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37b28c6f1aff00bed51e79.png)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课时: 1课时课型: 欣赏类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时间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想)教学手段设计意图组织教学1-5分钟检查学生课前准备1、保持课堂安静2、对所讲的内容进行预习起立,师生间互相问好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好习惯引入新课2-5分钟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1、专心听老师讲2、思维跟着老师走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出示油画《开国大典》)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讲授新课15-25分钟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开国大典》国家庆典教案
![《开国大典》国家庆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54397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d.png)
《开国大典》国家庆典教案一、引言1.1 介绍国家庆典的概念1.1.1 国家庆典的定义和意义1.1.2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1.1.3 国家庆典的特点和作用1.2 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1.2.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1.2.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1.2.3 《开国大典》的参与人员和组织1.3 介绍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1.3.1 教学对象的背景和特点1.3.2 教学目的和目标1.3.3 教学方法和策略二、知识点讲解2.1 国家庆典的基本知识2.1.1 国家庆典的定义和意义2.1.2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1.3 国家庆典的特点和作用2.2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2.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2.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2.2.3 《开国大典》的参与人员和组织2.3 教学内容和方法2.3.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2.3.2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2.3.3 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准备三、教学内容3.1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1.1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3.1.2 国家庆典的发展过程3.1.3 国家庆典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3.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3.2.1 《开国大典》的策划过程3.2.2 《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和组织3.2.3 《开国大典》的参与人员和组织3.3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3.3.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构3.3.2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3.3.3 教学内容的评估和反馈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了解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4.1.2 学生能够掌握《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4.1.3 学生能够了解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4.2 技能目标4.2.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国家庆典的相关问题4.2.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和探索 4.2.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和交流4.3 情感目标4.3.1 学生能够对国家庆典产生兴趣和关注4.3.2 学生能够对《开国大典》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4.3.3 学生能够对国家庆典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5.1.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5.1.3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5.2 教学重点5.2.1 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5.2.2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5.2.3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5.3 教学策略5.3.1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讲解国家庆典的相关知识5.3.2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5.3.3 通过多媒体和实际考察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等6.1.2 教学资料:国家庆典的相关书籍、图片、视频等6.1.3 教学道具:模拟庆典仪式的道具、服装等6.2 学具准备6.2.1 学生笔记本和笔6.2.2 学生个人电脑或平板电脑6.2.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七、教学过程7.1 导入7.1.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国家庆典产生兴趣7.1.2 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7.1.3 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7.2 讲授7.2.1 讲解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7.2.2 分析《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7.2.3 讨论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7.3 讨论7.3.1 分组讨论国家庆典的特点和作用7.3.2 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影响和意义八、板书设计8.1 国家庆典教案8.2 目录:引言、知识点讲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8.3 板书内容8.3.1 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8.3.2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8.3.3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九、作业设计9.1 课后作业9.1.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国家庆典的基本信息9.1.3 学生设计一份国家庆典的模拟方案9.2 课堂作业9.2.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国家庆典的相关知识9.2.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家庆典的仪式9.2.3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介绍国家庆典的重要事件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师反思10.1.1 反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10.1.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10.1.3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 学生反思10.2.1 学生反思学习成果和收获10.2.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10.2.3 学生提出对国家庆典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方向10.3 拓展延伸10.3.1 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庆典的相关展览或活动10.3.2 鼓励学生进行国家庆典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创作10.3.3 建立国家庆典的学习小组,进行持续的学习和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引言1.1 介绍国家庆典的概念1.1.1 国家庆典的定义和意义1.1.2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1.1.3 国家庆典的特点和作用1.2 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1.2.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1.2.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1.2.3 《开国大典》的参与人员和组织1.3 介绍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1.3.1 教学对象的背景和特点1.3.2 教学目的和目标1.3.3 教学方法和策略二、知识点讲解2.1 国家庆典的基本知识2.1.1 国家庆典的定义和意义2.1.2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2.1.3 国家庆典的特点和作用2.2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2.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2.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2.2.3 《开国大典》的参与人员和组织2.3 教学内容和方法2.3.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2.3.2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选择2.3.3 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准备三、教学内容3.1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1.1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3.1.2 国家庆典的发展过程3.1.3 国家庆典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3.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3.2.1 《开国大典》的策划过程3.2.2 《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和组织3.2.3 《开国大典》的参与人员和组织3.3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3.3.1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构3.3.2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3.3.3 教学内容的评估和反馈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了解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4.1.2 学生能够掌握《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4.1.3 学生能够了解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4.2 技能目标4.2.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国家庆典的相关问题 4.2.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和探索4.2.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和交流4.3 情感目标4.3.1 学生能够对国家庆典产生兴趣和关注4.3.2 学生能够对《开国大典》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4.3.3 学生能够对国家庆典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5.1.2 《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5.1.3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5.2 教学重点5.2.1 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5.2.2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5.2.3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5.3 教学策略5.3.1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讲解国家庆典的相关知识5.3.2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5.3.3 通过多媒体和实际考察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等6.1.2 教学资料:国家庆典的相关书籍、图片、视频等6.1.3 教学道具:模拟庆典仪式的道具、服装等6.2 学具准备6.2.1 学生笔记本和笔6.2.2 学生个人电脑或平板电脑6.2.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七、教学过程7.1 导入7.1.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国家庆典产生兴趣7.1.2 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7.1.3 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7.2 讲授7.2.1 讲解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7.2.2 分析《开国大典》的策划和准备7.2.3 讨论国家庆典的历史背景和发展7.3 讨论7.3.1 分组讨论国家庆典的特点和作用7.3.2 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影响和意义八、板书设计8.1 国家庆典教案8.2 目录:引言、知识点讲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8.3 板书内容8.3.1 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和意义8.3.2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8.3.3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九、作业设计9.1 课后作业9.1.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国家庆典的基本信息9.1.3 学生设计一份国家庆典的模拟方案9.2 课堂作业9.2.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国家庆典的相关知识9.2.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家庆典的仪式9.2.3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介绍国家庆典的重要事件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师反思10.1.1 反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10.1.2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10.1.3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 学生反思10.2.1 学生反思学习成果和收获10.2.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10.2.3 学生提出对国家庆典的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方向10.3 拓展延伸10.3.1 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庆典的相关展览或活动10.3.2 鼓励学生进行国家庆典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创作10.3.3 建立国家庆典的学习小组,进行持续的学习和交流本教案围绕国家庆典的主题,通过引言、知识点讲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环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家庆典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策划准备、教学策略等内容。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5d9a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4.png)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能够描述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3.学习绘画开国大典的相关技法和表现手法;4.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概述: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中国的诞生。
2.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通过图文结合方式,展示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包括典礼的举行地点、参与人员、各类仪式等。
3.绘画开国大典的相关技法和表现手法:介绍绘画开国大典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例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等,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观察力。
4.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法,选择一个环节或场面,进行美术创作,表达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开国大典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吗?”2.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对开国大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3.展示环节和场面: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重要环节和场面。
4.技法和手法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绘画开国大典的相关技法和表现手法,例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绘画开国大典。
5.创作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环节或场面,进行美术创作。
可以使用铅笔、彩色笔等绘画工具,以及颜料、水彩等色彩工具。
6.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请他们分享作品选择的环节或场面以及创作时的体会和感受。
四、巩固与拓展:1.学生观摩:让学生观摩其他同学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深化学习:。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43e6b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1.png)
开国大典》教案本课主要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
通过研究本课,我们应该能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要学会本课生字,例如“协商”、“诞生”等词语,以便正确地读写。
其次,我们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够写出课文的梗概。
接着,我们要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最后,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本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同时研究场面描写,以便更好地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谈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回顾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同时,我们还可以出示研究要求,让学生自主研究,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总之,通过对本课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XXX的伟人风采,同时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分为五个部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典礼开始、阅兵式盛况、群众游行的情况以及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开国大典的庄严气氛和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激动情绪。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理清课文脉络,回忆课文中的重点部分。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典礼进行时的部分,包括XXX宣布XXX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以及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2.回忆课文中的场景,思考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会场上人们的热烈气氛、XXX宣布XXX成立时的欢呼声、升旗鸣炮的庄严气氛、阅兵式的壮观场景以及群众游行中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激动情绪,这些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4733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01.png)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名画开国大典》教案,对应教材第五单元《走进名画》中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欣赏与分析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通过观察画作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元素,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和大典》的创作背景,如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以及画作所表现的重大意义。
2.艺术表现:分析画作中的形象、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运用、画面布局等。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画作所传递的喜庆、庄严的氛围,感受画家对新中国成立的热爱和赞美。
4.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开国大典》为主题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举例:画作中的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运用,传递出喜庆、热烈的气氛,体现了画家对新中国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
(1)艺术鉴赏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画作中的艺术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学会从形象、色彩、构图等方面欣赏名画。
(2)创作实践:如何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表达个人对祖国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画作的历史背景、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手法或情感表达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开国大典》为主题的作品。
-突破方法:设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ac623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6.png)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教案【篇1】课题:欣赏·评述单元总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多种表现手法。
2、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古今中外的美术家在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进行艺术信息交流时的艺术语言。
课时:5课时第一课欣赏与评述课时:2课时(双周连上两节课)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艺术作品,主要是绘画作品的不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
使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2、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不同绘画作品与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对他们学习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所见到或亲自画的画,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表现手段,这些造型要素极其运用方式我们把它称为美术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
三、讲授新课:1、引导阶段(一)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绘画作品为主)让学生进行对比。
活动一:欣赏作品提出思考东方传统绘画大多用什么来进行造型表现的?(二)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线条、形状、色彩。
比较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基本造型手段的异同,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基本造型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欣赏评术活动。
西方绘画包含着哪些造型要素?(三)结合欣赏,介绍绘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
在以前的美术学习中,自己学习过哪种美术语言和表现方法,有什么体会。
第二节3、发展阶段(一)结合欣赏,介绍线条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造型的独特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变化形式的造型特点。
(二)结合欣赏,介绍光影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对造型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比较。
(三)结合欣赏,介绍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的地位和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e8833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5.png)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2.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领袖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
3. 学生能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1. 《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难点:1. 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析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研究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报告。
4. 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分组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分享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演讲辞和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展示对开国大典的组织筹备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相关视频和图片:《开国大典》的视频和图片。
2. 历史文献和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的书籍和文章。
3. 学习工具:笔记本、笔、互联网等。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初中美术教案及反思人教版
![开国大典初中美术教案及反思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cb04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4.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庄严的场面。
2. 学习董希文创作的历史油画《开国大典》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3. 通过对比其他画家的作品,理解董希文在创作中的独特之处。
4.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将所学的知识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重点:董希文在创作中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法的特点。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和其他相关历史图片。
2. 油画材料和画笔:用于学生创作自己的作品。
3. 教学软件:用于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绘画的了解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中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问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绘画的了解情况,以此导入本课的主题《开国大典》。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然后展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并详细分析其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场景和历史背景。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画面中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然后创作自己的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和难点,同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过程,以及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如何改进和提高。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d16afda2161479161128db.png)
《开国大典》教案《开国大典》教案三篇《开国大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祖国,真是祖国的历史,热爱中国共产党2、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内容:开国大典活动目的:通过创设情境,体验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激动心情,,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认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活动过程:1、开国大典。
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或搜集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体验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的心情,并讨论举国上下为什么如此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中国从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探究国旗国徽国歌的来历,深入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意义。
3、模拟升旗仪式。
通过模拟升旗仪式,重温升旗的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思想感情《开国大典》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5ea7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d.png)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场景。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3)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2)如何深入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开国大典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直观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场景。
3. 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重要作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深入研究:(1)学生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的情况。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观看视频资料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开国大典》。
2. 视频资料: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3. 历史文献:与开国大典相关的历史文献。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开国大典》教案 _3
![《开国大典》教案 _3](https://img.taocdn.com/s3/m/f9655900cfc789eb172dc895.png)
《开国大典》教案一、教材说明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那些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的铁路工人,那些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的郊区农民,显然就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就是会场上挺立的电动旗杆,似乎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象征。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f8ac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7.png)
开国大典美术教案教案标题:开国大典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2. 通过学习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绘画表达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介绍2. 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作品欣赏3. 绘画表达:创作一幅描绘开国大典场景的作品教学准备:1. 开国大典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2. 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作品图片3. 绘画材料: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 提问:你知道开国大典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 展示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作品,解读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艺术作品欣赏(15分钟)- 展示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作品图片,让学生观察、品味和思考。
-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表现手法、色彩运用和艺术效果。
4. 绘画表达(3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情感,创作一幅描绘开国大典场景的作品。
-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笔等绘画材料。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个人对开国大典的独特理解。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意图。
-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6.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 强调开国大典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相关主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并通过艺术作品进行表达和探究。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博物馆,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艺术表现和传承。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知识讲解的理解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f4db4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1.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开国大典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开国大典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将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一部分的教学。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课《开国大典》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开国大典的过程:详细讲述开国大典的筹备、举行过程,包括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等环节。
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提高理解能力。
(2)开国大典过程的掌握:学生对开国大典具体环节的理解,如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等。
突破方法:采用情景再的记忆。
(3)开国大典历史意义的领会: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开国大典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6.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反馈。但在评价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等,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fea979caaedd3383c4d391.png)
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的几个生活细节,,了解一代伟人朴实平凡的品格。
2、结合剧情展开合理想像。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的朴实平凡的品格。
教学难点:描写人物言行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远被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盛大的开国典礼。
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一代伟人在他领导的人民和人民的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迎来了开国的大典,那震撼人心的炮声虽然难忘,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景象固然感人,在这些重大的场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伟大领袖的非凡风采,但是,伟大领袖魅力,绝不仅仅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在他们的一些细小事情上,同样使人感到内心的震撼与不平凡。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二、检查预习:1、字音:脸(liǎn)颊(jiá) 伫(zhù)立(lì) 褡(dā)裢(lián)难(nán)堪(kān) 瞟(piǎo) 赊(shē)欠(qiàn)过(guò)瘾(yǐn) 金(jīn)銮(luán)殿(diàn)惰(duò)性(xìng) 掸(dǎn)土(tǔ) 松(sōng)懈(xiâ)2、解词: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35c7cb52acfc789ebc9c4.png)
课题: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课时: 1课时
课型: 欣赏类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此课是欣赏表现造型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尝试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了解中国现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置教学深入展开的情景级方式,激发学生更深入的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具准备: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4.05米高2.3米董希文
形神兼备查阅资料通过这张油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87ee4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5.png)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1课题:策划与搜集教学目的:通过搜集、欣赏、分折、评述美术作品,促进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创作的表现等,使学生初步学习和体验创作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拓宽学生对画展的理解。
2.拓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锻炼学生策划的意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4.初步体会组织、策划画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1.如何策划画展的主题和内容。
2.如何搜集、整理、辨别作品。
3.对画展中作品类型的安排。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思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美术展览,但是同学们想不想尝试着自己办一个美术展览呢?学生回答创设情境二、讲述新课1.设问:同学们,如果现在你需要策划一次画展,你该从哪里入手?你首先要做哪些事情呢?(结合课件)教师介绍办画展的知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2.小组讨论:举办画展的内容、形式、场地等策划。
教师总结策划的过程:(1)确立画展的主题和内容(规模、参展范围、作品类型)(2)搜集作品(发展览公告、征集、邀请、寻找等)(3)整理作品(挑选、评价、作品分类等)(4)筹划、装饰作品、布展(作品装帧、场地设计、宣传品设计)(5)展览、组织参观(新闻发布、接待、讲解等)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方案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三、策划练习作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策划画展的主题,完成画展的策划方案,并搜集、整理画展作品。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搜集的途径:通过征集、募集、寻找、邀请等方式,尽量多的搜集作品。
学生讨论并思考.(利用课件介绍,供学生参考)学生看课件演示、思考延伸知识四、学生展示1.分小组展示并讲解策划方案。
(画展的主题、内容、场地、宣传等)2.展示搜集的作品并介绍。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绘画的分类知识。
学生实践策划画展的过程。
学生策划画展方案、搜集作品培养学生的策划和搜集能力、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策划的过程与乐趣。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6f7734e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6.png)
初中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
2.掌握人物写生的技巧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
2.人物写生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案、课件
2.开国大典图片
3.美术用具:铅笔、纸、橡皮、颜料、画笔等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传统技法讲解(10分钟)
介绍人物写生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强调对人物轮廓和整体比例的把握。
3. 观察开国大典图片(10分钟)
评述开国大典图片中人物的特点、衣着、姿态等,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有深入的认识。
4. 写生实践(30分钟)
让学生以开国大典图片中的人物为写生对象,运用传统技法进行绘画实践。
在实践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人物轮廓和比例,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表现效果。
5. 学生作品分享(15分钟)
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点评和评分。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学生的收获和反思自己的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观察、写生实践和学生作品分享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物写生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和自我表达,发掘自己的美术潜力,提升美术写作能力。
美术开国大典教案
![美术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6c0c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4.png)
美术开国大典教案教案标题:美术开国大典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开国大典;2. 掌握开国大典的背景、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2. 开国大典的艺术表现形式;3. 学生的创作任务和要求。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开国大典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美术工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事件对中国历史和美术发展的影响。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开国大典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艺术表现形式、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3.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开国大典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创作:1. 学生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开国大典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创作一幅相关作品;2.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他们对开国大典的理解和感受;3. 学生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开国大典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2. 学生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总结自己在创作中的收获和困惑。
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美术史上其他重要事件和艺术作品;2. 推荐相关的艺术展览、电影或书籍,让学生深入了解开国大典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主题表达、艺术技巧和创意。
教学延伸:1. 将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展览,与其他班级或学校共享;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3f3b20312b3169a551a46d.png)
《开国大典》教案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学生分析:《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
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
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
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初中美术教案)开国大典
![(初中美术教案)开国大典](https://img.taocdn.com/s3/m/233587a5700abb68a982fb94.png)
开国大典初中美术教案刘杨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三)作者介绍:(四)艺术欣赏: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____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
初中美术教案
刘杨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咼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
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
(一)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 ——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
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 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 画、
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 次,
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 国
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 作者介绍:
(四) 艺术欣赏:
1、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
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 4.05米,高2.3米,油画。
_____ 年至于953年
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
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
的声
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导入新课: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
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
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
高岗;第二次是 ____ ,去掉了刘少奇。
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在197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相结合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