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1、遗产“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三个要素为需要完成代际传承,具有珍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遗产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先前文化的精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还应该是珍稀性和经典性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传承的物事。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文化遗产下面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两种。
3、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或者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4、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5、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 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分类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农业实践、技术、制度、象征和习俗等。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技术创新。
根据其性质和特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农业实践遗产农业实践遗产反映了中国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操作和技术手段。
这包括种植、养殖、水利、农具使用、耕作方法等。
例如,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有传统耕牛以及水泥压路机的耕耘方式,还有水稻的秧插和稻田的收割方式等。
2.农业技术遗产农业技术遗产是指中国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技术创新和发明。
这些技术包括天文农历、农田保护、畜牧医疗、农作物选育、农业机械等。
例如,古代农民发明的水车、风车、犁等农具,以及农作物的育种和繁殖技术等。
3.农业制度遗产农业制度遗产是指中国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农村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等。
这包括农田的分配和管理、土地制度、农产品交易与流通、农民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等。
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耕种方式、土地承包制度、农田水利管理制度等。
4.农业象征遗产农业象征遗产是指中国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各种农事仪式、祭祀活动、神话传说和信仰体系等。
这些象征着农民对自然的崇拜、对丰收、庇佑与祈求的希望和感激。
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等与农业生产和收成有关的传统节日,庙会、祭祀等与农业相关的宗教活动等。
5.农业习俗遗产农业习俗遗产是指中国农民在农事活动中遵循的一系列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和仪式包括播种仪式、祖宗供奉、婚嫁礼仪、丧葬仪式等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传统习俗。
例如,中国农民在春耕、夏插、秋收等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一系列习俗。
以上就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些分类。
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宝贵遗产,也是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文化的重要窗口。
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和保护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
历史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且需要被保护传承下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古代遗址、古建筑、古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形式。
这些遗产通过代代相传,传承了人类文明的基因,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灵魂寄托。
其次,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记录了文明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
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审美观念,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增进对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塑造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提速,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
城市建设、工业化进程、旅游开发等因素对历史遗产造成了破坏和威胁。
一些古建筑被拆除、搬迁;一些传统技艺失传、面临失传的危机;一些遗址被改变用途、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何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形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增强全社会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其次,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并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
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等方式来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此外,还可以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生命线。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已经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管理体系:在国家层面,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负责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地方层面则由各级文物局或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3. 分类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遗址、古墓葬等)、可移动文物(如书画、陶瓷、金属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遗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其合理利用,如将部分文物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等,既保护了文物,又使其发挥了教育和旅游的功能。
5.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保持紧密合作。
6.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7. 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8. 保护与传承: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9. 持续发展: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保护理念、技术和方法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10.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近年来,中国特别强调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城乡规划实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知识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1)文物保护单位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历代遗迹、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墓、古桥等构筑物,包括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物、具有各种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建筑艺术和城市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
2)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叫历史地段,它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反映某时期某地区某民族的文化特色3)历史文化名城2.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有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制原则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城乡规划、文物保护,建筑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
采取综合措施,把保护与见着协调统一起来,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市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秩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风貌的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该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相关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特点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中的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机器环境。
非遗分类体系

非遗分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人们对非遗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非遗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表演艺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戏曲、曲艺、民间舞蹈等。
其中,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各种剧种。
曲艺则包括评书、相声、小品等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音乐类传统音乐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民间音乐包括各种乐器演奏、民歌等形式,它们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而宗教音乐则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如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
三、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等。
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舞、藏族的藏舞等。
而民间舞蹈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形式,如广场舞、社火舞等。
四、传统戏剧类传统戏剧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利用人偶或影子来进行表演,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
五、传统技艺类传统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艺技艺、民间工艺等。
工艺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金银器等各种工艺品制作技艺,这些技艺代表了传统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传承。
而民间工艺则包括编织、刺绣、剪纸等技艺,这些工艺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六、传统节庆类传统节庆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
这些节庆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七、传统医药类传统医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药、民间偏方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16页/共50页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的视野 ■ 随着世界各国保护人类遗产的实践及理论探讨的日益深入,人们
发现,即使在世界遗产的分类体系中增加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 遗产和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两种新的类型,它仍存在着重大缺憾, 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逐渐被提上保 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日程。
第11页/共50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民间音乐 ■ 民间音乐(Folkmusic),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
简称民谣、民歌、民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 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 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 得。
第12页/共50页
■ 民间音乐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 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 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 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第13页/共50页
第三节 世界遗产及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 ■ 一、《世界遗产公约》所界定的“世界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倡
第20页/共50页
第四节 国家文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正像人们对人类遗产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分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
不断深化的那样,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同样要经历 一个与此相类似的认识过程。它也不可能只停留在某种固定的分 类上,不可能只有唯一的、所有的人都毫无疑义地予以认可的、 统一的最标准的分类方法,而是要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 变化,存在着多样的分类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物质⽂化遗产的分类21世纪初,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将长期以来进⾏的民族、民间、民俗⽂化的保护⼯作整体纳⼊⾮物质⽂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了⾮物质⽂化遗产保护⼯作。
这项意义深远的⽂化建设在⼀个新的层次和⽔平上得到迅速、长⾜的发展。
随着⾮物质⽂化遗产保护⼯作的逐步深⼊,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保护⾮物质⽂化遗产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代⼀代做下去,需要法律、科技、⾏政和财政各项措施环环相扣,持续不断。
我国于2004年8⽉加⼊联合国教科⽂组织《保护⾮物质⽂化遗产公约》。
2011年2⽉,我国颁布了《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法》。
从此,我国的⾮物质⽂化遗产保护步⼊依法保护阶段。
⽬前,我国已经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物质⽂化遗产名录体系。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我国已有四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共计1372个代表性项⽬,涉及3154个保护单位。
中国列⼊联合国教科⽂组织⾮物质⽂化遗产名录(名册)项⽬共计40项,总数位居世界第⼀。
其中,⼈类⾮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项;急需保护的⾮物质⽂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40个项⽬的⼊选,体现了中国⽇益提⾼的履约能⼒和⾮物质⽂化遗产保护⽔平,对于在国际层⾯宣传和弘扬博⼤精深的中华⽂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图1 昆曲艺术⾮物质⽂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物质⽂化遗产保护实践⼯作的基础,也是⾮物质⽂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物质⽂化遗产的分类,⽬前主要有以下三种⽅式。
1《中华⼈民共和国⾮物质⽂化遗产法》中的分类该法第⼀章总则第⼆条对⾮物质⽂化遗产做出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物质⽂化遗产,是指各族⼈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传统⼝头⽂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传统美术、书法、⾳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物质⽂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文化遗产概念的不确定性问题日益凸显,为学界和实务界带来不少困惑,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造成制约和障碍。
本文以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文件的规定为依据,适当关照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问题,对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与辨析,廓清了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文化遗产;概念;分类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0)11-0005-05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王云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文化遗产概念的不确定性问题日益凸显,为学界和实务界带来不少困惑,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造成制约和障碍。
本文以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文件的规定为依据,适当关照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问题,对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与辨析,廓清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解读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对文化遗产学和文化遗产法学学科建设及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有所裨益。
一、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一个很不容易界定的词汇。
作为一个普通词汇,它通常是指某个民族、国家或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代代相传,构成了该民族、国家或群体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或群体的重要文化特征。
在汉语中,“文化遗产”是个常用词汇,比如人们常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
”胡适先生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所作的题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著名演讲中,也提到:“这场新的运动(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却是那些懂得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试图用新的现代历史批评和探索方法来研究这个遗产的人来领导的。
”[1]在这里,“文化遗产”基本等同于“文化传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04~2014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一近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汇述2001年,伴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传来,一个崭新的概念进入国人的视野,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几年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媒体、民间组织的关注,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知,但被问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时,大家却依然语塞和模糊不清。
简明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族文脉的精华。
学术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其定义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03年,中国启动实施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此工程是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系统工程,旨在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机制,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这项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整体性、系统性的轨道。
(一)开展普查工作普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工作。
通过普查,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环境状况、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只有做好普查,摸清底数,才谈得上保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005年6月9日,文化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文办社图发〔2005〕21号),正式开展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文化遗产概论

专题一文化遗产概论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二战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此时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双重遗产。
此公约和文化遗产是指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及各类文物组合体。
●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群体●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199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缔结《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中国第一个申请的项目是昆曲/日本申请能乐● 2003年中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具品和文化场所● 类别: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礼仪、风俗、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二、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物质文化遗产: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指出,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群)和人类文化遗址。
1985年中国加入该公约1986年中国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专题二、文物鉴赏—淮北汉画像石第一节、文物的基本概述一、文物的定义1、定义: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类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遗迹。
2、特征:⑴必须有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⑵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二、文物的范围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文化遗产概论(上)——文化遗产的类型与价值

8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Part 1)—Typologies and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孙华SUN Hua(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Center of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Cultural Herita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作者简介:孙华 (1958-),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学及文化遗产保护。
E-mail:bjsunhua@.文化遗产概论(上)—文化遗产的类型与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或一种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具有年代价值、经典价值和稀缺价值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遗留。
我国历史悠久绵长、传统特征显著、文化面貌多样,如何在当今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持续沿袭固有传统,妥善保护文化的遗产,使之成为保持区域和国家特色的要素,激发国人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要有三大领域:一是典籍文献的整理;二是物质遗存的保护;三是非遗事项的传承。
只要这三大领域的工作做好了,文化和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就能够获得保障。
在典籍文献的整理方面,通过国家多年的大力支持和古籍整理学界的不懈努力,国内的善本孤本多已完成再造,海外珍稀汉籍也大都复制回归,传世典籍的影印出版已经接近完成,多数古籍也都完成了初步或深度的整理工作。
档案文书的重要项目,尽管还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明清两代皇家的重要档案、孔府这样的私家档案、多个地方衙署清代至民国官署档案,以及徽州文书和清水江文书这样的具有较大影响范围的契约文书等,其整理和出版工作也很快推进。
出土文献先前埋藏于地下,前所未见,数量也不多,通常在出土后就会引起学界的关注,除了按照特殊的有机质文物予以妥善保管外,相关研究机构还会整理出版出土文献的考古报告、专门的整理专刊和研究专刊,以方便学界利用。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新中国对文物的分类早在 1961 年颁布的 《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中就有
① “ 文物” 一词的历史沿革详见技术报告第一章 1. 1. 1 “ ‘ 文物’ 一词及其外延的历史沿革” 。 ②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此定义由文物界泰斗谢辰生给出。 ③ 《 现代汉语词典》 ( 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 2005。
② 《公约》 和 《通知》 是目前文化遗产事业在国际语境下和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的主要指导文件, 本书中将多次提到, 因此分别作此简称。
③ 《左传·桓公二年》 记载: “夫德, 俭而有度, 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 声明以发之; 以临照 百官, 百官于是戒乎惧, 而不敢易纪律。” 不过, 当时的 “ 文物” 概念并非今天的 “ 文物” 之义。
使用, 而是分别指代不同的意思。 “文物” 作为一个完整词汇首见于战国初期的
《左传》,① 至今日成为法律条文中正式使用的词汇, 其称谓及所涵盖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在我国, 关于 “文物” 的内涵, 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的叙述各有差异, 但
是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 《 文物·博物馆》 卷中关于文物内涵用的叙述, 可以看
001
文化遗产蓝皮书
的努力, 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文物管理体系。 然而, 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 尤其 1985 年我国加入 《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公约》 (以下简称 《 公约》)① 后, 传统的文物管理体系亟待与 “ 文化遗产” 接 轨。 2005 年出台的 《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 以下简称 《 通 知》)②, 第一次通过 “国发文件” 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与 《 公约》 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 具有中国特色的 “ 文化遗产” 概念, 将我国传统文物事业拓展到 文化遗产事业这一新平台。 显然, 了解 “ 文物” 和 “ 文化遗产” 概念的演变过 程, 明确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内涵和外延, 有助于促进相关 事业在文化遗产事业新平台上的统筹发展, 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使用遗产事业的规范
文化遗产定义及分类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宗教、社会等方面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塑造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其性质和特征,文化遗产可以分为自然遗产、人文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主要类别。
一、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指与地球演化、生物进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具有自然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地质遗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景观等。
其中,地质遗迹保存了地球演化的痕迹,如世界自然遗产黄山的奇特地貌、五岳之首泰山的巍峨山势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则保护了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如云南三江并流、新疆天山等;自然景观则以其壮美和独特性成为人们欣赏、探索和研究的对象,如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的奇峰异石、四川九寨沟的彩池瀑布等。
二、人文遗产人文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范畴中,有许多历史建筑、古迹、城市规划、艺术作品等具有独特价值。
历史建筑包括古代宫殿、寺庙、城堡、教堂等建筑,如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埃及金字塔等;古迹则是指保存着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的场所,如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印度泰姬陵等;城市规划则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智慧和美学追求,如世界文化遗产维也纳历史城区、意大利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等;艺术作品则是人类创造的艺术杰作,如世界文化遗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等。
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如我国京剧、印度卡塔克舞蹈等;社会实践则是特定社群中代代相传的特殊技艺和知识,如我国太极拳、日本茶道等;习俗则是人们在特定场合或时间中遵循的传统行为规范,如我国春节习俗、墨西哥的亡灵节等。
总结起来,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文化遗产2024年的保护和传承计划

项目实施与监管评估
加强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管理 制度,规范项目立项、审批、实 施和验收等程序,确保项目质量 和进度。
强化项目监管
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日常 监管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解 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建立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评估 机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和总结,为改进和完善保护 措施提供依据。
2024-01-29
文化遗产2024年的保护和传承计划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 2024年文化遗产传承计划 •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协同机制 • 实施保障与评估机制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 化同质化挑战,保护 和传承独特文化遗产 。
承。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组织
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 发展,发挥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 极作用。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交流 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 术手段。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文化遗产教育普及 文化遗产日活动 媒体宣传与推广 志愿者服务与培训
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公民对文化遗产 的认知和尊重。
资金筹措与使用管理
1 2 3
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 ,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 定的增长机制。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设立基金 会等方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多元化的资金 筹措机制。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
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 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标准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制定一套规范、规程、标准等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规划管理角度,探讨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
一、保护与修复原则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应遵循"最高限度保留、最小限度干预"原则。
即在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文化遗产的物质干预,保持其原有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魅力。
二、文物鉴定与分类为了更好地管理文化遗产,需要建立文物鉴定与分类体系。
通过对文物的准确定义和分类,可以更好地指导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同时,在文物鉴定与分类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将其与国家实际相结合,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
三、公众参与与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应该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发挥社会的力量。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反馈,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保护与利用机制。
四、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文化遗产的利用,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五、规划与管理体系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划与管理体系。
规划与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目标与任务的确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组织与机构的建立、资源与资金的保障、监督与评估的进行等方面。
通过建立规范、规程、标准等,可以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的保护与利用机制。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可以共同面对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挑战,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实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效果。
总结: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规范、规程、标准等来指导和保障。
文化遗产分类

文化遗产分类文化遗产就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
它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从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有形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无形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作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课堂教学、演出、表现形式、科学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口头传说和定义,包含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科学知识及课堂教学;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续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为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或分散展现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例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宋丽华;董涛;李万社【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4(023)00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学术课题。
目前,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注重的是项目申报层面的表述,但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研究理论的深入,局限于申报层面的分类类目已经不能满足研究与实践的需要。
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应适当考虑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思想的融合,从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律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献分类的逻辑及知识组织方式,切合实际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厘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确切名称,综合多方因素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属叙词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表达功能,在这个分类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文化空间”也应当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划分之中。
【总页数】7页(P86-92)【作者】宋丽华;董涛;李万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4.11【相关文献】1.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问题解析与体系重构 [J], 宋丽华;董涛;李万社2.解析几何定值问题分类解析 [J], 胡如松3.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分类解析 [J], 徐加生4.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两类轴对称问题的辨析小议辅助角公式的求解策略抽象函数问题分类例析均值不等式的应用与分析对称问题中参数范围的一种求解策略关于解不等式问题的若干策略简化解析几何计算的若干策略“定”,“动”相宜——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J], 蔡永强5.“从类型学到分类学: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重构”成果报告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蓝皮书
的努力, 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文物管理体系。 然而, 随着经济社 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 尤其 1985 年我国加入 《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公约》 (以下简称 《 公约》)① 后, 传统的文物管理体系亟待与 “ 文化遗产” 接 轨。 2005 年出台的 《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 以下简称 《 通 知》)②, 第一次通过 “国发文件” 的形式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与 《 公约》 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 具有中国特色的 “ 文化遗产” 概念, 将我国传统文物事业拓展到 文化遗产事业这一新平台。 显然, 了解 “ 文物” 和 “ 文化遗产” 概念的演变过 程, 明确新形势下我国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内涵和外延, 有助于促进相关 事业在文化遗产事业新平台上的统筹发展, 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使用遗产事业的规范
② 《公约》 和 《通知》 是目前文化遗产事业在国际语境下和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的主要指导文件, 本书中将多次提到, 因此分别作此简称。
③ 《左传·桓公二年》 记载: “夫德, 俭而有度, 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 声明以发之; 以临照 百官, 百官于是戒乎惧, 而不敢易纪律。” 不过, 当时的 “ 文物” 概念并非今天的 “ 文物” 之义。
中, 将 “文化遗产” 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并对其内涵
和外延做出如下规定。
(1) 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依据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外延为以下各项: ①纪念性创
作物。 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 纪念性的雕刻
和绘画作品, 具有考古学性质成分或结构物、 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 ②建筑
① 原文为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1972。 此 《 公约》 的具体实施是按照 《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 原文为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进行的。
产的分类尚未体系化。
• 文化遗产事业是文物等相关事业与时俱进的发展结果, 不过目前从
管理体系到行政法规仍未统筹。
• 尽管尚未统筹, 与中国文化遗产相关的事业, 其管理特征均是以公
有制和分级属地化管理为特征的条块结合的委托代理制度, 管理交叉和管理
缺位现象都较突出。
中华数千年文明史, 留下了数不尽的历史遗存,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优 秀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这些珍贵的 历史遗存中, 物质形态的一般被惯称为 “文物”。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历来为世 人所重, 但真正的文物事业, 却肇始于新中国: 制定了多项文物保护法规, 成立 了体系化的文物保护、 管理机构, 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等。 经过几十年
④ 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概念的外延最广, 日本的 “ 文化财” 概念单就外延而言最广, 但有不合理 之处。
002
第一章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1. 1 关于 “ 文物”
1. 1. 1 “ 文物” 的定义及其法律依据
“文物” 一词在我国历史悠久。 最初的 “文” 和 “物” 二字并不是连在一起
使用, 而是分别指代不同的意思。 “文物” 作为一个完整词汇首见于战国初期的
《左传》,① 至今日成为法律条文中正式使用的词汇, 其称谓及所涵盖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在我国, 关于 “文物” 的内涵, 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的叙述各有差异, 但
是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 《 文物·博物馆》 卷中关于文物内涵用的叙述, 可以看
新中国对文物的分类早在 1961 年颁布的 《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中就有
① “ 文物” 一词的历史沿革详见技术报告第一章 1. 1. 1 “ ‘ 文物’ 一词及其外延的历史沿革” 。 ②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此定义由文物界泰斗谢辰生给出。 ③ 《 现代汉语词典》 ( 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 2005。
005
文化遗产蓝皮书
表主 1 - 1 日本 “文化财” 概念与中国 “文物” 概念外延的对比
文 化 财
文 物
有形文化财
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可移动文物
无形文化财
—
民俗文化财
有形部分
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 活的代表性实物
无形部分
—
名胜天然纪念物部分
日本的文化财包罗万象, 既有有形遗产也有无形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有文化遗产也有自然遗产。 正是因为日本文化财的外延过于宽泛, 在某种程度 上有助于对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财进行统筹保护, 但并不利于根据文化财的 5 月 30 日, 后经多次修订, 是日本在这一领域的基本法。
用 使 载
此外, 《 文物保护法》 还对文物的分级做出了规定: qi不aomeim可ei下移动文物根据其历
史、 艺术、 科学价值, 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所有护, 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
权
位, 县 ( 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未定级的不可移社版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依据其
版
出
价值可分别确定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其中文珍献 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 二级文
献
文
他一些文献也给出了 “ 文物” 简单明了且大科学众化的定义, 如 《 现代汉语词典》
会
对 “ 文物” 一词的解释: “ 文物是历代遗社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
西, 如建筑、 碑刻、 工具、 武器、 生活器皿和各种工艺品等”。③
而我国政策语境中的 “文物” 的外延, 经历了多年文物保护工作和颁布了
使
载
做是得到业内广泛 来的, 由人类创造
认 的
同的权威定义: 文物为 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一“ 人切类有社价会值,q历的iaome史im物ei下发质展遗进存程的中总遗称留” ②下。
有
其基本特征有二: 第一, 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 或版者权所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第
社
二, 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 过去的, 不可能重出新版 再创造的。 除此之外, 还有其
载
化理发特展征和成国为际20交08流年。度因《此中,国浓文墨化重遗彩产地事探业讨发文展化报遗告产》的的内,第qia涵ome一im、ei下章分。类体系和事业管
有 所 权 版 社
1 文物、 文化遗产相关概献念出版的内涵和外延 文 学 科 会 社
“ 文物” 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在我国的典籍中出现已有 2400 多年的 历史了。③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变化, 针对文物的管 理体系和制度也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整构建起来。 不过, “文物” 一词仅在中国通 行, 在不同国家这类历史遗存有着其各自的名称 ( 如日本称其为 “ 文化财”), 国际上也有另一个内涵接近的通用词——— “ 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的概念随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几经变迁, 最终才在 《公约》 中初步定型, 成为国际通行的概念。 这一概念在后来的相关国际公约中被继续加以丰富, 直至在最近的中国政策语境 中成为一个涵盖古今、 意通中外的集大成概念。④
第一章 我国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和管理特征
主题报告
用 使
第一章
载
我
国
文
化
遗
产
的
分
类
体 系 和 qiaomeimei下 ,
管
理
特
征
有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文
本章要点:
学 科
会
• 文物是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文社 化遗产是国际通用概念, 但在中国政
策语境下, 文化遗产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集大成的概念。
• 文物的分类已形成体系, 但从管理角度而言仍不够完备; 而文化遗
所 权
版
社
版
出
献
如同日本的 “ 文化财” 一样, 由于文化学及文 政治经济条件相异, 不同国家有
科
其各自的遗产概念体系①。
会
为了加强各国之社 间在遗产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经过各
国长期共同努力, 最终形成了一个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会议在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② 和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③
多个文物保护法规后才逐渐明晰和规范。 2002 年 10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30 次会议通过的 《 文物保护法》 中, 对文物的外延做出了明确规定: ①具有历
史、 艺术、 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和石刻、 壁画;
②与重大历史事件、 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
① 2008 年 4 月 28 日, 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馆藏文物的一种形式, 类似博物 馆) 名录, 共有国家珍贵古籍 2392 部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51 个, 包括国家图书馆、 首都 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等。
② 除此之外, 近年来还有一些形态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开始渐成体系, 如线性文化遗产 (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 工业遗产等。 但目前这类遗产尚未有相关文件规定其内涵和外延, 也没有在管 理制度、 保护资金机制上特别反映出来, 因此在 2008 年度蓝皮书中暂不涉及。
学
物和三级文物。 我国文物分类分级体系大社致会科情况如图主 1 - 1 所示。
1. 2 关于 “ 文化财” 和 “ 文化遗产”
1. 2. 1 “ 文化财” 和 “ 文化遗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于具有历史、 艺术、 科学价值的优秀物质遗存, 在我国被统称为 “ 文 物”, 然而在别的国家, 这类遗存往往有不同的名称, 其含义和所包含范围也略 有差异。 例如, 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 类似的概念就是 “文化财”。 日本虽不是遗产大国, 但在遗产保护方面堪称亚洲先行者。 日本的遗产保护 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 特别是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 它首次提出 “ 无形文化遗 产” 保护理念, 为国际上划分 “物质文化遗产” 和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奠定了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