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性、普适性与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性、普适性与正确性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是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前八个字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间八个字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后八个字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论述,号召社会各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内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以下是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性、普适性与正确性的一点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追求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产生过三大主要的理想追求:第一,反抗殖民侵略、追求民族独立自强;第二,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第三,反对阶级压迫,向往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体现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邓小平的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三大理想追求共同汇成了我们当前的“国家追求”,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表述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爱国”可以说是第一种理想追求的要求;“民主、(德先生)、自由、平等、法治、诚信、友善”可以看作是第二种理想追求的要求;“文明(赛先生)、和谐、公正(社会公平、正义)、敬业”则可以看作是第三种理想追求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乎普适的政治与道德理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所有国家共同的政治愿望。自从民族国家在近代兴起以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一直是各个民族国家难以摆脱的生存环境,尽管“世界永久和平”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但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实现自我保存却是每个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未来各个国家结成一个永久和平的世界联盟的基础。
“自由、民主、法治、公正”的社会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英国、美国、法国近代的政治实践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封建帝制结束后的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政治实践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爱国、敬业”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共同要求。“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任何一个人都必定有其国家归宿,任何一个人在一个国家里生活也都将会从事一定的职业工作,因此“爱他所属的那个国家”是他逃避不掉的政治责任,敬业是他获得生存资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不爱国、不敬业就失去了其存身之本。
“诚信、友善”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互不损人、相互尊重”的思想,正是现代法律制度背后的根本伦理精神。而这种法律制度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逐步认可的制度形态。
从个人道德的角度来看,“诚信、友善”所包含的“自律”与“利他”(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思想,是世界几大先进文明的共同精华。它既传承了传统儒家道德要求,因为儒家格言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亦要求“仁爱”、“诚信”;又合乎代表印度与西方道德至高点的佛教、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佛教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主要体现了“不损人”思想,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即是一种同情、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利他道德。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爱人如己”的“不损人”思想和“拯救他人”的大爱精神,前者是一种自律的道德诫命,后者则是一种利他的道德诫命。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个人层面的内容,也闪烁着马克思的个人道德思想。我曾写过一篇研究马克思问题意识的论文。经过研读马克思早年的一些文章,再结合马克思一生虽然穷困潦倒、流
亡异乡,却一直坚定地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解放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而思考而奔走呼号,我发现他的一生的事业正是起步于一种对受资产阶级无情压迫的无产阶段的怜悯、关心和帮助之情。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完全可以被视为基督教思想的世俗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正确向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道德理论建设方面已臻于成熟,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最高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和普适性来看,它给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指明了正确的人生方向。现在很多人喜欢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不讲道德”。其实,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就看你走不走。
我认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所未有的重视,体现了对“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这也提醒我们每个人,在物质生活较为丰足的今天,对“道德修养”问题要有自觉意识,不要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有一句名言,“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其实,“命运”就是人生的真理法则。在践行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正确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心中怀有对历史中的“因果报应”、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制裁”的敬畏,自觉走一条向上的、光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