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合集下载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年份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英国格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马里奥·莫利纳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 白川英树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 W.Hell)德国。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威拉德·利比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朱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聚合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1年: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在高压化学合成技术上的贡献
1932年: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
1934年: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氘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来自方法 1991年:理乍得·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38年:理乍得·库恩
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 以及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
对在化学变化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失踪物的研究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_田中耕一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_田中耕一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刘 珊 译自日本东北大学校报第22期,2002年冬 田中耕一简历 1978年3月毕业于富山县立富山高中1983年3月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系1984年4月进入岛津制作所2002年11月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化学奖日本东北大学授予田中耕一荣誉博士称号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田中耕一先生。

他是日本岛津制作所电气工程师,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

田中耕一的获奖一时成为引人瞩目的新闻和热门话题,极大地鼓舞了日本青年科技工作者。

200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题目是“生物体高分子构造解析方法研究”。

此奖决定授予从事生物高分子的解吸附电离质谱研究的田中耕一。

由于此方法对蛋白质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能够对生命过程加以解释。

这项研究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及癌症的早期诊断,因而获得了高度评价。

田中先生获奖后不久访问母校东北大学,受到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热烈欢迎,得到一片赞誉,因为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2年10月31日,日本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出席了东北大学名誉博士称号授予仪式,田中先生正式接受了东北大学给予他的荣誉。

东北大学还聘请田中先生为东北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愉快地接受了聘任。

田中说:“我1983年于东北大学电气工学科毕业后,进入岛津制作所,在其中央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电气工程师,和几位同事一起从事质谱分析装置的研发。

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可能分析生物高分子质量的方法’,这竟成了后来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契机。

我简直难以置信和无比喜悦。

我衷心感谢上司和同仁的鼎力协助。

东北大学培育了我自由、务实的学风,极大地激励了我的研究。

我不是化学家,而是一位工程师。

今后,我要一如既往从事研发工作,同时还要在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牵线搭桥。

能对生物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是我的愿望。

” 田中耕一业绩简介 质谱法广泛应用于药品、环境分析、激素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测定。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年-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1901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 赫尔曼.费谢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 司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力理论1904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1905 阿道夫.冯.拜耳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发展1906 亨利.莫瓦桑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 爱德华.比西纳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 奥托.瓦拉赫德国在酯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1911 玛丽.居里波兰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其性质1912 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式试剂保罗.萨巴捷法国发明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3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领域1914 奥西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1915 李夏德.威尔士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叶绿素的研究1916 1917 空1918 弗里茨.哈勃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 空1920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对热化学的研究1921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学的微量分析法19241925 李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蒂德国匈牙利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象性质并创立相关分析法1926 特奥多尔.司伟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国对胆汁酸以及相关物质结构的研究1928 阿道夫.温道思德国对甾类结构以及他们和维他命的关系的研究1929 阿瑟.哈登英国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德国1930 汉斯.费谢尔德国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 卡尔.博施德国贝吉乌斯德国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弗里德里希.1932 欧文.兰米尔美国队表面化学的研究发现19331934 哈德罗.克莱顿.尤里美国发现了重氢1935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法国伊伦.约里奥.居里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36 彼得.德拜荷兰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 沃尔特.霍沃斯英国对碳水化合物和V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1938 李夏德.库恩德国对类胡萝卜素的维生素的研究1939 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国对性激素的研究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 1941 1942 空1943 乔治.德海维希匈牙利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 奥托.哈恩德国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 阿尔土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兰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提出饲料储藏法1946 詹姆斯.B.萨姆纳美国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斯罗普美国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温德尔.每类迪恩.斯坦利美国1947 罗伯特.鲁滨孙爵士英国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 埃尔内.迪赛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 威廉.吉奥克美国在热化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物质的研究1950 奥托.蒂尔斯西德发现并发展了双桸合成法库尔特.阿尔德西德1951 埃德温.麦克米伦美国发现了超釉元素格伦.奥西多.西伯格美国1952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国发明了分配色谱法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1953 赫尔曼.施陶丁格西德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 莱纳斯.鲍林美国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 文森特.迪维尼奥美国对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多肽激素1956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国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尼古拉.谢苗诺夫苏联1957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国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 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 亚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 威拉得·利比美国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 梅尔文·卡尔文美国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 马克斯·佩鲁茨英国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1963 卡尔.齐格勒西德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居里奥·纳塔意大利1964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国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国有机合成方面的成绩 1966 罗伯特·S·马利肯美国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 曼弗雷德·艾根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国乔治.波特英国1968 拉斯·昂萨格美国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 德里克·巴顿英国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奥德·哈塞尔挪威1970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 格哈德·赫茨贝格加拿大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美国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斯坦福·摩尔美国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国1973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西德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国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1974 保罗·弗洛里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 约翰·康福思澳大利亚英国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 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国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 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利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 彼得·米切尔英国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 赫伯特·布朗美国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西德1980 保罗.伯格美国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国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1981 福井谦一日本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美国1982 阿龙·克卢格英国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 亨利·陶布美国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应机理的研究1984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1985 赫伯特·豪普特曼美国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杰尔姆·卡尔美国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1986 达德利·赫施巴赫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李远哲中国约翰·查尔斯·波拉尼加拿大匈牙利1987 唐纳德·克拉姆美国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让-马里·莱恩法国查尔斯·佩德森美国1988 查尔斯·佩德森美国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约翰·戴森霍费尔西德罗伯特·胡贝尔西德哈特穆特·米歇尔西德1989 悉尼·奥尔特曼加拿大美国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托马斯·切赫美国1990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美国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 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学方法的贡献1992 鲁道夫·马库斯美国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 凯利·穆利斯美国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迈克尔·史密斯加拿大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 乔治·安德鲁·欧拉美国匈牙利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 马里奥·莫利纳美国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1996 罗伯特·柯尔美国发现富勒烯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理查德·斯莫利美国1997 保罗·博耶美国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约翰·沃克英国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1998 沃尔特·科恩美国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约翰.波普英国1999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美国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2000 艾伦·黑格美国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新西兰白川英树日本2001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巴里·夏普莱斯美国2002 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田中耕一日本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正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 彼得·阿格雷美国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 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龙·切哈诺沃以色列欧文·罗斯美国2005 伊夫·肖万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2006 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2007 格哈德·埃特尔德国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 下村脩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马丁·查尔菲美国钱永健美国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英国2009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英国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托马斯·施泰茨美国阿达·约纳特以色列2010 理查德·赫克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美国铃木章日本2011 丹·谢赫特曼以色列准晶体的发现2012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美国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及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因给复杂化学体系涉及了多尺度模型而获得。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
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他们三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这3位科学家所开创的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今天的研究人员已能迅速并且简单地揭示一个物种包含多少种不同的蛋白质,能用三维照片显示蛋白质分子溶解状态的样子,从而使人类可以通过对蛋白质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加深对生命进程的了解,使新药的开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食品控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等其他领域也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4-06-14
1 / 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2年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2年化学奖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芬恩191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1940年获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到1987年间任该大学教授,1987年起被聘为该大学名誉教授,自1994年起任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

他因为“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1/4的奖金。

简介姓名:约翰·芬恩Dr.JohnBennettFenn生卒:1917年6月15日~2010年12月10日描述:美国化学家籍贯:美国科研介绍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

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

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

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

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期刊名称】《发现.图形科普》
【年(卷),期】2002(000)010
【摘要】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持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1
【相关文献】
1.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化学奖 [J], 田玲
2.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双子寿星r——隆重庆贺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耶和斯科教授百年华诞(下) [J], 朱安远
3.诺贝尔化学奖青睐不对称性——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J], David Adam;龙亚秋
4.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双子寿星——隆重庆贺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博耶和斯科教授百年华诞(上) [J], 朱安远
5.引用关系中的诺贝尔奖效应研究
——以2009-2016年2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例 [J], 韩佳燕;赵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5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 油研究所的伊夫· 肖万、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 特· 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 院的理查德· 施罗克。他 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 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 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 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 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 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 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 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 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 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 例证。
2012 美国医学家罗伯特· 尼科威(Robert Lefkowitz )和美国 J· 生物学家布莱恩· 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因为他 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上的成就”而获化学奖。
2007 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 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 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而获此殊荣。
2008 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 沙尔菲和 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 荧光蛋白获奖。
2009 英国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 (VenkatramanRamakrishnan) 、美国托 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以色列阿 达-尤纳斯(Ada Yonath)因研究核糖体的结 构和功能获奖。

2002 美国科学家约翰· 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 家库尔特· 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 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 美国科学家彼得· 阿 格雷、罗德里克· 麦 金农因在细胞膜通 道方面做出的开创 性贡献,而共同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 切哈诺沃、阿夫拉 姆· 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 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 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 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研究领域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析的方法。

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病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

1999年:美国的阿米德·泽维尔,表彰他在基本化学反应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

他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1998年:美国的沃尔特·科恩,表彰他在60年代提出密度泛函理论。

英国的约翰·波普,表彰他发明了测验化学结构和物质特性的计算机技术。

1997年:美国的保罗·博耶、英国的约翰·沃克、丹麦的詹斯·斯科,表彰他们在研究身体细胞是如何储存和传递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6年:英国的哈诺德·克奥托、美国的小罗伯特·荷尔、理查德·斯莫利,表彰他们发现了布基球,这是一种球型的碳分子。

1995年:荷兰的保罗·克鲁特恩、美国的马里奥·莫利纳、F·罗兰,表彰他们在研究臭氧层形成和破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994年:美国的乔治·A·欧拉,表彰他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2002】 KurtWüthrich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2002】 KurtWüthrich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2002】KurtWüthrichFactsname: KurtWüthrichAarberg, Switzerland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Swiss Federal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for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Prize share: 1/2LifeKurt Wüthrich was born in Aarberg and grew up in Lyss, Bern Canton, Switzerland. His father came from a farming family, but worked as an accountant.Kurt Wüthrich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n a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Basel in 1964. After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Bell Labs in MurrayHill, New Jersey, he returned to Switzerland and t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 (ETH).Kurt Wüthrich divides his time between ETH and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in La Jolla, California. He is married with two children.Kurt Wüthrich was born in Aarberg and grew up in Lyss, Bern Canton, Switzerland. His father came from a farming family, but worked as an accountant.Kurt Wüthrich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n and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Basel in 1964. After work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Bell Labs in MurrayHill, New Jersey, he returned to Switzerland and t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 (ETH).Kurt Wüthrich divides his time between ETH and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in La Jolla, California. He is married with two children.WorkThe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an atomic nucleus act liketiny, spinning magnets. This causes atoms and molecules to adopt certain positions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alignment, however, can be disrupted by radio waves with specific frequencies thatvary for different atoms. These resonance frequencies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environment. Thus, the phenomenon can be exploit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molecules. In the 1980s, Kurt Wüthrich developed a method for 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large biological molecules.The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an atomic nucleus act like tiny, spinning magnets. This causes atoms and molecules to adopt certain positions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alignment, however, can be disrupted by radio waves with specific frequencies that vary for different atoms. These resonance frequencies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environment. Thus, the phenomenon can be exploit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s and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molecules. In the 1980s, Kurt Wüthrich developed a method for 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large biological molecules.。

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化学奖 百年获奖全记录

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化学奖 百年获奖全记录

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人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

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控制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真核细胞在内的主要分子。

2002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的原因是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

他们因为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因为对细胞隔膜的研究而获得了2003年度化学奖。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和即将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生物大分子质谱电离技术的突破及核磁共振三维结构测定方法的建立———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黄仁槐3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01)Mass Spectrometry(MS)and Nuclear Magnetic R esonance(NMR)R evolutionized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HUAN G Ren-Huai3(Center f or Molecular Biology,Instit ute of Biophysics,The 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 ng100101,China)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s in part at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ologies.The applic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MS)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s such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which is the subject of this year’s Nobel prize award in chemistry shared by three scientists.The work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z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MR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solution.These developments revolutionized the analytical methods for bio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and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so much enough to have deep effects on the whole life sciences.K ey w ords nobel prize,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electrospray,soft laser desorption 3Corresponding author.Tel:86210264888548,E2mail:huangrh@ Received:November20,2002 Accepted:November26,2002。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

近20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自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被授予了二十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全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杰出科学家和他们的工作都要受到我们的赞誉和尊敬。

本文将对最近二十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学者以及他们的重大贡献进行详细介绍。

2000年,阿尔伯特维拉阿罗森(Alfred G.Vergason)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有机自由基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自由基的行为,以及自由基在许多有关重要生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研究对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都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2001年,蒂罗尔德维尔福特(Timothy D.Vogelsberg)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有机多酚化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多酚的结构以及多酚的化学反应。

他的工作改变了多酚的学习和研究,这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多酚的结构,从而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开发出新的多酚的合成方法。

2002年,JamieH.Oliver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大分子组装和计算有机化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分子组装和计算有机化学。

他研究了大分子组装的复杂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来理解大分子组装过程,他的研究为运用大分子组装技术开发新型有机分子提供了重要指导性作用。

2003年,约翰穆尔(John H.Muller)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在分子图谱和分子排序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使用高分辨率的基于核磁共振的分子图谱技术,该技术利用改进的算法来分析分子的结构,以及分辨一系列不同的分子构象。

他的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更加精确地观察分子结构的方法,这些研究对药物设计和材料科学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玛德琳詹金斯(MadeleineJ.Jones)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她在功能性小分子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她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各种功能性小分子的合成和应用,尤其是利用催化实现有机合成反应,以及新型分子设计和药物发现等研究领域。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艾伦-J-黑格 (1936-)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

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

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蔡蘊明譯蔡蘊明譯自諾貝爾化獎委員會公佈給大眾的新聞稿:http://www.nobel.se/chemistry/laureates/2002/public.html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至以下網頁點選:http://www.nobel.se/chemistry/laureates/2002/press.html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由三位學者所共享,他們的研究涵蓋了兩個重要領域:質譜與核磁共振。

這三位得獎者是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大學的John B. Fenn,日本島津 (Shimadzu) 公司年僅四十三歲的研發工程師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以及瑞士理工學院的Kurt Wüthrich,前二者所專精的是質譜方面的研究,而後者是由於在核磁共振方面的研究而得獎。

他們最主要的貢獻,是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巨大的生化分子之結構問題,他們的成就代表了一個革命性的突破,使得“化學生物”(chemical biology)成為現今的“大科學”(big science)。

化學家們現在已經可以快而準確的鑑定一個試樣中含有的蛋白質為何物,他們也能夠繪出蛋白質分子在溶液中的三度空間圖像,也就是說,化學家已有能力“看到”蛋白質並瞭解它們在細胞中如何的作用。

生化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為什麼要研究生化的高分子所有的生物體─細菌,植物及動物─都含有相同型態的大分子或高分子,而這些分子與我們所謂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

在細胞中所發生的現象是由核酸(例如DNA)來控制的,我們可稱之為細胞的“導演”,而各種蛋白質則是細胞的“主角”。

每一個蛋白質都具有一種功能,並可隨著環境而變化。

例如血紅素將氧氣輸送到人體內的各各細胞。

個別蛋白質的研究並非一項新的研究領域,然而蛋白體學(proteomics),也就是研究不同的蛋白質如何相互的聯合以及合併與其它的物質在細胞中共同運作,卻是一個在過去數年間極速成長的新興領域。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及主要成就
200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他们因为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与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000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

他们在导电聚合物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2002】 JohnB.Fenn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2002】 JohnB.Fenn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2002】JohnB.FennFactsname: JohnB.FennNew York, NY, USA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Richmond, VA,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Prize share: 1/4LifeWorkWhen electrically charged molecules - ions - are accelerated by an electrical field, their speed depends on the ion's charge and weight. Bymeasuring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ions to pass a certain distance, the incidence of different molecules in a test can be determined. It was impossible, however, to use this technique on large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before large ions could be produced in gaseous form. In 1988 JohnFenn showed that when a test sample is sprayed with an electrical field, small charged drops are formed, and when the water evaporates, ions in gaseous form remain.When electrically charged molecules - ions - are accelerated by an electrical field, their speed depends on the ion's charge and weight. Bymeasuring the time it takes for the ions to pass a certain distance, the incidence of different molecules in a test can be determined. It was impossible, however, to use this technique on large 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before large ions could be produced in gaseous form. In 1988 JohnFenn showed that when a test sample is sprayed with an electrical field, small charged drops are formed, and when the water evaporates, ions in gaseous form rema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
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他们三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包括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这3位科学家所开创的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今天的研究人员已能迅速并且简单地揭示一个物种包含多少种不同的蛋白质,能用三维照片显示蛋白质分子溶解状态的样子,从而使人类可以通过对蛋白质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加深对生命进程的了解,使新药的开发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食品控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等其他领域也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04-06-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