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如何鉴赏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丽
邮编:225400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而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在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是经过诗人创作、加工、升华而成的。这就使咏物诗和写景诗各具特色,尤其是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这类诗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要全面读懂诗歌的意韵,跟作者站在同一个时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现在在诗歌鉴赏的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如“读《落花》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中的第(1)题“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考查的就属于这一范畴的题目,那么我们如何更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从这些写景诗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内容方面
(一)绘声绘色绘形。诗人写景时从哪些方面写景状物的呢?阅读大量的写景诗,我们总会发现诗人会在景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着意描绘,力求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传达自己的意绪。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写了江水、鸥鸟、山峰、鲜花等景物,并着力描写它们的色彩: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图:碧绿的
江面上,白色的鸥鸟掠过。在绿水的映衬下,鸟儿的白羽愈加醒目。青葱的山峰上,火红的鲜花烂漫开放,像燃烧的火把。前两句描写景物景色清新,色彩明丽,传达出愉快的情感,诗人却以此反衬思归的感伤。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不仅写出了景物的色彩,更把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思绪表达出来了。
(二)动景静景的描写相结合。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境界全出。不仅使人感受到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蝴蝶飞舞,春鸟和鸣,写尽了那一派生机勃勃、盎然的春意。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如刘板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忽起”“垂杨舞”以及“万点声”,表现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而“万点声”又是以动(有声)衬静(无声)。这首诗既写静景,又写动景,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又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前两句描写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描写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三)情景交融。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与王驾评诗书》)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思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卷二)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景”和“境”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谐和”“妙合无垠”的境地。因此情景交融是写景诗的特征。如柳永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字字写的都是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图景里所蕴涵的离别愁绪、凄凉情怀,读者自能从诗人描写的“柳、风、月”上感受得到。
在“情”和“景”的关系上,要特别关注用"乐"景来反衬"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并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流露出一些伤春、凄凉之情。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
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表现形式方面
(一)写景的不同角度。诗人描写景物,捕捉景物特征时,总是开放五官,悉心体味,然后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反映出来,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反映景物的特征。如“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华子岗》裴迪)作者并没有工笔细描地刻画华子岗的景物,而是着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几方面去摄取最能表现自己情趣的景象,把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笔墨疏淡,蕴涵丰富。
(二)写景的层次。诗人描写景物,捕捉景物特征时,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高或底,或俯或仰,或远或近,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从而获得对所描写景物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二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写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春光胜似秋光的美感。
而有的诗描绘的画面景物众多,却从诗人的笔下汩汩流淌而出,
显得有条不紊,除了因为诗人写景时,采用了或由远及近,或由高到低的观察视角,还按时间或进程的先后来写景状物,牵引读者想象。因此我们如果理清了诗人写景的层次,往往就能把握到诗人的情感节奏。例如: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途中的景色。最后一联对嵩山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薄,很有层次感。。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这首诗描写春天美景极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看到的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一层一层地逐步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词。
(三)写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