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是理论分析的方法,即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分析因果关系,在适当的假设下用数学工具去描述其数量特征。
(一)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了解问题,明确目的。在建模前要对实际问题的背景有深刻的了解,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和要求,并按要求收集必要的数据。
(2)对问题进行简化和假设。一般地,一个问题是复杂的,涉及的方面较多,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明确目的、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舍去一些次要因素,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提出几条合理的假设。不同的简化和假设,有可能得出不同的模型和结果。
(3)建立模型。在所作简化和假设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应尽量用简单的数学方法,以便推广使用。
(4)对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和修改。建立模型后,要对模型进行分析,即用解方程、推理、图解、计算机模拟、定理证明、稳定性讨论等数学的运算和证明得到数量结果,将此结果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一般地,一个模型要经过反复地修改才能成功。
(5)模型的应用。用已建立的模型分析、解释已有的现象,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便给人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归纳起来,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可以用下面的框图来说明:
问题假设建模分析应用
检验、修改 图1
(二)数学建模的范例
例 教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黑板,学生距离墙壁多远,能够看得最清楚 这个问题学生在实际中经常遇到,凭我们的实际经验,看黑板上、下边缘的视角越大,看得就会越清楚,当我们坐得离黑板越远,看黑板上、下边缘的视角就会越小,自然就看不清楚了,那么是不是坐得越近越好呢
先建立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 模型1:
先对问题进行如下假设:
1.假设这是一个普通的教室(不是阶梯教室),黑板的上、下边缘在学生水平视线的上方a 米和b 处。
2.看黑板的清楚程度只与视角的大小有关。
设学生D 距黑板x 米,视黑板上、下边缘的的仰角分别为βα,。 由假设知: 所以,当且仅当ab
x =
时,)tan(βα-最大,从而视角βα-最大。从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最佳的座位既不在最前面,也不在最后面。坐得太远或太近,都会影响我们的视觉,这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下面我们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将问题复杂一些。
模型2:设教室是一间阶梯教室,如图所示。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将阶梯面看成一个
斜面,与水平面成γ角,以黑板所在直线为y 轴,以水平线为x 轴,建立坐标系(见图)。则直线O E 的方程(除原点)为:
若学生D 距黑板的水平距离为x ,则D 在坐标系中的坐标为)tan ,(γx x , 则:x
x b x
x a γβγαtan tan ,tan tan -=-=
所以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设
x
x x b a ab x x f 2
2tan )tan tan ()(γγγ++-+
=,要使)tan(βα-最大,只要)(x f 最小
就可以了。对)(x f 求导得: 当γ
2tan 1+>
ab x 时,0('>)
x f ,则)(x f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γ
2tan 10+< x 时, 0('>)x f ,则)(x f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由因为)(x f 是连续的,所以当γ 2tan 1+= ab x 时,)(x f 取最小值,也就是γ 2tan 1+= ab x 时,学生的视角最大。 通过这两个模型,我们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总愿意坐在中间几排。模型1和模型2所应用的基本知识都是相同的,只是因为假设的教室的环境不同,建立的模型有些细微差别,所以结果不同,但这两个结果都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只考虑了一个因素,那就是视角,其实我们还可以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前面学生对后面学生的遮挡,学生看黑板的舒适度(视线与水平面成多少度角最舒服),等。我们考虑的因素越多,所的结果就会越合理。但有时如果考虑的因素过多、过细的话,解题过程就会相当繁琐,有时甚至得不到结果。所以“简化假设”时就需要我们冷静的分析,在众多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作出最佳的选择。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力求计算简便。 二、矩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有关矩阵的乘法 矩阵A =⎢⎣⎡c a ⎥⎦⎤d b 与→a =⎥⎦⎤ ⎢⎣⎡y x 相乘 =→ a A ⎢⎣⎡c a ⎥ ⎦ ⎤ d b ⎥⎦⎤⎢⎣⎡y x =⎥⎦⎤⎢⎣⎡++dy cx by ax =→ )(a A λ⎢⎣⎡c a ⎥ ⎦ ⎤ d b ⎥⎦⎤⎢⎣⎡⎥⎦⎤⎢⎣⎡y x λ=⎢⎣⎡c a ⎥⎦ ⎤d b ⎥⎦⎤⎢⎣⎡y x λλ=⎥⎦⎤⎢⎣⎡++y d x c y b x a λλλλ=⎥⎦ ⎤ ⎢⎣⎡++dy cx by ax λλλλ=→a A λ (二)矩阵应用的范例—人口流动问题 例 假设某个中小城市及郊区乡镇共有40万人从事农、工、商工作,假定这个总人数在若干年内保持不变,而社会调查表明: (1) 在这40万就业人员中,目前约有25万人从事农业,10万人从事 工业,5万人经商; (2) 在务农人员中,每年约有10%改为务工,10%改为经商; (3) 在务工人员中,每年约有10%改为务农,20%改为经商; (4) 在经商人员中,每年约有10%改为务农,20%改为务工。 现欲预测一、二年后从事各业人员的人数,以及经过多年之后,从事各业人员总数之发展趋势。 解: 若用三维向量(x i ,y i ,z i )T 表示第i 年后从事这三种职业的人员总数,则已知(x 0,y 0,z 0)T =(25,10,5)T 。而欲求(x 1,y 1,z 1)T ,(x 2,y 2,z 2)T 并考察在n →∞时(x n ,y n ,z n )T 的发展趋势。 依题意,一年后,从事农、工、商的人员总数应为 即 以(x 0,y 0,z 0)T =(25,10 ,5)T 代入上式,即得: ⎪⎩⎪ ⎨⎧++=++=++=0 0010 0010 0017.02.01.02.07.01.01.01.08.0z y x Z z y x Y z y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