剂效力检查法玻璃酸酶测定法肝素生物测定法绒促性素生物测定法缩宫素生物测定法胰岛素生物测定法精蛋白锌胰岛素延缓作用检查法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测定法洋地黄生物测定法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卵泡刺激素(FS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卵巢增重法黄体生成素(L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精囊增重法降钙素生物活性测定生长激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滴定液分析天平使用与称量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中药补充部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中药颗粒剂中药片剂煎膏剂(膏滋)中药糖浆剂合剂中药胶囊剂酒剂膏药中药注射剂搽剂洗剂涂膜剂中药眼用制剂贴膏剂凝胶剂药材和饮片取样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一部)薄层色谱扫描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水分测定法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甲醇量检查法浸出物测定法鞣质含量测定法膏药软化点测定法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酸败度测定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定价:380.00元收载的内容主要是各项仪器常规使用的基本的规范性操作。

溶出度测定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操作规程

GMP管理文件一、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S药典(2005年版)一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片剂溶出度的检查。

三、目的:本标准规定了片剂溶出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四、责任者:质检人员。

五、正文:1、简述释放度系指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及肠溶制剂等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缓释、控释、肠释制剂的分类照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的规定。

2、仪器与用具溶出度检测仪3、操作方法第一法照溶出度测定法项下进行,但至少采用三个时间取样,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u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所耗的溶剂。

取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个)的释放量。

结果判定除另有规定外,符合下述条件这一者,可判定为符合规定;(1)6片(粒)中,每片(粒)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未超出规定范围;(2)6片(粒)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的10%,且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3)6片(粒)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的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的20%。

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在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的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的20%,且其平均释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超出规定范围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其中超出规定范围10%是指: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不低于低限的-10%,或不超过高限的+10%;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应包括最终时间则得的释放量。

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方法1 酸中释放量除另有规定,量取0.1mol/l盐酸溶液750ml,注入每个溶出杯,加温使溶液温度保持温度保持在37℃±5℃,调整转速并保持稳定,取6片(个)分别投转篮或溶出杯中,按各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开动仪器运转2小时,立即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u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滤液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酸中释放量。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2010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和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共2册作者: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9-1册数:16开2册定价:665元优惠价:498元内容简介(一)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定价:285.00元《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主要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对于各项药品质量检测方法、各类制剂以及生物测定、中药等诸多方面检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2010年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组织编写。

现已出版发行。

(二)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目录:片剂注射剂酊剂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乳膏剂糊剂眼用制剂丸剂植入剂糖浆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膜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散剂耳用制剂鼻用制剂洗剂冲洗剂灌肠剂搽剂涂剂涂膜剂凝胶剂贴剂一般鉴别试验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火焰光度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二部)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国内常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色谱柱气相色谱法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分子排阻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相对密度测定法馏程测定法熔点测定法凝点测定法旋光度测定法折光率测定法黏度测定法pH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氧瓶燃烧法氮测定法乙醇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甲氧基、乙氧基和羟丙氧基测定法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维生素A测定法维生素D测定法(第一法)氯化物检查法硫酸盐检查法硫化物检查法硒检查法氟检查法检查法铁盐检查法重金属检查法砷盐检查法铵盐检查法干燥失重测定法费休氏水分测定法炽灼残渣检查法易炭化物检查法残留溶剂测定法热分析法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制药用水的电导率测定法溶液颜色检查法澄清度检查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结晶性检查法粒度与粒度分布测定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可见异物检查法崩解时限检查法融变时限检查法溶出度测定法释放度测定法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最低装量检查法片剂脆碎度检查法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青霉素酶活力测定法β-内酰胺抗生素高分子杂质测定法异常毒性检查法热原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升压物质检查法升压素生物检定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无菌检查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锥入度测定法核磁共振波谱法拉曼光谱法近红外光谱分析法离子色谱法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生物活性效价和生物活性限度测定的统计方法灭菌法抑菌剂效力检查法玻璃酸酶测定法肝素生物测定法绒促性素生物测定法缩宫素生物测定法胰岛素生物测定法精蛋白锌胰岛素延缓作用检查法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测定法洋地黄生物测定法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卵泡刺激素(FS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卵巢增重法黄体生成素(LH)生物测定法——幼大鼠精囊增重法降钙素生物活性测定生长激素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滴定液分析天平使用与称量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中药补充部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中药颗粒剂中药片剂煎膏剂(膏滋)中药糖浆剂合剂中药胶囊剂酒剂膏药中药注射剂搽剂洗剂涂膜剂中药眼用制剂贴膏剂凝胶剂药材和饮片取样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一部)薄层色谱扫描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铅、镉、砷、汞、铜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水分测定法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甲醇量检查法浸出物测定法鞣质含量测定法膏药软化点测定法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酸败度测定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2010年版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定价:380.00元收载的内容主要是各项仪器常规使用的基本的规范性操作。

QC-SOP(TY)055-00溶出度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

QC-SOP(TY)055-00溶出度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

阳光药业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的检验操作规程,以规范操作。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溶出度测定法。

责任人:QC。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

内容:1. 简述1.1 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剂型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1.3 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的量。

1.4 本方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及颗粒剂的测定。

1.5 药典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2. 仪器与用具2.1 药物溶出度仪2.2 取样器:注射器(5ml、10ml、15ml、20ml)及取样针头。

2.3 滤过器:滤头及滤膜(≤0.8µm)。

3. 测定操作方法按药物溶出仪操作规程和各品种项下规定进行测定3.1 第一法(篮法)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放在6个干燥的转篮内,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注意供试品表面上不要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以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续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3.2 第二法(浆法)与第三法(小杯法)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放在6个操作容器内(用于胶囊剂测定时,如胶囊上浮,可用一小段耐腐蚀的金属线轻绕于胶囊外壳,或将胶囊装入耐腐蚀的金属沉降篮内),并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以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续滤液,照各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溶出度测定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操作规程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检测方法和操作要求。

适用于本公司片剂和胶囊剂溶出度测定。

二、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片版二部附录)。

三、质量指标:1、溶出仪:1.1 转篮分篮体与篮轴两部分,均为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

篮体A由不锈钢丝网(丝径0.254mm,孔径0.425mm)焊接而成,呈圆柱形,内径为22.2mm+1.0mm,上下两端都有金属边缘。

篮轴B的直径为9.4~10.0mm,轴的末端连一金属片,作为转篮的盖,盖上有通气孔(孔径2.0mm);盖边系两层,上层外径与转篮外径不同,下层直径与转篮内径同;盖上的三个弹簧片与中心呈1200角。

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0mm。

1.2 操作容器为1000ml的圆底烧杯,内径为98~106mm,高160~175mm;烧杯上有一有机玻璃盖,盖上有2孔,中心孔为篮轴的位置,另一孔供取要测温度用。

为使操作容器保持恒温,应外套水浴;水浴的温度应能使容器内溶剂的温度保持在370C+0.50C。

转篮底部离烧杯底部的距离为25mm+2mm。

1.3 电动机与篮轴相连,转速可任意调节在每分钟50-200转,稳速误差不超过+4%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不得晃动或振动。

1.4 仪器应装有6套操作装置,可一次测定6份供试品。

取样点位置应在转篮上端距液面中间,离烧杯壁10mm处。

2、超声波仪。

五、操作方法(第一法)1、除另有规定外,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剂900ml,注入每个操作容器内,加温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C+0.50C,调整转速使其稳定。

取供试品6(个),分别投入6个转篮内,将转篮降入容器中,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分钟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滤液,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个)的溶出量。

六、操作方法(第二法)1.1 仪器装置:除将转篮换成搅拌桨(A)外,其他装置和要求与第一法同。

7.2 溶出度

7.2 溶出度

溶出度测定溶出度(dissolution)系指在规定条件下药物从片剂等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度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间、批内质量的一致性,以及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通常采用多条溶出曲线测定药物的溶出行为,相对体内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强的区分能力,可更好地反映制剂质量的特点。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检查崩解时限。

一、溶出度测定法1、第一法(篮法)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调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内底部25mm±2mm。

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置各溶出杯内,实际量取的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差异应不超过±1%,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注意供试品表面应无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实际取样时间与规定时间的差异不超过±2%),吸取溶出液适量(取样位置应在转篮顶端至液面的中点,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10mm处;须多次取样时,所量取溶出液的体积之和应在溶出液的1%之内,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相同体积的温度为37℃±0.5℃的溶出介质,或在计算时加以校正),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澄清滤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的溶出量。

结果判定: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①6片中,每片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②6片中,如有1~2片低于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③6片中,有1~2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时,应另取6片复试;初、复试的12片中有1~3片低于Q,其中仅有1片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释放度)检测方法建立及验证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和可重现性,在未知样品的检测前必须对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以证明所采用的检测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2.范围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时、制剂组分发生变更时、原分析方法修订时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学的验证。

3.责任人检测员、项目负责人、各级项目经理:要求系统、全面验证含量测定方法并记录整理验证数据。

4.程序4.1 验证内容(以下为溶出度验证方法,释放度具体详见化学药物口服缓释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完整的溶出度方法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2)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3)溶出量测定方法的验证,(4)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4.2 验证方法(一)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选择包括溶出介质及介质体积的选择、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及其转速的选择。

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溶出介质通常采用水、0.1mol/L盐酸溶液、缓冲液(pH值3~8为主)。

对在上述溶出介质中均不能完全溶解的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检查方法转篮法以100转/分钟为主;桨法以50转/分钟为主。

应该注意的是(1)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大杯法(第一、二法)常用体积为500~1000ml,小杯法(第三法)常用体积为100~250ml。

部分品种为满足在溶出量测定时药物浓度的需要,可采用低于上述限度范围的溶剂。

(2)介质、方法、转速的选择一般根据溶出曲线测定结果确定。

部分资料简单地通过比较主药在各溶剂中的溶解度来选择溶出介质,我们认为相同的溶剂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制剂溶出行为的差异,且工艺的选择、辅料的加入能改变主药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行为,故仅考虑溶解度是不适合的;部分资料根据单点测定结果进行方法和转速选择,如盐酸左旋多巴甲酯片申报资料中采用篮法100rpm和桨法75rpm比较,结果45min溶出均大于95%,故选择桨法75rpm测定溶出度,单点测定不能很好区分不同处方和生产工艺的溶出情况,也影响溶出拐点的确定,故不合适;考虑今后大生产工艺,申报单位确定溶出度检查方法中常采用高转速或延长取样时间,取样时间与溶出曲线的拐点位置相距较远,导致溶出度测定区分能力不明显,溶出度取样时间常选择溶出曲线的拐点处后推10~20分钟,如果时间较长或太短,可通过适当提高或减低转速等手段重新测定溶出曲线。

2010版-溶出度

2010版-溶出度
16
释放度
依然是三种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第一法:增加了补充介质的温度 (37℃±0.5℃) 第二法:增加了缓冲液中释放量,加入介质的温度 (37℃±0.5℃)。方法2缓冲液中释放量,直接弃去酸液, 加37℃±0.5℃的缓冲液,这样可以使pH更准确。 第三法:未调整 (不锈钢网碟,释放面朝上,介质 温度为32℃±0.5℃)
15
正文修订更合理
本版药典对大部分难溶性口服固体制剂进 行了筛选,除增加了大量品种的溶出度检 查项外,同时也修改了一部分原有的不合 理的溶出度方法,使参数更合理,药品安 全性显著提高。 例如:非洛地平片 P454 2005:三法(小杯法),转速100转/分, 2010:二法(桨法),转速50转/分,
21
新版更加环保
1、很多盐酸盐原料药的含量测定由传统的加入醋 酸汞试液后高氯酸滴定的方法改为电位滴定方法测 定,即可不用醋酸汞了。例如:盐酸二甲双胍,盐 酸曲马多,盐酸美西律,盐酸氯丙嗪等 2、试验中用到的毒性大,有放射性等试剂的方法 都改成了对人无危害的试剂来试验。例如:a.薄层 色谱展开剂中用到苯的都用其它试剂取代了。b、 钠盐鉴别试验取消了醋酸氧铀锌试液鉴别法。c、 锌盐鉴别试验取消了硫氰酸汞铵试液鉴别法。 3、新版HPLC中已明确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

17
溶出度测定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品种未能按附录的修订而在文字上作相 应修订。(例如:溶出介质量没有在品种中具体说明,
右旋糖酐铁片 、灰黄霉素片 、氢氯噻嗪片 等)
2、部分难溶性品种因建立溶出度测定方法的研 究还未成熟,未能收入药典中。 3、个别品种溶出度测定方法中的参数欠合理, 仍要继续完善。

溶出度测定法

溶出度测定法

溶出度测定法1简述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系指活性药物成分从偏激、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建议试验方法。

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溶出杯)中,在37℃±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

1.3《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三种方法,第一法为篮法,第二法为浆法及第三法为小杯法。

1.4除另有规定外,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在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仪器与用具2.1溶出度仪2.1.1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由电动机、恒温装置、篮体、篮轴、搅拌桨、溶出杯及杯盖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

2.1.2仪器的装置与组成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对溶出度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2.1.3仪器的适用性及性能确认试验为使药物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按溶出度标准片说明书进行性能确认试验,对已使用过得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性能确认试验。

2.1.4仪器的调试2.1.4.1检查仪器水平及转动轴的垂直度与偏心度,使用水平仪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转轴的垂直程度应与容器中心线相吻合,用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面的垂直度;检查转篮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大于2mm,检查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的±1.0m m;或检查搅拌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大于0.5mm。

2.1.4.2篮轴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仪器装置所放置的环境)2.1.4.3转速与允差范围检测仪器的实际转速与其仪器的电子显示的数据是否一致,稳速误差不得超过±4%。

2.2取样器注射器(5、10、15、20ml等合适的注射器)及取样针头。

智能溶出度仪 RC-806标准操作规程

智能溶出度仪 RC-806标准操作规程

**************有限公司GMP文件文件名称:RC-806溶出试验仪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SOP-**-**-***-00起草人日期年月日第 1 页,共 2 页审核人日期年月日分发号QA审核日期年月日生效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质量部分发部门质量部1 目的:建立溶出试验仪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其正确使用。

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溶出试验仪使用说明书3 适用范围:RC806溶出试验仪4 责任者:QC主任、QC检验员5 规程内容:5.1开机5.1.1接通电源后,打开溶出试验仪侧面开关,开始水浴回流,温度显示屏显示目前水温,按选择按钮选择试验要求的温度,按加热按钮开始加热。

5.2测定前准备5.2.1将机头上升,把清洗干净的浆杆或转篮杆装入机头的插孔中。

5.2.2将洗净的溶出杯固定好,添加一定量的溶出溶液,进行保温。

5.2.3将机头扶正,调节浆杆至规定高度固定,或将转篮安装好后调节转篮杆规定高度固定。

5.2.4确定试验操作方式,设定试验参数,进入运行,确认水浴温度达到恒定状态。

5.2.5按▲▼将转速调到规定数值。

5.3测定5.3.1溶出液达到预定温度后,如为浆法,可先将浆杆插入水中,再将待测药品投入杯中,按启动,即开始记时,盖好杯盖.如为转篮杆上,稳妥后将机头扶正,恰使各篮同时浸入溶出液中,按启动开始记时.盖好杯盖.达到规定时间后,再按启动键使转动停止,使机头后扬,立即吸取溶出液,按规定方法测定。

5.3.2取样方法:每次临近取样时间,提前30秒钟溶出仪开始鸣笛,此时立即准备取样,将杯盖上盖取样孔顺时针旋转到下盖的槽孔处,用注射器装配随机附带的直角针头及针垫,当鸣笛停止时从取样孔插入溶出杯内抽取样品。

取样完毕,将针头连同针垫一起拔出,仍将上盖旋回原密封位置。

对于溶出杯内不同体积的溶出介质,针头端部取样点位置利用随机附带的取样定高器和针垫脚石来确定5.3.3取样针头的使用方法:将针垫大头向上套入针头端部并使其小头部分插入杯盖上取样孔中,在直角弯针头的横臂下放置取样定高器轻压针头横臂使其落在有相应数值的高器台阶上,各台阶所标数值对应于加入溶出杯内的溶出介质体积,分别有500ml、600ml、750ml、800ml、900ml、1000ml等规格,两侧台阶分别对应于篮法和桨法取样。

溶出度仪操作规程

溶出度仪操作规程

溶出度仪操作规程溶出度仪操作规程一、实验目的通过使用溶出度仪,测定药物在特定条件下的溶解度,以评估药物的溶解特性及其在体内的溶解动力学性质。

二、仪器设备1. 溶出度仪:包括溶出度仪主机、测温水槽、振荡器和溶出度测试杯等。

2. 称量仪。

3. 温度计。

4. 计时器。

三、实验试剂所需试剂根据实验需要确定。

四、操作步骤1. 仪器准备(1) 打开溶出度仪主机电源开关,待仪器启动后进入待机状态。

(2) 水槽内添加适量的去离子水,并将水槽温度调节到实验要求的温度范围。

(3) 检查溶出度测试杯和振荡器等部件,确保其干净、完好,并进行热水清洗。

(4) 按照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杯,将其放入振荡器上,并固定好。

2. 样品准备(1)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样品。

(2) 使用天平仪器称取所需质量的样品,记录称量质量。

3. 样品投放(1) 打开溶出度仪主机液晶显示屏,选择实验参数,包括转速、振荡周期、采样量等。

(2) 将准备好的样品尽量均匀地撒在溶出度测试杯底部,并轻轻敲击测试杯,使样品表面平整。

(3) 确保样品投放后测试杯内不再有气泡存在。

4. 调试仪器(1) 打开溶出度仪主机,设置好实验参数,并选择开始。

(2) 调节溶出度仪主机试剂舱的液体进样速度和试剂的流量,确保试剂速度和量满足实验需要。

5. 开始实验(1) 将装有样品的溶出度测试杯放入预先调节好的振荡器中,并严密固定。

(2) 根据实验要求启动溶出度仪主机,并记录实验开始时间。

6. 实验过程(1) 根据实验所需的时间间隔,定期采样。

(2) 每次采样时,通过振荡器暂停按钮暂停振荡器工作,快速抽出一个固定量的样品进行分析。

7. 数据处理(1) 按照实验要求,将采样的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并记录数据。

(2) 根据实验需要,可对数据进行统计平均和相关性分析等。

五、注意事项1. 在使用溶出度仪操作过程中,严禁将手指或其他物体伸入仪器内部,以免发生危险。

2. 操作前需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溶出度测定方法

溶出度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试验的溶出度测定测定方法参照美国药典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质量标准。

照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D第一法),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一法蓝法)的装置,以pH6.8磷酸二氢钾缓冲液(1000ml水中加入6.8g磷酸二氢钾,用0.2N的氢氧化钠溶液调pH为6.8 ± 0.1)10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100转,按溶出度测定法依法操作。

分别于预定时间取溶液5ml滤过(并及时向溶出杯中补充同温度的溶剂5ml),取续滤液用释放介质稀释至适当浓度,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IV A),在232nm处测定吸光度。

另精密称取盐酸二甲双胍对照品适量,用释放介质配制成约5μg/ml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计算出每片的释放度。

一、溶出介质的配制用电子天平称量磷酸二氢钾(固体)xxxg,氢氧化钠(固体)xxxg,置1000ml 烧杯中,用800ml蒸馏水溶解后,倒入10L广口瓶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L,配得缓冲介质。

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各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溶出介质溶解并定溶至刻度;用1ml移液管各精密量取1ml至50ml容量瓶中,用溶出介质定溶至刻度。

.各样品称量值自己列出。

三、试验过程向溶出仪6个溶出杯中各加入1000ml已配好的溶出介质,加热,待溶出杯中溶液温度达到37℃后,将6片药片同时放到6个溶出杯中后,立即开始搅拌并计时。

在1h、3h、5h、7h、10h时,用10ml的注射器各取样5ml,同时向溶出杯中补加同温度溶出介质5ml。

1h、3h样品取出后,过0.45um微孔滤膜,弃去2ml初滤液,取3ml续滤液;1h样品稀释25倍后测其吸光度;3h样品稀释50倍后测其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见下表计算公式:(1)校正因子ff=(f1+f2+f3)/3f1=C1/A1; f2=C2/A2; f3=C3/A3C1、C2、C3:三份对照品的浓度A1、A2、A3:三份对照品的吸光度(2)累积释放度result=(f*A*n*v+C1h*5+ C3h*5+…..)*v*100/mm=500*831.64/833 A:相应样品的吸光度n:相应样品的稀释倍数v:溶出介质体积1000mlm:主药量(mg)C1h、C3h:对应1h、3h时溶出介质中药品的浓度。

QC-SOP(TY)055-00溶出度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

QC-SOP(TY)055-00溶出度测定法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的检验操作规程,以规范操作。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溶出度测定法。

责任人:QC。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

内容:1. 简述1.1 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剂型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 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1.3 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的量。

1.4 本方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及颗粒剂的测定。

1.5 药典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2. 仪器与用具2.1 药物溶出度仪2.2 取样器:注射器(5ml、10ml、15ml、20ml)及取样针头。

2.3 滤过器:滤头及滤膜(≤0.8µm)。

3. 测定操作方法按药物溶出仪操作规程和各品种项下规定进行测定3.1 第一法(篮法)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放在6个干燥的转篮内,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注意供试品表面上不要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以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续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3.2 第二法(浆法)与第三法(小杯法)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放在6个操作容器内(用于胶囊剂测定时,如胶囊上浮,可用一小段耐腐蚀的金属线轻绕于胶囊外壳,或将胶囊装入耐腐蚀的金属沉降篮内),并立即开始计时,除另有规定外,至45min 时,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以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续滤液,照各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溶出度测定仪检定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仪检定操作规程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溶出度测定仪检定操作规程。

责任:由工程部制订、审核,质量保证部批准并颁发,工程部计量室执行。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溶出度测定仪检定人员。

定义:无相关定义。

内容:一检定项目及技术要求1. 转蓝旋转时摆动幅度≤1.0mm.。

2. 桨板旋转时摆动幅度≤0.5mm.。

3. 调速范围 25—200转/分钟。

4. 稳速误差≤预计转速的±4%。

5. 温控误差 37℃时≤±0.5℃。

6. 转轴与溶出杯的同轴度≤φ2 mm。

7. 校正片测试应在规定的溶出速率范围或应符合规定。

二检定条件1. 仪器的防震安放将仪器在防震的水平台上放稳后,用水平仪调节仪器水平。

2. 秒表3. 温度范围5--50 ℃、分度值为0.1度的温度计。

4. 溶出度测试用的校正片及配制测试用的溶剂。

三检定方法1. 转动轴的偏心度用眼睛观察应无明显晃动。

2. 转速2.1.在转动轴上设一个固定点,用秒表计时,目视计数检测。

六个杯子中的转动轴,其转速均应一致。

2.2.用转速测定仪测定,测定的结果应与电子显示的转速一致。

3. 稳控精度将该品种所规定的溶剂脱气,并按规定量置于溶出杯中,开启仪器的予置温度,一般应根据室温情况,可稍高于37℃以使溶出杯中溶剂的温度为37℃,应用0.1分度的温度计,逐一在溶出杯中测量,六个溶出杯之间的差异应在0.5℃之内。

4. 转轴与溶出杯的同轴度仪器的每个溶出杯孔旁,有三个偏心轮,应调整三个偏心轮的位置,使溶出杯固定于中心位置上,再调整第六个杯的位置,然后再调整其他四个杯的位置。

取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面的垂直度。

5. 校正片的测试5.1溶出介质的制备取磷酸二氢钾6.80g,加氢氧化钠1.58g,用水稀释至1000ml,即得磷酸盐缓冲液(pH7.40±0.05)。

将配制好的磷酸盐缓冲液加热至41℃,趁热减压过滤(0.45um),减压条件下电磁搅拌5分钟或超声脱气5分钟。

也可采用其它等效的脱气方法,使溶出介质中的溶解氧不超过2.8mg/L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2.范围溶出度测定。

3.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4.程序4.1.简述4.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是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他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4.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溶出杯)中,在37℃±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

4.1.3.《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4.1.4.除另有规定外,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4.2.仪器与用具4.2.1.溶出度仪4.2.1.1.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主要由电动机、恒温装置、篮体、篮轴、搅拌桨、溶出杯及杯盖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

4.2.1.2.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对溶出度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4.2.1.3.仪器的适用性及性能确认试验为使药物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按溶出度标准片说明书进行性能确认试验,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性能确认试验。

4.2.1.4.仪器的调试4.2.1.4.1.检查仪器水平及转动轴的垂直度与偏心度,使用水平仪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转轴的垂直程度与容器中心线相吻合,用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面的垂直度;检查转篮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检查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超过±1.0mm;或检查浆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或检查搅拌桨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大于0.5mm。

4.2.1.4.2.篮轴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仪器装置所放置的环境)。

4.2.1.4.3.转速与允差范围检测仪器的实际转速与其仪器的电子显示的数据是否一致,稳速误差不得超过±4%。

4.2.2.取样器注射器(5、10、15、20ml等合适的注射器)及取样针头。

4.2.3.过滤器一般常用滤头及滤膜(不同规格,孔径不得大于0.8μm)。

4.3.溶出度测定前的准备4.3.1.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第一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第二法使浆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mm±2mm;第三法使浆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15mm±2mm。

4.3.2.溶出介质的制备溶出介质要求经脱气处理。

可采用的脱气方法:取溶出介质,在缓慢搅拌下加热至约41℃,并在真空条件下不断搅拌5min以上;或采用煮沸、超声、抽滤等其他有效的除气方法。

如果溶出介质为缓冲液,当需要调节PH值时,一般调节pH值至规定pH值±0.05之内。

4.3.3.将该品种项下所规定的溶出介质经脱气,并按规定量置于溶出杯中,开启仪器的预制温度,一般应根据室温情况,可稍高于37℃,以使溶出杯介质的温度保持在37℃±0.5℃,并应使用0.1分度的温度计,逐一在溶出杯中测量,6个溶出杯之间的差异应在0.5℃之内。

4.3.4.对滤过和滤材的要求4.3.4.1.对滤过的要求从每个溶出杯内取出规定体积的溶液,应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滤液应澄清。

4.3.4.2.对滤材的要求所用滤器和滤膜均应是惰性的,不能明显吸附溶液中的有效成分,亦不能含有能被溶出介质提取的物质而使规定的分析方法受到干扰。

4.3.4.3.滤膜吸附的检查实验前,必须进行干扰试验,方法如下:用对照品溶液规定的方法测定吸光度或响应值,然后用滤膜滤过后再测定吸光度或响应值,滤膜吸附应在2%以下,如果滤膜的吸附较大,可以将滤膜滤过在水中煮沸1h以上,如果吸附仍很大,应改用其他滤膜或滤材。

必要时可将微孔滤膜滤过改为离心操作,取上清液测定。

4.3.5.空胶囊的干扰试验进行胶囊剂溶出度检查时,应取6粒胶囊,尽可能完全地除尽内容物(起草质量标准时最好是用未使用的同批号胶囊壳),置同一容器中用该品种项下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作必要的校正。

如校正值不大于标示量的2%,可忽略不计;如校正值低于标示量的25%,可进行校正;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5%,试验无效。

4.4.取样位置4.4.1.第一法应在转篮的顶端至液面的中点,并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10mm 处。

4.4.2.第二法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并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10mm 处。

4.4.3.第三法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并距溶出杯内壁不小于6mm处。

4.5.样品的测定4.5.1.第一法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置各溶出杯中,实际量取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不超过±1%,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注意供试品表面上不要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实际取样时间与规定时间的差异不得过±2%),吸取溶出液适量,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

取澄清溶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4.5.2.第二法与第三法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溶出介质,置各溶出杯内,实际量取的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不超过±1%,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投入(当在正文项下规定需要使用沉降篮或其他沉降装置时,可将片剂或胶囊剂先装入规定的沉降装置内。

)6个溶出杯内,注意供试品表面上不要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吸取溶出液适量,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s内完成。

取澄清溶液,照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4.6.注意事项4.6.1.在达到该品种规定的溶出时间时,应在仪器开动的情况下取样。

自6杯中完成取样,时间一般应在1min以内。

4.6.2.实验结束后,应用水冲洗篮轴、篮体或搅拌桨。

转篮必要时可用水或其他溶剂超声处理、洗净。

4.6.3.溶出介质必须经脱气处理,气体的存在可产生干扰,尤其对第一法(篮法)的测定结果。

尚应注意测定时如转篮放置不当,也会产生气体附在转篮下面。

形成气泡致使片剂浮在上面,使溶出度大幅度的下降。

4.6.4.在多次取样时,所量取溶出介质的体积之和应在溶出介质的1%之内,如超过总体积的1%时,应及时补充相同体积相同温度的溶出介质,或在计算使加以校正。

4.6.5.由于0.1mol/L盐酸溶液对转篮与搅拌桨可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尤其当采用低波长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时易产生干扰,应加以注意。

4.6.6.沉降篮的使用要求加沉降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测样品上浮或贴壁,致使溶出液的浓度不均匀,或因贴壁致使部分样品的活性成分难以溶出,但只有在品种各论中规定要求使用沉降篮时,方可使用。

4.6.7.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溶出杯中只允许投入供试品1片(粒、袋),不得多投,并应注意投入杯底中心位置。

4.6.8.对无化学对照品的多组分药物的溶出度检查某些药品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

吉他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组分抗生素仅有微生物效价标准品,而无化学对照品,采用自身对照发可以有效地对这类多组分药物进行溶出度检查。

具体操作为:取供试品10片(粒、袋),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直接溶解稀释,过滤,作为溶出度测定的自身对照溶液,自身对照溶液主药的含量从所称取供试品的量及稀释倍数计算得到,其中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的供试品的主药含量以100%标示量计。

4.7.记录与计算4.7.1.记录以下实验内容4.7.1.1.所用方法,溶出介质及加入量,转速,温度,取样时间4.7.1.2.取样体积、滤材。

4.7.1.3.测定方法4.7.1.3.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应记录测定波长与吸收度或荧光强度。

用对照品时,应记录称取量与稀释倍数。

4.7.1.3.2.高效液相色谱法应记录色谱条件与峰面积,对照品的称取量与稀释倍数。

4.7.1.4.溶出量计算值6个、平均值1个。

4.7.2.计算溶出量以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数表示(%)。

)时的计算4.7.2.1.采用吸收系数(E%11cm×W)×100%溶出量为标示量%=(A×10×S/E%11cm式中A为供试品吸光度;S为供试品溶出介质的体积(ml)及稀释倍数;W为供试品的标示规格,mg。

4.7.2.2.用对照品时的计算溶出量为标示量%=(A×Wr×S/Ar×W×Sr)×100% 式中A为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或峰面积;Wr为对照品的取用量,mg;Sr为对照品的溶解体积及稀释倍数;Ar为对照品溶液吸收度或峰面积;W为供试品的标示规格,mg;S为供试品溶出介质的体积及稀释倍数。

4.7.2.3.自身对照法的计算溶出量%=(A×Wr×S/Ar×W×Sr)×100%式中A为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或峰面积;Wr为自身对照的取样量(即约相当于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的供试品的量,g);S为供试品溶液的稀释倍数;Ar为自身对照溶液的吸收度或峰面积;W为供试品的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g;Sr为自身对照溶液的稀释倍数。

4.8..结果判定第一法、第二法及第三法结果判断方法一致,除别有规定外,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C溶出度测定法项下的规定,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1)6片(粒、袋)中,每片(粒、袋)的溶出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2)6片(粒、袋)中有1~2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3)6 片(粒、袋)中,有1~2 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其中仅有1 片(粒、袋)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时,应另取6 片(粒、袋)复试;初、复试的12 片(粒、袋)中有1~3 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其中仅有1 片(粒、袋)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除另有规定外,判为不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1)6片(粒、袋)中有1片(粒、袋)低于Q-20%;(2)6片(粒、袋)中有2片(粒、袋)低于Q-10%;(3)6片(粒、袋)中有3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4)6片(粒、袋)中平均溶出量低于规定限度Q;(5)初、复试的12 片(粒、袋)中有4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6)初、复试的12 片(粒、袋)中有2片(粒、袋)低于Q-10%;(7)初、复试的12 片(粒、袋)中有1片(粒、袋)低于Q-20%;(8)初、复试的12 片(粒、袋)中平均溶出量低于规定限度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