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五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二、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1.下定义;2.分类别;3.举例子;4.列数字;5.作比较;6.打比方;7.画图表;等1.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2.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4.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5.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7.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三、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有:1.人物描写;2.景物描写;3.自称;4.对称;5.现身说法;6.比喻论证;7.夹叙夹议1.人物描写;描写人物形象的用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主要作用: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有的还有推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用;赏析方法:分清描写类别,指出对人物塑造的作用;2.景物描写: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主要作用:交代或暗示时代背景,为人物设置活动空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使形象更突出;有时具有推动情节、预示结局作用;赏析方法:概括说明景物内容,分析作用、好处;3.自称:第一人称,用“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所想为文;主要作用: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达效果;常做线索.赏析方法:指出第一人称使用情况,分析作用、好处;4.对称:第二人称,又叫枝节谈话式,第一人称的变化形式;主要作用:直接对话,亲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事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赏析方法:说明使用情况,分析作用,好处;5.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遭遇为例,对人进行讲解或劝导;主要作用:能有力的论证文章观点;能丰富文章材料,充实文章内容;增加可信度,增强说服力;显得真切自然,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赏析方法:概括材料内容,指出论证对象,说明作用,好处;6.比喻论证:用设喻的方法阐明观点;主要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将道理讲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增强语言得生动性,增强议论得说服力;赏析方法:指出喻体、本体,说明所论证观点,分析作用,好处;7.夹叙夹议:叙事中穿插议论、抒情;主要作用:熔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笔法灵活,摇曳多姿;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画龙点睛,以抒情煽情造势,以描写渲染铺垫,增强文章表现力、感染力;赏析方法:概括叙事、议论、抒情内容,分析如何结合,解说写法好处;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有:1.象征;2.对比;3.衬托;4.用典;5.讽刺;6.渲染1.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特定意义.主要作用: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赏析方法:照准本体,指出征体,归纳象征意义,分析效用;2.对比:将相反得事物或事物相反方面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主要作用: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现主旨;表现作者好恶褒贬;给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赏析方法:找出对比方,揭示对比用意,说明对比效用;3.衬托:用次要事物做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有正衬、反衬二类.主要作用: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表意委婉,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赏析方法:找出衬托双方,揭示衬托用意,说明衬托效用;4.用典典故:采用典故表情达意,含用事,用文两种.主要作用: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用诗文名句,佐证文意,增强说服力;用典可增强文化气息和文学情味,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赏析方法:指出用典之处,解释典故内容指用事,分析用典意图,说明用典效用;5.讽刺:用夸张、反语等手段揭露、嘲讽或戏谑对象,有冷嘲含刺、热讽含泪之分;主要作用:鲜明地揭示对象地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地褒贬好恶;幽默风趣,增强战斗性、批判性或感染力;赏析方法:引用讽刺词句,说明讽刺对象及特征,分析其效用;6.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时间、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主要作用: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感染力;赏析方法:该书渲染内容,指出渲染目的,分析渲染的作用好处;五、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有:一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4.心理描写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2.社会环境描写三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类: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3.场面描写;4.细节描写一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写出了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人们美好,温馨生活的向往;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铺下铺垫;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与动态物体的描写;三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类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一些常用的修辞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一、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二、烘托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三、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重要)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
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
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2020/3/27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重要)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
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
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有趣啦!它就像是给文字穿上漂亮衣服的魔法。
1. 比喻。
这是最常见的啦,就像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
比如说“月亮像个大圆盘”,月亮和圆盘本来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么一比喻,是不是立马就有画面感了呢?把抽象的或者不太好理解的东西变得超级形象,就像把知识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小玩具一样。
2. 拟人。
这个就更俏皮啦,把东西当成人来写。
像“柳树姑娘在风中翩翩起舞”,柳树哪会跳舞呀,但是这么一写,柳树就好像有了生命,有了自己的小情绪,一下子就变得灵动起来了呢。
3. 夸张。
夸张就是把事情说得特别大或者特别小,超级夸张。
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哪有三千尺呀,但是这么一夸张,瀑布的雄伟就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感觉就像一个爱吹牛的小伙伴,把事情吹得大大的,但是却让人印象深刻。
4. 排比。
排比就像是一群小伙伴手拉手。
比如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读起来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就像敲鼓一样,一下又一下,很有力量,能把感情表达得特别强烈。
5. 对偶。
这个就比较工整啦,就像对联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前后半句字数一样,结构也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就像古典音乐一样,有一种对称的美。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呢,就像是不同的说话方式,各有各的特点。
1. 记叙。
这就是讲故事啦,把发生的事情按照顺序讲出来。
像“今天我去逛街了,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件超级漂亮的衣服,但是太贵了没买。
”很直白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就像跟朋友聊天,分享自己的经历一样,很亲切。
2. 描写。
描写就细致多了,描写人就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写。
比如说描写一个小女孩,“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像两颗黑宝石,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穿着一条粉红色的裙子,蹦蹦跳跳地走着。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冠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容博杂。
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怎么区分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怎么区分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的要素。
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
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它们都是考纲规定的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范畴。
下面是关于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内容,欢迎阅读!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五种;表现手法有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比和烘托、渲染、首尾呼应、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夸张等。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详细介绍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 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 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表达抒发作
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 化主题。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 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 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 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 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 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 用等解说பைடு நூலகம்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 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 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 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 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 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 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 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
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 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 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
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 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 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 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 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
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 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 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 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1、记叙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1、比喻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说明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说明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de)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de)需要而运用(de)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de)整体(de)语言运用形式.常用(de)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记叙:记叙人物(de)经历或事情(de)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de)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de)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de)具体描绘和刻画.议论:对人和事物(de)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de)意见.”抒情:表达作者强烈(de)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de)代称.问:这首诗(de)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de)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de)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de)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de)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de)情感.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de)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de)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de)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de)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de)句子而言(de).修辞手法(de)种类很多,内容博杂.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de)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de)“愁”比做滚滚东去(de)江水,写出了愁绪(de)多与绵长.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de)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de)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⑵、借代:借用相关(de)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de)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de)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如李清照(de)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de)茂盛和花(de)凋零.①借用人(或物)(de)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de)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de)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de)凄惨景况.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de)戈,“铁马”指配有铁甲(de)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⑶、夸张:对事物(de)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de)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de)作用.李白(de)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de)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de)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这首诗(de)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简析:这首诗(de)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de)人、物、事表现(de)更形象、生动(de)作用.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de)形式表达确定(de)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de)英雄业绩.例析2:王安石(de)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de)印象,达到感染读者(de)艺术效果(de)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de)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de)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例析:简析陶渊明(de)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de)表现手法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de)热爱.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de)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de)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de)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4.区别与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de)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de)整体或某一部分(de)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de)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de)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de),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de).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de)概念,不可回避,我们必须在具体(de)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例示: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de)表现手法及作用.白梅(王冕)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答:本诗所用(de)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⑴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de)坚毅耐寒;⑵对比,与混芳尘(de)桃花对比,显示梅(de)高洁守志;⑶托物言志(象征),借梅花(de)形象表达作者(de)理想追求.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de)感情答:主要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烘托)(de)表现手法,以元夜(de)繁华热闹反衬“那人”(de)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de)高洁品性.就修辞而言,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比喻:“花千树”——将元夕(de)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de)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de)星星;“玉壶”——喻月亮.借代:“蛾儿雪柳”——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de)装饰物代年轻美貌(de)女子.常见说明方法(de)作用举例子:使文章表达(de)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de)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de)依据.(用列数字(de)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de)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de)说服力.)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de)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de)事物,可以用具体(de)或者大家已经熟悉(de)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de)印象.打比方:抽象(de)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de)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引资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de)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分类别: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下定义: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de)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作诠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de)字词能够更加理解.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列图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作假设:从事物(de)另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在文学创作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文本创作中的作用不同,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存在些许相似之处,但它们的运用与表现的效果不同。
本文将从理论上阐述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文本创作过程中,用来表达某种意思或情感的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文字语言的,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的如音乐、绘画和影像等。
表达方式通常是作者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
在文本创作中,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文字表达是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常通过恰当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方式完成对主题的表达,例如,描写一个梦幻般的风景,可以使用细腻的形容词和生动的场景来完成表达。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作者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运用词语或句子的形式、语法、韵律等因素来达到某种目的的的方式。
它是表达方式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精细的语言艺术活动。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可以承担着大量的修辞和象征意义。
例如在黄永玉的《长恨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意犹未尽。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手法,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场景,使读者对父爱更加深刻。
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者用来描写和展示人物、景象、心理、道德、历史等方面的技巧和手段。
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为了使作品的情趣更加丰富,使作品更加有说服力和价值。
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画面描写、人物刻画、场景交代等等。
其中画面描写是表现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细致准确的描写,让读者看到文字如同电影一般的画面。
人物刻画是另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人物内心深处的感受、心境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和思想,那么场景透露则是为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
在文学创作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创作出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作者必须深刻理解这三者的概念和运用,不同的运用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读者的感受。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归类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
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
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
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
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这通常是
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较少出
现)。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
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
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
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
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区别如下:一、定义不同1、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3、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叙述、描述、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一抒情方式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借事、和托物三类。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借景抒情:(也称景中寓情,以景结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风人松 (题酒肆·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2、以哀写哀:比如: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
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又比如: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再比如:《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蓼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写哀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清平乐》(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附坠。
绿酒初尝入易醉,一枕小窗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上片写了睡晚醉眠,下片写的是薄暮酒醒的感觉。
艳花凋零之状,夕阳西下之景触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成双结对伴的燕子反衬出词人的孤单、寂寞,也暗示出词人的相思。
特别是“昨夜微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还暗示出词人孤眠的冷清。
诗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练习范例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几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各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问题:《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技巧指要]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法。
咏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即所谓“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
它要求作者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想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菊》、《画菊》都是通过对“菊”的具体描绘以述志抒怀。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诗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一节:修辞技巧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高考文学作品鉴赏表达技巧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再如:“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采用拟人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