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教学提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2c2e9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c.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社会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2. 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规范3.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4. 社会群体和领导与权力5. 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6.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讨论社会心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祝学习顺利!。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c5dc3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2.png)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f4237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b.png)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践教学大纲。
2.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2)社会认知:探讨个体如何认知他人、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社会影响:分析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从众、服从等社会现象;(4)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冲突等;(5)社会动机与行为: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动机、行为及影响因素;(6)社会心理疾病:介绍社会心理疾病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方法;(7)社会心理学应用:分析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2. 教学安排(1)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实践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3)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认知;第5-8周: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第9-12周:社会动机与行为、社会心理疾病;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应用。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1. 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实验操作: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40%;(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占总成绩的60%。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bc456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5.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适用专业: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4、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定义和构成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量表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测量法(四)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定义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定义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的定义和类型社会促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社会抑制的定义和原因4、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定义和表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五)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的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3、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职场关系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技巧(六)社会行为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七)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2、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3、营销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消费者行为与广告宣传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4、健康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讲义--提纲
![社会心理学讲义--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26348de4da38376baf1fae79.png)
现场实验 是在社会生活的自然情况下控制条 件进行实验。优点是接近生活真实情况,实验结 果易于推广。
现场调查 是针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进行 的调查研究方法。优点是适应面广、方式灵活、 简便易行,但要求对调查提纲、调查表、调查问 卷进行精心设计。
现场观察研究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 收集人类行为的有关资料,分析、判断两个变量之 间的关系,作出结论。
现场调查、生活史分析
心理测验,民俗与艺术分析
第一章 小 结
1、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 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 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是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血 缘关系。 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室研究法、 现场研究法、档案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法。
孙本文(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社会行为的,一方面研究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的影
响,另方面研究社会所受个人的影响。”
李长贵(台湾社会心理学学家):“社会心
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潜移默化。”
② 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心理论 吴江霖(广州):“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 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 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优点:
◇ 借助于现代录音,摄像技术,资料可靠,
客观
◇ 可弥补、修正实验方法的缺陷。 缺点:
◇ 但因观察对象的特殊性,使结果较难推广。
同时,应注意观察的连续性、轮换性、隐蔽性。
模拟研究是由研究者根据真实生活情况
模拟设计出人为的情境,探求人们在特定社
会情境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实例)。优
点是对不太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较为适应, 结果较为真实,易于推广。但应注意逼真, 不被人识破。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b0127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5.png)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学科性质、目的和教材1.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学科。
它将个人视为一个与周围社会紧密关联的对象,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2.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教材本课程建议使用XXX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
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难以逐章深入和展开。
因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有所取舍,并选择10章左右作为重点。
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题和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减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任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
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先研究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题;二是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三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7834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d.png)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49eb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1b.png)
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一、课程概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互动关系。
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4. 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学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本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a. 知觉和注意力b. 记忆和认知结构c. 推理和判断d. 智力和智商2. 自我与社会a. 自我概念和自尊b. 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c.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3. 社会影响力a. 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b. 权力和领导力c. 遵从与抵制4. 社会关系a. 人际互动和交往行为b. 爱情和亲密关系c. 合作与竞争5. 群体与团体a. 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结构b. 集体决策和群体思维c. 小组动力和合作机制四、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系统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社会心理学的整体认知。
2. 学生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集思广益地探讨社会心理学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实验与观察设置课堂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和直接感受社会心理学现象,从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 文献阅读与研究报告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相关的社会心理学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讨论表现、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论理解、实际应用和批判思维能力。
4. 研究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独立撰写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第X版2. 辅助教材:a. 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选读b.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集3. 在线资源:a. 学术期刊数据库b. 社会心理学研究组织网站七、参考文献1. 肖恒. (2009). 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0). 社会心理学(第7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以上为《教案大学二年级社会心理学课教学教案》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3f6a6813b3567ec112d8a9c.png)
《社会心理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心理学学时、学分: 16学时 0.5 学分一、社会心理学实践目的通过社会心理学实践,使得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社会心理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正确利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规律分析现实社会心理现象,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社会心理学实践要求在社会心理学实践课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整的完成一项社会调查,从选题到实践报告的撰写,从中发展自己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感受社会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每周查阅最近一周的一则焦点新闻,利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述评;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完成一次亲社会行为。
三、课程实习内容1.联系生活实际,并查阅文献,选择课题。
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结合小组成员的研究兴趣及生活实际,与小组成员初步商定课题。
查阅文献,论证课题的可行性,确定课题。
2.设计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介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选择切合自己小组课题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设计,写出相应的研究方案。
3.实施小组所设计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案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方案,进行必要的调研,收集数据。
4.分析处理数据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编码,录入,并能采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正确处理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
5.并写出研究报告整理文献、研究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写出符合心理学写作规范的研究报告。
四、指导教师的责任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选择课题。
2.指导学生利用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设计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案。
3.指导学生按照研究方案,小组成员实施所设计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案4.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处理数据。
5.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写出实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家的观点:解释群体互动
社会学家G.麦考尔和J.西 蒙斯:社会心理学“关注于 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 强调的重点是各种“塑造 群体”的因素,如社会自 我与社会化;
尹恩·罗伯逊:“社会心理学 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环 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在我看来“人类行为主要 取决于人们所属的群体和 群体间的互动及影响”。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等人从原苏联心理学 特有的活动原则出发也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 究受参加社会群体这一事实所制约的、人的行为与活 动的规律的科学。”
有关社会心理学
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 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在这点上, 心理学家强调个人因素(人格),社会学家强调社会因素(群体 与互动),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1)
吴江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 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这一定义力图将人的社会心理的发生、发展置于较 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在一定程序上揭示了 社会心理的本质属性,但这一定义却带有明显示的 心理学化的倾向。在这里,社会心理学只是关于个 体的一种研究,尽管定义提及了“若干个体”,但 这个“若干个体”显然不能象有些人说的那样就是 “群体”。因为这个“若干个体”至多是个体的一 种算术总和,而群体(无论是大群体还是小群体) 是不能归咎为这种算术总和的。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 门现代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 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肯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 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 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 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其次,尽管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奥尔波特兄弟)使用的行为概 念是狭义的,但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使用的行为概念则是广义的: 它不仅指能够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外部事件,而且包括了诸如情感、 态度、思维这类虽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能够为现代科学间接测量 的内隐过程。
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
尽管除吴江霖、时蓉华的 与此相应,在上述著作
著述外,大多数学者都认 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 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 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 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 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 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
中,用来说明社会心理 现象的基本概念都与个 人特征或个人内在的人 格与心理倾向密切相关, 人格和自我、社会动机、 社会认知、社会判断、
右图:群体互动与恐慌
新的视角:人类学/跨文化研究
W.J.伦那和J.W.巴里:“正如《跨文化对社会心理学的 挑战》一书的标题所示,社会心理学中的跨文化研究 已对所谓‘主流’心理学提出了挑战,促使它从不同 的文化中获取自己的发现,超越传统的过于狭隘的资 料基础去拓展自己的远景。” 一句话,从跨文化的角 度来看,人类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 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最早的差异)
1920年代,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F. 奥尔波特和社会学家C.A.埃尔伍德进一步将上述 分歧明确化:
奥尔波特认定“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 与社会意识”(Allport,F.H.Social psychology, 1924:12)而埃尔伍德则以为“社会心理学是 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 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 C.A.,1925:16,11)
Hale Waihona Puke 理学家的观点:解释个人行为心理学家肖和康斯坦佐: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 社会刺激之反应的个人行 为的科学研究”;
G.奥尔波特:“大多数社 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社会 心理学旨在理解或解释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 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 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Allport,G.,1968)。
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 社会印象以及社会态度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
等章节构成了这些著作
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
的主要内容。
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差异)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 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 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 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 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 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 “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 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 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 向 ”(Raymond J. Corsini,Ed.,1984:342)。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3)
王康:“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 感情、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孙晔、李沂等人的简化:“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 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 学。”
并列使用“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两个概 念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 心理视为内隐过程,行为视为外显过程的习惯。 但是,它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份。而我们 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从内隐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2)
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 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心 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商榷:1、认定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指的内行为只是一种 “脑电反应或心电反应和生物介质的异常传递”(换言之, 是一种生理水平的反应),因而决不是社会心理的内过程 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2、将社会心理的内过程等同于个 体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外过程等同于群体社会心理的观 点是错误的,它解释不了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使广大群 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 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那样一类社会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