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 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托物言志
高三诗歌复习——托物言志句解:首联:这匹来自西域的马是大宛国的名马,精瘦的筋骨棱角分明。
颔联:它的两耳如削尖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
颈联:奔驰起来从不惧怕道路的空阔辽远,真的可以将生命托付给它。
尾联:有如此奔腾矫健的身姿,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
3.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①,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②,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写马如何抒情?“瘦”与颈联“托死生”不矛盾?空阔?托死生?4.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题目为何不用“忠”字?写人?写马?写马普通?为何感动?1.不同时期的作品?2.单独一首诗如何独处情感?3.所有咏物诗都是自比吗?句解:首联: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颔联: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岁晚时你病了,让我无限伤心。
颈联: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却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尾联:生命虽微小,对人的情意却很深厚,让我为之动容、沉吟。
6.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为什么“不饮啄”?“万重云”代表什么?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时。
和野鸦有何关系? 野鸦比喻谁?(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失群的孤雁鸣叫着追赶雁群的形象。
以孤雁自比,表达了颠沛流离的无奈,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以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表达诗人对孤雁的怜悯。
比喻:以“一片影”自喻,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就像失群的孤雁,表达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反衬: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对比:孤雁思念雁群,痛苦劳累;野鸦们却全然不顾,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03+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掘金】考点展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掘金:金脉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金脉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金脉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金脉4:把握文章的论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金脉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金脉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金脉分布】【考情预测】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17年课标以及其他自主命题省份,还是16年课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核的重点是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
特别是17年相比16年增加了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由此可以预知,18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仍是必考的考点,平时要注意多练习,提高信息筛选和信息的辨析能力,注重传统重点考向,也就是重点金脉。
同时,要加强对结构思路和论点论证考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技巧,找到应对的措施。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是高考频考热点,特别是课标卷,可以预见18年还会考的。
切切不【高考金脉】真题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高考语文【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一章:总论 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掘金】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金脉分布】【脉情预测】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7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
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实际上“望洞庭”三个字,正是作者当时所处的场景,后面作者在诗中所感也正是作者面对洞庭湖水而发出的。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高考命题在选诗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就是“名家的非名诗”,既然是名家,在课本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的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言志诗一、概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
二、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
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三、表达的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四、艺术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菊注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所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诗和唐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菊花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抒怀诗。
B.郑诗所写的菊花独自开放在疏篱边,唐诗中的菊花则开在隐者家园。
C.郑诗笔下的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与唐诗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郑诗中的“百花”和唐诗中的“玄霜”对表现菊花的品质作用相似。
2.这两首诗中,作者借菊花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张炎①楚江空晚。
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
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
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
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
三年高考2015_2017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05 古典诗歌鉴赏2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冲刺:诗歌鉴赏之把握作者情感课件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题。 长寿山居元夕①(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 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画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阳节”。看起来只是注明写作时间,其实还告知我们作者的
创作意图,那就是晚年的杜甫在寒秋的重阳佳节登高望远,
自然感慨万端,这样就不难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长年飘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意象 例句
情感
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分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思乡思亲
析 诗 词
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归怀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伤感孤独
缅怀古人,感慨自己。
边塞征 《参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建功立业,思乡思亲,
戍类 《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壮志难酬,悲愤不满。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行旅闺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思乡思亲,闺中怀人,
定 怨类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艰辛孤独,忧愁伤感。
诗 歌 范
注释① :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故乡所在地。
【方法总结】
1、看题目,定范围 2、读作者,知风格 3、看注释,晓背景 3、析意象,品情感 4、找诗眼,明中心
题材 例句
典型情感
咏史怀 《山坡羊 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 借古讽今,批评现实,
视 察 题 目 确
古类
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2015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考向70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之诗歌情感
资料概述与简介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理解D。
考点掘金: 考向70:诗歌的情感 考向71:诗歌的抒情方式之借景抒情 考向72:诗歌的抒情方式之即事感怀 考向73:诗歌的抒情方式之托物言志 考向74:诗歌的抒情方式之借古讽今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课标京皖闽鄂湘桂苏赣辽鲁川津浙渝粤考向70:诗歌情感√√√√√√√√√√√√√√√√考向71:借景抒情√√√√√√√√√√√√√√考向72:即事感怀√√√√√√√考向73:托物言志√考向74:借古讽今√ 【考情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的题目看,诗歌情感的题目是必考的考点,有的单独命题,有的夹杂在其他的题目当中,考核的难度一般不大,基本都是表面的情感,考核的如是深层情感,后面一定有注释。
为了强化该考点的训练,特把抒情方式单独提出,实际上抒情方式和情感有时是连在一起无法分开的。
由此可以预知,15年的高考,探究诗歌情感仍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平时注意积累典型的例题。
【高考金脉】 真题一:【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凌波1.。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 。
(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 【小题】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
(8分)鹧鸪天纳兰性德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请赏析本词上阕的主要艺术手法。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6散文阅读之感情主旨(含解析)(2021年整理)
散文阅读之感情主旨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掘金技巧】
散文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文章局部的。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两方面都有。
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一般需要阐释能力。散文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阅读散文,不能机械的记住这些文章的语句,而是应该把文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者说“阐释能力”,也就是把原文变成自己的话。阅读散文,不仅要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语文】高考语文考点掘金诗歌鉴赏之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
【关键字】语文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四季诗歌鉴赏之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真题一:【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8.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9.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但回答时务必联系全诗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
韦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潇洒掩盖下的伤感,郭诗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之间愉快交谈的一种欢愉心情。
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掘金技巧】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用典、对比、衬托或烘托、渲染、动态结合、虚实相生等比较常见,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注意分析效果。
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017高考诗歌考点精粹及练习(学生版)讲解
2016高考备考诗歌考点精粹及练习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思想内容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
2、人生志向: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③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3、人生感受:①伤春悲秋之情;②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世事多变、沧海桑田;④告慰平生的喜悦。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古典诗歌常用的题材边塞、田园、怀古、官场、战乱五类诗歌对应的五种基本表现手法不借助外物的诗歌——直抒胸臆叙事抒情诗——叙议结合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他诗歌分类: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古典诗歌思想感情术语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哀怨、激愤、憎恶、欣喜、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愉悦、沉痛、哀伤、赞美、敬慕、惜别、依恋、豪迈、狂放、闲适、恬淡等。
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分类①人物形象: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②自然景物形象或者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③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古典诗歌常见的塑造形象的①细节刻画②烘托③对比衬托方法常见意象归类(一)意同象异1、思乡:月亮、柳树、鸿雁。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 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四章 即事感怀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四章即事感怀【高考金脉】真题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9.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第五季诗歌鉴赏之诗歌情感)第三章托物言志【高考金脉】真题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II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答出手法——烘托和渲染,得2分,能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
但如果考生答侧面描写等并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掘金技巧】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
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注意:1.托物言志的诗歌重在分析物象的特征,注意找到物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2.托物言志诗歌往往伴随着对物象进行描述的手法,主要是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渲染。
3.答题时尤其注意注释或时代的背景,这些是找到作者志向和情感的突破口。
【掘金实战】一、(2016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4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
(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分)。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两字的答题思路主要有炼结构、炼手法、炼意和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境,答题时注意首先解释紫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效果。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从总的方面抒情方式上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直抒胸臆和怀古伤今,答诗歌手法从全诗看应该集中的抒情方式上,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做具体的分析。
二、(2016届四川省双流中学高三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解析】(1)试题分析:抓住诗中的“紫”“黄”和“香”作答,还要结合典故分析菊花的品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由表及里,首先分析表面的特征:色美、味香,还要注意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写物是为表达志向,所以还要注意分析和人相同的品格,结合诗中的陶渊明和罗含的典故可以看出四“品高”。
(2)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禁重露”“怯”“愿”等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词中的“禁重露”“怯”“愿”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2016届天津市天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
〔8分)舟中二首(其一)【注】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第二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镇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
(2)“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
”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
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四、(2016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南宋·袁去华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
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1)结合全词,分析“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两句的作用。
(5分)(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1)①结构: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下片的伤今。
(3分)②内容: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由此联想到人世沧桑、朝代兴废,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
(2分)(2)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
“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
(2分)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
(2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
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方法如下:①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句子。
②抓语言特点。
如:有些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比如对比、动静结合等。
有些诗句运用修辞,不如对偶、互文等。
有些诗句倒装,有错位之美,有些诗句长于练字,有凝练之美。
③注意诗句的位置即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试题分析:“登临处”三句,写登临之意。
眼前看到的是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又生岁月如流生命短暂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