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新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浪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阶段检测考试试题(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杜甫的全部诗作中,绝句的比例不大,其中也不乏相当管理精致的作品,但是历来的许多诗评家却对他的《绝句》(其四)表示了不满,甚至不屑,“率以半律讥之”,这四句诗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四句皆对,好像是把律诗中间的两联搬进来了。这当然也是一体,其数词相对,色彩相衬,动静相宜,诗中有画。但是,为什么把律诗的一半转移到绝句中来,就要受到讥笑呢?这在理论上有干什么依据?

历来的诗评家没有说清楚,就现有的绝句理论积累来衡量,杜甫可能是疏忽了“宛转变动功夫,全在第三句”。第三句要求在前面两句的基础上承转。那么杜甫有没有意识到第三句的承转功能呢?似乎是意识到了的,前两句从“鸣翠柳”到“上青天”,事业越来越开阔,这里的视觉形象是开放的。而到了第三四句,这把它放在窗子的框架之中,使之真正的变成了一幅诗中之画。这两幅图画,承接则有之,变化也不能说没有,如门框里泊着的是“东吴万里船”,这就有一点主体性意象了,但还没有能够“动”起来——是对此间美景的留恋呢,还是对东吴生活之向往呢?心灵似乎没有为之受到冲击,与唐诗压卷之作那样“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相比,则不能不说缺乏性灵的动感了。第一,这里没有句法上的变化,四句全是陈述的肯定语气,两联都是对仗,结构上只有统一而缺乏变化,显得呆板;第二,全诗限于视觉景观,缺乏感觉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因而,性情不能充分地激活。

杜甫的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为什么又是缺点呢?因为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诗中之画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外虽然都有“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的说法,苏东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诗,画中有诗。”但这强调的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话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赞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无疑有其片面性。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了。绝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那是一种盲从。

(选自孙绍振《诗中有画的片面性》,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绝句》(其四)四句皆对,结构一致,疑似把律诗的中间两联搬移过来。

B.历来的诗评家对杜甫的《绝句》(其四)的不满与讥笑,其实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

C.杜甫虽然意识到但却疏忽了绝句的“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的创作要求。

D.“诗中有画”在对诗歌感情方面进行评价进,既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也有片面性。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述了杜甫《绝句》(其四)的缺失,缺失在其四句两联皆成对和诗中有画两个方面。

B.第二段通过论述杜甫《绝句》(其四)前后视觉形象的转变,得出其得失性灵的动感的看法。

C.文章第三段通过分析画和诗中之画的本质区别,目的是论述“诗中有画”看法的片面性。

D.文中引用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的话,也是为了否定苏东坡的这种重于片面性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绝句》(其四)被历代诗评家以“半律讥之”,可见绝句写成两联对仗是不佳的。

B.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有了性灵的感动,那它就没有什么缺失可言。

C.在作者看来,如果《绝句》(其四)这首诗,好在诗中有画,缺失也在诗中有画。

D.“诗中有画”作为一种理论,它忽略了静态与历时的差别以及刹那的与持续的差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

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节选自《东莞日报》,有改动)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显示了她不竭的生命活力和过人的人生智慧。

B.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她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做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以与已逝的钱钟书先生灵魂长相守望,“夫唱妇随”。

C.《走到人生边上》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杨绛先生以深刻的逻辑推理,坦率明白地把自己平生所见、读者少见的奇闻逸事娓娓道来。

D.《走到人生边上》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心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间真谛,止于至善。

5.“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阅读全文,说说老人思考的根本问

题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观点。(5分)

6. “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此次改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调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医疗系统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北京市属医院将本着多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药品阳光采购,即有利于质量、价格、需求相统一,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保持医联体内部用药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患者治疗连续性原则,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并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的官网上公布各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

药剂师张阳鑫说,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可以查看到药品库存状况,既减少了工作量,采购时又心里有数,他强调,医院还可以根据企业评分,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

为使患者合理用药,医管局推动22家医院,设置临床药师及用药咨询中心。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