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的考点及能力训练
高中生物知识点能力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能力点总结一、细胞结构与功能1. 细胞概述: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区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
2. 细胞膜:掌握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及选择透过性功能。
3. 细胞质与细胞器:识别细胞质的组成,理解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4. 细胞核:理解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等。
5. 细胞分裂: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二、遗传与进化1. 遗传定律:理解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基本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基因的本质与功能:了解基因的概念、DNA的结构与复制、RNA的转录与翻译。
3. 基因突变与修复: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原因及其对遗传的影响,了解DNA损伤修复的机制。
4. 基因工程: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及应用。
5. 进化论:理解物种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的原理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生物代谢1. 酶的作用:掌握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 光合作用: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呼吸作用:掌握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ATP的生成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 代谢调控:了解细胞代谢的调控机制,包括酶活性的调控、反馈抑制等。
四、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1. 植物激素:了解植物激素的种类、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
2. 动物行为:掌握动物行为的分类、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3. 人体免疫系统: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疾病防御中的作用。
4. 传染病与防控: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及疫苗的作用。
5. 环境与生态保护: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策略。
五、现代生物技术与应用1. 生物信息技术: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2. 克隆技术:掌握克隆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及其伦理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实验总结(整理所有)
科学史实验总结科学史实验内容: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四、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五、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六、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串联十掌握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学案(含答案)
专题串联(十) 掌握生物科学史,提高生物学科素养一、选择题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及细胞学说是由虎克发现及最终建立的B.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界的多样性C.施旺和施莱登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细胞学说D.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解析:选D 虎克发现了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未揭示生物界的多样性;魏尔肖提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科学家在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时,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其原因是( )①植物细胞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会溶解膜结构②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提取细胞膜的过程比较繁琐③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④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看不到细胞膜⑤植物细胞内会有其他膜结构干扰A.④⑤B.②③C.②⑤ D.①④解析:选C 植物细胞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不会溶解膜结构,因为细胞液可在液泡中稳定存在,①错误;植物细胞因为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制备细胞膜需要去除细胞壁,所以制备比较繁琐,②正确;不选用植物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原因不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③错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植物细胞膜,但这不是不选用植物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原因,④错误;植物细胞中含有多种具膜结构,不宜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⑤正确。
3.下列关于酶本质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B.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C.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了引起发酵的酿酶是蛋白质D.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解析:选C 首次证明酶是蛋白质的科学家是萨姆纳,而不是毕希纳。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鲁宾与卡门的实验和卡尔文的小球藻实验均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相当于设置了一组对比实验C.普利斯特利第一次成功地探知植物生长需要CO2D.萨克斯采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的方法,证明了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解析:选C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18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是一组对比实验,能用于验证光照与叶绿体产生氧气的关系(或光照在光合作用发生中的作用);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并没有探知植物生长需要CO2;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萨克斯采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的方法,证明了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整理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023届高中生物新教材科学史归纳
高三三轮复习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P3-41.1543 年,法国的________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 英国人_____(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 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1680 荷兰人_____________(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_______,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细胞学说” 主要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后人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它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5.1858 年德国的____________:新细胞是___________获得。
6.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_______年由______国科学家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
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P42-447.1895年___________ :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
8.20 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其中_______含量最多。
9.1925 年荷兰科学家Gorter 和Grendel 实验:用______从______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命科学(生物)第一册知识点整理
生物第一册复习资料【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一、生命科学发展简史1、我国约在公元前5000年种植水稻,猪的饲养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
2、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了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3、李时珍《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药学著作,也是一本生物学著作。
4、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动植物进行广泛的观察。
5、古罗马医师、自然科学家盖仑用牛、羊、狗和猴等动物为材料,进行了内部器官的解剖,并得出人体内部结构与这些动物相类似的推论。
6、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生物分类法则”。
7、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两人提出了“细胞学说”。
8、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9、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同时发展。
微观领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二、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1、20世纪重大研究课题:后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
2、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
第二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一、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新的疑问【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生物体与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这些元素在生物体内通常是以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一、水1、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是最多的。
水约占体重的70%,每天至少补水2000毫升。
2、水的作用:①绝大多数细胞须浸润于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
②水是绝大多数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③水能帮助运送物质。
高中生物科学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物学史知识点分子与细胞(一)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细胞学说:1、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2、罗伯特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6、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8、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9、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一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10、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1、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2、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3、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14、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1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专题7 考点2 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技术方法归纳
考点2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技术方法归纳1.高中教材生物科学史归纳总结必修1(16条)(1)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活细胞。
(2)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3)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膜通透性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4)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6)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7)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8)萨姆纳——提出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9)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0)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气。
(12)英格豪斯——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13)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4)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15)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16)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4CO2→14C3→(14CH2O)]。
必修2(13条)(1)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四大原因)。
(2)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差异)。
(3)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作遗传材料)。
(4)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5)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6)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2023高中生物新教材生命科学史练习
2023年高三生物生命科学史练习A.1895年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B.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呈暗—亮—暗的三层结构,认为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构成D.1970年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4.下列关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科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A.萨顿的假说提出是基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B.摩尔根等人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X染色体联系起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摩尔根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摩尔根等人通过荧光标记技术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15.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细胞学说”,是生物学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B.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和补充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16.阅读下面相关酶的两个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具有特定生物催化功能的DNA分子称为脱氧核酶或酶性DNA。
根据催化功能的不同,脱氧核酶包括切割RNA的脱氧核酶、切割DNA的脱氧核酶、具有DNA连接酶功能的脱氧核酶等几种类型。
1994 年以来,人们合成了多种脱氧核酶,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充分说明DNA并不只是性质不活泼的遗传信息的载体。
材料二如图表示反应物在无酶和有酶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过程。
反应一:无酶反应二:有酶(1)以下有关脱氧核酶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①脱氧核酶有多种类型,但一种切割DNA的脱氧核酶只能特异性切割某种DNA分子①研究脱氧核酶,有助于在抗病毒、治疗肿瘤及遗传性疾病方面获得突破①脱氧核酶能催化两个不同的DNA分子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此过程不需要ATP的参与①由于DNA分子结构较稳定,脱氧核酶的活性不受温度和pH的影响(2)结合材料一和教材内容,你认为酶的本质最全面的阐述是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以题目形式梳理)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的总结与练习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请配对)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请配对)练习:1、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D、容易染色而发光2、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A、欧文顿B、罗伯特森C、桑格和尼克森D、施旺和施莱登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请配对)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涉及的科学家(请配对)练习:在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几位科学家做了几个著名的实验,关于这些实验设计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必修二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请配对)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配对)练习: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请配对)四、生物进化(请配对)必修三一、内环境与稳态(请准确配对)二、促胰液素的发现:(最先发现的激素)(请配对)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请配对)四、种群与生态系统(请配对)练习题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说法个数是()①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列文·虎克②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③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差异性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是()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4、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是罗伯特·虎克和施旺共同提出的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小鼠+注射R型活菌②小鼠+注射S型活菌③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④小鼠+注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混合物。
高中生物科学史整体复习案例例举
学 习生 物科 学 史能 使学 生沿 着 科 学家 探索 生 物 世 界的道路 ,理解科 学 的本质和科 学研 究 的方法 , 学
科学 家献 身科 学 的精 神 , 从而提 高学 生 的生 物科 学 素养 , 是新课 程 的基 本理念 。 这 在高 考复习过 程 中 , 科
在学 生全 面 自主复 习 的基础 上 ,展 开师 生对话 。
教 师提 出系列问题 , 引导 学生进行深入 思考 。 : 达 如 ① 尔 文用排 除法发现 了尖端 对 向光 生 长有重 要作 用 , 在
此基础 上 , 出 了怎样 的假 设 ?你 是 如何分 析达 尔文 提 实验 作 出假设 的 ? 詹森 、 ② 拜尔实 验对 达尔 文的推 论 进 行 了进一 步 的验 证 。詹 森 实验 还需 要 做 什么 改
学会控 制干扰 。
13 延 伸 拓 展 .
设计 , 通过 j 个环节 的复 习 , 能很好 地实现 复习 日标 。
1 经典 回顾
本环节 的复 习 目标是梳 理科 学实验 , 理解 掌握 实 验 目的 、 材料 、 过程 、 果 与结 论 。教师 将教材 中科 学 结 史 内容进 行完 整的整理 ,以学 生 自主 ,教师 引导 、 点 拔、 提升 为主要学 习方式 。
内在学 习动机 ,这样才 能优化 生 物 课堂教学 结构 , 更
『 1
I= 雄 . 劬俊 巾学 命 科 、 教学 论 [ . 西 : 西 师 范 火学 i M]陕 陕 t l
版 社 .9 7 19 .
高地 提 高课 堂效益 。
参考 文 献 .
一
f 术 纂 葡. 2 J 走进 新 课 程 (- 课 实 施 者 对 话 )M] 京 : L新 j [ 一E 北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精题训练(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精题训练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态效应多样性答案:D分析: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但不包括生态效应多样性。
故选D。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证明()。
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②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性同时出现的③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④生物的进化呈现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⑤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⑥化石不能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答案:D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①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①正确;②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一次出现的,②错误;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③正确;④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④正确;⑤根据分析,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⑤正确;⑥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至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所以可以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⑥错误。
高中生物科学史面试教案
高中生物科学史面试教案
主题:探究生物科学史
时间:60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科学史的发展历程;
2. 认识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家及他们的贡献;
3. 探讨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家,比如达尔文、孟德尔等,引发学生对于生物科学史的兴趣。
二、讲解生物科学史的发展(15分钟)
1. 介绍生物科学史的起源,从古代的生物观念开始讲起;
2. 探讨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生物学发展;
3. 讲解启蒙运动对于生物科学的推动作用;
4. 简要介绍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三、生物科学家及其贡献(20分钟)
1. 介绍一些重要的生物科学家,如达尔文、孟德尔、杜威等,讲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生物学的贡献;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对生物科学的影响。
四、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15分钟)
1. 探讨生物科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 让学生思考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生物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展示和合作。
教学评价:
1.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对于生物科学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扩展:
1. 生物科学史的深入研究;
2. 生物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研究。
附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通用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教材基础实验 考点35 教材中科学史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技术学案
考点35 教材中科学史的实验、研究方法及技术1.常见的实验方法2.实验条件的常用控制方法(1)物理方法类(2)化学药剂类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
3.聚焦“同位素标记法”(1)方法解释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借助同位素原子以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
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2)典例分析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CO2的固定:CO2+C5―→ 2C3;C3的还原:2C3―→(CH2O)+H2O+ C5。
②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原理为在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的分裂期加入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根据胸腺嘧啶被利用的情况,可以确定DNA合成期的起始点和持续时间。
还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蚕豆根尖并做放射性自显影,以了解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的相关情况。
题组一辨析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与技术1.(2018·广西一模)下列有关科学家的探索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黑藻相比,水绵更适合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材料B.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的途径C.孟德尔在分析、总结豌豆的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答案 D解析与黑藻相比,水绵具有螺旋状的叶绿体,更适宜用作探究光合作用的材料,A正确;卡尔文利用小球藻,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先形成三碳化合物,再形成葡萄糖,B 正确;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错误。
高考生物科学史的考点及能力训练
高考生物科学史的考点及能力训练2011届高三生物复习资料 wuyh306 整理一.考试说明要求:1.新课标中生物科学史内容: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科学史中科学实验方法: 建立模型、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对比实验法.二.考点细化及能力要求:重点是经典实验的科学实验原理和方法.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掌握模型的建立、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①1665年细胞的发现: ②19世纪30年代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内容: ③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 ④细胞器的实验观察及功能的认识⑤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及核调控作用的实验认识2.说明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同位素标记法重点是普里斯特利发现,萨克斯实验,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①、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如:1648年比利时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未考虑空气作用②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未发现光的作用.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④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⑤、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⑥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热点专题01高中生物常用技术方法及生物科学史归纳-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热点知识梳理课件
(二)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就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 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 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则假说成立。 教材中的假说—演绎法: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孟德尔的两对相 对性状杂交实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
(核酸、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吸附或共价结合后,其荧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 反映出有关研究对象性能的信息。下列有关荧光标记技术应用的说法中,不合
理的是( B)
A.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细胞骨架在细胞中的分布 B.可用荧光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C.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染色体上端粒的数目
例3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许多科学家的 研究都用到了该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且都通过演绎推理预测了测交的 实验结果 B.萨顿利用该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验 证了该假说 C.艾弗里等人依据格里菲思提出的假说,进一步演绎推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 “转化因子”是DNA 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全保留复制”的假说,后续科学家利用该方法 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的
[解析]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可采用荧光标记技术研究细胞骨架在细胞 中的分布,A正确;可用同位素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B错误;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的手段,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基因在染 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 端粒,科学家用黄色荧光标记端粒,可以追踪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的变化,以 此研究端粒变化与细胞活动的关系,D正确。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归类
高中新人教版生物学教学科学史整理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①维萨里:通过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②比夏:经过对器官的解剖观察,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③罗伯特·胡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④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细胞。
⑤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如细胞壁和细胞质。
⑥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⑦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⑧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过程①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②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的。
③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因此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
④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⑤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⑥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⑦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⑧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蛋白的立体结构。
(3)酶的发现过程①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②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酵母菌细胞的存在所致(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③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毕希纳——将酵母菌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⑤萨姆纳——提取出脲酶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理化生等理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技能,而且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其中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一、利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逻辑思维模式教师要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从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摩尔根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科学家证实DNA 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及基因工程→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现代生物进化论,围绕人类对基因的发现、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既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了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既能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又能从众多科学家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其他优秀品质中多有感悟。
特别是感悟科学家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思想方法。
通过分析萨顿的假说,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再次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等等。
细心推敲经典案例,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中,建立成熟的逻辑思维模式。
二、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路洪娜[1]
作者机构: [1]江苏省海门中学,江苏南通226100
出版物刊名: 文理导航
页码: 74-7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文化平均水平不断的增长,教师对于学生在各个学科中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了更多的重视。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应用生物科学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从学生的精神层面给予其进行探究的动力,并应用生物科学史的具体内容,在更为广阔的层面寻找自己较为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这一阶段中应用生物科学史教学需要得到重视,科学史中典型的实验,也能够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内容。
本文就着重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高中生物科学史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加强素质教育,为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科学史的考点及能力训练一.考试说明要求:1.新课标中生物科学史内容: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明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科学史中科学实验方法: 建立模型、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对比实验法.二.考点细化及能力要求:重点是经典实验的科学实验原理和方法.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掌握模型的建立、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①1665年细胞的发现: ②19世纪30年代细胞学说的创立及内容:③生物膜结构的认识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 ④细胞器的实验观察及功能的认识⑤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及核调控作用的实验认识2.说明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同位素标记法重点是普里斯特利发现,萨克斯实验,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法实验①、直到18世纪中期,人们一直以为(如:1648年比利时海尔蒙脱,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未考虑空气作用②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未发现光的作用.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④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⑤、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⑥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⑦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
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⑧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探明碳(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3.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 掌握类比推理法、同位素标记法和模型的建立;①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RNA是遗传物质证据②证明DNA双螺旋结构特点:1953年提出的双螺旋结构DNA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③证明半保留复制:大肠杆菌在15NH4CL和在14NH4CL的培养实验④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 (类比推理法)摩尔根的白眼果蝇实验(假说—演绎法)⑤克里克遗传密码的实验证明, 尼伦伯格和马太证明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4.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假说—演绎法.孟德尔杂交的实验现象→孟德尔的假设→设计检验假设→得出结论.①孟德尔的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遗传现象.②孟德尔在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中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③孟德尔在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中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现象是: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⑤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5.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掌握对比实验(琼脂试验)的方法.①19世纪末,达尔文向光性(单侧光)实验,证明了感光部位是:_______.胚芽鞘的生长部位是:_____.②1910年詹森的琼脂片实验: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③1914年 拜尔的实验: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④1928年 温特的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⑤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
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三. 配套训练:1.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 _________首先指出,所有植物体都是由________构成的。
他的这个观点被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动物组织和细胞研究中证实,所有动物也是由______构成的。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或植物体乃是细胞的集合体。
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动物体内。
”在此基础上他们创立了______________。
2. 三位科学家于1974 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克劳德的工作是摸索出采用差速离心将细胞组分分离开的方法;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不仅如此,他还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静态描述,引向动态研究,帕拉德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加以证实的实验,这个实验后来成为生物学史上最精彩的实验之一。
科学家用差速离心法能够分离各种细胞结构。
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破坏细胞膜,形成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匀浆;然后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此过程中破坏细胞膜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科学家运用差速离心法来制备细胞膜②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③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 分子的结构④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 、①③B 、③④C 、①④D 、②③4. 填写说明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5. 光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⑴材料用具: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无叶绿体),黑纸片,打孔器,白纸板,吸管,适宜浓度的酒精,碘液,回形针。
⑵方法步骤:①。
②把黑纸片用回形针夹在某叶片上部分,然后把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4~6h 。
③ 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A 、B 、C 部位各取一个叶圆片(如图所示)。
④把取下的叶圆片放入装有酒精溶液的试管中,热水浴加热、脱色,清水中漂洗。
⑤⑶预期结果:A ;B ;C 。
⑷分析问题:①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②要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③要证明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需比较 和 ,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 萨克斯 1864年 ________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________ 恩格尔曼 1880年 _________光合作用实验 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并释放出___。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____________________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________6.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类比推理等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利用建立模型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孟德尔以黄色圆粒纯种豌豆和绿色皱粒纯种豌豆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测交三组实验,按照假说演绎法,包括“分析现象一作出假设一检验假设一得出结论”,最后得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孟德尔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提出的解释实验现象的“假说”是 ________________ 。
②孟德尔三组杂交实验中,在现象分析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_;在检验假设阶段完成的实验是。
(2)模型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沃森和克里克所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模型。
包含有n个脱氧核苷酸的DNA分子片段,理论上最多可排列出种脱氧核苷酸序列。
(3)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理由是 _______ 。
请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 。
7.回答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问题。
(1)细胞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50年代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暗一亮一暗”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细胞膜的静态统一结构,该结构主要的不足是不能解释等现象。
70年代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请用图示方式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孟德尔在对一对性状杂交实验作出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又巧妙设计了____________的方法,对假说进行了演绎,最后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
(3)摩尔根从野生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个体。
他将白眼含与红眼早杂交,P1全部表现为红眼。
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
请用遗传图解解释该现象(果蝇的红眼基因以W表示,白眼基因以w表示)。
(4)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艾弗里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因子,赫尔希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他们的实验中共同、核心的设计思路是_____。
年代实验人实验示意图自变量实验结论9.(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①~④):实验材料:单侧光;胚芽鞘(课本47页“相关信息”);锡箔(遮光)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条件:单侧光下条件:去掉顶尖条件锡箔罩上尖端条件:锡箔罩上尖端下面现象:胚芽鞘_____ 现象:胚芽鞘_______ 现象:胚芽鞘______ 现象:胚芽鞘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_______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
(3).1914年拜尔的实验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4).1928年温特的实验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思考分析:A、B两个胚芽鞘的生长情况: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