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c99f941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7.png)
第六章中医的体质理论及应用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含义体质,又称禀赋、禀质、气禀、形质、气质等,即人体的质量;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人体体质的形成是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两个基本方面的;其次,也反映了中医学关于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第三,它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体质观;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即形体;神,即生命机能;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就是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所以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既包括身体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并且二者高度统一;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表现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并保证其相对稳定;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体现出来;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先天禀赋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体质的发展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二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身体素质是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反映:人体机能在肌肉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在体质学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的体质好坏的主要方面之一,它与人的体型、体格、机能、神经和心理等均有密切关系;所谓运动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肉即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协调性:一般来说,运动能力强的人身体素质也好;反之,身体素质好的人,运动能力也比较容易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指向性如内倾、外倾等;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遗传有关,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个性企图,而不能决定其个性特征的内容;中医学中的“气质”,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人由气生,形以气充”,“人生气禀不齐”,所以人的品行、道德也各不相同;气质,又称为气禀、气性、禀性等;气与心、性相关;所以,中医学所说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其含义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广而且深;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骄傲、谦虚、勤劳、懒惰、勇敢、怯懦等,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质和性格都具有其相应的生理学基础;体质与气质、性格分别是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不同的概念;如同物质与运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医学总是从体质与气质的关系中,去探讨体质或气质问题,将体质与气质一并讨论;因此,中医体质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与西方体质学和心理学所说的体质和气质,其含义不尽相同,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三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人体形态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在体质研究中,人体形态主要是指涉及人体测量和观察的内容,包括人体各部大小、人体重量、性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人体形态与人体的体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人体心理、生理功能及一切行为的基础;换句话说,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基础;体格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一般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和皮下软组织等情况来判断,为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体型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体型与人的心理因素和健康状况等有一定的联系;体姿,又名体态,是指人体各部在空间的位置,它反映身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隶属关系,也是衡量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二、体质的标志一体质的标志“体质”所包含的内容,或者说,当需要评价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1.身体的发育水平,包括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和身体成分等方面;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等;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乎,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5.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损害健康的因素的抵抗和调控能力等;理想体质,是指人体具有的良好质量,它是在充分发挥遗传潜力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积极培育,使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相对良好的状态;理想体质具有明显的人群与个体差异例如种族、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1.身体健康,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2.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6.对自然、社会和精神心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二健康的具体标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形为阴,神为阳;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形与神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必须使形神统一;因此,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如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1.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牙齿紧固,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脉象缓匀,二便正常;2,心理健康标志:精神旺盛,七情和调,记忆良好;这是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生命观、健康观的具体体现;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泽,无屑;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这种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节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一、先天因素一先天因素的含义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后代的过程,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在人类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的过程;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即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之为变异;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两者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中医学的先天因素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生命形成的过程中,男主阳施,女主阴受,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从而影响着子代的体质;子代的形体始于父母,父母的体质是子代体质的基础;父母体质的强弱,使子代禀赋有厚薄之分,表现出体质的差异,诸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乃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杨梅疮梅毒等;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天因素、人体的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于人体体质的强弱,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先天因素、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二、后天因素一后天因素的含义后天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历程;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后天因素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机体内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理因素,外界因素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环境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健康的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重大课题,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人从胚胎到生命终结之前,始终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与社会环境相对而言的,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食物链环境等一切客观环境;社会环境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换言之,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一切有关事物,例如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社会制度、气候条件、生态平衡以及教育水平等;二后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着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则会使体质衰弱,甚至导致疾病;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因此,如何保养一生的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条件,可以弥补先天禀赋之不足,从而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而强者更强的目的;1.饮食营养:人以水谷为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营养是决定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营养水平,对维护和增强体质有很大影响;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其对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不一样;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应包含必需和适当两层含义;长期营养不良或低下,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等都会使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体质,乃至于引起疾病;内经中曾多次谈到饮食偏嗜对机体的危害;诸如“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以及五味偏嗜会引起人体脏气偏盛偏衰而产生病变等;2.劳动和运动:劳动的性质和条件,对人们的体质强弱有着深刻的影响;劳动一般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劳逸适度,劳而不倦,可增强体质;一般来说,适当的体力劳动对体质的增强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严重污染环境下的体力劳动,精神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劳动,操作分工过细,促使身体局部片面发展的劳动,等等,对人的体质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反之,过度安逸又可使机体气血运行迟缓,气机阻滞,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不足,而致体质虚弱多病;故当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古往今来,人们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自然现象中体会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视体育锻炼为增强体质的法宝;历代医家总结的“养生导引之法”,诸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便是以运动来调养体质的典范;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证明,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使神经系统更为活跃和灵敏,增强肌肉的耐力与收缩强度,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改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更为旺盛,废物的排泄更为顺利,这样就可使病理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3.年龄:年龄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的结构、机能与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出生之日算起,按日历计算的年龄称之为历法年龄、时序年龄或实足年龄,简称年龄;增龄,即年龄的增长,概括了一个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包含着成熟和衰老两重意义;增龄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每个人的生物学年龄与历法年龄也并不是刻板同步的,个体差异相当大,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老当益壮”,可相差十年左右;所以,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年龄分期尚无统一的意见;但总的来说,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从少儿、青年到中年,再转向老年;中医学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中深刻地论述了人体脏腑气血盛衰与年龄的关系;在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中,脏腑气血由盛而衰,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决定着人体的体质,从而决定着各年龄期对致病因素反应的能力与类型;如小儿体质为“稚阴稚阳”之体,所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温病条辨·解儿难;到了青春期则体质渐趋成熟,至青春期末,体质基本定型;青壮年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最旺盛时期,因而也是体质最强健阶段;及至老年,脏腑生理机能减退,体质日趋下降,逐渐呈现“老态龙钟”的衰老征象;这里应当强调两个环节,一是青春期,二是更年期;以性成熟过程为特征的青春期是人体内机能、代谢与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中第一个转折时期,体内各种生理活动进行着整体性的调整;更年期则是从成年期转入老年期时,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渐进性衰退的过渡阶段,是一生中第二个转折时期;若能处理好这两个时期,则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4.性别:性别通常所指的是男性与女性;男为阳,女为阴;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体魄健壮魁梧,女性多具阴柔之质,体形小巧苗条;男子以气精为本,女子以血为先,女性又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说,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所以男子病多在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医门法律;“男子之病,多由伤精;女子之病,多由伤血”妇科玉尺;可见,男女性别不同,其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与生理功能、物质代谢乃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不同,体质上也必然存在着性别差异;5.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整个地壳;狭义的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生物等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以及由水土和气候而形成的生活习惯等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现代科学认为,生物体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学物质都来自土壤、空气和水;因为不同地域的水质与土壤的化学成分不同,土壤和岩石中的化学元素通过水的溶解或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其他动物的食用,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从而形成了人类体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幅员广大,人体体质的地区性差异颇为明显;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曾详细地论述过东西南北中各地人的体质特征;地理环境及其资源的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不同地域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体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环境科学表明:当自然环境中,地壳、空气、水等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时,就会影响人的体质,甚至会形成某些地方病和流行病;因此,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强调“因地制宜”,所谓“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在地理环境中,气象因素给人类体质以极大的影响;中医学的运气学说,包括中国古代朴素的气象学和医学气象学两部分;运气学说,详细地论述了气候和气象因素的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气候和气象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构成各种气象变化的基本要素,其运动变化构成了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形成季节岁时的变迁;人与天地相应,四时六气万物为一体;人的体质寿天与人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气象因素也密切相关;一般地说,恶劣的气候环境培养了人的健壮的体魄和强悍的气质,舒适的气候环境则造就了人的娇弱的体质和温顺的性格;我国的地理条件,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性气候;因此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东南方人,体型多瘦弱,腠理偏疏松;6.心理因素:心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气质是个体心理特性的总和,它规定或影响着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如,同遇挫折,有人能坦然处之,有人却灰心丧气,这便是不同气质的表现;气质作为体质的内涵,反映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体质是气质的基础,气质是在体质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气质与体质虽分别与生理、心理有关,相互间却又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一定的体质及生理特性,易使个体表现出某种气质类型,而个性气质特征又影响着其生理特性和体质的形成及演化;所以说,“气质不同,形色亦异”;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遇顺意之事则喜,遭佛愿之事易怒等;中医学的情志,泛指人的情绪、情感活动;七情的变化,每每伴随着脏腑形体的变化,从而给体质以影响;情志活动感物而发,既不可不及,又不可太过,“贵乎中节”;否则,不仅影响体质,还会导致疾病;总之,根据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我们对体质的综合评价,必然包括生理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个主要方面,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出人的体质水平;看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不仅要看他的机体各器官有无疾病,机能是否正常,而且还要看他的心理和精神上有无缺陷,只有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称得上体质健全;由于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它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着居民的体质;各国都很重视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图保护人的体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此外,不同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条件、卫生设施等的不同,也是影响人的体质的重要因素;。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总结: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总结:体质学说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4291ae6f90f76c660371a14.png)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易感性偏阳质易感风热暑阳邪
偏阴质易感寒湿阴邪
2、耐受性偏阳质耐寒
偏阴质耐热
3、倾向性肥人易患中风、眩晕
瘦人易罹肺痨、咳嗽诸疾
二、阐释发病原理
1外感病体质强,正气盛,邪气难以侵入致病
体质弱,正气虚,邪气易侵入而发病
2内伤病体质强,正气盛,能承受情志刺激不病
体质弱,正气虚,不能承受情志刺激发病
3环境因素均影响人体体质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2、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1)通过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2)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
四、指导辨证
1、体质强弱—辨别实证和虚证
2、偏阴偏阳—辨别寒证和热证
体质是辨证重要的参考,由于体质差异,出现同病异证、异病同证。
五、指导治疗
1、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2、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1)注意药物性味
2)注意用药剂量
3)注意针灸宜忌
3、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六、指导养生
1、食疗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
偏阴质--宜温忌寒
肥胖质--宜清淡忌肥甘
2、精神调摄气郁质--宜疏导
阳虚质--宜鼓舞
阴虚质--宜静养。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75e50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a.png)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引言中医学中的体质和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对人体整体健康状况的描述和评估。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体质学说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助于选择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能够预测患者的疾病风险。
本文将介绍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什么是体质?体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质量、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
它与个体遗传、环境、生活方式、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学中,体质的概念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的健康状况。
体质分类中医学中对人体体质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的。
现在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气质分类气质分类是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进行的分类。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类的气质被分为五种:1.春天型(肝气旺盛型):情绪起伏较大,情感易波动。
2.夏天型(心气旺盛型):个性开朗,活泼好动。
3.金秋型(脾气旺盛型):关注细节,思维缜密。
4.冬天型(肺气旺盛型):性格内向,不爱言语。
5.阳明型(肾气旺盛型):稳重可靠,善于掌控。
体质分类体质分类是根据人的生理情况进行的分类。
现在常用的体质分类包括:1.平和质:体形匀称,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2.气虚质:面色少华,容易疲劳,精神不振。
3.阳虚质:面色黄暗,体形较瘦,手足发凉。
4.阴虚质:面色偏白,容易动怒、易悲伤、失眠等。
5.痰湿质:形体偏胖,皮肤较湿润,容易感冒。
6.湿热质:皮肤黄褐,易怒,寐多梦少,大便燥结。
体质辨识和评估体质辨识和评估的方法是通过中医八纲辨证和辩证论治(望、闻、问、切)方法,对人体体质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该方法还能够对患者的疾病风险进行预测,帮助患者更好地保健。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体质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预测患者的疾病风险。
以下是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一些应用:疾病预防在中医学中,强调预防为主,体质学说为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24b2c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9.png)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6258584558fafab069dc0277.png)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质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a32134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3.png)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f62090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7.png)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_体质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_体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47c70e0b4e767f5acfce26.png)
体质
二、注意腰部和下肢的保暖,多晒太阳。 “人老脚先老,养生先养脚”——足疗养阳简便易 行。 足浴时宜用40-50度的热水,水量以浸没踝部以上 为好,双脚浸泡15分钟,同时用手缓慢、连贯按摩 双脚,直至感觉双脚微微有发热感为止
体质
黄芪30g、鸡血藤20g、当归10g、桂枝10g、赤芍10g、 川芎10g、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乳香5g,以 水2000ml煎煮40分钟以后浴足,先熏后洗,以浸没足 踝为佳,浸洗时用毛巾擦洗小腿并外敷双膝。
体质
体质
阳虚体质——怕冷、手足不温
体质
体质
阴虚体质——缺水
体型瘦、性格急躁、唇干、皮肤干、大便干。
体质
体质
气虚体质——气短
疲乏、气短、出汗、语声低弱
体质
体质
痰湿体质——体胖
光彩照人、肚大腰圆、如雷贯耳、舌苔厚、四肢重。
体质
体质
湿热体质——长痘
满脸长痘、口舌生疮
体质
体质
血瘀体质——长斑
体质
阴虚体质如何养生调体?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顺势而为;多听轻音 乐。
体质
「体质」
体质
一、体质的概述、形成 √什么叫体质?
体:身体、形体、个体
质:素质、质量、性质
体质: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形体的质量,身 体所具备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地方(个体特质)。
体质
√体质学说的应用:
1、养生、预防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要 求从研究“人患的病”转化为“患病的人”,更多 强调预防疾病。体质学说将人的体质分类,使个体 化防治疾病成为可能。 采取措施(药食、穴位按摩、生活指导……)纠 正体质偏颇,减少疾病易感性。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9dbcc2c6c85ec3a86c2c509.png)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重在研究正常人体的生理特殊性,强调脏腑经络的偏颇和精气阴阳的盛衰对形成体质差异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个体的差异规律、特征及机理。
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取决于个体的体质,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上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体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
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
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
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年高之人,脏腑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
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0c66b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a.png)
(二)、体质的构成
形态结构
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 生理功能
心理状态。
4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 外部形态结构:
范围: 体格、体形、体重、性征、体姿、面色、 毛发、舌象、脉象等。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志 之一。
➢ 内部形态结构:
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
张景岳:藏象阴阳分类法 叶天士:阴阳分类法
15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特征
➢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
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阴质: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多
静等特性的体质。
16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 形体多偏瘦,但较结实; 形体多偏胖,但较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第五章
something
体
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体质学说的应用
2.了解体质学说概述、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体质的分类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
1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5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 表现--脏腑功能的盛衰,各系统功能的强弱, 机体的抗病能力,新陈代谢,自我调节能力
6
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特征: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知觉、 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的总称。属于“神” 的范畴。
形神合一: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 关性;心理特征还与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 处的文化环境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405ffe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4.png)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的应用体质的应用1、说明个体对不同病因易感性偏阳质因机体本身偏热,较为亢奋,易受阳邪,发病时往热的方向发展;偏阴质阴机体本身偏寒,较为抑制,易受阴邪,发病时往寒的方向发展。
平和质阴阳相对平衡,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即使生病治愈得也很快。
2、说明发病原理不同人感受邪气后的发病情况不尽相同,是否发病,轻微还是严重,往往由体质强弱决定。
体质强正气足,感受外来邪气就不易发病,体质弱正气虚,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容易发病。
3、解释病理变化中医把病情随体质而变化称为从化。
偏阳体质的人感受湿邪,湿邪往往会从阳化热,表现为湿热证;偏阴体质的人则表现为寒湿证。
中医把疾病病位的传移和寒热虚实的变化称为传变。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很多,体质是其中一个。
人体的发病过程就是正邪之气相争的过程,正气强邪气弱,不会发病;正气强邪气也强,发病为实证传变慢;正气弱邪气强,发病快传变也快。
4、指导辨证中医辨证治疗时会有很多“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出现,同病异治的前提是同病异证,异病同治的前提是异病同证,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体质。
如都是外感寒邪,有人发热恶寒,有人腹痛泄泻。
前者体质强,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实证;后者体质弱,正不胜邪,寒邪长驱直入侵袭脾肺。
5、指导用药中医治疗讲究因人论治,同样的治疗方法,体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中医讲: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虚胖的人大多有痰湿,体质偏寒湿,治疗用药时尽量少用有泻下、通下的药物,因为泻下太多会更加损伤阳气。
身形瘦弱的人大多有内火,体质偏阴虚,治疗用药时尽量少用有发汗,开泄腠理的药物,因为汗法会更加损耗津液。
病后的调理措施,也因病人的体质变化而异。
特别是大病初愈,看似病好了,但受治疗过程影响,体质发生了改变,不注意调理可能为下次生其他病埋下病根。
一般来说,受体质影响用药应注意药性和剂量两个方面,阴虚体质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阳虚体质者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泄火;气虚体质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2808e300a6c30c2259019e11.png)
常见体质对机体致病因素的影响
一,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功能协调. 阴阳平和,功能协调. 不易感邪,感邪易愈.多发表证实证. 不易感邪,感邪易愈.多发表证实证. 二.偏阳质 偏于亢奋,火热,躁动等特性. 偏于亢奋,火热,躁动等特性. 易感阳邪( 热邪),多发热, 燥证(伤阴) ),多发热 易感阳邪(风,暑,热邪),多发热,实,燥证(伤阴). 三,偏阴质 偏于不足,阴寒,安静等特性. 偏于不足,阴寒,安静等特性. 易感阴邪( 湿邪), 多发寒证,虚证,阳虚, 易感阴邪(寒,湿邪), 多发寒证,虚证,阳虚, 痰饮,水湿. 痰饮,水湿.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体质学说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
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指导诊断和防治的知识(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 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 有特性. 有特性. 受先后天影响 在生命过程中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 在生命过程中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 . 表现形式: 形质, 机能和心理方面的差异 方面的差异性 表现形式 : 形质 , 机能和心理 方面的差异 性 .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阐释发病原理 解释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 指导治疗 指导养生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 气必损"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 体质未壮,易患咳喘 腹泄, 脏腑娇嫩,体质未壮 易患咳喘, 小儿 脏腑娇嫩 体质未壮 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 体质转弱,易患痰饮 咳喘,眩晕, 精气虚弱,体质转弱 易患痰饮, 老人 精气虚弱 体质转弱 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 中风等; 易患眩晕,中风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 易患眩晕 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脏气偏聚盈虚 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体质的形 与体质有关. 成,与体质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体质学说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c4808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d.png)
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之盈亏所决定的,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
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的明显差异。
因此,中医学强调“因⼈制宜”,并把体质学说同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和养⽣学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指导临床实践。
⼀、体质与病因体质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不同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
中医病因学对这⼀现象早有认识,针对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邪的特点尚有。
同⽓相求”之说。
如迟冷质者素体阳虚,形寒怕冷,易感寒邪⽽为寒病,感受寒邪亦易⼈⾥,常伤脾肾之阳⽓;燥红质者素体阴虚,不耐暑热⽽易感温邪;粘滞质者体素湿盛,易感湿邪,常因外湿引动内湿⽽为泄为肿等。
{内经》中还有。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弱⾁者,善病寒热”、“粗理⽽⾁不坚者,善病痹。
(《灵枢·五变》)等记载。
由此可见,由于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不同体质的⼈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
肥⼈多痰湿,善病中风;瘦⼈多⽕,易得痨嗽;年⽼肾衰,多病痰饮咳喘。
凡此种种,均说明了体质的偏颇是造成机体易于感受某病的根本原因。
⼆、体质与发病中医学认为,正⽓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邪⽓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邪之所客必因正⽓之虚。
正⽓虚,则邪乘虚⽽⼈;正⽓实,则邪⽆⾃⼈之理。
正⽓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的虚实。
因此,发⽣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程度上是指⼈的体质因素。
体质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体质的强弱决定是否感受外来的邪⽓。
⼈体受邪之后,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有⽴刻发病的,有不⽴刻发病的,也有时⽽复发的。
体质健壮,正⽓旺盛,则难以致病;体质衰弱,正⽓内虚,则易于发病。
如脾阳素虚之⼈,稍进⽣冷之物,便会发⽣泄泻,⽽脾胃强盛者,虽⾷⽣冷,却不发病。
可见,感受邪⽓之后,机体发病与否,往往决定于体质。
当然我们决不能因为强调了体质在发病过程中的作⽤⽽否定邪⽓的作⽤。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https://img.taocdn.com/s3/m/65215068ba0d4a7303763a68.png)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中医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中医学课件)
![中医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中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7c955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9.png)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5 指导治疗
•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 体质强壮——用药剂量,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 • 体质瘦弱——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6 指导养生
食疗方面
• 偏阳质,宜凉忌热;偏阴质,宜温忌寒;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 甘;
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2 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强壮 ——正气旺盛,抵抗力强,不易患 病。 体质虚弱—— 正气虚衰,抵抗力差,易发病。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3 解释病理变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从化。什么是从化呢?从化: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 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 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不同而发生病证性质变化的现象。如偏阴质多寒化, 偏阳质多热化。体质因素还可决定疾病的传变 。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4 指导辨证
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 型——因而出现同病异证。 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相似而出现或相似的证候类 型——因此有异病同证。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与辨证的关系表现在: • 体质是形成“证”的重要生理基础,所以体质常决定临床证候类型。 • 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种疾病,由于病人体质各异,其临床证候类型则有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 • 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主要是以体质差异为生理基础的,体质是证候形成 的内在根据。
• 个体化的干预措施,使得体质调整到一个相对平和健康的状态。
壹、体质学说的应用
• 例如:阴虚体质的调理 应多吃清补类食品,
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 的食物,宜吃新鲜蔬菜水 果或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 的食物,宜吃含优质蛋白 质丰富的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重在研究正常人体的生理特殊性,强调脏腑经络的偏颇和精气阴阳的盛衰对形成体质差异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个体的差异规律、特征及机理。
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取决于个体的体质,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上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体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
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
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
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年高之人,脏腑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
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二、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
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
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袭致病;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袭而发病。
发病过程中又因体质的差异,或即时而发,或伏而后发,或时而复发,且发病后的临床证候类型也因人而异。
因此,人体能否感邪而发病,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体质状况。
不仅外感病的发病如此,内伤杂病的发病亦与体质密切相关。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凡此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著为病也。
”说明对某些情志刺激,机体发病与否,不仅与刺激的种类及其量、质有关,更重要是与机体体质有关。
个体体质的特殊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疾病发生,由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之外,还受环境(包括气候、地理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和社会因素)、饮食、营养、遗传、年龄、性别、情志、劳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是通过影响人体体质的状态,使机体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三、解释病理变化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可称为“质势”。
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时,即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而且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这种病理演变趋势称为“病势”。
病势与质势结合就会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种病势依附于质势,从体质而发生的转化,称之为“质化”,亦即从化。
正如《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所说:“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
”即六淫之邪,有阴阳的不同,其伤人也,又随人身阴阳强弱盛衰变化而为病。
如同为风寒之邪,偏阳质者得之易从阳化热;偏阴质者得之易从阴化寒。
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易从阳化热而为湿热之候;阴寒之体得之,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
质化(从化)的一般规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传变是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中的转移和变化。
疾病传变与否,虽与邪之盛衰,治疗得当与否有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
体质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的传变产生影响。
其一是通过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体质强壮者,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便发病,也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势虽急,但不易传变,病程也较短暂;体质虚弱者,不但易于感邪,且易深入,病情多变,易发生重证或危证;若在正虚邪退的疾病后期,精气阴阳的大量消耗,身体不易康复;若罹患某些慢性病,则病势较缓,病程缠绵,难以康复。
其二是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
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多从阳化热,疾病多向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则邪多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或虚寒方面转化。
四、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首先,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类型,即同病异证。
如同样感受寒邪,素体强壮,正气可以御邪于肌表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而素体阳虚,正不胜邪者,发病则出现寒邪直中脾胃的畏寒肢冷,纳呆食减,腹痛泄泻,脉象缓弱等脾阳不足之证。
另一方面,异病同证的产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
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气势必出现热证,但若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
泄泻、水肿病,体质相同时,都可以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
所以说,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主要是以体质的差异为生理基础,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临床辨证特别重视体质因素,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
五、指导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的特色,而形成证候的内在基础是体质。
体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因而注重体质的诊察就成了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个体体质的不同,决定了证候的不同,治法和方药应当针对证候而有别。
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实质上包含着从体质上求本治疗之义。
由于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通常所说的“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区别体质而治疗。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寒偏热之异,所以在治疗中,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针对证的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
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面色红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若同感受寒湿阴邪,反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因此,偏阳质者,多发实热证,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质者,多发实寒证,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针刺治疗也要依据病人体质施以补泻之法:体质强壮者,多发为实性病证,当用泻法;体质虚弱者,多发为虚性病证,当用补法。
如《灵枢·根结》说:“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
由于体质的差异,同一疾病,可出现病情发展、病机变化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病因或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证候随体质而化,可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变化和证候,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异,药物有性味偏颇,针灸也有补泻手法的不同,因此治疗时就要明辨体质对针药的宜忌,把握用药及针灸的“度”,中病即止,既可治愈疾病,又不损伤正气。
1.注意药物性味一般来说,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素体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痰湿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
2.注意用药剂量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大黄泻下通便,有人服用9克即足以通便泻下,有人服至18克仅见大便转软,即是其例。
一般说来,体质强壮者,对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
3.注意针灸宜忌体质不同,针灸治疗后的疼痛反应和得气反应有别。
一般体质强壮者,对针石、火焫的耐受性强,体质弱者,耐受性差;肥胖体质者,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量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者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相应宜小,少用温灸。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促其康复的善后调理十分重要。
调理时需多方面的措施配合,包括药物、食饵、精神心理和生活习惯等。
这些措施的具体选择应用,皆须兼顾患者的体质特征。
如体质偏阳者大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味;体质偏阴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
六、指导养生善于养生者,就要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
调摄时就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
中医学的养生方法,贯穿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方面的调摄,都应兼顾体质特征。
例如,在食疗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根据个体体质特征,采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如气郁质者,精神多抑郁不爽,神情多愁闷不乐,性格多孤僻内向,多愁善感,气度狭小,故应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解其不良情绪,以防过极。
阳虚质者,精神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而缺乏勇气,应帮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