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味文化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③必修1.1《体味文化》教案

思想政治③必修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的确是一言难尽。

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归纳1: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非政治、经济现象)
二、文化是什么
专家点评: “文化”就是“文明”吗?
(1)广义的“文化 ” 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概念相近
(2)狭义的“文化”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
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纪或律指、人有们道德受的教公育民的为程目度标,。发展面向现代化、
(3)我们所讲的“文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 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 将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 活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的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 文归化纳。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 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 化是什么了。
——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就是知识,人 们常说这个人有文 化就是指的他很有 知识。
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 书本上的知识,电影、 各种摄影作品、建筑、 文艺节目等虽然不是 书本知识,但也应该 属于文化的内容。
03
文化的力量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外延 即文化的形式 (丰富多彩)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1.1 体味文化

1.1 体味文化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白族歌会
外国文化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 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
(1)无时不有(从时间上看) (2)无处不在(从空间上看)
3、文化生活: 各具特色
思考:文化是什么?
汤萍~诚意制作
文化是什么
02
文化是什么
下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有哪些?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文化区别于经济、政治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想一想
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同学们经常
开玩笑地说:你这人咋这没文化呢?那什么是文化?什么叫有文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知识就有文化; 有人却认为,光有知识不叫有文化,有的人就是有知识无文化; 有人认为,文化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
你认为什么是文化?
思考: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文化的力量
(2)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先进的、科学的文化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影响具有 双重性
本课小结 与练习
(二)文化是什么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
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 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

1.1体味文化学案文档.doc

1.1体味文化学案文档.doc

1.1体味文化学案文档体味文化(一)(学案)知识网络(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学案)学法指导1.(学案)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

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看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

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2.(学案)学会比较的方法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

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3.(学案)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教学设计17:1.1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17:1.1 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设计理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全书开篇的章节,有着风向标的作用,所以本节课主要放在“体味”上: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述说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让学生体味文化的不同形式、不同氛围、不同作用,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好奇心,刺激学生对文化的探求欲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自觉走进文化、深入文化。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较高的概括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讨论探究能力,但是他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文化的意义及作用的了解还很不足。

因此在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去体味文化,从而概括和理解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作为全书的开篇,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内容通过对文化的具体感受,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的中文化体验,形成对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大量的文化现象体会文化的多样性。

②明确文化的内涵。

③理解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归纳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现状和参与文化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6、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7、教学方法阅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文化活动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
(二)文化是什么
1、内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二)文化是什么
1、内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2、外延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
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 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 形式逻辑等。这些非意识形态也是社会观念结构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
1、山本身能不能称之为文化? 2、将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属 不属于于文化? 3、两者有什么区别?
文化的特两点者的之区一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 人所文过 成特化为人有是人的的精实人。神践类纯活活社粹动动会,的“特经产自有过品然的人,”的因现的劳而象东动成。西为,文渗文不化透化能是了。称由人为的人文精所化神创。活造动文、,化为是 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 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 化是什么了。
——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当代西方学者罗威(wrence Lowell)说得 很妙:
……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 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 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 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 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1.1体味文化(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1.1体味文化(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1.1体味文化(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特色备课(人教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二年级的政治课堂上,我作为特级教师,结合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以“体味文化”为主题的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味文化,提高思辨能力。
4. 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将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2. 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注家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2. 掌握文化对个人及民族的重要性,认识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课后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优秀文化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ຫໍສະໝຸດ 三、教学策略(一)情景创设
1. 结合时事热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深入理解文化知识。
2.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重要性。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风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4. 创设互动式情景,如文化主题沙龙、模拟联合国会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4.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1体味文化教案

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一、新课标要求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理解文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兴趣,树立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二、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辅助:多媒体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收集有关文化活动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趣谈导入:(形式七嘴八舌)“聊”文化——请说说带有“文化”字样的词句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课桌文化、校园文化、短信文化、网络文化。

想一想:“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化”!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板书)讲授新课: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感受文化的魅力1、合作探究:(1)回忆历史:你所知道的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有哪些?(如唐诗宋词)(2)亲身体验:你的周围都有哪些文化现象?说说高一时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有哪些,你参加的活动是什么。

(辩论赛、相声小品大赛、校园文化节、《苡米》、宣传栏)(3)你怎样欣赏文艺节目?你喜欢哪些文艺形式?有人说:文化就是艺术,你认为呢?(4)网络时代的你,能说出哪些网络用语?表达什么意思?(2010年第一个网络新词“敲诈政府罪”;啃椅族:在快餐厅内久坐,或买上一杯饮料就坐四五个小时的人;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1.1体味文化(共38张PPT)

1.1体味文化(共38张PPT)

思考: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注意点:
1.正确理解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 先进文化
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具有两重性 落后、腐朽文化 对社会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先进文化
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 阻碍人的发展,把人的活动 引向歧途
文化
落后、腐朽文化
我们怎么办?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防止腐朽文化的侵蚀
归纳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2)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月 舟 家
鱼 鸟

思考:
我们许多 同胞到底缺什 么?应该怎样 解决?
归纳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文化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 “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的文化会把 人们引向歧 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 途 争?
2〉1920年《共产党宣言》第一中译本出版。青年 毛泽东潜心研读后,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 说:“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 过。”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帮助无数有志青年成 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如周恩来、朱德、刘 少奇、邓小平等。 • 结合材料1〉、2〉讨论:文化对个人成长有何影 响?
妈 祖 文 化
书 画 文 化
莆仙文化
祈 梦 文 化 宗 教 文 化
莆仙文化
根 木 雕 艺 术
平 潭 贝 雕
寿 山 石 雕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惠 安 石 雕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
无处不在(空间),无时不在(时间)

体味文化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

体味文化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

体味文化过关训练试题及答案1.1.1《体味文化》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表明()A.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

从材料看出,山西民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表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A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2.下图中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文字【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

我国的象形文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故B项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为人所特有,A表述错误;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C表述错误;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D 表述错误。

3.2010年11月10日,第九届唐山市社区文化艺术节闭幕,期间组织开展了青年歌手(流行)大赛、中老年原创舞蹈大赛、群众歌咏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表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B.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是文化C.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解析】选C。

题干中“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表明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故C项符合题意。

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

这说明()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④没有文化人们就无法生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学案12:1.1 体味文化

学案12:1.1 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分析理解文化的力量。

2.通过对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

3.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难点】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体味文化1.文化的内涵(1)从本质上看:(2)从范围上看:温馨提示:文化≠文明,但近似文明,我们所讲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温馨提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3.文化的形式(1)从静态看: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看: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预习自测】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是什么?【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1.泰山日出、泰山石刻都是文化现象。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3.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活动一华夏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士人君子孜孜不倦的修身功夫息息相关。

2014年8月2日,百家讲坛名嘴蒙曼教授作客扬州讲坛,主讲“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修养”。

1.1 体味文化(共19张PPT)

1.1 体味文化(共19张PPT)
于举手投足之间。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 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甲骨文
简 牍
纸书
电子书
归纳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特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 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 西不能称为文化。 其二,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 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出 来的。
—— 著名作家 钱钟书
各抒己见
我们学校开展的“语 文文化节”就是文化。
我觉得“纯自然的 东西”也是一种文 化!
你同意他们谁的观点?为什么?请 说说你对文化的理解。
归纳:“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 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 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
其三,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 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共享
案例一:当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 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台晚会《爱的奉献》,49个国家 和地区争相播放,创造了5.5亿的国内收视纪录,现场募得 15.1亿元的善款…… 案例二:犹太民族亡国近2000年,1948年才立国,2000年的 亡国历程中她的民族分散在世界各地。一般而言,一个民族如 果亡国2000年,这个民族早就被别的民族同化了,但是犹太 民族为什么在亡国2000年后还能复国,还能成立以色列国呢? 因为她的文化、她的信仰没有消亡,他们民族的文化被保留了 下来,于是他们就有了凝聚力,有了复国的基础。

教学设计11:1.1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11:1.1 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课标要求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课标解读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形式、文化现象、文化特色、文化活动、文化形态、文化性质等概念,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认识文化的力量。

培养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落实策略课前:自主学习,调查搜集。

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校园文化现象和社会上各种文化现象。

课上:教学互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新课导入建议方式一:情景导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有机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各种艺术表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镜头。

(课件展示文化活动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方式二:话题导入一缕清风,吹开诗书万卷。

如火青春,描绘五彩画卷。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

今天,咱们就走进文化生活,共同体味文化。

方式三:设问导入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1)文化究竟在哪里?(2)文化到底是什么?(3)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化生活?●教学地位分析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看文化的概念的界定为全书使用文化概念提供了规范基础。

从本单元、本课来说,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及力量是理解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文化与人的关系的必要准备。

课件4:1.1 体味文化

课件4:1.1 体味文化

注意两点: 1〉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第8 页
考考你(一):
答案(2)、(3)、(5)、(6)、(7)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关键词:生产,属于经济生活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关键词:购买,即消费,属于经济生活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关键词:议员竞选,属于政治生活
我们所指文化的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 13 页
1、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 神成果的统称。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2、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 德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文化。
航天精神是(C )
①文化 ②自发形成的
③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 23 页
6.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这表明(A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
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无处不在 不同的区域文化, 各有特色
第 18 页

教学设计10:1.1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10:1.1体味文化

体味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文化的内涵。

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②、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文化的社会作用6、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7、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如果现在提到经济会想到什么?物质财富创造;提到政治生活?人大、政府职能;(经济是讲什么的?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以及在这四个环节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是讲什么?怎样对国家、公众事务进行管理,国家管理必然存在阶级性)那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先从感性的角度体味感受“文化”。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展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问:这些是不是文化?这些文化有什么共同点?给视觉、听觉带来冲击,精神上的美的感受。

严格来说这些表演都属于艺术,艺术是文化吧?能否说文化就是艺术?文化还包括其他东西。

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是否所有文化都能给人美的感受?文化的外延更广。

请同学们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找得越多越好(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课室有无文化?哪个学科你们觉得最有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网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结合实例说明优秀文化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学习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来自于。
A.文化是思想家的精神产品的总和B.文化素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获得
C.文化经典是决定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5、很多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第一课1.1.1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____,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____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____,越来越成为____竞争的____。
我国应该如何对待文化建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____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____、不竭的____和强大的____。

1.1 体味文化

1.1 体味文化

2011年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要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
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其
原因是(
B
) ②文化对社会发 ③文化影响个人的成长历程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 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A.①④
C.①③④
B.②③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想念 却还得装做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想念 却还得装做毫不在意 而是你用一颗冷漠的心, 给爱你的人筑起一道无法跨 越的沟渠
苗栗出产的一种名茶,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 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然品尝 到此茶,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 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可 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 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 ) B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 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 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 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 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 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 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 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 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 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 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 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 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 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主备人:试做人:审核人: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学习重点】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文化的内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理论联系实际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学生列举身边的文化活动引入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9,请你找一找下列知识点的关键词并填在空格处: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现象不在,文化现象。

不同的,有不同的环境,也有不同的环境。

(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的产物;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2、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文化既包括、、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广义的“文化”与“”的含义相近,将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成果都称为文化。

3、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形式非常,如、理论、、信仰、、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传
播、和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能够在人们世界、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和和的历史中。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阅读教材P6-7内容,思考
(1)内涵:
①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分
②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其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凡是人创造的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2)特点:
①山本身能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属不属于文化?两者有什么区别?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③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合作探究二】
2、文化的形式
讨论: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合作探究三】
3、文化的社会作用
结合教材P9内容,思考:
(1)文化的实质?文化能直接转化成物质的力量吗?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课堂检测: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2、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

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在下列形式中不具有意识形态部分的是
①思想②道德③科学技术④信仰⑤语言⑥理论
A.②③
B.④⑥
C.①③
D.③⑤
3、2017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第十五周年。

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西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

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
①与生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③只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4、近年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检察院重视文化的润泽和引领功能,开辟“文学一角”,鼓励引导干警多读、多写,由该院干警创作的长篇小说《雄鸡一唱天下白》入围茅盾文学奖。

该院之所以开辟“文学一角”,是因为文化( )
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
③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④对社会和个人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5、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蒙古草原文化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上不同的描述表明( )
A.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B.文化没有差异性,只有包容性
C.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D.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6、杨柳青年画采用寓意、写实等各种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民间风俗和历史故事,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以上事实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活动
④从艺术品中能透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这表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8、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文化的作用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B.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C.文化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D.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9、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说明( )
A.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D.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物质力量
10、2018年3月2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再次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股暖意。

《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最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至今,它向全国推出的百余位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德的力量,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感动了你我,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运用文化的力量的有关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感动中国》评选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感动,肯定奉献的过程。

它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力量,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感动中国》感动了你我,感动了社会,感动了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