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合集下载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

三北工程情况汇报三北工程,是指中国政府实施的以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覆盖了中国的北方三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该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三北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1978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在三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达到了1500万公顷以上。

这些树木的生长不仅有效地固定了沙土,减少了沙尘暴的频发,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其次,三北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同时,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了大量的防护林带、梯田等,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另外,三北工程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生态保护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采滥挖等行为,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在生态恢复方面,政府积极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修复了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最后,三北工程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逐渐显现。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质得到了提高,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了生机。

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三北工程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恢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三北工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工程措施,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生态安全的持续稳定。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202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____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建设背景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____年,我国继续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力度,推进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二、建设目标____年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沙漠化防治,加快林业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目标如下:1. 新建造林面积达到1000万亩,实现绿化覆盖率提升;2. 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高土壤保持能力;3. 提高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形成绿色生态屏障;4. 推动三北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5. 加大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的力度;6.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建设成果____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新建造林面积超过1000万亩,其中包括沙地固沙林、防护林、经济林等多种类型的林木;2. 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土壤保持能力得到提高;3. 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防止了沙尘暴的侵袭;4. 生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地居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牧业模式,转向了林果种植、养殖等生态产业;5. 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高;6.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存在问题在____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1.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三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建设工程所需的资金较大,但政府资金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2. 灌溉水源不足:三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面临着水资源供给不足和用水困难的问题,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恢复。

“三北”工程三十年

“三北”工程三十年

“三北”工程三十年作者:邢章萍来源:《经济》2009年第11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20年,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15%左右,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状况的根本好转。

翻开中国地图,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绵延至黑龙江省的宾县,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这片广袤的土地见证着开创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先河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成长。

“三北”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30余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构建了防护林体系,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

重点治理地区的风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平原农区基本建成了防护林体系,粮食产量和农田面积呈“双增”趋势。

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表明,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陕、甘、宁、内蒙古、晋、冀等6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与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净减少7921平方公里。

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已进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阶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完成造林274万公顷,在巩固绿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绿洲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到7万多平方公里,扩大了四分之三,一个以农田防护林、大型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天然荒漠林为主体,多林种、多带式、乔灌草、网片带相结合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作者:赵子夜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摘要:1978年11月,为了治理生态恶化,带动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40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生态方面,“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现双降趋势,荒漠化面积逐渐减少。

同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内的河流淤泥量得到减轻。

经济方面,随着风沙灾害、水土流失的减少,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由于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的建设,林业产量呈现了翻番增长,也带动了林副产品的发展。

生态文明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林业知识的普及和林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国际地位。

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工程建设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由于“三北”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物价的上涨等因素,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的缺口逐渐增大。

此外,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病虫害以及干预失当等原因造成的林地退化也逐渐严重。

因此,后续的工程建设必须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必须要加强林地修复,改造退化林地;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支撑。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生态治理;生态文明;林地退化;林地修复1978年11月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和国家为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带动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规模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

一、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的原因“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实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在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带动下酝酿而生的。

(一)治理生态恶化众所周知,“三北”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恶劣的地区。

1977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尘暴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也逐渐加重。

“以往平均2年~3年发生一次,每次大约1小时~3小时,近十余年平均每1年~2年发生一次。

三北防护林体系 三十年铸就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 三十年铸就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十年铸就绿色长城作者:丛萍来源:《绿色中国》2008年第12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

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

经过30年建设,三北工程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区域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11月19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表彰大会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出席大会并为三北工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奖。

回良玉副总理高度评价说: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河,是惠及当代、荫及子孙、造福人类的历史丰碑,也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1978:揭开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22个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刀耕火种、战争及统治者大兴土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致使三北地区森林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少,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沦为裸地,黄土高原的“民以板为室”也变成了“民以窑而居”。

植被的破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从新疆到黑龙江,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绵延连片,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至5米,成为地上“悬河”。

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三北地区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

荒山野岭变葱茏——环县“三北”工程建设30年发展纪实

荒山野岭变葱茏——环县“三北”工程建设30年发展纪实

环县地处黄土高坡 , 属典型的黄土高塬丘陵沟壑 区 , 全 省水 土 流失 最 为严 重 的县 份 之 一 , 重 的水 是 严
: 三 _ 三 砑黄柞案 20. 08 3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方 面 , 着 “ 本 因害设 防 、 因地 制 宜 、 出重点 、 区突 突 分 破 、 一规 划 、 中连 片 、 模 治理 ” 统 集 规 的原 则 , 坚持 治 沙 与治理 水 土流 失相 结 合 、 工 造林 种 草与 封 山育 林 育 人 草相结 合 , 网带结 合 , 片 以治理 风 沙 口为重 点 , 大力 推 进 防风 固沙林建设 。 择栽 植 山杏 、 选 沙棘 、 条等 适应 柠 沙 区生 长 的树 种 , 用 保 水 剂 、 大 坑 、 大 苗 、 栽 采 挖 栽 深 浅埋 、 杆栽 植 、 前 泥浆 蘸根 、 后覆 土 保墒 等抗 风 截 栽 栽 沙 、 旱 造 林 技术 , 抗 雨季 整地 , 春秋 两 季 造 林 , 抽 选 并 有 一定栽 植 技术 的农 民组成 专 业 队 , 该 县造 林 成活 使 率 由过 去 的不足 4 %提 高 到 8%以上 ,通过 3 0 0 0年建 设, 使沙 区 生态 环境 有 了 明显 改观 , 济效 益 、 经 生态 效
维普资讯
昔 日的环县 是 荒 山荒坡 多 , 地广植 被 少 。如今 踏 上 环 县革 命 老 区这 方 热 土 ,映人 眼 帘 的 却是 绿 树 成
土 流 失 , 致 生 态环 境 不 断恶 化 , 量 的耕 地 和 山 坡 导 大 逐 年被 残 蚀 , 涝灾 害连年 发 生 , 业生 产效 益很 低 , 旱 农 农 民收入甚 微 。 过怕 了苦 日子 的环县 干部 群众清 醒 地

气壮山河的治山兴林凯歌——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年综述

气壮山河的治山兴林凯歌——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年综述

5 万亩 改善 自然 环境 、 进农 民富裕 ” 促 这 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工程被国家林 为主体的绿色长城 ,使 10 40 中心 ,把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 业局称之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 农 田得 到有效保 护 、0 万 亩 沙 化土地和 10 00万亩水土流失 区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设 的“ 样板工程” 教科书” 和“ 。

基 础 工程 来抓 ,全省 工程 过 域得到初步治理 ,整个三北防护
风 水 环境得 到明显 改善 , 民生活水 3 人 0年的艰苦努 力 , 山西省三北工 林 区 的干旱 、 沙 、 土 流失及 干 霜冻 、 冰雹等 自然灾害得到 平逐 年 提高 , 得 了显著 的 生态 、 程共 完成 造林 25 万 亩 , 取 81 全地 区 热风、

质量监督 、 完善工程质量管理” 的 斗 , 顽强拼搏 ” 的老区精神 , 激励 办 法 ,把工 程 引入 了高 质量 快 速 着 一代 又 一代 山 西人 为 防护 林 建

设事业建功立业。
— —
铸造 了一 种精 神 。 山西
富裕 了一 方百 姓 。各 地
设计 、 按设计施工 、 按项 目投资 、 省 三北 工 程 区既 是全 省 生态 环 境 坚 持建 设 生态 经 济 型 防护林 的指 按工程管理的办法 ,彻底扭转 了 最 恶 劣 的地 区 ,又 是全 省 经济 条 导 思 想 , 通过 调 整结 构 , 展多 种 发 昔 日造林面积不实 、地块分散和 件 最差 的地 区 。 省 5 贫 困县 经营 ,建成了黄河沿岸以红枣为 全 0个 成活率不高等弊端。造林专业 队 有 3 9个分 布在 这 一 区域 。 的组建 ,实现了防护林建设 常年
维普资讯

三北林业工程总结

三北林业工程总结

三北林业工程总结三北林业工程是中国在三北地区开展的一项大型林业生态工程,其目标是保护和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三北林业工程的一些总结:1. 工程的范围和规模:三北林业工程涉及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多个方面。

该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之一,覆盖了约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

2. 工程的实施时间和成效:三北林业工程自197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通过多年的建设,该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减缓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该工程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长。

3. 工程的重点任务和措施:三北林业工程的重点任务包括建设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

在实施过程中,该工程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三北林业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仍然存在,生态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一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等。

5. 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三北林业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该工程将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该工程将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该工程还将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提升中国林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三北林业工程是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工程,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未来,该工程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唐山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回顾与总结一、简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中国最早实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当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

1977年,风沙紧逼北京城,京津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到了首都的国际形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国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规划建设期限是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实施。

1986年,为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为京津阻挡风沙、涵养水源,河北省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单独立项,启动实施,建设起止期限为1986---2000年(属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第二、三期工程)。

唐山市作为环京、津地区,开始列入三北工程区实施范围。

2001年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任务结束,2002年唐山市列入三北防护林四期(2001--2010)工程任务区。

2002---2008年间,造林投资方式开始实行国债造林,工程任务指标减少,国家单位投资标准开始提高,由首都周围绿化工程的10元/亩造林投入提高到100元/亩,封山育林投资由5元/亩提高到35元/亩,同时在国家投资基础上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虽无正式文件进行配套比例规定,但从历年下达资金投资计划表中,看出地方配套比例要求为20%,同时工程管理费用由“首绿”期间的上级拨付转为从地方配套资金中解决,但仍未规定工程管理费占工程投入的比例或金额。

2009年,三北防护林造林投资再次提高标准,其中人工造林为200元/亩、人造灌木120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的长期经济效益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三北防护林工程概述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5)二、三北防护林概况 (6)2.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7)2.2 林种结构和树种选择 (9)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0)三、经济效益评估 (11)3.1 直接经济收益 (11)3.1.1 木材生产 (12)3.1.2 生态旅游 (14)3.1.3 森林可能发生的商业增值 (15)3.2 间接经济收益 (17)3.2.1 土壤保持与农产品增产 (18)3.2.2 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19)3.2.3 水质改善与水资源保护 (20)3.3 社会效益 (21)3.3.1 就业机会与社区发展 (22)3.3.2 文化与传承教育 (23)四、生态平衡与森林可持续发展 (24)4.1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监测 (25)4.2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26)4.3 林业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27)五、政策与建议 (28)5.1 现有政策的成效与挑战 (30)5.2 改进建议 (31)5.3 未来发展方向 (32)六、结论 (33)6.1 研究总结 (34)6.2 长期经济效益模型归纳 (35)6.3 建议与展望 (36)一、内容简述三北防护林工程自实施以来,不仅显著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碳汇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分析防护林对大气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减缓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汇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

林下经济发展:探讨防护林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潜力,包括素菜补给、精准采摘、农林业融合等,促进当地农业转型 upgrading,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产业发展:展示防护林工程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带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发展的效用。

水土保持与农业效益增强:主要阐述防护林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

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为了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

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北方大范围的防护林带,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持续进行了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建议。

二、成就与经验1.林地增加: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恢复工作,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特别是在新一轮国家土地绿化工程中,大量的边坡、沙地、荒山等被植被覆盖,有效减缓了风沙的侵袭。

2.生态效益: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善了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景观的改善。

通过引进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了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质量。

3.经济效益:三北地区除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护林工程还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的林木种植和经营管理,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4.社会效益:防护林的覆盖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同时,也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

三、问题与挑战1.乱种乱护:由于对土地的环境和气候特点不了解,有些地区出现了乱种乱护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树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林地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灌溉用水不足:在林地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限制,有些地区的灌溉用水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林地效益不理想。

3.病虫害防控不力: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林地管理不到位,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

这给林地建设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4.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于防护林建设的管理监督不够到位,导致执法力度不够,乱占乱用林地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建议与展望1.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应加强对土地环境和气候特点的科学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年造林绿化成效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造林绿化成效大
三 北 防护 林 工 程 取 得 的 巨 大 成 就 令 世 界 瞩 目 。 18 年 世 界 环 境 9 7 日 ,三 北 防 护 林 建 设 主 管 部 门 被
民 义 务 植 树 运 动 ” 的 决 议 。 一
个 国 家 以 立 法 的 形 式 规 定 公 民 必 须 履 行 植 树 义 务 , 以 此 促 进 本 国 林 业 快 速 发 展 , 这 在 世 界
最 短 、效 果 最 好 、老 百 姓 最 欢 迎 的 工 程 。 这 一 创 举 引 起 国际 社 会
员 令 ”。 在 邓 小 平 同 志 的 倡 导 下 , 1 8 年 1 月 1 日 , 全 国 9 1 2 3 人 大 五 届 四次 会 议 通 过 了 “ 全
期 工 程 投 资 就 达 1. 71亿 元 。 从 工程 启动 到今天 整整 3 年 了, O
后 ,一 个 全 民 植 树 热 潮 ,在 9 0 6 万 平方 公里 的土地 上常兴 不衰 。 在 全 民义务 植 树 的推 动 下 , 各 项 造 林 绿 化 工 程 遍 布 大 江 南 北 ,长城 内外 。 据 不完 全 统计 ,
联 合 国环 境 规 划 署 评 为
“ 球 环 全
3 年来 参 加 义务 植树 的有 6 0 O多
亿 人 次 , 植 树 3 0多 亿 株 。 如 o 果 把 这 些 树 以 1米 的 间 距 排 开 ,
示 录 ” 17 。 9 8年 三 北 防 护 林 工 程 开 始 启 动 。 这 项 覆 盖 我 国 北 方 1 个 省 市 区 的 5 1县 3 5 (市 、
受 到 各 级 政 府 的 高 度 重 视 。 全
社 会 办 林 业 、 全 民 搞 绿 化 深 入
旗 ) 总 面 积 4 6 9万 平 方 公 里 , , 0 . 历 时 7 年 的跨 世 纪 生 态 工 程 , 3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

中国三北防护林概述中国的三北防护林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三个母亲河流域(黄河、长江和黑龙江)以北的防护林区。

该防护林建设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减缓和逆转中国北方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以保护重要的生态和环境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介绍。

概念中国三北防护林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78年,其目标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座纵贯中国的防护林带,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

该防护林带的总面积约为422.8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的18个省份,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青海、宁夏和甘肃。

建设历程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

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草原退化、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防护林建设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治理、修复退化草原等。

植树造林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种植抗风固沙树种,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防护林覆盖面积已达到154.8万平方公里。

同时,防护林减少了沙尘暴事件的次数和影响范围,改善了河流的水质和水量,有效地遏制了漫长荒漠化的趋势。

取得的成就中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防护林带的建设有效地减缓了荒漠化和沙漠化的趋势。

防护林的植被覆盖减少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其次,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明水县“三北”工程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

明水县“三北”工程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

明水县“三北”工程建设成效及主要做法作者:任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5期明水县自1978年国家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经过40来年艰苦奋战,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38.33万亩,封山育林13.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5%提高到12.8%,现有林面积相当于“三北”工程建设初期的1.5倍,活立木总蓄积相当于“三北”建设初期的3倍。

为生态文明、绿色中国建设书写了壮丽篇章。

1区域概况明水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通肯河流域,东部属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带,沟壑纵横,水蚀严重,西部属松嫩平原腹地,土地偏碱性,幅员面积345.8万亩,人口34万。

全县耕地面积163万亩,草原70万亩,林地54万亩。

气候特点是四季交替明显,年平均日照282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76.9毫米,宜农、宜林、宜牧,素有“一林、二草、七分田”之说。

2工程建设成效2.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绿化荒沟2000条,营造水保林15.8万亩,治理小流域35处。

通过开发治理,明水县在坡耕地和山坡植树、种草,在流域内开发养鱼水面养鸭、鹅,下游开发水稻。

通过小流域治理开发获得可观经济效益,年均增值3000多万元。

据测算,全县坡耕地每年减少径流32%,泥沙流失量减少17.4%,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58%,空气湿度增加8.5%,蒸发量减少15.2%。

治理后的小流域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

2.2社会效益得以显现。

多年来,明水县把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

为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高效林业,发展绿色产业,使贫困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增加收入,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扶贫,通过加快发展薪炭林、花卉苗木等产业,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共赢,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以防护林为主的较为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以林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明显提高。

2.3经济效益更加凸显。

麦积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发展经验与成效分析

麦积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发展经验与成效分析

麦积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发展经验与成效分析卢晓晶(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林业局甘肃麦积741020)摘要:通过麦积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系统研究总结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建设经验,着重对麦积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麦积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发展经验成效分析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20-0235-021三北工程实施情况1.1基本情况麦积区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县区之一,自1978年实施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已完成一、二、三、四期工程,五期工程正在实施当中。

先后建成了伯阳林带,南北两山林带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2主要做法1.2.1发展模式①梁峁针阔混交、乔灌混交防护林带模式。

②缓坡地、山台地经济林绿化模式。

③常绿树种地缘锁边生态林模式。

④陡坡地连荒山生态防护型用材林模式。

⑤村组异地搬迁造林模式。

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在麦积山名胜风景区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北部浅山干旱区的搬迁旧址,实施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绿化美化环境,防风固土,改善生态环境。

1.2.2技术思路(1)统一规划,乡村联合治理,造林后按照权属分别经营管理的路子。

在林带建设和流域治理中,坚持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并重,打破乡村行政界限,制订发展方案,逐年分步治理。

(2)按山系布局,整山整沟整面坡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

整合农业项目资金,从当前着手,从长远着眼,平田整地,植树修路,筑渠打坝综合治理。

(3)组织专业队造林与群众义务植树造林相结合,群策群力共建的路子。

(4)地边退耕造林,地中精作农业,林粮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的路子。

(5)个体承包造林,促进防护林建设持续发展的路子。

2工程建设成效2.1成果现状依托三北工程,沿梁设带,先后建成凤台梁、营房梁、东山梁、马岘梁等10条面宽50~150m的防护林带,全区初步形成了“山顶防护林戴帽,沟坡水保林固土,半山经济林围腰,地埂常青树绿化,农路针阔树美化”的多林种、多树种、多效益复合型林业生态防护体系。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周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20周年。

值此时刻,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林业建设、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在国家林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家三北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三北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发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三北精神,全力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工程建设背景和任务完成情况甘肃省三北地区分布有我国四大沙漠以及大面积戈壁,沙化土地总面积列全国第五位,河西沙区是全国四大主要沙尘暴源区之一。

我省沙化土地从解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均呈递增态势,年均递增率为0.38%、递增面积达78.9万公顷,直接危害21.34万公顷的耕地和406.37万公顷草场。

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5.18亿吨。

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造成区域内生态体系失衡,严重制约着全省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时森林覆盖率仅为4.03%,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低而不稳;农牧业人均纯收入仅102元,不仅远低于全国人均463元的水平,也大大低于全国三北地区人均334元的水平。

为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于1978年决定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三北地区十三个省(市、区)进行大规模的防护林建设。

由此,拉开了甘肃三北工程建设序幕。

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甘肃工程建设范围从一期时的49个县(市、区),扩展到了四期工程规划时的70个县(市、区),工程区总面积3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42.6万平方公里的91.8%。

我省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1978-2000年(一、二、三期)的建设任务,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并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四期工程(2001-2010年)。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 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40 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

这项工程从1978 年开始到2050 年结束,历时70 多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全长8000 公里,宽400 至700 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

其建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均创下了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40 年来,历经几代人、亿万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

据今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 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 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 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 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

工程建设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

绿撒大漠: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40 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主攻防沙治沙,广大工程建设者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 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 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 的历史。

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

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 天下降为2.4 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 天下降到不足1 天。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阿克苏,经过各族干部群众32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道由百万亩“林海”构筑的绿色长城。

2017 年,阿克苏全年空气优良天数159 天,优良率达43.7%。

陕西省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 提高到33%,境内860 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昔日的“风沙王国”华丽转身变成绿树茵茵的“塞上江南” 。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防护林建设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防护林建设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总结-防护林建设一、新疆自然地理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欧亚大陆中部,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80多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山间盆地)80多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

绿洲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

全区共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854个乡镇,总人口2050万人。

境内有53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13个。

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国境线最长的省区。

地貌轮廓为“三山夹两盆”,北部是阿尔泰山山脉,南部是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山脉之间为准噶尔盆地,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盆地中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为塔里木盆地,面积40万多平方公里,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全区农用地6307.61万公顷,其中耕地410.71万公顷,园地36.37万公顷,林地676.38万公顷,牧草地5112.47万公顷,其他农用地71.68万公顷。

截至2006年底,新疆山区天然林资源保存面积209.47万公顷,河谷荒漠林保存面积657.2万公顷,绿洲人工林保存面积173.33万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2.94%,绿洲森林覆盖率14.95%。

新疆是全国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的省区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699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03种,44种为自治区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0余种属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

野生植物已查明有近4000种,其中已证明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有1000多种。

新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降雨稀少且分布不均,北疆在150—200毫米,南疆不足100毫米,西部伊犁地区的降雨量差不多是东部哈密地区的6倍。

全区水资源总量832.8亿立方米,地表水水资源量788.7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量502.6亿立方米。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

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1月17日报道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为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区考察生态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0年成就综述中国绿色时报11月17日报道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战略决策,由此三北工程迈上了建设巍巍绿色长城、铸起历史丰碑的征程。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广,包括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面积大,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规划期限长,从1978年~2050年共计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任务重,规划总造林3508万公顷,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并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

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为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亲笔题词“绿色长城”。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

大力植树种草,推进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继续推进‘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深入到三北地区考察生态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上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建设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5.05%提高到10.51%,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绿化意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态环保领域的地位,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三北工程建设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10年动乱后,我们党决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纪元。

在这样一个伟大时刻,三北工程诞生,它以其广阔的历史和深厚的自然背景更彰显出深远的时代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拓展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流沙压埋农田、牧场、村镇、村庄,威胁着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

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

据调查,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年代~80年代初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

三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水土流失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万吨以上。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同时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同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同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公里。

这里有许多革命老区,由于生态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三北地区地域辽阔,光热资源充足,物种资源多样,矿产资源丰富。

人均农地、草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极具开发潜力的农业区;已经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约占全国的70%,其中有多种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冶金、重化工基地。

三北地区植被稀少,农村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

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

三北地区在农田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到1975年底,三北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87万公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造林保存面积140万公顷,为大规模治理沙害、水患积累了经验。

但在建设过程中,也走了许多弯路。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放松对黄土高原的治理,但由于重视工程措施,忽视生物措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水土流失,而且一遇到暴雨,又造成更大的损失。

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要在于兴林”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植树种草是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生态灾难只能用改善生态的办法来治理。

三北工程开启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新篇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在林业建设上的精彩缩影30年来,三北工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始终围绕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两大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充实建设思路,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精彩缩影。

建设思路不断充实。

三北工程建设之初,提出了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一个符合三北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高生产力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庞大生物群体”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

进入二期工程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为进一步调动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实现农林牧、土水林、带片网、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林工商结合,增强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能力。

进入三期工程后,为推进防护林建设由点向面展开,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进入四期工程后,提出了防护林体系要走全面质量管理的道路。

近几年,根据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一个亮点、统筹三大区域”的工程建设思路,开展了新农村试点、农防林更新改造和重点农区、重点沙区和水土流失区的高标准防护林建设。

建设重点不断延伸。

三北地区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任务重。

建设中,在坚持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三大重点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突出工程建设主攻方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

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基本原则,在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沿线紧密结合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建设,确定了194个重点建设县,通过实施主体工程和区域工程相结合,重点开展了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重点地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在巩固完善已有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了跨越西北东部和内蒙古中部三省区的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跨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吉林西部三省区的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工程,跨越华北和西北六省区的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的防护林工程,首都周围两市三地绿化工程,跨越西北、华北四省区的青少年黄河护岸林工程等5个重点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这些重点地区沙化和水土流失扩展趋势,率先在东北三省和京津两市许多地区建成了跨流域、跨省区、跨山系、集中连片、规模浩大、布局合理的大型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四期工程建设期间,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把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外围等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新治理沙化土地32.68万公顷。

建设机制持续创新。

30年来,始终把创新作为促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一期工程建设期间,试行了经济合同制,由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和各省(区、市)林业厅(局)签订协议,然后各省(区、市)内层层签订合同,实行任务、投资、期限、负责人四落实,用经济手段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把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制约、密切配合,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

二期工程期间,在强化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的同时,大力推行工程造林。

建设项目,按程序立项、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标准检查验收,做到计划与规划衔接,投资与质量、任务挂钩,验收结果与奖惩兑现。

三期工程建设期间,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确定了“五长”(省长、地市长、县市长、乡镇长、村长)工程建设负责制和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坚持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与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抓工程建设的责任与职责,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期工程建设期间,逐步将现代管理理念与方式引入到三北工程建设中,推行按项目管理试点,建立了目标明确到省、任务分配到省、投资下达到省、责任落实到省的“四到省制度”,显著增强了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设政策不断完善。

一期工程上马不久,各地结合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力推行了承包造林、“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促进了造林生产责权利的结合,调动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

二期工程期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结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全民义务植树等政策的实施,推行“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造林和“四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造林、统一验收、分户经营)的统分结合的造林政策,探索了工程建设新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激励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三北这项劳动密集型工程的劳力问题,促进了按山系、按流域的规模治理,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提高了建设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