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中IS古代文学・为什么说屮国占代乂学楚q咽传统攵化的讹乏组戒部分?iM•中田古代文孑以&功而只徐的方成体现r«PM文化的神和中华民庶的文化心理特征・Zdi H也广泛.淖刻堆反映香传统文化的辰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币关功能及认溟功能历久弥新•足中也传统文化的W嬰爼成部分,:中IN占代文学的KifiM(¥W儿个方血衣现的锻为灾出?哪歧作家和作晶处具代灰性?1<谒经〉fo lltUfi2先4$iftif0汉呎——代浚:人血明、C论讪孔子;<AHtt>脈衛3常诗宋诃——代茨:08进祈》李白:苏轼4元册临和明消小说一代盹记》I实市:凹大名軒三中国占代文学点鳴些方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堪本俯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时2.■文以義道■的教化传纨3•写息『•汰佃中和之矣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讲1章中国占代艺术为什么说“PPJ粧动■何以作为中国艺术時神的?1气就足宇山的根本.乂兄宇审的运动.胡是丫宙运动的苛奏・足宇帘土现分门别类啲乂有条不豪的巒体給构.及具TT次吓地购我分迪、周滥运行的聲伍IV荻・WiSWJi艺术作M 9宇宙牛气相一致的缶甫浪态.2气足无瞬的•勺它在你d卜忙n现显;IWJ・就从无利仔.化女为这无.成.气是眾根△的.囚此小国艺术的址人将点就是对世无的f. W・3 文化%hrh宙./能深剜的理解何以y韵工动是中⑴艺术的根彳;蒂神. 戊丈相4甩中国艺术的蚤$准則.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第十一車中国占代里供•如口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砂国传统文化叩的地位1中国古代史字定中国占代文化的巫耍组成黑分.在护录文化成!K中・四邹分T?・史学位丛第二位.2久的彷史和灿V的占代文化住很人冷反I•.是通过听代史学束记录和保W下來的,历史着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衣现形态.具有记录・嫁合人类文化创垃,枳戟W发展的叙能。
3占代也学受依家经学的老响•而史学的求《;・经惟的传统也彰响若的富理学・•为什么说中阿占代史7是•座瑰丽的宝库?中阳占代衲I些蓍名的史赛和史学名警?1 +?3的防史内容和乡样的表述形式・制皮的完备,史家的杰岀•理论的晁裨.金壯界”j史上楚仅见的-2冇田迪占今的编年史.列期相吸的紀传史・典住刖发的记录・紀M本人5史评咅乳的史求打名若:司马迁的《史记7 刘知儿的《史砂WWiA的《文史通义*娇同的《汉书》中国占代史学协U昨优创妙叙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緘仔何借鉴电:义?1学啓天人.会妙山今•用徂界一切的气無和擾模.的述历宜的发賊过用.2以古沁经世致用・注霓丈学研究的古为今用.3求尖白"•实录历史•求实的WH*.4注业业务和思ft!修养・丈京修弄’恍鉴:注朮史学研尤的現尖总义.经M致用,魁仔求实ft;神.不畏強权•魁注盘自片的思也打如识作并。
中国文化概论19.文化转型
中西文化的第三次论战
梁启超 梁漱溟 胡适 李大钊、瞿秋白
• 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其主题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 地位和价值问题。 • 1918年,梁启超出版《欧游心影录》,认为在欧洲一百年来 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却带来的许多灾难,要想解放“物 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的西方世界,只有依靠 中国的古老文明。 • 梁漱溟于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认为,西方 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 “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国文 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他认为这 三种文化系统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循序而进的三个阶段, 并得出结论说:西方文化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紧接着“便 是中国文化复兴成为世界文化的时代。” • 胡适等人起而应战。胡适认为:“现在全世界大通了,当初鞭 策欧洲人的环境和问题现在又来鞭策我们了。将来中国和 印度的科学化与民治化,是无可疑的。 • 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则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参
利 玛 窦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利玛窦规矩”
• 利氏於1587年抵达澳门,先后在肇庆、韶州、 南昌、南京等地传教,於1601年抵达明都北京, 在中国凡28年。其说:“我們在中国生活了差 不多三十年,並曾游历过它最重要的一些省份。 而且我們和這个国家的贵族、高官以及最杰出 的学者們友好交往。我們曾说这个国家本土的 语言,亲身从事研究过他們的习俗和法律,並 且最后而又最为重要的是,我們还专心致意地 攻读过他們的文献。 • 利氏懂得,要想在这样的东方大国传播天主教, 就必须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尽可能与中国文 化传统特別是儒家学说相融会,而不是照搬天 主教经典,用西方原本的方式机械地宣讲天主 教教义。
第一次中西文化论战
《东方杂志》 杜亚泉 陈独秀 李大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九章·第三节(一)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辉煌成就
与文化传统的大小相应 ,士大夫的诗赋 、古文等构 成雅文学 ,出于民间的风谣 、 乐歌等 “口头文学 ”则是所 谓“俗文学 ”。关于何为 “俗文学”,郑振铎认为:“„俗文学‟ 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 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 不为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 好,所喜悦的东西。” “差不多除诗与散文外,凡重 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 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宋元以降,以市民为主 要接受、消费对象的古代白话小说和戏曲勃兴发 展,成为俗文学的主要代表形式。作为流行于城市 中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现实市井社会的世 俗生活或世俗化的历史为主要表现内容,以消费文 化的方式进入市民生活,其主要接受对象(听众、 观众、读者)是市民阶层,与商业化传播方式相应, 年轻时代的郑振铎和妻子高君箴 年轻时代的郑振铎和妻子高君箴 其主要的功能是娱乐性。
元代皮影三顾茅庐(上) 宋代绘画小青小影(下)
市井细民的婚姻观
小说话本中,市井细民的婚姻观 念中“父母之命,媒人之约”已不再是 绝对恪守的。那些情爱故事往往突出 女子的大胆、主动,私订终身。像贩 海商人之女周胜仙与开酒店的范二郎 一见钟情,甚至死后鬼魂仍与范相会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
在话本作者看来,不论以何种方式结合,只 要情真意切,甚至能超越生死。小说话本也从男 女之欲是难以违反的天性角度肯定其合理性,并 在婚姻观念中表现为早婚、早嫁的观念。公案小 说也往往是以两性关系作穿插线索或将男女离合 死生事件置于刑案背景之下(《简帖和尚》) 。
隋代说唱俑(上) 宋代西夏乐班壁画(下)
二、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宋代的小说话本在发展之初就是非常丰 富的。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著录“小说”名目 就有 108 种,这些名目在当时应有写定之本流 传 。 宋至元的小说话本少量幸存篇目则经过 明人的润色、改写,收于明人编刊的各种选集 如 《清平山堂话本 》、《喻世明言 》(《古今 小说 》) 、 《 警世通言 》 、 《 醒世恒言 》 中 。 据判断现存在各种集子中的原属宋代小 说话本者有40种,属元代作 品者有16种。明中叶后,伴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再度发 展繁荣和印刷业的进步,作 为通俗文学的话本终于走出 低谷,迎来了新局面,洪唵 编刊了第一部话本小说总集 《清平山堂话本》。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九章·第三节(二)
四大奇书
《 三 国 演 义 》 之 赤 壁 之 战 ( 影 像 ) 《 西 游 记 》 之 八 戒 忘 形 ( 书 影 )
《 水 浒 传 》 之 李 逵 闹 东 京 ( 王 叔 晖 )
)
《 金 瓶 梅 词 话 》 之 影 印 弁 言 ( 书 影
《三国演义》
连环画《桃园结义》(上图)当代油画作品《赤壁大战》(下图)
剪纸画《西游记》 剪纸画《 西游记》
《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 清人的看法“或云劝学 , 或云谈禅 , 或云讲 道”,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认为《西 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并无明确寓义 。 即借神魔世界反观人间 ,在谐趣之中暗寓讽 刺 ,“虽述变幻恍惚之事 ,亦每杂解颐之言 , 使神魔皆有人情 ,精魅亦通世故 ,而玩世不 恭之意寓焉” 。 如猪八戒贪恋女色 、 自作聪 明 , 对大师兄孙悟空心怀嫉妒 , 永远放弃不 了私心 ,甚至在耳朵眼儿里藏了五钱银子的 私房钱 , 都是对人性弱点的幽默揭露 ;对百 无一能又献身取经这一伟大事业的唐僧 ,更 是极尽揶揄 ; 即便是“西方净土”世界也因唐 僧等未曾准备“人事”而不肯拿出真经 ,最后 以唐僧献出化缘所用紫金钵才算皆大欢 喜。
水浒群英谱
《水浒传》
聚 聚 义 义 堂 堂 问 问 罪 罪
李 逵闹东 京 李 逵闹东 京
智 取生辰 冈 智 取生辰 冈
逼 上梁山 逼 上梁山
《西游记》
《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 者付出巨大劳动累积之后,于明朝中叶 由吴承恩最后完成。是中国神话小说中 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浓郁的浪漫主义是 《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书中作者 幻想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 里神话人物、他们的神奇法宝和所处的 环境又大都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在神奇 的形态下体现了人们的某种意愿。在各 色神魔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他们超自 然的神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出社会化 个性的踪影。如孙悟空灵活多变、急躁 好动的个性,分明就是猴的特点,这一 动物特性与他乐观反叛的人格化个性和 谐地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色彩瑰丽 的奇想,又有细节的真实性。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九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
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利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抗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二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
“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2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3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4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 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2 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三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及关系论?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群体认同的更深刻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
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九章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
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 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的态度和方法
非宗教性
儒家人文精神的决定
重人事,轻鬼神;近人事,远鬼神 周初人文精神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早期宗教的脱离 春秋时期,周代的 “人德”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对神提出怀疑
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排除了中国早期宗教所崇拜的神鬼天帝的权威,把哲学本体 “道”,提升到 “象帝之先”的位置
“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 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 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 能入于不死不生。”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兼容并包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 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 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 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 整合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处理思想文化方面
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 (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
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 (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起了历史性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
度,但它并非只有拒斥的一面,内部存在着的一些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2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9 丐纪 7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在制度层面上 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表 18-3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7 “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表 18-8 “中国本位文化”论
9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全盘西化”论
表 18-9 “全盘西化”论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表 18-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6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7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6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点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古代散文
03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代表了 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包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与戏曲的艺术特色
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 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婚礼习俗
包括提亲、订婚、迎亲、拜堂、入洞房等步骤,以及哭嫁、闹洞 房等特殊习俗。
丧葬习俗
包括停尸、报丧、守灵、出殡、下葬等步骤,以及做七、周年祭 等特殊习俗。
生育习俗
包括催生、报喜、洗三朝、满月酒等步骤,以及抓周、取名等特 殊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摔跤、赛马和射箭是那达慕大会的固定项目。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包括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五种书体。
绘画艺术
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 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 注重意境的营造。
音乐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 为基础,注重旋律的优美 和节奏的和谐,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
05
CATALOGUE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语言文字 • 中国哲学思想 • 中国文学艺术 •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 • 中国饮食文化
01
CATALOGUE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十四章[30页]
列具体的改革主张和措施 :开放政权,以立宪代替君 主,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推进变法。 接受进化论和西方近代科学之后,章太炎较早以西 方新方法重新阐释中国文化传统 ,尤其强调要将孔 子思想与其同时代的诸子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以诸 子之长补儒家学说之短 ,在糅合中西的前提下 ,重 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新体系。
——陈独秀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变革概观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两千年来已 深入中国人思想的“华夏中心”意识,随着 中西文化的撞击,也产生了动摇。一些先 进的中国人发现向来被自己看不起的“夷 人”竟然有比自己发达的物质文明,便萌 生了学习“西夷”之技以弥补自己不足的意 向。由此,中国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就其 实质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和中国 新文化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 的现实状况是影响其发展的内在基础,而 外来文化的冲击则是影响它的必不可少的 外在原因。正是这种并非自觉的文化观念 的变化,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艰 难历程,也引发了百年来连绵不绝的文化 论争。
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向民用工商业发 展。相继成立上海轮船招商局、基隆煤 矿、开滦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以及铁 路、纺织等企业。光绪十一年(1885), 又成立了海军衙门,购置军舰,成立海 军。后来张之洞又在湖北开办汉阳铁 厂、枪械厂、纺织局等。
同文馆旧址(上)江南制造局车间(下)
洋务实业
江南制造局翻译处
出科学精神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在五四 后“科学”与“民主”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救亡图 存的不二法门的影下,儒学由于其与民族危亡 现实的距离,提倡之自然会招致猛烈抨击。
精品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_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1、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
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富有活力,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3、围绕如何发展近代文化,先后有“中体西用”论,“本位文化”论、“全盘西化”论。
4、中体西用论主张西方的物质文化为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体,用为体服务。
这一论点的作用一是引进西学;二是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
5、中国本位文化于1935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以中国的现实需要为标准来取舍中西文化。
6、全盘西化论的提出者是胡适。
他过分强调文化的整合性。
7、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才是发展中国新文化的正确方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8、民族的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它必须为解决中国近代社
会的首要任务,即挽救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独立而服务;二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应当具有民族性,包括文化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交流中国的民族主体意识。
9、科学的文化,一是指内容是科学的;二是指方法是科学的。
10、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文艺界首先发出了“人文精神失落”的 呼唤。在《文汇报》1993年3月召开的一个座谈会 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讨 论,尽情发泄知识分子在商业大潮与大众文化冲 击下的困惑与伤感。
北京的著名文学家王蒙却连续发表《躲避崇 高》、《人文精神问题偶感》等文,一面极力为 大众文化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对人文精 神的质疑。
洋务运动实质上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 而进行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在保留中国文化之 本(即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技工艺、器用文物。以中国固有的文物制度及意 识形态为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末。
“中体西用”论作为一代进步社会思潮,既反 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 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对于促进中国 文化的近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解体
一、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在于虽然推翻了传 统的政治制度,但在经济基础方面、精神文化思 想方面,它还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 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发生 的一场变革,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扫除旧的残余。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这次运动的兴起。新文 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意识 形态领域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第九章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 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现代, 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实质 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新文化的重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
一、传统文化变革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的剧烈震荡 时期。该阶段特征是以封建意识为核心的中国传 统文化的解体。
在维新变法思潮中,一些思想家以进化论、 民权说为武器,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 判,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如严复、谭嗣同等人。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旧的经济基础并没 有被触动,旧的上层建筑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尤其是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于是一 场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便展开了。
3、从西方长技中看到了科学的力量,科学 的观念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鄙 视,中国社会完全处于闭塞状态。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科学 精神和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 础。“科学救国”
4、工商业的重要性被人们广为重视,重农 抑商的传统观念发生转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文化保守主义。
三大派别: “东方文化论” “国粹派” “新儒学”
2、全盘西化
“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胡适、陈序经。 胡适从方法论方面谈全盘西化,陈序经从目 的上谈全盘西化。
3、文化激进主义。
包括无政府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和科学 社会主义者三大类。
第三节 中国文化在当代的论争
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 1、文化热的表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偏重于否定传统文 化中的封建礼教,他们欲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 化的同时,过分看重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因 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这种反传统情 绪的蔓延,便又引发了20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 论争。
二、20世纪20、30年代文化论争
从文化思潮角度归纳起来,大致有保守主义、 全盘西化、激进主义三大路向。
2、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近现代以来的中西 方文化及其现代化过程,尤其是关注当代中国文 化问题。
(1)精神封闭论。 (2)全盘西化论。 (3)新儒学。 (4)“西体中用”论。
二、人文精神寻思——90年代文化思潮
90年代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主流 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个层面来 审视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中心,儒学以孔子为 代表,儒学的传统,可以用“孔家店”来代表, 所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进 行专制统治以及儒家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的 批判,进而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为了扫除旧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 提出了民主和科学,并辅之以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在整个精神层面进行的,范围 很广。
第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解反思和启蒙之间的 关系。
2、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制度层面的变革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使朝野震惊,国 人文化意识发生明显转变,意识到仅靠“师夷长 技”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危机。要发展近代工 业,就要有近代经济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 度。于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 制度,从“体”上变革中国的文化结构。
1891年,康有为刊行《新学伪经考》与《孔 子改制考》二书,以考据学为武器,试图通过对 文化传统的重新解释,寻求变法维新的历史依据, 借阐发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为变法维新作 思想准备。同时,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改 革主张和措施,要求开放政权,用立宪制代替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民主 改革,促成并推进变法。
封建社会的农本主义思想到了近代发生重大 的变化,近代工商业得到了发展。中国社会开始 逐渐脱离农业文明,而走上了向工业文明发展的 艰难历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商品经 济也开始发展,形成农商并重的新观念。
5、新学兴,传统的考据之学(经学)渐衰。
“新学”就是受西方经济、文化、政治思想影 响而产生的学术著作所代表的经世学风和观念。
在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关系时,在思 考人文精神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第一是要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对人文精神、社 会带来的冲击和机会的二重性,充分发挥其积极 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第二是要正确认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 众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承认它们三足鼎立 的现实,又要力争发挥精英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主 导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近代变革的体现 1、传统价值观念的变革
“重义理轻艺事”、“贵义贱利”
2、传统文化中惟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 义被打破,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平等观 念开始影响中国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闭目塞听的社会。 人们对于中国以外世界的认识,无知到了惊人的 地步。
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使中国 人开始艰难而痛苦地自我反省,现代意义上的国 家民族平等观念开始走进中国人的思想。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所代表的中 国新文化的重构,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该 阶段特征是新文化的重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1、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论——器用层 面的变革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有 识之士不但“睁开眼睛看世界”,而且主张学习 西方科学技术。
19世纪50至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 鸦片战争,又使得朝廷内一部分官吏发起了以引 入西方科技、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 主要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第一,文化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 有的普遍关注,学术研究升温,有关文化的学术 活动蜂出并作,也有一大批成果问世。文化热是 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讨论开始的。
1982年,在上海举行了两次“中国文化史研 究学者座谈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关 于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专题性学术会议。
1984年以后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学术会议接 连不断,各种学术团体纷纷成立,文化讲习班鳞 次栉比,并且陆续出现了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文 化史著作。