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萤火虫到冷光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X射线
当你生病时,医生用X射线为你拍过片吗?X光可以穿透人的身体,医生可以把人的骨骼和器官看得清清楚楚。
这种神奇的射线,是由19世纪末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
伦琴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他一直对阴极射线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天晚上,伦琴正在做实验,他将一个电管裹好后,把灯熄灭,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
这时,伦琴却突然发现实验台上闪烁着一道绿色的荧光。
他仔细一看,发现这道光是由电板旁边一块涂有特殊材料的硬板发出来的。
他用厚书、木板、硬橡胶,甚至还把自己的手放在电管和荧光屏之间,还是能看到荧光。
伦琴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射线。
伦琴查阅了各种资料,也没有找到有关这种射线的记载,经过仔细研究,他确定这是一种新的射线。
于是,伦琴便把这种射线命名为X射线。
伦琴经过多次实验和艰苦研究,终于找到了制造X射线的方法了。
他突发奇想:“要是将照相技术和X射线结合起来,那么不就可以看到人体的骨骼了吗?”于是,伦琴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一天下午,伦琴的夫人来实验室看他,伦琴高兴地说:“我找到一种新的射线了!我可以看到你的骨骼呢!”伦琴让夫人把手放在一块感光板上,然后按动快门。
不一会儿,一张底片就冲洗了出来。
伦琴夫人惊讶极了,因为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手的骨骼!这张照片,是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自从伦琴发现了X射线,医生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查明病因,给病人带来了福音。
伦琴发现了X射线,又发明了X光照相技术,为人类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要学习伦琴身上刻苦钻研的精神。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新大陆的发现
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后来移居西班牙。
15世纪的欧洲,流传着“印度和中国有取之不尽的黄金”的说法。
哥伦布相信“地圆说”,他认为从欧洲往西航行就能到达印度和中国。
因此,他向西班牙王室提出西行的要求。
尽管哥伦布的这一说法遭到很多人的嘲笑,但西班牙王后说服了国王支持哥伦布,她甚至拿出自己的珠宝首饰资助他。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120位船员,驾着三艘轮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驶向了大西洋。
三艘船在海上漂泊,一个月过去了,他们没有发现一点陆地的影子。
有的船员开始抱怨,后悔不该跟着哥伦布冒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简直太愚蠢了;有的人甚至想把哥伦布杀了,然后再返航回西班牙。
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倒哥伦布,他继续坚持西行。
每天日落,他都会带领船员唱祝福歌,鼓励船员说:“国王许诺将把巨额奖金发给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
”同时他又警告船员,“如果有人想逃跑或破坏航海计划,将被处死。
”10月的一天,一根树枝随着海浪漂到了哥伦布的船边,上面好像还有人工砍凿过的痕迹,成群的海鸟也飞到了他们的船头,种种迹象表明陆地离他们不远了。
船员们又有了动力,把船开得更快了。
果然,几天后,哥伦布带领大家登上了圣萨尔瓦多岛,大家激动得拥抱在一起,欢呼庆祝。
大家看到了希望,又继续向西航行,沿途发现了古道岛和海地岛。
这些岛上的土著人习惯用黄金做成各种装饰品,哥伦布就以为自己到了传说中的印度,其实这里是另一新大陆——美洲。
1493年,哥伦布带领船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西班牙。
人们都来迎接他们,为开辟新航行的英雄们欢呼。
航海的过程中,哥伦布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得成功。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只要不轻易放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拉链的发明
美国有位叫贾德森的工程师,他长得实在太胖了,总腆着个大肚子。
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无论是衣服还是靴子,都有很多纽扣,有的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余个,穿鞋和脱鞋非常费时,何况像贾德森这样胖的人,要弯下腰去扣扣子,那是多么不方便啊!于是,贾德森就发明了一种只需“一拉就好”的靴扣,免去了穿脱长筒靴时扣扣子的麻烦。
贾德森发明了最早的拉链,但由于这种拉链质量不过关,经常会自动裂开,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13年,一位叫桑巴克的瑞典人,对贾德森发明的拉链加以改进,把拉链做成齿状,一排凹进去,一排凸出来。
这样只有当上面的齿分开了,下面的才会分开,比以前的更牢固了。
拉链最先被用在军装上。
士兵在穿用拉链代替纽扣后的军装时,速度大大提高了,这更有利于作战。
1930年,一位服装设计师把拉链用在女装的制作上。
渐渐地,拉链被广泛用于服装、包、鞋子等等物品的制作中,在很多地方代替了使用麻烦的纽扣。
拉链的发明或许不太起眼,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贾德森最初发明拉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身遇到的难题,没想到引来了一场大的改革。
借用萤火虫光亮读书的典故
借用萤火虫光亮读书的典故古时候借助萤火虫看书的典故是: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囊萤夜读》选自《晋书》,文学体裁是文言文。
讲述的是车胤儿时利用萤火虫的荧光代替油灯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
其道理启示是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且要学会利用周边的事物,将困境也能转变为快乐。
典故详情:
车胤的祖父车浚,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来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用白布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
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萤火虫到冷光
自从电灯发明后,人类的生活就变得方便、丰富起来。
电灯的主要作用是发光,在发光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更多能量则是以热能的形式白白浪费掉了,所以电灯发光时浪费了大部分热能。
无论是太阳光还是灯光,或是烛光,它们在发光的同时都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我们把这种光叫做热光。
热光在某些危险的地方还可能引起爆炸。
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科学家希望研制出新的光源——冷光,用它来照明就安全多了。
自然界有很多动物都能发光,如萤火虫、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它们在发光的同时就不会发热。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对会发光的萤火虫很感兴趣。
有一次他捉了一瓶子的萤火虫,到了晚上,这些虫子居然可以把房间照亮,而且发出的冷光很柔和。
波义耳想:萤火虫为什么在晚上能发光呢?萤火虫发光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将瓶子里的空气抽出来,随着空气的逐渐减少,光线越来越微弱,当他重新注入空气时,萤火虫又慢慢亮起来了。
原来萤火虫发光也离不开空气啊!波义耳深入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一个发光器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发光物质——荧光素。
当萤火虫吸入空气时,这种物质就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发出光,而且这种光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因此波义耳就称它为冷光。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荧光素,并掺和某些化学物质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
冷光用于照明设备,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冷光也是科学家根据生物仿生学发现的。
在很多特殊场合,冷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并不仅仅靠冥思苦想,观察也很重要。
思维训练营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请给出至少三条理由。
当然“因为下水道是圆的”这类的答案不算。
[答案](1)圆形的盖子不会突然掉进下水道,而正方形或其他多边形就有可能。
(2)沉重的圆盖子可以滚到目的地,而其他形状的就不行。
(3)无论怎么盖,圆形盖子都能把洞盖严实,而正方形的只有把四角都对准位置才能盖下去。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第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绝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也有少数动物恰恰相反,那就是蝙蝠。
蝙蝠白天喜欢躲在阴暗的洞穴中睡觉,夜晚才出来捕食。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对蝙蝠这一奇特的生活习性非常好奇。
他认为蝙蝠在夜间才出来寻找食物,一定有极好的视力。
一个夏天的晚上,斯帕拉捷抓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眼睛刺瞎,然后再将它们放飞。
只见这几只蝙蝠抖动几下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依然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和捕捉虫子。
斯帕拉捷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之前觉得蝙蝠能在黑暗条件下随意躲过障碍物并捕捉飞虫,一定是长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想到试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这个实验大大激发了斯帕拉捷的好奇心,他决心要弄个明白。
他一边琢磨,一边接着动手做试验。
斯帕拉捷又捉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鼻子堵住,还在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放了出去。
结果还是一样,蝙蝠还是能自如地飞翔,躲避障碍物,准确地找到食物。
斯帕拉捷更兴奋了:“那我就把你们的耳朵堵上,看你们还能不能飞!”果然这次放出去的蝙蝠东倒西歪,四处乱撞,根本就飞不起来。
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和捕捉目标的,这个发现令人震惊。
科学家们在斯帕拉捷的实验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蝙蝠能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波——超声波。
超声波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碰到障碍物,就会迅速反射回来。
蝙蝠通过耳朵接收这种声波,以确定食物的正确方位,这种方法被称做“回声定位”。
蝙蝠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从充满噪声的回声中分析和辨别特殊的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障碍物。
人类认识和使用超声波就是从蝙蝠那里学来的。
超声波的科学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航探测、导航和医学中。
人们根据蝙蝠捕食的原理,将超声波推广应用,这被我们称为“仿生学”。
可见,自然界的生物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创造出新事物。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尼龙的发明
尼龙还没出现前,人们制作衣服的材料基本上源于植物,比如棉花、树皮等。
尽管在19世纪末期,法国科学家发明了人造丝,但它的原料依然没有脱离植物纤维。
由人造丝制作的衣物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但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牢固。
人们希望有一种材料做的衣服既轻便又牢固。
1928年,美国的杜邦公司成立了化学研究所,年轻的科学家卡罗萨斯担任负责人。
卡罗萨斯带领的科研组想用化学方法合成人造纤维。
研制人造纤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但这并没有难倒卡罗萨斯和他的科研组。
在卡罗萨斯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工作,分工协作,虽然进步很小,却没有人轻言放弃。
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罗萨斯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
细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一端沾有一些白色黏状物质,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没来得及清洗的聚酰胺。
卡罗萨斯好奇地用手拉了一下,居然出现了白色的细丝,还可以拉得更长,甚至比天然丝更细,而且弹性很好。
但是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这种丝不耐高温,当温度达到70℃时就熔化了。
科研小组的同事继续探索、反复实验,寻找合成细丝的原料,终于在1935年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比蜘蛛丝还细,却无比牢固的丝,科学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尼龙。
接着,杜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尼龙并投放到市场上,抢占了商机。
二战期间,用尼龙制成的降落伞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用尼龙制作的物品。
它的发明,被誉为化纤工业的第三次革命。
卡罗萨斯发现尼龙,看似偶然,但是要真正研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尼龙,卡罗萨斯还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所以想要取得成就,就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2年的一天,美国画家莫尔斯正乘坐游轮从法国回美国。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电学专家杰克逊,并看杰克逊做了电磁实验。
莫尔斯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一下就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便向杰克逊请教实验原理。
杰克逊告诉他:“电流的传输速度很快,无论电线有多长,只需一瞬间,电流就能从这边传到另一边。
”莫尔斯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由于当时的通信手段还很落后,所以莫尔斯便想:“能不能用电流来承载某种信号的传输呢?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做出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译成符号,不是就能传递信息了吗?”虽然当时的莫尔斯对电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他坚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回国后的莫尔斯开始潜心研究利用电流来传输符号的装置。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改成了实验室,一步步地慢慢学,并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
经过四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做出了电报机的雏形。
当莫尔斯满怀希望地接上插头时,磁针却一动也不动。
“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莫尔斯自言自语道。
接着他便开始检查电报机的各个零件和电路,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教授请教。
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莫尔斯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制造出了更先进的电报机。
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能在500米的范围内工作了。
莫尔斯并没有停止研究,很快他就发明了传递信息的电报符号——“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取得突破性成果后,继续完善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厅里,莫尔斯按动电报机的按键,接着就听到一连串断断续续的嘀嘀声,在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很快便接收到了电文,莫尔斯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
莫尔斯电报机的发明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从此人们有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电报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沟通。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多请教老师,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显微镜的发明
显微镜是列文虎克历经磨难发明的。
1632年,他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凭借努力奋斗,他最终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16岁时,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杂货铺里当学徒。
他很爱学习,总是想着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
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为师,虚心求教。
有一天他偶尔将两块磨制好的透镜叠在一起放在一张废纸上看上面的字,只见这些字比原来的大好多倍。
这件事给列文虎克极大的启发,他想:如果把镜片磨制得更好,是不是就可以看到更细微的东西呢?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致、用途更广泛的镜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分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他终于磨成了两块光亮精巧的透镜。
他将镜片叠起来看鸡毛,只见一根鸡毛上被放大了的绒毛像树枝一样排列着。
接着,他试着将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镜片间的距离上下变化,只见镜片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
为了让观察既省力又方便,列文虎克让铁匠打制一个铁架和一个铁筒,将镜片固定在镜筒的两头,然后再固定在铁架上,没过几天工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设想所发明的第一架显微镜终于诞生了。
几年之后,列文虎克又研制出多台更精致、完美的显微镜。
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避雷针的出现
三百年前的欧洲非常流行用电来做实验。
不仅专门研究电的科学家这样做,甚至连普通人都喜欢用电做各种实验。
富兰克林就很热衷于做这些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了大自然的闪电与电的关联。
在雷电闪过的瞬间,会同时向四面八方放电。
富兰克林不是一个保守的科学家,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了全世界。
很多人为了捕捉到天上的闪电,纷纷跑到雷电交加的野外去验证富兰克林的结论。
这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稍不留神就会被闪电击倒毙命。
短短的时间里,就有好几个人因为做雷电实验而身亡了。
富兰克林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应该找到躲避雷电的方法。
“闪电瞬间产生的电的威力太大了。
要是能把闪电产生的威力减小,人被雷击中后,也许能活命吧?”
“对了,把雷电转移到别的地方,就能减小雷电的力量了。
”
经过反复试验,富兰克林终于发明了避雷针。
它的作用就是在雷电袭击人类之前,把所有的电吸收并导入地下。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不仅能使人类免受“雷公”肆虐之苦,也能使高大的建筑物免受雷电的袭击。
思维训练营折报纸
把一张普通报纸对折。
很简单,是不是?那么,你能把一张报纸对折10次以上吗?
[答案]
无论纸张厚薄,要对折八九次几乎不可能。
每对折一次,一叠中的页数就会翻一倍。
对折一次就成了两页,两次就是4页,九次就会有512页——相当于一本小电话簿了。
一叠纸太厚就很难再对折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地圆说
16世纪前,“天圆地方”这一说法被世人广泛接受。
但航海家哥伦布却推断地球是圆的。
当时这一说法被当成谬论,因为哥伦布也不能证明自己的推断。
葡萄牙人麦哲伦希望能做一次环球航行,开辟新的东方航线,并向大家证明地球是圆的,但没有得到葡萄牙国王的支持。
后来他来到西班牙,向西班牙国王提出环球航行的想法,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1519年,麦哲伦率领五艘大船和大约270人出发了。
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线一路向西,他们横渡大西洋,经过艰难的航行首次到达了美洲,但这并不是此次航行的终点,船队打算沿着海岸继续南下。
航海并非一帆风顺,在他们南下的途中,一艘船沉没了,一艘船上的水手开始动摇,他们为要不要继续前进争执不休。
但重重困难并没有动摇麦哲伦继续前进的决心。
1520年,船队来到一片风平浪静的海域,他们称之为“太平洋”。
1521年,麦哲伦带领他的船员们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屿登陆,准备补充一些食物和淡水,并用船上的东西和土著人交换了许多香料。
当时岛上的土著人正在打仗,麦哲伦的船队被牵连进去,在战斗中,麦哲伦不幸被土著人杀死。
麦哲伦死后,剩余的船员继续航行,并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
当他们回到西班牙时,这支队伍只剩下大约20人。
勇敢的船员们付出生命的代价,终于完成了环球航行。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这一壮举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从此“天圆地方”的说法被改写。
对于常规的东西,我们要敢于怀疑。
对于自己的怀疑,需要我们用行动、用事实来证明。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微生物的发现
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
他从小就对一切新鲜稀奇的事情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观察一些很细小的东西。
16岁时,列文·虎克失去了父亲,他被迫退学,来到荷兰首都的一家眼镜店当学徒,学习磨制玻璃镜片的技术。
当听说有一种玻璃磨制成的凸透镜能将身边的东西放大很多倍时,他便渴望能磨制出一种镜片,用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带他进入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一天,他终于磨制好了一片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并用这个镜片做成了简易的显微镜。
通过这个显微镜,他观察到微小的物体,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镜片下,他清楚地看到了蜜蜂身上的绒毛,蚊子的眼睛,自己的指纹……微观世界真的是太奇妙,太精彩了!列文·虎克完全沉浸其中,深深地被那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现象迷住了。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无聊地倚在窗前看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心中冒出一个想法:不知道雨水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呢?他跑到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起来,发现显微镜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不停蠕动。
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和实验,列文·虎克向皇家学会提交了自己的观察报告,报告中说:一滴雨水中的生物数量比全荷兰的人口还多……列文·虎克将这些生物称为“微生物”。
皇家学会派出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列文·虎克的家中,通过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科学家们清楚地看到了那些蠕动着的小生命——微生物。
列文·虎克作为杰出的显微观察家,在生物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他对微小事物的细心观察,神秘的微观世界大门才会对列文·虎克敞开。
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新天地。
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踏入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见很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
300多年前,法国人丹尼·帕平为了躲避法国政府的迫害,逃亡国外。
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地跋涉,准备前往瑞士。
帕平经过连日的翻山越岭,终于爬上了主峰,他打算休息一下,便找来树枝,点起篝火,开始煮土豆。
但不知道为什么,水开了很久,土豆依然没有煮熟。
帕平只好把半生不熟的土豆吃了下去。
几年后,在阿尔卑斯山上煮土豆的那件事仍然令帕平记忆犹新。
他查阅了许多参考书,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水的沸点和大气压有密切关系,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
阿尔卑斯山上空气稀薄,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
煮土豆时,尽管水开了,但水温不够高,所以土豆煮不熟。
帕平认为增大气压就能使水的沸点升高,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煮熟食物的时间。
帕平动手做了个密闭容器,通过加热来增加容器中的水蒸气,从而达到增大气压的目的,这样水的沸点就会升高。
后来,他重新绘制了一张密封锅图纸,并请专业技师来制造这口锅。
新的设计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圈,能让整个容器的密封效果更好;帕平还在锅盖上方设计了一个孔,解决了锅内蒸汽过多的问题。
他把土豆放进锅里。
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把土豆煮得烂熟。
实验成功了。
1681年,帕平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口高压锅,他邀请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对这口锅进行“鉴定”。
专家们还没喝完一杯茶,一盘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食物就端上来了。
帕平强调说这种烹饪方法不会让食物的营养和香味流失。
当时的英国国王对这一发明很感兴趣,特意请帕平制造了一口高压锅,放在白金汉宫的实验室里。
从此,帕平和他的高压锅便闻名世界。
帕平从煮土豆这样一件小事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高压锅,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看来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能有所发现。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导青少年刻苦上进的勤学故事_萤火虫与蜗牛
萤火虫与蜗牛,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小时候,每逢仲夏之夜在室外纳凉时,随处可见尾部萤光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四处飞舞,我和小伙伴兴味无穷地捉了一只又一只装在小瓶里玩耍。
在我们看来,萤火虫真是小得可怜,而且实在笨拙,总是被我们非常轻易地逮住;而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蜗牛呢,相对于萤火虫来说,已是一个庞然大物了,而且蜗牛比萤火虫机敏多了,一旦有什么危险,立马就把头缩进了硬壳里。
在我们眼里,萤火虫与蜗牛各有各的世界,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长大后,我看到一则有关萤火虫与蜗牛的资料后让我大吃一惊。
资料上说,萤火虫竟然是肉食小甲虫,而它的食物就是蜗牛。
我迷惑了:萤火虫看起来那么小巧、柔弱和笨拙,怎么对付得了蜗牛呢?而蜗牛是那么敏感和警惕,它的很多天敌常常拿它无可奈何,又怎么可能会被小小的萤火虫吃掉呢?及至看完全文,我才恍悟。
原来,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弯拢后就成为一把钩子,钩子上有一条沟槽,那东西细小得像头发,很尖利。
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的肉体上轻轻地敲敲,最多也就敲五六次;而蜗牛根本未把弱小的萤火虫放在眼里,对其冒犯并不在意,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
它哪里知道,萤火虫的这种敲打就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则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被麻痹,直至失去知觉。
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敲它几下,注射另外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下肚去。
而一只蜗牛可以供不少萤火虫吃上好多天。
生活中,也许有人会嘲笑蜗牛,但不少人又何尝不像这蜗牛?他们常常不容易败给表面强大的较量者,不容易败在十分重大的问题上,却会轻易败给看似弱小的对手,轻易败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
萤火虫的胜利不仅是因为它有致命的毒液,更得益于它一副弱小的能迷惑对手、使对手放松戒备的躯体。
面对精明的蜗牛,萤火虫的弱小不是劣势,反而成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古老的纺织技术
黄道婆出生于南宋末年的江南一带。
因为家庭贫困,黄道婆十多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织布到深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繁重体力活。
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公婆一家的虐待,跑到了海南岛。
当地的黎族同胞接纳了这个苦命的人,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把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她。
黄道婆虚心学习,并结合以前的技术,成了一个纺织能手。
在海南岛生活了二三十年后,黄道婆回到了故乡。
那个时候江南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棉花,但纺织技术却很落后。
黄道婆把自己精湛的纺织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农民,而且还对纺织工具进行改革。
首先,黄道婆把黎族人使用的搅车加以改进做成轧车,它能把棉籽剥得干干净净,人们不需要用手工剥棉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她还改进弹棉花的工具,把弹棉花的小弓加长三到四倍,用木头做的槌子代替手指击打弓弦,这样弹出的棉花更细致,提高了纺纱织布的质量。
黄道婆还不断改进纺织机的结构,以便在操作的过程中更省时、省力。
她把从黎族人那里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技术,在织布时可以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当地生产的纺织品远销各地,江南也成为当时的纺织业中心。
此后,凝聚了黄道婆和广大劳动者心血的纺织技术被大力推广。
黄道婆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古代纺织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人们的爱戴。
黄道婆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新的纺织技术,推动了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可见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能有所成就。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捕捉雷电
1746年的一天,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为大家演示电学实验。
富兰克林认真地看完了实验,并对电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充满了兴趣。
夏季经常见到的闪电引起了富兰克林的兴趣,当时人们都认为闪电是“上帝之火”,而富兰克林却不这么认为。
富兰克林一直思考着“闪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
经过长期观察和反复实验,他发现闪电与实验室中看到的电火花十分相似。
18世纪以前,人们都不知道雷电是怎么产生的,普遍的迷信说法就是“上帝发怒了”。
有一次,富兰克林的妻子不小心碰到了实验仪器,一团电火花闪过,妻子被击倒在地,面色惨白。
这虽然是一起意外事件,富兰克林却由此想到了天空的雷电。
他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本质上是一样的。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推断。
要想证实自己的推断,就必须将闪电产生的电收集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实验,但富兰克林没有退缩。
1752年6月的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了。
富兰克林和儿子带着一个用绸布做的、装了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片空旷地带。
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拉着风筝线飞跑,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
淋湿的风筝线成了导体。
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感到大量电流正迅速通过金属杆,他赶紧用一个特殊的瓶子将这些电储存起来。
富兰克林带着这些来自天空的电回到实验室,做了一些实验。
实验证明,天空中的雷电和人工摩擦产生的电性质完全相同。
这是多么伟大的发现啊!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声名鹊起,他进一步研究电学,于1754年发明了避雷针。
自从教堂等高层建筑装上了避雷针后,就再没有遭受过雷电的袭击。
这项技术相继传到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最后普及到了全世界。
富兰克林这种敢于为科学做出牺牲的精神,很值得我们佩服。
他有科学精神,不迷信,通过大量的实验,发明了避雷针,从此使建筑免于雷电的侵袭。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富尔敦发明蒸汽船
富尔敦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农场工人家庭。
从小他就有一个梦想,将来要造一艘不用桨就能行驶的船。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伴时,遭到了大家的讥讽。
因为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船是借助风力,并要依靠人划桨才能在水上航行的。
长大后的富尔敦成了一名画家,虽然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对于发明创造的热情依然不减。
当富尔敦听说曾经有人造出过使用蒸汽做动力的蒸汽船,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时,他不禁为此人感到叹息,但这也大大鼓励了富尔敦,更坚定了他要造蒸汽船的梦想。
从此,富尔敦开始潜心研究蒸汽船。
他先做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轮船模型,再拿到水里试航,每次他都会做详细的记录,从发现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各项数据,找出每艘船的优点,再综合这些优点做出一艘更完善的船。
九年后,富尔敦积累了丰富的造船经验,为制造蒸汽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03年,富尔敦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
当这艘“怪船”在塞纳河上航行时,引来了无数人好奇的眼光。
看到船稳稳地行驶在水面上,大家都为富尔敦喝彩。
不幸的是,当天夜里刮起的狂风把船打翻了,富尔敦不顾一切地跳进水里,结果只捞到一些零件。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决心从头开始,造出更好的蒸汽船。
1807年,一艘木制的船停泊在美国的哈得逊河码头。
船上有一张大大的白帆,两边各有一个螺旋桨式的装置,船上还竖起一个大烟囱,不断冒着浓烟。
这是富尔敦新建的蒸汽船,被命名为“克莱蒙特”号。
蒸汽船行驶了32小时,没有出一点故障,而且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富尔敦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他是第一个成功制造蒸汽船的人,他的发明对水上交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富尔敦从小就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梦想。
无论什么梦想,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想。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蔷薇刺到铁丝网
在很多牧场都可以看到铁丝网,它能防止牲畜乱跑。
但发明铁丝网的人却只是个小学毕业生,你相信吗?
约瑟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也拿不出钱供他读书了,他只好到牧场替人放羊以贴补家用。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羊赶到牧场,防止它们翻过栅栏去偷吃庄稼。
尽管约瑟夫辍学了,但他依然很喜欢读书,每天等牧场主离开后,他便一边放羊一边看书。
这天,正当他沉醉于书上的知识时,一只羊已经翻过栅栏,跑到庄稼地里了。
结果约瑟夫被牧场主狠狠地骂了一顿。
从那以后,约瑟夫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才能使羊不翻过栅栏呢?有一天,约瑟夫看见一只羊又准备逃出去了,正当它靠近栅栏时,好像被什么扎到似的又退了出来。
约瑟夫赶紧跑过去一看,原来栅栏上爬满了蔷薇藤。
他又看了看其他地方,尽管有铁丝固定栅栏,但还是被羊弄坏了,反而是那些爬满蔷薇藤的栅栏还完好无损。
看来羊是怕扎才不敢去那些地方。
约瑟夫灵机一动,有了好主意:“如果用细铁丝做成像蔷薇刺一样的网,不是就可以阻止羊翻过栅栏了吗?”说做就做,约瑟夫找来铁丝,并剪成小段,还把铁丝的两端都磨尖,然后绑在栅栏上。
羊想趁人不注意翻越栅栏,身体刚靠近栅栏又退了回来,看来是被扎痛了。
从那以后,羊变得乖多了,再也不敢翻越栅栏。
约瑟夫把这个好主意告诉了牧场主,很快这个办法就被很多牧场广泛采用,节省了不少人力。
虽然约瑟夫的发明很简单,但它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看来善于动脑的人才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并加以利用,从而取得成功。
萤火虫人工冷光发明故事
萤火虫人工冷光发明故事
你知道萤火虫人工冷光的发明故事吗?可有趣啦!
以前啊,人们晚上出门基本靠蜡烛、油灯啥的,那光又暗又热,还不方便。
这时候科学家们就开始琢磨了,有没有啥更好的照明办法呢?
有一天,有个科学家在草丛里看到了萤火虫。
那小虫子可神奇了,屁股后面一闪一闪地发着光,而且那光特别柔和,还不怎么发热。
这科学家就想啊,这萤火虫咋这么厉害呢?要是能把这个发光的原理搞清楚,然后用到人类的照明上,那可就太棒了。
于是啊,这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萤火虫。
他发现萤火虫发光是因为它身体里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光亮。
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化学工厂在萤火虫的身体里呢。
然后呢,科学家们就根据这个原理,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人工冷光。
这个人工冷光啊,就像萤火虫的光一样,又亮又不怎么发热。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好多地方用到的那种柔和又节能的冷光灯,都是从萤火虫这儿得到的灵感呢。
你说,萤火虫是不是很伟大呀,虽然它小小的,但是给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启发。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仿生学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自从人类发明了电灯,生活变得方便、丰富多了。
但电灯只能将电能的很少一部分转变成可见光,其余大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浪费掉了,而且电灯的热射线有害于人眼。
那么,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人类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真菌、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和鱼类等,而且这些动物发出的光都不产生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光。
”在众多的发光动物中,萤火虫是其中的一类。
萤火虫约有1 500种,它们发出的冷光的颜色有黄绿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
萤火虫发出冷光不仅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而且发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适合人类的眼睛,光的强度也比较高。
因此,生物光是一种人类理想的光。
科学家研究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器位于腹部。
这个发光器由发光层、透明层和反射层三部分组成。
发光层拥有几千个发光细胞,它们都含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
在荧光酶的作用下,荧光素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与氧化合便发出荧光。
萤火虫的发光,实质上是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过程。
早在40年代,人们根据对萤火虫的研究,创造了日光灯,使人类的照明光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年来,科学家先是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分离出了纯荧光素,后来又分离出了荧光酶,接着,又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荧光素。
由荧光素、荧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满爆炸性瓦斯的矿井中当闪光灯。
由于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会产生磁场,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现在,人们已能用掺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方法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作为安全照明用。
电鱼与xx电池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
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
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
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电灯发明后,人类的生活就变得方便、丰富起来。
电灯的主要作用是发光,在发光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更多能量则是以热能的形式白白浪费掉了,所以电灯发光时浪费了大部分热能。
无论是太阳光还是灯光,或是烛光,它们在发光的同时都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我们把这种光叫做热光。
热光在某些危险的地方还可能引起爆炸。
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科学家希望研制出新的光源——冷光,用它来照明就安全多了。
自然界有很多动物都能发光,如萤火虫、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它们在发光的同时就不会发热。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对会发光的萤火虫很感兴趣。
有一次他捉了一瓶子的萤火虫,到了晚上,这些虫子居然可以把房间照亮,而且发出的冷光很柔和。
波义耳想:萤火虫为什么在晚上能发光呢?萤火虫发光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将瓶子里的空气抽出来,随着空气的逐渐减少,光线越来越微弱,当他重新注入空气时,萤火虫又慢慢亮起来了。
原来萤火虫发光也离不开空气啊!
波义耳深入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一个发光器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发光物质——荧光素。
当萤火虫吸入空气时,这种物质就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发出光,而且这种光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因此波义耳就称它为冷光。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荧光素,并掺和某些化学物质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
冷光用于照明设备,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冷光也是科学家根据生物仿生学发现的。
在很多特殊场合,冷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并不仅仅靠冥思苦想,观察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