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庄小学集体备课活动实录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7日
活动地点:会议室
备课内容:义教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
中心发言人:王尚真(语文教研组长)
活动主持人:吕绍珍
参加人:黄孝川(校长)
吕绍珍(教导主任)
语文教师:张新花张连臣王喜花王尚真吕绍珍
活动准备:王尚真老师提前设计出《草船借箭》一课的教案
其他语文老师熟悉本课教材
活动程序:
主持人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高庄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教研组的这次集体备课活动。
这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草船借箭》。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老课文了,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这学期五年级的教材有这篇课文,六年级教材同样也有这篇课文,因此,我们这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选择了这篇老师们都十分熟悉的课文,希望能通过大家的研讨把这篇老课文备出新意。
下面就先请五年级的语文教师,也是语文教研组长王尚真老师把他这一课的备课思路给各位老师讲一下,之后,我们围绕他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如何讲好这篇课文。
王尚真发言:
我准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19课《草船借箭》。
教材第五组课文以“中国名著”为专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加智慧,提高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构建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养成真诚倾听的习惯,在课上把说话权真正交给学生,使他们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不是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作者心中的诸葛亮,教师解读的诸葛亮与学生感悟的诸葛亮是不一样的,因此,课上重要引领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诸葛亮。因此,本课以“读”为主,放手自读自悟。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制定这样的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过程和方法:
有层次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目标,我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吗?你读过那些有关的故事?”
二、简介《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
三、谈对诸葛亮的印象:
四、给“智慧”排序:
1、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请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文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四个人物排排队。
2、学生读文后谈自己的理解。
五、点击“智慧”:
1、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智慧最出彩的部分,划出来,品读,标注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分角色练读相关段落。
六、设境质疑:
1、质疑“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他到底想到了什么,想好了什么?”
2、要求小组合作解决:一人读文,组内其他成员边听边想,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之后组内交流。
3、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与诸葛亮对话,体会他“知天”的智慧:
三、与诸葛亮对话,体会他“知人”的智慧:
四、与诸葛亮对话,体会他“知地”的智慧:
引导研读相关内容,交流读后的体会。
五、面对智慧的智慧:
讨论:周瑜和诸葛亮相比,还有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
六、评价文中人物:
1、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请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可以用一句话,也可以作首小诗.
七、课外拓展:
1、想要知道后来更多的故事,课下请读《三国演义》第46回。
2、搜集一些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歇后语、妙计等。
以上教学设计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其中又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主持人:先请各位老师谈谈你们的看法。
樊胜菲老师发言:(四年级语文教师)
对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大致与向老师是一致的,主要是以读为主,通过初读、细读、研读、品读,在读中与故事的人物对话,读出他们的性格;读出他们的智慧;读出名著的经典;读出阅读的乐趣。在诸葛亮“知人”“知天”“知地”的大智慧下,试问不让学生尽情的读,又怎么能体会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呢?只是我觉得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有几个环节是应该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的:
首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的条理清楚,再加上课后练习中
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教案中也应该体现出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而且在明晰了本文结构严谨的同时,也折射出正因为鲜明的人物形象才造就了故事经典的流传。让学生在读出文中主人公智慧的同时,也读出作者罗贯中的智慧,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奠定基础。而且知道了课文严谨的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复述课文及本单元名著的缩写。
其次,对于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也有自己的理解。如:“忌妒”“军令状”“神机妙算”等,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辐射全文,有助于更细致具体的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画龙点睛的绝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作文要斟词酌句。从而顺势拓展到《三国演义》中的语言都是多么精妙。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
最后,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的环节——演一演这个故事。在熟读课文后,将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进行一次突破文本的超越。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去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表达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本组口语交际中的内容就是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演课本剧。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假如这样的环节也就为口语交际进行了“预热”,使得以后的表演会更精彩。
以上是我听了向老师的教学设计后,结合自己对本课的设计谈的体会,也希望听到大家更好的想法。
张连臣老师发言:(二年级语文教师)
听了张雪瑞老师的发言,我颇有同感。我是教二年级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演课本剧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更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我在讲一些适于表演的课文时经常会采用演课本剧的方法辅助教学,学生兴趣浓厚,在课下和同学演,回家和父母演,我们还专门召开演课本剧的主题队会。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非常浓厚。
主持人: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些含蓄内敛,有些热情奔放;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情也不同。所以,我们并不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风格,而是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教风”和学生的“学情”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从其他老师的发言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吕绍珍发言:(六年级语文教师)
我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曾经教过很多遍了。向老师在教案中设计的通过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这一环节,我在前几天教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处理的:我提出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诸葛亮跟鲁肃借船不让告诉周瑜?二、为什么选择大雾天去借箭?这样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读文,体会文中人物的鲜明性格。在讲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喜欢他?学生各抒己见,有几个学生写的很精彩。主持人:看来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还能结合自己在课下读三国的感受,畅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真是不简单呢!每个人都会对文中人物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作为教师也应该注意不要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眼中的三国”。
张新花发言:(三年级语文教师)
我觉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笑着说”值得关注。课文只有这里出现了“笑”字,教师抓住这一个字就可以大做文章,问:“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学生仅仅根据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引发一系列思考,笑周瑜?笑曹操?……从而丝丝入扣、层层深入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文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更鲜明。
主持人:真的是一个亮点!这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从词句入手,品词酌句,读懂文章。
张雪瑞发言:(四年级语文教师)
我也想就向老师“评价文中人物”这一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