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诗两首》
(教学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XX中小西校区一(2)班XX一、教学设计三、拓展延伸四、课堂检测(二)理解感悟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
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2、朗读全诗,背诵。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3、提出任务,进一步为理解诗意、体悟感情打基础;小组分工合作学习,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教学生,以点带面,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的意境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通过想象,再次体会春天的美好和作者爱春、惜春之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使感情得以升华。
5、课堂作业练习二、课堂实录一、导入揭题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
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PPT优质课
古
chù
诗
wén
首
cūn
眠
jū
处
zuì
闻
yān
村
tónɡ
居
sàn
醉
烟
童
散
cūn jū
村居
村居:住在农村。
草长莺飞二月天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 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拂堤杨柳醉春烟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 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 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 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春眠不觉晓
春天的夜晚睡得特 別香甜,连天亮也察觉 不到。
处处闻啼鸟
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昨天夜里听见了刮风下 雨的声音,不知道有多少 花朵凋零了
诗歌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 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构思巧妙,写春景不写所见,却只写所闻 所想,表现了诗人悠闲的生活情趣,抒发 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近义词:
反义词:
多--- 少 来--- 去
听 啼 --- 叫 处处--- 到处
闻---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ɡǔ
shī
shǒu
mián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PPT精品优质课件
第4课、古诗两首
《春晓》
孟浩然
jué 觉
mián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4《古诗两首》完整课件
橙色 橙子 橘子 必须 忘记
姓刘 菊花 赠送 风景 荷叶
残枝
君子 秋霜 记住 尽情
目录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 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 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写
我 会 写
于 于是 对于 由于 枫 枫叶 枫树 枫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小径
斜坡
枫叶
停车 远近 于是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 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 行(杜 牧)
寒
,
。
停
,
霜
。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于 于是 对于 由于 枫 枫叶 枫树 枫林
橙黄橘绿赞深秋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分别是《赠刘景文》和《山行》,WTT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赠刘景文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第二课时山行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六、朗读、背诵古诗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
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
第4课:古诗两首
第4课古诗两首[课课通]一、课文解读。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题目中的“河”指黄河,“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示儿”的意思是给儿子看。
2、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被推崇为“诗史”;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许多诗篇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8年之久。
4、一个“满”字突出了诗人悲喜交集、喜极而泣的神态;“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的动作,把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从”“穿”“便下”“向”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表现出诗人的归心似箭,呈现出一泻千里的气势,要读出诗人的兴奋之情。
5、“元知”与“但悲”相对,显示出诗人矛盾的心理,衬托出诗人内心深深的遗恨;弥留之际,诗人不以儿女情长为念,却以“北定中原”为最后遗愿,以“无忘告乃翁”为嘱托,流露出诗人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朗读时,语速宜慢些,一二句读出无奈与遗憾的心情,三四句要读得语重心长。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严整的格律诗,对仗工整,以“喜”贯穿,叙事与抒情交融一体,先后描绘了喜讯传来、沉浸其中、引发思考和展望回程的完整经过,是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真实的心路历程,其心情可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表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和祖国统一的殷切渴望,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7、《示儿》从诗人毕生的心事写到临终前嘱托和盼望,跨度之大涵盖身前死后,在万事皆空与只悲九州不同的强烈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之情。
二、字词句积累。
1、多音字(1)传:chuán传说;zhuàn自传(2)卷:juǎn卷发;juàn试卷(3)空:kōng天空;kîng空地2、同音字(1)tì-涕(涕零);剃(剃刀)(2)luî-洛(洛阳);落(降落)3、填字组成词语,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苏教六语上《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观摩示范公开优质赛教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优秀精品教案多篇
4古诗两首《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1.学会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涕泪、巫峡、洛阳。
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示儿》。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二、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第4课 古诗两首
六(4)班学生自学成果汇报单爱生:__________ 评价:_______课题:4、古诗两首【预习·导学】1、把课后生字抄写两遍,并组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带点的字注音:即.使()蛋卷.()试卷.()传.说()传.记()【感悟·探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给自己听,读给同伴听)2、古诗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理解字词漫:______ 却:______ 收:______ 同:______ 乃:______翁:______ 平:______ 元:______ 但:______ 妻子:______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代_________写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全诗体现了一个”______”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句中可体会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5、《示儿》是_______代___________写的,全诗体现了一个”_______”字,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叮嘱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拓展·延伸】1、被称为“大李杜”的两位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小李杜”的两位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古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
《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
(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学习古诗《暮江吟》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
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
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课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课文《古代诗歌三首》《迢迢牵牛星》佚名〔两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牵牛星:河鼓三星之一,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河汉:即银河。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
素:洁白。
札(zhá)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梭子。
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清且浅:清又浅。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一水:指银河。
间(jiàn):间隔。
脉(mò)脉:含情相视的样子。
一作“默默”,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中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天。
店铺在此整理了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生字的呈现:⑴揭示课题识字。
“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
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
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⑵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⑶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⑴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⑵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
如: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睡──眠3、识字的巩固:⑴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⑵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
如: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⑶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本课六个要写的字,各有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
“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一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笔记以下是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笔记内容:一、文学常识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
3. 王湾,唐代诗人。
4.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二、主旨概括1. 《观沧海》:诗人以洗尽沉滓、独存慷慨的笔触,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理解和真诚劝慰,同时也对朋友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3. 《次北固山下》: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4.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表现了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
三、名句赏析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宏大的意境,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了。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句诗情景交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天涯游子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
四、重点字词1. 次:停泊。
2.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3. 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4. 杨花:柳絮。
5. 夜郎:古代夜郎以西地区的代称,这里指友人被贬之地。
6.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阅读(二)第4课古诗两首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cūn jū 村 居 高鼎 cǎo zhǎng yīng fēi èr yuè tiān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fú dī yáng liǔ zuìchūn yān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ér tóng sàn xué guī lái zǎo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máng chè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 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 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 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 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 《随园诗话》
mù
zhèn lín yuè
牧童 振林樾
lì
立正
chán
蝉鸣
huáng
黄牛
bǔ zhuō
课文学习 课堂练习 补充阅读
诗意解析 词语解释
诗意解 析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
嫩绿的新芽,黄莺在天上飞 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 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 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 醉得直摇晃。孩子们放学回 来得早,赶忙趁着暖人的东 风放起了风筝。
词语解释
村居:在农村居住。本文是指诗所 写的情景是在农村居住看见的。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 见)
袁枚[清]
牧(童)骑( 黄)( 牛), 歌(声)振( 林)樾。 ( 意)欲捕( 鸣)蝉, 忽然( 闭)( 口)( 立)。
村居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乌鲁木齐市第113中学小学语文教案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_马玉梅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古诗两首》中的生字。
二、教学课题第2册第4课《古诗两首》三、教材分析本课《古诗两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这一单元安排的几课内容都与春天有关,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春天、感受春天。
而本课以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内容,可以说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一个深化和提升。
因为古诗所描绘的春天,语言更加优美,意境也更加深远。
两首古诗中,《春晓》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雨后春晨图,《村居》则描绘的是一幅儿童春戏图,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春晓》是热爱中带着淡淡的怅惘,生发惜春之情,而《村居》则是热爱中渲染自由欢乐的童趣,两首诗画面感都非常强,情感也比较强烈,极利于学生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古诗语言优美,朗朗上口,也利于学生背诵积累。
四、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对话法、情景创设法、想象感受法、多媒体辅助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激趣导入1、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已经悄悄到来,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把你眼中的春天跟大家描绘一下吗?2、同学们真聪明,居然用到了前几课学到的词语,这么懂得学以致用,老师真佩服你们!同学们眼中的春天真美,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古代很著名的诗人,他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二首”。
3、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学习《春晓》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吧!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出示配乐朗诵flash《春晓》,点击课件“春晓视频”,超链接到/v_show/id_XMjM3OTMxNTI0.html一、了解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yú 于(于是)(重于泰山)(大于) shǒu 首(首都)(首次 )(首尾) zhī 枝(树枝)(枝条)(枝叶) fēng 枫(枫树)(枫叶)(枫林) jì 记(记住)(记得)(记忆) liú 刘(姓刘)(刘海)
4、古诗两首
赠(赠送) 擎(擎雨盖) 残(残) 须(须要) 橘(橘绿)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径(石径)(路径) 斜(倾斜)(石径斜) 枫(枫叶)(枫树) 于(于是)(终于)
前一首诗是抓住 菊花 、荷叶 、 橙子 、 橘子 四
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后一句是抓住 寒山 和 枫叶 枫两
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喜 的
思想感情。
欢田园生活
1.“刘”,音节是(liú ),共(6 )画, 第二笔是( ━ )。 2.“枫”,音节是(fēng ),共(8 )笔, 第七笔是( ノ )。 ⒊“首”,音节是(shǒu ),共(9 )笔, 第五笔是( ︱ )。
《赠刘景文》和《山行》都是描写 秋天(季节)的景 色,作者分别是 宋 朝诗人 苏轼 和 唐 朝诗人 杜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