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发展脉络

唐宋词发展脉络
唐宋词发展脉络

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摘要:唐宋词,历经时间的淘洗,依旧不改往日的风韵,以其精巧、含蓄、优美征服了世人,代表着一个时代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大体描述了唐宋词的萌芽、发展、鼎盛和衰微的变化轨迹。关键词:唐宋词;起源;发展轨迹

意大利作家依塔罗·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中给经典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东西。”唐宋词以其精巧、含蓄、优美征服了世人,从唐初开始发展,至宋达到高峰,代表了一个时代艺术的最高成就。当时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市井细民,近自中州,远至域外。而且历代传诵,经久不衰,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堪称经典之作的代表。回顾历史的长廊,唐宋词的发展脉络,依稀可以看见。一、唐代词的兴起

词本源于“胡夷里巷之曲”,它产生于城市商业经济日益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在市井坊曲中流行,在秦楼楚馆中传唱,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民间词主要是指近代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也叫敦煌曲子词,集中所载的大都是唐代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些词保留了民间文学的特色,内容非常丰富,有边地将士忠贞卫国的壮语,有闺中妇女思念征夫的哀怨,还有关于男女真挚恋情和悲惨遭遇的描述,甚至还有医生的汤头歌诀,佛教徒的宗教礼赞等等。。但敦煌曲子毕竟只是词的雏形,并不完全具备一种新的文体所应有的独特的格律和形式。随着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文化生活日益普及,乐师歌妓活跃于都会城市,为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民间词因而得到广泛流传。在民间词的影响下,文人们也开始填制新词。目前能见到的早期文人词,一般认为是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文人词到了晚唐五代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出现了一些着名词人,如温庭筠、韦庄、冯延

巳、李煜等,他们以各自独到的风格影响着后来的词人。

二、五代时期词的发展

在五代十国分裂动荡的局面,地处边远的西蜀和拥有长江天堑的南唐战乱较少,加之南唐和西蜀的国君颇爱文学,所以文人才子多萃集于这两处。尊温庭筠为鼻祖,从而形成了花间词派。在《花间集》中,主要词人除温庭筠外,另一位便是韦庄。韦庄的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除闺情外,还抒写个人真切的乡愁旅思,语言明白,音节响亮,从而开创了文人词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的新风

气。从词体发展来看,温、韦二人都是从民间小令发展而来,又以独创性极强的小令影响了以后的词坛,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温词影

响下产生了花间词派,而韦词则又影响到南唐李煜词,花间词、李煜词继而又对宋词有着极大的影响。李煜前期的词基本是南朝宫体诗和花间词风的延续。后来身遭亡国惨祸,故后期词能突破艳情樊篱,直抒胸臆,其词风接近韦庄而成就又超过了他,富有个性特色。清人周济说,王嫱、西施是天下美女,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温庭筠是严妆,韦庄是淡妆,李后主则属于粗服乱头。概括地道出了晚唐五代三大词人的风格。至于冯延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认为,“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可

见其对宋初词坛的影响之大。花间词虽是文人词,但其骨子里具有市民的生活情趣,而李煜的词堪称为真正的文人词。从承继的角度看,南唐词更多是由韦庄词风发展而来,并直接开创了北宋前期晏殊和欧阳修的雅词。

三、宋代词的发展顶峰

词发展到宋代遂成为一种时代文学,北宋初期,词人有王禹、钱惟演、潘阆

等,他们的词作在继承前代艳丽之风的同时,具有清淡之趣的作品也不少。到宋仁宗时,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等人的词作一方面强烈地受晚唐五代的影响,同时承时代太平气象,更加增强了清丽闲雅之趣。这种词盛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国家的安定,都市经济的发展,消费生活的扩大与娱乐的普及。除晏、欧外,柳永的慢词此时也风行天下。他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位专业词

人。他们的词于离愁别绪之外又增添了描绘都市生活的内容,从而改变了词的传统发展方向。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敦煌曲子词的艺术精神,一方面努力深入生活,吸收和改造

市井俗乐,使源于民间又被诗客雅士们占有的词回到了俗文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并且赋予新的活力。柳永的慢词突破了唐五代一般小令艳词的格式而受到大众欢迎并影响到此后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等。可以说,在宋初文人词的发展道路上,占主要地位的是柳永的慢词而不是晏、欧等人的小令。以至于获得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面对这股代表市民文化思潮的“柳词热”,处于社会上层的正统士大夫文人深为不满,他们忌讳俗艳而推崇雅致,因此就出现了企图跳出前人欢艳感伤范围的尝试,这种尝试就是苏轼的词诗合一。苏词的题材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举凡咏史、登临、怀古、悼亡、送别、哲理等无不摄入笔端,这不仅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卑俗的艳科地位,更重要的是

使词成为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在词的风格上,苏轼的重要贡献是以他的性格、襟怀、才学和生活感受,开创了豪放词风,直开南宋辛弃疾一派。两宋之交,词坛上一方面是文人士大夫越来越注重词的和雅浑成,倡导雍容典重的大家气质,另一方面却在下层浅薄少年中又掀起一股柳永热。此时一位号称“滑稽无赖之魁”的词人曹组极受欢迎。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记载:“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以曹组(字元宠)、张山人、王彦龄为代表的词人都善于作滑稽无赖语,他们的作品以滑稽调笑为主,而滑稽调笑则是后来散曲成分之一。由此可知,此派与元曲不无关联。南渡之后,空前的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把文人们的愤气和浩气激发了出来,由苏轼开创的豪放之风至此才成气候,相继表现为岳飞、李纲、胡铨、张元干和张孝祥等人以词抒发悲怆激越的爱国情怀。辛弃疾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他面对半壁江山,空怀一腔报国心愿却壮志难酬。特殊的经历、独特的个性、坎坷的遭际、激愤的情感,使他自然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无论词的意境、格调和内容等都比苏词有更进一步的扩大与提高。

结束语

从唐五代至宋末,词经历了由民间传唱到文人创作,由俚俗到典雅,由简单粗浅到繁富精雕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经淘洗,积淀下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唐宋词作为值得我们一再重读的经典作品,它的美丽与丰盈,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不断地去理解参透,使之韵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云谣集杂曲子校释》[C]. 《云谣集研究汇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60.

[2]村上哲见着,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 西

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106 页.

[3]曹辛华.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M ]. 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06 [4]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M]. 哈尔滨: 黑龙江教

育出版社, 2002: 489.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的人生

《唐宋词与人生》 题目:《李清照的词与人生轨迹》 论文摘要:在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中,李清照以一女子之身跻身于中国“一代词宗”,可见其诗词成就之大非同一般。影响其成就的既有她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有后来国家动荡的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她在文学史上的第五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关键词:词风,人生轨迹,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泱泱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文明,在三千年诗史上,出现过灿如星群的诗人。若要说女诗人,可谓太少了。若要推中国古今第一才女,大约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中成就最高者。沈谦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梁衡先生誉之为“乱世美神”。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女时代,少妇时代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其诗词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因此,我们姑且就以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词作内容格调。 一、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北京大学里边担任教授,李格非后来还因为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母亲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从小就受到了专门的文化教育,才学出众,知识精深。诗词歌赋、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答案版)

xx 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班级姓名 时期诗歌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评价及风格特点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都是 民间歌谣,有15 国风;“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言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楚辞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等人作品的总名。现存《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 浪漫主义抒情杰作。 采集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乐府双璧”: 《xx》《xx 辞》。 早期文人抒情诗的典范。 《诗经》 先秦 屈原《xx》 《离骚》 乐府民歌《xx》 《古诗十九首》汉建安文学xx、xx 丕、曹植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建安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

实《观沧海》 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短歌行》 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燕歌行》 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白马篇》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XXXX、自然、XX,用语浅而含蕴深。 xx XX XX XXXX《归园田居》 XX 北朝乐府 民歌XX 谢朓 《敕勒歌》 《木兰辞》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时期诗歌流派代表作家 沈佺期 宋之问代表作品评价及风格特点 确立了五七言律诗的形式规范。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六章苏轼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六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苏轼的豪旷词:烟雨平生的处世态度 兼论苏轼与张孝祥 第一节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其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千古风流人物”,乃苏轼词之名句,亦可用来妙题苏轼自己。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徽宗五朝,荣辱迭起 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 苏轼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一代词风。其诗词文,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一、广博的学识 苏轼以读书为“平生之快事”。元·元怀《拊掌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东坡在玉堂,一日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好多遍。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嗟叹,至夜犹不寐。有二位老卒皆陕地人,随侍东坡身边。坐久了,不堪其苦。一人长叹一声,用西边口音说:“知它有什么好处,夜长很冷,就不肯睡觉!”连续发出怨苦声。 苏轼贬谪海南时,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集,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每个字都反复玩味。 二、超逸的襟怀 胸无书卷,襟怀必不高妙,意趣必不古雅。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苏轼正是用胸中万卷书,滋育出一种不为外物尘俗所累的超逸高妙襟怀。 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线索 一、上古——口头歌谣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三、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四、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五、隋唐五代——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2、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3、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 4、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 六、宋代—— 1、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苏轼(北宋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 3、“诚斋体”:杨万里 4、陆游(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 宋诗特点(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 七、元代——杨维桢(铁崖体) 八、明代——高启、李梦阳与前七子、李攀龙与后七子 九、清代—— 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 3、诗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 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风骨:建安时代,“三曹”、“建安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建安风骨是一种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诗歌,又变乐府叙事为五言抒情,打破四言格局,使五言诗发展成熟,由乐府民歌走向文人诗歌。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 2.正始诗歌: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代表诗人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阮籍和嵇康真正代表正始诗歌,他们的诗歌清俊遥深,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忧思,推动了晋代五言诗的发展。 3.东晋诗歌:东晋建立猴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理过其辞,

唐宋词

《唐宋词》读书报告 于淼信科112 23111201 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条星光灿烂的银河,那么唐宋词必定是其中最为闪亮的一颗星,那么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颗星的美妙光芒吧。 首先来了解一下唐宋词的发展历程: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唐宋词分为两个流派,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

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欧阳修的《六一词》都是很好的作品。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婉约派与豪放派虽不尽相同却各有各的韵味,而这些韵味是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得到。 婉约派中我尤其喜爱李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反复咏叹、不忍释卷的词,正是由于李煜的出现,让她由俚俗小曲变成了姿态万千的阳春白雪。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唐宋词与人生模拟考试-5

一、单选题(共50.00分) 1. 姜夔平生好藏书,工于诗、文、词,亦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其词既承续周邦彦衣钵,变软媚为清婉,又挹取词风,变雄健为清刚,清幽峭拔自成一宗。() A. 范成大 B. 黄庭坚 C. 辛弃疾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花间词》是第一部的总集。它的出现,使流行于民间市井里巷的曲子词全面进入文人创作领域,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体式——词的正式成熟。() A. 文人词 B. 民间词

词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3. 的审美趣味厌弃脂腻气。中唐诗人韦应物,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清远澄澈,尤得晏殊赏爱,“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些脂腻气。’”(宋?吴处厚《青箱杂记》)() A. 张先 B. 晏殊 C. 宋祁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先生《瞿髯论词绝句》云:“陈桥驿下有词源。”将帝王的政治策略与宋代歌舞宴集、浅斟低唱的享乐世风和柔靡艳丽的词风联系起来。() A. 夏承焘 B. 陈寅恪 C. 唐圭璋 满分:2.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5. 的《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写于遇赦北还与苏轼重聚于海康(雷州)时。师生两人相向言,鬓发苍苍矣,“后会不知何处”,只有一再劝酒:春酒滴红,满饮金钟。此一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烟浪远,暮云重”,是何等的凄凉、茫然。() A. 黄庭坚 B. 秦观

晁补之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6. 辛弃疾当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勇之将,却成了身心交瘁、愁病缠身的老者,当他名利宠辱皆识破,便在《行香子》中感叹:“。”() A. 不如痴,不如闲,不如醉 B. 不如痴,不如闲,不如醉 C. 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演示教学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 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一、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1.“初唐四杰”:“四杰”指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杰”作诗,强调要有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种壮思和气势,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四杰”所写的五律,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2.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是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二、盛唐开元、天宝盛世,唐诗全面繁荣。诗人的创作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前人所谓“盛唐气象”,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和侠少。 1.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常建、储光羲等。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 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王维,人称“诗佛”,他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同时,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适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2.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它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是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尽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

唐宋词与人生 期末考题题库

1 汪元量为宋元之交著名的词人,作了不少抚今追昔、感叹国事的 伤乱词,或可当作“词史”来读。孔凡礼《汪元量事迹纪年》称其 词:“凄凉哀怨,令人泣下,乃遗民心声。” 我的答案: 2 宋·王灼《碧鸡漫志》评晏几道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 润秀洁,亦无其比。” 我的答案: 3 柳永的《鹤冲天》:“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现了词人以风流才子自负,藐视功名权贵的傲气和倔强,但与当时统治者的道德秩序、价值观念 相背离。 我的答案: 4 宋代统治者政治上采取偃武修文的策略,上层的崇文风气对文人士大夫阶层影响很大。宋代士人勤于读书,学识广博、学养深厚,多乐此不疲于一盏黄灯、一杯清茗、一卷书册,浸润在书斋化的

生活里。其浓厚的书卷气发显在外,为一种雅而不俗的精神气质 和生活品味。 我的答案: 5 吴文英《疏影》咏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咏昭君出塞有“环佩空归月夜魂”诗句,此二 句化用杜诗,意谓梅花是月夜归来的昭君芳魂所化。 我的答案: 6 李璟《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乍”字突出主观的感受;一“皱”字形象生动,具有画面般的视觉效果,一“乍”一“皱”写出了由静而动的变化过程。风乍起时,晕皱的不只是一池春水, 更是主人公的心境 我的答案: 7 乡野田园的十里稻香、一篱槿花、一树午阴或是一塘春水,范成大都闲逸、安乐于其中。这是他皈依自然,除去尘世牵累,用轻 松化解忧愁,从而超脱纷争现实的一种审美方式和解脱方式。 我的答案:

晏几道描写恋情的词篇,数量占其词总数的十之七八,其中屡屡 写到他与莲、鸿、苹、云四位歌姬的交往,一本《珠玉词》或可当作他的爱情回忆录来读,多以感伤笔调写爱情的聚散悲欢,或 追忆旧踪残梦。 我的答案: 9 苏轼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雄放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表现了他旷达人生的处事态度。我的答案: 10 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秦观、晏几道的词都来自一片“伤心”,秦观是历阅华屋山 丘的伤心,晏几道则是屡遭失意贬逐的伤心。 我的答案: 11 周邦彦以羁旅行役词名世,《清真集》中叙写旅况凄凉、宦途奔波之作达四十多首,占全集的四分之一多,他将羁旅行役词推上 了艺术的峰巅。 我的答案: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词在唐朝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也是词的最初形态。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所以词到宋代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对于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作简单阐述: 1、从时间为顺序来看 以时间为序,词经历了:唐词(民间词、文人词)——五代词(花间词、南唐词)——北宋词(前、中、后期词)——南渡词——南宋词(前、后期词)词最初在唐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于具体在唐代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知晓。后来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其中有《望江南·莫攀我》、《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等词。之后在民间词曲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文人来做这类新体的小词,根据现有的材料可知,正式依曲填词的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刘禹锡。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到了晚唐以后,这一时期出现了号称“花间鼻祖”的文人词的奠基者——温庭筠。晚唐以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亦称“西蜀词派”,后因赵崇祚汇编成《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温庭筠和韦庄。继“西蜀词派”之后,又出现了“南唐词派”,主要指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在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进入北宋后,词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教案资料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 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线索 一、上古——口头歌谣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三、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四、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五、隋唐五代——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2、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3、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 4、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 六、宋代—— 1、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苏轼(北宋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 3、“诚斋体”:杨万里 4、陆游(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 宋诗特点(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 七、元代——杨维桢(铁崖体) 八、明代——高启、李梦阳与前七子、李攀龙与后七子 九、清代—— 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 3、诗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等) 词的发展史

唐诗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xx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流派和代表作家 一、初唐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1.“初xx”: “四杰”指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四杰”作诗,强调要有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种壮思和气势,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荡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四杰”所写的五律,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2.xx与xx风骨: 陈子昂是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二、盛唐开元、天宝盛世,唐诗全面繁荣。诗人的创作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前人所谓“盛唐气象”,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和侠少。 1.盛唐xxxx: 代表作家xx、xx、xx、xx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